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拙棘
经常有人说,古人的书很难读。古人的书当然难读。无论中西,古人使用的语言、写作的语境都是我们陌生的。很多人在中学阶段大概都产生过这种疑问:当时的人都知道诗里的这些典故吗?一句话里用好几处典故读者真的看得懂吗?相比之下,当代的书就容易读多了,说的都是大白话,用的都是我们熟悉的素材,一句话里埋好几个梗我们也都能逐个会心一笑。
但在另一种意义上,古人的书是比较好读的。古代没有非常专业化的学术生产方式,书里没有各种复杂的理论、花哨的术语,各类书有点识字能力的人多少都能读进去。特别是,古代几乎没有系统性的理论书籍,说理方式大多是语境化的、寓言式的。
另外,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文明在进步,人类的思考能力越来越发达、思想越来越复杂,那么除了前面这些外部因素,纯就智力门槛而言,现代的书也高于古代的书。
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比较公允地说,古代的书和现代的书在不同意义上难读。古代的书难在背景知识层面,要读懂这些书,我们得掌握古人的语言,熟悉古人的表达方式,了解他们的社会思想环境。现代的书没有太多背景知识层面的门槛,因为作者和我们同处一个时代,使用同一种语言、差不多的表达方式。现代的书如果读不懂,往往就是因为智力门槛太高,“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却不知道什么意思”。
一些有尚古癖的人可能不会接受这套说法。他们相信,古代的书虽然乍看并不复杂,但却深刻异常,蕴含着无比艰深的大智慧、大道理,因此智力门槛比平庸的现代人在学术工厂里炮制出来的千篇一律的学术垃圾高得多。这种说法也许是对的,但它很难验证,因为除了“悟到了的人自然懂”,拥护这套说法的人也提不出太具体的论据了,因此像我这种悟不到的人只好暂且存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