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短文学

夏啖荔枝甜如蜜

未知   2024-04-27   阅读: 37 次

陈瑶

春雨沥沥似乎还是昨日,转瞬夏日便在知了的阵阵高歌中到来。

说起夏天,除了炎炎烈日,最能勾起记忆的,便是众多鲜美的水果。

被日头晒得大汗淋漓,晕头转向时,冰箱里那一盘冒着寒气的西瓜,最是消暑解渴,但若说夏季最为鲜美的水果,我觉得,当属荔枝。

瞧!那装在碟子里的荔枝,清香扑鼻。细细剥去盔甲般的硬壳,便露出饱满的果肉来。那一颗颗果肉,颇有些大家闺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半躲在暗红色的壳里,莹白如冰雪。一口下去,浆液甘酸如醴酪,舌尖满是甜爽、清香,心底瞬间被这蜜汁浸润,整个人的身心突然变得满足起来,只觉回味无穷。

荔枝上市的夏季,我总要吃到喉咙上火,才肯罢休。每到这时,总会想起杜牧的名诗:“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首《过华清宫绝句》,留下了杨贵妃红颜祸水的骂名,亦留下了荔枝的一个品种名——“妃子笑”。

夏日里,歪在沙发上,啖着肉质细腻爽滑的荔枝时,分外能理解,杨贵妃对荔枝的偏喜。

唐代,荔枝可是贡品。遥想当年,烈日当头,官道骏马疾驰,扬起烟尘阵阵,只为贵妃一口新鲜的荔枝,跑死了人,跑死了马。这跨山岗越河道的狂奔接力赛,皆因荔枝不易保存。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而,荔枝古名离枝,意为离枝即食。最早关于荔枝的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文中写作“离支”,割去枝丫之意。看来,古人早已认识到,这种水果不能离开枝叶,假如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加长。自东汉开始,“离支”便写成“荔枝”。

据考,荔枝栽培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其风味绝佳,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约在10世纪前后荔枝传入印度。17世纪传入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和缅甸等许多国家。荔枝味甘、酸,性温,有补脾益肝、生津止渴、解毒止泻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王士雄所著的《随身居饮食谱》中,这样记载:“荔枝甘温而香,通神益智,填精充液,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果中美品,鲜者尤佳。”因这种种功效,荔枝也被誉为“果中之王”。

君不见,古有著名吃货诗人苏东坡,因喜爱吃荔枝,留下千古传诵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当年从惠州被贬海南,途经遂溪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村里的长老告诉他,“要尝荔枝佳果味,待到来年五月时”。后来,苏东坡遇赦北归,经过遂溪时正逢五月,他再次踏进荔枝村,这时村里的长老便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双袋子”来招待他,苏东坡终于如愿以偿。由此趣事,不难窥见荔枝的妙处。

时光昭昭,跨越数千年,荔枝的美味,风靡至今。

一株荔枝树,从开满浅黄色的小花,到结满暗红的果子,大约得三个月,正是夏日炎炎,荔枝上市的好时节。依托于便利的交通,种植技术与保鲜技术的发展,古时王公贵族才能吃的贡品,早已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肉嫩汁多,甘甜如蜜的荔枝,吃多了可容易上火,诸位不要贪吃哟!


  • 上一篇: 我曾经与麦子有仇
  • 下一篇: 小山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