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资生集

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血崩

《經》云:陰虛陽搏謂之崩。(陰虛者,尺脈虛浮;陽搏者,寸脈弦急也。是陰血不足,陽邪有餘也。)《痿論》云: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經》云:悲哀太過,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熱氣在中,故血走而崩也。

《靈樞》曰: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外。

《運氣》云: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民病血崩。

方氏曰:血,陰也。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蓋人之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則經血暴下,失期而來,如風動木搖,火燃水沸。

趙養葵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陰,陰根陽,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也,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出上竅,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出下竅。凡氣虛不能攝血而崩者,其人必面白,尺脈虛大,久病者有之。

王海藏曰:婦人血崩,來如潮湧,明是熱勢妄行,豈可作寒論治法,宜清補兼升提,不可驟止。」

丹溪云:衝任為經脈之海,外循經絡,內榮臟腑,若勞傷過極,致臟腑氣虛,而衝任之氣亦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故忽然暴下,或陰陽相搏,為熱所乘,攻傷衝任,血得熱則流,故崩下,治法氣虛者當益氣以攝血,血熱者宜清榮以養血。

(眉批: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馬玄臺曰:婦人血崩從胞絡宮來,血久下行,已為熟徑,則本宮血乏,十二經之血,從此滲漏,然胞絡下繫於腎,上通於心,故此證實關心腎二經,東垣用十二經引經之藥,使血歸十二經,然後用黑藥止之。若徒用黑藥,不先服領血歸經藥,病亦難愈也。

張潔古曰:崩者,倏然暴下也;漏者,淋瀝不斷也。將息失宜,勞役過度,喜怒不常,大傷於肝,肝為血府,傷則不藏,而為崩中漏下。悲憂太甚,陽氣內動,真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致血走而崩。宜養血安神為主。脾胃氣虛下陷,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而致。宜調脾養血為主。

丹溪曰:有涎郁胸中,清氣不升,致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其證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上則悶,或臍上動。治宜開結痰,行滯氣,消汙血。

王海藏曰:或因胎產,或因酒色;澤液惡穢,前行太過,滓糞燥後,後滯不通,此胎腸俱病。治宜推去敗血膿積,益血致新也。

戴原禮曰:血大至曰崩,或清或濁,或純下瘀血,熱不可止;有崩甚腹痛,人多疑惡血未盡,又見血色瘀黑,愈信惡血之說,不敢止截。大凡血之為患,欲出未出之際,停在腹中,即成瘀血,以瘀為惡,又焉知瘀之不為虛冷乎?故瘀而腹痛,血行則痛止,崩而腹痛,血住則痛止,芎歸湯加姜附,止其血而痛自止。

東垣曰:人身中陽氣升浮,穀氣上行,則陽生陰長,春夏是也。既崩則周身氣血皆不生長,穀氣不升,前雖屬熱,下焦久脫,已化為寒,久沉久降,寒濕大勝,當急救之。瀉寒以熱,降濕以燥,大升大舉,以助生長,補養氣血,不致偏枯。《經》云:風勝濕,以所勝平之也。

薛立齋曰:有婦人患崩,過服寒藥,脾胃久虛,中病未已,寒病復起,煩渴引飲,粒米不進,昏憒時作,脈洪大,按之微弱,此無根之火,內虛寒而外假熱也,十全大補加附子,崩減,日服八味丸愈。

齊仲甫曰:受熱而色赤者,謂之陽崩,膠艾湯;受冷而色白者,謂之陰崩,固經丸。五臟虛冷,五色隨崩俱下,五臟俱虛,五色相雜,謂之五崩。

陳良甫曰:婦人血崩心痛,名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者,亦虛也,烏賊骨炒末,醋湯下失笑散。

薛立齋曰:血崩兼心痛者,心主血,去血過多,心無所養以致作痛,十全湯倍參、術多服,如瘀血不行者,失笑散。陰血耗散者,烏賊丸收斂之。

李太素曰:崩為急證,漏為緩病。崩是大怒傷肝,衝動血海,或火盛之極,血熱沸騰而然;漏則房勞過度,傷損衝任,二脈氣虛,不能約制經血,或其人平素多火,血不能安,故不時漏泄。崩宜理氣、降火、升提;漏宜滋陰、養氣、養血,或兼制火。

薛立齋曰:人以脾胃為本,納五穀,化精微,清者入榮,濁者入衛,陰陽得此,是謂橐籥。人得土以養百骸,失土則枯四支。東垣以飲食自傷,醫多妄下,清氣下陷,濁氣不降,乃生䐜脹,所以胃脘之陽,不能升舉,其氣陷入中焦,當用補中湯,使濁氣得降,不治自安。若因飽食後致崩漏,是傷脾氣,下陷於腎,與相火合,濕熱下迫所致宜甘溫之劑,調補脾胃,則血自歸經。若誤用寒涼,損傷胃氣,不能攝血歸經,東垣曰:凡下血證,須用四君子收功,斯言厥有旨哉。

《金匱》云: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脈則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陰白下赤,漏血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則死;漏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又脈見小者順,洪大者逆。

血崩集方

四君子湯 四物湯 補中益氣湯 八味丸 歸脾湯 逍遙散

治血熱崩漏

荊芥四物湯 治崩漏初起不問虛實服之立止。

四物加荊芥穗、炒條芩、炒香附各一錢。

如不止加防風、升麻、白朮、蒲黃;一方加地榆尤妙;一方四物加芩、連、梔子、黃柏;一方並加膠、艾。

武叔卿曰:血藏於肝,肝氣不升則熱迫於下,故血不能藏而崩也。況厥陰之經環陰器,廷孔前陰皆屬之。荊芥升肝氣,香附理肝氣,條芩除內熱,四物中生地、白芍養血涼血故能收功也。

膠艾四物湯 治崩漏不止及損動胎氣漏血。

四物加膠、艾各一錢,炙草五分。水酒各半,煎,空心服。

(眉批:此方入勞傷類,不宜血熱崩漏。)

奇效四物湯 治肝經虛熱血沸騰久不止。

膠艾四物湯去甘草加黃芩炒一錢,水煎服。

(眉批:此方用熟地以補肝之母,以阿膠、黃芩益肝之氣,艾葉溫下元以助真氣之升,所謂陰從陽起也。)

河間生地黃散 治經漏下血,脈虛洪,色紫黑。

生地 熟地 白芍 黃耆 枸杞子 天冬 地骨皮 柴胡

水煎服。便血者加地榆。

武叔卿曰:脈虛洪者,氣不足也;色紫黑者,熱之甚也。黃耆所以補氣,氣盛則生火;天冬、地骨以清氣中之火;熟地所以生血,血生而不涼,尤慮妄行,故以生地、黃連涼心;芍藥、甘草緩肝益脾;柴胡升舉;枸杞、地黃又肝腎同歸者也。

涼血地黃湯 治血崩腎水汙,不能鎮守胞絡相火。

生地 歸尾(各五分) 黃連 黃柏 知母 藁本 川芎 升麻(各二分) 柴胡 防風 羌活 黃芩 細辛 荊芥 蔓荊 炙草(各一錢) 紅花(少許)

水煎,空心稍熱服。

(眉批:慎齋曰:血崩不止則血去過多矣,方中風藥大半不敵生地一味,獨不慮風藥燥血乎,雖云升舉而血之耗者已多,用者酌之。)

武叔卿曰:《經》云:陰者,從陽而亟起也。血屬陰,陰不自升,故諸經之血必隨諸經之氣而後升,若氣有所陷則熱迫血而內崩矣。故用黃柏以清下焦胞絡之火。心者,火之主也。故以生地、黃連治火之原;知母、黃芩滋水之母;歸尾破瘀,紅花生血所以去故生新也;川芎行血海之餘;蔓荊涼諸經之血;升、柴、羌、防、藁本、細辛諸風藥皆所以升諸經之氣也。諸經氣行則陰血不得不隨之而起矣,故曰從陽亟起也。

簡易黃芩湯 治崩中下血,陽乘陰所謂天暑地熱經水沸溢者。

黃芩研細末,每服三錢,霹靂酒下(即燒秤錘酒。)一方荊芥湯下。

治勞傷崩漏

當歸芍藥湯 治勞傷脾胃經漏氣短其色鮮紅,自汗身熱,惡食支倦,便泄。

黃耆(一錢半) 白朮 蒼朮(泔浸) 當歸 白芍(各一錢) 熟地(五分) 生地(三分) 陳皮(五分) 柴胡(二分) 炙草(三分)

(眉批:據見證悉屬脾胃氣虛,當用補中益氣為主。此方不用人參、升麻何也?蒼朮氣悍燥散其色鮮紅又何用之?況與生地同用,豈不為時人所笑。要之,古人皆因症立方,俱求至理所在,而不必拘方以試病也。)

東垣為一婦制此方,諸證悉去。蓋血虛須兼補氣血猶水也,氣猶堤也,堤堅則水不橫決,氣固則血不妄行。此方黃耆最多,白朮次之,所以神效,俗醫不達此理,專用涼藥,不知涼藥傷胃,正氣愈弱,血安得固。

補中益氣湯

歸脾湯 氣猶夫也,血猶妻也,血隨氣升,夫倡婦隨之道耳。夫營出中焦,脾胃氣虛則中氣下陷,是營血失其主矣,此方益營助脾而以氣藥為君者,正此意。

柏子仁湯 治婦人憂思過度,勞傷心經不能藏血,遂致崩中下血不止。

柏子仁(炒) 香附(炒) 芎藭 鹿茸(擦去毛,酒蒸焙) 茯神 當歸(各一錢半) 川斷(二錢) 阿膠(炒) 遠志(去心,各一錢) 炙草(五分)

上生薑五片,水煎,空心服。

心脾氣虛氣結者宜之。鹿茸乃陰中至陽,陰體而陽用也,非血脫氣衰者不用此濟生方也,而立齋加柴、梔以清厥陰之火,以升肝脾之氣。

養血平肝散 治大怒經血暴下。

當歸(酒浸) 白芍(炒) 香附(炒,各二錢) 青皮 柴胡 川芎 生地(各八分) 甘草(五分)

水煎,食前服。

以大怒而用,是故曰平肝。香附、青皮、柴胡、白芍、甘草、川芎緩肝疏肝升提肝氣;當歸、生地養血榮肝。然所重在大怒,故立方如此。

治崩漏氣陷

益胃升陽湯

黃耆(二錢) 人參(有嗽去之) 神麯(炒,各一錢半) 白朮(三錢) 當歸(酒浸) 陳皮 炙甘草(各一錢) 升麻 柴胡(各五分) 生黃芩(二錢,瀉盛暑之伏熱,刑金秋涼不用)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或五錢。如食添再加之,如食減已定三錢內更減之,不可多服,每服二錢。水煎去滓熱服。如腹痛每服加白芍二分,中桂少許;口乾渴加乾葛二分;如嗽去人參;如服此不止,卻服後方柴胡調經湯大舉大升之也。

眉批:以食增減為藥增減,可見古人用藥有法。

眉批:川芎酒 治崩中晝夜不止。

川芎一兩 生地汁一盞

上酒五盞煮川芎一盞去滓,下地黃汁再煎二三沸分三服。此方以酒煎川芎配生地汁,自有妙用,甚奇甚奇,用酒之意便是升法。

崩漏丸 肉桂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羌活 獨活 柴胡 防風 藁本 細辛 川芎 歸身 熟地 白芍 桃仁 紅花

《論》曰:氣血人身之陰陽也,陽主升陰主降,陽根乎陰,陰根乎陽,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則一升一降循經而行,無崩漏之患。若陽有餘則升者勝,血從上竅出,陽不足則降者勝,血從下竅出。是丸也,參、桂、耆、朮、草壯陽益氣之品也;二活、柴、防、藁、細、芎升陽舉經之品也;歸、地、芍、桃仁、紅花滋陰入血之品也;壯陽則氣不虛,舉經則血不陷,滋陰則血不燥。如是因血為氣守,氣為血衛,升降上下一循乎經,何自而崩。

和劑震靈丹 治崩中下血脈虛細,手足或冷。川芎歸湯加木香煎送。或陳皮、香附煎湯下三元;或靈砂丹亦可兼治暴驚,凡九竅出血,獨參湯下。

赤石脂 禹餘糧 紫石英 代赭石 四味打碎入鹽泥,固罐內封口,煅通紅埋地內,七日出火毒。五靈脂(去砂二兩) 硃砂(一兩,研,飛) 乳香 沒藥(各二兩)

上為末,糯米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空心酒下,婦人醋湯下。

桂枝茯苓丸 治婦人有癥在臍上動,下血不止。

桂枝 茯苓 丹皮 桃仁 白芍

上為末,煉蜜丸,兔屎大。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旋覆花湯 治半產漏下脈弦而大。

旋覆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少許)

上水三升煮一升,頓服。《本草》云:旋覆主留飲結氣。

半夏丸(《直指》) 治崩中帶下痰喘氣急虛腫,亦消宿瘀。圓白半夏刮淨槌扁薑汁調,飛過白麵作餅,包炙黃色去面取半夏作末,米糊丸綠豆大。每服十丸,溫熱水下,芎歸湯,沉香降氣湯各半煎送,止血要藥。)

東垣曰:血脫益氣,古法也,先補胃氣以助生長,故曰陽生陰長,諸甘藥為之先務,舉世皆以為補氣,殊不知甘能生血,此陽生陰長之理也,故先理胃氣。人之一身,內谷為寶,補中益氣方加神麯、黃芩,名益胃升陽湯,以起婦人血崩之屬氣下陷者。

柴胡調經湯 治經水不止,鮮血頃崩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

羌活 獨活 藁本 升麻(各五分) 蒼朮 柴胡(七分) 葛根 當歸 炙草(各三分) 紅花(少許)

水煎,稍熱,空心服,微汗立止。

要知鮮血不用清涼而用升舉,當在不思飲食上揣摩。外症屬太陽者多,而藥又兼少陽、陽明、太陰、厥陰。且君以蒼朮少加當歸、紅花引入血分,以升陽氣,乃為之大舉大升。此從陰引陽之義也。

升陽除濕湯

黃耆 蒼朮 羌活(各一錢半) 藁本 升麻 柴胡 炙草(各一錢) 當歸(酒浸) 獨活(各五分) 蔓荊子(七分)

上水五大盞,煎一大盞,稍熱,空心服,少時以早膳壓之,可一服已。如灸足太陰脾經中血海穴,二七壯或三七壯,立已。

此藥乃從權衡之法,用風勝濕。為胃氣下降陷而氣迫於下,以救其血之暴亡也。若病愈經血惡物已盡,主病雖去,後必須以黃耆、甘草、人參、當歸之類數服以補之,於補氣升陽湯中加和血藥是也,若經血惡物下之不絕,尤宜救其根源,治其本經,只益脾胃退心火之亢,乃治其根蒂也,若遇夏月白帶下脫漏不止,宜用此湯,一服立瘥。

武叔卿曰:升陽除濕湯治女子漏下惡血,或暴崩不止。夫土陷則濕,故怠惰嗜臥;木鬱則熱,故氣上衝。緩為濕之徵,弦為木之象,鬱而不伸則熱。此心火乘脾也,脈之洪大者,火在下也。胞絡為相火寄於命門,為多血之經,病從火,心火以藏德為神,相火聽命於心,三焦主氣,胞絡主血。故血分之火,專主胞絡,氣分之火專主三焦。鬱則火不得遂,炎上之性,迫於血分,故陰絡傷也。方以蒼朮、升麻發太陽、陽明之濕;柴胡、防風達厥陰、少陽之術;羌活、藁本以升舉少陰、太陽下部之郁,所謂下者舉之也,但升散之物過則耗氣而傷金。故又以黃耆保肺,當歸引血,使各有所歸;甘草和氣,蔓荊涼血。此四種又制亢害之法也。

治崩漏血瘀(昏暈 疼痛)

五靈脂散 治血崩不止及昏不省,並治產後惡血心腹脅痛不可忍。

五靈脂(不拘多少,炒令煙盡研末)

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八分頓服,名抽刀散。五靈行汙濁之血如神,童便降火亦行血分,酒同煎尤妙。

煮附丸 (方見調經疼痛條)

備金散 治婦人血崩不止。

香附(炒四兩) 歸尾(一兩二錢) 五靈脂(炒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醋湯調下,空心服立效。

(眉批:崩而內有瘀者宜之。)

治崩漏虛寒

丁香膠艾湯 治崩漏不止。蓋心氣不足,勞役及飲食不節,所得經隔,少時其脈兩尺俱弦緊而洪,按之無力。其證自覺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御其寒。

(眉批:東垣所論脈證必悉宜宗之。)

白帶白滑之物,雖多間下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屋漏水暴下者,是弦急,脈為寒多,脈洪時見乃熱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脈洪時出者,命門胞絡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成屋漏水之狀也。

(眉批:以寒多故用藥必溫。)

當歸(一錢二分) 白芍 熟地(各二分) 川芎 丁香(各四分) 阿膠(炒,六分,後入) 艾葉(一錢,後入)

上為細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五沸,去滓入膠艾再煎至一大盞,空心宿食消盡,帶熱服三服效。

斷下湯 治衝任氣虛崩中漏下,臍腹痛,漸減飲食,四肢乏力及帶下三十六疾,悉能療之。

人參 熟地 艾葉(醋炒,各一兩) 烏鰂骨(燒灰) 當歸(酒洗,各二兩) 阿膠(蛤粉炒) 川芎(各七錢) 炮姜(半兩)

叔卿曰:此即膠艾四物之變局也,彼有芍藥,此有人參、烏賊、乾薑,大概血虛而不斂者,宜芍藥酸寒以收之,氣脫而不溫者,宜參、薑、烏 之類溫補而澀之;阿膠者,益金水以成收藏之用也。陽虛則寒,陰虛則熱,故以此主之。而腹痛一證,人皆以為瘀血者多,此以為痛不止者,服熟附丸。正元禮所謂崩而腹痛者,崩止而痛除也。

熟附丸

熟附子 木賊(去節) 龍骨(煅) 赤石脂(煅,各五錢) 川芎 當歸(各一兩)

上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前米飲下。

鹿茸丸 治經水過多色瘀黑,甚者崩下呼吸少氣,臍腹冷極,汗出如雨,尺脈微小,由衝任虛衰,風冷客於胞中,氣不能固。可灸關元百壯,在臍下正中二寸。

鹿茸(燎去毛,酥炙) 赤石脂(制) 禹餘糧(制,各一兩) 當歸 熟地 續斷(各二兩) 附子(炮) 艾葉(一方無) 柏葉(各半兩)

上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下。(蜜丸亦可。)

武叔卿曰:丹溪以紫黑為熱,此言瘀黑者,乃下焦氣寒血凝而黑,各有治法。然女子氣海在上,血海在下。故下焦溫而後氣升血行。如鹿茸以血成形,由氣而長,血隨氣上而成角,故入血分以主升。又以附子、艾葉佐而溫之。石脂、餘糧鎮而固之;柏葉清之;歸、地、續斷補之。誠下元虛寒之全方也。不加人參豈無意焉,而灸關元之意可想矣。

治崩漏虛脫

伏龍肝散 治氣血勞傷衝任脈虛。《經》云:非時忽然崩下,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下相兼臍腹疼痛,經久不止,令人黃瘦食減無力,虛煩口乾驚悸。

伏龍肝 赤石脂(各一兩) 川芎(三兩) 熟地 艾葉(微炒,各二兩) 麥門冬(去心,一兩五) 當歸 乾薑(各七錢半) 肉桂 甘草(各五錢)

上粗末,每服四錢,棗一枚,水煎服。

武叔卿曰:五色者,五臟之色也。崩久則五臟氣陷血不能化,故五色見焉。蓋血生氣而化於中焦,氣生於下元而培於脾胃。如臍腹疼痛者,下元氣寒也,以艾葉溫之;黃瘦食減無力者,中焦氣寒也,以乾薑暖之;優龍肝有火土相生之妙,君以川芎有扶肝行濁之能;肉桂、甘草和榮衛而通血脈;麥冬、熟地益金水而治虛煩;口乾口脂當歸補血以固脫,通之澀之溫之濡之誠,治久脫臟寒之良方也。

柏黃散 療經血不止。

側柏葉(一兩) 黃芩(一兩二錢) 蒲黃(一兩) 伏龍肝(二兩)

水煎,分二服。丹溪云柏性多燥。

蒲黃散 治崩中不止。

炒蒲黃 炒破故紙 千金古石灰(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淡酒或醋湯下。此燥澀之劫劑也,又可治白帶。

霹靂散 治經脈妄行。

香附(三兩) 川芎 古石灰(油炒,各一兩)

上為細末,燒秤錘,淬酒調服二錢匕。

武叔卿曰:前方溫下元以止血。此方調血氣以燥澀。石灰油炒慮其燥也,霹靂之名乃燒秤錘投酒中之聲,亦取其聲應之速也。

鹿茸散 治崩中漏下不止虛損羸瘦。

鹿茸(一兩,去毛,塗酥,炙微黃) 白龍骨 熟地 白芍 鱉甲(塗酥,炙令黃) 白石脂 川斷 烏鰂骨(炙,各一兩) 肉蓯蓉(一兩半,酒浸,去皮,炙乾)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前粥飲調下。鱉甲是下部陰藥而通腎脈之陽,自春齊節,節而下以至於陰內;蓯蓉是下部陽藥,有益坎中之陽而補真火。故曰黑司令,若其餘可類推矣。

補宮丸 治諸虛不足,久不娠妊,骨熱形羸,崩中帶下。

錦片 木賊 棕櫚 柏葉 艾葉 乾漆 鯽鱗 鯉鱗 血餘 當歸(各等分,燒存性研末) 麝香(少許,研)

上研勻,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服。

十灰丸 治崩中下血不止。

綿 黃絹 艾葉 藕節 蓮房 棕櫚 發馬尾 蒲黃 赤松皮(各等分,燒灰存性,研細末)

上醋煮,糯米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如至百丸,空心米飲下。五灰、十灰皆取其黑,如百草霜、京墨之意。如前方中所未備,而此復出之以成方。若令人知有所取也。蓮房及藕節通血脈而散血,其節與房皆斂虛就實而味澀。房成於升類木之象,有收陽歸陰之理,故用之以澀血;黃絹綿綿皆蠶絲所成,蠶食桑而吐絲,扶桑之木受青陽之氣,稟少陽升生之性,能和肝膽之陽,以養厥陰之血。故神仙一切服食藥,不得桑柴煎不食,以其火不文不武而具溫生之氣也。蠶砂治崩止血,豈漫言哉?百草霜乃百草之煙墨,亦鬆煙所造,草得乙木之陰,味多苦,松有清貞之操,味多澀,取之以煙則上升,取之以黑則制火;松皮灰亦此意。諸魚屬火而生居水中,是水中之火,惟鯽魚生於四季,故得土者多,其臭腥。腥先入肝,以助肝氣之升,鱗甲者金之用也。火主上升,金主收澀,又得土之性,故其用如此。馬者乾之陽,尾者血之尾,血潤下而生尾,尾生於陽,體盡處是陽中之陰也,以陰血之餘生於純陽之體,又有陰中陽之義。凡血脫於下乃陰無陽以升。此借陽中之陰以鼓陽升陰,又借其灰以為止澀之用。皆良法也。

如聖散 棕櫚 烏梅肉 乾薑(一兩五錢,並燒存性) 白薇 牡蠣 白芍 鹿角霜 山藥 白朮 茯苓 白芷 烏鰂骨(各等分)

上為末,麵糊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一方 治婦人血崩。

蠶砂(炒,一兩) 伏龍肝(五錢) 阿膠(一兩)

上為末,空心溫酒調服二三錢。(《大全》名無此散,無阿膠)

蠶食桑而糞砂有清香涼燥之能,單服之亦驗,以頭二蠶者佳,為有生生之妙也。血見黑則止。

《醫學綱目》曰:氣陷者,用升氣藥灰止之,夏枯草、荊芥之類是也。血熱者,涼血藥灰止之,槐花、黃芩之類是也。氣滯者行氣藥灰止之,醋炒香附之類是也;血瘀者炒熟失笑散之類;血寒者用熱,炮薑、桂之類;血脫者用澀,白礬、百草霜、棕灰之類。

五灰散 治下血不止成血崩。

蓮蓬殼 黃絹 血餘 百草霜 棕皮(以上共燒灰) 山梔(炒黑) 蒲黃(炒) 京墨 血竭

上為末,水調服。

十灰散 治下血不止。

上細末,每服二錢,烏梅酒下,空心服。久患不過三服。

一方 當歸 白芍 乾薑 棕櫚(各等分)

上各煅存性,研細末醋調,以有節朱筋左攪四十九轉,食前服。治血崩屢效。

(眉批:此方以血藥入乾薑有從治之妙。而左攪四十九轉,寓少陽生數之義,亦咒由法。)

烏紗帽散(又名琥珀散) 治血崩不止。

赤芍 當歸 香附 乾荷葉 男子發(皂莢水洗) 棕櫚 烏紗帽(是漆紗頭巾,取陽氣上衝故也)

上各等分,於新瓦上煅黑存性,三分為細末,每服五錢,空心童便調下,如人行十里久再進一服即止。若產血去多,加米醋、京墨、麝香少許。

荷葉清芬可以升肝膽之氣而涼血;烏紗染五倍故能止血;又有生漆可以破瘀,取常用者升陽之意。

立效散 當歸 蓮花心 白綿子 紅花 茅花(各一兩)

上銼豆大,白紙裹泥固煅存性為末,每三錢溫酒調服。蓮花心性澀而香,可以通心氣之和。

烏金散 棕櫚毛(燒存性,一兩) 龍骨(煅過,一錢)

上為細末,研勻,每三錢空心好酒調服,二服立止。

香礬散 香附(醋浸一宿,炒焦存性為末,一兩) 白礬末(二錢)

上研勻,米飲調,空心服,神效。一方用荷葉調尤妙。

一方 荊芥穗,燈火燒焦為末,每服三錢,童便調下。

(眉批:荊芥入肝,清而升舉,乃血中要藥。)

一方 黃牛角尖燒黑灰,微存性,研末,調服。

一方 鹿角燒灰細研,食前溫酒調下二錢。

一方 夏枯草燒存性,為末,米飲調下。

(眉批:夏枯草是厥陰經養陰之藥。)

一方 百草霜二錢,狗膽汁拌,分二服。當歸酒調下。

(眉批:用狗膽汁甚奇然,亦陽中陰藥也,同百草霜如妙。)

一方 京墨為末二錢匕,同燒露蜂房為末三指撮酒調服。

一方 新綿一口燒研末,空心酒調下立止。(名一笑散。)

一方 棉子花銅器炒煙盡為末,空心溫酒調下二錢。

(眉批:棉子暖下元而止血。)

一方 衣中白魚、殭蠶為末,井花水調下,日三服瘥。

帶下

《素問》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王太僕注:任脈起胞中,上過帶脈,貫於臍上,起於季脅章門,似束帶狀,名曰帶。)

又脾傳之腎,名曰疝瘕,小腸冤結而痛出白,名曰血蠱,出白溲,又少腹冤熱,溲出白液。

又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白淫。

慎齋曰:經文三條,序帶下為任脈小腸經之病,而其因或得之思想入房所致也。經文白蠱、白液、白淫即男子白濁之類,然思想無窮,入房太甚,乃夢遺症也。與帶下有別。

仲景曰:婦人年五十,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方見調經門。)

王叔和曰:婦人帶下,腸中有膿,為榮衛相干,血為敗濁,有可下不可下之異。按《準繩》云,帶下敗膿,腥穢殊甚,遂至臍腹冷痛。用白芷一兩,單葉紅蜀葵根二兩,白芍、白礬燒枯各半兩為末,蠟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膿血盡,以補藥佐之。

嚴用和曰(《聖惠元方》皆云:)婦人帶下,由勞傷衝任,風冷據於胞絡,蓋婦人平居血欲常多,氣欲常少,百疾不生,或氣倍於血,氣倍生寒,血不化赤,遂成白帶。若氣平血少,血少生熱,血不化紅,遂成赤帶,寒熱交併,則赤白俱下,其脈右尺浮。浮為陽,陽絕者無子。若足冷帶下,輕則漏下,其則崩中,皆心不榮血,肝不藏血所致。楊仁齋曰:由於風冷宿停,官桂、乾薑、細辛、白芷先散其寒,然後為封固。用二術人參以補氣。

(眉批:倍字作滯字看。李氏曰:平時陰陽過度,及產後亡血下虛,凡邪乘虛入於胞絡,宜暖寶丸,加姜附吳茱萸,或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良方》曰:婦人帶下,其名有五,因經行產後,風邪入於胞門,傳於臟腑而致之,若傷足厥陰經,色如青泥;傷手少陰經,色如紅津;傷手太陰經,形如白涕;傷足太陰經,黃如爛瓜;傷足少陰經,黑如衃血。戴氏曰:赤白帶下,皆因七情內傷。或下元虛冷,感然一端,並宜順氣散、吞震靈丹,仍佐艾、附力。或米飲調沙參末。帶下不止或成尪羸者,四物湯加煅牡蠣粉半兩,吞固腸丸,多服取效。有帶疾愈後再發,或一二月,或半年,先血而後帶,來不可遏,停蓄未幾,又復傾瀉,此名漏帶,最為難治。)

張子和曰:帶下主乎風冷皆非也。夫治病當先識經絡。人身大經有十二,奇經有八脈,十二經與八脈通身往來。上下流走、晝夜不息,惟帶脈起少腹季脅之端,乃章門穴也。環周一身,絡腰而過,如束帶之於身。《難經》云:帶之為病,溶溶如坐水中。衝任者,經脈之海也,循腹脅,夾傍,傳流於氣衝,屬於帶脈,絡於督脈。督脈者,起於關元穴;任脈者,女子養胎孕之所。督脈乃是婦人督領婦人經脈之海也。衝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於帶脈,統於篡戶循陰器,行廷孔,以帶脈束之。因余經上下往來,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抑鬱,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而為白,乘少腹冤熱,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絕,是為白帶。多不痛,或有痛者,因壅礙而成也。《經》曰:少腹冤熱,溲出白液。冤者,屈滯也。病非本經,為他經冤鬱而成,此疾皆從濕熱治之。遺熱於小腸,從金化而為白,與治痢同法。赤白痢乃邪熱傳於大腸,赤白帶邪熱傳於小腸。故治二證,不可驟用峻熱藥燥之。燥之則內水涸,內水涸則必煩渴,煩渴則小便不利。則足腫面浮,漸至不起,治法先以導水禹功瀉之,次以淡劑降心火,益腎水,下小溲,利水道,則愈矣。

(眉批:叔卿曰:元禮為丹溪弟子,而相背如此,自是一種翻案。漏下之名始此,亦或升補可愈也。)

潔古曰:此濕熱冤結不散為病也。先以十棗湯下之,後服苦楝丸、大延胡索散,此先攻後補法也。

汪石山曰:帶證色有赤白之分,病有氣血之異,與痢相似,盡由中氣虧敗,運動失常,致濕熱鬱結於下焦帶脈之分,滲流而下,故名帶下,治先清濕為主,必須卻厚味以防濕熱之氣。故丹溪論赤白帶下,由七情內傷,使下元虛憊,致濕熱痰積,乘虛下流。叔和謂崩中日久為白帶。崩中日久者,下元虛憊之意,治法羅太無謂十棗湯、神祐丸、玉燭散皆可用,但虛弱者不可峻攻,丹溪用升提法,真妙諦也。

丹溪曰:赤屬血,白屬氣、屬痰。俱是胃中痰積流下,滲入膀胱,宜用升舉,無人知此,肥人多屬濕痰,瘦人帶病少。如有屬熱痰,用半夏、南星、蒼朮、海石、炒黃柏、青黛、川芎、椿樹皮之屬;治結痰白帶,先於半飢時津下小胃丹十餘粒。至鬱結行,用白朮四物諸藥補之。此先攻後補法也。血虛加減四物,氣虛以參、朮、陳皮間用之,主治以燥濕為先,甚者固腸丸,若有相火動者,諸藥中加炒黃柏,滑脫加龍骨、赤石脂。

方約之曰:帶脈總束諸脈,使不妄行,如人束帶而前垂也。婦人多鬱怒傷肝,肝屬木,脾屬土,肝邪乘脾,則土受傷。而有濕,濕生熱,熱則流通,故滑濁之物,滲入膀胱從小便出。古人作濕寒,治以辛溫,丹溪作濕熱,治以苦寒。不知苦寒正治也,辛溫從治也。如濕熱拂鬱於內,腹痛帶下,非辛溫從治,能開散之乎。若少腹不痛,止下赤白帶,雖有濕熱,而氣不鬱結,用苦寒治之為當也。

(眉批:木鬱不伸,便能生濕,闌門既能泌別清濁,則滑濁之物,未必皆能滲入膀胱,而從溺道出也,如交腸病豈由膀胱來即。)

東垣云:診得心包尺脈微,白物下流,是本經血海將枯,津液復亡,不能滋養筋骨,用以潤燥而滋精液,補陽以生血脈,瀉肺而救上熱,名補經固真湯。

繆仲淳曰:婦人憂思鬱怒,多患帶下。蓋肝氣鬱則脾受傷。脾傷則濕土之氣下降,是脾精不守,不能輸為榮血,而下白滑之物,皆由肝木鬱於地中使然。法當開提肝氣,補助脾氣。蓋以白帶多屬氣虛,故健脾補氣,要法也。若帶下如米泔水腥穢臭者,濕熱勝也。亦有脾胃氣虛,不能約制其水,而濕痰下墜者,宜二朮、茯苓、芩、柏、車前主之,佐以升提;若帶下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面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痠,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陰虛有火,宜六味丸加菟絲子、五味、車前、黃柏。

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時多骨水枯。言崩久氣血虛耗,白滑之物下不止耳,此證雖有氣血寒熱之分。總屬氣虛下陷,若赤帶多因心肝火熾,久而陰血漸虛,中氣漸損,遂下赤帶,治宜養心為主,兼和肝緩中涼血清氣。赤帶久不止則血虛,宜膠艾四物湯,加童便煅牡蠣粉、棗仁、麥冬。

趙養葵曰:帶者奇經八脈之一也,八脈俱屬腎,人身帶脈,統攝一身無形之水。下焦腎氣虛損,帶脈漏下,白為氣虛,赤為有火,治法俱以補腎為主。有脾虛者,六君加升麻;有氣虛者,補中湯;肝虛者,逍遙散兼六味丸。

李氏曰:凡崩中帶下,或用升提,如升陽調經湯;或用收澀,如伏龍肝散;然暫止而終不止者,何哉?蓋衛司開闔,而為榮血之主,脾胃為血海水液之會,衛氣與胃氣俱虛,則血與水無所約制。是以古方有用桂枝湯加附子以固衛氣者;四君子湯加草果、丁香、木香以燥水健脾者;或用理中湯加陳皮、半夏;或半夏丸用芎歸湯煎下;或補中益氣湯、平胃散,皆補衛厚脾,使氣血自循故轍,而不專於收澀以劫奪之也。

(眉批:收澀劫奪,皆是奇兵,用之合宜,便是正法。)

又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水煎,吞苦楝丸。久不止,臍腹引陰冷痛者,東垣固真丸;虛中有火者,補經固真湯,大烏雞丸常用;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有火加黃柏,有寒加桂附。寒始因亡血,復亡其陽,陽氣虛極,帶下腥臭,多悲不樂桂附湯;腹痛陰冷者,四物湯加桂附,常用酒煮當歸丸、小烏雞丸、琥珀調經丸。

《準繩》云:帶不下久而枯涸者濡之。凡大補氣血,皆所以之,如以四物湯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下三四十丸,以療年高婦人白帶良驗,皆潤劑也。

吳梅坡曰:婦人下赤白而不甚稠者曰白淫,與男子白濁同系於相火,如龍雷之擾而不澄清也。屬足少陰、足太陰,治當清補為主;如有滑白稠黏者謂之帶下,屬心包手厥陰、少陽,即如男子自遺之精。甚如砂石之淋,原乎心包,系乎脊,絡於帶脈,通於任脈,下抵湧泉,上至泥丸。治宜血肉之劑以培之,此窮源探本之論。時人泥於常套,作流痰治。以牡蠣、龍骨、地榆、膠、艾之類澀之,和以四物,加以升提,殊不知根本損傷,以致腐敗而來。彼寒滯不清之物,則益加其滯,升提不正之氣,則愈增其鬱。惟以六龍固本丸、十六味保元湯主之。

薛氏曰:徐用誠云:帶下白屬氣,赤屬血。東垣云:血崩久則亡血,故白滑之物下流,未必全拘於帶脈,亦有濕痰流注下焦,或肝腎陰淫之濕勝,或因驚恐而木乘土位。濁液下流,或思慕為筋痿。戴人以六脈滑大有力,用宣導之法,此瀉其實也。東垣以脈微細沉緊,或洪大而虛,用補陽調經,乃兼其虛也。丹溪所用海石、南星、椿根皮之類,乃治其濕痰也。竊謂前症皆當壯脾胃升陽氣為主,佐以各經見證之藥。色青屬肝,小柴胡加山梔、防風;濕熱壅滯,小便赤澀,用龍膽瀉肝湯;肝血不足,或燥熱風熱,用六味丸;色赤屬心,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思慮過度,用妙香散等藥;色白屬肺,補中益氣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六味丸;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前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六味丸。不可拘肥人多痰,瘦人多火,而以燥濕瀉火之藥輕治之也。

慎齋曰:經論三條,原其始也。仲景、叔和以瘀血敗膿為內傷症用和,子和以風冷濕熱為外邪症。皆指實症而言。若東垣以血海將枯,津液復亡,是原其病在血虛也;仲景淳以脾精不守,元氣下陷,是原其病在氣虛也;養葵更推原帶脈為病,下焦腎氣虛損所致,尤為探本之要。至於治法,子和、太無、潔古用攻下之法也,丹溪約之諸人,用攻補兼施之法也,至李氏、薛氏以厚脾壯胃立論,與東垣、仲淳之旨共貫矣,吳梅坡以補腎固本為治,與養葵之旨有先得矣。

針灸穴

三陰交 在內踝上三寸

天樞 在臍旁二寸

氣海 在臍下一寸半

血海 在膝臏上內廉

中極 在臍下四寸

豐隆 在外踝上八寸

水道 在大巨下三寸

脈法

《脈經》云:婦人帶下六極之病,脈浮則為腸鳴腹滿,緊則為腹中痛,數則為陰中癢,痛則生瘡,弦則陰中制痛,婦人帶下脈浮惡寒者,不治。

白濁白淫

《大全》曰:婦人白濁、白淫,皆由心腎不交養,水火不升降,或因勞傷於腎,腎氣虛冷故也。腎主水而開竅在陰。陰為溲便之道,胞冷腎損,故有白濁、白淫。

李氏曰:白淫蓋緣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發為筋痿,久為白淫,謂白物淫如白精之狀,不可誤作白帶。過服熱服,又有日夜流津如清米泔,或如黏膠者,謂之白崩,與白淫同。多憂思過度所致,誠難治療,用平補鎮心丹,因思傷脾胃者,四七湯下白丸子,或歸脾湯,痞悶少食者,沉香降氣湯,因勞傷腎氣,心腎不交者,金鎖正元丹、小菟絲子丸、威喜丸。

薛氏曰:前證若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脾胃虛損,六君加升柴;脾經鬱結,歸脾加黃柏、山梔;肝經怒火,龍膽瀉肝湯;虛則加味逍遙散;宜與帶下參看主治。

帶下集方

濕熱帶下

解帶散 治血氣不調,濕熱白帶,肢倦心煩,痰鬱嘈雜。

(眉批:此大家法。)

歸身(酒洗) 香附(醋炒,各一錢五分)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各一錢二分) 蒼朮 茯苓 陳皮(去白) 丹皮(各一錢) 川芎 延胡(各八分) 炙草(四分)

生薑水煎空心服。

樗皮丸 治赤白帶有濕熱者。

白芍(五錢) 良薑(三錢,燒灰) 黃柏(二錢,俱燒灰) 椿根皮(一兩半)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以下四方皆丹溪獨造,均以清濕熱為主,故用椿皮、黃柏。然白芍收肝火,良薑為從治,而燒灰之法,獨造於諸方奇哉。

勝濕丸 治赤白帶因濕熱勝而下者。

蒼朮(鹽炒) 白芍 滑石(炒,各一兩) 椿根皮(炒,一兩) 乾薑(煨二兩) 地榆(五錢) 枳殼(炒) 甘草(各三錢)

上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米飲下一百丸。此方加蒼朮以燥中宮;地榆以澀下部;枳殼寬氣於上;滑石利濕於下;乾薑從而燥濕也,用二兩者非。

側柏樗皮丸 治白帶因七情所傷而脈數者。

椿根皮(炒,二兩) 香附(醋炒) 白芍 白朮(炒,各一兩) 側柏葉(酒蒸) 川連(炒) 黃柏(炒,各五錢) 白芷(燒存性,三錢)

上粥丸桐子大,米飲下七十丸。

按:椿根皮性涼而燥,濕熱盛者宜之;以脈數故用連、柏不用蒼朮,為其燥性多也;燒白芷入陽明而有澀止之能;白朮補中氣見培土之妙,其他不言喻矣。

萬安散 治女人赤白帶下,或出白物如脂,或有臭濁汙水並神效。

小茴香(炒香) 木香(各二錢半) 黑牽牛(一兩,另取頭末)

上為細末,以生薑自然汁調二錢,臨臥服,取盡惡物為效,未盡,間日再服二錢,後以白粥補之,忌熱毒物。

(眉批:此利氣濕行之劑,與寒虛相宜。)

宣明導水丸 治濕熱鬱於下焦之分,赤白帶下,燥熱煩渴。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上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滾水下,隨證加減。治濕痰帶下。

(眉批:清熱滲濕導滯,妙在氣血兩分。)

治濕痰帶下

蒼柏樗皮丸 治肥人白帶是濕痰。

蒼朮 黃柏 樗根皮 南星 半夏 海石 川芎 香附 炮姜(各等分)

暑月去乾薑加滑石,上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五六下丸,白湯下。此去中焦之濕,清下部之熱,亦丹溪方也。

小胃丹 上可取膈胸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及濕熱熱痰,並治婦人結痰白帶。惟胃虛少食者忌用。

(眉批:是導水之猛劑,古人能用之,今則不能也。)

甘遂(濕麵裹,煨熱。一方面裹,長流水煮,曬乾) 芫花(好醋拌經宿,瓦盎內燒黑不可焦) 大戟(長流水煮一時,再用水洗淨曬乾,各半兩) 黃柏(炒,一兩) 大黃(濕紙裹煨,勿令焦,切焙乾再以酒潤,炒熱焙乾,一兩半。)

上為末,以白朮膏丸如蘿蔔子大,臨臥津液嚥下五七丸,或白湯送下。取膈上濕痰熱積,以意消息之,欲利,空心服。一方加木香檳榔各半兩。

(眉批:白朮膏為丸,乃今人所制,有獨創之妙可法。)

補藥方 治痰結白帶,先以小胃丹,半飢半飽津液嚥下數丸,候郁開卻服此藥補之。

白朮(二兩) 黃芩(五錢) 紅白葵花(二兩五錢) 白芍(七錢半)

上為末,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煎四物湯下。一方有蒼朮無黃芩。

此亦丹溪方,乃扶肝胃養肝陰清熱。而葵花之用,取其傾心向日之意,蓋花性陰而用陽,一入氣分一入血分,皆便其從陽而生帶自止也。

治風邪帶下

小柴胡湯 治風邪帶下五色。

柴胡(二錢) 黃芩 半夏 人參 甘草(各一錢)

上銼,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色青屬肝加山梔、防風;色赤屬心加黃連、山梔、當歸;色白屬肺補中益氣湯加山梔;色黃屬脾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用歸脾湯;色黑屬腎用六味地黃丸。

(眉批:小柴胡少陽藥,其曰治風邪。豈肝膽熱而生風邪。)

蒼柏參芎散 治婦人上有頭風鼻涕,下有白帶。

辛夷 川芎 蒼朮 黃柏 南星 半夏 滑石 牡蠣 黃芩(酒炒)

上水煎,食後服。此又丹溪方也,以芩、荑、川芎而治頭風;以蒼、柏、星、半、滑、牡而治帶,平正無奇,令人可法。

地榆散 治漏下五色,一十二帶兼治嘔吐下血。

地榆(三兩,銼) 醋、水(各半升)

煮十餘沸,食前溫服一合。

《本草注》云:地榆主帶下十二病。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陰蝕,五曰子臟堅,六曰子門澼,七曰合陰陽患痛,八曰少腹寒痛,九曰子門閉,十曰子宮冷,十一曰夢與鬼交,十二曰五臟五定。

治虛損帶下

衛生湯 治帶下不止,脈微弱腹痛。

黃耆(三兩) 當歸 白芍(炒,各二兩) 炙草(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煎空心服。一方下苦楝丸三十粒,虛者加人參一兩。

以下皆以正氣為本,此亦建中法。以腹痛,故兼苦楝丸。

補中益氣湯 治勞役過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以致陽氣下陷,白帶下久不止。

黃耆 人參 白朮 炙草(各一錢) 當歸 陳皮(各七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讀東垣先生書方,知立方之旨;讀立齋先生書,又知善用東垣之方

六君子湯 治胃虛生痰,飲食減少,中氣不和,時時帶下。

人參 白朮 茯苓 炙草 陳皮(去白) 半夏(湯炮七次,各一錢)

上銼,一服加生薑二片,水煎服。

補中湯有升柴升下陷之氣,此方有苓,燥中宮之痰。

歸脾湯 方見血崩門(勞傷)

本方補心血以榮脾,補其母也;調肝氣以和下,去其賊也;母補賊去則脾氣健矣,故曰歸脾。孫真人云:補脾不愈當先補心,此方其近之。

加味八珍湯 治婦人氣血兩虛赤白帶下。

當歸 川芎 白芍(酒炒) 生地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一錢) 炙草(五分) 山藥(炒) 杜仲(酒炒) 香附(炒,各一錢)

上加烏梅一個,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溫服。肥人加半夏;瘦人加黃柏;飽悶去人參加砂仁;腹痛去人參加小茴香、延胡;冬月加煨姜;日久元氣下陷加升麻、柴胡以升提之。

八珍氣血兩補其總司者也,山藥、杜仲、烏梅又補帶脈之不足,而加減法亦皆得理宜法之。

當歸澤蘭丸 治婦人經脈不調,赤白帶下久無子。

香附(杵去毛一斤,分四分,童便浸四兩、酒浸四兩、醋浸四兩、米泔浸四兩,各浸一宿,取出曬乾用) 當歸 白芍 川芎 熟地(酒洗) 生地(各二兩) 艾葉 澤蘭 白朮(各兩半) 黃芩(二兩)

上為末,醋丸赤小豆大,每服六十丸,空心白湯或酒下,平而當理,亦可為調經聖藥宗之。

止帶丸

當歸(酒洗) 川芎 白朮 人參 山藥 杜仲(酒炒) 香附 破故紙(酒炒) 牡蠣(煅) 川斷 椿根皮(酒炒,各等分) 青黛(減半)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下,腹痛加延胡、小茴;肥人加製半夏;瘦人加酒炒黃柏;冬月加炮姜少許;夏月加黃柏。

嚴氏當歸煎 治赤白帶下,腹痛不欲飲食,日漸羸瘦。

當歸(酒浸) 赤芍(炒) 熟地(酒炒) 阿膠(炒) 白芍(炒) 續斷(酒浸) 牡蠣(煅,各一兩) 地榆(半兩)

上為末,醋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眉批:要思何以四物中不用川芎?又以何物而治腸痛,又不欲飲食而何以不理脾胃。豈立方者漫然歟?須知用藥當看病原所以為之主治。)

蓯蓉菟絲丸 治赤白帶下。

肉蓯蓉(酒浸) 菟絲子(酒蒸) 覆盆子 蛇床子(各一兩二錢) 當歸(酒洗) 白芍(炒) 川芎(各一兩) 牡蠣(煅) 烏鰂骨(各八錢) 五味子 防風(各六錢) 黃芩(五錢) 艾葉(三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三四十丸鹽湯下,早晚各一服。

蓯蓉、艾葉四子是溫補下元藥;牡蠣、烏鰂燥濕治帶;防風升肝氣以勝濕;黃芩清內熱以除濕;歸芍川芎調血脈以滋榮,惟下虛者宜之。要知古人立方言有獨解,不然何以男子藥,補婦人耶。

補宮丸 治婦人諸虛久不妊娠,骨熱形瘦,崩中帶下。

鹿角霜 白芍 白朮 山藥 香白芷 白茯苓 白薇 牡蠣(煅) 烏鰂骨(各等分)

上為末,面和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此方以鹿霜、白芍補血;以山藥、茯苓補氣;以芷、薇而治崩中淋露;以牡賊而燥濕。治帶又是一種意見,然不用芎、歸、地、黃者,慮血藥溫潤也。變局如此,妙甚。

丹溪方 治白帶屬真陰虛者。

龜板(炙) 杞子(各二兩) 黃柏(炒一兩) 香附 山萸肉 苦參 樗皮 貝母(各五錢) 白芍(七錢半) 乾薑(炒,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丹溪治帶,主於熱生濕。其意以腎主閉藏,而下焦者肝腎主之,然濕從中焦生,故立方如此。

千金方 治帶下脈數者,陰虛有熱也。

枸杞根(一斤) 生地(五兩,一方五斤)

上水一斗,煮五升,分三服。

此方有超見,非真人不能具此,非見道者不能解此。上二方補腎水真陰虛者宜之。

補真固經湯 治婦人漏久,心胞尺脈極微,白帶流不止。

人參 乾薑(各一錢) 生芩(另銼) 郁李仁(去皮尖,研) 柴胡 炙草(各一錢) 橘皮(五分) 白葵花(十六朵去萼)

上除黃芩外,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七分,再入黃芩同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熱服,候少時以早膳壓之。

東垣立方必原脈原證然後處方,故治病多效。此方參姜益陽;李仁、葵花潤燥;柴胡升清氣於下;陳皮和胃氣於中;生芩後煎妙取清涼不滯也,名曰補真。蓋以真氣為主且服法亦妙。

助陽湯 治白帶下,陰戶中控心而急痛,身黃皮緩身重如山,陰中如水。(一名升陽燥濕湯。)

柴胡(一錢二分) 良薑(二錢) 防風 郁李仁 乾薑 甘草(各一錢) 白葵花(七朵) 新會皮 生黃芩(各五分)

上銼,水二盞煎一盞,食前熱服。

此治重在陰中如水,痛控於心,故用良薑為君;乾薑為佐;不用參朮者痛無補也。柴、防足以勝濕升陽;葵、李可以潤枯滋燥;甘、陳和中;生芩涼氣分之熱,與前方參之自有見解。

上二方用葵花、李仁之滑以潤燥,蓋枯涸滯著者宜之。

治虛寒帶下

元戎四物湯 治婦人赤白帶下,脈沉微腹痛,或陰中痛。

四物湯(兩錢) 桂 附子(炮,各五分)

一方四物加蘹香桂

前方多以氣分藥內加溫燥之味,此又以血藥中加桂、附。要知制方之異,全在脈證上探討。

延胡苦楝湯 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白帶下。

延胡 苦楝子(各二分) 黃柏(一分) 附子 肉桂(各三分) 炙草(五分) 熟地(一錢)

上水煎,食前溫服。

延胡、苦楝以治痛;肉桂、附子以溫寒;熟地治臍下之虛;黃柏從其性之所喜。

桂附湯 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大寒。

肉桂(三錢) 附子(三錢) 川柏 知母(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食遠熱服,如煩惱面上麻木如蟲行,乃胃中元氣極虛加黃耆一錢,人參七分,甘草二分,升麻五分。此補陽氣極虛,用黃柏等為引用。(又升降陰陽藥也。)多悲不樂者,陰晦之象也,故宜桂、附以助陽,陽和則不悲而樂矣,少以知柏為從治者,恐附桂上僭也,亦用熱遠熱之意。

當歸附子湯 治臍下冷痛赤白帶下。

當歸(二錢) 良薑 乾薑 附子(各一錢) 柴胡(七分) 升麻 蠍梢(各五分) 炙草(六分) 炒黃鹽(三分) 黃柏(少許)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溫服,為丸亦得。東垣回陽丹注云,必用炒黃鹽無則不效,姜寒疝之要藥也。良薑、乾薑大治臍下冷痛,鹽柏引之就下;蠍梢直主痛所;升、柴引左右清氣上升;鹽柏引濁陰下降。

酒煮當歸丸 治㿗疝白帶下注,腳氣腰以下如在冰雪中,居火坑以厚衣重蓋。猶冷,小便不止,與白帶長流而不禁固,肌肉消瘦,面白目青,䀮䀮無所見,身重如山,行步欹側,腿膝枯細,大便閉結,心下痞悶懊憹,飲食不下,面垢背寒,小便遺而不知。此上中下三陽真氣俱竭。故嘔噦不止,胃寒之極也,其脈沉緊而澀,按之空虛。若脈洪大而澀、按之無力,猶為中寒之證。況按之空虛者乎,按之不鼓是為陰寒之極也,其空虛乃氣血俱虛之極也。

當歸(一兩) 蘹香(五錢) 黑附子(炮,去皮臍) 良薑(各七錢)

上四味銼,麻豆大,好酒一升半同煎,酒盡為度,炭火焙乾同為細末入後藥。

炒黃鹽 丁香(各五錢) 全蠍(三錢) 柴胡(二錢) 升麻根 木香(各一錢) 苦楝子 炙草(各五分) 延胡(四錢)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宿食消盡,淡醋湯下,忌油膩冷物酒面。

帶脈為病,男子七疝,女子瘕聚,此以㿗疝在女子,豈與男子同歟?當聞女子㿗形如茄,突出陰戶,是亦疝也,故云然。諸症皆寒獨便閉,心下痞,懊憹似熱。凡緊脈不拘浮沉均以為寒,按之不鼓,無問大小皆以為虛。診者當須知此。既曰血氣俱虛而本方中曾無一味氣藥,而血藥又止當歸一味,豈真陽已竭,即甘溫之味亦未易為力也。芍、地能滯陽氣,故亦不用。妙在前四味用酒煮,又以酒糊丸者,峻補其下,使真陽之氣生於九淵上於九天也。其欲九種或引之使降,或佐之使升有闢結透開之妙,非精討病源,究心藥石者不能到也。然其力量博大,非善用者不效。

暖宮妙應丸 治婦人赤白帶下及子宮虛冷無子者。

四物加艾葉、茯苓、龍骨、丹皮、赤石脂、牡蠣各等分。上末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艾醋湯下。

此方以四物合成,劑以艾葉暖其下,茯苓滲其濕,牡丹清其瘀,宜乎子宮,溫而懷妊矣。

白蘞丸 治女室衝任虛寒,帶下純白。

鹿茸(酒蒸、焙,二兩) 白蘞 狗脊(燎去毛,制,各一兩)

上為末,艾煎醋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下。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正當氣旺之年,豈可輕用溫熱之劑,獨以純白二字,推之便得虛寒之真。故用鹿茸。

外治法

茱萸浴湯 治下焦虛冷,臍腹疼痛,帶下五色,月水不斷。

吳茱萸(炮) 杜仲(炒) 蛇床子 五味子 丁皮(各一兩) 木香 丁香(各五錢)

上銼,麻豆大,每半兩生絹袋盛,水三大碗煎數沸,乘熱薰下部通手,淋浴早晚二次。

凡風寒由外而襲內以至下焦生寒證者,以此方薰而散之,所謂摩之浴之開之發之也。

坐藥龍鹽膏 治帶下。

延胡(五錢) 厚朴(二錢) 當歸 茴香 炒黃鹽 漢防己 肉桂 紅豆 龍骨(各二錢) 川烏頭(炮) 丁香 木香(各錢半) 良薑 木通(各一錢) 全蠍(三枚) 枯礬(五分)

上為末,煉蜜丸彈子大,綿裹留系在外,納陰戶中。

勝陰丹 為上藥力小,再加三錢,內加行性熱藥。

羌活 柴胡(各二錢) 大蒜(一錢) 破故紙(與蒜同焙,一錢) 三奈子 川烏頭 大椒(各一分) 甘松(三分) 升麻 枯白礬(各二分) 全蠍(二枚)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同前法制用。

丹陽丹 此東垣先生所制。

全蠍 升麻 甘松(各二分) 草烏 羌活(各三分) 大椒 三奈子 蓽茇 枯礬(各五分) 大蒜 破故紙(各二錢) 水蛭(三條炒焦,二錢) 川烏 柴胡(各七分) 虻蟲(三個,炒去翅足) 炒黃鹽(一錢,必用之藥去之不效)

上細末依前制,如指尖大,用綿裹納陰中,覺臍下暖為效。

如聖丹 治婦人經不調,赤白帶下。

枯礬(四兩) 蛇床子(二兩)

上為末,醋糊丸,彈子大,用胭脂為衣綿裹,納陰戶中,定坐半日,熱極再換。大抵月水不通、赤白帶下多因子宮不潔,服藥難效,此取易痊。且不傷臟氣也。一方用枯礬、川烏各等分,煉蜜丸,彈子大,綿裹納陰中,治帶下絕產。

上五方皆外治法於上熱下寒。難服溫補之藥者,宜用此。

治帶下滑脫

側柏地榆湯 治赤白帶下以致不能成孕。

黃耆 側柏葉 地榆 烏鰂骨 白殭蠶 牡蠣(鹽泥固濟火煨透,去泥研,各一錢) 白芷 肉蓯蓉(酒浸) 蛇床子(各一錢二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半飢時服。

主閉藏者腎,若滑脫者,腎氣不固也。牡蠣鹽鹼而益腎;蛇床子辛溫而壯氣;其清而燥澀者,側柏、地榆、烏 ;其溫而補氣者,黃耆、蓯蓉;若白芷行陽明於血海;殭蠶散結氣以消痰。

馬蹄丸 治白帶不絕。

白馬蹄 禹餘糧(各四兩) 龍骨(三兩) 烏鰂骨 白殭蠶 赤石脂(各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酒下,不止加至三十丸。

馬蹄得乾金之健體而入肝;殭蠶得燥金之剛氣而制木;餘糧、石脂固血之脫;龍骨、烏鰂固氣之脫;蓋肝主疏泄而藏血,疏泄則氣脫,氣脫則血不藏。以金平之而犍其戶,以血澀之而固其氣,宜為治漏要藥也。

固真丸 治白帶大下不止,臍腹疼痛其寒捫之如冰,陰中亦然,目中溜火上壅,視物䀮䀮無所見,齒皆惡熱飲痛,須得黃連末擦之,其痛乃止。惟喜干食,大惡湯飲。此病皆寒濕乘其胞內,故喜干而惡濕。肝經陰火上溢,走於標,故上壅而目中溜火;腎水侵肝而上益,故目中䀮䀮無所見;齒惡熱飲者,是少陽陽明經中伏火也。當大瀉寒濕,以丸藥治之。故曰寒在下焦治主宜緩,大忌湯散。以酒製白石脂、白龍骨以枯其濕;以炮乾薑大辛熱瀉寒水;以黃柏之大寒為因用,又為嚮導。故云古者雖有重罪不絕人之後,又為之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意,又瀉齒中惡熱飲也。以柴胡為本經之使,以芍藥半錢導之;恐辛熱之藥太甚損其肝經,故微瀉之;以當歸身之辛溫大和其血脈,用藥之法備矣。

白石脂(燒赤水飛,研細焙乾) 柴胡(各一錢) 白龍骨(二錢,酒煮曬乾,水飛為末) 當歸(酒洗,三錢) 乾薑(炮,四錢) 黃柏(酒洗) 白芍(各五分)

上為細末,水煮稀糊丸,雞頭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宿食消盡,白沸湯溫送下。無令胃中停滯,待少時以早膳壓之,是不令熱藥犯胃。忌生冷硬物與酒濕面。

(眉批:服藥有法亦有期,讀此又得一種治法。)

治白淫白濁

固精丸 治下虛胞寒,小便白濁如泔,或如凝脂,或小便無度腰重等證。

牡蠣(煅粉) 桑螵蛸(酒炙) 龍骨 白石脂 白茯苓 五味子 菟絲子(酒蒸焙) 韭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夫坎者,水也,腎主之,而坎中之一陽乃腎中之真氣,氣固則水旺,水旺則氣溫,氣溫則下元暖而先天不虛。若白濁久而如泔如脂或小便無度,皆氣脫也。氣脫則下焦無火而水不溫矣。安得水升而火降;此方能固脫溫氣斂藏真火,誠治虛寒要藥,雖男子亦宜。

內金鹿茸丸 治婦人勞傷,血脈胞絡受寒,小便白濁,日夜無度,臍腹疼痛,腰膝無力。

鹿茸 黃耆 雞內金 肉蓯蓉 五味子 龍骨 牡蠣 遠志肉 桑螵蛸 附子(各等分)

上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酒或米飲任下。

按:鹿茸、蓯蓉、黃耆、附子有益精益氣溫腎之功;內金、牡蠣、螵蛸、龍骨有固澀禁便之用;五味、遠志生津液而入腎以補正氣,其為補下無疑,男子俱可服。

金鎖正元丹 治真氣不足,吸吸短氣,四肢倦怠,腳膝瘦軟,目睹耳鳴,遺精盜汗及婦人白濁、白淫等症。

肉蓯蓉(酒焙) 紫巴戟(去心) 葫蘆巴(炒,各一斤) 補骨脂(酒浸,炒,十兩) 五味子(半斤) 茯苓(去皮,六兩) 硃砂(三兩,另研) 龍骨(二兩)

上為末,入藥研,令勻和酒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

肉蓯蓉男得之而助陽,女得之而孕育也;巴戟補髓添精;葫蘆巴治虛冷;補骨脂起陽衰;五味子燥陰濕;茯苓陽中之陰;硃砂鎮心之主,宜降火升水之妙;龍骨固脫,故為下元真氣不足者所服也。

威喜丸 治丈夫元陽虛憊,精氣不固,餘瀝常流,小便濁,夢寐頻泄及婦人血海久冷,白帶、白濁下部常濕,小便如米泔,或無子息。

黃蠟(四兩) 白茯苓(四兩,用豬茯二錢半,同磁器內煮二十餘沸,出,曬乾去豬苓)

上茯苓為末,熔黃蠟,搜為丸彈子大,空心細嚼,滿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尤忌使性氣味之淡者,莫淡於蠟。而淡之滲者,莫過於茯苓。蓋淡者天之陰,天氣降則水生,水生則火有制;而又以豬苓煮茯苓者,欲其滲之速。以蠟為丸者,欲其降之深也,亦忌使性句戒助肝氣也。

諸積

痃癖疝瘕癥痞積聚腸覃石瘕詩

痃癖疝瘕痞兼癥,血凝痰氣食兼成。

《難經》五積由於臟,六聚相傳腑所生。

腸覃經行氣分病,石瘕不月血相併。

青黃燥血狐脂鱉,蝨發蛇魚亦瘕名。

《大全》云:痃者,在腹內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指,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痃;癖者,僻也,側在兩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皆由陰陽不和,經絡痞膈,飲食停滯,不得宣流,邪冷之氣,搏結不散,得冷則發作疼痛,甚則欲死,皆血之所為也。

薛立齋曰:前證因飲食起居七情失宜,虧損臟腑,氣血乖違,陰絡受傷,循行失度所致。

羅謙甫云:養正邪自除,必先調養榮衛充實,若不消散,方可議下。但除不以漸,必有傾覆之害,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大全》云: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結聚浮假而痛,推移乃動也。由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氣血勞傷,臟腑虛弱,風冷入腹,與血相結而生。或因產後血虛受寒;或因經水往來,取冷過度;非獨因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也。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小者死。尺脈澀而浮牢,為血實氣虛,其發腹痛,逆氣上行,此為胞中有惡血。久則積成血瘕。

子和曰:血涸月事不行,行後小腹有塊,或時動移,前陰突出,後陰痔核,皆女子之疝也。但女子不謂之疝,而謂之瘕。

羅謙甫曰:《經》云: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夫膀胱為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今寒客子門,則氣塞不通,血壅不流,衃以留止,結硬如石,是謂石瘕。此先氣病而後血病,故月事不來,可宣導而下,非大辛熱之劑不能已,可服見晛丸,和血通經湯。

(眉批:婦人經行,風濕入於陰中,則生黃瘕,今人四肢寒熱,身重倦臥,左脅下結氣,腰背相引痛,小腹急,下引陰中如刺,不得小便,或下赤黃汁,經閉無子。新產未滿十日,當風臥居濕席,洒洒入腹,惡血不除,結熱不散,則生青瘕;聚於左右脅下,藏於背膂,腹肩攣急腹下有氣,起喜唾,手足腫,大小便難,月水下惡血未盡。夏月熱行,卒以恚怒,致經脈攣急,內結不舒,月水與氣俱阻,及以飲清快心,月水橫流,溢入他藏,氣鬱化熱則生燥瘕,大如半杯,腹痛連脅,引心而煩,欲嘔吐,盜汗經閉,大便難,小便失時,忽然自出,經行未滿日數而中止。因飢寒勞動,血下未定,走腸胃間,留絡不去,內有寒熱,與月水會合為血瘕,令腰痛不可俯仰,橫骨下有積氣,牢如石,小腹急苦痛,腰背痛攣,陰里若生風冷。子門僻,月水乍來乍止,月水新來,以合陰陽,百脈四解,外不見其形,子精與血氣相遇,子精化不足成子,則為脂瘕。令人肢滿裡急,痹引少腹重,腰背如刺,腹中切痛,月水乍來乍去,大小便血不止。月水來逢暴風雷雨驚恐,衣被沉濕,邪入陰中則生狐瘕。食人子臟,令人經閉瘀滯,陰中腫,小便難,欲嘔喜唾,多所思,如有身狀,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月水新止,當風坐濕地,或飲汗井水,食不潔物,吞蛇風之精,留絡不去,因生蛇瘕。上食心肝長大,其形如漆,在臍上下還㽲左右脅不得吐氣,少腹熱,小便赤,膀胱引陰中攣急,腰目俱痛,難以動作,喜發寒熱,月水或多或少,手足成形殺人。月水新至,當風睡,足踐濕地,復見所好,心為之開,魂魄感動,邪乘虛入,留絡不去,因生鱉瘕。令人小腹切痛,若存若亡,持之躍乎,而下引陰里,腰背痛,不可以息,月水不通,面黃少氣。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

《良方》曰:婦人臟腑調和,經脈循環,月水以時,故能生子,若乘外邪而合陰陽,則小腹胸脅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調,陰中腫脹,小便淋漓,面色黃黑,則瘕生矣。八瘕者,皆血脈精氣不調所生,黃青燥血脂狐蛇鱉是也。《千金》、《外臺》言之詳矣。

薛立齋曰:《經》云:氣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則凝而為瘕,瘕者中雖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飲食起居傷動臟腑而成,當與痃癖諸症同治,慎不可復傷元氣。

王宇泰曰:七癥八瘕,婦人居多,七者火數屬心,血生於心。八者木數屬肝,血歸於肝。雖曰強分,理似不混。夫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古人將婦人病為痼疾。以蛟龍等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執泥。婦人癥瘕並屬血龍蛇魚鱉肉發蝨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飲食間誤中之,留聚臟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猶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狀如魚,即生瘕也。與夫宿血停凝,結為痞塊,雖內之所感不同,治法當以類相從,所謂醫者意也。如以敗梳治蝨瘕;銅屑治龍瘕;麥糵治米瘕;石灰治酒瘕;茶泥治蛭瘕。如此等類,學者可以理解也。

慎齋按:巢氏病源,婦人八瘕,不外新產月水之後,感寒濕風冷,凝泣血脈,留滯經絡,閉塞隧道而成也。乃強分黃青燥血之名,以惑冊誣名。宜其為張戴人所斥也。夫瘕者假也,不過假人身之氣血,加以食積痰飲,膠結成形。《內經》止有石瘕生於胞中一證。何嘗有為黃為青之名色耶?即有八瘕之名,醫者亦難辨其是狐是蛇是鱉也。《良方》但存其名,而不載條目,最有見。

王宇泰曰:不必執泥,事出偶然,可謂善會古人之書者也。然事之或有者,毋盡信,亦不可不信。如慈溪王節齋先生尊信丹溪之書,日服補陰丸無間,數十年內有龜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龜數十而死,此即八瘕之類。有感有而生者也,豈獨在婦人耶。

《大全》曰:婦人癥痞,由飲食失節,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積於腹中,牢固不動,有可徵(徵)驗,故名曰癥,氣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則發,冷入子臟則不孕,入胞絡則月水不通。薛立齋曰:此症若脾胃虛弱,六君子加芎、歸;肝脾虛弱,補中及歸脾;若肝火鬱滯,佐以蘆薈、地黃二丸,外貼阿魏膏。患者須慎七情六淫,飲食起居,治者不時審察病機而藥之,庶幾有效。

《大全》曰:婦人食症,由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與臟氣相持,結聚成塊,日漸生長,牢固不移。或因勞傷元氣所致。陳無擇云:經不行者,宜先導之,然後固元氣為主。

薛立齋曰:若形氣虛弱,須先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當先疏導為主,佐以補脾胃。若氣壅血滯而不行者,宜烏藥散散而行之;若脾氣虛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歸補而行之;若脾氣鬱而血不行者,歸脾湯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不行者,加味逍遙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積痞塊,證為有形,邪氣勝則實,真氣奪則虛,當養正辟邪而積自除。雖云堅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氣未虛,或可少用,虛者豈宜輕用。

《大全》曰:婦人寒熱失節,臟腑氣虛,風冷在內,飲食不消,與血氣相結,經絡痞塞,惡血不除,漸生塊不移動。外證瞀悶煩躁驚狂,痰嘔汗多,骨蒸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臍結急,外熱內痛,尺脈洪而數,桃仁、靈脂、生地、牛膝、大黃、甘草去之。薛立齋曰:此證多兼七情虧損,五臟氣血乖違而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故鬱結傷脾,恚怒傷肝者多患之。腹脅作痛,正肝脾二經症。潔古云:養正積自除。東垣云:人以胃氣為本,治法當主固元氣,佐以攻伐之劑。必需之歲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劑,反致有誤也。

武叔卿曰:痞一癥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飲,何也?蓋痞氣之中,未嘗無飲,而血癥、食癥之內,未嘗無痰。則痰食血未有不因氣病而後形病,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痰消瘀之藥為是。

(眉批: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漓,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婦人小腹痞悶!小便不利,內熱體倦,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龍膽草治之而安。)

李氏曰:善治癥瘕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寧扶脾胃正氣,待其自化。凡攻擊之藥,病重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

古方有五積六聚,五臟之氣積名曰積,故積有五;六腑之氣聚名曰聚,故聚有六。五積者,心曰伏梁,肝曰肥氣,脾曰痞氣,肺曰息賁,腎曰奔豚。六聚未著其名,凡聚之屬於六府者,皆是也,此不獨婦人有之,男子皆然。

戴人過譙,遇一卒妻,心下有冷積如履杯,按之如水聲,以熱手熨之,如冰,十五年絕孕,謀棄之。戴人曰:公勿黜也。診其脈沉而遲,尺脈洪大而有力,非無子之候也。先以三聖散,吐涎一斗,心下平軟,次服白朮調中湯、五苓散,後以四物湯和之,不再月,氣血合度,數月而妊二子。戴人嘗曰:用吾此法,無不子之誣婦。此言不誣。

武叔卿曰:癥瘕積聚,並起於氣,故有氣積氣聚之說,然謂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後血凝也。其挾食挾痰,又各隨所積而變見矣。夫血與痰食,皆賴氣以行也。故氣行物生,氣病物病,此百病皆生於氣,破血消痰消食之劑,必用氣藥者,以此也。

羅謙甫曰:女子月事不下,腹如懷子,醫者不知《內經》有腸覃、石瘕之病,而疑為孕。《經》云: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狀。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氣病而血不病也,木香通氣散主之。石瘕詳疝瘕條。

(眉批:覃,延也;腸,大腸也。)

通治諸積

開鬱正元散 治痰飲血氣鬱結食積。

白朮 陳皮 茯苓 甘草 香附 延胡 青皮 神麯 楂肉 麥芽 海粉 桔梗 砂仁(等分) 生薑

每一兩水煎服。

按:此方治氣血痰食和平之劑,海粉不入煮,若作丸更佳。

勝紅丸(簡易) 治脾積氣滯、胸膈滿悶,嘔吐清水,丈夫酒積,女人脾血積、小兒食積。

京三稜 莪朮(二味同醋煮) 青皮 陳皮 炮姜 良薑(炒,各一兩) 香附(炒,二兩,亦當醋炒)

上為末,醋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虛者以補藥下之,一方加神麯、麥芽。

按:此方胃寒氣實可用,若氣虛有熱者服之是抱薪救火也,下法,虛者以補,是用藥巧處。醋丸亦妙。

香稜丸《濟生》 治一切積聚,破痰癖消癥塊。

木香 丁香(各半兩) 三稜(酒浸一宿) 莪朮(細銼,每一兩,巴豆三十粒去殼同炒,待巴豆黃色,去巴豆不用) 枳殼(麩炒) 青皮 川楝子肉 茴香(炒,各等分)

上為末,醋煮,麵糊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姜鹽湯或溫酒下無時。

大硝石丸 治七癥八瘕聚結痞塊。

硝石(三兩)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以三年苦酒三升,置銅石器中,先用大黃微火熬微沸,常攪不息,至七分。內余藥復熬成膏,至可丸,即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三日一服,服後下如雞肝,或如米汁赤黑等物後,忌風冷。

凡丸方消塊,俱用熱藥行氣削堅之劑,而此方又以補中帶消,真千金方也,用者試之。

阿魏膏 治一切痞塊。

羌活 獨活 玄參 天麻 白芷 官桂 赤芍 生地 穿山甲 兩頭尖 大黃(各五錢) 紅花(四錢) 木鱉子(十四粒,去殼) 槐柳桃枝(各三錢) 亂髮(雞子大)

上用香油二斤四兩,煎黑去渣入發,煎發化仍去渣,徐下黃丹,煎軟硬得中,入芒硝、阿魏、蘇合油、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三錢,調勻即成膏矣。先用朴硝,隨患處鋪平半指厚,以紙蓋用熱熨斗熨良久,如硝耗再加熨之二時許,方貼膏藥。

治癥瘕

穿山甲散 治婦人癥痞及惡血,氣攻心腹疼痛。

穿山甲(灰炒燥) 鱉甲(醋炙) 大黃(炒) 乾漆(炒,令煙盡) 桂心 赤芍藥(各一兩) 川芎 當歸 芫花(醋炒) 麝香(二錢半,另研)

上為細末,入麝和勻,每服一錢,熱酒下無時。此方散結破血行氣消飲,溫行損塊要藥也,然性多獷悍,用者慎之。

治食症

化精丸 治婦人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兩脅動作,雷鳴嘈雜,眩暈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五錢,同吳萸、益智各炒一半,去萸、智) 蘿蔔子 香附 楂肉(各一兩) 川芎 山梔(炒) 三稜(煨、切) 神麯(炒) 桃仁(去皮尖,各五錢)

上為末,蒸餅丸服。此丹溪先生法也,緣古方率多香燥溫熱,僅能助火損氣,此方以茱萸制連而治,佐以益智制連而治;上以山梔治塊中之火,其餘破氣消食散血,誠穩當方也。

(眉批:條目脫下「治血癥」三字。)

增味四物湯:治婦人血積。

四物加 三稜 廣茂 肉桂 乾漆(炒煙盡,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余妻曾患小腹積塊,每遇塞觸劇痛不可忍,諸醫治莫效,用此一服立瘥,此方治血積甚平穩。

血竭散 治婦人血瘕作痛,臍下脹滿,經閉發熱體倦。

當歸(八分) 芍藥(炒) 桂心 血竭 蒲黃(炒,各六分) 延胡(炒,四分)

大紅花丸 治婦人血積癥瘕經絡澀滯。

川大黃 紅花(各二兩) 虻蟲(十個,去翅足)

上取大黃七錢,醋熬膏,和藥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後溫酒下,日三服。

治瘀血

桃奴散 治血蠱及瘀血經閉,男子跌僕損傷皆效。

桃奴(炒) 猳鼠糞(炒) 延胡 肉桂 五靈脂 香附(炒) 砂仁 桃仁(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服。

琥珀散 治婦人經絡痞閉,腹內瘀血痛不可忍。

琥珀 乳香 沒藥(各另研細末,五錢)

上每服二錢,水酒各半盞煎七分,入地黃自然汁二合,再煎數沸去滓入溫酒服,不拘時。此方三物固妙,而入地黃汁丸尤佳。

地榆散 治敗血。

地榆 肉桂 何首烏 香白芷

每服二錢,米泔盞半,砂糖一小塊,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此方首烏、白芷有奇處,地榆與肉桂同用亦奇。

治痃癖

蔥白丸 治一切冷氣不和及膀胱氣攻衝疼痛,及婦人血海宿冷或血刺痛一切疾病最宜服此。(與後烏雞煎丸兼服。)

當歸 川芎 白芍 熟地 桂心 乾薑 茴香 三稜 莪朮 枳殼 厚朴 青皮 木香 苦楝子 麥芽 神麯 茯苓 人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煎,連須蔥白二寸拍破,鹽半錢,煎七分,內大黃、訶子。宜相度病情,如大便不利入大黃同煎,不入鹽;如大便自利入訶子煎。

人身以氣血流行為無病,此方以四物補血,人參助氣,枳樸行上焦之氣;茴香、苦楝行下焦之氣;木香、青皮行肝氣;乾薑溫行血中之氣。其餘消之削之,皆所以溫而行之也。氣一行則痛自止矣。以鹽引入血分,使氣下行而主內,以蔥引氣外通而開表。如是則內外和而痛愈也。

烏雞煎丸(《和劑》) 治婦人胎前產後諸般疾患並皆治之。

烏雄雞(一隻) 人參 黃耆 白朮(各一兩) 熟地(五錢) 白芍 紅花(各二兩) 蒼朮(泔浸,一兩半) 陳皮(二兩) 烏藥(一兩) 木香(五錢) 延胡(五錢) 丹皮(一兩) 琥珀(五錢) 川烏頭(炮) 附子(炮) 肉桂(各二兩) 肉豆蔻 草果(各五錢) 蛇床(一兩) 海桐皮 莪朮(各二兩)

上細銼,烏雞去毛腸,將藥置中,好酒一斗,新磁器煮乾,去骨焙燥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空心日一服。赤白帶下,生薑地黃酒下。小腹㽲痛,炒茴香、鹽酒下。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當歸酒下。血散四支,遍身浮黃腫,赤小豆酒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血風勞,人參酒下。血邪,研硃砂麝香酒下。產後敗血注心,童便黑姜酒下。產後血塊填築心腹疼痛,玄胡酒下。

(眉批:痃癖癥瘕血氣塊硬,發渴刺痛甚則欲死。究而言之,皆血之所為。僕嘗治一婦血氣刺痛不可忍甚而死,一二日方蘇,治數年不效,以蔥白散、烏雞丸遂安。又治一婦血氣作楚,如一小盤漾走注刺痛不可忍,亦用此二藥而愈。尋常小小血氣用此二藥亦有奇效。)

朱先生云:此藥大治心氣脾疼,用之見效。僕嘗以此治浮腫立效。陳宜人病血氣作楚不可忍,諸藥無效。診其脈,兩關脈沉差緊,此血氣漸成痃癖也。只以此二藥治之愈。

室女經閉,四支疼痛,紅花酒下。)

女人體陰而用陽,其經行以厥陰為主,雞屬巽木性通於肝,肝氣壯則血得其養而有生生之功。若烏雄雞者,具體陰用陽之象,有水生木,木生火之義。蓋女子以陰為體而性多熱滯。故用此以鼓動肝氣而助其用耳,本方用參、耆、白朮以益三焦之氣,地、芍、紅花以益心包;肝腎之血氣滯而不行者,有蒼、陳、烏藥、木香以調之;血滯而不行者,有延胡、丹皮、琥珀以行之;因寒而凝者,有烏、附、肉桂以溫之。其諸品或溫中以醒脾,或消穀以化積;或於血中行氣;或於氣中行血;或行表或行里,皆所以相贊成功。總之以氣血為主,溫行為用而又以脾胃穀氣為先,此其所以為諸病可服也,其曰治胎前諸疾則有所未信。

神效方 治痃瘕及血氣等。

獖豬肝(一具,可及十兩者) 巴豆(五十枚,去大皮,紮在肝內)

釅醋三碗,煮肝極爛去巴豆不用,入京三稜末和調,得所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丸,食前溫酒下。昔有女人患腹中痞塊攻心作痛服此而愈。

治疝瘕

(眉批:蓋女人只有㿗疝一證耳,大抵疝字之義,取其如山之高而突起也,不然何彼皆連稱焉。)

當歸散 治婦人疝瘕血氣攻刺心腹疼痛不可忍。

當歸(炒一兩) 川芎(五錢) 赤芍 桃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各七錢半) 大黃(微炒,一兩) 鱉甲(醋炙,二兩) 桂心(一兩) 吳萸(泡七次) 木香 青皮(各五錢) 莪朮(七錢半) 檳榔(一兩)

上為散,每服三錢,姜一錢三分,水煎熱服不拘時,此方治肝經居多。

黑神丸

神麯(四兩) 檳榔(四枚) 茴香 木香 丁香(各五錢) 椒(炒去汗) 漆(六兩半,生半,用重湯煮半日令香)

上除椒、漆外,五物皆半生半炒為細末,用前生熟漆和丸如彈子大,又用茴香末十二兩鋪陰地候乾,並香末收器中至極干去茴香。治腎氣膀胱痃癖及疝墜、五膈、產後諸血並。一丸分四服。死胎一丸,皆綿灰酒下。諸痰不過三服,痃氣十服,膈氣癥瘕五服,血瘕三丸,當瘥。

晞露丸 治腸覃。

廣茂(酒浸) 三稜(酒浸,各一兩) 乾漆(炒煙盡) 川烏(各五錢) 硇砂(四錢) 青皮 雄黃(另研) 茴香(鹽炒) 穿山甲(炙,各三錢) 輕粉(一錢,另研) 麝香(五分,另研) 巴豆(三十個,去皮切開)

上除研藥外,將巴豆炒三稜、廣茂二味,黃色去巴豆,不用共研末入前研藥勻,生薑汁打糊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薑湯或酒下。

見晛丸 治石瘕。

附子(炮,四錢) 鬼羽箭 紫石英(各三錢) 澤瀉 肉桂 延胡 木香(各二錢) 血竭(一錢半,另研) 水蛭 檳榔(二錢半) 桃仁(三十個,另研) 三稜(五錢) 大黃

上為細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醋湯或溫酒下,食前。

此方寒者溫之,留者行之,以病在下焦,故多血分藥。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