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树达讲文言修辞

第十三章 合叙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

《汉书》卷五《景帝纪》云:中二年春二月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

树达按:此谓诸侯王薨,大鸿胪奏谥诔;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策;列侯薨,大行奏谥诔;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策也。谥诔属诸侯王及列侯薨而言,策属列侯相封及之国太傅初除之官言,分叙则文繁,故合叙之如此。应劭注云:“皇帝延诸侯王宾王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行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也。”此不知古人有合叙之法而误解也。

(二)

又卷三十三《魏豹传》云: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

树达按:颜注云:“楚遣项它,齐遣田巴。”

(三)

又卷三十三《韩王信传》云: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树达按:死谓大夫种,亡谓范蠡也。

(四)

又卷四十四《淮南王安传》云:王有孽子不害,最长,王不爱,后太子皆不以为子兄数。

树达按:如淳云:“后不以为子,太子不以为兄秩数。”

(五)

又卷四《文帝纪》云:其广增诸祀坛场珪币。

树达按:谓广坛场,增珪币。《郊祀志》云:“诸祀皆广坛场,圭币俎豆以差加之”,可证。

(六)

又卷一百《叙传》云: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

树达按:宽中说《尚书》,禹说《论语》。

(七)

又卷一《高帝纪》云: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

树达按:颜注云:“曹参为掾,萧何为主吏。”

(八)

又卷五《景帝纪》云:封故楚赵傅相内史前死事者四人子。

树达按:文颖注云:“楚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赵相建德,内史王悍。此四人各谏其王无使反,不听,皆杀之,故封其子。”

(九)

又卷八《宣帝纪》云:单于阏氏子孙昆弟及呼遬累单于名王右伊秩訾且渠当户以下,将众五万余人来降。

树达按:王荣商《汉书补注》云:“单于阏氏子孙昆弟,言单于之子孙,阏氏之昆弟。单于子孙,谓屠耆单于之子姑瞀楼头也。阏氏昆弟,谓颛渠阏氏之弟都隆奇也。”事见《匈奴传》。树达按:《功臣表》:“信成侯王定,以匈奴乌桓屠蓦单于子左大将军率众降侯”,则不止姑瞀楼头一人。

(十)

又卷五《景帝纪》云: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树达按:《史记·景帝纪》云:“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车为安阳侯。是孙系周苛,子系周昌也。”

(十一)

《史记》卷十《文帝纪》云:二年九月,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

树达按:郡国守相谓郡守国相。

(十二)

《三国·蜀志》卷五《诸葛亮传》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树达按:《蜀志》卷十四《费祎传》云:“侍中郭攸之、费祎。”又卷九《董允传》云:“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然则《亮传》侍中侍郎者,侍中系郭攸之、费祎二人,侍郎系董允也。

(十三)

《周礼·地官·封人》云:凡祭祀,饰其牛牲……共其水稿。《郑注》云:水稿,给杀时洗荐牲也。

树达按:贾疏云:“其牛将杀,不须饲之,又充人已饲三月,不得将杀始以水稿饮饲。”水所以洗牲,稿所以荐牲,故双言洗荐牲也。孙诒让《周礼正义》卷廿二云:“《说文·禾部》:稿,稈也;稈,禾茎也。”《礼记·祭统篇》说祭祀君迎牲事云:“士执刍。”注云:“刍谓稿也,杀牲时用荐之。”亦引《周礼》此文为证。

(十四)

《孟子》三《滕文公上篇》云:盖归反蔂梩而掩之。赵岐注云:蔂梩,笼臿之属,可以取土者也。

树达按:《说文·六篇·上木部》段注云:“蔂即欙之假借字,可以舁土者;梩可以臿地揠土者。赵以笼属释蔂,以臿释梩也。”

(十五)

又三《滕文公下篇》云:“引而置之庄岳之间。”赵岐注云:“庄岳,齐街里名也。”

树达按: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云:“庄是街名,岳是里名。”《左传》襄二十八年:得庆氏之木百车于庄。注云:六轨之道。昭十年:又败诸庄。哀六年:战于庄,败。注并同。反陈于岳。注云:岳,里名。

(十六)

《汉书》卷四十九《晁错传》云: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

树达按:胡三省云:“劲弩所以射疏,长戟所以及远也。”

(十七)

《汉书》卷八十九《循吏·王成传》云: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

树达按:刘攽云:“长吏守丞,吏当作史。郡使守丞,国使长史,皆一物也,故总言郡国上计长史守丞。”《后汉·百官志》:诸侯王相如太守,长史如郡丞。长史上计无疑矣。

(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传》赞云:光武十子,胙土分王。沛献尊节,楚英流放,延既怨诅,荆亦觖望,济南阴谋,琅邪骄宕,中山临淮,无闻夭丧。

树达按:姜宸英《湛园札记》卷一云:“无闻指中山,夭丧指临淮也。临淮未为王而薨,无子,国除,故云。若中山享国五十二年矣,而李注云二王早终,名闻未著,非也。”树达按:文自可云“中山无闻,临淮早丧”,较为明白,而必合言之者,殆因上文六句分指沛献王辅,楚王英,阜陵王延,广陵王荆,济南王康,琅邪王京,故此二句特合言之,较有变化,免于板滞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