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医宗必读

卷之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傷寒

黃帝曰: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冬寒之氣,感而即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巨,太也。太陽為六經之長,統攝陽分,故諸陽皆其所屬。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風府,督脈穴。太陽經脈覆於巔背之表,故主諸陽之氣分。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熱病,熱雖甚不死;寒邪束於肌表,則玄府閉,陽氣不得散越,鬱而為熱。寒散則熱退,故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不免於死。兩感者,陰陽俱傷,表裡同病也。太陽與少陰同病,則頭痛與口乾煩滿;陽明與太陰同病,則身熱譫語與腹滿不欲食;少陽與厥陰同病,則耳聾與囊縮而厥。三陰三陽俱受病,水漿不入,昏不知人,六日當死也。

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足太陽為三陽之表,而脈連風府,故傷寒者多從太陽始。太陽之經,從頭項下肩髆,挾脊抵腰中,故其見病如此。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胃不和,則臥不安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邪傳少陽者,三陽已盡,將入太陰,故謂半表半裡之經。仲景曰: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口苦咽乾,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蓋邪在陰則寒,在陽則熱,在半表半裡,故寒熱俱見也。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三陽為表屬腑,邪未入臟,可汗而解。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邪在三陽,失於汗解,則傳三陰,自太陰始也。仲景曰:脈浮而緩,手足自溫,系在太陰,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者益甚,腹時痛也。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腎屬水而熱邪涸之,故燥渴。仲景曰:少陰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至厥陰而六經傳遍,邪熱甚於陰分,故煩滿。仲景曰:厥陰為病,氣上撞心,心中痛,飢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傷寒傳變,先自三陽,後入三陰,此常序也。東垣曰:太陽病若渴者,自入於本也,名曰傳本。太陽傳陽明者,名循經傳。太陽傳少陽者,名越經傳。太陽傳少陰者,名表里傳。太陽傳太陰者,名誤下傳。太陽傳厥陰者,名循經得度傳。陶節庵曰: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至厥陰而愈者,或不罷再傳者,或間經傳者,或傳二三經而止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者,或越經而傳者,或初入太陽不發熱,便入少陰而成陰證者,或直中陰經者。有兩經或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有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者,為並病。有太陽陽明合病,有太陽少陽合病,有少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若三陽與三陰合病,即是兩感。

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傳經已遍,邪當漸解,若過經而不解,則深入於腑,腑不解則深入於臟,故五臟六腑皆病。邪盛於外,則營衛不行,氣竭於內,則五臟不通,所謂其死皆以六七日者如此。劉草窗謂:傷寒傳足不傳手,其說蓋出此篇,而誕妄實甚。夫人之氣血,運行周身,豈邪遇手經而有不入者哉?寒之傷人,必先皮毛,皮毛者肺之合,故外則寒慄鼻塞,內則喘嗽短氣,非傳肺乎?舌苔昏亂,非傳心與包絡乎?泄瀉秘結,非傳大腸乎?癃閉,非傳小腸乎?痞滿上下不通,非傳三焦乎?且本文云:五臟六腑皆病,豈手經不在內乎?然經言傳變不及手經者,何也?足之六經,可盡周身上下之脈絡,而手經已在其內,不必復言矣。

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所謂其愈皆十日以上者,如此。又有言傷寒以不服藥為中醫者,其說本如此。不知經文為氣實者言也。若正虛邪勝則死。譬如人溺洪濤,不為援手,而聽其自渡,全活者幾希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各通者,言各明經脈,隨證施治也。未滿三日,其邪在表,汗之而愈;滿三日者,其邪在裡,下之而愈。然此特道其常耳。《正理論》云:脈大浮數,在表可汗,脈實沉數,在裡可下。故日數雖多,有表證者必汗。日數雖少,有里證必下。第當以表裡為辨,不可以日數拘也。

愚按:冬氣嚴寒,萬類潛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固密者,毋勞爾形,毋搖爾神,形神並守,偕行於閉蟄封藏之本者也。一有不謹,而犯寒威,則殺厲之毒,乘於肌體,冬月即發,名正傷寒。伏而不發,至春變溫,至夏變熱,變態不測,殊可憂慮,治之或差,反掌生殺。自仲景以來,名賢代起,立言不患不詳,患其多而惑也。陶節庵曰:得其要領,易於拾芥,脈證與理而已。求之多歧,則支離繁碎,如涉海問津矣。脈證者,表裡陰陽,虛實寒熱也。理者,知其常通其變也;多歧者,蔓衍之方書也。

余有感於斯言,約六法以盡之。曰:汗、吐、下、溫、清、補。汗者,治在表也。而汗法有三:一曰溫散,寒勝之時,陰勝之藏,陽氣不充,則表不解,雖身有大熱,必用辛溫。一曰涼解,炎熱熾盛,表裡枯涸,陰氣不營,亦不能汗,宜用辛涼。一曰平解,病在陰陽之間,既不可溫,又不可涼,但宜平用,期於解表而已。吐者,治其上也,吐中有發散之意,可去胸中之實。經曰: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下者,攻其里也,而下法有五:痞滿在氣,燥實在血,四證具者,攻其宜峻也。但見滿燥實者,攻之稍緩;但見痞實者,攻之更緩;或行血畜,或逐水停,輕重緩怠,隨證靈通也。溫者,溫其中也,臟有寒邪,不溫則死。夫氣為陽,氣虛則寒,故溫即是補,又名救里者,以陽虛可危,亟當救援也。清者,清其熱也,有熱無結,本非下證,若不清之,熱何由散?下後餘邪亦宜清也。補者,救其虛也,古人言之已詳,今人畏而不用,使傷寒犯虛者,坐而待斃,大可憾已。

如屢散而汗不解,陰氣不能達也,人知汗屬於陽,升陽可以解表,不知汗生於陰,補陰可以發汗也。又如內熱不解,屢清而火不退,陰不足也,人知寒涼可以去熱,不知壯水可以制火也。又如正虛邪熾,久而不痊,補正則邪自除,溫中則寒自散,此必見衰微之陰脈者也。《傷寒論》曰:陰證得陽脈者生,陽證得陰脈者死。人皆奉其言,未知繹其義。夫正氣實者,多見陽脈;正氣虛者,多見陰脈。證之陽者,假實也,脈之陰者,真虛也。陳氏曰:凡察陰證,不論熱與不熱,惟憑脈用藥,至為穩當。不論浮沉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伏陰。然則沉小者,人知為陰脈,不知浮大者,亦有陰脈也。是知傷寒雖具萬變,虛實二字可以提綱。正勝則愈,邪勝則死。正氣實者,雖感大邪,其病亦輕;正氣虛者,雖感微邪,其病亦重。氣實而病者,攻之即愈,雖不服藥,經盡即安,何足慮也?所可慮者,惟挾虛耳!奈何庸淺之輩,不察虛實,但見發熱,動手便攻,虛而攻之,無不死者。且曰傷寒無補法,謬之甚矣。獨不觀仲景立三百九十七法,而治虛寒者一百有奇;垂一百一十三方,而用人參、桂、附者,八十有奇。東垣、丹溪、節庵亦有補中益氣、回陽返本、溫經益元等湯,未嘗不補也,謂傷寒無補法可乎?夫實者,不藥而愈,虛者,非治弗痊。能察其虛而補救者,握傷寒之要矣,何必求之多歧哉?

傷寒十六證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緩。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緊。以上四證,皆冬月即病者。溫病者,冬受寒邪,來春乃發,發熱頭疼,不惡寒而渴,脈浮數。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嘿嘿欲眠,語言難出,四肢不收,尺寸俱浮。溫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溫時行之氣。溫毒者,冬受寒邪,春令早熱,復感其邪。以上五證,皆冬傷於寒,而病發於春,皆有溫之名也。熱病者,冬傷於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傷暑者,暑熱為邪,自汗煩渴,身熱脈虛。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身不甚熱,兩脛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風濕者,既受濕氣,復感風邪,肢體重痛,額汗脈浮。痙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面赤目赤,口噤頭搖,角弓反張。若先受風邪,復感於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邪,復感於濕,惡風有汗為柔痙。

類傷寒五證

一曰痰,中脘停痰,憎寒發熱,自汗胸滿,但頭不痛,項不強,與傷寒異耳。一曰食積,胃中停食,發熱頭痛,但身不痛,氣口緊盛,與傷寒異耳。一曰虛煩,氣血俱虛,煩躁發熱,但身不痛,頭不痛,不惡寒,不浮緊,與傷寒異耳。一曰腳氣,足受寒濕,頭痛身熱,肢節痛,便閉嘔逆,但腳痛,或腫滿,或枯細,與傷寒異耳。一曰內癰,脈浮數,當發熱而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蓄積有膿也。胸中痛而咳,脈數,咽乾不渴,濁唾腥臭,肺癰也。小腹重,按之痛,便數如淋,汗出惡寒,身皮甲錯,腹皮腫急,滑脈而數,腸癰也。胃脘痛,手不可近,胃脈細,人迎盛者,胃脘癰也。以人迎盛而誤認傷寒,禁其飲食必死。

表證

發熱、惡寒、惡風,頭痛、身痛,腰脊強,目痛、鼻乾、不眠,胸脅痛,耳聾,寒熱,嘔,脈浮而大,或緊或緩。有汗,脈浮緩無力,表虛也,無汗,脈浮緊,表實也。

里證

不惡寒,反惡熱,掌心腋下汗出,腹中硬滿,大便不通,腹痛、腹鳴、自利,小便如常,譫語潮熱,咽乾口渴,舌乾煩滿,囊縮而厥,唇青舌卷,脈沉細,或沉實。腹鳴、自利、不渴,唇青舌卷,無熱惡寒,下利清穀,身痛,脈沉微,裡虛也。腹中硬,大便閉,譫語潮熱,腹痛,不惡寒,反惡熱,譫語,掌心脅下有汗,咽燥腹滿,裡實也。表裡俱見,屬半表半裡,表裡俱無,不可汗下,小柴胡湯隨證加減。

陰證

身靜,氣短,少息,目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水漿不入,二便不禁,面如刀割,色青黑,或喜向壁臥,目閉不欲見人,鼻氣自冷,唇口不紅,或白、或青、或紫,手足冷,指甲青紫,小便白,或淡黃,大便不實,手按重無大熱,若陰重者,冷透手也。

陰毒者,腎本虛寒,或傷冷物,或感寒邪,或汗吐下後變成陰毒,頭痛,腹中絞痛,眼睛痛,身體倦怠而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手背有冷汗,恍惚,身痛如被杖,虛汗不止,鄭聲,嘔逆,六脈沉微,或尺衰寸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

陰證似陽者,煩躁面赤,身熱、咽痛,煩渴,脈浮微,手足冷,大便泄,小便清,昏沉多眠,又有身熱反欲得衣,口不渴,指甲黑,此陰盛於內,真陽失守也。

陽證

身動,氣高而喘,目睛了了,呼吸能往能來,口鼻氣熱,面赤唇紅,口乾舌燥,譫語,能飲涼水,身輕如常,小便赤,大便閉,手足溫,指甲紅。

陽毒者,熱邪深重,失汗、失下,或誤服熱藥,熱毒散漫,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咽喉痛甚,身面錦斑,狂言直走,逾垣上屋,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脈洪、大、滑、促,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或昏噤咬牙,見鬼神,吐膿血,藥入即吐。

陽證似陰者,手足冷,大便閉,小便赤,煩悶,昏迷不眠,身寒卻不欲衣,口渴,指甲紅,脈沉滑,或四肢厥冷。陰厥脈沉弱,指甲青而冷,陽厥脈沉滑,指甲紅而溫。此陽極於內,真陰失守也。

六經證治

足太陽膀胱,此經從頭頂貫腰脊,故頭痛,惡寒,發熱,脊強。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營,惡寒、頭痛,脈浮緊而無汗,用麻黃湯開發腠理以散寒,得汗而愈。風則傷衛,惡風、頭痛,脈浮緩而有汗,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風止汗而愈。若夫風寒兼受,營衛俱傷,用大青龍湯。此三湯者,冬月天寒腠密,非辛溫不能發散,故宜用也。若春溫、夏熱之證,皆用羌活沖和湯,辛涼解之。傳至陽明,則目痛,鼻乾,不眠,以葛根湯、升麻湯治之。此經有在經、在腑之別,如目痛、鼻乾、微惡寒、身熱、脈浮洪,病在經也。潮熱自汗,譫語發渴,大便閉,揭去衣被,手揚足擲,發斑發黃,狂亂惡熱,脈沉數,病在腑也。傳至少陽,則寒熱而嘔,胸痛、脅痛,口苦、耳聾,此為半表半裡之經,表證多者,小柴胡湯;里證急者,大柴胡湯。過此不已,則傳陽明之府。表證悉罷,名為入里,惡熱譫語,口燥咽乾,不大便,脈沉實,如痞、滿、燥、實,四證皆具,三焦俱傷,宜大承氣湯。但見痞、燥、實三證,邪在中焦,宜調胃承氣湯,不用枳、樸,恐傷上焦之氣也。但見痞、實二證,邪在上焦,宜小承氣湯,不用芒硝,恐傷下焦之血也。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如狂喜忘,蓄血證也,宜桃仁承氣湯。傳至三陰,四肢厥冷,腸痛吐瀉,口唾冷涎,畏寒戰慄,面如刀割,引衣踡臥,脈見遲軟,急宜溫之,輕者理中湯,重者四逆湯。或初病起不發熱,便見寒證者,名為直中陰經,亦以二湯主之。

以上各經治法,一見表證,即與汗之;一見里證,即與下之;一見虛寒,即與溫補。但當以脈證為據,不可以日數為拘也。

可汗

頭痛,項強,肢節、腰背俱強,身疼拘急,惡寒發熱,無汗,脈浮數,或浮緊,皆可汗。若汗後不解,仍發熱,脈浮,須再汗之。

不可汗

無表證者,不可汗。脈沉不可汗。尺脈遲不可汗。脈微弱者,雖惡寒,不可汗。咽中閉塞者,不可汗。諸動氣者,不可汗。淋家,不可汗。亡血虛家,不可汗。厥者,不可汗。汗家,不可重汗。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不可汗。脈弦細,頭痛而熱,屬少陽,不可汗。昔範云患傷寒,時武帝有九錫之命,謂徐文伯曰,可速愈乎?文伯曰:甚易。但元氣不足,恐二年後不復起耳!云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二年乎?遂以蒸法取汗而愈。後二年果卒。虛者其可輕汗哉?

可吐

病在膈上者,可吐。汗下後。虛煩懊憹者,可吐。

不可吐

脈虛,不可吐。厥逆,不可吐。膈上寒,乾嘔,宜溫不宜吐。

可下

汗後不解,邪傳胃府可下。潮熱腹痛,脈實可下。陽明多汗,譫語,有燥糞,可下。

潮熱,手足腋下汗出譫語者,可下。吐後腹滿,可下。凡臍腹硬或痛不可按者,可下。下後不解,臍腹硬痛,可再下。結胸脈不浮,可下。少陰病,下利清水,其色青者,心下必痛,口乾者,可下。太陽證,熱結膀胱,小便不利,小腹急結,其人如狂者,血蓄也,可下。陽明證,其人喜忘,大便黑,必有瘀血,可下。陽明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必發黃,可下。

不可下

表未解者,不可下。腹脹可按而減者,不可下。諸虛者,不可下。陽微者,不可下。咽中閉塞者,不可下。

諸動氣者,不可下。脈弱者,不可下。脈浮大者,不可下。小便清白者,不可下。陽明病面赤,心下雖硬滿,不可下。

用火法

以火燒地布桃葉,柏葉亦可。設席,置病人於上,即汗出。或醋炒香附,熱熨胸背,即汗。或置火於床下。或艾灸。

用水法

傷寒思飲水為欲愈,若不與則不愈,若恣飲則水停。宜以新汲水少與之,待再思再與。熱甚者,以青布浸新汲水中,置病人胸前,熱則易之;甚者,置病人於水中,或浸手足,或漱口,或表未解及陰證似陽者,忌之。

發熱

翕翕而熱者,表也,羌活沖和湯。蒸蒸而熱者,里也。輕者大柴胡湯,重者承氣湯。半表半裡者,表裡俱熱而輕於純在裡也,小柴胡湯。至於三陰發熱,則有腹痛肢冷,脈沉,下利為異,四逆湯。潮熱屬陽明,一日一發,日哺而作,陽明內實也。大便硬者,承氣湯。表未罷者,小柴胡湯。煩熱兼渴者,竹葉石膏湯。心煩不眠,酸棗仁湯。煩而心悸,小建中湯。煩而悶者,梔子豉湯。熱者,白虎湯。寒者,附子湯。

惡寒

(不見風亦惡寒,身雖熱,不欲去衣被。)

發熱惡寒者,陽也,羌活沖和湯。無熱惡寒者,陰也,理中湯。下證悉俱,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先解表而後攻裡。下後不解,發熱而渴,惡寒,白虎湯。惡寒而嘔,心下痞者,五苓散。汗後惡寒,虛也,芍藥附子甘草湯。背惡寒,表未解也。葛根湯。背惡寒而潮熱,柴胡加桂湯。口渴心煩,背微惡寒,白虎加人參湯。背惡寒,潮熱腹滿,小承氣湯。少陰病,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汗後不解,後背惡寒者,虛也,芍藥甘草附子湯。

惡風

密室無風,不惡。

太陽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有汗,桂枝湯。吐下後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燥渴而煩,白虎加人參湯。汗多亡陽,惡風者,桂附湯。

自汗

惡風寒者,桂枝湯。惡寒自汗,表虛也,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自汗不惡風寒,表證罷,里證實也,承氣湯。汗多小便利,必津液竭,大便雖硬,不可攻,宜蜜導。用蜜於銅器中,微火煎,稍凝,攪之,勿令焦,皂角末少許和之,乘熱捻作棗子樣,冷內穀道中,欲大便即去之。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汗多不止,曰亡陽,桂枝附子湯。外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牡蠣粉二兩,細末,紗囊,周身撲之。

盜汗

在半表半裡,膽有熱也,小柴胡湯。頭汗者,熱不得越,陽氣上騰,譫語,承氣湯。心下滿,頭汗出,水結胸也,小半夏茯苓湯。頭汗出,齊頸而還,發黃也,茵陳五苓散。頭汗出,小便難者死。手足汗,大便燥,譫語,大承氣湯。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水穀不分,手足汗者,理中湯。

頭痛

太陰、少陰有身熱,無頭痛;厥陰有頭痛,無身熱。若身熱又頭痛,屬陽經也。頭痛發熱,無汗惡寒,麻黃湯。大便六七日不通,頭疼有熱,小便清者,不在裡,仍在表,羌活沖和湯。頭痛甚者,必衄,葛根蔥白湯、川芎石膏湯。少陽頭痛,小柴胡湯。頭痛寒熱,寸脈大,痰厥也,瓜蒂散。厥陰頭痛,嘔而吐沫,吳茱萸湯。厥陰頭痛,脈微遲,為欲愈;如不愈,小建中湯。陽明頭痛,不惡寒,微惡熱,不大便,調胃承氣湯。

身痛

太陽脈浮,身痛無汗,麻黃湯。陽明下證已見,但身痛者,表未解也,麻黃湯。發熱有汗,身痛,桂枝湯。陽明脈浮、身痛,葛根湯。汗後脈沉遲,身痛,血虛也,黃耆建中湯。陰毒嘔逆,下利,身痛如被杖,唇青面黑,甘草四逆湯。一身盡痛,發熱惡寒,面寒,桂枝湯。一身盡痛,發熱面黃,二便反利,甘草附子湯。一身盡痛,發熱發黃,頭汗出,背強,小便不利,濕也,茵陳五苓散。一身盡痛,發熱面黃,熱結痰血也,抵當湯。

筋惕肉瞤

汗多亡陽,筋肉失養,故惕惕瞤動。瞤動兼肢冷者,真武湯。輕者,茯苓桂枝甘草白朮湯。汗吐下後見此者,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次服小建中湯。

胸脅滿

胸滿多表證,葛根湯。喘而胸滿,麻黃杏仁石膏湯。脅下痞硬,沖和湯去棗。加牡蠣。胸脅俱滿,或硬痛,或嘔,或不大便,舌上白苔,俱小柴胡湯。邪在胸,汗下之而煩熱,梔子豉湯。胸中痞硬,氣上衝喉,寒也,瓜蒂散。陽明少陽合病,下利身熱,脅痛,大柴胡湯。汗後頭痛,心痞脅滿,十棗湯。

結胸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里,作結胸。脈浮者,先以小柴胡解表,然後下之。按之則痛,小結胸也,小陷胸湯。不按亦痛,大結胸也,大陷胸湯。懊憹、躁渴,實熱結胸也,三黃瀉心湯。血結胸者,小腹滿,小便不利,抵當湯。飲水不散,水結胸也,小半夏茯苓湯。用陷胸等藥不效者,枳實理中湯。煩亂欲死,宜水漬法,凝雪湯,漬布薄胸中,熱除為度。

滿而不痛,病名曰痞。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輕者通用,枳桔湯。胸滿脈濡,半夏瀉心湯。手足溫,按之濡,關上浮者,黃連瀉心湯。乾嘔有水氣,生薑瀉心湯。下利腹鳴,甘草瀉心湯。胃寒咳逆,理中湯。關緊沉緊,大柴胡湯。

大腹滿

六七日不大便,腹滿常痛者,承氣湯。腹滿時痛者,桂枝芍藥湯。腹滿吐食,枳桔理中湯。汗後脹滿,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腹滿漉漉有聲,水與氣也,半夏茯苓湯加桂枝。

小腹滿

臍下滿也。胸腹滿為邪氣,小腹滿為有物。小腹滿,小便利,蓄血也,重者,桃仁承氣湯;輕者,犀角地黃湯。小腹硬滿,小便自利,發狂者,抵當湯。小腹滿,手足厥冷,真武湯。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冷結也,灸關元穴。

腹痛

陽邪痛者,其痛不常,按而痛甚為實。陰寒痛者,痛無休歇,按而痛減為虛。右關脈實,腹痛便閉,承氣湯。下之早因而腹痛,小建中湯。陽脈澀,陰脈弦,腹痛泄利,建中湯或桂枝芍藥湯。少陰厥逆,或利而咳,四逆加五味子乾薑湯。厥陰小腹痛,當歸四逆湯。

咽痛

少陰證也。

不可汗,不可下,甘桔湯為陰陽通用之藥。脈陰陽俱緊,主無汗,有汗曰亡陽,屬少陰,當咽痛,豬膚湯。陽毒咽痛,口瘡赤爛,升麻六物湯,或蜜浸黃連汁噙。非時暴寒,附於少陰之經,脈弱咽痛,必下利,先用半夏桂枝湯,次服四逆湯。下利咽痛,手足徹冷,無熱證者,理中湯。

脅痛

往來寒熱,脅痛胸痛,小柴胡湯加茯苓。身涼,表證罷,乾嘔,脅痛,有水也,十棗湯。

呃逆

仲景作咳逆,即此證也。切勿誤作咳。脈微細,呃逆,胃寒也,橘皮乾姜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脈洪大而呃,心火上奔,肺不得內,甘草瀉心湯。服藥無效,用嗅法。硫黃、乳香,等分為末,酒煎嗅之。失下呃逆,大便實者,小承氣湯。

嘔吐噦

嘔者,聲物俱出;吐者,無聲出物;噦者,有聲無物。太陽陽明合病,當自利,若不利,但嘔,葛根加半夏湯。少陽有嘔證,小柴胡湯。嘔而渴者,豬苓湯、五苓散。先渴後嘔,水停心下,赤茯苓湯。先嘔後渴,此為欲解,當與水飲。瘥後餘熱在胃而嘔者,竹葉加薑汁湯。太陽少陽合病,自利而嘔,黃芩半夏生薑湯。寒厥嘔而不渴,姜附湯。嘔而發熱,心下急,微煩,大柴胡湯。胸中有熱,胃中有邪,陰陽不交,腹痛欲吐,黃連湯、黃連加半夏生薑湯。三陽發熱而吐,俱用小柴胡湯。發熱六七日不解,煩渴欲飲,水入即吐,五苓散。虛熱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寒多而吐,理中湯。不飲而吐,理中湯去朮,加生薑。汗下後胃虛冷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少陰吐者,真武去附子,加生薑。吐逆,二便秘,厥逆無脈,大承氣湯。心下有水氣,乾嘔,身熱,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不發熱,不惡寒,肋痛乾嘔,十棗湯。自汗,頭痛,乾嘔,桂枝湯。乾嘔自利,黃芩半夏生薑湯。裡寒外熱,脈微欲絕,乾嘔,通脈四逆湯。

咳嗽

有聲無痰曰咳,有痰無聲曰嗽。

太陽證罷,表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太陽發熱,咳嗽,方同上。太陽發熱,嘔噦而咳,小柴胡湯。少陽寒熱往來,咳嗽,胸脅滿,或泄利,小柴胡去參棗,加五味子、乾薑。少陰咳嗽,真武湯。少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咳嗽者,水氣也,真武湯加五味子、細辛、乾薑。

太陽無汗而喘,太陽陽明合病,胸滿而喘,俱麻黃湯。邪氣壅盛而喘,雖汗而喘不已,宜再發之,麻黃杏仁石膏湯。誤下,太陽利不止,喘而有汗,脈促,葛根黃連黃芩湯。太陽汗後飲多,水停而喘,小青龍湯去麻黃,加杏仁;小腹滿加茯苓。太陽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湯加厚朴、杏仁。水停心下,腎氣乘心,為悸為喘,五苓散。陰喘脈伏而逆,理中湯,四逆湯。喘而氣促,腹滿,大柴胡湯。

煩躁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強無汗,煩躁,大青龍湯。煩躁消渴,辰砂五苓散。下利咳嘔,煩躁,豬苓湯。下利咽痛,胸滿而煩,豬膚湯。自汗煩躁,小便多,芍藥甘草湯。少陰心煩不臥,黃連雞子湯。少陰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下後復發汗,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渴無熱,乾薑附子甘草湯。六七日無大熱,陰盛格陽,身冷脈細,煩躁不飲水,霹靂散。陰躁欲坐井中,姜附湯。

懊憹

懊者煩惱,恢者鬱悶,比之煩躁,殆有甚焉。

汗吐下後,虛煩不眠,甚則懊憹,梔子豉湯。陽明脈浮,咽燥腹滿而喘,發熱汗出,惡熱懊憹,梔子豉湯,陽明病,下後懊憹,有燥屎,承氣湯。短氣煩躁,懊憹,大陷胸湯。陽明無汗,小便不利,懊憹發黃,茵陳蒿湯。

戰慄

戰者身動,慄者鼓頜,邪欲解也。

慄而不戰,陰盛陽虛,姜附四逆湯。

心中築築然動,怔忡不安。

脈結代,心悸,炙甘草湯。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小建中湯。汗發過多,心悸喜按,桂枝甘草湯。心神不寧,怔忡不臥,安神丸。少陰病,厥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飲水多而悸,雖有他邪,亦先治水,茯苓甘草湯。寒熱心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湯。少陽發汗,譫語悸動,小柴胡湯。

或因熱耗津液,或因汗下過多。

太陽脈弦而渴。小柴胡加天花粉。太陽表不解,有水氣而渴,小青龍湯去半夏,加瓜蔞湯。脅下痛,手足溫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參、天花粉。厥陰病,消渴,氣上衝心,茯苓白朮甘草桂四物湯。汗下後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頭汗,心煩,渴而不嘔,柴胡桂枝幹薑湯。太陽脈浮而渴,桂枝湯。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豬苓湯。少陰下利,而嘔渴,煩不得眠,豬苓湯。汗多不可服。汗、吐、下後,六七日不解,表裡俱熱,惡風大渴,白虎加人參湯。汗後脈大而渴,白虎加人參湯。夏至左右,虛煩而渴,發熱不惡寒,竹葉石膏湯。小便不利而渴,必發黃,茵陳五苓散。少陰自利而渴,小便清利,下焦虛寒,甘草乾薑湯。心煩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少陰也,理中湯。陽明脈長而實,有汗而渴,承氣湯。脈沉滑,熱實煩躁而渴,大陷胸湯。

口燥咽乾

引飲曰渴,不引飲曰燥干。

少陽邪在中焦,口苦幹不甚渴,脈弦,小柴胡湯。口乾脈浮緊,微數,白虎加人參湯。陽明無大熱,背惡寒,口燥咽乾,方同上,少陰病,二三日,口燥咽乾,急下之,大承氣湯。

漱水不欲咽

此證屬陽明,熱在經不在府也。

陽明身熱,頭痛脈微,漱水不欲咽。必發衄,犀角地黃湯,不止,茅花湯。外證無寒熱,漱水不欲咽,必發狂,此蓄血也,桃仁承氣湯,甚者抵當湯。

發狂

熱毒在胃,並於心,神志不定而狂,少臥不飢,妄言笑,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逾垣上屋。六七日未得汗,脈洪數,面赤目脹,大熱煩躁,狂言欲走,葶藶苦酒湯。陽毒發狂,斑爛譫語,升麻湯。火劫汗多亡陽,煩躁驚狂,金匱風引湯,柴胡湯加龍骨、牡蠣。三陽熱極,脈大身熱,渴而狂,黃連解毒湯;甚者承氣湯。汗、吐、下後虛者,人參白虎湯加辰砂。陽毒發狂,眼赤、脈洪,口渴,三黃石膏場。血上逆則喜忘,血下蓄則如狂,輕者犀角地黃湯,重者抵當湯。脈弦長而狂。調胃湯氣湯。陽勝陰絕,發狂譫妄,面赤咽痛,發斑,脈洪實,或滑促,宜酸苦之藥,收陰抑陽,大汗而解,葶藶苦酒生艾湯。

譫語

胃熱乘心,神色昏冒,妄言不休,實則譫語,虛則鄭聲。譫語者數數更端,聲高脈實。鄭聲者只將一事一語,鄭重諄復,聲低脈微。極當明辨。已發汗,身和譫語,柴胡桂枝湯。婦人經水適來,熱入血室,譫語,小柴胡湯。譫語不惡寒,反惡熱,白虎湯。煩躁不眠,白虎加梔子湯。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和,面垢,譫語,遺尿,脈滑實,不可下,白虎湯。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譫語,是因火劫,白虎湯。身熱汗出,胃實譫語,或下利譫語,調胃承氣湯。下利譫語,必有燥尿,承氣湯。譫語,小便利,大便實,小腹滿,手不可近,為瘀血,抵當湯。鄭聲脈微,自利厥逆,白通湯。氣虛獨言,脈細弱者,理中湯。

自利

太陽與陽明合病,自利,葛根湯,嘔者加半夏。太陽與少陽合病,自利,黃芩湯。自利而渴,屬少陰,白虎湯。自利下血,柏皮湯。少陰腎虛,客熱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豬膚湯。脅熱自利,臍下必熱,白頭翁湯。溫毒,下利膿血,桃花湯。下後,脈數不解,自利不止,必脅熱,當便膿血,犀角地黃湯。自利不渴,屬太陰,理中湯。自利清穀,脈微,白通湯、四逆湯。自利腹寒痛,手足冷,理中湯,或吳茱萸湯;自利不止,裡寒下脫,桃花湯,赤石脂離餘糧湯。

鬱冒

鬱結而氣不舒,昏冒而神不清。

太陽誤下,利不止,復發汗,表裡俱虛,鬱冒。漬形為汗。吐下後復發汗,又與水,噦而冒,理中湯。熱而鬱冒,不得臥,有燥屎,調胃承氣湯。

瘛瘲

熱極生風,風主動,故瘛瘲。瘛則筋急而縮,瘲則筋緩而伸,或縮或伸,動而不定。汗出時蓋復不周,腰背手足搐搦,牛蒡根湯,脈浮數,有風熱,防風通聖散。血不養筋,大秦艽湯。

動氣

臟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隨臟所主,而見於臍之左右上下。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宜汗下,中州敢輕動乎?此證須手探之,切勿忽也。四旁有動氣,保命四氣散。

剛痙柔痙

太陽中風,重感寒濕而致也。大發濕家汗則成痙,新產血虛,汗出傷風亦成痙;傷風頭痛,汗出而嘔,若汗之必發痙。經曰:身熱足寒,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背反張,口噤,脈沉細,如發癇狀是也。若先受風,復感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復感濕,惡風,有汗,為柔痙。仰面開目為陽,合面閉目為陰。燥渴為陽,口中和為陰。脈浮、緊、數為陽,沉、細、澀為陰。陽痙易治,陰痙難治。通用小續命湯,剛痙去附子,柔痙去麻黃。陰痙厥逆,筋脈拘急,汗多,桂心白朮散。閉目閤眼,附子防風散。胸滿口噤,臥不著席,咬牙攣急,大承氣湯。頭項強,小腹滿,小便不利,五苓散。風盛血燥,防風當歸散。

手足厥逆

四肢冷,謂之四逆,即名為厥也。

厥逆,脈沉細,踡臥惡寒,引衣自覆,不飲水,下利清穀,四逆湯。脈不至者,通脈四逆湯。脈遲弱,理中湯。手足指微冷,謂之清,理中湯。寒熱而厥,面色不澤,用棉衣包手足溫,大汗而解,急服五味子湯。少陰病,吐利厥逆,煩燥欲死,吳茱萸湯。厥而自熱,黃耆人參建中湯。厥而渴者,白虎湯。厥而悸,先治其水,茯苓甘草湯。厥而惡熱,不眠,譫語,白虎湯。諸陽受氣於胸,邪客則陽氣不施,手足厥逆,脈乍緊,心滿而煩,病在胸中,當吐之,瓜蒂散。先發熱而後厥者,手揚足擲,煩躁飲水,畏熱,大便閉,小便赤,怫鬱,大抵熱深厥亦深,脈沉滑,頭面有汗,指甲溫,皆伏熱也,大小承氣湯。

頭眩上虛則眩。

半表半裡,表中陽虛,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眩,方同上。口苦咽乾,頭眩,小柴胡湯。陽明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太陽病發汗,汗不止,眩冒,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真武湯。

衄血鼻血出也。

太陽病,衄血,及服桂枝後衄者,為欲解,犀角地黃湯。脈浮大,發熱下利,鼻衄乾嘔,黃芩芍藥湯。衄、煩渴飲欲水,水入即吐,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石膏湯。自利而衄,麻黃升麻湯。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衄,名下厥上竭,為難治,當歸四逆湯、黑錫丹。汗後熱退,鼻血不止,新汲井水草紙數層,貼頂上及項脊,溫則易,必止。

吐血

當汗不當汗,熱毒深入,故吐血,內有瘀積,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服桂枝後吐血,犀角地黃湯,或柏子湯。血紫黑成塊,脈遲細,口不渴,小便清,理中湯加丹皮。

蓄血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發狂,血自下,桂枝湯。熱在下焦,少腹急滿,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桃仁承氣湯、抵當湯。

下血

太陽病不解,其人如狂,熱結膀胱,血自下者愈。若不愈,桂枝湯。小腹急滿,抵當湯。少陰下血,桃花湯。腹滿,身熱,下膿血,黃連阿膠湯、地榆散。

小便不利

已汗復下,小便不利,心煩,小柴胡湯。太陽汗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而渴,五苓散。身黃,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有燥屎也,承氣湯。潮熱,大便泄,小便不利,柴苓湯。風濕自汗,身重,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湯。熱鬱不通,田螺搗朴硝,少加麝,如泥,貼臍上。寒鬱不通,炒鹽熨臍下。

小便自利

太陽病,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心下悸。桂枝茯苓甘草湯。身黃,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下焦蓄血,抵當湯。熱而小腹滿,應小便不利,而反自利,蓄血也,抵當湯。二便俱利,脈沉遲,四逆湯。

小便數頻來而短少也。

太陽汗吐後,小便數,譫語,調胃承氣湯。太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小便數,甘草乾薑湯、芍藥甘草湯。

發黃

發熱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連翹赤小豆湯。熱不去,瘀血在裡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往來寒熱,身痛發黃,小柴胡加梔子湯。發熱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便快,發黃。五苓散加茵陳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傷冷脈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下之太過,脾虛津竭,飲水自傷,此陰濕變黃,茵陳茯苓湯、茵陳四逆湯。

發斑

熱甚傷血,裡實表虛,發為斑也。斑見紫、黑者死,十死一生。或陽證誤溫,或當汗失汗,當下失下,或當汗下未解,或下早,熱邪入胃,或下遲,熱留胃中,皆發斑。陽毒結熱,舌卷焦黑,鼻如煙煤,狂言見鬼,面赤錦斑,陽毒升麻湯。赤斑咽痛,玄參升麻湯。表證多者,防風通聖散去硝黃。以上皆消散。斑出咽痛,豬膽雞子湯,紫雪細細嚥之。赤斑,大青四逆湯。通用升麻湯、犀角地黃湯、黃連四物湯。冬暖受邪,至春發斑,溫毒也,黑膏化毒丹。已上皆解溫。溫毒煩渴,便實,腹痛,赤斑,承氣湯。汗下虛極發斑,白虎湯加人參白朮。

狐惑

失汗所致,食少胃空,蟲齧五臟,故唇口生瘡。蟲食其臟,則上唇生瘡為惑;蟲食其肛,則下唇生瘡為狐。其候齒燥聲啞,惡食,面目乍赤、乍白、乍黑,黃上白苔唇黑,四肢沉重,喜眠。清熱,黃連犀角湯。聲啞,桃仁湯。殺蟲,雄黃銳散為膏,納穀道中。

多眠

太陽病,脈細多眠,外已解也,小柴胡湯。尺、寸沉細,但欲寐者,少陰證也,四逆湯。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多汗,或發汗後,身猶灼熱,喘息多眠,風溫也,萎蕤湯。

不得眠眠,安臥也。

吐下後不眠,酸棗仁湯。吐下後懊憹,不眠,梔子豉湯。大熱,嘔,錯語不眠,黃連解毒湯。少陰病二三日已上,心煩不眠,黃連雞子湯。太陽大汗,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下後渴而不眠,豬苓湯。脈浮,小便不利,不眠,五苓散。下後復發汗,不眠,無表證,脈沉,乾薑附子湯。

短氣

呼吸短促,不能接續,似喘而不搖肩.似呻吟而無痛。汗出不徹,故短氣,葛根加人參湯。腹滿短氣,邪在表為虛,甘草附子湯。風濕相搏,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甘草附子湯。水停心下,短氣,五苓散。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未和,十棗湯。太陽下之早,心下硬,結胸短氣,大陷胸湯。

蛔厥

臟寒,故食即吐蛔也。

胃中虛冷,理中丸或四逆湯。仲景只用烏梅丸。吐蛔而渴,理中湯加大黃,入蜜和之。

百合病

似寒無寒,似熱不熱,欲食不食,欲臥不臥,欲行不步,嘿嘿不知所苦,如見鬼狀,小便赤,病後失調,攻下非法,故成百合病。

通用小柴胡湯加百合、知母、粳米、生薑。血熱,百合地黃湯。一月不解而渴,百合一斤,水二十碗,漬一宿,煮熱浴身。

陰陽易

男病新瘥,女與之交,曰陽易;女病新瘥,男與之交,曰陰易。細考之,即女勞復也。有謂男病愈後,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後,因交而男病,於理未然。古今未嘗見此證也。證狀: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股拘急。通用燒褌散。取女人褌襠近隱處,剪燒灰,水調方寸匕,日三服。女病用男褌。新瘥後大虛,因交復作,垂死,獨參湯調燒褌散,多有用參至一二斤而愈者。古用豭鼠糞湯,寒者,當歸白朮湯。

勞復

非但強力持重,若梳沐微勞,及七情,皆復也。脈虛者,補中益氣湯、麥門冬湯。挾外證者,則謂之復,非為勞也,小柴胡湯。

食復

新瘥胃虛,食稍多則復,羊肉及酒尤忌。腹滿脈實,煩熱便秘,大柴胡湯;輕者,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神麯。消導後熱不退者,補中益氣湯。

過經不解

十二日當愈不愈,則再傳,是為過經。潮熱者,實也,先與小柴胡湯,外已解,加芒硝。嘔微煩,大柴胡湯。過經譫語、脈實當下,調胃承氣湯。

汗後不解

或表邪未盡,或邪傳裡,或邪氣乘虛內客。汗後脈大如瘧狀,再汗之,麻黃湯。汗後心下痞硬,嘔吐不和,大柴胡湯。大汗、大渴,煩而脈大,白虎加人參湯。汗後惡熱,脈實,調胃承氣湯。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湯。太陽大汗出,胃幹不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五苓散。汗後脈洪數,煩渴,五苓散。汗後脹滿,厚朴生薑人參湯。汗過多,心悸發顫,桂枝甘草湯。汗後惡寒,表虛也,脈細,神倦,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汗出不解,發熱,心悸,肉瞤,真武湯。汗後身痛,脈沉,桂枝加芍藥人參湯。汗後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下利惡寒,四逆湯。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桂枝甘草大棗湯。

下後不解

下後熱不去,心中結痛,梔子豉湯。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梔子厚朴湯。太陽桂枝證誤下之,利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表未解,葛根湯、黃連黃芩湯。陽明下之,心下懊憹,桅子豉湯。有燥屎,大承氣湯。太陽下後,脈促胸滿,桂枝芍藥湯。大下後,脈沉遲,厥逆,下利,咽喉不利,吐膿血,難治,麻黃升麻湯。

合病

兩經、三經齊病,不傳者為合病。三陽合病,腹滿身重,口中不和,譫語遺尿,不可汗、下,白虎湯。太陽、陽明合病,脈浮長,大便硬,小便利,脾約丸;惡寒者,升麻葛根湯。不惡寒,反惡熱,大便通者,白虎湯。大便秘,譫語者,調胃承氣湯。喘而胸滿,不可下,麻黃湯。嘔、不下利,葛根加半夏湯。太陽、少陽合病,脈浮弦,脅下硬,往來寒熱,小柴胡湯。自下利者,黃芩湯。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少陽、陽明合病,脈弦長,因發汗,因利小便,胃中燥實,調胃承氣湯。脈長自利者為順,滑而數者為負,有宿食,大承氣湯。負者,克賊也。

並病

一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之傳,為並病。或始則兩陽合病,後則一陽病衰,一陽邪盛,歸併於一經,二者皆並病也。太陽、陽明並病,太陽病發汗不徹,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面色怫鬱,痛無常處,是陽明覆並歸太陽,當再汗,麻黃湯。太陽證未罷,桂枝麻黃各半湯。太陽證罷,但見陽明證者,下之,大承氣湯。太陽、少陽並病,頭痛,太陽眩冒,心下痞,當刺肺俞,肝俞、大椎,慎勿下。太陽不勝,陽明不負,不相剋為順。少陽脈順,陽明脈負,鬼賊相剋為逆。

兩感

日傳二經,陰陽俱病也,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故曰必死。東垣以氣實而感之淺者,猶或可治,大羌活湯。

舌苔

邪在表者,舌上無苔;半表半裡,白苔而滑;傳裡則乾燥,熱深則黃,熱極則黑也。陽明病,脅下硬滿而喘,發熱汗出,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小柴胡湯。脈陰陽俱緊,舌上滑苔,小柴胡湯去半夏,加人參栝蔞湯,腹痛理中湯。熱聚於胃則舌黃,承氣湯。舌純黑有兩種,皆死證也。有火極似水者為熱極,大承氣湯。有水來剋火者為寒極,脈證必寒,附子理中湯。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舌燥欲飲水數升,白虎湯加人參。

瘥後昏沉

因發汗不透,餘毒在心胞絡也。發汗出時,蓋覆不周,則汗出不均,腰背手足搐搦,或冷或熱,牛蒡根湯。瘥後腰已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湯。

摘陶氏十法

發狂難制,以醋炭氣入鼻而定,方可察其陰陽。初病起頭痛發熱,傳裡時熱極發狂,當下之。初病起頭不痛,身微熱,而赤煩躁,欲坐臥涼水中,陰極似陽,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腹中痛甚,將涼水一碗與病人飲之,其痛稍減者,屬熱,當涼之。涼之不愈,渴而大便實者,下之。若小腹痛,大便黑,小便利,身目黃者,蓄血也,行血藥下之。若飲水痛增者,屬寒,當溫之。須察脈來有力無力,此為良法。

寒證脈伏,或吐瀉脫而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人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

舌上有苔,不拘何色,用井水浸新青布試淨後,用生薑浸水刮之,或以薄荷為末,入蜜少許,刷牙擦之。若發黃者,生薑渣周身擦之即退。

鼻衄不止,山梔炒黑為末,吹鼻中,外用濕草紙搭於鼻沖血止。

熱邪傳裡,服藥後,將鹽炒麩皮一升,絹包,於病人腹上熨之。藥氣得熱則行,大便易通。

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赤屬火,黑屬水,有相制之理也。

陰毒,昏不知人,四肢如冰,唇青甲黑,藥不得入,將蔥一握束縛,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先將麝香半分填於臍內,後加蔥餅於上,以火熨之,爛即易。納三餅後,稍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如不醒,再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熱邪亢極,黃連一兩,煎水一碗,放井中待冷,浸新青布搭胸上,稍熱即易,熱勢稍減即止。夏月方用此法。

服藥即吐者,將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大抵服寒藥熱飲,熱藥寒飲,中和之劑溫服。

傷寒死候

陽證見陰脈者死。陰陽毒過六七日者死。脈浮而滑,身汗如油,水漿不入,喘息不休,身體不仁者,死。咳逆上氣,脈散者死。陽反獨留,體如煙燻,直視搖頭,心絕。汗出發潤而喘,肺絕。唇物反青,四肢汗出,肝絕。環口黧黑,虛寒發黃,脾極。脈緊盛,汗出不解者死。盡寸俱虛,熱不止者死。身熱喘息,脈陽而躁者死。大發濕家汗則痙,熱而痙者死。發少陽汗則譫語,發少陰汗則動血,謂之下厥上竭者死。發動氣汗者死。發風溫汗者死。發濕溫汗,日重暍死。汗後不為汗衰,謂之陰陽交者死。不得汗者死。發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謂之三死。咳逆不止者死。臟結者死。結胸證,舌有白苔也。舌卷囊縮者死。脈代者死。少陰吐利,煩躁四逆者死。結胸證悉具,煩躁者死。發厥至七八日,膚冷而躁,無時暫安,曰臟厥死。少陽與陽明合病,脈長大而弦,曰負者死。陰陽易病,頭重眼花,四肢拘急,小腹絞痛,手足攣痛,離經脈見者死。厥而下利,當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死。少陰病,厥逆無脈,與白通豬膽湯,脈暴出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七八日以上,大發熱者死。

脈候

浮澀而緊為傷寒,浮而緊者,表實可汗;浮而緩弱,表虛宜救。沉數或疾滑,或沉實,裡實可下;沉、細、微、遲、軟,裡虛可溫。中候而數,為胃實;中候而遲,為胃虛。寸口沉細無力,為陽中伏陰;尺部沉數有力,為陰中伏陽。寸部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遲細無力,為重陰。寸部微細,為脫陽,尺部無力,為脫陰。寸脈弱者忌吐,尺脈弱者忌下。純弦之脈名曰負,死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浮、數、動、滑、大、陽病見陰脈者死。沉、澀、弱、弦、微、結、促、濡、緩、緊、遲、芤、散、革、代。

醫案

社友韓茂遠,傷寒九日以來,口不能言,目不能視,體不能動,四肢俱冷,眾皆曰陰證。比余診之,六脈皆無,以手按腹,兩手護之,眉皺作楚,按其趺陽,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與大承氣湯,病家惶懼不敢進。余曰:吾郡能辨是證者,惟施笠澤耳。延至診之,與余言若合符節,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體能動矣。故按手不及足者,何以救此垂絕之證耶?

休寧吳文哉,傷寒,煩躁面赤,昏亂悶絕,時索冷水,其弟日休乞余決死期。手揚足擲,難以候脈,五六人制之,方得就診,洪大無倫,按之如絲。余曰:浮大,沉小,陰證似陽也。與附子理中湯,當有生理。日休駭曰:醫者十輩至,不曰柴胡、承氣,則曰竹葉石膏,今反與熱劑,烏乎敢?余曰:溫劑猶生,涼劑立斃矣!日休卜之吉,遂用理中湯加人參四錢、附子二錢,煎成入井,冰冷與飲。甫及一時,狂躁定矣。再劑而神爽,服參至五斤而安。文哉遺以書曰:弟為俗子所誤,既登鬼錄矣,而兄翁拯全之,大奇亦大幸也!方弟躁熱之時,醫以三黃湯入牛黃服之,轉加悶絕,舉室哀號,惟是治終具,候目瞑而已。不意兄翁毅然以為可活,參附一投,陰霾見晛,荊妻稚子,含淚歡呼,一日即醒,經年乃復。嗚呼!父母生之,兄翁再生之,吳天罔極,莫可云喻。敢志巔末,乞附案帙,俾天下萬世,知藥不可浪投,命不可輕棄,何莫非大仁人回春之澤哉!

同社王月懷,傷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憹目脹,諸藥不效。有以山藥、茯苓與之,慮其瀉脫。余診之,六脈沉數,按其臍則痛,此脅熱自利,中有結糞,小承氣倍大黃服之,得結糞數枚,諸證悉安。

婁水張爾和,傷寒第二日,頭痛發熱,正在太陽。余曰:方今正月,天令猶寒,必服麻黃,兩日愈矣。若服沖和湯,不惟不得汗,即使得汗,必致傳經。遂以麻黃湯熱飲之,更以滾水入浴桶置床下熏之,得汗如雨,密覆半日易被,神已爽矣。至晚索粥,家人不與,余曰:邪已解矣,必不傳裡,食粥何妨。至明日果愈。不以麻黃汗之,傳變深重,非半月不安也。

光祿卿吳玄水患傷寒,頭痛腹脹,身重不能轉側,口中不和,語言譫妄,有云表裡俱有邪,宜以大柴胡下之。余曰:此三陽合病也,誤下之,決不可救。乃以白虎湯連進兩服,諸症漸減,更加天花粉、麥門冬,二劑而安。

縣學師楊龍友如夫人,發熱頭疼,六日後忽見紅疹,眾皆以為發斑,用升麻犀角等湯,凡五日不效。余視之曰:此疹也,非斑也;斑為陽明火毒,疹為太陰風熱,一表一里,如天與淵。乃用防風二錢,黃芩一錢,甘草五分,薄荷、桔梗、蟬蛻各一錢,四劑霍然矣。

儒者吳君明,傷寒六日,譫語狂笑,頭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眾議承氣湯下之。余診其脈,浮而大,因思仲景云: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疼有熱,小便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與桂枝湯,眾皆咋舌掩口,謗之甚力,以譫狂為陽盛,桂枝入口必斃矣。余曰:汗多神昏,故發譫妄,雖不大便,腹無所苦,和其營衛,必自愈矣。遂違眾用之。及夜而笑語皆止,明日大便自通。故夫病變多端,不可膠執,向使狐疑而用下藥。其可活乎?

內戚顧淡之,勞神之後,煩躁太熱,頭痛時作時止,醫者禁其飲食,與之解表,見四日熱不退,欲與攻裡。余診之曰:脈不浮緊,安得表耶?又不沉實,安得里耶?惟心部大而澀,此勞心而虛煩,乃類傷寒,非真傷寒。禁食餓絕矣,與之粥,兼進歸脾湯,五日而安。

傷寒諸劑

麻黃湯 治太陽經脈浮緊,頭痛身疼,發熱惡寒,無汗而喘。

麻黃(二錢,去根節) 桂枝(一錢) 甘草(五分) 杏仁(八枚,去皮尖,炒)

水盞半,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發熱汗出,鼻鳴乾嘔。

桂枝 赤芍藥(各二錢) 甘草(一錢)

水盞半,生薑五片,大棗三枚,煎八分,溫服。

大青龍湯 治傷寒中風,頭痛發熱,無汗煩躁。

麻黃(三錢,去節) 桂枝(一錢) 杏仁(五枚,去皮尖,炒) 甘草(四錢) 石膏(三錢)

水鍾半,生薑一錢,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小青龍湯 治表不解,有水氣,發熱嘔咳,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小腹滿而喘。

麻黃 桂枝 芍藥(各一錢) 甘草(五分) 乾薑 細辛(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半夏(一錢,熟)

水二鍾,煎八分服。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脈浮緩,無汗身疼。

桂枝(五錢) 芍藥 甘草 麻黃(各三錢) 杏仁(三十個,去皮尖)

水四鍾,生薑三錢,大棗四枚,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升麻湯 治大下後脈沉遲,尺脈不至,咽喉不利,厥逆,泄利不止。

麻黃(八錢) 升麻 當歸(各四錢) 知母(去毛) 黃芩(炒) 萎蕤(各二錢) 石膏 白朮(炒黃) 芍藥 天門冬(去心) 桂枝 茯苓(去皮) 甘草 乾薑(各一錢)

水四鍾,煎二鍾,分三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瘀熱在裡,身目發黃,中濕身痛。

麻黃(去根節) 連翹 甘草(各四錢) 桑白皮(蜜炙) 赤豆(各一兩二錢) 杏仁(三十個)

水四鍾,生薑七錢,大棗八枚,煎二鍾,分三服。

桂枝甘草湯 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三錢) 甘草(一錢)

水一鍾,煎八分服。

桂枝芍藥湯 治脈浮,腹痛。

桂枝湯加芍藥一倍。

桂枝附子湯 治風濕身病,脈浮虛澀。

桂枝湯加附子一錢。

葛根湯 治太陽無汗惡風,太陽陽明合病。

葛根(一錢五分) 麻黃(一錢) 桂枝 芍藥 甘草(各六分)

水二鍾,生薑五片,大棗二枚,煎一鍾服。

葛根蔥白湯 治已汗未汗頭痛。

葛根 芍藥 知母(去毛) 川芎(各一錢) 生薑(三錢) 蔥白(五個)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葛根半夏湯

葛根湯加半夏。

水煎服。

小柴胡湯 治傷寒四五日,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少陽經發熱,及風

溫濕熱。

柴胡(三錢) 黃芩(炒) 人參(去蘆) 半夏(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柴胡桂枝湯 治風溫汗後身熱,心下煩熱,妨悶動氣。

柴胡(二錢) 桂枝(一錢) 甘草(七分) 人參(一錢) 半夏(熟) 芍藥(各七分) 黃芩(一錢) 生

姜(五片)

水二鍾,棗二枚,煎一杯,溫服。

柴胡桂枝幹柴湯 治往來寒熱,胸脅滿,小便不利。嘔而不渴。

柴胡(一錢五分) 黃芩 桂枝 乾薑(各八分) 甘草(五分) 牡蠣(七分) 栝蔞根(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柴苓湯 治小便難,微熱腹滿。

小柴胡湯加茯苓。

水煎服。

柴胡加桂湯 治身熱欲近衣,身熱不渴。

柴胡 黃芩 半夏(各一錢,泡) 甘草 肉桂(各五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大棗一枚,煎一鍾服。

五苓散 治小便不利而渴,中暑,煩躁霍亂。

豬苓 澤瀉 白朮(炒) 茯苓(各一錢) 肉桂(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

辰砂五香散 治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心胸鬱悶,唇口乾焦,狂言見鬼,小便閉。

五苓散加辰砂,(研細水飛。)

白湯調服。

小建中湯 傷寒三四日,心悸而煩,少陰惡寒,手足踡而濕。

桂枝(一錢) 芍藥(二錢) 甘草(六分) 飴糖(三匙) 生薑(五片) 大棗(一枚)

水鍾半,煎八分,內飴糖令化,溫服。

黃耆建中湯 傷寒身痛,汗後身痛,脈弱宜服。

黃耆(一錢五分,炒) 芍藥(二錢,炒) 肉桂(一錢,去皮) 甘草(六分) 生薑(六片) 大棗(三枚)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飴一大匙,煎一沸服。若微溏利,或嘔者,不用飴。

大柴胡湯 治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

柴胡(一錢二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半夏(八分) 大黃(七分) 枳實(四分)

水二鍾,生薑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

大承氣湯 治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渴,少陰口燥咽乾,日哺發熱,脈實,三焦俱有邪。

大黃(五錢) 芒硝(四錢) 厚朴(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先煎枳實至鍾半,投大黃煎至一鍾,去渣,內芒硝沸,熱服。

小承氣湯 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專瀉上焦之痞熱。

大黃(四錢) 厚朴(二錢,炒) 枳實(一錢,炒)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調胃承氣湯 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秘,譫語,嘔逆,宜服。

大黃(六錢,酒洗) 芒硝(四錢) 甘草(一錢)

水鍾半,煎八分,去渣,入硝一沸服。

桃仁承氣湯 小腹急,大便黑,小便不利,中焦積血也。

桃仁(十個) 肉桂(去皮) 甘草(各一錢) 大黃(二錢五分) 芒硝(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硝煎一沸,熱服。

梔子豉湯 治吐下後心中懊憹,大下後身熱不去,心中痛。

肥梔子(四枚) 香豉(五錢)

水二鍾,煎梔子至一鍾,入豉,煎至七分服。

梔子厚朴湯 太陽下後腹痛,起臥不安。

梔子(五枚) 厚朴(三錢) 枳實(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豬苓湯 治嘔而渴,心煩不得眠,熱在下焦,小便不利。

豬苓 澤瀉 滑石 茯苓 阿膠(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入阿膠煎熔,溫服。

黃芩湯 太陽少陽合病,脅熱下利。

黃芩(三錢) 芍藥 甘草(各一錢)

水鍾半,棗三枚,煎一鍾,熱服。

黃芩芍藥湯 衄後脈微。

黃芩湯去大棗。

黃芩半夏生薑湯 治乾嘔而利。

黃芩湯加半夏、生薑。

黃連湯 治腹滿痛,大便秘,胸中有熱,腹痛欲嘔。

黃連 甘草 乾薑 芍藥(各一錢) 人參 半夏(各五分) 大棗(二枚) 桂(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

黃連阿膠湯(一名黃連雞子湯) 治溫毒下利膿血,少陰煩躁,不得臥。

黃連(二錢) 阿膠(二錢五分) 黃芩 芍藥(各一錢) 雞子黃(二枚)

水二鍾,煎三物至一鍾,去渣,入膠煎一沸,入雞子黃勻服。

黃連犀角湯 治狐惑。

犀角(三錢,磨) 黃連(二錢) 烏梅(四個) 木香(三分,磨)

水鍾半,煎八分,入犀角、木香汁,勻服。

黃連解毒湯 治大熱乾嘔,譫語,呻吟不眠。

黃連(三錢) 黃芩 黃柏 梔子(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黃連瀉心湯

黃連 生地 知母(各一錢五分) 甘草(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升麻湯 治無汗而喘,小便不利而煩渴。

升麻 蒼朮 麥門冬 麻黃(各一錢) 黃芩 大青(各七分) 石膏(一錢) 淡竹葉(十片)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升麻葛根湯 治無寒惡汗,發斑,小兒瘡疹疫癘通用。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等分)

水二鍾,煎一鍾,寒多熱服,熱多溫服。

升麻六物湯 治赤斑口瘡赤爛。

升麻 梔子(各一錢五分) 大青 杏仁 黃芩(各一錢)

水鍾半,蔥白三莖,煎八分,溫服。

陽毒升麻湯 治陽毒赤斑。狂言,吐膿血。

升麻(一錢五分) 犀角(磨) 射干 黃芩 人參 甘草(各八分)

水鍾半,煎八分,入犀角汁服。

玄參升麻湯 治咽痛發斑。

玄參 升麻(各一錢五分) 甘草(八分)

水鍾半,煎八分,溫服。

白虎湯 治汗後脈洪大而渴,虛煩中暍。

知母(三錢) 石膏(五錢) 甘草(一錢) 粳米(一撮)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白虎人參湯 一名化斑湯 治赤斑口燥,煩渴中暍。

白虎湯加人參。

竹葉石膏湯 治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飲水,水入即吐,瘥後渴。

竹葉(十四片) 麥門冬 人參(各一錢) 甘草(四分) 石膏(三錢) 半夏(八分) 粳米(一撮)

水二鍾,煎一鍾,入生薑汁一匙服。

茵陳湯 治頭汗出,欲發黃。

茵陳蒿(三錢) 大黃(三錢) 梔子(三枚)

水二鍾,煎一鍾服。

茵陳五苓散 頭汗出,發黃,秋疫癘及黃疸。

茵陳(三錢) 五苓散(二錢)

每服二錢,米湯調服。

茵陳四逆湯 治陰黃,四肢厥冷。

茵陳(一錢) 甘草(炙,一錢五分) 乾薑(炮,一錢五分) 附子(一錢)

水煎,溫服。

大陷胸湯 治大結胸,手不可按。此藥極峻,不可輕用。

大黃(四錢) 芒硝(三錢) 甘遂末(三分)

水二鍾,煎一鍾,入硝煎一沸,入甘遂末服。

小陷胸湯 治小結胸。

黃連(一錢五分) 半夏(三錢) 栝蔞實(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服。

抵當湯 治血結胸,譫語,小腹滿,漱水不可咽。

水蛭 虻蟲(各十枚) 桃仁(十枚) 大黃(八錢)

水二鍾,煎一鍾,熱服。

小半夏湯 治水結胸。

半夏(四錢) 白茯苓(二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入薑汁,熱服。

半夏瀉心湯

半夏(一錢) 黃連(五分) 人參 甘草 黃芩 乾薑(各一錢)

水鍾半,姜五片,棗五枚,煎八分,溫服。

半夏生薑湯 治咳逆,水穀不下而嘔吐。

半夏(五錢) 生薑(一兩)

水煎服。

半夏桂甘湯 治非時暴寒,伏於少陰,脈微弱,次必下利,一名腎寒。

半夏 桂枝 甘草(各三錢) 生薑(五片)

水煎服。

厚朴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朴 半夏(各一錢) 甘草 人參(各五分)

水鍾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甘草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加甘草。

生薑瀉心湯 治下痢,心下痞,腹中雷鳴。

甘草瀉心湯減甘草一半,加生薑一倍。

赤茯苓湯 治厥陰消渴,氣上衝,吐下後,身振搖,肉惕。

赤茯苓 陳皮 人參(各一錢) 白朮 川芎 半夏(各六分)

水鍾半,煎八分,溫服。

茯苓甘草湯

茯苓(三錢) 桂枝(二錢) 甘草(一錢) 生薑(五片)

水煎服。

茯苓桂甘白朮湯

茯苓(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甘草 白朮(各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四逆湯 治太陰汗利不渴,陰證脈沉身痛。

附子(三錢) 甘草 乾薑(各一錢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當歸四逆湯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一錢) 甘草 通草(各七分)

水鍾半,大棗三枚,煎七分服。

通脈四逆湯 厥逆下利,脈不至。

四逆湯加甘草一倍。

真武湯 治陰證脈沉,身痛;少陰腹痛,小便不利。

附子(三錢) 生薑(五錢) 白朮(一錢) 茯苓 芍藥(各二錢)

水三鍾,煎鍾半,分二服。

附子湯 治陰證脈沉,身痛,少陰背惡寒,口中和。

附子(用生,二錢) 人參 白朮 茯苓 芍藥(各一錢)

水二鍾,煎鍾半,分二服。

甘草附子湯 風溫,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甘草(炙) 附子(各一錢) 白朮 桂枝(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溫服。

甘草乾薑湯 少陰,小便色白,吐逆而渴,動氣,下之反劇,身雖有熱,反欲踡臥。

甘草(一錢) 乾薑(一錢)

水煎服。

理中湯 治太陰自利,不渴,痰多而嘔,腹痛霍亂。

人參 白朮 乾薑(各一錢) 甘草(八分)

水二鍾,煎一鍾服。腹痛甚加附子;寒而吐者加生薑;小便不利加茯苓;腎氣動者去朮。

附子防風湯

附子 防風 柴胡(各八分) 白朮(一錢五分) 桂心 茯苓 乾薑(各五分) 五味子 甘草(各四分) 生薑(五片)

水鍾半,煎八分服。

芍藥甘草附子湯 汗下後惡寒。

芍藥 甘草 附子(各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服。

霹靂散 陰盛格陽,身冷脈浮,煩躁欲水。

附子(一隻,炮) 用冷灰埋之,取出細研,入真臘茶一錢,同研,分二服。每服水一鍾,煎六分,入蜜一匙,冷服。

白通湯 少陰不利。

蔥白(三莖) 附子(三錢) 乾薑(三錢五分)

水鍾半,煎七分服。

正陽散 陰毒面青,四肢厥冷。

乾薑(五分) 附子(一錢) 甘草(五分) 麝(一分) 皂莢(一分)

為細末。水一鍾,煎五分服。

枳實理中丸 治寒實結胸。

枳實(十六枚) 乾薑 白朮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一面)

為末,蜜丸,彈子大,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

乾薑附子湯 下後發汗,晝夜不得眠,無表證,脈微。

乾薑(二錢) 附子(三錢)

水煎服。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寒氣內格,食入即吐。

乾薑 黃蒼 黃連 人參(等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脾約丸 津少大便秘。

大黃 枳實 白芍藥 厚朴(各五錢) 麻子仁(一兩) 杏仁(三錢)

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

金匱風引湯

大黃 乾薑 龍骨(各二兩) 桂枝 甘草 牡蠣(各一兩) 凝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石膏 紫石英(各三兩)

為粗末,以囊盛之,取三指一撮,井水二鍾,煎一鍾,去渣服。

百合地黃湯 治百合病。

百合(七枚) 生地黃汁(一鍾)

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洗去白沫,別以水二鍾,煎取一鍾,入地黃汁一沸,分二服。

犀角地黃湯 衄後脈微,發狂發黃,失汗,成瘀血,大便黑,漱水不欲咽。

犀角(一錢,鎊) 生地黃(四錢) 牡丹皮 芍藥(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入犀角服。

大青四物湯 一名阿膠大青湯。治赤斑。

大青 阿膠 甘草(各一錢) 豉(三錢)

水鍾半,煎八分,入阿膠,候熔,溫服。

黑膏 治溫毒發斑,嘔逆,使毒從皮中出。

生地黃(二兩六錢) 好豉(一兩六錢) 豬膏(十兩)

合露煎之,煎令三分減一,絞去渣,入雄黃、麝香如豆大,攪和,分三服,忌蕪夷。

紫雪 腳氣及暑中三陽,所患必熱,煩躁發斑。

升麻(六錢) 黃金(十兩) 寒水石 石膏(各四兩八錢) 犀角 羚羊角(各一兩) 玄參(一兩六錢) 沉香 木香 丁香(各五錢) 甘草(八錢)

水五鍾,煮金至三鍾,去金。入諸藥再煎至一碗,去渣,投朴硝三兩二錢,微火煎,柳條勿停手攪,候欲凝入盆中,更下硃砂、鷹香各三錢,急攪令勻,候攪令勾,候冷凝成雪,每服一錢,細細嚥之。

吳茱萸湯 嘔,胸滿,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

吳茱萸 生薑(各三錢) 人參(一錢)

水鍾半,棗一枚,煎一鍾服。

甘桔湯 少陰咽痛。

桔梗(三錢) 甘草(二錢)

水鍾半,煎八分服。

枳桔湯 痞證胸滿不痛。

桔梗 枳殼(各三錢)

水煎,熱服。

防風白朮牡蠣散

防風 白朮 牡蠣(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米飲調服。汗出服小建中湯。

五積散 治感冒,腳氣,食積,心腹滿痛,嘔吐,背項拘急。

川芎 蒼朮 桔梗 橘皮 枳殼(各七分) 白芷 官桂 人參(各五分) 厚朴 芍藥 茯苓 當歸 乾薑 麻黃 半夏(各八分)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蔥白三莖,煎八分服。

十棗湯 痞硬脅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

芫花 甘遂 大戟(各等分)

水鍾半,先煎大棗十枚,取八分,入藥末七分,平旦溫服,若病不除,再服五分。

桃花湯 少陰下利膿血,並溫毒下利。

赤石脂(五兩三錢。一半煎用,一半為末用) 糯米(三合) 乾薑(三錢)

水二鍾,煮米令熟,去渣,溫服。一鍾入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愈止服。

沖和湯 即九味羌活湯。治傷寒兩感。春分後代桂枝麻黃湯用。

羌活 防風 蒼朮(各一錢) 甘草 白芷 川芎 生地黃 黃芩(各一錢五分) 細辛(七分)

水二鍾,姜三片,棗一枚,煎一鍾,熱服取汗,有汗者去蒼朮,加白朮;渴加葛根、石膏。

柿蒂湯

柿蒂 丁香(各一錢五分)

水鍾半,姜五片,煎八分服。

烏梅丸 治蛔厥。

烏梅(七十五個) 細辛 附子 人參 柏皮 桂枝(各一兩五錢) 乾薑(二兩五錢) 黃連(四兩) 蜀椒 當歸(各一兩)

十味合搗末,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飯下,飯熟搗梅成泥,和勻諸藥,蜜丸桐子大,米飲下十丸,漸加至二十丸。忌生、冷、滑物。

牛蒡根湯 汗不流,是汗出時蓋覆不密,故腰背手足搐搦。

牛蒡根 麻黃 牛膝 天南星(各六錢)

為末,好酒一升同研,以新布濾取汁,用炭火半秤,燒一地坑通赤,去火令淨,投藥汁在坑內,燒令黑色,取出細研,每酒調服五分,日三服。

地榆散 傷寒熱毒不解,晚即壯熱,腹痛,便膿血。

地榆 犀角 黃連 茜根 黃芩 梔子仁(各八分)

水二鍾,韭白五莖,煎一鍾服。

酸棗仁湯 汗下後,晝夜不得眠。

酸棗仁(炒) 甘草 知母 麥門冬(各一錢) 茯苓 川芎(各六分) 乾薑(三分)

水煎服。

茅花湯 鼻血不止。

茅花(一握,無花用根)

水三鍾,煎鍾半,分二服。

柏皮湯 熱毒入深,吐血。

柏皮(三錢) 黃連 黃芩(各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去渣,入阿膠,候熔服。

麥門冬湯

麥門冬 甘草(各二錢五分)

粳米湯鍾半,棗二枚,竹葉十五片,煎八分服。

小續命湯 方見中風。

黑錫丹 方見眩運。

大秦艽湯 方見中風。

補中益氣湯 方見類中風。

藿香正氣散 方見中風。

萎蕤湯 治風溫,冬溫,春月傷寒。

萎蕤 石膏(各一錢) 麻黃 白薇 羌活 杏仁 甘草 川芎(各六分) 青木香(五分) 乾葛(一錢)

水煎服。

牡蠣澤瀉湯 瘥後從股以下有水氣。

牡蠣 澤瀉 蜀漆 商陸 葶藶 海藻 瓜蔞根(各等分)

為末,米飲調服。

豬膚湯 少陰下利,咽痛,胸滿而煩。

豬膚(五兩)

水四鍾,煎二鍾,加白蜜十匙,白粉二合,熬香,和令得所,分二服。

豬膽雞子湯 傷寒五六日出斑。

豬膽(三個) 雞子(一枚) 苦酒(十匙)

和勻,煎三沸服。

鱉甲散 傷寒八九日不瘥,諸藥不效,名壞傷寒。

鱉甲 升麻 前胡 烏梅 黃芩 犀角 枳實(各七分) 生地黃(一錢) 甘草(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白頭翁湯 脅熱而利,渴而下利。

白頭翁 黃柏 秦皮 黃連(各一錢五分)

水鍾半,煎八分服。

赤石脂禹餘糧 痞而下利不止,當治下焦。

赤石脂 禹餘糧(各三錢)

水煎服。

葶藶苦酒湯 發狂煩躁,面赤咽痛,大下傷血,發熱脈澀。

葶藶(五錢) 苦酒(一碗半) 艾汁(半碗)

煎取七分,作三服。

治䘌桃仁湯 傷寒失汗,變成狐惑,唇口生瘡,聲啞不出。

桃仁 槐子 艾(各三錢)

水二鍾,棗十個,煎一鍾,分一服。

雄黃銳散 狐惑,唇瘡,聲啞。

雄黃 桃仁 苦參 青葙子 黃連(等分)

為末,艾汁為丸,如小指尖大,綿裹內下部中。

豭鼠糞湯 男女陰陽易。

韭根(一大握) 豭鼠糞(十四枚,兩頭尖者是)

水鍾半,煎七分,去渣,再煎一二沸,溫服。

安神丸 方見頭痛。

瓜蒂散 寸脈大,胸滿,多痰有涎,病頭痛。

瓜蒂(炒) 赤小豆(各等分)

二味別搗篩為末,合和,以水二鍾,煮香豉一合作稀粥,去渣,取三分之一,和散一錢,頓服之。如未吐,少少又加。

大羌活湯 治兩感元氣實,感之輕者可治。

防風 羌活 獨活 防己 黃芩 黃連 蒼朮 白朮 甘草(炙) 細辛(各二錢) 知母 川芎 生地黃(各一兩)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熱飲之。末愈,連服三四劑,若有他證,遵仲景法。

辟邪丸 服此雖與病人同床合被,亦不能傳染也。

雄黃(一兩) 丹參 鬼箭羽 赤小豆(各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空心溫水下五丸。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