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picture/mlogo.png)
△《明辨录》·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取诸儒辟佛之言,汇载成帙。上卷首载昌黎《原道》及《佛骨表》,而傅奕疏及太宗斥萧瑀诏转列於后,其馀辨论陆九渊、杨简、王守仁之说者亦备记之。下册则皆诸儒语录辨驳佛氏之学者。
儒家
读朱随笔四卷。 此书为陆氏读《朱子大全集》时的心得笔记。《朱子大全集》凡百卷,其正集二十九卷以前凡诗、赋、札子等人所共知者不再置论,自正集三十卷起至别集五卷止则摘其精要,分条引录,各加按语以引申其说。陆氏为学,推崇程朱,力辟阳明,一以居敬穷理为主,在清初为宋学代表人物。此书大意即在于发扬朱熹学说,以辟“异说”,故于儒释出入之辨,金溪、姚江蒙混之弊,见朱熹书
儒家
△《通书问》·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元何中撰。中有《通鉴纲目测海》,已著录。是书因朱子谓周子《通书》乃发明《太极图说》之义,故所注《通书》,皆比附於太极阴阳五行中。则谓二书各自为义,不必字字牵合,故作此书以辨之。前有自序,谓自天地以来,止有一理,理之同者,虽百世之上,百世之下,九州之内,四荒之外,无不同也。而况一人之心,一人之言,岂有不相通者乎?朱子释《通书》,显微阐幽,
儒家
△《太极集注》·一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子昶撰。子昶号主一,闻喜人。康熙己未进士。官垣曲县知县。是书取朱子之解分配周子之图,列为十章,分裂原图,各系於下。又解周子原说亦分为十章,而句解字释,所释各注右解之几章,释某义,全摹朱子《大学章句》之体。图之后附以子昶所演易图,说之后附以诸家之说,大抵皆可已而不已。前有康熙丁卯范镐序,亦颇著微词云。
儒家
《读书录》所讨论的虽是程朱理学中的问题,并推崇朱熹,但对朱熹思想作了修正和发展。在理气、道器、太极、阴阳的关系问题上,薛瑄不完全同意朱熹的观点,而主张理在气中,道在器中,太极在阴阳中,并公开批判“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以及理能生气的说法。书中提出“一气流行,一本也”的命题,为后来罗钦顺等人所发展。但在人性问题上
儒家
△《太极图分解》·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不著撰人名氏。《天一阁书目》作罗鹤撰,然书中自称鹗曰,则名鹗非名鹤矣。考《江西通志》,罗鹗,宜黄人。嘉靖辛酉举人。官至思南府同知。当即其人,范氏误以鹗为鹤也。(案:嘉靖中别有罗鹤,泰和人所注有《应菴任意录》,详杂家类中本条下。)其书列周子《太极图说》与朱子之注,而申陆九渊之说以驳之。案圣人立教,使天下知所持循而已,未有辨也。
儒家
△《学言》·三卷(山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白允谦撰。允谦字子益,阳城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国朝授秘书院检讨,官至刑部尚书。此书皆其讲学之语,上卷五十九条,下卷六十条,又续一卷,凡八十一条。其曰无我之我是谓真我,无知之知是谓良知。又曰圣人无内无外,仁可智也,智可仁也。皆语涉惝怳,非笃实之学也。
儒家
△《太极图说论》·十四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国朝王嗣槐撰。嗣槐字仲昭,钱塘人。康熙己未荐举博学鸿词。老不与试,授内阁中书舍人以归。其书论圣人言《易》有太极,未尝言无,不应於太极之上复加无极二字。疑此图授自陈抟,非周濂溪作。朱、陆互相辨析,朱子不得已,止作无形有理以解之,而无极二字总流入二氏之说。又谓其言天道则曰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乃老氏道生天地之说。言人道则曰圣人定之以仁
儒家
△《紫阳通志录》·四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高世泰编。世泰有《五朝三楚文献录》,已著录。是编本徽州汪知默等辑其紫阳书院讲会之语,名曰《理学归一》,寄示世泰。适孙承泽以《学约续编》、魏裔介以《知统翼录》先后寄至。世泰因合刁包《潜室札记》、陈揆《省心日记》诸条并梓行之。其曰《通志》者,盖谓通彼此应求之志,以明为学之出於一源。卷末自附格致讲、学讲各一篇,又有讲毕送难之语,颇涉禅
儒家
儒家
儒家
△《圣学入门书》·(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瑚撰。瑚字言夏,号确菴,太仓人。前明崇祯壬午举人。是书分大学日程、小学日程二种。大学日程曰格致之学、诚意之学、正心之学、修身之学、齐家之学、治平之学,於八条目之中复分条目,各为疏解。小学日程曰入孝之学、出弟之学、谨行之学、信言之学、亲爱之学、文艺之学,其条目较之大学为简。其用功之要曰日省敬怠,日省善过,末附日程格式於后。每
儒家
儒家
△《存古约言》·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吕维祺撰。维祺有《四礼约言》,已著录。是书凡十二篇,首敦本,次闲家,次厚俗,次冠昏丧祭,次服式,次宴会,次交际,次揖让,次柬札。大略以《朱子家礼》为主,并采择诸家之言为条例注释,而以箴诫格言附於后,亦《司马氏书仪》、《吕氏乡约》之支流也。
儒家
△《太极图说注解》·(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陈兆成撰。兆成字慎亭,常熟人。是书作於康熙初,以发明朱子《太极图说》之注。其云性虽夹和在气禀中,而苟无习染之累,亦第於善之中微分差别,若谓之有恶则不可。足以补正程子善固性也,恶亦不可谓之非性之说。惟其谈五行干支,语多轇轕。至於以一岁四时,每一时九十日,分为十八日者五,以五行,各分主十八日,尤为新异。末有乾隆戊辰其子鲁附记凡
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