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176天下逐之(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76】天下逐之(上)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王朝交到秦二世胡亥和赵高手里仅仅一年,丧钟已然鸣响。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大雨。

这里有着近千名被征发去戍边的人们。连日的大雨,泥泞的道路,使得他们已不可能按期抵达。依秦律,将校误期,当斩。在这种必死的情况下,两个叫作陈胜和吴广的小校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个十分正常的想法:“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秦法的致命漏洞终于在这一刻引发了地震,大泽乡起义爆发。

从后来的情势发展来看,无论是政治头脑,还是军事头脑,陈胜都不能算是顶尖人物。其人嫉贤妒能、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且缺乏战略头脑、毫无政治主张,作为领袖,他可能连及格都算不上。

可是,从心理学上讲,苦难中的人们都有一种浓重的救世主情结。他们做梦都幻想着一个伟大的人物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于是乎,当天生叛逆且有点野心的陈胜冒冒失失地率先揭竿而起之时,人们就好像真的找到了救世主一样。各路义军相继而起、遥相呼应,什么楚、齐、魏、赵、韩、燕,这些已经消失了的名字一股脑儿全都冒出来了。陈胜、吴广起义对天下大势的震动恐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陈胜,一一夜之间成为天下千万黔首的一精一神支柱。

由于尽得人心,起义军壮大之速令人乍舌,月余之间就能聚齐几十万大军。七月,陈胜还在楚地大泽乡为误期发愁,九月,陈胜旗下大将周文已率数十万大军攻破天下第一险关函谷关,咸一陽一城岌岌可危。

如梦初醒的秦二世连忙大赦天下,从咸一陽一城放出三十万囚犯(好多囚犯啊!秦法之苛,由此可见),交与大将章邯,迎击周文大军。按说起义军为生计而战,论战意战心甚至战力,与囚徒应当相去不远。

可两军统帅的水平差距太大,章邯身为秦朝最后一位名将,在已经无险可守的情况下与起义军正面接战,结果大破对手。接着穷追猛打,将周文大军尽数歼灭。而陈胜、吴广又严重缺乏领袖才能,局势稍有不利,便生出内乱,二人相继被手下杀害。

短短半年,大泽乡起义便宣告失败。陈胜、吴广,注定是为这个英雄时代垫场的角色。

秦末的天下,真的是一个陈胜倒下了,千百个陈胜站起来。这样的时代背景,纵然章邯是白起再世,恐怕也无力挽回秦朝灭亡的命运了。

接下来的关键,就在于究竟谁能够担起取代秦王朝的历史大任。如果说秦灭是历史的必然的话,中国未来的走势,则充满了偶然的变数。

这就要看英雄人物的们的表演了。

十五年前,秦国大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灭楚,楚将项燕领兵出逃。第二年,项燕军在王翦的围追堵截之下,兵败自尽。正是这个项燕,他的一个儿子,早年曾因杀人避仇江东,却也因此躲过了这场亡国破家之祸。

这个在逃杀人犯,就是项梁。

我们不知道项梁为什么杀人,只知道此人极有个人魅力。十几年来,项梁在当地已经攒下很高的威望。大泽乡起义仅仅两月之后,项梁杀会稽郡守,起兵响应。凭借着个人威望,加上名将之后的身份,周边各地英才来投者甚众。

一年之内,项梁兵马已近十万。这还不算什么,令人称奇的是,未来几年决定天下格局的六个最重要的人物,竟全都在此时集中到了项梁麾下。

这六个人里面看上去最像英雄的,毫无疑问是项梁的侄子,项羽。

这个人当然是大大有名了,西方世界人送绰号“东方汉尼拔”。

项羽跟汉尼拔身世有相似之处,都出身贵族。且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项羽的叔叔项梁,都是英雄了得的人物,也都十分注意栽培这两个看上去十分聪颖的后辈。

可两人不同的是,汉尼拔才智过人,无论学文学武,一点即通,进境神速,年纪轻轻便是文武双全。项羽呢,学文,他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剑,他说“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好,那就学兵法吧,学了两天,把兵法一扔,也不屑于学了。可即便如此,项羽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当世罕有敌手。不得不说,他是彻头彻尾的天纵英才。

可惜,一旦扯上政治,天才绝不是褒义词。

六人当中另一个看上去就很牛的人物,叫作范增。

这是一个典型的智囊人物,运筹帷幄,算无遗策。项梁起兵过程中,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于他的谋划。起义一开始,范增就提议扶立楚王后代为楚怀王,打出楚国旗帜,果然给这支起义军增加了许多人气。

项梁手下,有万夫不当的项羽,还有智计超群的范增,已经完成了基本配置。在任何时候,人才都对军队战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项梁的义军,发展顺利且平稳。

这第三个人,看上去就太不起眼了。

在投靠项梁的众多势力当中,有一支实力平平的队伍,来自沛县。领头的,叫作刘邦。

可能是受某些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心目中,刘邦就是个流一氓无赖。早年,刘邦的许多行径,确实有点这个味道。比如从来不种地,贪杯好色,甚至往人家帽子里撒尿什么的。

第151节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人非常招人喜欢。试问,如果刘邦只是一个纯粹的流一氓无赖,会那么有人缘吗?

所以,这也绝不是一个平凡的人物。

重要的是,喜欢他的绝不仅仅是一些狐朋狗友而已。比如那位甘愿把女儿嫁给他的名士吕公,再比如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项羽,却真心与他相交,每次出征,一定要拉上刘邦同往。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人的很多本领,真的是读书读不来的。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书读多了,就把自己装进笼子里了,反而磨掉了自己先天的气质。

(我不是鼓励大家不读书啊,但千万别忘了,书以外的世界还很大。)

而喜欢刘邦的人里面还有一个贵族人物,张良。

张良之父本是韩国丞相,韩灭后,张良一直矢志复韩。十年前,他曾重金收买大力士,在秦始皇巡游途中试图行刺,未果,开始流亡生涯。

但张良因祸得福,流亡途中,得遇高人指点,开始钻研兵法。一个快意恩仇的侠客,变成了一个深谋远虑的智者。张良个人的转变,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不过张良虽然成功转型,但还是侠心未泯。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之时,他也组织起了一百来号人,准备去投靠一支起义军。结果路上,巧遇了刘邦。以刘邦的实力,跟他原来准备投奔的景驹的起义军,本来差了好多,可刘邦的魅力实在非同凡响。张良毅然改了主意,投靠刘邦,并随刘邦一起来到项梁军中。

但张良并不是一直跟着刘邦的。他早年做侠客的时候,曾经帮助过杀人在逃的项梁,二人可谓有旧。于是张良在项梁身上又找到了复韩的希望。他说动项梁,派他前去辅佐韩王后人复韩,所以暂时离开了。

六人里剩下的两个人,到目前还丝毫不引人注目,一个是跟随刘邦起兵的小公务员,另一个是投靠项梁的无名小卒。他们便是萧何与韩信。

此时,他俩大约还不认识,但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得二人的关系成了一段历史的经典,令人唏嘘不已。

当然刘邦手下还有曹参、周勃、樊哙等人,虽也是未来汉朝的开国元勋,但却远远没有这么重要了。

公元前208年,这支极具潜力的项梁大军正在悄悄向中原进发。项梁阵中人才济济,一路当然势如破竹。7月,他们为了救助反秦联盟的齐国势力,终于在东阿(今山东东阿)碰上了在中原威风八面,横扫各路起义军的秦将章邯。

章邯固然厉害,但是他怎么也打不过项梁加项羽加范增加刘邦。

东阿之战,章邯遭受了首次败仗,败走濮一陽一(今河南濮一陽一),环水自守。

此一战,项梁威名大振,各路起义军终于知道,曾经横扫六国的大秦铁军,如今也不是不可战胜的。这本来是好事,可人一性一的弱点是很容易把好事变成坏事的。

项梁竟然一战而骄,他对自己的统兵能力过于自负了。骄兵必败,骄兵必败!

由于濮一陽一城易守难攻,项梁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率领,另一路交给项羽、刘邦,打击濮一陽一周围地区。

项羽何许人也?东方的汉尼拔。也就是有了项羽,就有了胜利的保证,在最后一战之前,他绝不可能失败的。此一路大军自然是连战连捷,连三川郡守、李斯的儿子、大将李由都被阵斩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项梁的主力也攻破了重镇定陶(今山东定陶),项家军可谓无往而不利。

然而章邯终非等闲之辈,他敏锐地察觉到了项梁的骄傲和松懈,趁夜突袭定陶,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要知道这支军队的建立,项梁十几年积累的名声和个人魅力是很关键的一点。主帅一死,楚军立刻陷入危局。项羽、刘邦也顾不上连胜的势头,连忙主动撤军,与各部集中到彭城(今江苏徐州),严阵以待。

这回该轮到章邯犯错了。大约是因为项梁名头太响,他以为打完项梁就没事儿了。也就没有继续攻打处在慌乱状态的楚军,转过身,北上打赵国去了。

这一来,楚军有了难得的休整之机,也借此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请看下集——天下逐之(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