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有备而来。
作者:洞见muye
01
这两天,全网都在点赞一位26岁的中国数学天才——陈杲(gao)。
起因是陈杲攻破了一道世界级难题,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引用。
与此同时,陈杲以特任教授的身份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薪酬同教授水平。
看完陈杲的履历以后,我更是惊叹不已。
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赴美攻读博士,25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在外留学期间,陈杲的办公室隔壁,就是爱因斯坦曾办公的地方。
陈杲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给我很大的帮助。”
看了陈杲父亲面包的教育方式以后,我突然明白了陈杲的优秀。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是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
陈父对陈杲的教育方式,可谓是别具一格。
当别的家长还在为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头疼时,陈父却开始为陈杲减少家庭作业。
陈父跑去找老师商量,只要家长签字,陈杲就可以少做家庭作业,多出来的时间用于自学,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计划,学习感兴趣的科目。
以至于陈杲从小就养成了非常好的自学习惯,根本不需要人监督。
当别的家长都在盯着孩子的试卷,唯成绩论时,陈父却告诉陈杲,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要求,只需要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所以陈杲打小就对数学兴趣浓厚,心无旁骛的钻研到了顶尖水准。
当别的家长还在觉得阅读课外书籍,有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时,陈父却给陈杲买了大量的名人传记,希望透过这些名人事迹能够树立起孩子的人生志向。
面对孩子的人生规划,陈父也从不横加干涉,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
陈父在教育领域,已经算是成功人士,但他从未停止过学习。
他始终在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前沿的心理学知识,就是为了以身作则,为陈杲树立榜样,让他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有人问,爸爸的家庭教育,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杲不假思索地说:
“第一是志向,他每天都有追求;
第二是自学,这使他的学习效率比较高;
第三是家长和他平等对话,这让他很自信。”
看完陈父的教育方式,我才深刻理解了那句话: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拼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处世方式。
02
讲完陈杲的故事,我想起去年走红网络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
去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答辩中,因长相酷似刘昊然和周杰伦结合体,陈逸贤迅速出圈。
陈逸贤不仅外表俊朗,还是妥妥的超级学霸。
看完他的简历以后,你会赞叹不已。
被称为“中国谢尔顿”,被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
在天体物理这一研究方向上,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论文;
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收获了全球六强荣誉;
获得过清华大学多项奖学金……
不仅学习能力超强,在各种文体活动上,也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他还是学校艺术团合唱队队员,策划制作过两届学生节班剧,还跟随集体参加过10余场校级演出。
像陈逸贤这样的优秀的孩子,身后到底站着怎样的父母?
讲一个小细节,或许你就会豁然开朗。
陈逸贤上中学时,班里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班主任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
然后在场的所有人就看到,陈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机。
陈爸说:“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父子俩使用的都是老人机,没有办法打游戏,更没有办法刷剧、刷短视频。
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不自律的家长不可能教育出自律的孩子。
为了培养陈逸贤的底线意识,父母规定做完作业,可以看一个小时的电视。
但如果超时了,就要接受一个星期不能看电视的惩罚。
其余时间,父母也不会打开电视,而是会选择看书,陈逸贤不好意思干别的事,自然也跟着看书。
为了对陈逸贤进行语言启蒙,父母就放中英文动画短片给他看,然后全家人分配角色,交流对话。
可以说,从小到大,父母从未缺席过陈逸贤的成长。
陈逸贤的父母一方面言传身教,另一方面也充分信任孩子。
陈逸贤的课外兴趣班就完全是根据他自己的兴趣爱好所选,高中毕业填报志愿时,父母也没有任何的干涉。
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没有平白无故的幸运。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有备而来的努力。
就像那句话说的: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03
看了开头我们说的陈杲的故事,可能很多人觉得,那些创造奇迹的孩子,大都来自精英家庭,父母都是高学历,孩子起点很高。
而普通家庭的父母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但是,我想讲一个很早之前看过的泰国短片《豆芽》。
小女孩ju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有天,她随着妈妈到菜市场买菜。
ju注意到菜市场有个卖豆芽的摊位,也是唯一卖豆芽的,生意火爆。
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想了想,坚定地回答说:“嗯,我们试试。”
于是,ju和妈妈开始了第一次尝试,把豆芽种植在了阳台上。
很遗憾,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冒出土壤的豆芽很快就枯死了。
ju看着枯死的豆芽苗很伤心,可妈妈却说:“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这次,她们找到了一本关于种豆芽的书籍,妈妈虽然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很多字都不认识,但她很擅长解决问题。
在改进了豆芽种植方法以后,很遗憾,第二次尝试依然失败了。
她们总结教训,发现问题出在了没有按时浇水。
她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收集了许多废弃的塑料瓶,然后将水瓶串在木杆上,并戳上孔,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
面对第三次尝试,女儿问妈妈:“它会成功吗?”
妈妈再次露出自信的面容:“我们试试。”
这一次,她们成功了,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ju乐开了花。
她们将豆芽搬到市场去卖,生意越来越红火。
短片里的小女孩ju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她叫netnapa saelee。
她获得了一份全额奖学金,现在正在瑞典做研究。
多年后,netnapa saelee回忆说:
“妈妈说的‘我们来试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我的‘知识之树’枝繁叶茂。”
短片里的这位妈妈,她没有能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条件。
但她懂得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教会了孩子面对失败的时候,如何找到自信心,跌倒了,如何优雅地爬起来。
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支持孩子的特长,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失败的勇气。
而这些,并不需要多少财富,只需要父母耐心,再多一点耐心。
看过一段话,我很喜欢:
生活里不存在从天而降的幸运,也没有突如其来的惊喜。
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后的得偿所愿,用心良苦。
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最后都会通过孩子的人生反射出来。
父母为孩子做出的努力,最后都会变成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垫脚石。
04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优秀的父母;
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也有不合格的父母。
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当父母懂自己的孩子,懂家庭教育的方式,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么ta的人生必然会去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