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儆心录译注

四、 徇利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原文】

利之祸人甚矣哉!古来人臣之败名、丧德、亡身、覆宗,蔑不由此。如张禹之内殖货财 〔1〕 ,元载之外通赇赂 〔2〕 ,王戎之执筹会计 〔3〕 ,石崇之聚贿争豪 〔4〕 ,或被僇于当时 〔5〕 ,或贻讥于后世。故《书》儆殉货 〔6〕 ,《诗》刺贪人 〔7〕 ,鲁褒致论于《钱神》 〔8〕 ,崔烈见嘲于“铜臭” 〔9〕 。利之当戒,自昔然矣。

或曰:利何以祸人至此哉?曰:利也者,义之反而害之邻也。徇利之徒,其处心积虑,昕夕图维者 〔10〕 ,唯利而已。大则纵其溪壑之欲 〔11〕 ,而细不遗夫锱铢 〔12〕 。念一注于丰腴 〔13〕 ,而遂不复有及人之惠。岂更能卑躬约己,以名义为重哉?是故嗜欲胜则神智昏 〔14〕 ,昧久大之图而计不出乎眉睫。其始也,亦未尝无砥砺之志 〔15〕 ,而一为利夺,即顿丧其所守,不惜寡廉鲜耻以求之。或机械巧设 〔16〕 ,欺世以遂其侵渔 〔17〕 ;或残虐横加,戕物以行其饕餮 〔18〕 。不知罔利既久,丛怨必深。既众论之所难容,必王章之所不贷 〔19〕 。即令偶逃国宪,坐拥家资,而天道忌盈,多藏贾祸 〔20〕 ,讵得长享富厚哉?

嗟,嗟!既已委身为臣矣,试思朝廷之所以任己者何其重,百姓之所以望己者何其殷,与夫生平之所以自许者何其远且大,而孳孳焉唯利是逐 〔21〕 ,尚堪腼颜立于人世耶 〔22〕 ?度其心,不过图一己之逸豫耳,博一时之声势耳,贻后人之饶裕耳。夫逸豫之乐,孰与礼义之高?声势之浮荣,孰与事功之不朽?贻以饶裕,孰若贻以清白之为安?且蹈危履险、贪得无厌、凶于而身 〔23〕 、害于而家,又何如知止知足、不辱不殆 〔24〕 、以洁其身而保其家也!故汉臣董仲舒有言 〔25〕 :“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奈何居大夫之位而为庶人之行哉?且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 〔26〕 ,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

夫利之为名,人莫不知避。今试诟一人 〔27〕 ,曰汝徇利,彼必艴然不受也 〔28〕 。及其见利,又往往口鄙而心羡之。或心知其非,蔽于欲而躬蹈之,曰:吾姑取焉,未必遽至于害也。又奚怪乎清文浊质者之比比哉 〔29〕 。故反覆乎徇利之害,令贪利者静思而力改之耳。

【注释】

〔1〕张禹(?—前5):字子文,西汉河内轵县(今河南济源东南)人。成帝时为相,生活奢侈,广置田产,而且多为泾水、渭水流域的膏腴之地。《汉书·匡张孔马传》评价张禹等“持禄保位,被阿谀之讥。彼以古人之迹见绳,乌能胜其任乎!” 殖:经营。

〔2〕元载(?—777):字公辅,唐凤翔岐山(今属陕西)人。肃宗时,结附宦官李辅国,出任宰相。他结党营私,卖官纳贿,大肆敛财,后为代宗所杀。 赇(qiú)赂:贿赂。

〔3〕王戎(234—305):字濬冲,西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惠帝时,官至司徒。为人贪婪,积钱财无数,常自执牙筹(象牙制的筹码,计数用),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 会计:总合计算为会,零星计算为计,泛指算账。

〔4〕石崇(249—300):字季伦,西晋渤海南皮(今河北沧州南皮县东北)人。曾为荆州刺史,因劫掠客商得财产无数。他与洛阳城的贵戚王恺斗富,以蜡代薪,作锦步障五十里,王恺虽得武帝支持,仍不能敌。永康元年(300)被赵王司马伦所杀。

〔5〕僇(lù):通“戮”,杀戮。

〔6〕《书》儆殉货:《书》指《尚书》,是上古帝王言论及国家公务文书的汇编。《尚书·伊训》有“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等语。儆,告诫。殉货,为贪图财物而死。

〔7〕《诗》刺贪人:《诗》指《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讽刺贪人的作品,如《魏风·硕鼠》,《毛诗序》云:“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8〕鲁褒致论于《钱神》:鲁褒,字元道,西晋南阳(今属河南)人。甘于贫寒,隐姓埋名,著《钱神论》,讽刺贪鄙的人。致,表达。

〔9〕崔烈见嘲于“铜臭(xiù)”:崔烈(?—192),字威考,东汉幽州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后汉书·崔骃传》载崔烈花费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一日崔烈问其子:“吾居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于议者何如?”其子曰:“论者嫌其铜臭。”

〔10〕昕夕:朝暮,指终日。昕,拂晓。 图维:也作“图惟”,考虑。

〔11〕溪壑(hè)之欲:比喻极大的私欲。溪壑,两山之间的大小河沟。

〔12〕锱(zi)铢: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这里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13〕丰腴:富裕。腴,腹下的肥肉,这里引申为财富。

〔14〕嗜欲:极大的贪欲。

〔15〕砥砺之志:坚强的意志。砥砺,磨刀石。

〔16〕机械:巧诈。

〔17〕侵渔:侵夺吞没。渔,是说侵夺财物如渔人捕鱼,网罗一空。

〔18〕戕(qiāng):残害。 饕餮(tāo tiè):传说中一种贪食的恶兽。常用以比喻贪婪凶恶的人。

〔19〕王章:法规。 贷:宽恕。

〔20〕贾(gu)祸:招来灾祸。

〔21〕孳孳:不懈追求的样子。

〔22〕堪:能。 腼(miǎn)颜:厚颜。

〔23〕而:你的,代词。

〔24〕辱:困辱。 殆:危害。《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5〕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属河北)人。今文经学大师。以《贤良对策》被武帝赏识。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著有《春秋繁露》等。以下引语见《汉书·董仲舒传》。 皇皇:同“遑遑”,匆忙貌。 大夫:这里泛指一般官吏。

〔26〕诛求勿已:即诛求无已,意思是勒索诈取没完没了。

〔27〕诟(gòu):辱骂。

〔28〕艴(bó)然:恼怒貌。

〔29〕清文浊质:外表清廉而内心污浊。

【译文】

利这个东西对人的危害是很大的。自古以来,臣子名声败坏、道德沦丧、自身毁灭以及宗族覆亡等,莫不由此。如汉代的张禹在家中经营财产,唐代的元载在外收取贿赂,西晋的王戎拿着象牙筹码日夜算账,西晋的石崇聚敛财物、与人斗富,他们有的在当时被杀死,有的为后人所讥笑。所以,《尚书》告诫人们不要为财而死,《诗经》多处讽刺贪婪的人,鲁褒憎恨世俗贪鄙而写《钱神论》,崔烈用钱买官、被人嘲笑有“铜臭”味。对于利应该戒除,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

有人问:利为什么能把人害到这般地步呢?回答是:利与仁义相去甚远,却与灾害联系在一起。嗜利之人处心积虑、朝思暮想的就是一个“利”字。大到满足其溪壑之欲,小到不忘记铢积寸累。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发财,自然就不会去考虑别人的利益。这种人怎么能够严于律己、注重名誉呢?所以贪欲极强的人往往神志昏昏,目光短浅,没有宏伟的志向。这种人当初也并非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可是一旦利欲熏心,就立即丧失了原有的操守,不惜寡廉鲜耻地去追逐私利。或者巧妙地伪装自己,欺骗世人,攫取利益;或者凶残无比,残害万物,表现出丑恶贪婪的嘴脸。殊不知贪图私利的时间一长,积怨必然加深。既为公众舆论所不容,又不被国家法律所饶恕。即使侥幸逃脱了国法的制裁,坐拥万贯家资也是被上天所忌讳的,这等于自求祸患,怎么能够长久地享受富贵呢?

唉,唉!既然已经成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就请想一想朝廷让自己担任的职务是多么重要,百姓对自己寄予的希望是多么殷切,自己生平立下的抱负是多么远大。如果不懈地追逐私利,还能有脸面活在人世间吗?这样做的人想来谋求的不过是自己享受富贵,取得一时的声威气势,留给子孙一大笔财富而已。其实,享受富贵哪有懂得礼义那么高尚?声威气势哪有建功立业那样不朽?留给子孙财产哪有让他们一身清白更加安全?身陷险境,贪得无厌,必然遭遇不测而又殃及家人。还不如适可而止,知足而乐,没有困辱,没有危险,从而保持自身的清廉,也使家人平安无事。所以汉代董仲舒说:“整日追求财富并担心匮乏,是老百姓的想法;整日追求仁义并担心不能教化民众,是为官者的想法。”怎么能身居官位却表现出老百姓的思想行为呢?况且大臣不廉洁,就不能作为表率,小臣必然贪污;小臣不廉洁,就无法治理百姓,风俗必然败坏。这样层层向下,勒索诈取没完没了,最终受害的还是老百姓,而国家也会处于祸患之中。希望天下太平,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对利的名声,人们都知道要加以回避。如果你辱骂一个人,说他嗜利,那他一定满脸怒色,不会承认。但等他看到有利可图时,却又口头鄙视而心向往之。或者明知不对,却被贪欲所支配,想去尝试一下,认为:我姑且拿一些,祸害未必会骤然降临吧。因此,那些外表清廉而内心污浊的人比比皆是,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里反复强调嗜利的危害性,就是为了让贪利的人好好想一想,并努力加以改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