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史氏菊谱》一卷,宋史正志撰。正志字志道,江都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累除司农丞。孝宗朝历守庐、扬、建康,官至吏部侍郎。归老姑苏,自号吴门老圃。所著有《清晖阁诗》、《建康志》、《菊圃集》诸书,今俱失传。此本载入左圭《百川学海》中,《宋史・艺文志》亦著於录。
谱录
谱录
△《汉甘泉宫瓦记》·一卷(福建巡抚采进本) 国朝林佶撰。佶字吉人,侯官人。康熙乙卯举人。直武英殿壬辰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此瓦乃佶之兄侗得於陕西石门山中,琢以为研,今其后人犹藏之。瓦背一印,外圆而中以格斗界之。字随格斗作三角形,其文曰长生未央。世亦多有拓本。王士祯诗注及此卷末张潮跋均以为长生甘泉四字,误也。
谱录
谱录
△《茶约》·一卷(两淮盐政采进本) 明何彬然撰。彬然字文长,一字宁野,蕲州人。是书成於万历己未。略仿陆羽《茶经》之例,分种法、审候、采撷、就制、收贮、择水、候汤、器具、饮九则,后又附茶九难一则。
谱录
作者倪瓒,元末隐居于太湖,家有云林堂,著菜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反映元代无锡地方饮食风格的烹饪专著。书中汇集饮食五十多种,都以菜品命题,逐条而记,除记述原料、配料外,都说明烹饪方法。书中有不少菜肴,如:烧鹅、蜜酿蝤蛑、煮麸干、雪菜、青虾卷等比较精致。书中菜肴有些被后世烹饪书籍复录,特别是“烧鹅”一品,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加以录,并改用倪瓒之号题名为&
谱录
《扬州芍药谱》一卷(宋)王观 提要 《扬州芍药谱》一卷,宋王观撰。观字达叟,如皋人。熙宁中尝以将仕郎守大理寺丞,知扬州江都县。在任为扬州赋上之,大蒙褒赏,赐绯衣银章。事迹见《嘉靖维扬志》中。汪士贤刻入《山居杂志》,题为江都人者误也。扬州芍药,自宋初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宋史·艺文志》载为之谱者三家,其一孔武仲,其一刘攽,其一即观此谱。而观谱最后出,至今独存,孔、刘
谱录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刊本有昭代丛书本,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光绪己亥(1899)刊。 本书以冒氏小品四种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谱录
△《怪石赞》·一卷(内府藏本) 国朝宋荦撰。昔苏轼作《怪石供》,而齐安之石遂名天下。荦官黄州通判时,得其佳者十有六,各为制名。一曰宜春胜,一曰达摩影,一曰紫鸳覆卵,一曰寒潭秋藻,一曰红蜀锦,一曰朱霞笼月,一曰鬼面石,一曰玉贝叶,一曰三台象,一曰双白眼,一曰红虾蟆,一曰鸲鸜眼,一曰玉蟾蜍,一曰杨妃瘢,一曰赛猫睛,一曰冰天月。各纪其状而系以赞,成於康熙四年。
谱录
△《观石后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是编皆记其客福建时所得寿山诸石,一一详其形色,凡四十有九。自序谓尝见友人高兆作《观石一录》,流传人间,故此曰《后录》。其记寿山之石,明谢在杭始言之,然未之见。后山僧偶磨为印,亦不甚著名。国朝陈自浴乃赍粮开斫,大著於世,其事在康熙戊申。考古人印惟铜玉最伙。顾氏《印薮》或间注绿宝石印,亦不知其为何宝
谱录
《刘氏菊谱》,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4个品种,以及两个野生种。形色之外,兼载产地。此后,相继出现了不少菊谱、菊志、菊名篇等艺菊专著,至今仍有六、七部宋代菊谱存世。 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甲申)我国第一部菊谱,也是世界第一部艺菊专著,刘蒙泉《刘氏菊谱》问世。该书依菊花的颜色分类。以黄为正,其次为白,再次为紫,而后为红,对后人影响很深。 全书共记载菊花35个品种,另附闻而未见的
谱录
《阳羡茗壶系》是一本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当时已被誉为实用与陈设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一壶重不数两,价每一二十金”。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31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全书计3500字,有新安张氏霞举堂康熙三十六年本(1697年)刊本。
谱录
全文约2700余字,分三篇。一曰“花品叙”,列出牡丹品种24个。指出牡丹在中国生长的地域,认为“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二曰“花释名”,解说花名由来:“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族其所异者而志之”。列举了各品种的来历和主要的形态特
谱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