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书楼短文学

林语堂: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

未知   2024-04-28   阅读: 49 次

39岁的陶渊明,经历了仕途上的争斗和彷徨,开始了归隐田园的生活。

经历过数十年官场浮尘的杜甫,也在忍不住大声喊着要回老家种田。

晚年的郑板桥,也放弃了功名利禄,归隐于山野,过上“糊涂”生活。

而今,年轻的高学历的学生放弃体面的工作回老家种地养猪的新闻貌似也屡见不鲜。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山间田野,似乎都有着别样的情感。感觉山间田野是自己最终的归宿,若遇上了什么挫折,或者过不去的坎,就想着回老家种田。

林语堂先生曾经发问过:“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失意,就想着回家种地?”这山间田野中,到底有什么东西由古至今吸引着中国人?

乡间田野,有着最原始的魅力

泱泱大国几千年,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农耕文明。这几千年来,有多少文人雅士向往闲云野鹤的乡村生活。乡村生活,是多少人心目中的理想呀!

不用住在阴暗拥挤的握手楼里,或者只能躺在一张狭窄的铁架床上;不用每天跟丧尸似的挤地铁挤公交;不用每天吃毫无营养的外卖;灯火通明,觥筹交错的夜晚,似乎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

在乡间,晚上抬头就能看见繁星满天,听着蝉鸣蛙叫入睡,没有夜生活,早睡早起,身体健康。

门前种一片田,就是最天然的冰箱,虽然自己耕种累了点,但田里保存着最新鲜最营养的食材;

院后种一片花海,可以愉悦心情,在午后阳光暖暖的沐浴中,躺在花海里小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不时跟乡邻唠唠嗑,拉拉家常;

住在自己盖的三层小别墅里,遛遛狗,逗逗鸟,喂喂鱼;

闲暇之时,与三五知己喝喝酒,品品茗;

一开门一开窗,望眼过去是大片大片的山田,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赠与乡野间的美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生活怎能让人不喜爱?

在大城市里,你可能衣着光鲜亮丽,喝着大家都喜欢的网红咖啡,没日没夜地加班,面对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暗自焦虑。在小乡村里,你可以无忧无虑,放松身心去感受大自然。大城市有大城市拥挤的繁华,小乡村也有小乡村原始的魅力。

现在哪个比较富足的家庭,周末不会往乡野间跑?

回家种地,可以抛开永无止境的勾心斗角

在古代,因为官场失意而归隐于山田的人比比皆是。唐宋各位绝世才子中,十之八九不是归隐过就是喊着“我要归隐”的。因为他们太耿直了,满脑子的忠心为国,一腔热血,却忽略了官场上的各种潜规则。

能在仕途上坐享荣华富贵的人都不简单,都是老狐狸。他们笑面迎人,老谋深算。我们也不能说他们人品或者道德有问题,官场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有的只是你死我活。他们能在勾心斗角中走上权力的巅峰也是拥有常人所不能及的超能力。

当然,我们现代人能对他们做出评价那是基于后世的各方面评估而得出来的结果。

王维

面对权力,僧多粥少,能拥有的人也就只有那么几个。更多的人被罢官、被贬谪、被流放……这其中,有很多人看得多了,经历得多了,就会萌生出“回家种地”的想法。

离开官场,回到家乡,不用每天带着面具与“老狐狸”们谈笑风生,不用费尽心思勾心斗角,不用绞尽脑汁去结交党羽,只用回归大自然,做最真实的自我。

官场上,每走一步都如履薄冰;回到乡野间,就可以纵情欢笑,放肆高歌,不必在意旁人的议论,不必担心有什么把柄落在敌人手里。

在仕途上力争上游,最后挤得头破血流,最后还是过得那么的卑微。归隐田园可以抛开世俗烦恼,生活得逍遥自在。沉下心来,灵感更是思如泉涌,留下更多文化瑰宝留名百世。我想,这是当时很多有志之士在仕途上失意之后的想法吧!

陶渊明

归隐,并不代表逃避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批判那些隐士是“懦夫”、“胆小鬼”、“无用之人”、“就只会逃避现实”。

回家种田,就一定是失败,逃避的表现吗?

我认为,这样绝对的看法未免太片面。有归隐的想法,并不代表逃避、避世。

归隐,可以是因为看透了世间复杂的现象,看见了世间的本质。

淡泊名利,不争不抢,永远做到心境波澜不惊才是这世间最高的境界。

明代著名思想家、学者洪应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诠释了何为归隐。年轻时的洪应明和众多年轻人一样,志向高远,但还是默默无闻。

晚年的他经历了世间的起起落落,看破红尘,最终选择了归隐。并在晚年创作出了著名的《菜根谭》,流芳百世。

晚年的他无意于功名利禄,但他超然的心态在这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归隐,可以是暂时离开世间的纷纷扰扰,找一块净土,让自己的心灵沉寂,让自己的思绪沉淀。在思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还会产生出有深度的见解,总结自己的得失,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见解独特,更是开创了宋明理学。更难得的是,在仕途上没有大起大落,却平平稳稳地为官了三十多年。

周敦颐属于儒学学者,看上去跟隐居没什么关联,但从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闻名天下的《爱莲说》中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吏隐的思想。

有时候,隐匿了才能发觉自己更巨大的潜能。

归隐,可以是深藏着功与名。有些人,并不是因为失落了才归隐的。相反,他们是因为太强大了才选择的归隐。

三国时期的嵇康,可以说是思想上、音乐上、文学上的天才。尤其是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等主张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弹得一手好琴,很多他创作出来的古曲都成了遥远的传说。

当时多少豪杰想趁机结识他,并将他收入麾下。他却跑到山林间乐逍遥。因为他很清楚,能力太强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归隐才是最好的选择。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可是朱元璋可靠的左膀右臂。但在皇帝登基的第四年,他选择了归隐,他深深明白功高盖主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面对生性多疑的皇帝,更是走为上策。

而他的归隐很好地保护了他的后代,躲开了朱元璋嗜血的屠刀。

在中国种地与在国外种地可是不同的

中国的田园文化,与其他国家的田园文化是不一样的,外国称之为庄园文化。庄园文化可能更是一种贵族和荣耀的象征:

一个家族,掌管着几百亩的田园,有上百甚至上千个奴仆日夜耕作,而老爷们穿着繁复考究的西服,却更显英俊潇洒,小姐们穿着透不过气的束胸衣,却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参加各种舞会、沙龙……看看当时的欧美文学作品,你会发现这些贵族们过得都不轻松。

他们都在暗暗较劲,冷嘲热讽,暗自攀比。庄园文化更多为的是利益,为的是家族荣誉的炫耀。

同样都是种田种地,中国人更懂得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乐趣。当然,中国人也有地主阶级,但中国人更注重远离世间繁华,享受投身于大自然之中。

中国人喜欢的是阡陌交错、炊烟袅袅、草长莺飞的田园风光;

是闲云野鹤、空谷幽兰的安逸生活。早上拿起锄头去耕作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中午在田野里吃着妻儿做的家肴,和边上的“农友”们闲聊,太阳下山了就提着一壶酒,扛着锄头晃晃悠悠地回家去,家里已经有一桌饭菜等着归人。虽然日子可能不富裕,但绝对快活。

同样都是田园文化,但东西方的差距就是这么大。可以从侧面看出中国人活得更自在,活得更潇洒,活得更超脱。

当然,时至今日,想随时随地种地,已经不大可能。我所说的种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毕竟70后还割过草、放过牛、插过秧,80后可能喂过院子里的鸡,90后以后的人们估计都很少接触到真实的农家生活了。

要是真的让我们去种地,估计除了专科出身的同学,我们就只能干瞪眼。

所以,即使在繁华拥挤的城市中,在漫无止境的工作压力中,在残酷无比的竞争中,我们也要学会从心灵深处中“归田”。

工作学习上遇到困难卡住了,就放一放;生活中遇到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就缓一缓;

高强度的工作是自己疲惫不堪,就适当地松一松。换个角度再去看同样的问题,或许你会有惊喜的发现。

闲暇之余,多多户外运动,增加一下血液循环。在高强度,高度紧张的生活里,有时候慢下来看看城市的绿化,是一种很好的自我调节。

当然,“归田”也要注意不要自闭自塞,多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流,拥有良好的的交际环境。让自己的灵魂得到解放,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 上一篇: TED演讲: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它将影响人的一生
  • 下一篇: 梁实秋:这世上人形豪猪不止我一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