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医方考》 明·吴昆著,系方书,按病证分24门,每门下收方若干首,共收方剂780余首。 每门前先叙其病因病机,再汇集同类方于后,对每一方剂的命名、组成、功效、方义、适应证、用药、加减应用、变通得失、禁忌等,详加考释与辨析(考其方药,考其见证,考其名义,考其事迹,考其变通,考其得失,考其古方之所以然),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完整而又系统的方论专著。 吴氏有感于当时医界中&
医家
《圣济总录》疾病分为66门,每门之下再分若干病证,就较《太平圣惠方》分1000余门清晰明了,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其所录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明显增加,充分反映了宋代重视成药的特点。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赵佶诏令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大量医方,又将内府所藏的秘方合在一起,由圣济殿御医整理汇编而成。全书包括内、外、妇、儿、五官、
医家
《神仙济世良方》,(清)柏鹤亭等集,于嘉庆二年丁巳(1797)在山西(阳曲)太原刊行。 全书分一百二十七门病症方论,约十万字。分列有:伤寒、温病、杂病指南、临床各科、跌打损伤、意外急救、气功导引、养生保健。并附有二十位神仙像。 神仙者,乃古之名医,他们“除代人处方医病外,绝无他求”,故隐其真姓而假托诸仙之名,将其济世活人经验之方,随笔录之以救众生。 书中所
医家
《一见能医》一书共分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
医家
何梦瑶 (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
医家
《验方新编》是一部博载民间习用奇验良方为主而兼收医家精论治验的方书。本次整理出版的是清代梅启照增辑的二十四卷本。 本书按人体从头到足的顺序分部,内容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骨伤等科的医疗、预防、保健的方药与论述,以及怪症奇病的内外治法、方药、辟毒、去污杂法。特别是痧证专篇,详述痧证种类、兼症的内外治法,尤精于民间的刮痧疗法;骨伤跌打损伤专卷,精论了伤损的检查诊断、整骨接骨、夹缚手法及民间
医家
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 加深了读者对所收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医家
《小品方》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二治头面风、喉痛、暴厥、中风、狂妄噤痉、脚弱诸方,卷三治泻痢、虚劳、遗精、失眠诸方;卷四治霍乱、中恶、食毒、血证、发黄诸方。卷五治鬼魅、狂癫诸方;卷六治冬月伤寒、春夏温热病、秋月中冷诸方;卷七治女子众病、无子、妊胎、产后、崩事、宿疾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诸方;卷十治外科诸病及金疮
医家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大学士英廉家藏本) 宋陈言撰。言字无择,莆田人。是书分别三因,归於一治,其说出《金匮要略》。三因者,一曰内因,为七情,发自脏腑,形於肢体;一曰外因,为六淫,起自经络,舍於脏腑;一曰不内外因,为饮食饥饱,叫呼伤气,以及虎狼毒虫,金疮压溺之类。每类有论有方,文词典雅而理致简该,非他家鄙俚冗杂之比。苏轼《传圣散子方》,叶梦得《避暑录话》极论其谬,而不
医家
内科著作。 二册。刊于1872年。 本书根据不同的病理情况,将病症分为风、寒、暑、湿、燥、火、阳虚、阴虚、表虚、里虚、阳实、阴实、阳厥、阴厥、上盛下虚、心虚、肝虚、脾虚等五十门。每门中又分列多种病证,每种病证均选列应用药物,并对这些药物的药性、功效及药物的宜忌作相应的论述,末附诸病应忌药总例,综述各类药性。 现存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医家
又名《济生方》。宋·严用和撰。成书于宋宝祐元年(1253)。原书共十卷,有论治70篇,方的400首;咸淳三年(1267)又写成《续方》,收前书未备之医论24篇,方90首。二书后均散佚,现在版本为辑复本:一是清纪晓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八卷本《济生方》,有医论56篇,收方240余首,内容或缺论,或缺方,或少药,或论不对题,残缺较甚,195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一是根据《
医家
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