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华
端午假期,正值布谷鸟亮起嗓子叫得欢的时候,我带着家人来到就近的巴山大峡谷景区。让我万万没有想到,多年没见的巴山大峡谷,一处处绝世的容颜尽显妖娆展现在眼前。
渡口风情小镇,一栋栋错落有致而风情万种的小楼房吸引着我的眼球,就像一夜之间绽放的一树树雪白的梨花,耀眼开在山野间。慢步小镇,宽敞街道交错,绿地花儿绽放,宾馆、公厕坐落其中,音乐喷泉伴随着水雾秀、“梦回巴国”影剧院的歌声传入耳鼓。街道的小楼房古色古香,屋檐、瓦盖、墙壁透着土家千年习俗,点缀着风情于一身的高矮楼阁。那屋檐上展翅欲飞的小鸟,蓄势待发,抬头仰望着天空;那一面面雪白的墙壁勾勒着敲锣打鼓的土家汉子,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神韵,彰显风情小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离开漂亮的风情小镇,向土家山寨进发。小车在峡谷底蜿蜒前行,我追寻着儿时记忆的足迹寻觅遗失的往事。青翠的山间缭绕着几缕白雾,狭小的河面袅袅升起一抹抹轻烟,拂开我淡淡的回忆。过了龙泉场镇,我急切的目光沿途搜寻着三十年前曾去过的黄连村小道,惦念着小寨子里那位纯朴的表妹和慈祥善良的大舅和舅妈。就是在这苍翠连绵的林子里,表妹带着我一起在丛林中寻找过黄连、天麻,让我将挖回的黄连、天麻变卖了百十元钱,帮补了困难时期的家庭开支。
羊肠小道已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那天,我在错落有致的土家山寨里没有找到表妹和大舅、大舅妈,邻居说两位老人已经去世多年,表妹已经远嫁到了江苏。而今的土家山寨,游客接待中心、医疗服务站、黄连天麻土特产品服务部、招待所、学校等样样摆在眼前,整个山寨被绿树拥抱,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没有了昔日的荒凉和凄苦,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
告别了土家山寨,车停近氧山庄民宿院坝。前来招呼我们住宿的,是位五十来岁的大哥,他引着我一家人来到民宿客房,房间毛巾、牙刷、香皂、厕所、电视机、雪白的被盖,都和城里宾馆没有两样。大哥见我感到惊讶,便微笑着说:“你们一家人是头一次来民宿吧,晚上当心着凉,一定要盖好被子哟!”
晚餐点得很丰富,几个孩子上桌就敞开肚皮吃,有山里时令的蔬菜,本地的土鸡、腊肉、烧白、野鸡、岩胡豆、蒸肉。我和女婿喝上了土家人自酿的包谷酒,三杯下肚只觉热血沸腾,卸去了夜间些许的寒冷。
借着喜欢散步醒酒的我,回到民宿房间已是夜深,白天走累的妻子已经打着呼噜。我轻轻躺在旁边,在凉爽爽的被盖里睡得很踏实,不久便呼呼进入梦乡。
第二天进入大象洞口,迎面一阵凉飕飕的风扑面而来,顿感全身凉爽爽的。洞内五彩缤纷的光影让孩子们雀跃。教语文的大女说:“这个大象洞,真是一处深不可测的地下迷宫,朦朦胧胧的,酷似龙宫仙境。”妻子说:“这样美丽的山洞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呢!”因为灯光的闪烁,梯子尺许来宽,我们从亮雪雪的大白天刚进入洞内不太适应,都摸着石壁小心翼翼沿着石梯小道缓缓下行。走到一处光芒四射的“彩虹桥”时,一家人喝彩驻足桥上:但见壁子上长着一朵朵“蘑菇”,大的宛如一把把雨伞,小的酷是一朵朵小花。孩子们乐坏了,拿起手机不停拍摄。从彩虹桥移步下行二层,空旷的头顶挂着一排排凝结千年的“竹笋”,被五彩电光衬托得婀娜多姿;在三层曲径通幽的小道,面壁上雕刻着古朴的图案和古巴人文字,酷似妖道的藤蔓在灯光的剪影下,扑朔迷离,恰有一种丰都鬼城的神韵……
观光车载着我们到了桃溪谷。谷道蜿蜒悠长,越往里走,树丛浓密,雨雾飘渺,树叶滴着晶莹的水珠,两山伸出的树桠簇拥,只有零星的光穿透叶缝,像夜晚的流星,照在暗淡的谷道上。凉风悠悠,让我和妻子打着寒颤,而里面的空气却越来越清新,感动着跳跃的肺,兴奋地张合着。越往深处,溪水和鸟儿声越来越动听,一处“定心石”的爱情传说,更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作者简介:
吴兴华, 笔名:巴山如歌,四川宣汉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作品散见《中国作家网》《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四川散文》《唐山文学》《散文选刊》《成都商报》《西南民兵》《文学百花苑》《达州日报》《达州晚报》《达州新报》《川东文学》等报刊,获过省市县文学征文奖20余篇,作品近百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