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乙版黄帝内经

《太微》癸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太微.癸甲》

太者,大虛,極也。微者,渺小,末也。太微者,以大之禦小也。夫言也,書也,據其形,有象之言紀也。能述其形,莫能傳其眞,能言其象,而莫能通其性,其莫可洞察者機也。

故借物以言矣,借事以明矣。用觀鑒知,晰之以呈象也。雖然也,莫不謨(無)師言,得其眞者也。非聖不明也,非師不傳也,乃其不自悟,非師點不可通也。故以太微之言,言其象,而為檄之門徑也。

滑,利也。蒸熱汁泥甚蝕氣之為病(病水火)焉。

濇者,蹇也。氣血淤滯陽受幹也。

虛,虛也。營衙乏而弗綬力爾。

實,石也。營衛充然為邪客耶。

滑濇虛實,象之征也。故曰‘氣滑脈滑,血濇脈濇,血虛脈虛,邪實脈實’,即此謂也。

師言:滑者,往來流利,展轉欲前,如珠如璣,替替而然者也。以其陰氣之有餘,而病(病水火)濕勝血,故滑也。濇者,細而遲濇,欲來不來,往來短散,如輕刀之刮竹也。以其陽之有餘,而血少蹇滯者也。故曰濇也。虛者,遲大而耎,舉大案松。隱指豁豁然而空者也。血虛少氣(氣火),而病後失營衛者也。實者,脈大而長,浮沉皆得,愊愊然應指者也。以其陽鬱陰火,實邪過盛也。

滑脈者,主澭涎、病(病水火)飲也。浮滑為之風病(病水火),食病(病水火)為之沉滑,澭涎蝕火,為之滑數,宿停為之滑短。寸滑病(病水火)在膈,上泛嘔吐,吞酸不已,舌強咳嗽。關為食停,肝鬱濕火,脾虛澭涎而熱,思甚而不食也。尺為口幹澭涎不化,消中癉渴,下利不止,濕淋滑精,虛生風霪也。

濇脈者,血泣而少滯也。浮濇氣滯頭弦,沉濇精氣(氣火)傷也。寸濇為之心虛。氣滯胸痛,血瘀頭痛,風並於營。關濇為之胃虛,脾鬱不榮,肝膽不足,兩脅脹滿也。尺濇為之亡精傷血,腸結便秘,溲濇淋泣。腸風失血者也。

虛脈者,身熱自汗,營衛不足,少氣(氣火)怔忡也。寸虛者心血不榮,肺氣弗調,傷暑自汗,怔忡多夢。關虛者氣滿少食,驚悸煩熱,食則脹滿,懣懘難消。尺虛者陰虛血少,勞熱骨蒸,痿痹不利,取決神門者也。

實脈者,陽毒陰結,邪客太過,外衛不調,內氣(氣火)不暢者也。寸實者,病膈病(病水火)氣滿,心瘀不解,瘰癘病(病水火)毒;邪並其營也。關實者,病陽毒癲狂,譫語幻思不眠,吐嘔不榮,傷食中滿。尺實者,病腰肢不利。氣滯難通,腸塞不暢,癃閉氣痛者,風氣相並也。滑之入腑而畜水自汗。邪之並血而實病(病水火)燥結。

長,長也。木無刑銼,則形氣得也。

短,短也。促不滿部,孔走蟲也。

大,大也。寬大而鉤,舉案昭然,上下滔滔,中循不足。

小,小也。渺小若無,縈如芥子,為而輕厘,成倍於微。

洪,洪也。滔滔其來,洪盛滿指,活柔而適,案之行蠶。

微,微也。乍案渺然,微小若無。存神若有,欲絕非絕也。

師言,長者,迢迢而長,首尾相遷,直來上下,如循長竿也。短者,濇小而短,如蟲之蠕,中間突起,不能滿部也。大者,渙然而散漫,來勢之在外也。小者,案之尋指,輕舉微小也。洪者,汛在秋穀,躍躍欲出。微者,細小幾微,耎而若無。

長脈者,有餘之脈也,氣逆火盛之脈也。心火為病,氣逆胸懘,木實火病,木鬱火病,鬱悶多怒,奔豚沖並,相火專冷。

短脈者,促促不滿其度,如蟲在孔蠢蠢無步其方,器物隔離形逆天也。血虛氣急,主給營不及。為氣血澄,心神不定,氣虛頭痛,肝脾膈鬱,病(病水火)氣關位,少腹急濇,命門不盈。洪脈者,盛滿氣壅,火亢毒攻。心煩氣逆,木並火熙,脾熱脅脹,目赤而澀。

大脈者,正夏之脈也。病者可憂,常人燥候。頭暈耳鳴,肩項強痛,脘脹魘食,腹滿下痢,腰膝乏力,木人無疾。

小脈者,氣血衰少,痼冷憂疑。膈痹頑病(病水火),脾石腸痞,火衰便數,腰痛血泣。微脈者,心虛憂惕,寒中少氣(氣火),寒攣氣虧。胃中脹滿,精髓冷竭,陽衰寒極。

《太微.癸乙》

夫脈之有形,形分五道。木直,土方,金圓,火尖,水曲。

脈之有類,類分五行,風木,濕土,寒水,病(病水火)火,燥金。

脈之有象,象分三才,天虛,地厚,氣畜。故物品流化,萬道宣行。

脈從形,形從氣。氣稟質,質稟鹹。資生營,營生精。精通神,神附形。故脈有別類,能知其眞。

師言:肥人脈小,瘦人脈大,貧者脈大,富人脈小。觀形知氣,望色知機。故誠實之人,脈來弱而案之中實。奸邪之流,脈來盛而案動兩旁。案有餘而滑者,貪奢之輩,舉有餘而案之濇者,無情之流。脈之來方圓有輻,雖困逆而有遷進之時。脈之來適時而圓利,官貴何疑。渙而有峰,樸實厚道,緊而無頭,頑惡強梁。故曰:道不可以欺,工不可以移,法不可以速,至也。

脈之善惡,從形以類,脈之生死,秉氣以踵。脈之舉案,就形而拊,脈之知病,別類而辨。析之以神,分之以道,辨之以心,鑒之以一。生之與死,以髒期之。如是也,亦複如是也,亦複複如是也。

人有常脈,不可不察焉。春弦也,以酒肉為主而多動者為常也。少動者病。春耎也,勞而勤者為病,養尊處優者為常矣。故春之弦,弦乎人表,春之耎,耎乎天下者,常脈也。

夏洪也,南人之脈也。北人脈鉤,西人脈大,海域脈大而耎,乃常脈也。故地有南北,象應三才,四時平候,亦當推詳也。故好言者,脈浮。木納者,脈沉。

動者,脈動。好靜者,脈靜。七惑六欲,脈皆有應,不可不察也。

經言: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氣虛者肺之虛也。氣逆者足寒也。非其時則生,當其時則死。餘髒皆如此。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寸急尺緩者,是謂經絡皆實,當皆制之。故曰:‘滑則從,濇則逆’也。

若付(髟付)。故虛實者,皆從其物類始。故五臟骨肉,滑利者,可以長久也。是以寸熱尺寒者,經氣有餘而絡氣不足也。秋冬為逆,春夏為從。

治主病者,經虛絡滿,則尺熱滿而寸口寒濇也。春夏死,秋冬生也。治此者,絡滿經虛,炙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炙陽。重虛者,脈病(病水火)寸虛,尺虛是也。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如此者,滑則生,濇則死也。

故寒氣暴上,脈滿而實者,實而滑則生,實而濇則死。

是以脈實滿手,足寒頭熱者,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脈浮而濇,濇而身有熱者死。

其形盡滿者,脈急大而堅,尺濇而不應也。如是者,乃從者生,逆者死。所謂從者,手足溫也。所謂逆者,手足寒也。

故乳子而病熱,脈縣小者,手足溫則生,寒則死。

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實大而緩則生,實大而急則死。

腸澼便血,身熱則死,寒則生。

腸澼下白沫,脈沉則生,脈浮則死。

腸澼下膿血,脈縣絶則死;滑大則生。

腸澼之屬,身不熱,脈不縣絕,滑大者謂生,縣濇者謂死。

癲疾者,脈搏大滑,久則自已。脈小堅急者,死不治。

脈虛者,雖久可治。脈實者,雖初病而難醫矣。

《太微.癸丙》

消癉者,病久而脈實大者,可治也。脈縣小堅急者,新病可醫,而久病者,不治也。

“形之度在秋,骨之度在冬,脈之度在夏,筋之度在春。”

故春亟治經絡,夏亟治經俞,秋亟治六腑,冬則閉塞。閉塞者,用藥而少針石也,故冬之治髒矣。所謂少針石者,非癰疽之謂也。

癰疽不得頃時回。癰不知所,案之不應手,乍未乍已。刺手太陰傍三痏,與纓脈各二。腋癰大熱,刺足少陽五。刺而熱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陰經絡者,大骨之會各三。

暴癰筋緛,隨分而痛。魄汗不盡,胞氣不足,治在經俞。

腹暴滿,案之不下,取手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足少陰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圓利針。

霍亂刺俞旁五,足陽明及上傍三,刺癎驚脈五,針手太陰各五,刺經太陽五,刺手少陰經絡者一,足陽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針。

消癉僕擊,偏枯痿厥,逆氣滿發,貴人逆肥,則膏梁之疾也,治在穀俞。

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治在間溪。

暴厥而聾,偏塞閉不通者,內氣(氣火)暴薄也。不從內外,中風之病,故瘦留著也,治在髓會血兪。

肢紫竅潰,其氣腥熱,敗壞在腎,治在腑俞。

蹠跛而寒,風濕之病也,治在絡府脈會。

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治在滎井孫絡。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治在絡府,出井其血。

夫人之有疾也,氣血先病也。故脈以察病者,別類象析之以明矣。寒熱有域也,燥濕有方也。高低有度也,飆和有地也。故方之有異焉;地之有別也,豈有一類者也。

《太微.癸丁》

緊者,往來皆有力,右左彈人手,如絞轉索,若切疾縄。

搏者。大而緊急,一息五至,中見微緩,二三不等。

鼓者,一動三波,應指縣縣,切如拈珠。舉若鼓動。

擊之至,彈指而疾也,來擊去散,一息六數,一擊二輻,若波之與濤拍拍然。

弦之至也,端直而長,舉如彈弦,案之不移,活不僵也。

緩之至也,往來和勺,阿阿嫋嫋,一息四至,不浮不沉。

芤之至也。浮大而耎,中空邊實,浮沉皆有,其穀空空然。

緊寒痛,實邪也。搏大熱,逆毒也。鼓水枯,血患也。擊瘀塞,癉痹也。弦為風,間變也。緩氣實,濕傷也。芤土衰,血虛也。

師言:緊者,目痛項強,鼻塞膈壅,脅肋痛脹。傷食吐逆,尺為陰冷,腰腹攣疾,右尺奔豚疝痛。

搏者,陰厥陽逆,氣並血妄,中風不遂,遁屍鬼擊,雷頭腦風,血瘀中宮,肉淋血泣,脾絕勝已。

鼓者,陽極陰竭,大熱奪眞,食而不飽,腎絕肝休。二便不利,脅腹痛極,土精木魅,鬼注山魑,五行數推。

擊者,津竭神離,亡陽之侯,氣悶胸裂,脾絕痞結,命門火極,腎絕已期。

弦者,病(病水火)飲也,寒熱瘧也,肝膽風也。左寸頭痛心勞,左寸膈病(病水火)肺邪。病(病水火)瘧症瘕左關看,胃寒賁門結疝,飲留下焦,足攣疝痛右看。

緩者,營衰也,衛有餘也。風濕脾虛,腸淫風鬱,項背拘緊,風邪頭疾,膽風胃燥,濡泄風秘,足膝少力,緣來脾虛。兼大風虛,兼細濕痹,兼濇脾寒,兼弱氣虛。

芤者,積血也,胃腸癰也,崩漏血淋之候也。心血虧虛,肺氣焦懣,肝血不藏,脾不統血,便血為殃,精泄欲竭。

革之來,弦而寒也,芤而虛也,案之弱濡,舉指弦芤。

牢之來,沉也實也,伏也,長而微弦。

濡之來,耎而浮細,輕取如帛在水,案之無微。

弱之來,耎而沉細也。案之弱而滑細,舉之微渺如無。

散之來,有表無裏,渙然不收,至數不齊,來去不一。

細之來,細小而若絲,應指微耎若尋蠶吐絲。

伏之來,案得而舉微若無,推筋拊骨乃得也。

師言:革者,失營也,表寒中虛也。心血虧虛,肺衰氣塞,瘕疝作崇,髒枯而痛,營虛夢遺,性命可憂。

牢脈者,堅積也,有餘也,病乎內也。左寸伏梁,右為息賁,血積肥氣,痞癖陰寒,左尺奔豚,右尺疝瘕,女子脈來,牝寒足膝。

濡者,精髓虧虛也,陰不足也。驚悸健忘,表虛自汗。血不榮筋,陰濕傷脾。骨蒸勞甚。火敗寒凝。女子血虛,陰寒斷經。

弱者,陽衰也,入陰也,精血弱也。驚恐悸悸,自汗短氣,筋攣熱痿,胃虛脾衰,陰虛涸流,併入陽陷。

散者,失也,耗竭也。怔忡臥難,漓漓而汗,或為溢飲,胻腫蠱脹,左尺水竭,右尺魄斷。

細者,氣衰也,諸虛也,勞損之候也。心竅遏塞,勞傷痿極,肝血枯竭,脹滿吐逆,泄痢亡津,陽微冷憊。

伏者,藏也,壅也,病食沉屙也。血瘀寒泣,氣鬱寒傷,血積病(病水火)痞,寒凝水浮,腹腰濕痹,堅痛難已,尺見活滑,久病可起,僵硬如漏,消亡在既。

夫脈也,若水之流溪,非心至而莫之能知,無恬莫之能辨也。非神與會,而莫之能察矣。故知問聞者眾,而通望切者少也。

是以動脈之來也,獨搖於關上,首尾俱無而兼滑也。促脈之來也,徐疾無常。數去來而時一止,故為之促也。結脈之來也,凝而不散。遲滯也,時見一止也。代脈之來也,止有常數焉。不能回還,大而方來也。

師言:動者,驚也,痛也,陰虛陽搏也。左動陰虛而陽搏之,右動陽虛而陰搏之,關前陽也,關後陰也。陽動為汗,陰動為熱,風動精之崩漏,火動耗竭憊殆。左驚悸,右勞汗,左拘攣,右脾痛,亡精失血,右尺火賁。

促者,火上亢也,氣血病(水火)飲食之留滯也。左寸火毒右寸病(病水火)畜,血滯肝瘀,食停飲溢,自濁滑精,留滯炎結,赤斑毒疽,積核為患,浮沉遲數,仔細察辨。

結者,陰極亡陽之候也,浮而結者,氣之滯也。沉而結者,積與痞也,氣血凝泣,老病(病水火)鬱結之症矣。左心寒痛,肺冷病封。左關疝瘕,右病(水火)食停,左尺痞躄,陰寒畏冷,或幼傷寒,結胸為平。

代者,髒氣衰也,腹中急痛則死不治,腹脹而寒,下元虧虛之候也,脾衰。中寒厭食者有之也。

沉伏主冬,應春人部,浮夏在天,天下人上,長夏及秋,反此則逆也。

故搏見冬而脾死,鼓見夏而心竭,春見代而腎絕,秋見擊而肝亡。脈有反候,亦當慎辨而抉。數代有脾絕當痛死,結有心絕鼻衄亡。

人有五行之偏勝,質有六氣之專漬,故偏勝者憂而無患也。偏漬適而病不病也。

是以一息六至為數者,熱也。一息七至為疾者,病(病水火)上鬱於腦也,血泣而弗通之溢也。關病(病水火)肝極脾塞,胃縮膽溢,尺中見病(病水火)實塞而膀胱氣絕也。一息八至為極者,陰結陽毒之攻也。氣血之勞太過矣。關極二腸癰甚,毒火停畜,尺極骨絕腎死。一息九至者為脫,氣血之耗竭也,心絕病(病水火)極,肝竭脾破,命脈已絕,水無津亡,旦昔之彌留也。

《太微.癸戊》

天地,一間也。陰陽,其化也。人者,其化之一也。其生其氣也,其死其運也。由是則一察一辨,一省一核,一別一類之意廣矣,勿可輕之。

故中風之脈也,喜浮遲緩濡,憂乎急,數實大也。

中病(病水火)者,脈來浮滑。

中氣者,脈來沉遲。卒不知人而脈來沉滑者,屍厥之候也。

風中髒則患其身冷,中腑則患其身溫也。

傷寒病熱,脈宜浮洪,沉濇微小者、凶。大汗脈靜身涼者、吉。大汗脈躁而身熱甚者、凶。陰病見陽則無妨,陽證見陰則死。風並於衛者,脈來緩浮而有汗。寒傷於營者,脈來浮緊而無汗。脈來急緊搏大者死。暑傷於氣者,脈來虛散而身熱。脈來弦細,芤遲者無汗也。脈來並滑者,病(病水火)熱傷於水。脈來並實者,暑邪因於積食。濕傷於血者,脈來緩而細濇也。濕傷於筋者,脈來沉緊而濇也。勞倦內傷之候,脈虛而散。反之脈鼓而躁者、死。

瘧之脈來弦緊而長,兼數為熱,兼遲為寒也。脈來代而散者、死。泄瀉下痢之脈來也,沉滑弱小。脈來實大浮洪而熱者,難已矣。

嘔吐之脈,浮滑者生,脈見弦數緊濇者,腸結而亡。

霍亂之脈來也。代而常候,脈來遲微者不已。

咳嗽之脈來也,浮濡已,浮大動者難已。沉伏而緊硬者、死。

哮之脈來,濡細而浮,引頸而息。

喘之脈來也,浮而抬肩,或哮或喘,脈來沉濇而肢體寒者,不治。

火也,熱也,脈來數洪者生,脈來微弱而眸無神者,無救也。

實焉,望切者,先神識而後心知也。以言言則反,複申引而猥,恐不明也。言,辨也,辨不明則誤人矣。故經言:以對彣而申之然然,去經者遠矣,失其宗也。是以明天地之道,萬物生息旨奧蟄,得脈之神也。

故火症之脈,宜洪宜數。反之,若見微弱細小而無神者,死也。何以言?眸失其神則魄散也。脈失其胃氣則血散魂離也。

其骨蒸勞熱之脈來,數大者,虛也。若見濇小而微者,死矣。

勞極之虛也,其脈來浮濡而微弱,土勞則關弦。火炎則寸數也。

若付(髟付)。失血者,芤而緩小則吉,數大而實則難已。中有畜血者,牢大乃其候也,沉濇而微者,困苦床枕矣。

故知小便淋閉,準頭色黃,脈見數大者生,濇小者死。

癲者重陰之症也,脈來浮大而濡者生,伏緊者不治。狂者重陽也,脈來浮洪而動者吉,沉急者死不治。

癎者虛病(病水火)之上鬱也,其脈之來宜虛而緩,弦而緊急者死不治。

肝氣下泄而為疝,其脈之來也,弦而牢急者生。弱而微者死不治。髒積腑聚之脈來也,實強者生,沉細者難已。

脹滿者,其脈來也浮大而洪實,沉而微細者無救。

心腹痛者,脈來細遲者愈,脈來浮大者難已。

頭痛之脈來也。弦而浮緊者生,弦而短濇者即死。

腰痛之脈來也,本為沉緊,浮弦滑實,不可見大,見大者不治。

卒中惡而腹脹之脈來,緊細者生,浮大者邪深也。腳氣脈之來也,遲數浮濡是也,芤則病進,髒象之應也。

若付(髟付)。鬼祟之為患也,左右不齊,前後不應,乍大乍小,乍數乍遲。脈外有動,緊大虛滑也。

五疸實熱之脈來也,洪數,然洪數太過則發渴而裏熱,難已矣,

女有痛經,關尺沉緊,左緊腹寒,右緊腑冷。

水病脈來,必為之沉大者、吉,虛細微小者,不治。

癰疽之脈來也,其狀有二,浮數為陽,遲石為陰,未潰者、脈當洪大,已潰者、洪大為殃。

肺癰之脈來也,寸數而實,肺痿之脈來也,數濡無力,癰色白,脈應短濇。浮大見則氣虧血失也。

腸癰者,實熱內結也。其脈之來,應滑數而兼散大,沉細微小者死不治也。

中毒之脈,尺寸數緊,若見細微者死不治。

金瘡膿血,其脈虛細,若見脈來急實數大者,死不治。

喉痹脈之來也,或遲或數,伏微細小者難已。

走馬纏喉之症,脈應洪大,微伏者治不已。

故多病(病水火)則脈滑,留飲則脈弦。熱則滑數,寒則弦緊。氣病脈濇,血病脈芤。病(病水火)滑而緊,核聚唯工。緊為食積,沉濇命損。濁遺之脈,微濇而弱。火盛陰虛,則芤濡洪數。三消之脈來,虛而浮大。細小微濇,治無已應。陰絕之脈,來不入關。陽絕則脈去,不至及關。

脈有伏而止歇者,髒絕也。散而脈無根者,不治。氣口急者,飧饕與飲傷於氣也,兼沉可療也。沉伏見濇見弱者,陳久之病也,雖治難愈矣。代脈至止也,髒絕傾危矣。散脈謂無根也,形因損以難醫矣。洪大而代也,邪勝氣衰。緩長而伏,血緩於風。沉滑之代,髒為邪遏也。數而浮散,血虛而少。散見動象,陰陽搏並也。

《太微.癸庚》

八脈之候,各有其征。

尺斜上外,尋寸陰維。尺內斜上,尋寸陽維。胸脅刺痛,眩僕寒熱。

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陽至而緩,陰至以急。寸左右彈,陽蹺抉訣。陰至則緩,陽來當急。癲癎瘈瘲,寒熱恍惚。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沖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裏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知詳。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微動,督之可決,腰背強痛,風癎可憂。

帶脈如帶,關左右彈,帶下失精,臍病不眠。

髒有盡數,如物灰然,枯腐有方,象徵斯言。

心絕之來,前曲後居,轉豆躁疾,如操帶鉤,累累煞也。

肝絕之來,中外鼓急,循刃責責。急勁中空,如張弓弦。

脾絕之來,銳堅鳥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如杯之覆。

肺絕之來,如風吹毛。如以毛羽,中人膚然。

腎絕之來,發如奔索,辟辟彈石,裏外顫顫。

命脈之來,如魚之翔,如蝦之遊,至如湧泉,挽之無機。

經曰:脈有逆從,逆者,背道而逆行。從者,從氣而順行。夫手之三陰,從髒而走其端。手之三陽,從乎端而走乎頭。足之三陽,從乎頭而走乎足。足之三陰,從乎足而走乎腹。何以其然則?天者,陽也,虛也,故求乎外而納之者。地者,陰也,質也,手三陰從其端而走手也。

天者,動也,和也,故運乎陰而活其道,手之三陰,從胸而走其端也。地者,靜也,鬱也,故同氣相結,而足之三陰,從足走其腹也。

天者,剛也,活也,故手之三陽,從手走頭也。地者,柔也,順也,故足之三陽,從頭走其足也。

何謂也,陽者,靃也,其運陰而動乎中和矣。

陰者,合也,其納乎陽而運乎橐鑰也。

故病於陽者,治其端也。病於陰者,治其肢也。

陰病積也,從支以踈,陽病鬱也,從疏以宣。

是以病鬱生病(病水火),病積結癳,病血脈而火盛皮革。病經筋而骨蹷自敗矣。

故病皮毛者,皮毛先並其邪,而內邪從之。

病肌腠者,外邪幹而鬱之,則內鬱之,則內淫從之,甚於寒熱,則瘰則鬁。

生於經筋肉穀。此手足太陰肺脾之邪所生也。

《太微.癸辛》

若付(髟付)。秉氣不同,則骨精血性各異,其異也,則肝類而魂同之。則心類而神宗之。則脾類而思生之。則肺類而魄從之。則腎類而志從之。則情類而識作之。則命類而性守之。

若付(髟付)。七神有其支,則氣清而空靈,則形活而感鐘。有專者,不病矣。無病者病居矣。

何謂焉?外邪從風從寒,內邪從怒從燥,思甚則燥。思甚燥,則氣急,則怒從。怒者,從洪而來也。先傷於胃,次傷及脈,次傷及形也。

故肝之魂,心之神,脾之思,肺之魄,腎之志,膻中之情識,命門之性,謂之七神。七神之為病也,有氣無形,故曰奇出之癆。

其癆之生也,始乎氣急血燥。怒、驚、憂、恐、哀、鬱、悲思者,乃其源也。是以苦役無神患,庻賈無形衰。因其於勞乎神也,無勞乎形也。

若付(髟付)。失其神,則精氣(氣火)渙然,而舉手無力也。

失其思,則盲目於燥而妄,亂無節。

失其魄,則滯弗通而疲之不堪。

失其意,則其忘則骨無氣而形墮落也。

失其魂,則筋骨無養,則心憊而嗜睡也。

失其識,則作無常,行無常性。

失其性,則舉弗經,而任乎兇狂。

其病也,神患心病,思患脾不營,魄患肺滯氣虧,志患腎陽散失,魂患肺瘀血泣,情識患經否絡鬱,氣逆血滯,性患癔厥,並土陽狂陰毒。

其在絡經與八脈,則陰陽維少陰太陽病,心患而神黯之。二蹺任厥陰少陽病,而魂淖(病卓)之。陽明沖太陰病脾,而思縈之。二蹺沖陽明病肺不收,而魄散之。沖帶太陽少陰病腎不斂,而志痿之。沖督三焦少陰太陽病膻中,情鬱而識朦之。督任少陰太陽病命門火衰,而性張之。

若付(髟付)。陰陽寒熱之病氣血,其來也,失神者並矣。眞炁不失。邪熱可並也。眞髒安,血無所患矣。

是以神之志靜,而心弗能也,思之欲安,而脾莫容也。魄之欲清,而肺先濁也。志之緣澹,而腎莫容也。魂之欲恬,而肝奚為耶。情之欲湛,而識動之也,性之欲安,而命門火熾焉。

故髒病則神逆,經病則神黯,絡病則神虛,溪病則志弱,穀病則神懼。何謂焉?此相勝而伏者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