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般若心经略疏显正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经】观自在菩萨。

自下第五、解文者,此既心经,是以无序及流通也。

五中,疏二:初、总分经三:初、牒章指略。此既心经等者,意谓三分具足,已彰广部。今搜彼要,成此略文。故喻人身,心藏为主,由是此经无序及流通也。然序分有、无,诒谋钞中具有,会释避烦不引。

文中分二:初明显了般若;后即说咒曰下,明秘密般若。

文中下,二、总分经文。

所以辩此二者。

所以下,三、显分文意二:初、牒难。或曰:说一般若,显秘奚为?

谓显了明说,令生慧解,灭烦恼障;以咒密语,令诵生福,灭罪业障。为灭二障成二严故,说此二分。

谓显下。二、释通。谓显等者。此明初段说显了意。大圣至慈显说法义,欲令有情发生妙慧解空断惑,圣意在此,故云令生慧解等。以咒等者。此明次节说秘密意。夫言秘咒唯佛能知不通他解,既不通解无由发慧,故但诵持获无漏福,福源既达何有有漏业尘而不荡乎?故云生福灭罪等。然此二段福慧互通,以同是圣言俱名般若,若明傍正于义无违,学者思之冀无偏执。为灭下。显益也。惑业既灭福慧现前,严本法身成三德果,故云为灭等也。

就前文中亦二:初、略标纲要分;二、从舍利子,色不异空下,广陈实义分。

二、别科释二:初、显了般若疏;三、就前下,初、分经。就前等者,即指显了般若一段经文也。纲是网上大绳,能总众网,故曰要。欲舒网目,须先举纲以喻;欲广义门,须先略示。故有略、广二段经也。

以义非顿显,故先略标;非略能具,故次广释。又前是据行略标,后即就解广陈。

以义下。二、显意。以义等者,准向思之。又前等者,略标中云行深般若,即是据行广陈一段,显诸法空意令生解也。又此二段若更委明,初段但举行证,次节具明解行断证,故亦名略标及广陈也。具如下记。

前中有四:一、能观人,二、所行行,三、观行境,四、明观行利益。此初段也。

三、随释二:初、略标纲要,分经疏;三、前中下,初、分科。

观自在菩萨者,是能观人也。谓于理事无阂之境,观达自在,故立此名。

二、随释一中疏二:初、释别名。经观自在者,别名也,拣非文殊等故。观即能观之智,自在即兼境、智也。亦名观世音,观亦能观智,世音即所观境,皆从境、智为名也。疏二:初、约二行别明二:初、约自行。理、事等者,理即真如门,是真谛境;事即生灭门,是俗谛境。真即俗,故理不阂事;俗即真,故事不阂理。如此观达,圆融无阂,唯是一心,故自在矣。此即自行也。

又观机往救,自在无阂,故以为名焉。

又观下。二、约化他。遇有缘机,以无缘力,现身说法而救度之,随所见闻无不获益,故云自在无阂。妙经云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等,即此化他也。

前释就智,后释就悲。

前释下。二、约悲智总结。前自行,即上求属智,次化他即下化属悲。悲智二心是万行本,约斯二义以立别名也。

菩谓菩提,此谓之觉;萨者萨埵,此曰众生。

二、释通名。经菩萨者,即通名也,以文殊等皆得名故。疏二:初、翻名菩。谓菩提等者,意谓若具足梵语,须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疏云众生,即有情也。以此方好略,故除提埵二字,但云菩萨也。

谓此人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从境得名故。

谓此下。二、释义。以智及悲是能求能救之心,觉及众生是所求所救之境,以能从所故云从境等。然释菩萨具有多义,恐繁不叙。

【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二、明所行之行。谓般若妙行,有其二种:一、浅,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今简浅辩深,故云行深般若。

二中,疏二:初、约二空简显、释行深。人空者,亦名我空。了人、我见,毕竟无有,名为人空;此慧现前,但证偏真,故名为浅。法空者,照蕴等法,缘生无性,名为法空;此慧若显,能至菩提,故名为深。今简人空慧之浅,以显法空慧之深,由是经文特云行深般若也。

言时者,谓此菩萨有时亦同二乘入人空观,故法华云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等。今非彼时,故云行深时也。

谓此下。二、约三乘简显释时字。有时等者,谓此菩萨或时遇有声闻、缘觉、小乘机时,即权现彼身,示同彼证人空浅智,为彼说法也。故法华下。引证上义,亦兼缘觉,故云等也。今非下。显今经说非入人空浅智之时,是入法空深智之时,故经云行深般若时也。

【经】照见五蕴皆空。

三、明观行境,谓达见五蕴自性皆空,即二空理,深慧所见也。

三中经照见二字,即前深智之用也。五蕴如下,释。疏达见等者,由前智用通达照了色等五蕴本不曾生,今亦无灭;既无生、灭,自体元无。故曰皆空。即二空等者,此显经中空字总含人、法二空之理也。深慧下,释照见二字。谓此二空理即是二空深慧照见也。浅不至深,故前拣非入人空智;深必该浅,故今是二空智照二空理也。故云即二空理深慧所见。

【经】度一切苦厄。

四、明观行利益。谓证见真空,苦恼斯尽,当得远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证得菩提、涅槃究竟乐果,故云度一切苦厄也。

四中,疏谓证见真空者,是蹑前经文,为今度苦之由也。谓菩萨行深般若,照五蕴空,观行成时,现量亲见真如空理,所以得度一切苦厄。故次云苦恼斯尽也。此二句是标。当得下,正释此句经文也。当得远离者,是释度字。分段下二句,正出所度苦厄之相,亦是释标中次句也。一切苦厄,二死收尽。言分段者,三界凡夫由因缘力,寿有分限,身有形段,死此生彼,名分段生死。变易者,地上菩萨由悲愿力,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年,体是生灭,名变易生死。具如唯识论说。证菩提等者,预取下文,以成今义。二死之苦既度,二果之乐必证。故下经云:依般若故,得菩提、涅槃等。此释标中初句。既见真空,必得二果也。故云下,结意归经。

上来略标竟。

上来下,三、总结,可知。

【经】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自下第二明广陈实义分,于中有五:一拂外疑,二显法体,三明所离,四辩所得,五结叹胜能。初段文有四释:一正去小乘疑,二兼释菩萨疑,三便显正义,四就观行释。

二、广陈实义分。疏二、自下下。初、标章分科。此五生起者。疑情若除,方显法体。法体所离,唯三科等。既尽所离,必有所得。皆由般若,须叹胜能。

初中言舍利子者,举疑人也。舍利是鸟名,此翻为鹙鹭鸟。以其人母聪悟迅疾,如彼鸟眼,因立其名。是彼之子连母为号,故曰鹙子。是则母因鸟名,子连母号,聪慧第一,标为上首,故对之释疑也。

二、随科释义。五一中二:初、举疑人。经:舍利子者。舍利是母名,子之一字正属尊者,是舍利之子,故云舍利子。疏:初、翻名。以其下,乃至因立其名。是名尊者之母,得名鹙、名鹭之由也。以此子之母聪慧悟解,辞辩无滞,似彼鸟眼,动转分明,故立兹号。是彼下,释子之一字,文亦可见。故曰鹙子者,是鹙之子也。又此人母身形美好,眼珠分明,故有翻为身子、珠子。聪慧等者,佛弟子中智慧无双,故对之以释疑也。

彼疑云:我小乘中,于有余位见蕴无人,亦云法空,与此何别?

二、拂所疑。经色、受、想等,即是五蕴也。意谓幻色体空,故色不异空;真空现色,故空不异色。虽云不异,二相犹存,恐滞执情,故须重遣,云色即是空等也。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色、空俱泯,唯是一心。色蕴既然,余四亦尔,故云受、想等亦如是也。如是了者,方今经解行之境。疏四、初中三:初、约有余位疑释。初二句二:初、举疑。初二句总别标章;彼疑下,出举疑也。言有余者,未能灰身灭智已前,有余身在,故曰有余。疑意云:我小乘宗虽未灰灭,见蕴法中无我无人,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今释云:汝宗蕴中无人名蕴空,非蕴自空,是则蕴异于空。

今释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但见五蕴法中无我无人,名蕴法空,非解五蕴自性本空,是则蕴法与空有异,故云蕴中无人等。

今明诸蕴自性本空,而不同彼,故云色不异空等。

今明下。二、以经释遣。今此大乘了斯蕴法皆从缘生,本性自空,非同汝宗蕴与空异,故经遣云色不异空,兼次句经故云等也。

又疑云:我小乘中入无余位,身智俱尽,亦空无色等,与此何别?

又疑下,二、明无余位疑释。次二句二:初、举疑。言无余者,灰灭身智,无苦依余,故曰无余。疑意云:我小乘宗,入此位时,身智俱灭,蕴法灭后,亦名法空,与此大乘法空何别?

释云:汝宗即色非空,灭色方空。

释云下,二、释遣二:初、正显彼过。汝宗之中,空须灭色,未灭不空。

今则不尔,色即是空,非色灭空,故不同彼。

今则下,二、以经释遣。大乘不尔,蕴体即空,不须待灭,故经遣云色即是空等。

以二乘疑不出此二,故就释之。

以二下,三、总结,文显可知。

二、兼释菩萨疑者,依宝性论云: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

二中三:初、引论举疑人。疑空之念,惑乱意根,名空乱意。然此菩萨位在十信,毛心未决,犹豫多端,亦是钝根。利者已信,必无此疑。

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

一、疑下,二、牒疑对经断三:初、疑空异色。对前二句二:初、举疑辞。空相虚通,色相质阂,名义既别,故取色外空也。

今明色不异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疏中虽指初句,经文意兼次句,以义无别故也。

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

二、疑下。二、疑空灭色。对第三句二:初、举疑辞。灭色等者,此疑色不是空,灭色方空。义若然者,与小何别?故云取断灭空也。

今明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既疑灭色是空,故经断云:色即是空,不复待灭也。

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

三、疑下,三、疑空是物对第四句二:初、举疑辞。此疑色外别有实物,是真空体,故疏云是物及为有等。

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今明下。二、以经断。色外无物,别是于空,故经断云:空即是色也。不可以空取空者,所执之物,实体元无,即上空字,空即无也。若以所执元无之物为真空者,即是以无取真空也。决无此理,故云不可等。

三疑既尽,真空自显也。

三、疑下,三、结断疑利益。前记云疑情若除,方显法体者,意在于此。

三、便显正义者,但色空相望,有其三义。

三中二:初、泛以三义通释色空二:初、牒章总示显正义者,疏有四科,前二断疑,后一约行。正释经文色空无阂自在之义,唯是此段,故云显正义也。言但色空等者,但即泛指之辞也。意云但是色空互相影望,法尔有此相违等三义。由此三义,为下别释经文废己成他等四义之张本也。下记自配。

一、相违义。下文云空中无色等,以空害色故;准此,应云色中无空,以色违空故,若以互存,必互亡故。

一相下。二、正明三义。三一中,下文空中无色等者,以经证成空色相违义也。由下经云是故空中无色声香等,此文正是空违色义。以空害色者,既云空中无色,是知空能害色,令色相隐,如冰成水,水害冰相也。准此等者,空既害色,色亦害空,经虽无文,意乃含有。若以等者,空现色亡,色在空隐,故云互存等。以互存亡,故成相违也。

二、不相阂义。谓以色是幻色,必不阂空;以空是真空,必不妨色。

二中二:初、顺明。色既如幻,全体是空,故不阂空;空既是真空,非异幻色,故不阂色。

若阂于色,即是断空,非真空故;若阂于空,即是实色,非幻色故。

若阂下,二、反显。空若阂色,是灭色空,故云断空。色若阂空,是实有色,故云实色。反显上文是幻色真空,故不相阂也。

三、明相作义。谓若此幻色,举体非空,不成幻色,是故由色即空,方得有色。

三中二:初、广明色作空二:初、反顺以明。谓若下,先反明色不作空也。色若不空,即知此色不名幻色。是故下,顺明色能作空也。以色如幻,全是真空;色既本空,方名幻色。

故大品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等。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故。

故大下。二、引证上义。先引经证上,反明色不作空;次引论证上,顺明色能作空。文皆可见。

真空亦尔,准上应知。

真空下,二、略例空作色。意谓空能作色,亦同上文色能作空,故云准上,以真空随缘能作色故。

是故真空通有四义。

是故下。二、成今四义,别释经文二:初、别明四义二:初、牒前起后。言是故者,牒前也。故者,是所以义。意谓是前泛明相违等三种之义,广显色空无阂自在,所以成今空色。色空互相影望,成废等两重四义也。由前相违,成今初二;次不相阂,成今第三;后相作义,成今第四。既互相作,必互相亡,对文可见。真空通有四义者,此且以空望色,以成四义,别释经文。

一、废己成他义。以空即色,故即色现空隐也。

一、废下,二、以义释经二:初、以空望色,俱明四义。四一中,真空为己,幻色为他。下三准此。以空下,指第四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废己成他义。既云空即是色,显是废己真空,成他幻色,故云即色现等。

二、泯他显己义,以色是空故,即色尽空显也。

二中以色下,指第三句经即色下,正释。此句是泯他显己义。既云色即是空,显是泯他幻色,显己真空,故云即色尽等。

三、自佗俱存义。以隐显无二是真空,故谓色不异空为幻色,色存也;空不异色名真空,空显也。以互不相阂,二俱存也。

三中以隐显等者,由兹空色存没同时,故云无二。以无二故,方曰真空。谓不下,指初二句经,正是自他俱存义也。初至色存,指第一句经,是色存义。次不异至空显,指次句经,是空存义,显亦存也。以互下,明色空俱存所以,准向可见。

四、自他俱泯义,以举体相即,全夺两亡,绝二边故。

四中举体相即者,还指第三、第四句经,亦是自他俱泯义。既云色即是空,是空夺色也;空即是色,是色夺空也。既互相夺,二相不存,故曰两亡。色空即是空有二边,亡故曰绝。亡、绝皆泯义也。然上四义别释经者,意令易解。若其法体常自一心,非自非他,谁分隐显?讲听之士宜委思之。下文通结圆融,意在兹矣。又上四义即是四门:一即有门,二即空门。俱存两亦,俱泯双非,对上可见。若依此解,能通实相,故约此四以消经文。

色望于空,亦有四义:一、隐自显他,二、隐他显自,三、俱存,四、俱泯。并准前思之。

色望下。二、以色望空,列名指同。准前思之者,但前以空望色,今以色望空;前已是空,他是色,今已是色他是空。以此为异,隐显等四,与上成废四义大同也。然以经文对此四者,第三、第四二句如次对初二义,俱存俱泯,经同上配。又此四义对四门者,初即空门,次即有门,两亦双非,配亦同前。

是则幻色存亡无阂,真空隐显自在,合为一味,圆通无寄,是其法也。

则是下。三、总结圆融。幻色存亡者,初四义中,一、三是存,二、四是亡。真空隐显者,一、四是隐,二、三是显。次四义中,对文小异,意亦大同。是知色空隐显存亡,圆回无阂,唯一实相,何寄托之有哉?故云一味圆通等。色蕴既尔,余四亦然。故经云:受、想、行、色亦复如是。

四、就观行释者,有三:

四中二:初总标。

一、观色即空,以成止行;观空即色,以成观行。空色无二,一念顿现,即止观俱行,方为究竟也。

二、别释。三、一观下,初、约止观释。观色下,指第三句经,是依真如门修止义也。观色无性,即真如空,故经云:色即是空。真如无相,向即心绝,故疏云:成止行也。观空下,指第四句经,是依生灭门修观义也。观真如空,随缘成色,故经云:空即是色。微细照了,性相分明,故疏云:成观行也。空色下,指初二句经,是止观同时义也。言无二者,即经云不异也。以即观修止,知色元空,故经云:色不异空。即止修观,了空即色,故经云:空不异色。色空无二,止观双修,非后非前,方成正行。故云一念顿现,乃至云方为究竟也。委明此三,如起信论。

二、见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见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境不二,悲、智、念不殊,成无住处行。

二、见下,二、约悲智释。见色下,释第三句经也。愚执色有是生死根,智了色空是菩提本,既了色空故成大智,由成智故不同凡愚常居生死也。见空下,释第四句经也。若永住空与小何别?今了真空随缘现色,故须四摄以顺物机,救彼有情令超苦趣,既能拔苦故成大悲,由成悲故不同彼小永住涅槃也。以色下,释初二句经也。由悲即智故不住生死,智即悲故不住涅槃,悲智双修色空无阂,俱亡生涅故云无住处行。

三、智者大师依璎珞经,立一心三观义。

三智下。三、约他义释二:初、举别标圆。此师依璎珞经立次第三观,依大释论立一心三观。今举次第而标一心者,以一心三观三一互融难陈行相,故用璎珞次第三观以显一心圆融之义。彼宗亦云以次第显不次第,今文亦尔,不须多惑。

一、从假入空观,谓色即空故;二、从空入假观,谓空即色故;三、空假平等观,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无异故。

一、从下。二、以别显圆。彼文假即俗谛,即今经色字;空即真谛,即今经空字。今第三句经既云色即是空,即同彼云从假入空观也。以第四句经,对彼第二从空入假观;以初二句经,对彼第三平等观。经云不异,即彼平等义。故疏云:色、空无异无不也。对经可解。然此三观,一念圆修,既不纵横,亦非前后。请修观者,宜善彼意。

【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第二、显法体。于中有二:先总,后别。今初也。言是诸法空相者,谓蕴等非一,故云诸法;显此空状,故云空相。

总显经疏二:初、释经。谓蕴等者,蕴即五蕴,等下处、界及余三门,故云非一。显此下,释经相字。相即相状,故云空状。

中边论云:无二有此无,是二名空相。言无二者,无能取、所取有;有此无者,有能取、所取无。是二不二,名为空相。

中边下。二、引证。初二句,引论标文。言无下,至所取无,是标释初句也。初标上二字。无能下,释也。谓无有能所之有,故云无能取所取有也。有此下,牒次三字。有能下,释也。谓有无能所之无,故云有能取所取无也。是二下,牒释次句也。是二者,是前能所之二也。不二者,能所既寂,唯一真空也。能所即心境,心境既亡,真空理显,故向云有能取所取无,无即空也。故总结云名为空相。

【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二、别显中,有三对六、不然,有三释。

二、别显。经生、灭等三对,皆由相待而立其名。真空绝待,故云不生不灭等。疏二:初、总指。

一、就位释,二、就法释,三、就观行释。初、就位释者:一、不生不灭者,在道前凡位,谓诸凡夫死此生彼,流转长劫,是生灭位。真空离此,故云不生不灭也。

一、就下。二、别释。三一中二:初、正对三位三:初、生灭对凡夫道前凡位者,三贤十信是内外凡,亦兼异生通名凡位,俱在初地证真道前,故云道前。谓诸下。顺显凡位正属生灭。真空离此者,反显真空性非生灭也。故云下。结意归经下。二、准此。

二、不垢不净者,在道中菩萨等位,谓诸菩萨障染未尽,净行已修,名垢净位。真空离此,故云不垢不净也。

二、垢净对菩萨道中者。十地位在凡夫位后,极圣位前,故曰道中。谓诸下,顺显此位正属垢净。分破所知,故云未尽;称真起行,故云已修。真空下,反显结意,皆同前解。

三、不增不减者。在道后佛果位中,生死惑障,昔未尽而今尽,是减也。修生万德,昔未圆而今圆,是增也。真空离此,故云不增不减。

三增减对果佛道后者,十地菩萨皆证真道,佛位最极故名道后。生死下,顺明此位正属增减。生死是报,惑即烦恼,亦兼业也。三障永除故云今尽,因行既满果德具彰,故云修生等。真空下,亦准上知。

又佛性论中,立三种佛性:一、道前名自性住佛性;二、道中,名引出佛性;三、道后,名至得果佛性。佛性唯一,就位分三;今真空无异,亦就位分异。

又佛下。二、引论证成二:初、引佛性论。彼论佛性即今经真空,故得引证。自性住者,在缠真如,体不失故。既云道前,即前凡位也。引出者,无漏智引分显真空故。既云道中,即前十地也。至德果者,从因到果,此性圆彰故。既云道后,即前佛位也。佛性下,位自分三,真元无别。彼论既尔,今经亦然,故云今真空等。

又法界无差别论中,初名染位,次名染净位,后名纯净位,皆同此也。

又法下。二、引法界论。惑障全在名染位,同前凡夫;分破分证名染净位,同前十地;障尽德圆名纯净位,同前果佛。此文亦尔,显人自有差,理乃不殊,故云皆同也。

二、就法释者,谓此真空,虽即色等,然色从缘起,真空不生;色从缘谢,真空不灭。又随流不染,出障非净;又障尽非减,德满不增。

二中二:初、正释。六、不就法者,对前约人,故今是法也。谓此真空等者,意显真空随缘成色,故前文云空即是色也。然色下,谓缘会故色生,缘离故色灭,起谢即生灭也。真空非尔,故经云不生不灭。又随下,谓迷故顺无明名染,染即垢也;悟故超惑障名净。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垢不净。又障下,谓证果时二障永除名减,三德圆显名增。真空非尔,故经云不增不减。

此生灭等,是有为法相,翻此以显真空之相,故云空相也。

此生下。二、结显真空。是有为法相者。如向所说,生灭约色,垢净约迷悟,增减唯约悟。色及迷悟,皆有为作,故曰有为。翻此者。翻犹转也。谓若了色及迷悟等,皆从因缘相待而立,本无自性者,斯则转此诸法,唯是真空。故云翻此以显真空也。楞严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故前下。证成上义。以前文云是诸法空相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显正记卷中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