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短文学

尘封的记忆

未知   2024-04-27   阅读: 41 次

刘学华

周末回老家,闲步于商业步行街。走在宽阔的街中央,见两旁五彩缤纷的时装店、皮具店、鞋店……琳琅满目。走过店铺,只见店主那一双双明眸而期盼的眼神注视着过往行人和顾客的光临;店铺门前一群群亮妹或帅仔们聚在一起有说有笑,我仿佛置身于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我漫不经心地走在将要出头的一个橱窗前,被一排漂亮的连衣裙深深地吸引住我的眼球;一件件花色连衣裙穿在不同造型的模特儿身上,个个挺胸、收腹、婀娜多姿,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正当我转身移步朝前走时,突见供销社的吊牌立于橱窗外侧红磁砖柱上,大门一边内侧,感到十分惊讶!啊!不知有多长时间没见到过了,更何况还是当年我熟悉的那种木吊牌,顿感迷糊又十分亲切。此时此刻,犹如打开一段尘封的记忆——这里曾是我们小时玩耍的地方;也是县城人购物的天堂。是难以忘记的历史,挥之不去的记忆。

记得小时我家上隔壁是人行,街对面就是供销社。在这个小县城最繁华的这条正街上,供销社的门面占了半条街。半圆形大门正中央凸显硕大一个红五星,二边各三条长短不一横线,二侧墙长框里镶嵌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耀眼的红色大字,给本不高大的房子显得格外庄严而神氣。从大门进去,就是一四合院办公地点。穿过天井下几步石梯就是蛮大的一个操场,按今天蓝球场比例来看不小于四个男蓝球场那么大。操场右侧二排整齐对称的职工宿舍平房,干净整洁。走完操场出后门,就是与供销社相平行的另一条街——“纪念碑”街。

依稀记得供销社正面分别是:布匹百货、糖果烟酒、食盐、煤油门市,背面是销售碗、烟花爆竹门市。每个门市的大门上方都显示着“为人民服务”几个红色大字。高高的货架上摆满了商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物资显得还算丰富。买东西也十分方便,菜炒到锅里没盐了,跑几步就买回来了;桌子上莱摆好了,现打酒也来得及。

说来你还别不信,隔壁王家孝顺,与我同龄人,他父亲面包常常叫他去打酒叫道:“孝顺,打一两酒补二分钱。”现在我们虽都老了,时不时走在一起,闲聊起小时还说出来开个玩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包经济烟8分钱,最好的飞雁烟一包也才2角5分钱;一盒火柴2分钱,糖一分钱一颗,大米1角3分8厘一斤……有些物资虽说短缺,如自行车、手表和好香烟,但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不关紧要,因为整个社会家庭都并不宽裕。

小时候,我们这条街的同龄人玩耍,滚铁环、藏猫咪、打蓝球都喜欢在供销社里。因为在那里玩耍无人管,场地宽,进学回家都近。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都穿梭在这里,可以说供销社的大院见证了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冥冥中好像是命中注定离不开供销社。七九年招干,我很幸运考进了银行,被分配到黄钟区营业所工作。在工作中与单位上打交道多的莫过于是供销社、粮站、食品站、邮电局和税务所。

供销社更是打交道最多、最勤的一个单位。营业员天天要交存营业款,财务上经常要跑银行追加贷款,月底要来银行核对账务。供销社既是银行的客户,也是银行的上帝。这一来二去也就与供销社感情特深。

那个年代,供销社担负着发展农村经济,保障农村与城市的物资供应。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担负着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区公所或乡政府经常组织财贸系统的单位在一起开会或一道去支农或组织工作组一起下去检查工作。有一次支农在我一生中将永远难以忘记。

那是八二年的夏天,营业所领导安排我驻石人信用社,当时信用社还属农行领导管理。正值农忙时节,乡政府组织有供销社、粮站、食品站和信用社职工到十华里远的向家坪生产队去帮助插秧。对一个刚从学校出来不久的我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虽说读书时学农,但大都是帮收麦了,割猪草,背牛粪之类。

这天上午,风和日丽。我们乘着浅夏的清风一路走到了目的地,与社员们一阵问候后,便与他们交叉在水田里,形成一字排列插秧。正当我们弓着腰,井然有序地插着秧,看见周围水田在一片片泛绿,到处充满欢声笑语时。中午时分,突见一阵大风吹过,乌云迎面而来压过头顶,跟着就是滂沱大雨从天而降。由于我不会分秧,动作慢,却被关在水田里,本想把手中秧插完就去躲雨,哪曾想雨来得这么快还下这么猛,把我一身淋湿完。

初夏的五月,是气温聚变时节。对平均海拔上千米的石人乡来说,遇下雨更是不可言语。石人乡地处高寒地区,夏天很凉快,是避暑的好地方。如遇下大雨,可似乍暖还寒一般又吹又冷。我快速跑到社员家,同行的人见我一副狼狈状样开玩笑说道:“今中午有‘落汤鸡’吃了。”我只好付之一笑,就坐在地灶柴火边,一边烤火一边与大伙闲聊,硬生生地把衣服烤干。

在闲聊时,供销社李会计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插秧就跟我们一手翻传票一手打算盘一样要配合。不同的是传票用大姆指和中指朝上翻;分秧用大姆指将秧苗朝前分。”得此经验后,我就按此方法不断用手练习分秧,最后居然比他们还插得快。

从那以后,我与李会计也渐渐成了好朋友,我们还经常在一起交流打算盘。可自从那一次起,遇天气变化要下雨前,我身上就发痒起风湿疙瘩。我身体的不良反应,就像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一样播得那么准,这种症状至今都一直伴随着我。

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供销社在一片改革的浪潮下,先后经历了改制承包一下岗买断工龄一拍卖资产等过程。供销社走过了在计划经济年代,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完成了连接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生产与消费的使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幌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原来的县供销社场地2000年后已被改造成现在所见到的商业步行街了。繁华的商业步行街行人川流不息,购物的显得优哉游哉。然而,“供销社”这个单位,却犹如一个逝去多年的老人,被人们渐渐遗忘,似乎只有上了点年纪的人,在不经意间,才会唤起人们对它的记忆;却又犹如一名忠实的守望者,在风云变幻中,盼望着新的希望而延生。但无论怎样变化,尘封的记忆,承载几代人的集体回忆,历史永远抹不去!那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供销社的那份情感已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铭记于心里。

  • 上一篇: 等一朵荷花盛开
  • 下一篇: 走进美丽峡谷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