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
凡阅数十医而后痊。余时亲寝膳,见医立一方,必翻阅医书,较其药性,察其议论,其合古法者,十不四五。因私进一二方,间或中肯。然以攻举子业,不暇留心岐黄也。而里党传闻,时或有人延余诊治,义不获辞,遂有医人之目。每遇一病,不敢以私心揣度,不得不搜考医书,久而积累颇多。
医家
本书主要是介绍有关外科痈疽方面的知识,魏晋以后,服石之风渐盛,痈疽的发病率大增。客观上要求提高对痈疽病的认识和改进治疗,《鬼遗方》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此外,由于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南北分裂时期,战乱频多,故本书还涉及金疮、内伤、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等。 书中对痈与疽首先从病机和症象方面作了明确的鉴别,对痈疽等证的辨脓,已经十分精细。除辨别成脓与否以外,还特别指出发病部位与愈后的
医家
全书共44卷。《证治准绳·杂病》卷1~6专论内科杂病,分诸中、诸伤、寒热、诸气、诸呕逆、诸血、诸痛、痿痹、诸风、神志、杂门、大小腑等12门,131种病证,卷7~8为七窍门,包括五官、咽喉、毛发、筋骨、皮肤、蛊虫等19种病证。各门前有总论,后按病证分述,不载方药。各证下再详列不同病症,辨证精细,分析入微,《杂病证治类方》按《杂病证治准绳》而分类列方。 《伤寒证治准绳》8卷。卷
医家
《症因脉治》共四卷。首有专论六篇,其余各卷分列诸症,每症均分外感、内伤、有余、不足等。然后各病均按症、因、脉、治四项分述。以症为主,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然后据症、因、脉以定治法,使读者开卷了然。 此次整理,精选佳本校注而成。《症因脉治》可供初学中医者及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
医家
赵守真,湖南省已故名医,曾在零陵开业,1959年调湖南省中医研究所,著有《治验回忆录》。 赵氏伤寒功底深厚,用药多系经方,精纯不杂,尤擅用附子、干姜类热药,以四逆辈、理中汤应用尤为娴熟,所选医案皆出自《治验回忆录》。赵氏投用附子一般是常规剂量,但遇急危重症时,则一日连进2—3剂,合60g左右,亦称重剂矣。其病案析理明晰,文笔练达,堪称医案中之佳作。
医家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作者袁班,字体庵,明朝人,江苏秦邮现高邮人。 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宾。 约刊于崇祯年间。史可法为此书写过序,《序》中说:“阐古今所必由之理,实天下所未见之书”。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颇为细腻。在治
医家
《证治准绳·疡医》是明朝人王肯堂著的一部中医著作。本书著作于公元 1602 年的中国明朝。本书共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
医家
△《成方切用》·十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仪洛撰。仪洛字遵程,海盐人。此书为其《医学述》之第四种。取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馀首,本经按证,加以论断。卷首载内经一十二方。第一卷至第十二卷每卷各有上下,分治气、理血、补养、濇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导、和解、表里、祛风、祛寒、消暑、燥湿、润燥、泻火、除痰、杀虫、经带、胎产、婴孩、痈疡、眼目、救急凡二十四门。卷末载勿药元诠七十四条
医家
△《伤寒分经》·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吴仪洛撰。此书为其《医学述》之第五种,取喻嘉言所撰《尚论篇》重为订正。凡太阳经三篇,阳明经三篇,太阴经一篇,少阴经二篇,厥阴经一篇,春温三篇,夏热一篇,脉法二篇,诸方一篇,补卒病论一篇,秋燥一篇,共十有九篇。
医家
全书13篇,计有32条。评论古今医书得失、临证须知、疾病方药等,多切中时弊,颇多见地,为后世所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氏提出:作为济世助弱、救死扶伤的医家,学习和继承历代医家学说,宜取各家之长,须防诸家之偏,临证诊治,定要明辨虚实寒热,切不可“不察证之虚实寒热,妄投药饵,转致贻害。”这一观点,其临床指导意义,迄今为止,仍然值得广大医疗工作者所重视。他在《
医家
《治验回忆录》是一部医案著作。赵守真撰。本书选收作者临床验案一百例,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妇科、儿科治例。所列医案大多记载了病证治疗的全过程、较系统地叙述病证的表现、辨证的重点、诊断的依据,处方的准绳等内容。对充实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辨证论治在医疗实践中的运用有所启发。
医家
△《医贯砭》·二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徐大椿撰。大椿有《神农本草百种录》,已著录。初,明赵献可作《医贯》,发明薛氏《医案》之说,以命门真水真火为主,以八味丸、六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大椿以其偏驳,作此书辟之。考八味丸即《金匮要略》之肾气丸,本后汉张机之方。后北宋钱乙以小儿纯阳,乃去其肉桂、附子,以为幼科补剂,名六味丸。至明太医院使薛己,始专用二方,为补阳补阴要药,每加减以治
医家
惟昔黄帝、岐伯,难疑答问,上穷天道,下极地理,中尽人性,垂法万世,以为生民之寿域,是以名曰《素问》。于是守真刘先生恐斯文将坠于地,民罹横夭,于是天地、阴阳、刚柔、消长之理,察人生风气、血脉、寒热之宜,逐一拟一篇,无不引<素问> ,先标受病之本源,所处方用药。注书有四焉,一者,明天地之造化,论运化之盛衰,目之曰<要旨论>一部,计三万六千七百五
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