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阿育王:一部孔雀王国史

第6章 锡兰流传的阿育王传说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本章与第七章内容仅为传说,并无任何可供评价、讨论的史学价值[1]。

阿育王的皈依

摩揭陀国王伽罗阿育王有十个儿子。伽罗阿育王驾崩后,他的儿子们又相继沿袭王位,统治了难陀王朝二十二年[2]。

伽罗阿育王的十个儿子中最后一个继承王位的是达纳·难陀,他是难陀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有一个婆罗门,他叫考底利耶,此人一直对达纳·难陀深恶痛绝,于是就杀死了达纳·难陀。之后,在考底利耶的拥立下,孔雀家族的旃陀罗笈多·孔雀登上王位,开始了他对印度长达二十四年的辉煌统治[3]。之后,旃陀罗笈多·孔雀的儿子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继承王位,又统治了孔雀王国二十八年。

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有十六个嫔妃。这些嫔妃为他生了一百零一个儿子。其中,最年长的叫须摩那,最小的叫蒂西亚。阿育王是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蒂西亚的同胞兄弟。在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的任命下,阿育王曾担任印度西部总督。当得知宾头娑罗·阿米特拉加答身染致命疾病后,阿育王离开自己的辖地乌贾因,匆忙赶往孔雀王国首都华氏城。一到首都,阿育王就杀了长兄须摩那和其他的九十八个兄弟,只留下了最小的兄弟蒂西亚的性命。获得王权后,阿育王就成了印度的统治者,但由于他杀害兄弟的暴行,人们称他为“恶阿育王”。

巧的是,须摩那王公死时,他的王妃已怀有身孕。在这场杀戮中,她侥幸逃生,在华氏城东门外一个由逐出种姓的人组成的村子里藏了下来。村长同情须摩那王妃的悲惨遭遇,就毕恭毕敬地侍奉了她七年。须摩那王妃从宫中逃出来的当天诞下一个男孩儿,取名尼瞿陀。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显得格外圣洁。七岁时,他已经是一名受戒比丘了。

一天,这个不为人知的男孩碰巧路过王宫,引起了阿育王的注意,阿育王被他凝重可敬的神态深深吸引了。于是,阿育王就愉快地召见这个男孩。只见男孩举止端庄、泰然自若地走到阿育王身边。阿育王说:“孩子,坐在你认为合适的位置上吧。”尼瞿陀发现只有自己一个僧侣在场,就朝自认为最合适的王位走去。于是,阿育王明白了,这个僧侣必定会成为宫殿的统治者,就让出了王位,让男孩坐在上面,并用自己御用的酒水和肉食款待尼瞿陀。

在表达了敬意后,阿育王向尼瞿陀询问佛教教义。男孩就给他阐述了诚挚之教义。大意是“诚挚可通往不朽,漠视则通向死亡”。这个教义对阿育王的触动很大,因此阿育王立刻接受了佛教,并给僧侣赏赐了一些礼物。第二天,尼瞿陀带着三十二个僧侣重返王宫。通过宣讲佛教教义,尼瞿陀在国王和百姓心中树立起了虔诚的信仰和行为的观念。就这样,阿育王放弃了他的父亲曾信仰过的婆罗门教,接受了佛教,并像一名在家信士一样开始笃信神圣的佛法。

此事发生在阿育王继位第四年。同年,阿育王举行了庄严的加冕仪式,并任命弟弟蒂西亚为他的代理人或代理统治者。

三年来,同前任国王在位时一样,六万婆罗门教徒一直享受着阿育王的恩惠。但阿育王笃信佛教后,就将这些婆罗门教徒都疏散了,取而代之的是相同数量的佛教徒。这些佛教僧侣经常受到宫廷款待,待遇非常高,每日花费达十万卢比。一天,国王在宫廷款待完僧侣后,问到佛法的章节数量,在得知佛法有八万四千条教义时,当下决定为每一条教义建一座庙宇。因此,国王下令,印度各地长官在当地修建寺庙,要修够八万四千座,阿育王亲自在首都修建了无忧园寺。这些寺庙只用了三年就都全部完工。完工当天,消息就传到了宫廷。阿育王借助天赐法力,看到了孔雀王国所修建的所有庙宇。

从阿育王加冕开始,也就是佛灭二百一十八年后[4]起,阿育王就拥有了王室的神奇法力:靠功德获取的荣耀可率天上地下之才。

天上的居民也是阿育王的仆人,每日从圣湖为阿育王取来圣水,并毫不吝啬地贡献大量甘美香甜的水果与珍宝。

阿育王曾经遗憾自己出生太晚,未能亲睹佛陀真身,于是,在蛇王的帮助下,他看到了佛陀最绚烂光辉的形象,佛陀的样子完美无瑕,身边环绕着荣耀的光环,头顶是柔和明亮的圣洁火焰。为了纪念此事,阿育王举行了为期七天的盛大的庆祝活动。

摩醯陀与僧伽蜜多的传说;锡兰皈依的传说

阿育王的父亲在时,阿育王曾在乌贾因的阿万蒂驻守,并担任总督。阿育王娶了一个名叫德维的女子。该女子家住卑地写[5],即今比尔萨附近的维迪斯哈,她的种姓是塞斯。德维随阿育王到了乌贾因,并在乌贾因为阿育王生下了一个叫摩醯陀的儿子,这一年适逢佛灭二百零四年[6]。两年后,德维又生下一个叫僧伽蜜多的女孩。阿育王登上王位后,德维仍住在卑地写,但两个孩子随父亲去了首都,之后,僧伽蜜多嫁给了国王的外甥阿格尼·婆罗门,生了一个叫须摩那的男孩。

四年后,阿育王举行了加冕仪式,同时,他的弟弟蒂西亚,也就是阿育王的代理统治人和阿育王的外甥阿格尼·婆罗门以及阿育王的外孙须摩那也都完成了受戒。听到八万四千个庙宇全部竣工的消息后,阿育王就将数百万的僧侣与僧尼召集起来,庄重地在这些僧侣面前举行了继位仪式。这时,阿育王的虔诚已经洗刷了他杀害兄弟的污点。之前人们称他称为“恶阿育王”,而今称他为“善阿育王”。

阿育王的弟弟蒂西亚皈依佛门后,阿育王提出让摩醯陀王公代替蒂西亚,成为他的代理统治人,但在其精神向导,即目犍连子帝须的恳请下,阿育王同意让摩醯陀与僧伽蜜多进行受戒。那时年轻的王公已达到受戒年龄要求,年满二十岁,因此马上受戒为僧。公主也穿上了黄袍,却不得不将受戒日期推迟到两年以后,直到她达到受戒的年龄要求。摩醯陀受戒时适逢阿育王加冕第六年。

阿育王加冕第八年,圣人苏米德拉和蒂西亚分别圆寂。圣人圆寂时,都伴有一定征兆:整个孔雀王国都极大地投入到信仰佛教中来,人们对僧侣也愈加慷慨。佛教因此收获不小,但同时也吸引来一帮乌合之众。这些乌合之众将自己的教义当作佛教教义,行径不合礼法,甚至按照婆罗门教徒的方式进行着似乎可以让他们受益的祭祀。这一切造成了僧伽教义和礼节的混乱。

这场混乱愈演愈烈,甚至异教徒的数量都超过了真正的佛教徒。寺院的礼仪长达七年悬而未决。无奈之下,国王的精神向导目犍连子帝须将信徒托付给摩醯陀王公,自己则到恒河发源地的山里隐居起来。

几经劝说,目犍连子帝须结束了归隐。之后,他驱逐了异教徒并撰写了专著《论事》,还在华氏城的无忧园寺举行了第三次僧伽结集。这一切都发生在佛灭236年,即阿育王加冕第十七年半时。

同年,锡兰天爱帝须王继位,此人虽从未与阿育王谋面,却是阿育王坚定的盟友。天爱帝须王为表示自己的深情厚意,派外甥摩柯·阿利咤率众使者前往印度。这些使者用了七天的时间到了丹摩栗底港,即今孟加拉塔姆鲁克。之后,又用了七天的时间抵达华氏城的宫廷。阿育王热情地款待了锡兰使者,并亲切、愉快地接受了盟国送来的奇珍异宝,同时也送给盟国等价的宝物。使者在华氏城待了五个月后,按原路返回了锡兰岛,并将阿育王的口信禀告锡兰国王:“我已寻求佛陀庇护,皈依佛门并遵循佛法教义;我已宣誓自己是笃信释迦之子教义的在家信士。请虔诚铭记我所谈的这三点,并笃信耆那教最神圣的宗教,同时寻求佛陀庇护。”

锡兰天爱帝须王

在持续了九个月的第三次结集散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决定将佛教传播到境外去,遂派弘法者前往以下地方传教:克什米尔、犍陀罗、马里萨曼德拉[7]、瓦纳瓦西[8]、多迦[9]、马哈拉施特拉、耶婆那国[10]、喜马拉雅山区、金地[11]以及锡兰。

去锡兰的弘法者由摩醯陀王公和五个扈从组成,其中包括摩醯陀王公的外甥须摩那。

经国王同意,摩醯陀决定去锡兰前,先顺道探望他的母亲和亲属。为此,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

摩醯陀在卑地写见到了他的母亲,母亲见到摩醯陀十分惊喜,让儿子住在了自己修建的金碧辉煌的寺院里[12]。在摩醯陀的劝诫下,摩醯陀母亲的甥孙布哈度也皈依了佛教。之后,摩醯陀又待了一个月,然后和他的扈从一起升至天空,“像天鹅王一样飞行”至锡兰,落在了弥撒山上。

摩醯陀金口一开,锡兰国王与四万随从就皈依了佛门。阿努拉公主与她的五百仆人也想皈依佛门,却得知男弘法者无权为女性传戒,但僧伽蜜多可以为公主传戒。

深思熟虑后,锡兰国王再次派外甥出使印度,命其请回僧伽蜜多公主并取回一枝菩提圣树的树枝。阿育王虽不忍心爱的女儿离开,却还是忍痛派女儿前往锡兰,他还举行了隆重的折圣枝仪式。

折圣枝仪式圆满完成,其间还发生了许多奇观。在使者的陪同下,僧伽蜜多公主由一支国王钦点的军队护送至丹摩栗底港。

“装有菩提树枝的容器飞快地穿过水面。圣器在大海中穿越时,所过之处,波浪都静止不动。树枝周围盛开了五种不同颜色的花朵,不同旋律的音乐响彻天空”。就这样,圣枝奇迹般地飘到了锡兰岸边,在受到应有的礼待后,植入了国王用以修行佛法的马哈梅格花园。之后,菩提树枝生出了八根强健的枝芽。这些枝芽后来被分别种到了八个不同的地方。

那时,锡兰国王还给摩醯陀修建了岛上第一个寺院——大寺,之后不久又修建了支提耶山寺,即密亨塔勒寺院。

在僧伽蜜多的主持下,阿努拉公主携宫廷五百处子和五百妇女受戒成为比丘尼,并直接升至阿罗汉果位。此后,在锡兰国王专门修建的尼姑庵里,僧伽蜜多过着宁静的生活,直到受戒五十九年时圆寂[13]。摩醯陀比僧伽蜜多早一年圆寂,适逢他受戒第六十年。

当阿育王还在庆祝菩提树枝发往别国时,阿育王的外孙须摩那带领的另一批使者也来到了印度。这些使者是锡兰国王派来请求阿育王赐予佛塔舍利的。锡兰国王希望将这些舍利珍藏在锡兰的大佛塔中。阿育王满足了第二批使者的要求,将少许圣物分给了同盟国。之后,帝释天,也就是天帝,又在圣物上摆放了从朱腊马尼佛塔取出的佛陀右锁骨。受到至高礼待之后,该舍利在郑重的仪式中被置于塔院寺佛塔。安放舍利时,当地发生了一场极强的地震。目睹这一奇迹的人群立即皈信了佛教,锡兰国王的弟弟也立即皈依了佛门。那段时间,皈依人数达到了三万。

帝释天

第三次宗教结集的传说[14]

如前文所述,异教徒数量的陡然增加造成了僧伽的混乱,因而在七年里,忏悔和其他庄严礼法都被搁置了。为平息这场混乱、让僧侣恢复以前的职责,阿育王就派了一名大臣去无忧园寺。这位大臣一到无忧园寺就召集僧侣宣读圣旨,但圣人们说,只要异教徒在,他们就无法履行僧职。因此,这位大臣就僭越职权,亲手处决了了几个正在召开会议的顽固僧侣。在国王弟弟蒂西亚的干预下,这场暴力事件才未进一步发展。

阿育王对大臣的鲁莽行为感到极其惶恐,希望为自己赎罪。在高僧的建议下,阿育王从遥远的归隐地召回年长的目犍连子帝须。目犍连子帝须乘舟沿恒河而下到达首都,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崇。

阿育王想验证一下圣人的法力,就请目犍连子帝须施法,尤其希望目犍连子帝须在一个区域里制造一场地震。圣人在一个方形区域四边的分界线上分别放置了一辆马车、一匹马、一个人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当他制造地震时,方形边界线以内的人或物会发生震动,而边界线以外的另一半人或物却安然无恙。阿育王对此十分满意,就询问圣人,那位大臣杀害僧侣的亵渎神明的行为是否是国王的罪过。圣人说无恶念就不属罪孽,因而赦免了阿育王。圣人所言俱实。

国王将印度所有僧侣召集起来,让他的精神向导目犍连子帝须挨个审核坐在自己身旁的僧侣的信仰。圣人最后判定vaibadyavadin[15]教派的教义才是佛陀真正的初始教义,遂驱逐了所有持异议的教徒。被逐者达六万人[16]。随后,圣人召开了一次佛教结集。参加结集的是精选出的一千名品格高洁的正统僧侣。之后,为驱散人们在信仰方面的疑虑,目犍连子帝须为这些僧侣诵读了《论事》[17]。此次结集与第一次王舍城结集和第二次毗舍离结集的过程一样,一方面诵读所有经文,另一面也核实了所有经文。这次结集共为期九个月,然后解散。结集解散时发生了一场地震,仿佛在说“做得好”,这似乎是神明对这次宗教重建的赞许。那时目犍连子帝须已经七十二岁高龄了。

代理统治者蒂西亚的故事

一日,阿育王的弟弟蒂西亚,也就是帝国的代理统治者,碰巧在森林里看到了一群嬉戏的麋鹿。蒂西亚就想,麋鹿在森林里吃草时也在嬉戏,因此,那些衣食无忧的僧侣也应该有一些消遣方式。回到宫廷,这位代理统治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阿育王,阿育王为了让弟弟明白其中的道理,就授予他七天的君主权,并说:“蒂西亚,你有七天的时间可以统治这个国家,但之后我会将你处死。”七日后,国王问蒂西亚:“为何你要浪费这几日的光阴呢?”蒂西亚答道:“因为惧怕死亡。”阿育王反驳他:“孩子,你之所以不去消遣取乐是因为你知道七天后就要受死。这些僧侣不断思索死亡之事,哪有时间去从事无聊的消遣呢?”[18]

蒂西亚立刻参悟了其中的道理并皈依了佛门。之后,蒂西亚在一次狩猎远行中见到了一位圣人。这个虔诚至极且没有任何罪孽束缚的圣人正坐在一棵树下,旁边有一只大象用树枝为圣人扇风。蒂西亚看到这一幕,渴望自己也可以像这位圣人一样在森林里宁静地生活。圣人为了让蒂西亚更加虔诚,就升到空中,落在了无忧园的水面上。当这位圣人沐浴时,袍子仍在空中直立着。蒂西亚备感欣喜,于是立刻决定成为一名僧侣,并恳请阿育王准许他受戒。

阿育王不想阻挠这份虔诚,就亲自带蒂西亚去寺院,让圣人为他传戒。同时受戒的还有其他十万僧侣,受蒂西亚影响而成为僧侣的人不计其数。

阿育王最后的时日

如前文所述,“善阿育王”在统治第十八年,举行郑重的仪式将菩提圣枝发往锡兰,之后,圣枝被植于锡兰马哈梅格花园[19]。

十二年后,和阿育王一样投身佛教、深受阿育王宠爱的王后阿萨德西米特拉薨逝。在阿萨德西米特拉薨逝四年后,受欲望驱使,阿育王晋封迪斯亚拉克斯塔为王后。迪斯亚拉克斯塔是一个年轻自负、自恃美丽的王后。国王对菩提树的热爱令她备感受到怠慢。晋封后第四年,受嫉妒心驱使,这位王后企图用魔力毁灭圣树,但幸运的是没有成功。之后的第四年,也就是阿育王统治三十七年后,“善阿育王”圆寂[20]。

* * *

[1]本章讲述的传说是《岛史》与《大史》中的故事掺杂在一起而成的,而《岛史》与《大史》中的故事又源于大寺留存的文献资料。本章参考了维杰斯哈的《大史》修订版,图纳尔译,科伦坡,政府记录办公室,1889年;也参考了盖格尔1912年的《大史》修订版。维杰斯哈与盖格尔纠正了图纳尔译文中的很多错误。本章所参考的《岛史》是奥登堡教授的译本。在图纳尔的《大史》索引与奥登堡教授的《岛史》索引以及斯蒂尔的《大史索引》(科伦坡,1907年)的帮助下,笔者得以顺利核实一些内容。本章还参考了哈迪的《东方寺庙制度》一书。——原注

[2]图纳尔省略了“难陀王朝”一词。《岛史》用苏苏那卡代替了伽罗阿育王,让阿育王成了susunaga的儿子,并未提及难陀王朝的九个兄弟和他们为期二十二年的统治(《岛史》,第5卷第25页、第97页到第99页)。这些矛盾之处说明了编年史是不可靠的。——原注

[3]不是图纳尔和维杰斯哈所说的“三十四年”。数字34是一个抄写错误,见图纳尔的评注,第52页(《古锡兰货币与度量衡》,第41页注释,里斯·戴维斯著)。——原注

[4]或佛历218年。——译者注

[5]图纳尔的文本里是“chetiyagiri”一词。——原注

[6]此日期出自《岛史》第20卷、第21卷。——原注

[7]即迈索尔。——原注

[8]卡纳拉北部。——原注

[9]孟买北岸。——原注

[10]今印度西北边境地区。——原注

[11]即勃固。——原注

[12]这里提及的寺院似乎指的是维迪斯哈西南五英里处桑吉的辉煌建筑。——原注

[13]即锡兰国王郁提耶统治第九年。——原注

[14]详见《岛史》第1卷第25页;第5卷第55页;第7卷第37页、第41页、第56页到第59页。第三次佛典结集的时间似乎尚未统一,但一般认为第三次结集是在佛灭二百三十六年,第二次结集是在佛灭一百一十八年,这样一来,两次结集间隔了一百一十八年。——原注

[15]梵文原文,原意已不可考。——译者注

[16]《大史》第5章。佛教门派众多。义净(第23卷,第7章)说所有的锡兰人都属于上座部佛教,这一教派有三个分支。中国藏传(187页之后,柔克义著)佛教主要有两个派别:一为上座部,一为大众部。有部(sarvastivadin)是上座部的一个分支,分别说系(vaibadyavadin)是有部的一个分支。分别说系又分成四个部分,即化地部、法藏部、赤铜鍱部和饮光部。这就是法显能根据化地部从锡兰得到佛教戒律的原因所在(第48章)。门户之见可能对这些传说有一定影响。——原注

[17]维杰斯哈纠正了图尔纳的译文。——原注

[18]参考本书第七章的摩醯陀传说。——原注

[19]作者这里应该是笔误,上一个故事里用的是“mahamegha”一词,这里却成了“mahameghavana”——译者注

[20]可将这里讲述的阿育王晚年的故事与第七章中“阿育王的耽溺”这一故事进行比较。根据柔克义的看法,阿育王在位四十四年。——原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