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春秋繁露译注

灭国上第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题解】

本篇论述了君王应当如何保存国家的道理,强调君王应该是“民之所往”、“不失其群者”,即君王如果能够做到民心所向、得到天下群众的拥护,就会“无敌于天下”,否则在遇到危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助而导致亡国;又强调君王必须托贤、用贤,即任贤用能以辅政,这些都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同时列举《春秋》所记诸多代表性事例来说明君王对存亡之理必须要有深刻的认识。

王者,民之所往;君者,不失其群者也。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小国德薄,不朝聘大国,不与诸侯会聚,孤特不相守(1),独居不同群,遭难莫之救,所以亡也。非独公侯大人如此,生天地之间,根本微者,不可遭大风疾雨,立铄消耗(2)。卫侯朔固事齐襄,而天下患之;虞、虢并力,晋献难之(3)。晋赵盾,一夫之士也,无尺寸之土、一介之众也(4),而灵公据霸主之余尊(5),而欲诛之,穷变极诈,诈尽力竭,祸大及身。推盾之心(6),载小国之位(7),孰能亡之哉?故伍子胥,一夫之士也,去楚,干阖庐(8),遂得意于吴。所托者诚是(9),何可御耶?楚王髡托其国于子玉得臣,而天下畏之(10);虞公托其国于宫之奇,晋献患之。及髡杀得臣,天下轻之;虞公不用宫之奇,晋献亡之。存亡之端,不可不知也。诸侯见加以兵(11),逃遁奔走,至于灭亡而莫之救,平生之素行可见也(12)。隐代桓立,所谓仅存耳(13),使无骇率师灭极,内无谏臣,外无诸侯之救;载亦由是也,宋、蔡、卫国伐之,郑因其力而取之(14)。此无以异于遗重宝于道而莫之守,见者掇之也(15)。邓、谷失地而朝鲁桓,邓、谷失地,不亦宜乎(16)?

【注释】

(1) 孤特:孤立无援。

(2) 铄(shuò):削弱,损毁。

(3) “虞、虢并力”二句:《春秋》僖公二年:“虞师、晋师灭夏阳。”《公羊传》载晋献公谓荀息曰:“吾欲攻郭,则虞救之;攻虞,则郭救之,如之何?”故此云:“晋献难之。”虢,《公羊传》作“郭”,二者音同、古通。

(4) 一介:一个。“一介”之上,宋本、殿本、凌本均有“无”字,是。

(5) 余尊:先人所遗留的霸主尊位。晋灵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的孙子,所以说“灵公据霸主之余尊”。

(6) 推盾之心:和赵盾推心置腹地交往。

(7) 载:担任,居任。

(8) 干:干求,求取别人的任用。

(9) 所托者诚是:所托付的人确实是贤人。

(10) “楚王”二句:《公羊传》僖公二十八年:“楚之杀其大夫得臣。”何诂:“子玉得臣,楚之骄蹇臣,数导其君侵中国。”楚王髡,楚成王熊髡。子玉得臣,成得臣,字子玉,楚成王的令尹。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楚师大败,子玉得臣被楚王勒令自杀。

(11) 见加以兵:被别国军队侵犯。见,被。加,侵陵、侵犯。

(12) 素:平素,一向。

(13) “隐代”二句:是指鲁隐公代替鲁桓公被立为君主,仅仅是为了保存鲁国而已。

(14) “载亦”三句:《春秋》隐公十年:“秋,宋人、卫人入郑。宋人、蔡人、卫人伐载,郑伯伐取之。”《公羊传》:“其言伐取之何?易也。其易奈何?因其力也。因谁之力?因宋人、蔡人、卫人之力也。”载:亦作“戴”,国名,子姓,在今河南考城东南五十里。由,凌本作“犹”,“由”、“犹”古通。因,依靠、凭借。

(15) 掇(duo):拾取。

(16) “邓、谷失地”三句:《春秋》桓公七年:“夏,伯绥来朝,邓侯吾离来朝。”《公羊传》曰:“皆何以名?失地之君也。其称侯朝何?贵者无后,待之以初也。”邓,曼姓小国,在今河南邓县一带。谷,小国,在今湖北谷城西北十五里。失国之君称名,谷伯名绥,邓侯名吾离。邓、谷两国之君朝见篡弑君王的鲁桓公,其出处行事如此,灭国失地,也是应该的。

【译文】

所谓王,就是人民归往的意思;所谓君,就是不会失去他的群众的意思。因此能够使万千人民归向,并得到天下群众拥护的人,天下就没有人能够和他抗衡了。春秋时代被弑杀的君王有三十六位,被灭亡的国家有五十二个。小的国家德泽浅薄,不去朝见聘问大的国家,不跟各诸侯国会聚结盟,孤孤单单得不相互防守,独处不合群,因此在遭难的时候没有人来救他,所以也就被灭亡了。不仅公侯大人们是这样,凡是生长在天地之间,根柢细微的事物,不可能经受大风大雨的摧残,立即就会损毁耗竭。卫侯朔侍奉齐襄公,天下的人都很忧虑;虞国和虢国联合力量,使晋献公感到很为难。晋国的赵盾,只不过是一介卿士,没有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一个民众,而晋灵公拥有霸主遗留下来的尊位,想要诛杀赵盾,最后欺诈的方法没有了,力量也用尽了,祸患反而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晋灵公能够与赵盾推心置腹地交往,即使居任一个小国的国君,有谁能够灭亡它呢?因此,伍子胥只不过是一介卿士,离开楚国,求取吴王阖庐的任用,于是在吴国春风得意。如果君王所托付的人确实是贤人,那么谁又能够抵御得了呢?楚成王熊髡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子玉得臣,天下的人都害怕楚国;虞公把国家重任托付给了宫之奇,晋献公就有了忧虑。等到后来楚成王杀了得臣,天下的人就轻视楚国了;虞公不采用宫之奇的意见,晋献公就把虞国灭亡了。国家存亡的根本,不可以不知道。诸侯被别国的军队侵犯,就逃跑出奔,以致于灭亡了也没有人来援救,这可以从他平时的一贯行为看出来。鲁隐公代替鲁桓公被立为君主,仅仅是为了保存鲁国而已,他派展无骇率领军队消灭了极国,极国国内没有正直耿介的大臣,国外也没有诸侯来救援;载国也是这样,宋国、蔡国、卫国攻伐它,郑国就依靠这些国家的联合力量把它占领了。这就如同把贵重的珍宝放到路上,而不去看守,看到珍宝的人当然就轻而易举地拾走了。邓国和谷国丧失了国土而去朝见鲁桓公,邓国和谷国丧失国土,不是应该的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