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安乐集白话

安乐集 卷上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1)第一大门

第一大门本文:

释道绰撰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然后造文。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自说。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并辨真应二土。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也。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一者、口说十二部经,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

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仿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第一、大集经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第二、大智度论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白佛言:‘舍利弗、目连,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第六、无量清净觉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说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

是故无量寿大经云:‘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半恒河沙等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

‘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何以故须如此教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

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如下依观所辨。

若依观佛三昧经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今劝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

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头栴檀,虽有根牙,犹未出土。其依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牙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复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依兰林。所言依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重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问曰:计一切众生念佛之功,亦应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断一切诸障,如一香树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诸部大乘显念佛三昧功能不可思议也,何者?如华严经云,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音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亦如有人构取牛羊驴马一切诸乳,置一器中,若持师子乳一渧投之,直过无难,一切诸乳悉皆破坏,变为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魔诸障直过无难。又彼经云,譬如有人持翳身药处处游行,一切余人不见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恶神一切诸障不见是人,随所诣处无能遮障也。何故能尔?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

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

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然古旧相传皆云,阿弥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为大失也。若尔者,秽土亦化身所居,净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审如来报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经,辨定报化净秽者。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经云,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宝德如来等诸如来,清净佛刹,现得道者,当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报身佛也。

何者如来化身?由如今日踊步健如来、魔恐怖如来,如是等一切如来,秽浊世中如现成佛者,当成佛者。从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来法身?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义也。

问曰:如来报身常住,云何观音授记经云,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世音菩萨次补佛处也?

答曰:此是报身示现隐没相,非灭度也。彼经云:‘阿隬陀佛入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即其证也。又宝性论云:‘报身有五种相,说法及可见,诸业不休息及休息隐没,示现不实体。’即其证也。

问曰:释迦如来报身报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经云:‘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所有庄严,亦如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来在此娑婆国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来亦复如是。’即其证也。

问曰:鼓音经云,阿弥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报佛报土也。

答曰:子但闻名,不究寻经旨,致此疑,可谓错之毫毛,失之千里。然阿弥陀佛亦具三身,极乐出现者,即是报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秽土中示现化身父母也。亦如释迦如来,净土中成其报佛,应来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弥陀佛亦复如是。又如鼓音声经云:‘尔时阿弥陀佛与声闻众俱,国号清泰,圣王所住,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陀佛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魔王名无胜,佛子名月明,提婆达多名寂意,给侍弟子名无垢称。’又上来所引立是化身之相,若是净土,岂有轮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义昺然,何待分别?皆不善寻究,致使迷名生执也。问曰:若报身有隐没休息相者,亦可净土有成坏事?答曰:如斯难者,自古将今,义亦难通,虽然,今敢引经为证,义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众生见有涅槃。净土亦尔,体非成坏,随众生所见,有成有坏。如华严经云:‘由如见导师,种种无量色,随众生心行,见佛刹亦然。’是故净土论云:‘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故,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

又泛明佛土,对机感不同,有其三种差别:一者、从真垂报,名为报土,犹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报化如光。二者、无而忽有,名之为化,即如四分律云,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相近共为亲婚往来,后时忽然化火烧却,令诸众生睹此无常,莫不生厌,归向佛道也。是故经云:‘或现劫火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或为济贫乏,现立无尽藏,随缘广开导,令发菩提心。’三者、隐秽显净,如维摩经,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今此无量寿国,即是从真垂报国也。何以得知?依观音授记经云,未来观音成佛,替阿弥陀佛处,故知是报也。

第八、明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者。今此无量寿国是其报净土,由佛愿故,乃该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立得往生。由该上故,天亲、龙树及上地菩萨亦皆生也。是故大经云,弥勒菩萨问佛:‘未知此界,有几许不退菩萨得生彼国?’

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皆当往生。若欲广引,余方皆尔。’问曰:弥陀净国既云位该上下,无问凡圣,皆通往者。未知唯修无相得生,为当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浅,多依相求,决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报化佛也。是故观佛三昧经菩萨本行品云,文殊师利白佛言:‘当知我念过去无量劫数为凡夫时,彼世有佛,名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出时,与今无异。彼佛亦长丈六,身紫金色,说三乘法,如释迦文。

‘尔时彼国有大长者,名一切施,长者有子,名曰戒护。子在母胎时,母以敬信故,预为其子受三归依。子既生已,年至八岁,父母请佛于家供养。‘童子见佛,为佛作礼。敬佛心重,目不暂舍。一见佛故,即得除却百万亿那由他劫生死之罪。从是以后,常生净土,即得值遇百亿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诸世尊,亦以相好度脱众生。

‘尔时童子一一亲侍,间无空缺,礼拜供养,合掌观佛。以因缘力故,复得值遇百万阿僧祇佛。彼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众生。’

‘从是以后,即得百千亿念佛三昧,复得阿僧祇陀罗尼门。既得此已,诸佛现前,乃为说无相法,须臾之间,得首楞严三昧。’

‘时彼童子,但受三归,一礼佛故,谛观佛身,心无疲厌,由此因缘,值无数佛,何况系念,具足思惟,观佛色身。时彼童子岂异人乎?是我身也。’

尔时世尊赞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礼佛故,得值无数诸佛,何况未来我诸弟子,勤观佛者,勤念佛者。’

佛敕阿难:‘汝持文殊师利语,遍告大众及未来世众生,若能礼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观佛者,当知此人与文殊师利等无有异,舍身他世,文殊师利等诸菩萨为其和上。’

以此文证,故知净土该通相土,往生不谬。若知无相离念为体,而缘中求往者,多应上辈生也。

是故天亲菩萨论云,若能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即是智慧无为法身故。

何故须广略相入者?但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显出法性法身。此二种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广略相入。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无为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即法身无相也。法身无相故,则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法身无知故,则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是真实智慧也。

虽知就缘观总别二句,莫非实相也。以知实相故,即知三界众生虚妄相也。以知三界众生虚妄故,即起真实慈悲也。以知真实慈悲故,即起真实归依也。今之行者,无问缁素,但能知生无生,不违二谛者,多应落在上辈生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摄与不摄。

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

答曰:净土胜妙,体出世间。此三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虽复苦乐少殊,修短有异,统如观之,莫非有漏之长津,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沟,且因且果,虚伪相习,深可厌也。是故净土非三界摄。又依智度论云,净土果报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虽言地居,精胜妙绝,是故天亲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是故大经赞云:‘妙土广大超数限,自然七宝所合成,佛本愿力庄严起,稽首清净大摄受。世界光耀妙殊绝,适悦晏安无四时,自利利他力圆满,归命方便巧庄严。’

第一大门译:

安乐集这部书中,总共有十二大门,全都引用经论来证明,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先讲第一大门,因为内容甚多,所以大略分成九类来论,以便详细说明。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显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第三、根据大乘经典,说明众生发心时间的多久,及已供养多少诸佛,以便使听法的众生,策励自己发心。第四、辨别诸经宗旨的不同。

第五、说明诸经名字的不同,譬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是以法门作为名字。有的经是以譬喻为名,有的以事件为名,有的以时间为名,有的以地方为名,有种种的不同。而观无量寿佛经是以人和法为名,无量寿佛是人的名字,观无量寿佛是法门的名字。

第六、总别说法人的不同,说诸经的人不出下列的五种,1、佛陀自己。2、佛陀证得圣果的弟子。3、诸天。4、神仙。5、变化出来的人。观无量寿佛经,在这五种人中,是世尊自己说的。

第七、简略说明佛陀的真实身及应化身,也分辨真实土及应化土的不同。第八、显示阿弥陀佛的净土,果位上下都具备,凡夫及圣人通通都能往生。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

第一、说明净土法门之教兴起的原由,是就众生的时代及根机,而劝众生往归净土。如果教门配合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容易修成,也容易开悟。如果教门违背时代及众生根机的话,就很难修成,也很难入门。因此正法念处经说:‘当行者一心求道的时候,应当要随时观察时代的方便。如果时机不对,没有方便,就叫做错失,不能说会得到利益。’

为什么?譬如攒湿的木头,想要求得火花,那是不会得到火种的,因为时机不对。如果折断干燥的木柴,想要从中找寻水滴的话,是不会找到水的,因为没有智慧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经说:‘佛陀灭度之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弟子们能坚固的修学智慧。第二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禅定。第三个五百年,能坚固的修学多闻读诵。第四个五百年,能坚固的造立塔寺、修福忏悔。第五个五百年,佛法隐而不显,教理停滞不通,众人诤讼不已,佛弟子只能坚固的造一些微少的善法。’大集月藏经又说:‘诸佛出现世间,以四种方法来度化众生,是那四种?一、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也就是以说法来度化众生。二、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光明及美好的容颜,一切众生只要能系心观察,没有人会不获得利益的,这就是以身业来度众生。三、诸佛有无量的功德神通道力,能作种种的变化,这就是以神通力来度化众生。四、诸佛如来有无量的名号,有总称,有别称。如果众生系心称念诸佛名号的话,都能除障碍获利益,都能在有佛的国土出生,这就是以名号来度化众生。’

现今(唐贞观年间)的众生,也就是在佛陀去世之后的第四个五百年,正是能坚固修习忏悔修福之时,也正是应该称念佛名号的时代。如果能一念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却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过。一念都能够如此,何况经常能修念佛法门,这就是恒常忏悔的人。

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近,那么之前的修禅定、修智慧是正学,之后的多闻读诵、造立塔寺、修福忏悔是兼学。如果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久远,那么后面的称名念佛是正学,前面的禅定、智慧是兼学。为何如此?实在是因为众生离佛陀涅槃的时间已经甚为遥远,根机暗钝,理解力浮浅之故。

所以韦提夫人这位大士,一方面为自己,也为了哀愍末法时代五浊恶世的众生,无始劫来轮回六道,受痛苦之火所烧。于是假借这个痛苦的因缘,向佛陀请问解脱的出路。因而大圣世尊慈悲加被,劝她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想在净土法门中修行的话,殊胜的果报谁也比不上。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全心投入的。由于劝修净土法门的经典甚多,于是我就采集佛陀所说的真实之言,以帮助大家修行往生,获得利益。为什么?因为要使已经往生的人,引导后来的人往生,并使后来的人,能够仿效前人的往生。如此希望往生的人连续无穷尽,永无休止之时,以尽无边的生死大海。

第二、根据大乘诸经,明示说法者与听法者的模式。

分六部分来说:第一、大集经说,要把说法者,当作大医王,能够把自己的痛苦拔除。把说法者所说的法,当作甘露,当作醍醐。说法的人,要认为自己所说的法,能使听法的人增加殊胜的了解,能使对方的病痊愈。如果能这样的话,说法者与听法者,都能够有资格来介绍佛法,并使佛法兴隆,经常能生到有佛的净土中。

第二、大智度论说,听法的人看著说法的人,犹如渴望饮水的人看著水般,一心进入所听到的法的义理之中,当他听闻法理时,心中悲喜交集。像这种人,就应当为他说法。

第三、大智度论又说,有二种人获得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是那二种人?就是乐于说法的人,及乐于听法的人。所以阿难问佛说:‘舍利弗和目连,为何所证得的智慧和神通,是圣弟子中最殊胜的?’

佛陀告诉阿难说:‘因为他们二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为了求法,能够不远千里而去,所以现在智慧及神通最殊胜。’

第四、无量寿经中说:‘如果这个人没有善根的话,是不会听到这部经的。只有清净而持戒的人,才能够得闻正法。’

第五、无量寿经又说:‘曾经见过世尊的人,才能够相信这种事情。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的人,才会乐于听闻净土法门。’

第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闻净土法门时,内心悲喜交集,身毛竖立,犹如被拔出来的毛一样。要知道,此人过去世时,就已经修行佛道了。如果有人,听闻净土法门,一点都不相信,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才刚从三恶道中投胎为人,由于过去世的罪过尚未竟尽,所以不信净土法门。我说这个人,尚未能得到解脱。’

所以无量寿经说:‘傲慢、弊恶、懈怠的人,是很难相信净土法门的。’

第三、根据大乘圣经,说明众生发心的久近,及供佛的多少。

涅槃经说:‘佛陀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果有众生,曾于半恒河沙数诸佛所,发了菩提心之后,才能在浊恶世之中,听闻这部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一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大乘经典,而不起诽谤,并且深深生出喜爱好乐之心。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二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于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且能够正确了解,相信好乐,受持读诵。

‘如果有众生,曾经于三恒河沙数诸佛所,发菩提心,然后才能够在浊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法,并书写流通大乘经典。虽然为人讲说大乘法,但却尚未能了解大乘法的甚深义理。

‘为什么要做这种比较呢?因为要彰显现在在下面听经的人,都曾经发心并供养过甚多诸佛,同时也显示大乘经的威力不可思议。’

所以涅槃经说:‘如果有众生,听闻此经典,百千亿劫中,都不会堕落恶道之中。为什么?因为玄妙大乘经典所讲说的地方,就是金刚之地,在座听讲的人,也和金刚一样。’因此得知,听闻大乘经而能相信的人,都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的。

第四、分辨诸经不同的宗旨。

涅槃经是以佛性作为宗旨,维摩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作为宗旨。般若经以空慧作为宗旨,大集经以陀罗尼作为宗旨。观无量寿佛经以观佛三昧作为宗旨,它所观的,就是依报及正报这二种,下面介绍各观佛三昧的不同。

观佛三昧经是这么说的,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出生世间有三种利益众生之事,一、诸佛口里讲说十二部经,以佛法布施利益众生,能够除去众生无明的黑暗障碍,打开众生智慧之眼,使众生能生到有佛的净土,早日证得无上菩提。二、诸佛如来的色身有无量的美好及光明,众生如果称念佛号观察佛身,不管是观总体之相或部分的别相,不管此佛身是现在佛或过去佛,全都能除灭众生杀盗淫妄四重罪,及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永远不再生到三恶道中,随自己高兴,生到喜欢的佛国土中,乃至于成就佛果。三、现在我要劝父王修念佛三昧。’父王问佛说:‘佛果功德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要弟子修行呢?’

佛陀告诉父王说:‘诸佛果位的功德,有无量的深妙境界、神通及解脱法,不是凡夫所能够修行的境界,所以要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父王问佛说:‘念佛的功效,情况如何?’

佛陀告诉父王说:‘犹如四十由旬方正的伊兰林中,有一棵牛头栴檀树,它虽然有根芽,但是尚未钻出土来。依兰林只有臭味,没有香味,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会发狂而死。后来栴檀树的根芽渐渐长大,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时,它的香气就非常的浓郁,结果把伊兰林整个改变成芳香美好,众人见了都觉得太稀有了。’

佛陀告诉父王说:‘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不停止的念佛,一定能生到佛国之中。只要能往生,就能够把一切的诸恶改变,而成为大慈悲,犹如那棵香树改变了依兰林一样。所说的伊兰林,是比喻众生身内的贪嗔痴三毒三障等,无量无边的重罪。所说的栴檀树,是比喻众生念佛的心。所说的才刚要形成一棵树,是比喻一切的众生,只要能不断累积的念佛,道业一定能成就办妥。’

问:一切众生念佛的功效,可以感应一切,这是可以知道的,然而为什么一念的力量,能够断除一切的障碍,譬如一棵香树,可以改变四十由旬的伊兰林,全都成为芳香美好?

答:诸大乘经,全都说念佛三昧的功能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譬如华严经说,如果有人用狮子的筋作为琴弦,只要一弹奏,其他的弦全都会断掉。如果有人以菩提心来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烦恼及一切的障碍,也全都会断除。

如果有人挤牛、羊、驴、马等的乳,放在器皿之中。只要在器皿中,滴一滴狮子的乳汁,狮子的乳汁能在整杯乳汁中直接穿透,而把乳汁全都变成清水般。如果有人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三昧,就能在一切恶魔诸障碍中直接穿过而不会遇到困难。

华严经又说,譬如有人拿著隐身药到处走动,其他的人都看不见他。如果能够在菩提心中修念佛三昧的话,一切的凶神恶煞及诸障碍,都见不到这个人,他到任何地方都不会有遮障。为何能够如此?因为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的王。

第七、简单说明三身及三土的道理。

问:现在还在的阿弥陀佛是以那一种身示现,而极乐世界又是属于那一种国土?答:现在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世界的七宝庄严国土是报身佛的国土。而自古相传说,阿弥陀佛是化身佛,国土也是化身佛的国土,这是很大的错误。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污秽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清净的国土,也是化身佛所居住的,那么不知道报身佛到底是居住怎么样的国土?

现在我们依照大乘同性经,来辨定报身佛、化身佛、清净国土及污秽国土等情形。经上说,在清净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报身佛。在污秽国土中证成佛果的,都是化身佛。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龙主王如来及宝德如来等诸如来,还有在清净的佛国土,现在得道或将来得道的,通通都是报身佛。

化身如来又是怎么样的呢?譬如现今的踊步健如来,及魔恐怖如来等,这一切的如来,在污秽浊恶世中,现在成佛或未来成佛的,都是化身如来。从兜率天降生,乃至于住持一切的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及末法时期,这一切如幻法事的,都是化身佛。什么是法身如来?如来的真正法身,是没有色质,没有形相,没有示现,没有附著,看不见,没有言语说话,没有住止之处,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的,这就是真正法身的义理。

问:要是如来的报身是恒常住止的话,观音授记经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观世音菩萨接著补佛的位置呢?

答:这是佛的报身示现隐没之相,并不是佛灭度。大乘同性经说:‘阿弥陀佛入涅槃之后,善根深厚的众生,还一样能见到阿弥陀佛。’这就是证明。究竟一乘宝性论说:‘报身佛有五种相,说法、看得见、身口意三业不休息、身口意三业休息隐没、示现不真实之形体。’这就是证明。

问: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国土在那里?

答:涅槃经说:‘娑婆世界西边四十二恒河沙的佛土之边,有一个世界,叫做无胜,该国土所有的庄严情形,和西方极乐世界完全一样,我就是在那个国土出现的。而为了要度化众生,所以来到此娑婆世界。不仅我在此娑婆世界出现,一切的如来也都如此。’这就是证明。

问: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阿弥陀佛有父母亲,所以他不是报身佛及报身国土。

答:你只是听到这种说法,而不去探究经典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可以说是错之毫毛,失之千里。要知道,阿弥陀佛也同样具有法报化三身。在极乐世界出现的,就是报身。现在说的父母,是秽浊国土中所示现出来的化身父母。就好比释迦如来,在清净国土中成就报身佛,应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之感,而示现有父母,以成就化身佛,阿弥陀佛也是如此。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说:‘那时阿弥陀佛和声闻众弟子所住的国家,名字叫做清泰,当时圣明的国王所住的都城,周围有十千由旬之广大。阿弥陀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名字叫月上,母亲名字叫做殊胜妙颜。魔王的名字是无胜,佛陀的儿子叫做月明,与佛作对的弟子叫做寂意,侍者叫做无垢称。’

上面所引用的,全都是化身佛的情形,如果是净土的话,那里会有转轮王及都城、女人等等。这些道理都很明白,那里还需要再加说明呢?全都是因为你不懂得去善巧探究,所以才会被名称弄迷糊而起执著。

问:如果报身会隐没休息的话,那么净土是否也有成住坏空的情形?

答:这类问题,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搞不懂。虽然如此,我现在就斗胆引用经典来证明,道理也就能搞懂了。譬如佛的身体是恒常住止的,然而众生却见到佛有涅槃。净土也是如此,它的本体是没有成住坏空的,而随众生之所见,有成住坏空。譬如华严经说:‘犹如见到世尊导师,有种种不同的色相,这是随众生的心而产生的,所见到佛土的情形也是如此。’

所以净土论说:‘由于并非是同一的,所以有清净土及污秽土的亏损及圆满。由于并非是不同的,所以搜寻其根原则冥合于一。由于并非是空无的,所以因缘起而现万般形相。’因此若从法性来论净土的话,就不说有清净土及污秽土。若从大慈悲的报身及化身来论净土的话,就并非没有净土与秽土。由于根机感应的不同,佛土有三种差别的情形:一、从真身而垂现的报身,就叫做报土。犹如太阳的光,照四天下,法身犹如太阳,报身及化身犹如阳光。

二、本来没有而忽然有,就叫做化土。在四分律中说,锭光如来变化出提婆城及拔提城,这两座城的人民交往的结果,就互有婚姻亲属关系,后来城被变化的火烧掉,使众生都亲眼见到此无常,于是大家就对世间产生厌离的心,而归向佛道。

所以经上说:‘或者示现劫尽时大火的燃烧,天地都付之一炬,破除众生恒常的想法,而使众生知道无常。或者为了救济贫乏的众生,于是示现造立无量的宝藏,随众生的因缘而广泛的开导众生,使他们发起菩提之心。’

三、隐没秽土显现净土,譬如维摩经中,佛陀以脚指头按大地,三千大千世界马上就变得庄严清净。现今的无量寿国土,就是从真身所垂现的报土。如何知道呢?因为观音授记经说,未来观世音菩萨成佛,接替阿弥陀佛的地位,所以知道该国是报土。第八、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是上位或下位的菩萨,也不管是凡夫或圣人,一律都能往生。无量寿佛的国土是报身佛的净土,由于阿弥陀佛的愿力之故,所以不管上位或下位,乃至凡夫的善业,全都能往生。由于包括上位菩萨,所以天亲及龙树等菩萨,及登地以上的菩萨,都能够往生。

所以无量寿经说,弥勒菩萨问佛陀说:‘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少不退位的菩萨往生极乐世界?’

佛陀回答说:‘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位的菩萨,都会往生极乐世界。仔细说的话,其他世界也如此。’

问:既然阿弥陀佛的净土,不管上位或下位菩萨,不论凡夫或圣人,通通都能往生,那么不知道只修无相念佛的人能往生呢,还是凡夫修有相念佛的也能往生?

答:凡夫的智慧浅薄,大多是修有相念佛,他们也绝对可以往生。不过因为有相念佛的善力微弱,所以只能生到有相的国土,只能见到报身佛及化身佛而已。因此观佛三昧经的菩萨本行品中说,文殊师利向佛陀说:‘我过去世无量劫前还是个凡夫时,当时的佛叫做宝威德上王如来。彼佛的出生,和现在的释迦佛一样,也是高一丈六,身体是紫金色的,也说三乘的佛法。

‘当时该国有位大德长者,叫做一切施,他的儿子叫做戒护。当儿子还在母胎的时候,母亲由于敬重相信佛法的缘故,就先替儿子受了三归依。儿子生下来之后,八岁那年,父母就请佛到家里来供养。’

‘儿子见到了佛,就向佛顶礼。因为很敬重佛,就目不转睛的一直看著佛。

由于这次的得见佛,于是童子就得以除去百万亿那由他劫的生死之罪。从此之后,他经常生到净土,而得以遇见百亿那由他恒河沙般多的佛。这些世尊,也都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这时童子对每一尊佛,都一一亲自侍候,没有缺过任何一尊佛,他全都礼拜供养,合掌观佛。由于这个缘故,他又再遇到百万阿僧祇般多的佛。这些佛,也都以色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脱众生。’

‘从此之后,童子就获得百千亿的念佛三昧,又得了阿僧祇的陀罗尼门。如此之后,诸佛就出现在童子面前,为他说无相法,一下子之间,童子就证了首楞严三昧。’

‘当时的童子,最初只是受了三归依,向佛一顶礼,很专心的看佛而不厌倦。就由于这样的因缘,而遇到无数的佛,何况是专心观想思惟佛的色身。当时的童子不是别人,就是我本身。’

这时世尊称赞文殊师利说:‘善哉善哉,你因为向佛一顶礼的缘故,而遇到无数的诸佛,何况我未来的诸弟子,很勤力的观佛,很勤力的念佛。’

佛陀吩咐阿难说:‘你把文殊师利说的话,告诉所有的人,及未来世的众生,如果能够礼拜佛、念佛、观佛的人,是和文殊师利没有二样的,当此人命终之后再出生时,文殊师利和其他的诸菩萨,就是他的和尚。’

从这段经文可以证知,净土和有相之土是相通的,是一定可以往生的。如果知道无有形相、离却念头是诸法的本体,而以修行法门作为因缘求往生的人,大多是属于上品生的。

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中说,如果能够观二十九种庄严清净,就是简略入一法句之中。一法句就是清净句,清净句就是智慧无为法身。

为什么广略要互相融入呢?因为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种是法性法身,一种是方便法身。方便法身是由法性法身所生出来的,而由于有方便法身,才显得出法性法身。这二种法身虽然相异,但却不可加以分开,虽然它们合为一体,但却又不相同,所以广略要互相融入。菩萨如果不知道广略互相融入的话,就不能够自利利他。

无为法身就是法性身,由于法性是寂灭的,所以法身是没有形相的。而由于法身没有形相,所以就能够显出任何形相,因此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就是法身。由于法身无所知道,所以能够无所不知,因此一切种智,就是真实的智慧。就以总相与别相的观照来看,一切都是真实之相。由于知道真实之相,所以就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之相。由于知道三界众生的虚妄,所以就起了真实的慈悲。由于起了真实的慈悲,所以就起了真实的归依。

现在的行者,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只要能够知道生即无生之法,不违背真谛及俗谛的话,大多属于上品生。

第九、说明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否属于三界之中。

问:安乐世界在三界之中,属于那一界?

答:西方净土殊胜美妙,体质是超出世间的。娑婆世界的三界,是有生死现象的凡夫俗子之黑暗屋宅,其中虽然苦乐稍有不同,寿命长短有异,不过统而观之,全都是在烦恼长河流之中,起起伏伏,不停的循环,在六道中混杂受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互为因果,各种虚妄之相互相熏习,实在深可厌恶。因此,西方净土不属于三界。

大智度论说,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自然没有贪欲之念,所以不是欲界。净土的人住在地上,所以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色身形相,所以不是无色界。虽然住在地上,但是环境非常精细殊胜美妙超绝,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极乐世界的外观,超过三界的庄严,犹如虚空般究竟,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无量寿经赞叹说:‘净土广大得没有限量,是自然的七宝所合成的,是阿弥陀佛用本誓愿之力量所庄严成的,顶礼清净而有大摄受力的佛陀。极乐世界光明照耀美妙殊绝,舒适愉悦安乐而没有春夏秋冬。自利及利他的能力都已圆满,归命以方便巧庄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本文:

第二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

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果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侯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辨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附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痴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适莫。’何有著乐之理也?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问曰:或有人言,求生净土便是小乘,何须修之?答曰:此亦不然,何以故?但小乘之教,一向不明生净土故也。第七、会通愿生兜率,劝归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兜率不愿归西,是事云何?

答曰:此义不类,少分似同,据体大别,有其四种,何者?一、弥勒世尊为其天众转不退法轮,闻法生信者获益,名为信同。著乐无信者,其数非一。又来虽生兜率,位是退处,是故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二、往生兜率,正得寿命四千岁,命终之后不免退落。三、兜率天上虽有水鸟树林,和鸣哀雅,但与诸天生乐为缘,顺于五欲,不资圣道。若向弥陀净国,一得生者,悉是阿卑跋致,更无退人与其杂居。又复位是无漏,出过三界,不复轮回。论其寿命,即与佛齐,非算数能知。其有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令人悟解,证会无生。

四、据大经,且以一种音乐比校者,经赞言:‘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勋。’

第八、校量愿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方者。问曰:或有人言,愿生十方净土,不愿归西方,是义云何?答曰:此义不类,于中有三,何者?一、十方佛国非为不净,然境宽则心昧,境狭则意专,是故十方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土皆为严净,何故诸经中偏叹西方阿弥陀国,劝往生也?’

佛告普广菩萨:‘一切众生浊乱者多,正念者少,欲令众生专志有在,是故赞叹彼国,为别异耳。若能依愿修行,莫不获益。’二、十方净土虽皆是净,而深浅难知。弥陀净国乃是净土之初门,何以得知?依华严经云:‘娑婆世界一劫,当极乐世界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当袈娑幢世界一日一夜。’如是优劣相望,乃有十阿僧祇,故知为净土初门,是故诸佛偏劝也,余方佛国都不如此丁宁,是故有信之徒多愿往生也。

三、弥陀净国既是净土初门,娑婆世界即是秽土末处,何以得知?如正法念经云:‘从此东北有一世界,名曰斯诃,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三雨,一雨湿润不过五寸。其土众生,唯食果子,树皮为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复有一世界,一切虎狼禽兽,乃至蛇蝎,悉皆有翅飞行,逢者相啖,不简善恶。’此岂不名秽土始处?然娑婆依报,乃与贤圣同流,唯此乃是秽土终处。安乐世界既是净土初门,即与此方境次相接,往生甚便,何不去也?

第九、据摄论与此经相违,料简别时意语者。今观经中,佛说下品生人,现造重罪,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依摄论云,道佛别时意语。又古来通论之家,多判此文云,临终十念,但得作往生因,未即得生,何以得知?论云:‘如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故知十念成就者,但得作因,未即得生,故名别时意语。如此解者,将为未然,何者?凡菩萨作论释经,皆欲远扶佛意,契会圣情,若有论文违经者,无有是处。

今解别时意语者,谓佛常途说法,皆明先因后果,理数炳然。今此经中,但说一生造罪,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即得往生,不论过去有因无因者。直是世尊引接当来造恶之徒,令其临终舍恶归善,乘念往生,是以隐其宿因。此是世尊隐始显终,没因谈果,名作别时意语。何以得知但使十念成就,皆有过去因?如涅槃经云:‘若人过去,已曾供养半恒河沙诸佛,复经发心,而能于恶世中,闻说大乘经教,但能不谤,未有余功。若经供养一恒河沙诸佛,及经发心,然后闻大乘经教,非直不谤,复加爱乐。’

以此诸经来验,明知十念成就者,皆有过因不虚。若彼过去无因者,善知识尚不可逢遇,何况十念而可成就也。论云:‘以一金钱贸得千金钱,非一日即得’者,若据佛意,欲令众生多积善因,便乘念往生。若望论主,乘闭过去因,理亦无爽。若作此解,即上顺佛经,下合论意,即是经论相扶,往生路通,无复疑惑也。第三、明广施问答,释去疑情者。自下就大智度论,广施问答。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自下第二有七番,立借喻以显。第一、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第二、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第三、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第四、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第五、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第六、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第七、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岂可得言,坟下千龄,无可苏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

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问曰:大乘经云,业道如秤,重处先牵。云何众生一形已来,或百年,或十年,乃至今日,无恶不造,云何临终遇善知识,十念相续,即得往生。若尔者,先牵之义,何以取信?

答曰:汝谓一形恶业为重,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为轻者,今当以义较量轻重之义者,正明在心、在缘、在决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也。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问曰:既云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者,未知几时为十念也?

答曰:如经说云,百一生灭成一刹那,六十刹那以为一念,此依经论泛解念也。今时解念,不取此时节,但忆念阿弥陀佛,若总相若别相,随所缘观,迳于十念,无他念想间杂,是名十念。又云,十念相续者,是圣者一数之名耳,但能积念凝思,不缘他事,使业道成办,便罢不用,亦未劳记之头数也。又云,若久行人念多应依此,若始行人念者,记数亦好,此亦依圣教。

又问曰:今欲依劝行念佛三昧,未知计念相状何似?

答曰:譬如有人,于空旷回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渡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著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著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慧,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系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又问曰:无量寿大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有世人,闻此圣教,现在一形全不作意,拟临终时,方欲修念,是事云何?

答曰:此事不类,何者?经云‘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曾停息?各须宜发信心,预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辨?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又问曰:诸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

答曰: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者,有二种义,一者、如凡夫人所见,实众生、实生死等。若据菩萨,往生毕竟如虚空、如兔角。二者、今言生者,是因缘生。因缘生故,即是假名生。假名生故,即是无生,不违大道理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闇也。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獭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

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中唤言:‘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二大门译:

第二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第二、破除邪知见。第三、回答疑问,去除疑惑。

发菩提心又分四部分:一、说明菩提心的功用。二、说明菩提心的名字与本体。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四、回答问题。

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的功用,无量寿经说:‘凡是想要往生净土的,都必须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基础。’

什么叫做菩提?就是无上佛道的名字。若是发心成佛的话,这种心是非常广大,能够周遍法界的。这种心是究竟的,犹如虚空般。这种心是长远的,是到未来之尽头的。这种心是普被三界的,能够脱离二乘的障碍。

只要能一发这种心,并把无始劫以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菩提,最后都能成就佛果,而不会消失灭亡。譬如把花寄放在第四禅的五净居天,则风吹日晒都不会枯萎,把水注入有龙住的河川中,即使世间大旱也不会枯竭。第二、说明菩提的名字与本体。菩提有三种:一、法身菩提。二、报身菩提。三、化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体质是没有沾染污秽的,它的理体是天然真实而不须要靠修行才成就的,这就叫做法身。是佛道的体性根本,就叫做菩提。报身菩提是一切的法都要具足修行,由于能感得佛果之报,以果报来酬答修因,所以叫做报身。它是圆满通达而没有障碍的,所以叫做菩提。化身菩提就是从果报而起功用,能应各种根机,这就叫化身。它能圆满畅通的利益众生,所以叫做菩提。

第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行者发菩提心,有三种原因:一、已认识清楚有与无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二、由于修了八万四千种的诸波罗蜜门之故。三、有大慈悲心,想要度众生。这三种原因,能够和大菩提相应,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净土论说:‘所谓发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到有佛的净土之心。’现在大家既然愿意生到净土,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才行。

第四、回答问题。

问:如果具足修了万行,就能够感得菩提而成就佛果的话,为什么诸法无行经上说:

‘如果有人想要求得菩提的话,就不会得到菩提,因为这个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犹如天与地之间’?

答:菩提的真正本体,在理上而言是无有形相的,而此人在形相上追求,与实际的理体是不相当的,因此说此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所以经上又说:‘菩提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用心念去获得,也不可以用身体去获得的。’现在这里是说,行者虽然知道要修行去求得菩提,但也了了知道理体是无所求的,但行者仍能不破坏此求菩提的假名,因此说具备修行万行,所以能感得菩提果。因此大智度论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被束缚住了。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那么也是被束缚住了。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获得了解脱。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他也获得了解脱。’

龙树菩萨解释说:‘如果不能脱离见、不见、亦见亦不见、非见非不见这四句的话,就是被束缚住了,如果能脱离这四句的话,就能获得解脱。’这里说的祈求菩提,也是如此,能这样修行的话,就是不修行而修行。所谓不修行而修行,就是不违背真谛与俗谛这二大道理。

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凡是要发心想求无上菩提的,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要远离与菩提门相违背的三种法。二、要知道三种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要依照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快乐,以便远离对自己色身的贪爱。二、要依照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以便远离不想使众生得安乐的心。三、要依照方便门,起怜愍一切众生的心,以便远离只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以上就是远离三种违背菩提门的法。顺菩提门是说,菩萨远离了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之后,就会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无染清净心,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追求诸快乐,因为菩提是无有染污的清净处。如果为了自身来追求快乐,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污的清净心是随顺菩提门的。

二、安清净心,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起要替一切众生拔除生死痛苦的心,就违背了菩提,所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是随顺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获得大菩提,所以要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菩提是毕竟恒常快乐之处,因此,如果不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毕竟常乐的话,就违背了菩提门。而毕竟常乐从何而获得呢?必须要从大义门得。所谓大义门,就是在安乐世界所证得的佛果。所以必须要使众生一心一意,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早日与无上菩提相会。

第二、说明破除邪知见,分九部分来讲: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第二、融会贯通菩萨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第三、破除执著心外无法的邪知见。第四、破除愿生秽土而不愿往生净土的邪知见。

第五、破除以为往生净土者,会耽著欢乐。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是小乘的说法。

第七、破除劝人求生兜率,不求生净土的说法。第八、融会贯通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第九、说明特别的含意。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说,分二部分讲:一、总就此语的起因说明,以便使后代的学者,明白是非,去除邪知见,归向正知见。二、以正法广泛破除执著之处。

一、总就起因说明。大乘是深奥的佛法宝藏,其中的名字义理犹如尘沙般多,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字含有无量的义理,一个义理含有无量的名字。’必须要仔细的、广泛的阅读诸经论,才能够晓得它的宗旨,不同于小乘法及世俗的书籍,义理全在表面的文字上。

为何要如此破法呢?因为净土的道理幽微而空寂,经论中的说法有的隐没,有的明显,以致于使得人们以凡情做种种的猜测。为了怕逢迎顺人的谄媚语,使得众盲人偏执,使得无知者头昏脑胀,而妨碍了众人的往生,因此现在姑且举几个例子,来一一加以破除。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问:有人说,大乘法是没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别这里或那里,如果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缚的烦恼,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要具备二种因缘:一、依照法性的真实理体而言。二、必须要随顺真谛及俗谛而言。说大乘法不要有分别的念头,是只依法性来说的,但却毁谤说不需要求往生,这样就没有随顺真俗二谛之理,如此的知见,属于断灭空。

所以无上依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的众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我也不怕,为什么?因为这种人虽然尚未能立刻出离生死,但却能不破坏有因有果的观念,而不会失去果报。然而如果有人起空无的知见,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许,为什么?因为这种知见会破坏因果的道理,而堕入恶道之中,未来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违背我的教化的。’

现在要劝告行者,理体上虽然是无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谛的道理,并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然观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无的,然而仍然恒常修行以成就净土,且教化诸众生。’维摩经又说:‘虽然修行无所造作,然而却能示现所受之身,这就是菩萨的修行。虽然修行无有起造,然而却能起造一切的善行,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实的证明。

问:现在有些人,修行所谓的大乘无相行,不分你我,毫不守戒律,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知见,危害甚大,为什么?譬如大方等经说,佛陀为优婆塞制定戒律,不准在家居士到寡妇家、处女家、卖酒之家、染料之家、榨油之家、皮革之家等,规定全都不可以去这些地方。阿难就问佛说:‘世尊,是为怎么样的人,而制定这些戒律的?’佛陀告诉阿难说:‘修行人有二种,一种是在世间的修行人,一种是出世间的修行人。出世间的修行人,上面的戒律不是为他们制定的。而在世间的修行人,是我今日制定戒律的对象。为什么?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佛陀是一切众生的父母,所以要制定禁戒加以约束,以使众生早日能脱离世间,获得涅槃。’第二、融会贯通菩萨的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

问:依照大乘法,菩萨如果对诸众生,起了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就应当要舍离。因此现在劝众生一起往生净土,岂不是起了贪爱染污之相了吗,要如何免除这种尘劳的拖累呢?

答:菩萨的修行法,有二种功用,是那二种?一、证得空性智慧般若。二、具备大悲心。一、以修行空性智慧般若的力量,而能够进入六道的生死之中,且不被尘染所束缚。二、由于以大悲心来思念众生,所以能够不住于涅槃之中。菩萨虽然处在真谛与俗谛之中,而常能巧妙的舍弃有与无。因为取舍合于中道,所以能够不违背大道理。

因此维摩经说:‘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上建造屋舍,是可以随意造而没有障碍的。如果想要在虚空之中造屋舍的话,是一定造不成的。菩萨也是如此,为了要成就众生之故,所以愿意求生佛净土。’愿意求生佛净土,并非求生虚空之中。第三、破除心外无法的邪知见,分二部分来说,一、破除此种情见。二、回答问题。

问:有人说,所观的净土境界,是心内的净土,所以要融通净土,只要心清净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没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这只是说的法性净土,理上是空虚圆融的,体上是不偏局于某处的,这叫做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够资格进入此境界。所以无字宝箧经中说:‘善男子,还有一法,是佛所觉悟的,就是所谓诸法没有去处,也没有来处,没有因,也没有缘,没有生起,也没有灭亡,没有思虑,也并非没有思虑,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佛陀问罗侯罗说:‘你有没有受持我所说的这个正确法义?’

这时十方世界中,有九亿菩萨向佛陀说:‘我们都能受持这个法门,我们一定会为了众生,而使此法门流通不绝。’世尊就说:‘这些善男子,是两肩荷担菩提的人。这些人马上就能获得不间断的辩才,能够善巧清净诸佛的世界。他们命终的时候,马上就能见到阿弥陀佛及诸圣众,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能够往生净土。而中下根器的人,由于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缘,求生净土,到了净土之后,还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国土之中。’经上又说:‘如果从因缘追溯根本的话,就是心之外没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谛来分别说明此义理的话,净土不妨是心外之法。二、回答问题。

问:刚才说无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能得入此净土,中下根器的人没有能力入此净土,这是直接将人与法配合而作的判断,还是有经教上的证明?

答:大智度论说,新发菩提心的菩萨,根机和理解力都还很软弱,虽然说已经发了心,但大多还是要发愿往生净土,为什么如此?譬如婴儿,如果不靠父母养育的话,很可能会堕落井中,或遭遇火烧蛇咬的灾难,或者缺乳而死亡。所以必须要靠父母的摩抱、洗浴等养育,才能长大成人,而接继家业。

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发菩提心,又都发愿求生净土,以便亲近诸佛,增长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够承继菩萨的家业,在十方世界中救济运度众生。为了这些利益,所以菩萨都发愿往生净土。

大智度论又说,譬如小鸟的翅膀尚未长成,是不可以逼它们高飞的,必须要依靠树木,等到羽毛长成而有力量之后,才可以舍弃树林而在空中遨游。新发心的菩萨也是如此,必须要先发愿求往生佛国,等到法身成就之后,就能应众生之感而利益众生。阿难问佛陀说:‘无相波罗蜜的法门,在什么地方讲说呢?’佛陀回答说:‘这个法门,在不退位的菩萨中说,为什么?因为有的新发意菩萨,听了无相波罗蜜门之后,所有的清净善根,全都没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净土,一切该办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诤论这个道理的深浅呢。

第四、破除发愿生在秽土,而不求生净土的说法。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秽浊的国土来教化众生,而不愿意往生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种人是有的,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已经证到了位不退以上的菩萨,为了要度化杂有恶业的众生,所以这么做。他们能够处在污染的环境中而不被污染,遇到恶缘而能不变恶,犹如鹅鸭进入水中,水沾不湿它们的羽毛。像这一类的人,是有能力处在秽浊的世界中,拔除众生的痛苦的。

如果实在只是凡夫的话,只怕自己的修行尚未能有成,一遇到苦难,马上就变了,这时还想要救别人,只有一起沉没的份了,犹如把鸡逼入水中,岂能不把鸡弄得一身湿的。所以大智度论说:‘如果凡夫发了菩提心,就发愿要在秽浊国土中,拔除众生痛苦、救济众生的话,佛陀是不允许这么做的。’

为什么?龙树菩萨解释说,譬如四十里的冰,如果有一个人,用一升的热汤浇在冰上,当时的冰好像减少了一些,然而过了一夜到天亮之后,那个地方的冰比别处的冰还要高。凡夫在娑婆世界发心救济众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因为贪嗔痴的境界多于善的境界,所以凡夫反而自己生起烦恼而堕落恶道之中。

第五、破除认为往生净土会耽著于欢乐的看法。

问:有人说,净土之中只有快乐的事情,因此会耽著快乐,而妨碍荒废了修道,因此何必要发愿往生呢?

答:既然是净土,就不会有污秽的东西。如果说耽著快乐,那就叫做贪爱的烦恼,怎么能叫做净土呢?

所以无量寿经中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对一切的作为,心都不会有任何的系念。’

四十八愿中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来生我国土的,如果有贪恋色身的念头,我就不证佛果。’

无量寿经又说:‘该国土的人类和诸天,没有什么东西是喜欢或不喜欢的。’

因此,又怎么会有耽著快乐的情形呢?

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诋毁是小乘的说法。

问:有人说,求生净土是小乘,因此何必修净土法门呢?

答:这也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小乘教,一向都不说求生净土的。

第七、融会贯通发愿生兜率天的情形,以劝众生往生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兜率天,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两种往生是不同的,其中只有少部分相同,而本质上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分四种情形来说明:弥勒世尊为天众转不退法的法轮,天众闻法之后而相信的就能获得利益,这和极乐世界众生闻法相信是一样的,这叫做信同。然而天众耽著欲乐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还是会退堕的,所以经上说:‘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不安稳,犹如在火中燃烧的屋宅。

往生兜率天之后,寿命是四千岁,命终之后免不了要退步堕落。兜率天上虽然池水、鸟雀及树林,也都能发出幽雅的声音,但这些声音,都只是让诸天快乐的因缘,随顺天界的五欲,并不能资助圣道的修行。如果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只要能够往生,众生全都立刻位居不退,没有会退堕的人杂居其中。而且这种不退位是无漏的,超出三界之外的,再也不会在六道中轮回。净土众生的寿命,和佛陀一样长,长到根本算不出来。净土中的池水、鸟雀及树林,全都能说法,能使人开悟得解,而证得无生法忍。

根据无量寿经的说法,只用一种音乐来比较就可以知道,譬如经上赞叹说:‘从世间、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乐的美妙有八层的等级,而西方净土的音乐美妙,要胜过它们亿万倍,七宝树声音的美妙也如此。此外,极乐世界尚有自然美妙的法乐,这些乐声清净祥和,能使心神愉悦,声音柔婉幽雅而亮丽,超过十方世界,所以顶礼清净元勋之佛陀。’

第八、比较愿生十方的净土,不如生西方净土。

问:有人说,愿意生到十方世界的净土,而不愿意生西方净土,道理何在?

答:这两种是不同的,分三部分来说明,一、十方的佛国土并非不清净,然而如果所观想的境界太宽广的话,心就会不明朗,如果所观的境界狭小的话,心意才能够专注,所以十方随愿往生经上说,普广菩萨问佛陀说:‘世尊,十方的佛国土也都很庄严清净,而为什么诸经中,却都特别赞叹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劝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诉普广菩萨说:‘一切的众生中,污浊心乱的多,正念的少,因此为了要使众生能够专注在一个净土之中,所以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这是不同之处。只要能够依照所发之誓愿去修行,全都会获得利益。’

二、十方世界的净土,虽然全都清净,但它们深浅的层次,我们是很难知道的。阿弥陀佛的国土,是净土的初入门,何以知道?华严经说:‘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极乐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极乐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

如此优劣相对比,有十阿僧祇那么多,所以由此可知,西方净土是所有净土的初入门,因此诸佛特别劝众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国土,都不如此叮咛劝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愿往生西方净土。

三、弥陀佛国既然是诸净土的初入门,那么娑婆世界应该就是秽恶国土的最末端,何以知道呢?譬如正法念处经说:‘在娑婆世界的东北方,有一个世界,叫做斯诃,那里的土地上,只有三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三次雨,一次的下雨量,最多只能湿润五寸的土地。该世界的众生,只有水果及种子可以吃,穿树皮做的衣服。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有一个世界,那里的禽兽,从老虎、野狼,乃至于蛇类、蝎类,全都有翅膀飞行,只要彼此相遇,就互相吃食对方,不管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难道不是秽恶国土的最开始吗?而娑婆世界的依报,是和贤圣相同的,如此才是秽恶国土的终结处。安乐世界既然是净土的最初入门,也就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处,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为什么不求往生呢?

第九、根据摄大乘论,而认为有与十六观经相违背的意思,因此加以分别说明其含意。十六观经中,佛说下品往生的人,现在世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净土法门,十念成就的话,就能够往生。摄大乘论说,这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自古以来的讲论师都说,这段文字所说的临终十念,只能作为种下往生的因,实际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为摄大乘论说:‘譬如用一个金钱作为资本,而贸易到一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办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是作为往生之因,还不能立刻就能往生,这就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这种解释并不正确,为什么?凡是菩萨造论来解释经典的话,都是为了要把佛陀幽远的含意显示出来,以切合圣人的本意,如果说菩萨的论著违背经典,那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来解释‘佛陀特别的意思’这一句话,是说佛陀平常的说法,都是先把因说出来,再说明后来的果报,道理非常明显。而十六观经中,只说这一生造了罪业,临终的时候,只要十念念佛成就,就能够往生净土,而没有说明过去世是否有因缘。这是世尊为了要接引未来世造恶的众生,想使他们临终时舍弃恶念归向善念,乘著此善念而得以往生,所以就隐去了他们宿世的因缘。这是因为世尊隐没了宿世的善始,而只显示最后的善终,不谈起因,只谈果报,所以叫做特别的意思。

何以知道只要十念念佛成就,都是有过去世因缘的?譬如涅槃经说:‘如果此人,已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又发了心,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到大乘经典而不毁谤,但也尚无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经供养过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也发了心,然后才能在听闻大乘经典之后,不仅不毁谤,还能够喜爱且乐于其中。’从这些经典来验证,可以得知十念成就的人,都是真的有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他们过去世没有这些因缘的话,连善知识都还不会遇到,更不要说会十念成就了。

摄大乘论说:‘以一个金钱,贸易得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应该是要想使众生多多累积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论主无著菩萨的意思,是藉此关闭过去世的远因,道理也没有不对。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就能够上顺佛经的意思,下合论著的意思,也就是经和论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没有疑惑之处。

第三、回答问题,去除疑惑。

下面就以大智度论来回答问题。

问:一切的众生,无始劫来,就造了各种有漏的业,以至于被三界所束缚住,因此怎么能够不断除三界的业果束缚,只用很少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净土,而超出三界之外。业果束缚的道理,要如何解释呢?

答:有二种解释,一、就法理上来破除。二、借用比喻来显示。

就法理上说,诸佛如来具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是,能够把少的数量变成多的数量,把多的数量变成少的数量。把近的距离变成远的距离,把远的距离变成近的距离。把轻的东西变成重的,把重的东西变成轻的。如此等的智力,佛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接著要借用七个比喻,来显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一百个成年人,以一百年的时间来积聚薪柴,堆得有千仞般高,然而只要用像豆子般小的火来焚烧此薪柴,半天就能焚尽。而又怎能说,百年积聚的薪柴,半天是烧不完的。

第二、譬如脚有毛病的人乘船,借著风力及帆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能说,脚有毛病的人,如何能够一天走一千里路呢。

第三、譬如下贱贫困的人,获得一种祥瑞的东西,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庆,就重重的赏赐他,一下子之间,此人就既富贵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说,以自己做官几十年,备尝辛勤,朝廷既不知道,民众也不归顺,所以此贱人得富贵是不可能的。

第四、譬如身力劣弱的人,连驴子都骑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转轮王的话,就能够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因此怎能说,身体劣弱的人,是一定无法在空中飞行的。

第五、有十个人围起来那般粗的绳索,一千个人也拉不断,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剑挥斩,绳索一下子就分成两半。因此怎能说,以童子的力量,是断不了此十围之索的。第六、又譬如鸩鸟进入水中,鱼类及蚌类立刻都死了,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触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性命一断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呢。

第七、也譬如黄鹄叫唤子安,子安又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在坟墓下过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苏醒。一切的万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自我收摄和他人收摄,千种开法和万种闭法等,是无量无边的。你怎能以有障碍的所知,来怀疑别人无障碍的法力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三界的业力束缚重,而怀疑少时间念佛的力量轻,所以不能够往生安乐国,进入正定聚之中,这是不对的。

问:大乘经中说,业力与三道犹如秤,最重的先牵去投胎。因此众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无恶不造,为何能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只要十念相续念佛,就能够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的业力先牵去投胎的道理,如何能叫人相信呢?

答:你认为人造恶业的罪过重,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轻,所以现在要告诉你所谓轻重的道理及分别比较,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在时间的久近。

什么叫在心?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造的,而十念念佛时,是由于善知识的方便安慰法,用听闻实相法的心在念的。一个是虚妄,一个是真实,两者如何能相比呢?譬如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只要光明一照,立刻就明朗起来。因此怎能说,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黑暗是不会离去的。所以遗日摩尼宝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众生虽然几千亿万劫,都在贪爱的欲念之中,被罪业所覆盖。如果在听闻佛经之后,能够改过向善,那么他的罪就立刻能够消失竟尽。’这就叫做在心。

什么叫在缘?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从妄想,及烦恼果报的众生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从无上的信心,及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具有无量功德的名号上起念的。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伤到筋破了骨,如果听到除毒药的鼓声,箭立刻跳出来,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说,箭中得深,毒药厉害,所以即使听到鼓声,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这就叫在缘。

什么叫在决定?就是人在造罪的时候,是用有后来的心,有间断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没有后来的心,没有间断的心,这就叫在决定。

大智度论又说,一切众生在临终的时候,风大像把刀子一样,正把身体加以分割,死亡的痛苦正在逼迫时,人们心里就会生起很大的恐惧感,所以当遇到善知识时,就会发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续不间断的十念念佛。由于这个增上善根,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又譬如有人面对敌人奋战时,全身的力气一时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的善业,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临终时,起了一念的邪知见,由于这个增上恶心,于是就能把三界的福业都倾倒,而进入恶道中受生。

问:既然临终十念念佛的善业,能够把一生的恶业都倾倒,而得以往生净土,不知道多久叫做十念?

答:经典上说,一百零一个生灭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这是依照经论而解释念的意思。现在我们说念,不以这种时间为准,而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相或是部分身相,只要随所观的境界,十念成就,中间没有参杂其他的念头,就叫十念。或者说,十念相续,是圣人一念的名字罢了,只要能够累积意念,凝定思虑,不想其他的事,使道业成就,就罢而不用了,也用不著去数。或者说,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前面这种不记数的方法,而刚开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记数也是好的,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问:现在想要照你的劝说,来修行念佛三昧,但不知道所谓的‘念’,情形是如何?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之处,遇到怨家贼盗,拔刀要来杀他,这人就一直往前奔逃而去,见到前面有一条河,来到河边之前,他就想:‘我到河边时,是要把衣服脱掉渡河呢,还是就穿著衣服漂浮而过?如果脱衣渡河的话,恐怕来不及,如果穿著衣服浮水而过的话,又怕此头难保。’这时,此人一心一意都在想渡河的方便法,没有余暇想其他的问题。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和那人念渡河的情形一样,念念都是佛,没有余暇想别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愿,称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只要能专心至意相续不断,一定能生到佛国土。现在要告诉后代的学佛者,如果想要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门。而又能够使念念相续不间断,这就是功德门。所以经上说:‘菩萨摩诃萨,恒常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行他的心。’如果是才开始学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这时只要能够依此色相,专心至意的修行,全都能往生,不须要怀疑。

又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以至诚心相信、好乐,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只有十念这种念头,如果不能生到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就想目前无所谓,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修这十念法,请问这种看法如何?

答:这是两码子事,为什么?经上说‘只要十念相续’,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诸凡夫的心,犹如野生难驯的马匹,心识犹如猿猴般动荡,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中驰骋不已,什么时候曾停止过呢?各位必须要相信,一定要先练习克制自己的念头,等练习到心念相续不断,已成为本能之后,善根才能坚固。譬如佛陀告诉大王说:‘人们平常累积善行,死的时候又没有恶的念头,就犹如树木要倾倒之时,必定会朝向已弯曲之处倾倒。’因此,当死亡的刀风一到的时候,百种苦楚一时爆发,如果以前都不曾练习过十念法,这时候光用想的怎能有用呢?所以大家最好要三五同志好友,事先约好,临终的时候,要轮流来开导并助念阿弥陀佛圣号,求往生安乐国,声声接续不断,以成就十念法门。譬如蜡印印泥,印泥坏了而纹路形成。命断的时刻,也就是往生安乐国的时刻。一进入安乐国,马上就进入了正定聚,那时,又还有什么好忧虑的呢?各位一定要想到有这种大利益,所以为什么不预先练习十念法呢?

又问:诸大乘经论都说,一切的众生,毕竟是无有生的,犹如虚空一般。既然如此,为什么天亲菩萨和龙树菩萨,都发愿要往生呢?

答:众生毕竟无有生,犹如虚空一般,有二种意义,一、从凡夫的角度所见到的,是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而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往生之事毕竟犹如虚空,犹如兔角。

二、这里所说的生,是指因缘而生。由于是因缘而生,所以就是假有名字之生。由于是假有名字之生,所以就是无有生,这并没有违背大道理,也不是凡夫所谓的真的有众生,真的有生死。

又问:生是有的根本,是所有烦恼的根源,如果知道有这种过失的话,就应该舍生而求无生,如此才能够获得解脱。而现在你劝大家生净土,就是舍弃娑婆世界之生,而求生净土,这样的话,岂不是生个不停吗?

答:西方净土是阿弥陀如来的清净本愿,是无有生的生,不同于三界众生贪爱、污染、虚妄、执著的生,为什么?因为法性是清净的,是毕竟无生的,而现在说生到那儿,只是以生的情况来比喻而已。

又问:你所说的生而无生,应当是上品人的生。如果这样的话,下品人以十念法往生,不就是真的生了吗?如果真的生,就有二个问题,第一、或许不能往生。第二、这种善没有办法成为无生的因。

答;分三部分来解释,一、譬如清净的摩尼珠,放到混浊的水中之后,由于摩尼珠的威力,浊水立刻就澄清了。好比人们虽然有无量的生死罪如浊水般,如果听到阿弥陀如来无上无生的名号,犹如清净的宝珠,投到了混浊的心中,在念念之中,罪过息灭而心得清净,于是就能往生。

二、譬如清净的摩尼珠,用黑色或黄色的布帛包裹,放入水中,水就呈现黑色或黄色,和物体的颜色一致。西方清净佛土,有阿弥陀佛如来无上宝珠的名号,用无量功德成就的布帛包裹,放入往生者的心水之中,又怎能不把众生的生,转成圣人的无生智慧呢?

三、也犹如在冰上用火燃烧,火势猛烈的话,冰就会变成液体,当冰变成液体之后,火就会被熄灭。下品往生的人,虽然不知道诸法的自性是无生的,但由于称佛名号的力量,加上求往生的意愿,因此当生到无生国界的时候,认为有生的火焰自然就会息灭。

又问:是用那一种身去往生的呢?

答:在秽土世界的假名人,修行净土法门时,前念是后念的因。而秽土的假名人,和净土的假名人,不可以说就是同一个人,也不可以说不是同一个人。前面的心念和后面的心念,也是如此,为什么?如果说是相同的话,就没有因果的发生,如果说不同的话,就没有相续的情况。因此,虽然横说竖说都有差别,然而始终是同一的行为。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佛名号,就能够除掉诸障碍的话,就好比有人,用手指指著月亮,那么他的手指应该能够破除黑暗。

答:诸法有万种的差异,不可以一概而论,譬如有的名字本身就是法门,有的名字本身和法门不相干。

名字本身就是法门的,譬如诸佛菩萨的名号,咒语的声音辞句,佛经的文章句子等。譬如咒语说:‘太阳从东方升起,颜色忽红忽黄。’规定病人下午五时至七时,晚间九时至十一时,不得做某些事,而病人的病也好了。又譬如有人被狗咬,必须要把虎骨灸热之后,熨在被咬之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虎骨,就要用完好的獭掌来按摩伤处,嘴里说:‘老虎来了,老虎来了。’病也会好。有人的脚筋扭到,就要用烤炙过的木瓜枝,来熨患处,病就会好。如果没有木瓜枝,就要把手烤热来按摩患处,嘴里说:‘木瓜木瓜。’病也会好,我就曾身受其效益。

原因何在?因为名字就是法门之故。

名字和法门不相干的,譬如以手指指月亮。

又问:如果人们只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除去十方众生的无明黑暗而能往生。然而有的众生虽然称佛名号,忆念佛陀,无明却仍在,往生的愿望也没有达成,这是什么道理?

答:因为他们没有真实去修行,所以和佛陀的名号义理不相应之故。原因何在?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来是实相之身,而以为是众生之身。还有三种情形,所以不相应。一、信心不淳,若有若无。二、信心不一,就是没有绝对的信心。三、信心不相续,就是有其他的念头,间杂其中。如果能够念念相续的话,就能够一心。如果能够一心的话,就能够淳心。如果具备了这三心,还不能生净土的话,是不可能的。

(3)第三大门

第三大门本文:

第三大门中,有四番料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第二、明时劫大小不同。第三、明从无始世劫已来,处此三界五道,乘善恶二业,受苦乐两报,轮回无穷,受生无数。第四、将圣教证成,劝后代生信求往。

第一、辨难行道易行道者,于中有二:一、出二种道。二、问答解释。

余既自居火界,实想怀怖,仰惟大圣三车招慰。且羊鹿之运,权息未达,佛诃邪执,障上求菩提,纵后回向,仍名迂回。若径攀大车,亦是一途,只恐现居退位,崄径遥长,自德未立,难可升进。

是故龙树菩萨云,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言难行道者,谓在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略述有五,何者?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耻恶人,破他胜德。四者、所有人天,颠倒善果,坏人梵行。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故曰难行道。言易行道者,谓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毗跋致不退位也。譬如水路,乘船则乐,故名易行道也。

问曰:菩提是一,修因亦应不二。何故在此修因向佛果,名为难行,往生净土期大菩提,乃名易行道也?

答曰:诸大乘经所辨一切行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何者自力?譬如有人,怖畏生死,发心出家,修定发通,游四天下,名为自力。何者他力?如有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即便乘空,游四天下,即轮王威力,故名他力。众生亦尔,在此起心立行,愿生净土,此是自力。临命终时,阿弥陀如来光台迎接,遂得往生,即为他力。故大经云:‘十方人天,欲生我国者,莫不皆以阿弥陀如来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若不如是,四十八愿便是徒设。语后学者,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也。

第二、明劫之大小者。如智度论云,劫有三种,谓一小、二中、三大。如方四十里城,高下亦然,满中芥子。有长寿诸天,三年去一,乃至芥子尽,名一小劫。或八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如前取尽,名一中劫。或百二十里城,高下亦然,芥子满中,取尽一同前说,方名大劫。或八十里石,高下亦然。有一长寿诸天,三年以天衣一拂,天衣重三铢,为拂不已,此石乃尽,名为中劫。其小石大石,类前中劫可知,不劳具述。

第三门中有五番,第一、明从无始劫来,在此轮回无穷,受身无数者。

如智度论云,在于人中,或张家死,王家生。王家死,李家生。如是尽阎浮提界,或重生,或异家生。或南阎浮提死,西拘耶尼生。如阎浮提,余三天下亦如是。如四天下死,生四天王天亦如是。或四天王天死,忉利天生。忉利天死,生余上四天亦如是。色界有十八重天,无色界有四重天,此死生彼,一一皆遍亦如是。或色界死,生阿鼻地狱。阿鼻地狱中死,生余轻系地狱。轻系地狱中死,生畜生中。畜生中死,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死,或生人天中。如是轮回六道,受苦乐二报,生死无穷。胎生既尔,余三生亦如是。

是故正法念经云,菩萨化生告诸天众云:‘凡人经此百千生,著乐放逸不修道,不觉往福侵已尽,还堕三涂受众苦。’

是故涅槃经云:‘此身苦所集,一切皆不净,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上至诸天身,皆亦复如是。’

是故又彼经云:‘劝修不放逸,何以故?夫放逸者,是众恶之本。不放逸者,乃是众善之源。如日月光,诸明中最。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为最为上。亦如须弥山王,于诸山中,为最为上。不放逸法亦复如是,于诸善法中,为最为上。何以故?一切恶法,犹放逸而生。一切善法,不放逸为本。’

第二问曰:虽云无始劫来,六道轮回无际,而未知一劫之中,受几身数,而言流转?答曰:如涅槃经说,取三千大千世界草木,截为四寸筹,以数一劫之中,所受身父母头数,犹自不澌。

或云,一劫之中,所饮母乳,多于四大海水。

或云,一劫之中,所积身骨,如毗富罗山。如是远劫已来,徒受生死,至于今日,犹作凡夫之身,何曾思量伤叹不已?

第三又问曰:既云旷大劫来受身无数者,为当直尔总说令人生厌,为当亦有经文来证?

答曰:皆是圣教明文,何者?如法华经云:‘过去不可说久远大劫,有佛出世,号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王子,各升法座,教化众生。一一王子,各各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众生。其佛灭度已来,至极久远,犹不可数知。’何者?

经云,总取三千大千世界大地,磨以为墨。佛言,是人过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佛言:‘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抹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今日众生,乃是彼时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经云:‘以是本因缘,为说法华经。’涅槃经复云:‘一是王子,一是贫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释迦如来,乃是彼时第十六王子也。言贫人者,今日众生等是。

第四问曰:此等众生,既云流转多劫,然三界之中,何趣受身为多?

答曰:虽言流转,然于三恶道中,受身偏多。如经说云:‘于虚空中,量取方圆八肘,从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量内,所有可见众生,即多于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恶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恶法易起,善心难生故也。

今时但看现在众生,若得富贵,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复著乐者多。是故经云:‘众生等是流转,恒三恶道为常家。’人天暂来即去,名为客舍故也。

依大庄严论,劝一切众生,常须系念现前,偈云:‘盛年无患时,懈怠不精进,贪营众事务,不修施戒禅,临为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应观察,除断五欲想。精勤习心者,终时无悔恨。心意既专至,无有错乱念。智者勤摄心,临终意不散。不习心专至,临终必散乱。心若散乱时,如调马用硙。若其斗战时,回旋不直行。’

第五又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若据大乘,真如实相第一义空曾未措心。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希。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駃雨。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自下第四、引圣教证成,劝信求生者。

依观佛三昧经云,尔时会中,有财首菩萨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劫时,有佛出世,亦名释迦牟尼佛。彼佛灭后,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见,不信正法。有知识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极为可爱,可暂入塔,观佛形像。’时彼王子,从善友语,入塔观像。见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严,犹尚如此,况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见佛像,不能礼者,当称南无佛。’还宫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后夜,梦见佛像。心大欢喜,舍离邪见,归依三宝。

随寿命终,由前入塔称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亿那由他佛。于诸佛所,常勤精进,恒得甚深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力故,诸佛现前,皆与授记。从是以来,百万阿僧祇劫,不堕恶道。乃至今日,获得首楞严三昧。尔时王子者,今我财首是也。

尔时会中,即有十方诸大菩萨,其数无量,各说本缘,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难:‘此观佛三昧,是一切众生犯罪者药,破戒者护,失道者导,盲冥者眼,愚痴者慧,黑闇者灯。烦恼贼中大勇猛将,诸佛世尊之所游戏,首楞严等诸大三昧始出生处。’

佛告阿难:‘汝今善持,慎勿忘失。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皆说如是念佛三昧。我与十方诸佛及贤劫千佛,从初发心,皆因念佛三昧力故,得一切种智。’又如目连所问经,佛告目连:‘譬如万川长流,有浮草木,前不顾后,后不顾前,都会大海。世间亦尔,虽有豪贵,富乐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经,后世为人,更甚困剧,不能得生千佛国土。

‘是故我说,无量寿佛国,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种邪道,我说是人名无眼人,名无耳人。’

经教既尔,何不舍难,依易行道矣。

第三大门译:

第三大门中,分四部分来说明。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第二、说明时间劫数的长短不同之处。第三、说明从无始劫以来,众生在三界五道之中,由于造了善业及恶业,而受到苦报及乐报,于是不停的轮回,不停的受生。第四、引用佛经证明修成的例子,劝后代的人相信而求往生。

第一、分辨难行道及易行道,分二部分来说,一、说明难行道及易行道。二、回答问题。我自己既然身居三界火宅之中,想来实在很害怕,只有仰仗佛陀以三种车子来招呼安慰。然而羊车与鹿车的运载,只是权宜的暂时休息而已,并未抵达目的地,因此被佛陀诃责为执著邪见,以致于障碍向上求得菩提。即使后来回小向大,仍叫做走迂回之路。如果直接就攀登大车的话,也是一条途径,不过就怕现在只能证到仍会退步的果位,危险的路径还遥远得很,而自己的功德又尚未成立,因此很难前进到不退位之地步。所以龙树菩萨说,求不退位有二条道路,一条是难以行走的道路,一条是容易行走的道路。难行道是指,在五浊恶世,没有佛出世的时候,求不退位是很难的。困难的地方,大略说来有五种,就是:一、和外道相亲近,而乱了菩萨的修行法。二、声闻自利的修法,障碍了大慈悲心。三、没有羞耻心的恶人,破坏别人殊胜的功德。四、所有的人类和诸天,颠倒善业果报,破坏人们修梵行。五、只有自力修行,没有他力的扶持。像这类的事情,到处都是,譬如走陆路,步行是很辛苦的,所以说是难行道。所谓易行道是说,以信佛的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于是就生起菩提心,造立功德,修诸善行。由于佛陀的愿力加持,所以就能往生净土。往生之后,由于佛力的住持,于是就得以进入大乘的正定聚。所谓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的不退果位。这就譬如走水路,坐船是很快乐的事,所以叫做易行道。

问:证菩提既然是相同的一件事,那么修行的因也应该相同才是。因此,为何在娑婆世界修因以求佛果,叫做难行道,而往生净土求大菩提,才叫做易行道?

答:诸大乘经所说的一切修行法门,全都有自力与他力,自摄与他摄的分别。什么叫做自力?譬如有人,害怕生死的苦果,于是就发心出家,修行禅定而发了神通,于是就能够游行四天下,这就叫做自力。什么叫做他力?譬如拙劣的人,以自身的力量,都骑不上驴背。如果靠转轮王的轮宝,他就能在天空飞行,也能游行四天下,这是靠转轮王的威力,所以叫做他力。众生也是如此,在此娑婆世界起菩提心开始修行,发愿往生净土,这就是自力。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以光台来迎接众生,于是众生就能往生,这就叫做他力。所以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人类和诸天,想要生到我的国土,全都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的。’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四十八愿就是虚假的。所以说,诸位后学之人啊,既然有他力可以借助,就千万不要自己局限在自己的能力之内,最后落得仍在三界火宅之中。

第二、说明劫数时间的长远。大智度论说,劫有三种,就是小劫、中劫和大劫。譬如方广四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有一个长寿天的天子,每三年来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小劫。有方广八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长寿天的一位天子,每三年来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中劫。有方广一百二十里的城,城内装满了芥子,和前面一样,把芥子拿光,才叫做一大劫。或有方广八十里的石头,一位长寿天的天子,每三年来用天衣把石头拂一下,此天衣的重量只有三铢,直到把石头拂磨尽了,才叫做一中劫。至于石头的大小,可比照前面小劫和大劫的情形,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第三门中分五部分来讲:第一、说明从无始劫来,众生不停的轮回,受了数不尽的色身。大智度论说,在人间投胎时,有时以姓张的身份死亡,然后投胎到姓王的人家。后来又以姓王的身份死亡,而投胎到李家。如此在阎浮提界之中,或投胎在同一家,或投胎到别家。有时候在南阎浮提死亡,而生到西拘耶尼。其他三天下的人,投胎的情形,和阎浮提人一样。

在四天下死亡的人,投生到四天王天的情形也如此。有的在四天王天死,而生到忉利天。有的在忉利天死,而生到上面的四层天,也是如此。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在这一天界死亡之后,生到另一层天界,每一层天的投生也都如此。也有的在色界天死亡之后,生到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死了之后,生到其余罪比较轻的地狱。在罪比较轻的地狱死了之后,生到畜生中。在畜生身死了之后,生到饿鬼道中。在饿鬼道死了之后,或许会生到人间或天上。众生就如此的在六道中轮回,受到痛苦和快乐的二种果报,就这样不停的生生死死。胎生的情形是如此,其余的卵生、湿生、化生也是如此。所以正法念处经说,菩萨化生告诉诸天众说:‘凡夫在此投胎百千生,都耽著快乐的日子,很放纵而不修行,不知不觉间,过去世所积的福报就享尽了,于是又堕落到三恶道去受众多的痛苦。’涅槃经说:‘这个身体是痛苦所积聚而成的,全身都不清净,又被烦恼紧紧束缚住,还会长出毒疮来,根本就没有什么益处可言,即使是诸天的色身,也是如此。’所以涅槃经又说:‘劝告众生要修行,不要放逸,为什么?因为放逸是众恶业的根本。而不放逸,是众善业的源头。犹如日月的光明,是所有光明中最亮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诸善法中最高无上的。也犹如须弥山王,在诸山之中,是最高无上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诸善法中最高无上的。为什么?因为一切的恶法,都是由于放逸而发生的,而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作为根本。’

第二个问题:虽然说无始劫来,众生就不停的在六道中轮回,不过不知道一劫之中,到底要受身多少次?

答:涅槃经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草木,都截成四寸长,来数一劫之中,当过自己父母的人之数目,都还不够。又说,一劫之中,所饮母亲的奶水,比四大海水还多。又说,一劫之中,所死亡的身骨,犹如毗富罗山。如此久远劫以来,白白受生死,一直到今天,都还是凡夫之身,何曾思量此事而伤心感叹不已呢?

第三个问题:你说久远劫来众生受身无数,这种说法是为了要使大家对世间起厌恶心,还是经典上有证明?

答:经典上都有证明的,譬如法华经上说:‘过去世不可说那么久远的大劫之时,有佛出现世间,叫做大通智胜如来。有十六位王子,各自升座说法,来教化众生。每一位王子,都各自教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的众生。大通智胜如来灭度之后的时间,久远到数也数不完。’为什么?经上说,把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磨成为粉墨,佛说,有人飞越过一千个佛国土,才撒下一点如微尘般大小的粉墨,如此展转飞越无数国土,把粉墨全都撒光。佛陀说:‘此人所经过的国土,不管是撒粉墨的,还是没有撒粉墨的。把这些国土的土地,全都又磨成微尘,以一微尘当一劫来算,大通智胜如来灭度到今天的时间,还超过这些微尘的数目。而今天在会中听法的众生,都是当时十六王子座下,听受教法的弟子。’所以经上又说:‘由于这个本来因缘之故,所以要为大家讲法华经。’涅槃经又说:‘一位是王子,一位是贫人,这二个人,互相来往。’所说的王子,就是如今的释迦如来,也就是当时的第十六位王子。所说的贫人,就是涅槃会上的众生。

第四个问题:这些众生,久远劫来生死流转不已,他们在三界之中,大多投生那一道呢?

答:虽然说是在六道中流转,不过大多是在三恶道中受身。譬如经上说:‘在虚空之中,取方圆八个手肘的面积,从地上一直到色界天的顶点,在此面积之内,所有可以见得到的众生,就比三千大千世界人类及诸天的众生还要多。’所以可以得知,恶道的众生多,为何如此?因为恶法容易生起,而善心甚难生起之故。看看现在的众生,富贵中的人,就只知道放逸、破戒,而天上的众生,又大多耽著逸乐。所以经上说:‘众生在六道中流转,经常以三恶道为家。’做人或生天,只是暂时停留,马上就会离开,所以叫做客居之舍。大庄严论中,劝告一切的众生,必须要常常当下收摄心念,偈语中说:‘壮盛年岁及没有灾患的年头,如果懈怠不精进,只贪心的经营各种事务,而不修行布施、持戒及禅定的话,等到临命终时,才来懊悔想要修善业。有智慧的人应该要善修观察,以断除五欲的念头。这样精进勤力修习心念的人,临终时就不会起悔恨之心。专心收摄心念,不起错误杂乱之念,有智慧的人勤力摄心,临终的时候意识就不会散乱。如果不专心修习的话,临终一定会心意散乱的。那时心如果散乱的话,犹如用齿磨来调伏马,这样临当战斗之时,马只会回旋而不会向前直行。’

第五个问题:一切的众生都具有佛性,久远劫来,也应该遇见很多佛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都还在生死中轮回,而出不了三界的火宅呢?

答:大乘经上说,因为众生不依照二种殊胜的法门,以排除生死,所以出不了三界火宅。那二种殊胜法门?一种是圣道,一种是往生净土。圣道法门,现在的人是很难证得的,一方面是由于佛陀涅槃已经很久远了,一方面是因为佛理甚深奥,佛义甚玄微之故。所以大集月藏经中说:‘在我涅槃之后的末法时期,虽然有亿亿的众生修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能证得道果。’现在正是末法时期的五浊恶世之中,因此只有净土法门,是可以通行的道路。因此无量寿经说:‘如果有众生,即使一辈子都在造恶业,只要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的名字,如果不能生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一切的众生,都不自量力,不要说修大乘的人,连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道理,都未曾放在心上。就连修小乘的人,连见谛道证初果、二果,乃至于三果的断五下分结,罗汉的除五上分结,不管是出家众或在家众,都没有一个人有分的。纵然是生人间或生天的果报,也都必须要修五戒和十善才能获得此果报,然而能持五戒和十善的人也是十分稀少的。而至于造罪恶的行为,则像暴风快雨般。所以诸佛大慈悲,劝众生归向净土。即使这辈子造作恶业,只要能经常一心一意精进的念佛,一切的障碍自然就能消除,一定能够往生。为什么大家不想一想这个道理,而都无心求往生呢?

第四、引用佛经证明往生成功者,以劝大家相信而求往生。

在观佛三昧经中说,当时在法会中,财首菩萨告诉佛陀说,世尊,在过去世无量劫的时候,有一位佛出世,也叫做释迦牟尼佛。这尊佛灭度之后,有一位王子,叫做金幢,非常的傲慢,充满了邪知见,而不相信正法。

他有一位当比丘的朋友,叫做定自在。比丘告诉王子说:‘世间有佛像,样子非常可爱,你可以进去塔寺一下,看看佛的形像。’

王子就听了这位善友的话,进入塔寺去看佛像。他见到佛像的美好,就向比丘说:‘佛像都已经这么端正庄严了,何况是真的佛身。’

比丘就告诉他说:‘王子,你如今见到了佛像,如果不想向佛像顶礼的话,那么至少称一声南无佛。’

王子回到王宫之后,心里就一直在想念塔寺中的佛像,于是就在醒过来之前,梦见了佛像。这时王子心里很欢喜,就舍离了邪知见,而归依三宝。王子命终之后,由于之前进入塔寺称南无佛的功德,而能遇到九百亿那由他的佛。他在诸佛之处,常常勤力精进,而恒常获得甚深的念佛三昧。由于念佛三昧力的缘故,于是诸佛出现在眼前,一一为他授记。从此之后,经过百万阿僧祇劫,都不曾堕落恶道之中。一直到今天,获得了首楞严三昧。当时的王子,就是我财首。

这时法会之中,有无数无量的十方诸大菩萨,都各自说得道因缘,他们全都是由于念佛法门而得道的。佛陀就告诉阿难说:‘观佛三昧是一切犯罪众生的药,是破戒者的守护神,是迷路者的向导,是盲人的眼睛,是愚痴者的智慧,是黑暗中的灯光,是烦恼贼中的大勇猛将军,是诸佛世尊的游戏,是首楞严等诸大三昧的入门。’佛陀告诉阿难说:‘你要好好护持此经,千万不要忘记了。过去世、未来世及现在世,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样说此念佛三昧。我和十方的诸佛,及贤劫的千佛,从最初发菩提心开始,都是因为念佛三昧的力量之故,而获得一切种智。’在目连所问经里,佛陀告诉目连说:‘譬如在万条川流中,人们依附著草木浮在水面上,虽然前后左右的人都顾不了,不过大家都会流到大海中。世间也是如此,虽然有人富豪尊贵,日子过得快乐而自在,但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只因为不相信佛经所言,所以后世做人时,就更辛苦,而不能生到有佛的国土中。

‘所以我说,无量寿佛的国土,容易往生,容易取证,而人们却不想修行往生,反而去侍候九十五种邪魔外道。我说这种人,叫做没有眼睛,没有耳朵的人。’经典上都这么讲了,各位为什么不舍弃难行道,而依易行道修行呢?

(安乐集卷上终)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