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老子校释

七十八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莫之能先。

嚴可均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王弼作「天下莫柔弱於水」。御注、王弼「強」下有「者」字,「先」作「勝」。河上亦有「者」字,作「莫之能勝」,高翿作「莫之能爽」。

羅振玉曰:釋文:「河上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御注、敦煌辛本、景福諸本並同。「攻」,敦煌辛本作「功」。「強者」,景龍本、敦煌辛本均無「者」字,敦煌庚本此句上有「言水柔弱」四字。又景龍本、敦煌辛本「勝」均作「先」。

武內義雄曰:敦、遂、景三本「勝」作「先」。李道純曰:「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或云「莫柔弱於水」,非也。

謙之案:世德堂河上公本作「莫知能勝」,「知」字誤。又「而攻堅」句,與四十二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語意正同。堅與先協。水能懷山襄陵,磨鐵銷銅,故曰攻堅也。舊說「堅強」二字連,則無韻。又「強」下從各本有「者」字。「先」字,嚴、彭、傅、范同此石。

其无以易之。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福本作「以其无能易之」。焦竑曰:「以其無以易之也」,一無「以也」。

謙之案:嚴本下有「矣」字,傅、范本下有「也」字。

故弱勝強,柔勝剛,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嚴可均曰:御注、高翿作「故柔勝剛,弱勝強」,河上、王弼無「故」字,作「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莫能知」,各本「能」作「不」。

羅振玉曰:「柔之勝剛」,景福本「勝」作「能」,敦煌庚本與景龍本同,而無「故」字;御注本、敦煌辛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又「不」均作「能」。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老子曰:「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與傅奕本同。唯傅本無二「也」字。

故聖人云:

嚴可均曰:御注作「是以聖人言」,王弼作「是以聖人云」。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云」字,御注本「云」作「言」。景龍本作「故聖人云」,景福本、敦煌庚本作「故聖人言云」。

謙之案:柰卷、河上作「云」,邢玄、慶陽、磻溪、樓正、高、顧、彭、范、趙均作「言」。傅本「人」下有「之言」二字。案作「言」是也。「言」「云」義重,「云」字衍。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

嚴可均曰:「受國不祥」,河上、高翿「國」下有「之」字。

孫礦考正曰:「受國不祥」,今本「受國」下多「之」字。

劉師培曰:案淮南道應訓引老子「受國」上均有「能」字,「不祥」上又有「之」字,當為古本。

謙之案:「垢」有垢污之義。按莊子天下篇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郭象注:「雌、辱、後、下之類,皆物之所謂垢。」宣十五年左傳「伯宗曰『川澤納汙,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杜注:「忍垢恥。」蓋退身處後,推物在先,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此「垢」之本義。又「王」字,說文:「天下所歸往也。」穀梁莊三傳曰:「其曰王者,民之所歸往也。」訓「王」為「往」,人所歸落,此「王」之本義。

正言若反。

高延第曰:此語並發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柔弱勝強堅」,不益生則久生,無為則有為,不爭莫與爭,「知不言,言不知」,損而益,益而損,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

吳澄曰:「正言若反」,舊本以此為上章末句。今案上章「聖人云」四句作結,語意已完,不應又綴一句于末,他章並無此格。「絕學無憂」章、「希言自然」章皆以四字居首,為一章之綱,下乃詳言之,此章亦然。又「反」、「怨」、「善」三字協韻,故知此一句當為起語也。

謙之案:吳說是也。「正言若反」,碑本、嚴本均不分章,亦其證。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強、剛、行韻(陽部),垢、主韻(侯部,主,朱掫反),祥、王韻(陽部),言、反韻(元部,反,平聲)。姚文田、鄧廷楨均同,唯未及「言」「反」。高本漢:言、反韻。武內義雄:祥、王、反韻,蓋誤。謙之案:「言」「反」屬下章,反、怨、善、江晉三廿一部諧聲表入元部聲,姚文田古音諧入九寒去聲,三字協韻。又「而攻堅」為句,堅,先為韻,說見前。顧炎武唐韻正卷十四十五厚:「垢」,古音古。老子:「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

鄧廷楨曰:「主」,古音在侯部,易豐六二、九四與「蔀」、「斗」為韻,詩行葦與「醹」、「斗」、「耈」,卷阿與「厚」為韻,是其證也。老子「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垢、主為韻。

右景龍碑本不分章,六十二字,河上本六十五字,王本六十四字,傅本七十三字,范本七十一字。河上題「任言第七十八」,王本題「七十八章」,范本題「一天下莫柔弱於水章第七十八」。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