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性理纂要》·八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前四卷为性理纂要附训,五卷至八卷为性理纂要附评。自序谓,附训者,周子《太极图》、《通书》,张子《西铭》、《东铭》,程子《定性书》五者之训诂。《太极图》、《通书》、《西铭》本朱子之注,诸儒之说,《东铭》、《定性书》则杂考朱子及诸儒之说而参以己意。附评者,以程子之言为经,朱子之言为传,诸儒为之
儒家
《盐铁论》是西汉时期的一本政论性散文集。由西汉桓宽所著。 西汉后期政论文集。原为汉昭帝时盐铁会议的文献,后经桓宽整理而成此书。 桓宽,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生卒年不详。宣帝时举为郎,后任庐江太守丞。 在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期间召开“盐铁会议”,以贤良文学为一方,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另一方,就盐铁专营、酒类专卖和平准均输等问题展开辩论。 桓宽根
儒家
△《明儒讲学考》·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程嗣章撰。嗣章字元朴,号南耕,上元人。明代儒者,洪永以来多守宋儒矩矱。自陈献章、王守仁、湛若水各立宗旨,分门别户,其后愈传愈远,益失其真。入主出奴,互兴毁誉。嗣章为综括大略,合为一篇,而各注仕履於其下。於源流授受,宗派甚明。然如贝琼等本明初文士,於六经无所发明,未足当儒林之目,乃概加牵引,不免失之汜滥矣。
儒家
△《砭身集》·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鸣珂撰。鸣珂有《易图疏义》,已著录。《陕西通志》谓鸣珂有志圣贤之道,随处体认,有所得辄录之,凡六卷。即此书也。其书虽以集名,实则语录。持论亦颇醇正,然其中多驳经之说。如疑仪礼丧服传父在不得为母三年,妾生之子适母在不得为其母服,及叔嫂无服,皆逆於人心自然之理。又疑《礼记》抱孙不抱子为厚於孙而薄於子,祭必立户是伪为祖父,非百世不易之典
儒家
《王守仁全集》是(明)王阳明创作的现当代小说类书籍。 岁丙辰之孟冬兮,泛扁舟余南征。凌济川之惊涛兮,览层构乎任城。曰太白之故居兮,俨高风之犹在。蔡侯导余以从陟兮,将放观乎四海。木萧萧而乱下兮,江浩浩而无穷;鲸敖敖而涌海兮,鹏翼翼而承风;月生辉于采石兮,日留景于岳峰;蔽长烟乎天姥兮,渺匡庐之云松。慨昔人之安在兮,吾将上下求索而不可。蹇余虽非白之俦兮,遇季真之知我。
儒家
△《天理主敬图》·一卷(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其图上标天理二字,明性道之重。中列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为体道之功。下书一敬字,以示心法之要。盖为姚江之学言超悟者而发。然古人著书,必言不能尽其意者乃图以明之。若体认天理,而存养、省察、讲学、力行以归於主敬,此可以言诠者也。何必托诸绘画乎?
儒家
△《程功录》·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杨名时撰。名时有《周易札记》,已著录。是编乃其讲学札记。体例全仿薛瑄《读书录》,然中间颇涉杂论。第四卷中剖析铅汞之说,尤於儒理无关。其亦邹?注《参同契》意耶?以大旨醇实,故仍列之儒家焉。
儒家
《申鉴》是中国东汉末思想家荀悦的政治、哲学论著。《后汉书》本传说,荀悦志在匡辅献帝,因曹操揽政,“谋无所用,乃作《申鉴》”。意为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全书5卷,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5篇。明代黄省曾做了注释,有明嘉靖四年(1525)黄氏文始堂刊本,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本等。 《申鉴》有明黄省曾所作注,《四库全书总目》称其&
儒家
△《小学稽业》·五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李塨撰。其序谓朱子《小学》所载天道、性命,上达也;亲迎、朝觐,年及壮强者也。以及居官、告老诸条,皆非幼童事,且无分於《大学》。乃别辑此编。卷一为小学四字韵语,括其总纲,以便诵读。卷二为食食能言,六年教数方名,七年别男女,八年入小学教让,九年教数目,十年学幼仪诸条。卷三为学书。卷四为学记。卷五为十有五学乐,诵诗,舞勺。大旨以礼、乐、
儒家
儒家
△《业儒臆说》·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陶圻撰。圻字甸方,秀水人。是编皆论学之语。末有其弟越跋语,称其生平於性命之学最所究心。然观所论议,大率仍明人讲学之习,务以空谈相胜者也。
儒家
△《愚斋反经录》·十六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宠撰。王宠字愚斋,陕西人。是书卷一至卷四为论语尊注解意,卷五为小学、大学、中庸、两孟指要四种,卷六为孝经述朱,卷七为忠经择要,卷八为明伦录,卷九为理学入门,卷十为知性录,卷十一为寻孔颜乐处,卷十二为易学指要,卷十三为善利图说补,卷十四为学要,卷十五为治要,卷十六为荒政录,总名为《反经录》。皆陈因之说,无所发明。
儒家
△《嵩阳学凡》·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景日昣撰。日昣有《嵩岳庙史》,已著录。是书依《大学》八条目,排纂诸家语录。意取通俗,故言皆浅近,盖曹端《夜行烛》之类。每门中分析子目至数百余,亦不免於芜杂。
儒家
△《叙天斋讲义》·四卷(陕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窦文炳撰。文炳字质民,长安人。是书首纯一图说,次学约,次中庸撮总,次礼乐绪言,凡四种。其说简略殊甚,因乾隆三十三年其稿曾咨送五朝国史馆,遂题曰进呈《叙天斋讲义》。且备录文牒,累牍连篇,几乎末大於本,可谓村塾迂儒,毫不知朝廷体制者矣。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