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史略

史略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高似孙续古修

汉书

颜师古汉注史例

颜师古汉注所引书

汉书注

汉书考汉书杂传

汉书音义

汉书诸家本

后汉书

后汉书注

后汉书考

后汉书音

三国志

魏氏别史

魏志音

蜀别史

吴别史

晋书

唐御𬤥晋书

晋书注

晋书音

宋书

齐书

齐别史

梁书

陈书

后魏书

北齐书

后周书

隋书

唐修隋书

唐书

皇宋修唐书

唐书考

唐书音

薛居正五代史

欧阳修五代史

五代史考

汉书

汉尚书郎班固𬤥。

固字孟坚,扶风人。初,固作帝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固卒,书颇散亡。章帝诏其妹昭与诸儒校辑于东观八表、天文志,是其补成者也。

班彪传论

论曰: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运未弘,非所谓贱焉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笃也。

班固为兰台令史,与前雎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纪,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于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甚书。

东观汉记

时人有上言班固私改作史记,诏下京兆收系。固弟超诣阙上书, 陈固不敢妄作,但续父所记述汉事。

司马彪后汉书

班固字孟坚,右扶风人。幼有隽才,学无常师,善属文,经传无不究览。彪𬤥后汉书,世不复见,今录其传孟 者于此。

张辅

司马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言;班固叙二百年事,乃八十万言,烦省不同,不如迁,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奖劝,恶足以鉴诫,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无取焉,而班皆书之,不如迁,二也。毁贬朝错,伤忠臣之道,不如迁,三也。迁既造创,固又因循,难易,益不同矣。又迁为苏秦、张仪、范睢、蔡泽作传,逞辞流离,亦足以明其大才。故述辩士则藻辞华靡,叙实录则隐核名检,此所以迁称良史也。

范晔

赞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者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叙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谬于圣人,然其议论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颜师古汉书注例

汉书旧无注解,唯服虔、应劭等各为音义,自别施行。至典午中朝,爰有晋灼,集为一部,凡十四卷。又颇以意增益,时辩前人当否,号曰汉书集注。属永嘉丧乱,金行播迁,此书虽存,不至江左。是以爰自东晋,迄于梁、陈,南方学者,皆弗之见。有臣瓒者,莫知氏族,考其时代,亦在晋初。又总集诸家音义,稍以已之所见,续厕其末,举駮前说。喜引竹书,自谓甄明,非无差。 凡二十四卷,分为两秩。今之集解音义,则是其书,而后人见者,不知臣瓒所作,乃谓之应劭等集解。王氏七志、阮氏七录并题云然,斯不审耳。学者又斟酌瓒姓,附著安施。或云傅族既无明文,未足取信。蔡谟全取臣瓒一部,散入汉书,自此以来,始有注本。但意浮功浅,不加隐括,属辑 舛,错乱实多。或乃离析本文,隔其辞句,穿凿妄起,职此之由,与未注之前,大不同矣。谟亦有两三处错意,然于学者竟无弘益。汉书旧文,多有古字,解说之后,屡经迁易,后人习读,以意刊改,传写既多,弥更浅俗。今则曲核古本,归其真正,一往难识者,皆从而释之。古今异言,方俗殊语,末学肤受,或未能通,意有所疑,辄就增损,流遁忘返,秽滥实多,今皆删削,克复其旧。诸列表位,虽有科条,文字繁多,遂致舛杂,前后失次,上下 方昭穆参差,名实亏废。今则寻文究例,普更刊正,澄荡愆违,审定阡陌,就其区域,更为 界非,止寻读易晓,庶令转 无疑。礼乐歌诗,各依当时律吕,修短有节,不可格以恒例。读者茫昧,无复识其断章;解者支离,又乃错其句韵。遂使一代文采,空韫精奇,累叶钻求,罕能通习。今并随其曲析,剖判义理,历然易晓,更无疑滞,可得讽诵,开心顺耳。

凡旧注是者,则无间然,具而存之,以示不隐。其有指趣略举,结约未伸,衍而通之,使皆备悉。至于诡文僻见,越理乱真,匡而矫之,以祛惑蔽。

若况说非当,芜辞竞逐,苟出异端,徒为烦冗,秽祇篇籍盖无。初汉服虔等为音义,又有晋灼、臣瓒等说,应劭亦为集解,而蔡谟复拊注之。正观中,太子承乾命师古裒集众说。师古叔游尝𬤥汉书决疑,乃因其旧而作今注。时号师古为班固忠臣。师古名抽,京兆人

荀悦,字仲预,颍川之人。后汉袐书监。

服虔,字子慎,荥阳人。后汉尚书侍郎、高平令、九江太守。初名重,改名祗,后定名虔。

应劭,字仲湲,一字仲远,汝南南顿人。后汉泰山太守。

伏俨,字景宏,琅琊人。

刘德,北海人。

郑氏,晋灼音义序曰不知其名而臣瓒集解辄云郑德既无所据今依晋灼但曰:郑氏。景祐余靖校本云:郑氏。旧传。晋灼集注云:北海人,不知其名,而臣瓒以为郑德。今书但称郑氏。

李斐,不详所出郡县。

李奇,南阳人。

邓展,南阳人。魏建安中,为奋威将军,封高乐乡侯。

文颖,字叔良,南阳人。后汉末,荆州从事。魏建安中,为甘陵府丞。

张揖,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魏太和中为博士,止解司马相如一传。似孙曰:司马相如一传最难注。予尝注此传,大费工力。张揖曾作博雅,通于名物,所以止注此传。

苏林,字孝友陈留外黄人魏给事中领秘书 散骑常侍黄初中迁博七封安成亭侯张晏,字子博,中山人。

如淳,冯翊人,魏陈郡丞。

孟康,字公休,安平广宗人。魏散骑侍郎、弘农太守、散骑常侍、中书令,封广陵亭侯。

项昭,不详何郡县人。

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吴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封高陵亭侯。

晋灼,河南人,晋尚书郎。

刘宝,字道真,高平人。晋中书郎、御史中丞、安北将军,侍皇太子讲汉书,别有駮义。

臣瓒,师古曰不详景祐余靖校本云臣瓒不知何姓案裴骃史记序云莫知氏姓韦棱续训亦言未详刘孝标类苑以为干瓒郑元注水经以为薛瓒姚察训纂云案庾翼集干瓒为翼主簿兵曹参军后为建威将军晋中兴书云翼病卒而大将于瓒等作乱,翼长史江剧诛之。于瓒乃是翼将,不载有注解汉书。然瓒所采众家音义,自服虔、孟康以外,并因晋乱,湮灭,不传江左。而高纪中,瓒案茂陵书,文纪中案汉禄秩令,此二书亦复亡失,不得过江。明此瓒是晋中朝人,未丧乱之前,故得具其先辈音义及茂陵书、汉令等耳。蔡谟之江左,以瓒二十四卷散入汉书,今之注也。若谓为于瓒,乃是东晋人,年代前后,了不相会,此瓒非于足可知矣。又案穆天子传日录云:秘书校书郎中 瓒校今汉书音义。臣瓒所案,多引汲书,以駮众家训义。此瓒疑是传瓒。瓒时 典校书,故称臣也。师古又曰:后人斟酌瓒姓,附之 族耳。既无明文,未足取信。

郭璞,字景纯,河东人,晋弘农太守。止注相如传序及游猎诗序。

蔡谟,字道明陈留考城人东晋侍中五兵尚书赠司空谥文穆公

崔浩,字伯深,清河人。后魏侍中、抚军大将军,封东郡公。撰汉纪音义,景祐校本作伯渊。

颜氏所注重复

颜氏所注,评核诸家,最为详的。然有无俟音诂,失之冗赘者。字之初见,既巳加释,自此而下,不必再举矣。试掇其重复太甚者,如乡读曰向,解读曰懈,与读曰豫,雍读曰壅,道读曰导,繇读曰傜,畜读曰蓄,视读曰示,艾读曰乂,说读曰悦,竟读曰境。饬与𠡠同,繇与由同,敺与驱同,暗与暗同。娄古屡字, 古地字;𫗵古饷字,奔古奔字之类,何啻百数,皆过于复且重者。又如休者,美也,蕃者多也;烈者业也。称者副也;靡者,无也;滋者益也 者,谋也;耗者,减也;贷者假也;卒者,终也,悉者,尽也,给者,足也 者,渐也。以上字义,初非深隐,何必重出,往往再见于一板之内。如此繁杂,不可胜载。又如豁、仇、恢、坐、邾、陜、治、脱、攘、艺、亘、绾、颛、擅、酣、侔、重、禺、俞、选等字,亦用切脚,可以省矣。又如项羽一传,伯读曰霸,凡四言之。若相国何、相国参、太尉勃、太尉亚夫,丞相平、丞相吉,亦注为萧何、曹参。三代必曰夏、商、周、威、文、颜、闵必曰齐威、晋文,颜渊、闵子骞。读是书者。要非童蒙,岂不晓是哉?颜氏叙例云:至如常用可知,不涉疑昧者,众所共晓,无烦翰墨,殆反是矣。志中 为丛脞,以此知汉书注亦用修整一番乃佳。

御诠定汉书,八十七卷。

唐高宗与郝处俊等𬤥

汉书注

晋灼汉书集注,十三卷。

敬播汉书注,四十卷。

陆澄汉书注。一卷,齐光录大夫。

右汉书注凡三家。师古所引者,晋灼而巳。

汉书考

刘宝汉书驳义二卷晋安北将军

姚察汉书定疑,二卷陈吏部尚书。

颜游秦汉书决疑,十二卷。

李喜汉书辨惑,三十卷。

前汉考异一卷,失姓氏。

汉书杂传

姚察汉书训纂,三十卷。

姚察汉书集解,一卷。

元怀景汉书议苑,开元右庶子,谥曰文。

姚珽汉书绍训,四十卷

诸葛亮论前汉事,一卷。

陆澄汉书新注,一卷。

韦棱汉书续训,一卷梁北平咨议参军。

顺岱汉书叙传,五卷。

务静汉书正义,三十卷唐僧。

颜胤汉书集义,二十卷。

沈遵汉书问答,五卷。

汉 四卷,梁有汉书音九卷,梁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十五卷,今亡。

右汉考五家。杂传十一家,深稽而详订,互有可考。古之史出于一人之手,尚有差谬,以俟刊辨,况后之为史者耶?

汉书音义

应劭音义,二十四卷。

服熙音训,一卷。

韦昭音义,七卷。

刘显音,二卷,宋浔阳太守。

夏侯泳音,二卷。

萧该音义,十二卷,国子博七。

包恺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恺等。

孟康音义,九卷。

诸葛亮音,一卷。

晋灼音,七卷。

崔浩音,一卷。

刘嗣音义,二十六卷。

敬播音义,十二卷。

孔文祥音义钞,一卷。

阴景伦律历志音,一卷。

刘伯庄音义。二十卷。

右音义十六家。师古所援引者五家,如萧该音义最为精详,而师古遗之。先儒颇谓师古于该议论矛盾,故所不录。以是知书之遗落者,盖不止此而巳,其后于师古者,固不论也。

汉书诸家本

宋景文公祁参校,凡用诸本。

古本,颜师古未注以前本。

唐本,张唐公家所得唐本。

江南本,金坡遗字云:太祖平江南。赐本,院书二千卷,皆纸排精本妙东原荣宣和氏私记云江南间 在御外府故流传人氏间初先君丁 江韩通籍 南思本殿因见爱赏 无缘错出参校遂以薄纸,分手抄录,及归,各写于家,几年而后毕。

舍人院本,江南本在舍人院,亦曰舍人院本。

淳化本,国朝会要曰:淳化五年七月,诏选官分校史记、前后汉,命陈充、阮思道、尹少连、赵况、赵安仁、孙何校前后汉。校毕,遣内侍裴愈、贵本就杭州镂校。

景德监本,国朝命要曰:咸平中,真宗命刀衎、晁迥、丁逊复校两汉书校本迥知制诰,以陈彭年同其事。景德二年七月,衎等上言:汉书历代名贤注释,至有章句,不闻,名氏交错,除无考据外,博访群书,徧观诸本校定,凡三百四十九卷,签正三千余字,录为六卷以进。

景祐刊误本,景祐元年秘书丞余靖言国子监所印两汉书文字舛伪,恐误后学。臣参括众本,旁据 书,列而辨之, 行刊正。诏送翰林学士张观等详定闻奏。又命国子监直讲王洙与靖偕赴崇文院, 二年九月,校书毕,凡增七百四十一字,损二百一十二字,改正一千三百三十九字。

又有我公本,今不详何人。

燕国本、曹大家本、阳夏公本、晏本、郭本、姚本、浙本、闽本。其外又有

熙宁本,熙宁二年,参知政事赵拚进新校汉书五十册,及陈绎所著是正文字七卷。

宣和本,宣和六年,国子监本。

张集贤本,张瓖得唐世本校。

后汉书

宋太子詹事范晔𬤥晔,字蔚宗,顺阳人。元嘉中,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刚众家后汉书为一家史纪十、志十、传八十,凡百篇。

范晔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辨后赞于理近无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辞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当其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巳。欲遍作诸志,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虽事不必多,且使见文得尽。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耳。诸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宋书传。

晔元嘉元年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一家之作,至于屈伸荣辱之际,未尝不刻意焉。自序略曰:吾少懒学问,年三十许,始有向尔。既造后汉,转得统绪,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唯志可推尔。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但不愧之而巳。赞自是吾文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纪传例为举其大略,示诸细意甚多。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恐世人不能尽知,贵古贱今,所以称情狂言尔。范晔之传,其失 多若薛宣之忠毅,而槩之以酷吏;郑众之严明直谅,而槩之以宦者;蔡琰忍耻妻,胡槩之烈女;王谆深仁厚义,槩之独行。若此之类众矣。南史

范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曰:吾既造后汉,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无例,不可甲乙,唯志可推耳,博赡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尝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巳。

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此书行,故应有赏音者。自古体大而思精,未有此也。晔之言张诩如此,自谓可过班固。观其所著序论,如邓禹、窦融、马援、班超、郭泰诸篇,略其气象,然亦何能企固万一耶?

后汉书

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又录一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

司马彪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字绍统高阳王睦之长子专精学习博览群籍以汉氏中与 建安忠臣义士亦以昭著而时无良史记述烦杂谯周虽巳删除然犹未尽安顺以下亡缺者多彪乃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于世祖,终于孝献,编年二百,录世十二,通综上下,旁贯庶事,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

刘义庆后汉书,五十八卷。

华峤后汉书,九十七篇,唐得三十一卷。晋少卿字叔骏,才学深博,博闻多识,属书典实,有良史之志。

谢沉后汉书,一百二十二卷,又外传十卷。字行思,晋祠部郎。晋史曰:沉著后汉书,才学在虞预之右。何充、庾冰称其有史十。

薛莹后汉书,一百卷,晋散骑常侍。

袁山松后汉书,一百一卷又录一卷晋秘书监袁乔之子博学有文章著后汉书百篇萧子显后汉书,一百卷梁本。隋亡,梁吏部尚书为吴兴太守,字景阳。桉:后汉明帝诏班固、陈宗、尹敏、孟冀𬤥世祖本纪及建武功臣传,又诏刘珍、李 等𬤥建武以来至永初纪传。又诏伏无忌、黄景作诸王恩泽侯及单于、西羌地里志,边韶、崔寔、朱穆、曹寿作皇后外戚传、百官表、顺帝功臣传,凡百十四篇,曰汉记。嘉平中,马日殚、蔡邕、杨剧、卢植又续汉记。至吴,谢承作汉书,司马彪作。续汉书华峤、谢沉、袁崧又作后汉书,往往皆因汉记之旧为之,是固为有所据依,而晔史又出于诸史之后, 为有据依者乎。本朝刘攽嘉祐八年,奉诏与钱藻、杨褒、姜潜、麻延年、李寔、刘仲章刊正定汉书。后二年,皆迁他官,准攽卒业,乃悉增损刊改及正定字画,集为一书。

谢承、司马彪、薛莹、谢沉

后汉书,先儒最称其精。今是书不复可见,乃略采其精语一二。谢承史云:徐孺子清妙高峙,超世越俗。司马彪史云:蔡伯喈通达有隽才,博学善属文,侮艺术数,无不精练。郭林宗 约味道,不改其乐。李元礼曰:吾见士多矣,无如林宗者也。及卒,蔡伯喈为作碑,曰:吾为人作铭,未尝不有惭容,唯郭有道碑颂无愧耳。薛莹史云:李元礼抗志清妙,有文武隽才。又曰:李膺、王畅、荀绲、朱寓、魏朗、刘祐、杜楷、赵典为八俊。谢沉史曰:俊者,卓出之名也。诸人史句如此,可曰精矣。

后汉书注

刘昭补注后汉书三十卷。

初,范晔令谢俨𬤥后汉书志,搜次垂毕,会晔伏诛,俨悉蜡以覆车,一代为恨。梁世刘昭得旧志,乃补注为三十卷。昭字宣卿,平原人,为临川王记室。

唐章怀太子注唐章怀太子贤,招集一时学士,右庶子张太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革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赞宁辈同为注。仪凤中,奏上。

后汉书杂传

王韶后汉林,二百卷。

谢沉后汉书外传十卷。

后汉考

刘攽东汉刊误

嘉祐七年,上读后汉书,见垦田字皆作恳字,敕侍臣传诏中书使正之。时刘攽为国子监直讲,奉诏与钱藻、杨褒、姜潜、麻延年、李寔、刘仲章分校,后二年皆迁他官,攽独卒业。攽云:此书自三馆及民家无他好本,率以己意定之,学者且疑其不然,虽攽亦未敢必。

后汉书音

韦阐音

刘芳音,一卷后 本常。

韦机音,二十七卷。

臧兢音,三卷陈宗道先生。

萧该音,三卷。

三国志

魏国志,三十卷。

蜀国志,十五卷。

吴国志,二十卷。

晋太子庶子陈寿𬤥。寿字承祚,巴西人。凡魏纪四,传四十,吴传二十,蜀传十五,时人称其善叙事。宋文帝嫌其略,命国子博士裴松之补注,鸠集传记,增广异闻,辑为一书。既成,奏之,上览之曰:裴世期为不朽矣。松之字世期,河东人。陈寿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已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尚书郎范𫖳表曰: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及相如,而质过之,愿垂采录。诏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 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崔浩之、毛循之,中国旧人,虽学不博洽,而犹涉猎书传,每与论说,遂及陈寿。三国志,有古良史之风。其所著述,文义典正,皆扬于王庭之言,微而显,婉而成章,班史以来,无及寿者。循之曰: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门下书佐,得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浩乃与论曰: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它为偶,而以为萧、曹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后魏书。

自司马氏史至五代史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 至微之国,虽如夷狄,而史未有不书其国号者。陈寿志三国,乃独不然。刘备父子在蜀四 余年,始终号汉,是岂可以蜀名哉?其曰蜀者,一时流俗之言耳。寿乃黜正号而从流俗,史之公法,国之正统,辄皆失之,则其所书尚可信乎?且是时世称备为蜀者,犹五代称李璟为吴,称刘崇为晋者耳。今五代史作南唐、东汉世家,未尝以吴、晋称史。荆公曰:五代之事不足书,何足烦公。三国可喜事甚多,率坏于陈寿,公其成之。公虽深,然未暇作也。予遂作蜀汉书,系蜀以汉,尚庶几乎。

三国志

汉魏、吴、蜀旧事、八卷。

魏氏别史

魏武本纪、年历,五卷

王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字彦伯,高平人。有俊才。 仕魏,正元中,迁散骑常侍。与荀𫖮、阮籍共𬤥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

魏氏,十二卷,左将军阴澹撰。

鱼豢魏略,五十卷。

梁祚魏国统,二十卷。

何氏论三国志,九卷常侍。

魏末传,二卷,梁有魏大事,隋亡。

右魏氏别史五家,盖可与陈寿志参考而互见者,亦一时记载之隽也。而鱼豢典略特为有笔力。

魏志音

卢宗道音,一卷

蜀别史,元魏李彪尝言: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今蜀史比魏、吴独 略,其在此乎!

王隐删补蜀记。七卷。

吴别史

韦昭吴书,五十五卷残缺

吴书实录,三卷。

环济吴纪,十卷,晋太学博士。

胡冲吴历,六卷

张勃吴录,三十卷。

魏吴杂史,大叚瑰致,掇其数辞,足以知诸公辞藻之竞秀者。鱼豢魏略云:李安国礼,识别人物,海内注意。明帝得吾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以安国对之。又云:许士宗允,少与清河崔赞俱发名于冀州。又云:阮德如侃有俊才,而饰以名理,风仪雅润,与嵇康为友。又云:荀文若彧,为人英伟,折节待士,坐不累席。其在台阁间,不以私欲挠意。韦昭吴书云:诸葛瑾避乱渡江,大皇帝取为长史,遣使蜀,但与弟亮公会相见,退无私面,而又有容貌思度,时人服其弘量。环济吴记云:全子黄琮,有德行义槩。又曰:张子布昭,忠正有才义。张勃吴录云:陆凯忠鲠有大节,笃志好学。又曰:孙策少有雄姿风气。然方是时,士 乎用,史隳乎守,几于国异政,家殊俗矣。若豢而下,各书一时之事,岂无俟于后人者?嗟夫!

晋书

王隐晋书,九十三卷。隐及郭璞俱为著作郎,撰晋史。时著作郎虞预私撰晋书,而生长东南,不知中朝事,数访于隐,并借隐所著书窃写之。所闻渐广,家贫无资用,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供其纸笔,书乃得成,诣阙上之。隐虽好著述,而文辞鄙拙,芜舛不伦。其书次第可观者,皆其父所撰也。

谢沉晋书,三十卷。

虞预晋书,五十八卷晋散骑常侍字叔宁史云著晋书四十余卷行于世。

朱凤晋书,十四卷未成,讫元帝晋中书郎。

谢承晋书,三十六卷,又录一卷,宋临川内史。

臧荣绪晋书,一百十卷齐信州主簿。

萧子云晋书,一百二卷,残缺。

于宝晋书,一十二卷残缺。

沈约晋书,一百十卷,梁尚书仆射,字休文,吴兴人。

郑忠晋书,七卷。

右晋人及宋齐人所𬤥晋书共十家,晋之事详且精矣。又有何法盛宋河东太守。𬤥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事有可稽,辞有可述,则知唐太宗诏群臣所𬤥,如之何其不该且核而妙于辞制哉?徐坚亦曾𬤥晋书一百十卷。

王隐晋书语

元凯智谋渊博,明于治乱,常称立德者非所企及,立功立言,所庶几也。每有大事,辄在将帅之限。王戎少清明晓悟,祖士言最治行操,能清言。祖纳嵇廷祖有奇才隽辩。嵇绍

谢沉晋书语

窦武、刘淑、陈蕃少有高操,海内尊而称之。

虞预晋书语

荀公曾十余岁能属文,外祖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荀勖山季伦平雅有父风。和峤厚自封植,嶷然不群。刀恊多所博涉,中兴制度,皆禀于恊。温峤少标俊,清彻英颖。

沈约晋书语

周𫖮,王敦素惮之,见辄面热,虽复腊月,亦扇面不休,其惮如此。

朱凤晋书语

元帝睿,字景文,少而明惠,因乱过江起义,遂即位。谥法曰:始,建国都曰元。叙事甚简净。

臧荣绪晋书语

谢叔源善属文,张孟阳有才华,王正长博学有隽才,石季伦早有智慧,左太冲博览文史。阮嗣宗容貌瑰杰,志气闳放。

晋安帝纪语

江仲 以义正器素,知名当世。江敳

戴安道少有清操,惟甚快畅,泰于娱生,多与风流者游,屡辞征命,遂著高尚之称。羲之风骨清举。

右王隐、谢沈、虞预、沈约、朱凤晋书世不可见,各录其瑰精一二于前,斯足以表诸公才之隽,笔之英矣。晋安帝纪中句亦甚美,并录之。唐御𬤥晋书,一百三十卷。

初,晋史十八家,太宗以为未善,诏令再𬤥,房玄龄与褚遂良、许敬宗奉诏增损,以臧荣绪旧书为本,又摭采诸家传记而益附之,爰及晋代文集,罔不毕举。命来济、陆元仕、刘子翼、李淳风、李义府、薛元超、上官仪、崔行功、辛丘驭、刘引之、阳仁卿、李延寿、张文恭分撰。令狐德棻、敬播、李安期、李怀俨、赵汝智考正类例,作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合百三十卷。史之凡例,多出于令狐德棻、敬播,天文律历,则李淳风专之。太宗所著宣、武二帝,陆机、王羲之四论,皆称制焉。

晋书注

高希峤注。一百三十卷,开元二十年,上清池主簿。

晋书音

何超音三卷,唐处士。

宋书

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

孙岩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

沈约宋书。一百卷。

右宋代史所传者,沈约为最。姚察陈吏部尚书。称其高才博洽,名亚迁、董,盖一代之英伟焉。按齐永明中,沈约奉诏撰,为记十、志九,传六十,合百卷。本何承天旧书。采山谦之、徐爰、苏宝生诸说,号为博洽,而志乃兼述魏、晋,论者以为失于限断。崇文总目: 赵伦之传一卷,今本有之,而到彦之传卷末残缺。又有王智深,梁人,著宋书六十一卷,亦残缺。

齐书

萧子显齐书,六十卷,梁人,详见后汉书。

刘陟齐书,十三卷。

齐别史

沈约齐纪,二十卷。

刘涉齐纪,十三卷。

江淹齐史,十三卷。

王劭齐志,后齐事。

吴兢齐史,十卷。

初,江淹己笔齐史为十志,沈约又著齐纪,而子显自表武帝别为此书。沈约尝称其得明道之高致,盖幽通之流也。子显更采后汉,考正同异,为一家书。又吴均欲撰斋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奏之,称帝为齐明帝佐命。帝恶其书不实,使中书舍人刘之遴诘问数十条,竟攴离无对,𠡠付省焚之,坐免职。本朝曾巩、赵若、孙觉、尹洙、苏洵诸公校正馆书,尝论齐史,谓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 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 不可强而有耶?然其表曰:素不知户口,故州郡志辄不载。天文复秘,故不私载,而此志但纪灾祥而已。按本传为齐书六十卷,今但五十九卷。

梁书

谢炅梁书,四十九卷,梁中书郎。

姚思廉梁书,五十六卷,唐弘文馆学士思廉,名简,以字行,万年人。

梁别史

阴僧仁梁撮要,二卜卷陈征南咨议。

许亨梁史,五十三卷陈领军大著作郎。

梁太清录,八卷。

梁末代纪,一卷。

梁二典,附史典汇。

梁后略,附史典汇。

梁纪,附纪汇。

吴兢梁史,十卷。

初,太宗诏秘书监窦琎、欧阳询、姚思廉共撰梁史。思廉父察,仕陈,太建中,尝修梁、陈史,未就,思廉因父书,又采谢炅旧史裁成之。其总论出于魏征。

陈书

陆琼陈书,四十二卷,陈吏部尚书。

传缯陈书,三卷。

顾野王陈书,三卷。

吴兢陈史,五卷。

思廉采谢炅、顾野王等诸家言,推究总括,为梁、陈二家史。同上。

后魏书

魏收后魏书,一百三十卷后齐仆射字伯起巨鹿人三国典略曰齐主以魏收之卒命中书监阳休之裁正其所撰魏书休之以收叙其家事稍美且寡才学淹延岁时竟不措手唯削去𫱨庶一百余字。

魏澹后魏书,一百七卷,隋著作郎。

张太素后魏书,一百卷,今惟有天文志二卷。

裴安时元魏书,三十卷。

初,令狐德棻建言:近代无正史,梁、陈、齐文籍犹可据,至周、隋事多脱损,今耳目尚相及,史有所凭,一易世事,皆汨暗,无所缀缉。陛下受禅于隋,隋承周,二祖功业多在周,今不论次,各为一王史,则先烈世庸不光明,后无传焉。帝谓然,诏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主魏。议者以魏有魏收、魏澹二家为巳详,乃辍。桉天保中,收奉诏采拾遗轶,缀续旧事,作纪、 志十、传九十二表,上悉焚崔浩、李彪等旧书。收党齐毁魏,褒贬肆情,时以为秽史,独杨愔等助之,故其书渐行。隋文帝以其不实,诏魏澹更作收史阙纪二卷,传二十二卷。太宗纪则补以魏澹所作。静帝纪则补以高峻小史。

北齐书

李德林北齐书,二十四卷修末成,百药之父也。

张太素北齐书,三十卷。

李百药北齐书,五十卷,唐中书舍人,字重规,定州人。

太宗诏李百药次齐史。唐史臣称百药翰藻沉郁,所𬤥齐史行于时。桉:百药父德林,先在齐,巳作纪传,百药乃因其旧,又避唐讳易其文,议者非之。

后周书

牛弘周史,十八卷未成,陈吏部尚书。

令狐德棻后周书,五十卷,唐秘书丞,宜州人。

吴兢周史,十卷。

德棻言周、隋事多脱, 乃命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次周史。是时预柬者十有八人,德棻为先进,故类例多所诹定。初,周柳虬、隋牛弘各尝论次,率多抵牾,德棻奉诏与陈叔达、庾俭同加修纂麻年,至是,复诏与文本、仁师撰成。玄龄等既上五代史,太宗劳之曰:朕睹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诫。秦始皇奢淫无度,焚书坑儒,用缄谈者之口。隋炀帝虽好文儒,尤疾学者,前世史籍竟无所成数。代之事,殆将泯绝。朕意则不然,将欲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公辈以数年之间,勒成五代之史,副朕深怀,极可嘉尚。

隋书

张太素隋书,三十卷。

王劭隋书,六十卷未成秘书监劭所著隋书多棌 怪不经之语辞义系杂 使,隋恶之,堙堙灭无间。

隋志,二卜卷

吴兢隋史,二十卷。

唐修隋书,一百十五卷。

唐正观中,诏诸臣分修五代史,颜师古、孔颖达撰次隋事,起文帝,作三纪五十列传,惟十志未奏。又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化、李延寿、令狐德棻共加裒缀。高宗时上之志,乃上包梁、陈、齐、周,参以隋事,析为三十篇,号丑代志,与书合八十五篇。按隋志极有伦类,而本求兼明,准晋志可以无憾,迁、固以来皆不及也。正以班、马只尚虚言,多遗故实,所以三代纪纲至八书、十志,几于绝绪。隋志独该五代,南、北两朝,纷然殽乱,未易贯穿之事,读其书则了然如在目,良由当时区处,各当其才。颜、孔通古今而不明天文地里之学,故但修纪、传,而以十志专之。志宁、淳风顾不当哉?

唐书

吴兢唐书,一百卷浚仪人兢私𬤥唐书唐春秋未就丐官笔札诏兢赴馆撰录坐书自贬荆州同马以史草自随萧高领国史遣使就取书得六十余篇叙事简核号良史肃宗诏柳芳与韦述缀辑吴兢所次国史会𫐠死芳绪成之兴高祖讫乾元凡百三十篇叙夭宝事不伦史官病之。

韦述唐书,一百三十卷。初,令狐德棻、吴兢等𬤥武德以来,国史皆不能成,述,因二家参以后事,遂分纪 又为例一篇。述掌国史,余四十年,任史官二十年。韦弘机之孙也。史称其史才博识。萧颖士称其文约事详,谯周、陈寿之流。

李翱答皇甫湜书曰:近写得唐书,史官才薄,言词鄙浅,不足以发扬高祖、太宗列圣明德,使后之观者文彩不及周、汉之书。仆以为西汉十一帝,高祖布衣定天下,豁达大度,东汉所不及,其余唯文、宣二帝为优。自惠、景以下,亦不皆明于东汉明、章两帝,而前汉事迹,灼然传在人口者,以司马迁、班固叙述高简之工,故学者悦而习焉,其读之详也。足下读范晔汉书、陈寿三国志、王隐晋书,生熟,何如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书之温习哉?故温习者事迹彰,而罕读者事迹晦。读之疏数,在词之高下,理必然也。唐有天下,圣明继于周、汉,而史官叙事,曾不如范晔、陈寿所为,况足拟望左丘明、司马迁、班固之文哉?韩愈答刘秀才书曰:唐有天下二百年矣,圣君贤相相踵,其余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后者,不可胜数,岂一人卒能纪而传之哉?仆年志巳衰退,不可自为。呜呼!以愈而有是言,况他人乎!

刘昫唐书:二百卷昫涿郡人。

按:后唐起居郎贾纬言:唐高宗至代宗,巳有纪传,德宗至济阴废帝,凡六代,唯有武宗实录,余皆阔略。今采访遗文及 旧传说,编成六十五卷,目曰唐朝补遗录,以备将来史官修述。至开运二年,史馆上新修前朝李氏纪、志、列传共五百二十卷,赐监修宰臣刘昫、史官张昭远、直馆王伸等缯彩、银器有差。又按:欧阳修五代史刘昫传只载明宗时为监修国史,殊不及唐史之绩,盖昭远辈所成也。

欧阳修等唐书,二百二十五卷。

庆历五年,诏王尧臣、张方平等翰林学士。刊修唐书。皇祐元年,以宋祁翰林侍读。为刊修官。至和元年,又命欧阳修、宋祁刊修,龙图阁学士。乃𬤥纪十、志五十、表十五、传百五十。嘉祐五年,提举宰臣曾公亮上之。公亮曰: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美,宜其粲然著在方, 而纪次无法。乃 等讨论, 定事则增于前,文则省于旧,其属则范镇、知制诰。王畴、知制诰。宋敏求、集贤校理。吕夏卿、秘书丞。刘羲叟。此盖预进书者,又有杨察、赵槩、余靖亦与焉。修尝言:唐自武宗以下,并无实录,西京内中省寺、诸司、御史台及銮和诸库,有唐至五代以来奏 案簿尚存,欲差吕夏卿就彼检寻。从之,足以见讨论之。至矣。祁虽作百五十传,亦曾自作纪志。今宋氏后居华亭者有其书。

唐书考音附

吕夏卿直笔新例,一卷。夏卿预修新书,𢳣其繁冗阙误,仍叙新例。温陵人。

吴缜紏缪,二十卷,𢳣举新书舛缪,元祐间,知万州。

唐书注

李绘唐书补注,二百 十五卷。绘宣和中进土,以旧书参新书为之注。

唐书音

董氏唐书, 二十五卷。

五代史

薛居正等五代史

一百五十卷。

开宝四年,诏薛居正、卢多逊等修五代史。七年闰月甲子书成,凡一百五十卷。而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皆与修。其书以建康实录为准。景祐三年七月,集贤院学士、知同州胡冲上所𬤥五代史七十七卷,又一书也。

欧阳修五代史,七十四卷。

五代新史纪十二,传四十五考三,世家、年谱十有一,四夷附录三,凡七十四卷。欧公曰:本纪因旧以为名,即位以前,其事详,原其所自来,故曲而避之,见其起之有渐、有暴也。即位以后,其事略,居尊任重,所责者大,故所书简。惟简乃可立法。陈师锡序曰:五代距今百有余年,故老遗俗往往 说者,秉笔之士,文采不足以耀无穷。欧阳公以此自任,其事迹实详于旧记,而褒贬义例,仰师春秋。至于论朋党、官女,忠孝两全,义士降服,岂小补哉!欧公既没,始诏其家上之。神宗常问欧阳修所为五代史如何?王安石曰:臣方读数册,其文辞多不合义理。上曰:责以义理,则修止于此。每卷后论说皆称。

徐无党注欧公五代史,其言曰:凡诸国名号,梁本纪自封梁王以后,始称梁。唐本纪自封晋王以后,始称晋。唐自建国号唐以后,始称唐,各从其实也。自传而下,于未封王建国之前,或称梁、称晋、称唐者,史官从后而追书也。唐尝称晋,而石敬塘又称晋,李升又称唐,刘袭巳称汉,而刘旻又称汉。刘涉据广州,亦称。刘崇据太原,又称后汉,王建巳称蜀,而孟知祥又称蜀,石晋自为一代,不待别而可知。唐、汉、蜀则加东南前后,以别其世家。梁初尝封沛、东乎,南唐初尝称齐三号,当时巳不显著,故皆略而不道。

五代乱世,名号交杂而不常。史家撰述,随事为文,要于理通事见而巳,览者得以详焉。

五代史别史

五代史枢要,十卷,欧阳𫖮𬤥。

五代史补,五卷,陶 𬤥。

五代史阙文,下卷王禹 𬤥。

梁列传,十五卷。

后唐列传三十卷,并张昭远𬤥。

五代史考

五代史纂误,吴缜录欧阳公新史抵牾阙语,凡二百余字。

史略卷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