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类
《南轩易说》,又名《南轩先生张侍讲易说》,南宋张栻撰,义理派解易著作。 张栻(1133-1180),汉州绵竹人(今属四川省),字敬夫,又字钦夫、乐斋,号南轩,历知严州、袁州、静江、江陵等地,累官吏部侍郎、左司员外郎、右文殿修撰等,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
易类
△《厚斋易学》·五十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冯椅撰。椅字仪之,一作奇之,号厚斋,南康都昌人。《宋史·冯去非传》云:“父椅,家居授徒,所著《易书诗语孟辑说》等书,共二百馀卷。”今多不传,惟所辑《易说》,尚散见《永乐大典》中。考胡一桂《启蒙翼传》引《宋中兴艺文志》云:“宁宗时冯椅为《易辑注》、《辑传
易类
易类
易类
△《新本郑氏周易》·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惠栋编。栋字定宇,长洲人。初,王应麟辑郑玄《易注》一卷,其后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略,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后,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徵,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后,亦悉从经文釐定。复搜采群籍,《上经》补
易类
△《子夏易传》·十一卷(内府藏本) 旧本题“卜子夏撰”。案说《易》之家,最古者莫若是书。其伪中生伪,至一至再而未已者,亦莫若是书。《唐会要》载开元七年诏:“子夏《易传》,近无习者,令儒官详定。”刘知几议曰:“《汉志》《易》有十三家而无子夏作传者,至梁阮氏《七录》,始有《子夏易
易类
△《周易郑康成注》·一卷(通行本) 宋王应麟编。应麟,字伯厚,庆元人。自署浚仪,盖其祖籍也。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鸿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事迹具《宋史·儒林传》。案《隋志》载郑玄《周易注》九卷,又称郑玄、王弼二注,梁陈列於国学,齐代惟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然《新唐书》著录十卷,是唐时其书犹在,故李鼎祚《集解》多引之。宋《崇文总目
易类
易类
明钱一本撰。一本字国瑞,武进人。万历癸未进士。官至福建道监察御史,以建言罢归。天启初追赠太仆寺卿。事迹具《明史》本传。一本研究六经,尤邃於《易》。是书不取京、焦、管、郭之说,亦不取陈抟、李之才之义,惟即卦爻以求象,即象以明人事,故曰像象。象者天道,像其象者尽人合天之道也。大旨谓由辞得象而后无虚悬说理之病,知象为像而后有神明默成之学,而深辟言象遗理,言理遗象,仿佛其象而仍不知所以为象之弊。虽间有支
易类
《周易注》本费直之古文《易》,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周易注》还援《老》解《易》,注入玄学思想,阐述了贵无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使《周易》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 王弼为义理派《易》学大家。自幼聪慧过人,十余岁就博览群书,能言善辩,并对老庄之学极感兴
易类
易类
中国古籍,《新本郑氏周易》三卷。初王应麟辑郑元易注一卷,其後人附刻玉海之末,虽残章断句,尚颇见汉学之崖畧。於经籍颇为有功,然皆不著所出之书,又次序先後间与经文不应,亦有遗漏未载者。栋因其旧本重为补正,凡应麟书所已载者,一一考求原本,注其出自某书。明其信而有徴,极为详。核其次序先後,亦悉从经文,釐定复搜采羣籍。上经补二十八条,下经补十六条,繋辞传补十四条,说卦传补二十二条,序卦传补七条,杂卦传补五
易类
△《陆氏易解》·一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姚士粦所辑吴陆绩《周易注》也。《吴志》载绩所著有《易注》,不言卷数。《隋书·经籍志》有陆绩《周易注》十五卷。《经典释文·序录》作陆绩《周易述》十三卷,《会通》一卷。《新、旧唐书·志》所载卷数与《释文》同。原本久佚,未详其孰是。此本为《盐邑志林》所载,凡一百五十条。朱
易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