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短文学

朱海就:“精致利己”是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未知   2024-04-28   阅读: 40 次

“精致利己”是经济学无知的体现

文 | 朱海就

我们把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人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利己”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但“精致利己”则不被经济学所支持。实际上,“精致利己”也经常受人批评。本文不对“精致利己”进行道德谴责,而是从“目的-手段”的角度说明其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而是不可取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个体都依赖于他人。一个个体如没有任何他人提供的服务,如荒岛上的鲁滨逊,他的生活水平一定是很低。如另外还有一个人为他提供服务,他的生活水平就提高一点。如两个人为他提供服务,他的处境会进一步的改善。如他可以从不可计数的人那里获得服务,那他的生活水平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使每个个体有机会利用无数他人提供的服务的机制。因为我们所消费的每一件商品,都是无数他人行动的产物。参与这个分工合作体系中的人越多,我们所能获得的商品就越丰富。

这意味着,使每个个体的利益得以增进的,不仅是他自己的努力,还在于“他人能否更好地服务于他”。现代社会,很多个体的生活水平都比以前的帝王高,这得益于分工合作的体系。当每个个体都被其他个体更好地服务时,每个个体的利益就增进了。

个体能否实现的利益,取决于他所嵌入的背景,也即前面所说的分工合作的体系。这个背景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换句话说,个体的利益是站在他人的行动所构成的“肩膀”之上的。例如,假如没有汽车、火车和飞机及交通基础设施,就不会有发达的物流业;没有移动互联网和在线支付系统,就不会有外卖行业的发展。个体只不过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分工合作体系(背景)中谋取自己的一个位置。如这个分工合作体系解体了或衰落了,那么个体再努力,也是无法增进自己的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意识到这个背景对他们实现自己的利益所具有的重要性。

虽然每个个体都知道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知道如何才能增进自己的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者不知道也看不到,当有更多的人通过分工合作体系服务于他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增进。他们以为只要自己足够“精致”,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改善自己的境况。

分工合作体系的维系和扩展在于规则,我们也把这样的规则称为“正当的规则”。遵循这样的规则才能使每个个体都能更好地利用他人提供的服务,包括他人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进自己的利益。精致利己追求给定制度下的最大化,从自己所处的小环境中攫取自己的最大利益。

遵循正当的规则,就是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斯密揭示的一个基本经济学原理是,在遵循规则(道德)的情况下,个体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就会促进他人的利益,同时他的利益也会因为他人追求他们的最大利益而改善。相比之下,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坏规则,这样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在给定的规则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也使那些有损于自己利益的规则得到强化。

规则是人们增进自己利益的手段。经济学告诉人们选择什么手段(规则)才能增进自己的利益。精致利己主义者没有选择合适的手段来增进自己的利益,或纵容了那些不利于自己利益的规则,表明他们对经济学的无知,也说明他们的行为并不是理性的。“时代的一粒尘”为什么“落在个体身上是就是一座山”?因为精致利己主义者接受和放大了那些不利于每个个体利益的规则。

规则最终取决于思想。思想构成一种判断能力,即对某种规则是否有助于自己的利益的判断。如个体普遍缺乏这种判断能力,无法对规则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做出判断,那么这样的社会就处在随时倒退的危险中。那么,个体怎么才能具有这样的判断能力呢?笔者认为,这种能力有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如斯密强调的道德情操,但还有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经济学对于这种能力的获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正是关于这种规则的科学,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如此重要的原因。

(本文首发《深圳特区报》2020.9.27)

  • 上一篇: 刘亮程:住多久才算是家
  • 下一篇: 人民的智慧:100个常用俗语一点也不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