赵自力
父母都60多岁了,一直住在乡下老家。
一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叫我们有空回家,顺便带几只篮子走。
“要篮子干什么啊”我不明就里。
“给你们用啊,可以买菜,可以装东西,方便得很呢,关键是特别环保。”母亲高兴地说。
“塑料袋子多的是,一个篮子谁稀罕”我在心里嘀咕着。
回家那天,父亲面包骑着三轮车接我们,他乐呵呵的,精神很好。我一眼瞥见了车斗里的篮子,大大小小的,有竹子做的、也有塑料带编的,很精致。我提着小竹篮,仿佛回到儿时提着竹篮摘野菜、捡松果、挖红薯。
“爸,你一下买这么多竹篮干嘛啊”我不解地问。
父亲回头一笑,“哈哈,忘了告诉你们,这些都是我自己编的,现在竹篮成了抢手货,待会我还要送货去呢。”印象中父亲一直务农,没什么手艺,怎么一下学起了篾匠手艺呢还是母亲为我们解开了谜题。原来现在乡村里的人都注重环保,建设美丽乡村,以前满天飞的塑料垃圾袋少见了,竹篮竹筐开始流行起来。由于篾匠少,竹篮竹筐供不应求,父亲才萌生了学篾匠的念头,瞒着我们学了好几个月呢。
父亲停好车,水都没喝上一口,就埋头编他的竹篮了。他手握篾刀,噼里啪啦地把竹片剥开。均匀的篾片在父亲宽大的手掌间扭来扭去,像跳街舞似的,不久一个竹篮的雏形就出来了。父亲一边编着,一边哼着不成调的曲子,一脸很享受的样子。
听邻居们说,父亲的手艺不错,远近乡邻都愿意买。父亲除了编竹篮竹筐,还有竹垫、竹垃圾筐等。这些竹制手工品,走进了千家万户,像环保卫士一样让乡村变得更美丽。
临走时,我挑了几件竹器带回家,它们像工艺品一样被我善待着。看着它们,我就想起了晚年做篾匠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