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呻吟语译注

卷三 射之集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应 务

1.闲暇时留心不成,仓卒时措手不得。胡乱支吾,任其成败,或悔或不悔,事过后依然如昨。世之人如此者,百人而百也。“凡事预则立”,此五字极当理会。

【译文】闲暇时不留心,一遇到匆忙的事情就不能应对自如。胡乱应付,支吾搪塞,不管事情是成功还是失败。有的会后悔,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后悔,事情过后依然如故。世上这种不注意总结经验教训的人太多了。“凡事都要预先有所准备才能成功”,这个道理是应当认真理会的。

2.人定真足胜天,今人但委于天,而不知人事之未定耳。夫冬气闭藏不能生物,而老圃能开冬花,结春实;物性蠢愚不解人事,而鸟师能使雀弈棋,蛙教书。况于能为之人事,而可委之天乎?

【译文】人的力量真的足以胜过上天,但现在的人却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上天,而不知道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事情的成败。冬天气候寒冷,植物不能生长,但老园丁却能使花在冬天开放,春天结出果实;动物本性愚蠢不懂人事,但训鸟师能使雀鸟下棋,使青蛙教书。何况可以依靠人为的努力从而取得成功的事情,怎么能托付给上天呢?

3.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责以善,又当自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道矣。其不见听,我亦且有过焉,何以责人?

【译文】劝人向善,要看这个人本身怎么样,如果这个人可以劝他向善,就应当不断完善我们使他向善改过的方法,不要指责他忌讳的事,不要把他的过错一个不漏地都说出来,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来指责他,不要过分地严峻刚直,不要长篇大论,不要喋喋不休。犯了这六戒,即使是忠告,也不是好的方法。如果对方不愿听,我本身肯定也有过错,怎能怪罪别人呢?

4.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问之,曰:“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饰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译文】我五十岁时,悟出了“五不争”的道理。有人问什么是“五不争”,我说:“不与积聚产业的人争富,不与追求功名的人争贵,不与喜欢自我夸耀的人争名,不与简慢狂傲的人争礼节,不与盛气凌人的人争是非。”

5.五月缫丝,正为寒时用;八月绩麻,正为暑时用;平日涵养,正为临时用。若临时不能驾驭气质、张主物欲,平日而曰“我涵养”,吾不信也。夫涵养工夫岂为涵养时用哉?故马蹶而后求辔,不如操持之有常;辐折而后为轮,不如约束之有素。其备之也若迂,正为有时而用也。

【译文】五月缫丝,正是为了在天气寒冷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八月纺麻,正是为了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平日修养,是为了在有事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如果在有事的时候不能驾御自己的气质,主宰物欲,平日却说“我有涵养”,这样的话我是不相信的。涵养的功夫难道就是为了涵养而涵养吗?在马踢了人之后才给它加上辔头和嚼子,不如平时多加训练;辐条折断了才去修车轮子,不如平时就好好保养。准备的很充分,正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啊。

6.肤浅之见,偏执之说,傍经据传,也近一种道理,究竟到精处,都是浮说彼辞。所以知言必须胸中有一副极准秤尺,又须在堂上,而后人始从。不然,穷年聚讼,其谁主持耶?

【译文】那些肤浅的见解,偏执的言论,依据经典的传注,似乎也有一些道理,但如果深入研究,却都是肤浅的说法和偏颇的言论。所以能说出有远见的话语,必须是胸中有一副极准的秤尺,又能在大庭广众下检验,这样人们才会相信听从。不然的话,即便终年辩论,又有谁来判定是非呢?

7.“因”之一字,妙不可言,因利者无一钱之费,因害者无一力之劳,因情者无一念之拂,困言者无一语之争。或曰:“不几于徇乎?”曰:“此转人而徇我者也。”或曰:“不几于术乎?”曰:“此因势而利导者也。”故惟圣人善用因,智者善用因。

【译文】“因”这个字,真是妙不可言。依靠利益的人不用花一分钱,依靠害处的人不用费一点力,依据感情的人没有一个念头会违背他人之意,顺着别人的话说就不会与他人有争执。有人说:“这不是近于屈从他人的行为吗?”回答说:“这样正是让别人来顺从我的方法。”有人说:“这不是近于权术吗?”回答说:“这是因势利导的方法。”所以,只有圣人善于用“因”,只有智者才善于用“因”。

8.天下之物,纡徐柔和者多长,迫切躁急者多短。故烈风骤雨,无祟朝之咸;暴涨狂澜,无三日之势。催拍促调,非百板之声;疾策紧衔,非千里之辔。人生寿夭祸福,无一不然,褊急者可以思矣。

【译文】天下的事物,纡徐柔和的大多存在得长久,迫切躁急的大多会很短暂。所以暴风骤雨,不会持续一个早晨;惊涛骇浪,不会维持三天的强势。繁音急弦,不是长时间演奏的音乐;用力地鞭打、拉紧衔勒,不是对付千里马的办法。人生的寿夭祸福,没有不是这样的,那些性情急躁的人应该想想这个道理。

9.干天下事无以期限自宽,事有不测,时有不给,常有余于期限之内,有多少受用处!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以规定的期限较长来宽慰自己。因为事情有难以预料的变化,时间也有不足的,如果能在限期之内做到留有余地,就会有许多益处。

10.将事而能弭,当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知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译文】将要发生的事能够平息,正在发生的事能够补救,发生以后的事能够挽回,这叫做通权达变,这就是才能。事情还未来临时能预知它会到来,刚开始时能估计到它的结果,已经确定了的能知道它的变化,这叫做长虑,这就是识见。

11.凡祸患,以安乐生,以忧勤免;以奢肆生,以谨约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动免。

【译文】所有的祸患都是由于安逸享乐而产生,由于忧思、勤奋而得以免除;由于奢侈、任意妄为而产生,由于谨慎、自制而得以免除;由于贪得无厌而产生,由于知足而得以免除;由于多事而产生,由于慎重行事而得以免除。

12.撼大摧坚,要徐徐下手,久久见功。默默留意,攘臂极力,一犯手自家先败。

【译文】撼动强大的,摧毀坚固的东西,要慢慢地下手,时间长了就有效果了。平时关注着它,不要因为急功近利而使用蛮力急切地去做,刚一动手而自己就已经先失败了。

13.事必要其所终,虑必防其所至,若见眼前快意便了,此最无识。故事有当怒,而君子不怒;当喜,而君子不喜;当为,而君子不为,当已,而君子不已者。众人知其一,君子知其他也。

【译文】做事必须考虑到最终的结果,思虑必须防止会发生的事情。如果只看到眼前痛快就行了,这是最没有见识的。所以事情有当愤怒而君子不愤怒的,有当高兴而君子不高兴的,有当做而君子不做的,有当停止而君子不停止的。这是因为一般的人只知道某个方面,而君子知道其他方面。

14.激之以理法,则未至于恶也,而奋然为恶;愧之以情好,则本不徙义也,而奋然向义。此游说者所当知也。

【译文】用道理和律法来激发他,也许本来还不至于作恶,他却可能会因此而奋然地作恶;用感情来使他感到愧悔,那么他也许本来不准备徙义向善,却可能因此而奋然徙义向善。对于这种情况,劝说别人的人是应该了解的。

15.人有言不能达意者,有其状非其本心者,有其言貌诬其本心者。君子观人,与其过察而诬人之心,宁过恕以逃人之情。

【译文】人有时词不达意,其行为并非出自于内心,其言谈并非发自于内心。君子看人,与其过分精明而误解别人,不如过分宽厚而不察别人的用心。

16.人情,天下古今所同。圣人防其肆,特为之立中以的之。故立法不可太激,制礼不可太严,责人不可太尽,然后可以同归于道。不然,是驱之使畔也。

【译文】在人情世故方面,古今都是相同的。圣人为了防止人们太过放肆,就特意确立了个中正来作为标准。所以立法不能过于偏激,礼数不能太过严厉,责备别人不能太苛刻,这样,才可以使民众听从。否则,就有可能驱使民众离经叛道。

17.我益智,人益愚;我益巧,人益拙。何者?相去之远而相责之深也。惟有道者,智能谅人之愚,巧能容人之拙,知分量不相及而人各有能不能也。

【译文】我越是有智慧,显得他人越愚蠢;我越是灵巧,显得他人越笨拙。为什么呢?相差太远而责望太深的缘故。只有道德修养高的人,自己有智慧却能体谅他人的愚蠢,自己灵巧却能容忍他人的笨拙。因为他们知道每个人的天分力量各不相同,而每个人又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18.天下之事,有速而迫之者,有迟而耐之者,有勇而劫之者,有柔而折之者,有愤而激之者,有喻而悟之者,有奖而歆之者,有甚而淡之者,有顺而缓之者,有积诚而感之者。要相机因时,舛施未有不败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迅速而急迫的,有迟缓而须等待的,有靠勇敢而取得的,有借助柔和的方法而使人折服的,有需用愤怒的办法而激发起来的,有需要通过启发而使人醒悟的,有用奖励的办法而使人羡慕的,有通过过分的办法反而使人淡薄的,有用顺从的办法而变得缓和的,有通过积累诚意而感化人的。运用这些方法的关键在于把握机会顺应时势,错误地施行没有不失败的。

19.观一叶而知树之死生,观一面而知人之病否,观一言而知识之是非,观一事而知心之邪正。

【译文】观察一片树叶就可以知道一棵树是死还是生,观察一个人的面色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否有病,听一个人讲的一句话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看一个人所做的一件事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心术是邪还是正。

20.论理要精详,论事要剀切,论人须带二三分浑厚。若切中人情,人必难堪,故君子不尽人之情,不尽人之过。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饰之路,触人悔悟之机,养人体面之余,亦天地涵蓄之气也。

【译文】论理要精僻详尽,论事要跟事理相合,论人要带有二三分浑厚之心。如果说中了内心的真情,他人必定难堪。所以君子不会把他人的内情完全说穿,不会尽数他人的过失。这不只是为了远离祸患,也是为了给他人留下掩饰的余地,触发他人的悔悟之心,维护他人做人的体面,这也是天地涵养蓄积万物的气量。

21.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动气,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译文】每当有横暴的行为来侵犯时,先要想想招惹这种横暴行为的原因,然后再思考处理的办法,切不可一下就生气发怒。如果双方都动气,那两个就都是小人,都一样遭祸。

22.喜奉承是个愚障。彼之甘言、卑辞、隆礼、过情,冀得其所欲,而免其可罪也。而我喜之、感之,遂其不当得之欲,而免其不可已之罪。以自蹈于废公党恶之人咎,以自犯于难事易悦之小人。是奉承人者智巧,而喜奉承者愚也。乃以为相沿旧规,责望于贤者,遂以不奉承恨之,甚者罗织而害之,其获罪国法圣训深矣。此居要路者之大戒也。虽然,奉承人者未尝不愚也,使其所奉承而小人也则可,果君子也,彼未尝不以此观人品也。

【译文】喜欢被人奉承是愚蠢的障碍。他的甜言蜜语、谦卑的说法、隆重的礼节、过分亲密的感情,是希望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而免去他可能受到的责罚。而我却喜欢这些、为之感动,满足他不该得到的欲望,免去他不可饶恕的罪过,使自己犯下败坏原则偏袒恶人的大错,使自己成为不会处事容易被讨好的小人。这是奉承人的聪明,也是喜欢被奉承的人的愚蠢之处。还要以这种沿袭下来的旧习俗来责备和怨恨贤明的人,因为对方不奉承就怨恨他,甚至编造罪名来陷害他,这样做,不仅违背国家的法律、连圣人的教诲违背了。这一点是身居要位的人应该引以为戒的。虽然如此,奉承人的人也未尝不是愚蠢的,如果他奉承的对象是小人还好,如果恰好碰上的是个正人君子,君子未尝不会从你的奉承中看出你的人品来。

23.疑心最害事。二则疑,不二则不疑。然则圣人无疑乎?曰:圣人只认得一个理,因理以思,因理以行,何疑之有?贤人有疑,惑于理也;众人多疑,惑于情也。或曰:不疑而为人所欺,奈何?曰:学到不疑时自然能先觉,况不疑之学,至诚之学也,狡伪亦不忍欺矣。

【译文】疑心最能坏事。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就会产生怀疑,没有模棱两可的情况就不会产生怀疑。然而圣人就不会有疑心吗?回答说:圣人只认得一个理,用理来思考,按理来行动,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贤人有疑心,是在道理方面有疑惑;普通人有疑心,是在感情方面有疑惑。有人说:如果不怀疑有可能会被人欺骗,该怎么办呢?回答说:学习到了不产生怀疑的时候,自然能发现别人是否在欺骗你,况且学会了不怀疑的学问,就是至诚的学问,即使是狡猾虚伪的人也不忍心欺骗你了。

24.以时势低昂理者,众人也;以理低昂时势者,贤人也;推理是视,无所低昂者,圣人也。

【译文】因时势的变化而对理进行褒贬,这是普通人的做法;以理来判断时势的好坏,这是贤人的做法;只看道理而没有任何褒贬,这是圣人的做法。

25.凡听言,先要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译文】凡是听别人讲话,先要了解这个人的人品,又要知道他说话的意图,又要知道他的识见,还要知道他的气质涵养,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差错了。

26.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恁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薰之善良,遍为尔德者矣。碱蓬生于碱地,燃之可碱;盐蓬生于盐地,燃之可盐。

【译文】不用说任何话,不必有任何念头,只要真真诚诚地做下去,时间长了,自然能不说话就可以取得别人的信任,树立自己的信誉。用善良的美德来感化别人,人们就会普遍具有善良的美德。碱蓬生长在碱地,燃烧后就可以生成碱;盐蓬生长在盐地,燃烧后就可以生成盐。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7.世人相与,非面上则口中也。人之心固不能掩于面与口,而不可测者,则不尽于面与口也。故惟人心最可畏,人心最不可知,此天下之陷阱,而古今生死之衢也。余有一拙法,推之以至诚,施之以至厚,持之以至慎,远是非,让利名,处后下,则夷狄鸟兽可骨肉而腹心矣。将令深者且倾心,险者且化德,而何陷阱之予及哉?不然,必予道之未尽也。

【译文】人与人相处,不是表现在脸上就是表现在语言上。人的内心固然不能被表情和语言所掩饰,但深不可测的也不只是表情和语言啊。所以说,人的内心是最可怕的,人的内心是最不可知的,它是天下的陷阱,从古至今生死的关口。我有一个笨方法:用至诚之心待人,用至厚之情待人,用谨慎之心待人,远离是非,谦让名利,甘于处在低下和落后的地位,这样的话,即使是夷狄鸟兽也可以变成骨肉之亲和心腹之人了。将使城府深的人能真心相处,让险恶的人被道德感化,还有什么陷阱等着我呢?如果不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我的修养不够高啊。

28.处世只一“恕”字,可谓以己及人,视人犹己矣。然有不足以尽者。天下之事,有己所不欲而人欲者,有己所欲而人不欲者,这里还须理会,有无限妙处。

【译文】为人处世讲究一个“恕”字,就是所谓的推己及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事情。但是还有“恕”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天下的事,有自己不想要而别人想要的,有自己想要而别人不想要的。这些还需要慢慢体会,自有无限的妙处。

29.君子与小人共事必败,君子与君子共事亦未必无败,何者?意见不同也。今有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五人焉,而共一事,五相济则事无不成,五有主则事无不败。仁者欲宽,义者欲严,智者欲巧,信者欲实,礼者欲文。事胡以成?此无他,自是之心胜,而相持之势均也。历观往事,每有以意见相争至亡人国家,酿成祸变而不顾,君子之罪大矣哉!然则何如?曰:“势不可均,势均则不相下,势均则无忌惮而行其胸臆。三军之事,卒伍献计,偏稗谋事,主将断一,何意见之敢争?然则善天下之事,亦在乎通者当权而已。”

【译文】君子与小人共事必然会失败,而君子与君子共事也未必就不会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意见不同的缘故。现在有仁者、义者、礼者、智者、信者这样五个人,他们五个人共同办一件事,如果五个人相互帮助,那么事情没有办不成的;如果五个人各有自己的主张,那么事情就没有不失败的。仁者想宽,义者想严,智者想巧,信者想实,礼者想文饰,事情怎么能办得好呢?这其中的原因没有别的,只是因为都强烈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又势均力敌。分析一下古代的事,有很多都因为意见不同而导致国破家亡,酿成祸变而不顾的,君子有很大的罪啊!那应该怎么办才好呢?我认为:“势力不可以均衡,势力均衡就会不相上下,势力均衡就会肆无忌惮的实行心中的想法。军队中的事情,士兵献计,偏将副将谋划策略,主将最后做出决断,哪敢再提出意见争论呢?既然这样,要想治理好天下,也就在于让通达事理的人当权罢了。”

30.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虽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详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凝定之中耳。是故不闲则不忙,不逸则不劳。若先怠缓,则后必急躁,是事之殃也。十行九悔,岂得谓之安详?

【译文】处理天下的事,只需要“安详”二字。即使兵贵神速,也须要从这两字做起。但安详不是迟缓的意思,而是从容镇定、精详周密,在凝定之中养护奋发的精神的意思。因此,不安闲就不会忙碌,不安逸就不会劳累。如果先懈怠迟缓,那么以后必定焦急浮躁,这是事情成功的祸殃。十次行动九次都会后悔,怎能叫做安详呢?

31.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累。君子应事接物,常赢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便好。若应酬时劳扰,不应酬时牵挂,极是吃累底。

【译文】果断的人看起来忙碌,实际上内心却有余暇和空闲。迟延拖拉的人看起来悠闲,实际上却很劳累。君子待人处事,能做到胸中从容闲暇就好,否则就会吃苦受累。如果应酬时疲劳不堪,不应酬时又牵挂不已,是非常累的。

32.为善而偏于所向,亦是病。圣人之为善,度德量力,审势顺时,且如发棠不劝,非忍万民之死也,时势不可也。若认煞民穷可悲,而枉己徇人,便是欲矣。

【译文】做善事而偏袒于自己喜欢的一方,这也是一种毛病。圣人做善事,总是会量力而行,审时度势,比如孟子不再劝齐王发放棠邑这个地方的粮仓去救济贫民百姓,这样做并不是忍心让老百姓饿死,而是时势不允许他这样做。如果固执地认定老百姓穷困是非常可怜的,就委屈自己答应别人的要求,这就成了个人私欲了。

33.圣人处事,有变易无方底,有执极不变底,有一事而所处不同底,有殊事而所处一致底,惟其可而已。自古圣人,适当其可者,尧、舜、禹、文、周、孔数圣人而已。当可而又无迹,此之谓至圣。

【译文】圣人处理事情,有容易变化没有方略的,有执着不变的,有对于同一件事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有对于不同的事而处理方法是相同的,总之,只要行得通就可以了。自古以来圣人能够做到恰如其分的,只有尧、舜、禹、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几位圣人而已。能够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而又不露痕迹,这样的人就是至圣了。

34.昧者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见其所见而不见其所不见,故于事鲜克有济。惟智者能柔能刚,能圆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举世惧且疑,而彼确然为之,卒如所料者,见先定也。

【译文】昏聩愚昧的人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知道自己能够看到的,而不知道还有许多自己看不到的事物,所以他们做事情很少有获得成功的。只有智慧的人能柔能刚、能圆能方、能存能亡、能显能藏。所有的人都感到恐惧而又怀疑的事情,而他们却认为是正确的,而最终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这是有先见之明。

35.字到不择笔处,文到不修句处,话到不检口处,事到不苦心处,皆谓之自得。自得者,与天遇。

【译文】写字到了不择笔的程度,写文章到了不需要修饰句子的程度,说话到了不用想就能说的程度,做事到了不须煞费苦心就可以办好的程度,这都叫做自得。自得,就是达到了与天合一的程度。

36.非谋之难,而断之难也。谋者尽事物之理,达时势之宜,意见所到,不患其不精也。然众精集而两可,断斯难矣。故谋者较尺寸,断者较毫厘;谋者见一方至尽,断者会八方取中。故贤者皆可与谋,而断非圣人不能也。

【译文】谋划并不困难,而决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谋划的人能穷尽事物的各种道理,分析事情是否适合时宜,因而他的意见是非常精细的。然而,把众多精细的意见汇集在一起,就会模棱两可、难以决断。所以说谋划的人计较尺寸,决断的人计较毫厘;谋划的人对一方面的情况考虑得很详尽,决断的人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贤人都可以参与谋划,而决断非圣人不可。

37.人情不便处,便要回避。彼虽难于言,而心厌苦之,此慧者之所必觉也。是以君子体悉人情。悉者,委曲周至之谓也。恤其私、济其愿、成其名、泯其迹,体悉之至也,感人沦于心骨矣。故察言观色者,学之粗也;达情会意者,学之精也。

【译文】人之常情不便于让人知道的地方就要回避。对方虽然不便说出口,但是心中却很苦恼,有智慧的人对这点是必须觉察到的。因此君子体悉人情。悉,就是委曲周全的意思。顾虑到他的私心,帮助他实现心愿,使他成名,并且不留痕迹,这就是体悉到极点,而能让人刻骨铭心地感动了。因此说察言观色是初等的学问,达情会意才是精深的学问。

38.天下事只怕不认真,故依违观望,看人言为行止。认得真时,则有不敢从之君亲,更那管一国非之,天下非之。若做事先怕人议论,做到中间,一被谤诽,消然中止,这不止无定力,且是无定见。民各有心,岂得人人见识与我相同?民心至愚,岂得人人意思与我相信?是以做事,君子要见事后功业,休恤事前议论,事成后众论自息。即万一不成,而我所为者,合下便是当为也,论不得成败。

【译文】天下的事只怕不认真对待,所以才会产生观望的情绪,看别人的言行来行事。如果认真对待,就算是对于君王和父母的命令也可不从,更不会理会国人的非议,甚至是天下人的非议。如果做什么事都先去害怕别人的议论,做到了一半,一旦被人谤议,就会慢慢停止自己的行动,这不仅是没有定力的表现,更是没有主见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怎么会都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呢?民众的思想往往是很愚钝的,怎么可能要求每个人都相信我所说的呢?做事情时,君子要看到事情完成以后的功业,不要去理会做事之前人们的议论,事情取得成功以后众人的议论自然就会停息。即便是万一事情没有取得成功,而我所做的,原本也全都是应当做的,是不能用成败来衡量的。

39.士君子在朝则论政,在野则论俗,在庙则论祭礼,在丧则论丧礼,在边圉则论战守。非其地也,谓之羡谈。

【译文】在朝廷,士君子就谈论政治,在民间就谈论世间风俗,在庙堂就谈论祭祀的礼仪,置办丧事时就谈论丧礼,在边境就谈论战斗攻防。如果是在不适合的地方谈论这些事,就是在说多余的话。

40.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扣杀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德;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译文】处理天下的事,在事前要尽可能地考虑周全一些,这就叫做未雨绸缪;在事后要经常留有可以回旋的余地,这就叫做应对裕如。如果这样办事的话,事情就没有不成功的,而且心中也会很快乐。假如分寸没有把握好,就必然会有后悔的时候。做人也是这个道理,施舍恩惠的权力掌握在我的手中,留有余地就可以广施恩德;恩情施加到别人身上,他们的感激不尽之情则可以使双方维持长久的友好感情。

41.非首任,非独任,不可为祸福先,福始祸端,皆危道也。士君子当人事时,先人而任,当知“慎果”二字;从人而行,当知“明哲”二字。明哲非避难也,无裨于事,而只自没耳。

【译文】不要首当其冲,也不要一个人独揽,不用首先考虑是福是祸,福祸的开始,都是危险的。士君子面对大事的时候,首先要有担当,应该知道“慎果”这两个字;跟随着别人去做,应该知道“明哲”这两个字。明哲不是为了避难,假如不知道明哲保身,不但对事情没有好处,反而会害了自己。

42.君子处事,主之以镇静有主之心,运之以圆活不拘之用,养之以从容敦大之度,循之以推行有渐之序,待之以序尽必至之效,又未尝有心勤效远之悔。今人临事,才去安排,又不耐踌肠,草率含糊,与事拂乱,岂无幸成?竟不成个处事之道。

【译文】君子做事情,要镇定有主见,要运用灵活的手段,修养从容敦厚宽大的气度,遵守循序渐进的次序,等待必然会得到的成效,但又不会因为心劳力拙而见效太慢会后悔。现在的人总是要事到临头了才去安排,又没有耐心从容等待,做起事来又草率含糊,事情混乱没有一定的次序,难道没有侥幸成功的吗?即使有,也不是处事的方法啊。

43.君子与人共事,当公人己而不私。苟事之成,不必功之出自我也;不幸而败,不必咎之归诸人也。

【译文】君子与他人一起共事时,应公正对待自己和他人而不应有私心。如果事情办成了,不要把功劳归于自己;如果不幸失败了,也不要把责任推给他人。

44.有当然、有自然、有偶然。君子尽其当然,听其自然,而不感于偶然。小人泥于偶然,拂其自然,而弃其当然。噫!偶然不可得,并其当然者失之,可哀也。

【译文】世上的事情,有理所当然的,有自然而然的,有偶然发生的。君子做事,应尽力去做理所当然的事,任其自然而然的事发展,而不被偶然出现的事迷惑;小人拘泥于偶然出现的事,违背自然而然的事,抛弃理所当然做的事。唉!结果偶然出现的没能得到,理所当然得到的也被丢掉了,这真是可悲!

45.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人事。彼悦之则悦,怒之则怒,浅衷狭量,粗心浮气,妇人孺子能笑之,而欲有所树立,难矣。何也?其所以待用者无具也。

【译文】不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摇心志,不为外物的诱惑而改变节操,这才可以担当天下的大任,干一番大的事业。见到别人高兴就高兴,见到别人发怒就发怒,内心浅薄,气量狭窄,粗心随意,心浮气躁,妇女小孩都会嘲笑他,这种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是很难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干大事业的素质。

46.水之流行也,碍于刚,则求通于柔;智者之于事也,碍于此,则求通于彼。执碍以求通,则愚之甚也,徒劳而事不济。

【译文】水在流动的时候,遇到坚硬的障碍物就会在松软的地方通过;有智慧的人做事,在一方面碰到阻碍就会设法从别的方面下手。执守障碍以求得畅通,是非常愚蠢的,其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难以成事。

47.计天下人事,只在要紧处一着留心用力,别个都顾不得。譬之弈棋,只在输赢上留心,一马一卒之失浑不放在心下。若观者以此预计其高低,奕者以此预乱其心目,便不济事。况善筹者以与为取,以丧为得;善弈者饵之使吞,诱之使进,此岂寻常识见所能策哉?乃见其小失而遽沮挠之,摈斥之,英雄豪杰可为窃笑矣,可为恸惋矣。

【译文】考虑天下的大事,只需在紧要处专心用力就可以了,别的都不要管。譬如下棋,只在输赢上留心,丢失一马一卒不要放在心上。如果观棋的人用一马一卒的损失来预计胜负,下棋的人因他的预计而扰乱了心目便不会赢。何况善于筹划的人把给予当做获取,把丧失当做得到;善于棋道的人下了诱饵等对方上钩,引诱其前进,这岂能是一般见识所能策划的呢?如果因遭到小的失败就马上予以阻挠、抛弃,英雄豪杰可能会因此私下嘲笑,因此哀恸惋惜啊!

48.智者之于事,有言之而不行者,有所言非所行者;有先言而后行者,有先行而后言者;有行之既成而始终不言其故者。要亦为国家深远之虑,而求以必济而已。

【译文】智慧的人做事,有只说而不做的,有说和做不一致的;有先说而后做的,有先做而后说的;有已经做完而始终不说其原因的。总的来说,都是为国家深谋远虑,希望成功罢了。

49.善用力者就力,善用势者就势,善用智者就智,善用财者就财,夫是之谓乘。乘者,知几之谓也。失其所乘,则倍劳而力不就;得其所乘,则与物无忤,于我无困,而天下享其利。

【译文】善于用力的就靠力气,善于用势的就顺势,善于用智的就多用智慧,善于用财的就趋向于用财,这就是所谓的乘。乘,就是能预知事物。失去了所乘的东西,就会加倍费力却不能获得成功;借助自己擅长的东西,就不会与事物相违背,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什么困难,而天下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利益。

50.凡酌量天下人事,全要个融通周密,忧深虑远。营室者之正方面也,远视近视,曰有近视正而远视不正者;较长较短,曰有准于短而不准于长者;应上应下,曰有合于上而不合于下者;顾左顾右,曰有协于左而不协于右者。既而远近长短上下左右之皆宜也,然后执绳墨、运木石、鸠器用,以定万世不拔之基。今之处天下事者,粗心浮气,浅见薄识,得其一方而固执以求胜。以此图久大之业,为治安之计难矣。

【译文】凡考虑天下的大事,一定要融通周密、深谋远虑。这就像建造房子的人测量房子位置正不正一样,要从远处看看,再从近处看看,这是因为有的从近处看是正的而从远处看就不正了;准确测量东西的长短,是因为有的短一点儿就合适而长一点儿就不合适了;观察一下是该上还是该下,是因为有的适合于向上而不适合于向下;看看左看看右,是因为有往左一点儿就协调,往右一点儿就不协调的。这样做了以后,远近长短上下左右都合适了,然后拿起绳墨、运来木石、准备器具,打下坚固的地基。现在的人处理天下大事,心浮气躁,见识短浅,只认识到一个方面就想取得成功。用这样的办法想成就宏图大业,使国家长治久安,是很难成功的。

51.君子之处事有真见矣,不遽行也,又验众见,察众情,协诸理而协,协诸众情、众见而协,则断以必行。果理当然,而众情、众见之不协也,又委曲以行吾理,既不贬理,又不骇人,此之谓理术。噫!惟圣人者能之,猎较之类是也。

【译文】君子处理事情时有真知灼见,也不会立即去做,要看众人的意见,体察众人的情绪,理顺各种事理,使众人的情绪和见解和谐,然后才可以决定付诸实际行动。果真是理应去做的,但众人的情绪和众人的见解还没有协调,就要委婉地按照自己认定的道理去做。这样既不违犯常理,又不使人们感到惊讶,这就叫做理术。噫!只有圣人才能这样,道理与古时打猎争夺猎物用来祭祀大体类同。

52.疏于料事,而拙于谋身,明哲者之所惧也。

【译文】预料事情疏漏而不周详,又不善于为自身谋划,这是明哲的人所畏惧的。

53.姑息依恋,是处人大病痛,当义处,虽处骨肉,亦要果断。鲁莽径直,是处事大病痛,当紧要处,虽细微亦要检点。

【译文】无原则地宽容和恋恋不舍,是与人相处时的大缺点。在大义面前,即使是骨肉亲情也要果断行事。鲁莽轻率、直来直去,是处理事情的大缺点。在紧要关头,即使是很细小的事也要加以检点。

54.正直之人,能任天下之事,其才其守,小事自可见。若说小事且放过,人事到手才见担当,这便是饰说,到人事定然也放过了。松柏生,小便直,未有始曲而终直者也。若用权变时,另有较量,又是一副当说话。

【译文】正直的人能担当天下的大事。他的才能、操守在小事上就会表现出来。如果说小事暂且放过,面临大事时才见胆识,这便是文饰的话,这样的人遇到大事时必然承担不了。松柏还是小树时就是直的,没有开始弯曲而最终是挺直的。如果是运用权变之术,那得用别的标准来衡量,就另当别论了。

55.无损损,无益益,无通通,无塞塞,此调天地之道,理人物之宜也。然人君自奉无嫌于损损,于百姓无嫌于益益;君子扩理路无嫌于通通,杜欲窦无嫌于塞塞。

【译文】不要在减少的情况下再减少,不要在增加的基础上再增加,不要在通畅时再加通畅,不要在堵塞时再增加堵塞,这是协调天地的办法,为人处世也应这样。但是国家的君主对自己的日常供应不要怕减少再减少,对百姓的利益不要怕增加再增加;君子开通道路不要怕通了又通,杜绝欲望不要怕堵了再堵。

56.事物之理有定,而人情意见千歧万径。吾得其定者而行之,即形迹可疑,心事难白,亦付之无可奈何。若惴惴畏讥,琐琐自明,岂能家置一喙哉?且人不我信,辩之何益?人若我信,何事于辩?若事有关涉,则不当以缄默妨大计。

【译文】事物的道理是有定数的,而且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我按照一定的道理去做事,即使形迹可疑,心思难以表白,也没有办法。如果老是怕别人说闲话,总想为自己辩白,怎么能到每家都说一通呢?何况如果别人不相信我,自我辩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别人相信我,哪里又用得着自我辩解呢?但如果事情还涉及到别人,就不应当保持沉默以免耽误了大事。

57.处人、处己、处事,都要有余,无余便无救性,此里甚难言。

【译文】对人、对己、对事都要留有余地,不留余地就难以补救,这个道理很难说得清楚明白。

58.悔前莫如慎始,悔后莫如改图,徒悔无益也。

【译文】与其对前面所做的事后悔,不如在开始做的时候就采取慎重态度;与其事后后悔,不如改变做法以求进展。仅仅是后悔什么用处也没有。

59.居乡而囿于数十里之见,径径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游大都,见千里之事,茫然自失矣。居今而囿于千万人主见,径径然守之也,百攻不破。及观《坟》、《典》。见千万年之事,茫然自失矣。是故囿见不可狃,狃则狭,狭则不足以善天下之事。

【译文】居住在乡间而拘泥于数十里的见闻,固执地遵守着它,对其他的意见根本都听不进去。等到游历了大都市,看到了千里之外的事情,就会茫然若失了。生活在今天而拘泥于千万人的见解,固执地遵守着这些,对其他的见解都不屑一顾。等到读了《三坟》、《王典》这些古人的经典,看到千万年之前的事,又会茫然若失了。所以说不可拘泥于浅陋的见闻,拘泥就显得狭隘,狭隘就不足以干好天下的事。

60.天下之祸,多隐成而卒至,或偶激而遂成。隐成者贵预防,偶激者贵坚忍。

【译文】天下的灾祸,大多是暗中滋长而突然发作的,或者是由于偶然的刺激突然爆发的。对于暗中滋长的祸事贵在平时的预防,对于偶然激发的祸事贵在意志的坚忍。

61.当事有四要:际畔要果决,怕是绵;执持要坚耐,怕是脆;机括要深沉,怕是浅;应变要机警,怕是迟。

【译文】做事时要做到四要:关键时要果断,怕的是拖沓;做时要坚韧,怕的是脆弱;心机要深沉,怕的是浅露;应变要机警,怕的是迟疑。

62.君子动人事,十利而无一害,其举之也必矣。然天下无十利之事,不得已而权其分数之多寡,利七而害三,则吾全其利而防其害,又较其事势之轻重。亦有九害而一利者,为之,所利重而所害轻也,所利急而所害缓也,所利难得而所害可救也,所利久远而所害一时也。此不可与浅见薄识者道。

【译文】君子干大事,如果有十利而无一害,他必然决定干。然而天下无十利之事,不得已只好权衡利害的多少,如果利占七分害占三分,那么我就尽力地保全其利而防备其害。还有通过比较事情形势的轻重后,即使有九害而只有一利,也要干的。所以要干,是因为利比较重,而害比较轻;利能很快得到,而害发生得缓慢;利难以得到,而害还可以挽救;利能延续久远,而害只是暂时的。这些都不能和见识浅薄的人谈论。

63.当需莫厌久,久时与得时相邻。若愤其久也而决绝之,是不能忍于斯须而甘弃前劳,坐失后得也。此从事者之大戒也。若看得事体审,便不必需,即需之久,亦当速去。

【译文】凡是值得去做的事就不要怕花费长久的工夫,时间长了自然就离成功不远了。如果因为害怕时间用得久而不去做,这是不能忍受一会的工夫从而甘愿放弃前面的劳苦,白白失去了后来即将得到的东西。这是干大事的人应该引以为戒的。如果看清了事物本身不一定非做不可,即便已经做了很长的时间,也应当马上就放弃。

64.天下之祸非偶然而成也,有辏合,有搏激,有积渐。辏合者,杂而不可解,在天为风雨雷电,在身为多过,在人为朋奸,在事为众恶遭会,在病为风寒暑湿,合而成痹。搏激者,勇而不可御,在天为迅雷大雹,在身为忿狠,在人为横逆卒加,在事为骤感成凶,在病为中寒暴厥。积渐者,极重而不可反,在天为寒暑之序,在身为罪恶贯盈,在人为包藏待逞,在事为人敝极坏,在病为血气衰羸、痰火蕴郁,奄奄不可支。此三成者,理势之自然,天地万物皆不能外。祸福之来,恒必由之。故君子为善则籍众美,而防错履之多,奋志节而戒一朝之怒,体道以终身,孜孜不倦,而绝不可长之欲。

【译文】天下的所有祸事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有各种原因聚集凑合形成的,有突然爆发的,有逐渐积累而成的。各种原因聚集凑合而成的,原因复杂,没有办法解释,在天上表现为风、雨、雷、电的形成,在自身就表现为许多过失,在人与人之间就是朋比为奸,在事情上就会表现为各种邪恶都聚集在一起,在病痛上就表现为风、寒、湿、暑,集合而形成了瘫痹之症。突然爆发而成的,来势凶猛,不可阻挡,在自然之中就表现为迅雷、大风、冰雹,在自身就表现为暴戾、愤恨,在人与人之间就表现为突然飞来的横祸,在事情上就表现为骤然发生的凶事,在疾病上就表现为中暑、受寒、突然昏厥。逐渐积累而成的,天长日久,积重难返,在自然中表现为寒暑四季的更替,在自身表现为恶贯满盈,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包藏祸心等待得逞,在事情上表现为极大的弊病,在病痛中表现为血气衰弱、痰火蕴积,奄奄待毙。以上三方面,都是道理和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天地万物都不例外。祸福的到来,都是这些原因造成的。因此君子为善就应该多做好事,来防止犯过多错,振奋志向和节操,戒掉一时的冲动,用一生来体会其中的道理,孜孜不倦地学习,一定要杜绝那些不可滋长的欲望。

65.在我有余,则足以当天下之感;以不足当感,未有不困者。识有余,理感而即透;才有余,事感而即办;力有余,任感而即胜;气有余,变感而不震;身有余,内外感而不病。

【译文】给自身留有余地,就足以应对天下之事,而以不足来应对天下之事,没有不困厄的。识见有余,遇理即透;才能有余,遇事能办;力量有余,任事能成;气概有余,遇到变化也不会震惊;健康有余,内外交感也不会生病。

66.语之不从,争之愈觔,名之乃惊。不语不争,无所事名,忽忽冥冥,吾事已成,彼亦懵懵。昔人谓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予以为动声色则不能措天下于泰山矣。故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译文】在言语上别人不听从自己,就会争论得越来越激烈,如果最后定一个事名,对方才会感到惊慌。不讲话也不争论,不贪图名声,不动声色的,自己的事情已经办成了,而别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前欧阳修说过,不动声色就把天下治理得如泰山一样的安定。我认为动声色就不能把天下治理得如泰山般安定。所以说:“在静默之中就把事情做成,不说话就能够使人们信服,这都存在于自身的德行之中。”

67.天下之事,在意外者常多。众人见得眼前无事,都放下心,明哲之士只在意外做工夫,故每万全而无后忧。

【译文】天下之事出于意料之外的很多。普通人见眼前无事就放心了,而明哲之士却注重在防止意外上下工夫,所以他们做事常常万无一失而没有后顾之忧。

68.不以外至者为荣辱,极有受用处,然须是里面分数足始得。今人见人敬慢,辄有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译文】不以从外界所得到的作为荣或辱的标准,这是非常有益的,但这需要自己内心具有相当的修养才行。现在的人,见到别人对自己恭敬或傲慢,心里就产生欢喜或恼怒,这都是看重来自外界的荣辱。不破除这种迷惑,心里一生都不会好受。

69.才犹兵也,用之伐罪吊民,则为仁义之师;用之暴寡凌弱,则为劫夺之盗。是故君子非无才之患,患不善用才耳。故惟有德者能用才。

【译文】运用才能和用兵打仗一样,如果用它讨伐暴君,慰问百姓,就是仁义之师;用它欺侮弱小,就是打劫的强盗。所以君子不怕没有才能,只怕自己不善于运用才能。因此只有有德行的人才善于运用自身的才能。

70.今人见前辈先达作事,不自振拔,辄生叹恨,不知渠当我时也会叹恨人否?我当渠时能免后人叹恨否?事不到手,责人尽易,待君到手时,事事努力,不轻放过便好。只任哓哓责人,他日纵无可叹恨,今日亦浮薄子也。

【译文】现在的人只看到前辈先达所做的事业,不能发奋努力,而是恨生不逢时,不知他们处于我这样的境地时,是否也会叹恨他人?我处于他们的时代能否免于后人的叹恨呢?自己没有接手某件事情的时候,要求别人怎么做很容易,等到自己遇到了这样的事,就应该竭尽全力,不要轻易放过才好。如果只知道喋喋不休地责备别人,即便将来没有让人叹恨的地方,今天也是个浅薄的人。

71.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即得之未必荣,而况无益于得,以博小人之名,又小人而愚者。

【译文】两位君子之间不会互相争夺,这是因为他们互相谦让的缘故。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之间也不会互相争夺,这是因为君子宽容大度的缘故。相互争夺的只会是两个小人。有见识的人怎么会把自己置于小人的境地呢?即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未必光荣,况且取得没有任何益处。又落得个小人的名声,这又是小人中极为愚蠢的人。

72.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世离一温厚不得,故曰“泛爱众”,曰“和而不同”,曰“和而不流”,曰“群而不党”,曰“周而不比”,曰“爱人”,曰“慈样”,曰“岂弟”,曰“乐只”,曰“亲民”,曰“容众”,曰“万物一体”,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只恁踽踽凉凉,冷落难亲,便是世上一个碍物。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亦非用世之才,只是一节狷介之土耳。

【译文】方正严肃是与人相处的大毛病,圣贤处世离不开“温厚”这两个字。所以《论语·学而》说对人民要“博爱”,《论语·子路》说“和谐但不相同”,《中庸》说“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论语·卫灵公》说“合群而不拉帮结派”,《论语·为政》说“广泛团结而不偏袒”,又说要“爱他人”,又说要“慈祥”,《诗经·小雅·青蝇》说要“和乐平易”,《诗经·周南·穋木》说要“快乐”,又说要“亲民”,要“对人宽容”,又说“万物一体”,又说“天下一家,中国一人”。如果只是孤独寂寞,对人冷漠难以亲近,便是世上一个碍事的东西,即使持正守方,独立不苟,也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只是一个拘谨自守、难于变通的人罢了。

73.谋天下后世事,最不可草草,当深思远虑。众人之识,天下所同也,浅昧而狃于目前。其次有众人看得一半者,其次豪杰之士与练达之人得其大概者,其次精识之人有旷世独得之见者,其次经纶措置、当时不动声色后世不能变易者,至此则精矣,尽矣,无以复加矣,此之谓大智,此之谓真才。若偶得之见,借听之言,翘能自喜而攘臂直言天下事,此老成者之所哀,而深沉者之所惧也。

【译文】谋划天下以及世间的事,最不可草率行事,而应该深谋远虑。一般人对事物的认识大致都是相同的,愚昧浅薄而又只顾眼前的利益。其次是众人之中能看清事情一半的人。其次就是一些英雄豪杰之士与洞明练达之人能看清事情的大概。再其次就是对事物有独特认识的精识之人。再往后就是有能够筹划治理国家大策的人,在当时虽没有轰轰烈烈地表现,但这些大策在后世都不会改变。只有到了这种境界,才算是至精至纯,尽善尽美,无以复加了。这就叫做大智,这就叫做真才。如果是偶然得来的见识,道听途说之言,就沾沾自喜而对天下大事高谈阔论,这是老成的人感到悲哀的事、深沉的人感到可怕的事。

74.天下事要乘势待时,譬之决痈,待其将溃,则病者不苦而痈自愈。若虺蝮毒人,虽即砭手断臂,犹迟也。

【译文】做天下大事要及时抓住有利的形势和时机,就好像治疗恶性的脓疮一样,如果等到它将要溃烂时再下手,患者就不会感到痛苦而脓疮也自然会痊愈。但如果是被毒蛇咬伤了,即便立刻就砍断受伤的手臂,也太迟了。

75.饭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择就交,话休不想就说,事休不思就做。

【译文】吃饭时不要不咀嚼就咽下去,走路时不要不看路就走,交朋友不要不加选择就与之结交,说话不要不经过大脑就说出来,做事不要不思考就去做。

76.两相磨荡,有皆损无俱全,特大小久近耳。利刃终日断割,必有缺折之时;砥石终日磨砻,亦有亏消之渐。故君子不欲敌人,以自全也。

【译文】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碰撞,双方会都受到损害,不可能双方都完好无损,只是损害有大小、时间长短的区别而已。锋利的刀刃整天切割东西,必然会有缺折的时候;磨刀石终日被摩擦,也会渐渐地亏损消耗。所以君子不想与人为敌,就是为了保全自己。

77.见前面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独觉也。

【译文】与其能够看到前面千里之外的事物,不如能够看到自己背后的一寸之遥的事物。所以说要做到评论别人并不难,而要做到反观自身就难了;看到能够看到的东西不难,而要看到不能看到的东西就难了。世上的人对于这一点都感到迷惑,只有智者才能体会得到。

78.上士会意,故体人也以意,观人也亦以意。意之感人也深于骨肉,意之杀人也毒于斧钺。鸥鸟知渔父之机,会意也,可以人而不如鸥乎?至于征色发声而不观察,则又在“色斯举矣”之下。

【译文】高明的人善于领会别人的意愿,所以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体谅别人,体谅别人的意愿观察别人。用心意感动人可以深入骨髓,用心意杀人就比大刀斧子还要狠毒。海鸥能知道渔父的杀机,是领会了渔夫的意思,人怎么会还不如海鸥呢?至于对表现出来的迹象、颜色、声音、言论不注意观察,就不如《论语·乡党》所说的“看到人的脸色不善就振翅飞走的鸟”聪明了。

79.士君子要任天下国家事,先把本身除外。所以说“策名委质”,言自策名之后,身已非我有矣,况富贵乎?若营营于富贵身家,却是社稷苍生委质于我也,君之贼臣乎?天之僇民乎?

【译文】士君子要承担天下大事,就要先忘掉自身,所以《左传》说,一旦你的名字登记在政府的书策上,你的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何况是富贵呢?如果只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这就成了社稷苍生委身于我了,这是国君的贼臣,上天的罪人啊!

80.圣贤之量空阔,事到胸中如一叶之泛沧海。

【译文】圣贤之人有宽阔宏大的气量,无论任何事情到了心里都像漂浮在沧海之中的一叶小舟那样渺小。

81.圣贤处天下事,委曲纡徐,不轻徇一己之情,以违天下之欲,以破天下之防。是故道有不当直,事有不必果者,此类是也。譬之行道然,循曲从远,顺其成迹,而不敢以欲速适己之便者,势不可也。若必欲简捷直遂,则两京程途,正以绳墨,破城除邑,塞河夷山,终有数百里之近矣,而人情事势不可也。是以处事要逊以出之,而学者接物怕径情直行。

【译文】圣贤之人处理天下大事,往往采用迂回渐进的方法,不轻易滥用私情,而违背天下人的愿望,破坏天下的纲纪。因此走路有时候不一定非得走直路,办事也不一定非要取得成果,就是这个原因。比如走路,如果总是走曲折的道路而绕远,顺着前人踏出的道路走,不敢走适合自己的便捷的道路,这是形势所不允许的。如果一定要求简捷直达,那么从西京长安到东都洛阳,用绳墨直着量一量,拆毁城市,堵塞河流,夷平山脉,那就只有数百里的路程了,但这样做从人情上是根本办不到的。所以为人处世要谦逊、退让,而做学问的人,待人接物怕的就是直截了当。

82.胸中无一毫欠缺,身上无一些点染,便是羲皇以上人,即在夷狄患难中,何异玉烛春台[1]上?

【注释】[1]玉烛春台:《尔雅·释天》:“四时和。谓之玉烛。”引申为君主如果有美如宝玉的德行,就可以使得四季的气候得到调和。春台,在春日登临远眺的游览胜地。

【译文】如果心中没有一毫欠缺,身上没有点缺点,这便是伏羲氏以上的人,这种人即使处于夷狄或患难之中,也如同处于四时气候调和的境地,如同春日登临游览的胜地。

83.圣人掀天揭地事业只管做,只是不费力;除害去恶只管做,只是不动气;蹈险投艰只管做,只是不动心。

【译文】圣人只管做惊天动地的事业,只是不浪费任何气力;只管做除害去恶的事,只是不动任何火气;也只管做有艰难险阻的事情,只是不动任何心性。

84.圣贤用刚,只够济那一件事便了;用明,只够得那件情便了,分外不剩分毫。所以作事无痕迹,甚浑厚,事既有成,而亦无议。

【译文】圣贤使用刚毅,只要能够完成那件事就行了;使用洞明,只要明了那件事情就行了,至于分外的就不会剩下一分一毫。所以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露痕迹,非常浑厚自然,事情成功了也不会有任何异议。

85.坐疑似之迹者,百口不能自辨;狃一见之真者,百口难夺其执。此世之通患也。惟圣虚明通变吻合人情,如人之肝肺在其腹中,既无遁情,亦无诬执。故人有感泣者,有愧服者,有欢悦者。故曰惟圣人为能通天下之志。不能如圣人,先要个虚心。

【译文】如果处于被怀疑的境地,即使自己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清楚;如果只拘泥于一次看到的真实情况,有一百张嘴也难以说服他改变自己的看法。这是世人的通病。只有圣贤的能够明了通达符合人情,如同人的肝肺长在自己的腹中一般,既没有隐情,也没有诬陷固执。因此,有为之感动流泪的人,有为之心服口服的人,有为之快乐高兴的人。所以《周易》说“只有圣人能打通天下人的心志”。如果不能做到圣人那样,就先要做到谦虚。

86.君子所得不同,故其所行亦异。有小人于此,仁者怜之,义者恶之,礼者处之不失体,智者处之不取祸,信者推诚以御之而不计利害,惟圣人处小人得当可之宜。

【译文】君子的修养和德行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现在有一个小人在这里,仁爱的人会怜悯他,讲求道义的人会厌恶他,讲求礼法的人和他相处会不失大体,明智的人和他相处不会为自己招惹祸端,讲究诚信的人用诚心来对待他而不计较利害关系,只有圣人才会恰当的和小人相处。

87.仕途上只应酬,无益人事,工夫占了八分,更有甚精力时候修正经职业?我尝自喜行三种方便,甚于彼我有益:不面谒人,省其疲于应接;不轻寄书,省其困于裁答;不乞求人看顾,省其难于区处。

【译文】在官场上如果只靠应酬,对为人处世没有什么好处。应酬的功夫占去了八分,还有什么精力去做正经事呢?我常常喜欢用以下三种方法处理,对于彼此都非常有好处。一是不亲自拜访人,省得别人疲于应接;二是不轻易给人写信,省得对方被回信的事所困扰;三是不乞求别人看护、照顾,省得对方有为难之处。

88.士君子终身应酬不止一事,全要将一个静定心,酌量缓急轻重为后先。若应穋箱情,处纷杂事,都是一味热忙,颠倒乱应,只此便不见存心定性之功、当事处物之法。

【译文】士君子一生需要应酬的不只是一件事,就全靠有一个静定的心态,要先分清事情的轻重。如果碰到错综复杂、难以处理的事务,如果只是一味的忙活,胡乱地应承,从这一点就看不到他有平心定性、妥善的处理事情的方法。

89.处天下事,先把“我”字搁起,千军万马中,先把“人”字搁起。

【译文】处理天下大事的时候,要先把自己放在一边;拼死作战在千军万马之中的时候,要先把个人的性命放在一边。

90.处毁誉,要有识有量。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是识不定。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恶在我,毁誉于我无分毫相干?

【译文】对待别人的批评或称赞,要有见识和度量。现在做学问的人,只有向上的心思,看见别人的称赞就趋向它,看到别人的批评就躲开它,这样做只能说明他没有一定的见识。听到人家称赞我就高兴,听到人家批评我就发怒,只说明他的气量太窄。其实优点和缺点都客观存在于我的身上,别人的批评或称赞都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91.某平生只欲开口见心,不解作吞吐语。或曰:“恐非‘其难其慎’之义。”予矍然惊谢曰:“公言甚是。但其难其慎在未言之前,心中择个是字才脱口,更不复疑,何吞吐之有?吞吐者,半明半暗,似于‘开成心’三字碍。”

【译文】我平生只想说开门见山的话,不会说吞吞吐吐的话。有人说:“恐怕这不符合《尚书》所说的‘要严谨要慎重’的意思。”我急忙惊讶地回答说:“您说得很对。但要严谨慎重是指在没有说话之前,如果心里已经想好然后才开口,这就没有再需要怀疑的了,怎么会吞吞吐吐呢?说话吞吞吐吐的人,是因为他说话说一半藏一半,而不是以诚相待。”

92.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待人接物,要温和而有原则;处理事情,要精细而又果断;认识道理要不偏不倚,而又灵活多变。

93.天下之事,常鼓舞不见罢劳,一衰歇便难振举。是以君子提醒精神,不令昏眩;役使筋骨,不令怠惰,惧振举之难也。

【译文】做天下大事,要一鼓作气才不会出现停息劳累,一旦衰竭了就很难再振作起来。所以君子要时刻提起精神,不要头昏眼花;要经常活动筋骨,不要松懈懒惰,这是害怕将来再振举时会很困难。

94.听言之道,徐审为先,执不信之心与执必信之心,其失一也。惟圣人能先觉,其次莫如徐审。

【译文】听别人说话的方法,最好先慢慢地思考,如果采用完全不信或是完全相信的态度,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只有圣人对于别人所说的话能够先知先觉,其他的人都不如先慢慢地思考审视。

95.君子之处事也,要我就事,不令事就我;其长民也,要我就民,不令民就我。

【译文】君子做事,要主动去找事做,而不要等事情来找自己;君子管理民众,应该主动接近民众,而不要等民众来接近自己。

96.上智不悔,详于事先也;下愚不悔,迷于事后也。惟君子多悔。虽然,悔人事,不悔天命,悔我不悔人。我无可悔,则天也、人也,听之矣。

【译文】智慧的人做事不会后悔,这是因为他们事先已经做好了周密的准备;特别愚蠢的人做事也不会后悔,这是因为他们即使在事后也还处于迷惑的状态。只有君子做事经常会后悔。即便如此,君子是后悔没有尽到人事而不是抱怨上天;是后悔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抱怨别人。如果我自己没有什么可值得后悔的,那么无论天命也罢、人事也好,我就都只是听之、任之而已。

97.某应酬时,有一大病痛,每于事前疏忽,事后点检,点检后辄悔吝;闲时慵懒,忙时迫急,迫急后辄差错。或曰:“此失先后着耳。”肯把点检心放在事前,省得点检,又省得悔吝;肯把急迫心放在闲时,省得差错,又省得牵挂。大率我辈不是事累心,乃是心累心。一谨之不能,而谨无益之谨;一勤之不能,而勤无及之勤。于此心倍苦,而于事反不详焉。昏懦甚矣!书此以自让。

【译文】我在应酬事务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做事之前总是疏忽大意,而在事后才自我检点,检点之后就会后悔;平常的时候懒惰,到了忙的时候才知道着急,着急了就容易出现差错。有人说:“这是分不清事情轻重缓急的缘故。”如果能在事前准备好,就省去了事后的检点,又省得悔恨;把着急的心思放在空闲的时候,到忙的时候省得出现差错,又省得牵肠挂肚。大体说来,我们这些人不是因为事情而累心,而是被心拖累。在应该谨慎的地方不去谨慎,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谨慎;应该勤奋的时候不勤奋,却在来不及的时候才勤奋。因为这些才更加辛苦,做起事情来反而会不周全。这实在是昏懦得太厉害了!我记下这些用来提醒自己。

98.无谓人唯唯,遂以为是我也;无谓人默默,遂以为服我也;无谓人煦煦,遂以为爱我也;无谓人卑卑,遂以为恭我也。

【译文】不要看到别人对自己唯唯诺诺,就以为是赞成自己;不要看到别人沉默不语,就以为是佩服自己;不要看到别人温柔可亲,就以为是热爱自己;不要看到别人谦卑恭顺,就以为是尊敬自己。

99.我不能宁耐事,而令事如吾意,不则躁烦;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不则谴怒。如是则终日无自在时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损,此谓至愚。

【译文】我做事没有耐心而又总想让事情合乎我的心意,不然就急躁烦恼;我不能包容别人而又总想着让别人合乎我的心意,不然就谴责发怒。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整天都没有轻松自在的时候。而事情最终会失败,人们最终也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怨恨,我最终也会因此而受到损害,这就叫做最大的愚蠢。

100.有由衷之言,有由口之言;有根心之色,有浮面之色。各不同也,应之者贵审。

【译文】有发自内心的话,也有随便说说的话;有发自内心的面貌,有只是浮在脸上的面貌。这些表现都是各不相同的,面对它们的人要善于仔细观察。

101.富贵,家之灾也;才能,身之殃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藉也。故惟处顺境为难,只是常有惧心,迟一步做,则免于祸。

【译文】荣华富贵,有时候是一个家庭的灾害;才能出众,有时候会为自己带来灾祸;声誉名望,是产生诽谤的源泉;欢乐快意,有时候会产生悲哀。所以说,只有处在顺境的时候是难事,只要常怀恐惧之心,什么事情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迟一步去做,才能避免灾祸。

102.中繁地,顽钝人,纷杂事,迟滞期,拂逆时,此中最好养火。若决裂愤激,悔不可言;耐得过时,有无限受用。

【译文】处于繁华热闹的地方,遇到愚蠢迟钝的人物,处理纷乱繁杂的事情,碰到迟缓延滞的期限,遭遇悖逆不顺的时势,这些境况是最容易使人产生火气的。如果用十分激愤的态度去对待,最后都会后悔;如果能够忍耐过去,就会获益匪浅。

103.当繁迫事,使聋瞽人;值追逐时,骑瘦病马;对昏残烛,理烂乱丝。而能意念不躁,声色不动,亦不后事者,其才器吾诚服之矣。

【译文】如果遇到繁乱紧迫的事情,使用的却是又聋又瞎的人;正赶上需要奋力追逐的时候,骑的却是又瘦又弱的马;对着昏暗残留的烛光,整理坏烂繁杂的东西。这时如果能够做到内心不烦躁,声色不动,而且不误事的人。他的才能和气量我就真心佩服了。

104.妙处先定不得,口传不得。临事临时,相几度势,或只须色意,或只须片言,或用疾雷,或用积阴,务在当可。不必彼觉,不必人惊,却要善持善发,一错便是死生关。

【译文】处事的好办法不能预先确定下来,不能口头散播。要临事临时,审时度势,或是只需要用眼色示意,或是只需要几句话,或用疾雷般迅速的办法,或用暗中积累的办法,务必都要适当可行。不要让对方发觉,也不要惊扰别人,但一定要妥善掌握、妥善实行,这时,一旦出现错误,就会事关生死。

105.养定者上交则恭而不迫,下交则泰而不忽,处亲则爱而不狎,处疏则真而不厌。

【译文】那些修养高深的人,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恭敬而不窘迫,和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安定而不忽视,和自己亲近的人相处慈爱而不狎昵,和关系疏远的人交往就真诚而不感到厌烦。

106.有进用,有退用;有虚用,有实用;有缓用,有骤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此八用者,宰事之权也,而要之归于济义。不义虽济,君子不贵也。

【译文】有进用,有退用;有虚用,有实用;有缓用,有急用;有默用,有不用之用。这八种权用,是主宰事物者的权变之术,其主旨是为了要匡正正义。如果不合乎义,就算会有帮助,君子也不会认为它可贵。

107.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今子弟受父兄之责也,尚有所不堪,而况他人乎?孔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此语不止全交,亦可养气。

【译文】责备别人要含蓄,切忌太苛严;要委婉,切忌太直接;要模糊有度,切忌太真实。现在的孩子受到父亲兄长的责备,尚且还觉得受不了,何况是他人的责备呢?孔子说:“对别人提出忠告要好好说,如果这样不奏效的话,就应该停止。”这样不只是可以保全交情,也可以用来涵养气质。

108.柔胜刚,讷止辩,让愧争,谦伏傲。是故退者得常倍,进者失常倍。

【译文】温柔的人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少言的人能够让雄辩的人停止说话,退让能够使争夺的人感到羞愧,谦逊能使傲慢的人折服。因此谦退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更多,而争夺的人常常失去的更多。

109.应万变,索万理,惟沉静者得之。是故水止则能照,衡定则能称。世亦有昏昏应酬而亦济事,梦梦谈道而亦有发明者,非资质高,则偶然合也,所不合者何限。

【译文】应对时势的千变万化,探索天地间的一切道理,这些只有那些沉静的人才能够做得到。因此水面在静止的时候就能够映照出万物,秤在平衡的时候才能称量物品。世上也有一些浑浑噩噩而把事情办好了的人,也有一些夸夸其谈而有所阐明的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资质高,就是巧合罢了,但不凑巧的次数的就数不清了。

110.祸莫大于不体人之私而又苦之,仇莫深于不讳人之短而又讦之。

【译文】祸患没有比不体谅别人内心的隐私而又苦苦相逼更大的了,仇恨没有比不避讳指责别人的短处而又进行揭发攻击更深的了。

111.不怕千日密,只愁一事疏,诚了再无疏处。小人掩著,徒劳尔心矣。譬之于物,一毫欠缺,久则自有欠缺承当时;譬之于身,一毫虚弱,久则自有虚弱承当时。

【译文】不怕千日的谨慎缜密,只怕在一件事情上疏忽大意。只要心诚,就再也没有疏忽大意的地方。小人对于疏漏的地方总想掩饰起来了,最后就只能使自己白费心力而已。比如一件物品,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欠缺,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为这种欠缺承当责任的时候;比如一个人的身体,只要有丝毫的虚弱,时间久了自然会有为这种虚弱承担不好的结果的时候。

112.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后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后可以观利害之变。

【译文】将自己置身于是非之外,而后才可以对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断;将自己置身于利害之外,而后才可以看清楚利害关系。

113.善用人的,是个人都用得;不善用人的,是个人用不得。

【译文】善于用人的人,认为人人都可以用;不善于用人的人,认为每个人都不能用。

114.得了真是非,才论公是非。而今是非不但捉风捕影,且无风无影,不知何处生来。妄听者遽信是实,以定是非。曰:“我无私也。”噫!固无私矣,《采苓》止棘、暴公《巷伯》,孰为辩之?

【译文】只有看清了真非好坏,才能公正地判断是非。而现在的人不但看不清是非对错,而且无风无影,不知道这些是非是如何产生的。而那些妄听的人又立刻信以为真,并且以此来判断是非,还要说:“我是没有私心的啊。”唉!固然是没有私心,《诗经》中《采苓》这一篇写晋献公听信谗言,《巷伯》这一篇写寺人孟子因为遭受谗言而最终被害,这些遭受谗言诽谤的人,谁来为他们辩护呢?

115.谦忍皆居尊之道,俭朴皆居富之道。故曰:卑不学恭,贫不学俭。

【译文】谦虚忍让是居于尊位的处世之道,节俭朴素是居于富位的处世之道。所以说:地位卑下的人不要学谦恭之态,家境贫寒的人不要学俭朴之态。

116.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译文】水遇到极恶劣的阻碍就会产生逆流,火遇到激烈的阻碍就会横向蔓延,人被激发就要作乱。所以君子要慎重地运用激烈的办法。有时候采取使对方感到羞愧的方法,能够让小人变成君子;而如果用激烈的方式,就可能会使君子变成小人。

117.说尽有千说,是却无两是。故谈道者必要诸一是而后精,谋事者必定于一是而后济。

【译文】尽管说法有许多种,但正确的道理却只有一个。因此谈论道理的人必须紧紧抓住一个正确的道理然后才能够精益求精,谋划事情的人必须确定出一个正确的方案然后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118.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译文】世间的各种事情都有其各自恰到好处的地方,遇到事情谨慎一分的就能收获一分,疏忽一分的就会失去一分,假如能够全都谨慎就会全部得到,而如果全都疏忽就只能是一无所获。在小事上,多会产生疏忽,就会因小失大;在容易的事上,多会产生疏忽,结果就会因为疏忽了容易的而将难得的也一并失去。留心的君子自然会从自身的实践中有所感悟。

119.到一处问一处风俗,果不大害,相与循之,无与相忤。果于义有妨,或不言而默默转移,或婉言而徐徐感动。彼将不觉而同归于我矣。若疾言厉色,是己非人,是激也,自家取祸不惜,可惜好事做不成。

【译文】到一个地方就要问这个地方的风俗,如果没有什么害处,要入乡随俗,不要相抵触。如果真的违背道义,或者不说话而默默地离开,或者婉言相劝使其慢慢被感化,对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与自己想法相同了。如果疾言厉色,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这是一种非常偏激的做法,自己会惹来祸端自然不用说,可惜的是好事也做不成了。

养 生

1.夫水遏之,乃所以多之;泄之,乃所以竭之。惟仁者能泄,惟智者知泄。

【译文】流动的水,堵塞它,它就会聚积更多;疏泄它,它就会流走枯干。只有仁者能够疏泄恰到好处,只有智者知道如何疏泄。

2.天地间之祸人者,莫如多;令人易多者,莫如美。美味令人多食,美色令人多欲,美声今人多听,美物令人多贪,美官令人多求,美室令人多居,美田令人多置,美寝令人多逸,美言令人多入,美事令人多恋,美景令人多留,美趣令人多思,皆祸媒也。不美则不令人多。不多则不令人败。予有一室,题之曰“远美轩”,而扁其中曰“冷淡”。非不爱美,惧祸之及也。夫鱼见饵不见钩,虎见羊不见阱,猩猩见酒不见人,非不见也。迷于所美而不暇顾也。此心一冷,则热闹之景不能入;一淡,则艳冶之物不能动。夫能知困穷、抑郁、贫贱、坎坷之为详,则可与言道矣。

【译文】天地间害人的,就是“多”;让人想多要的,就是“美”。美味让人多吃,美色让人多欲,美声让人多听,美物让人多贪,美官让人多求,美室让人多居,美田让人多置,美寝让人多逸,美言让人多听,美事让人多恋,美景让人多留,美趣让人多思,这些都是灾祸的媒介。不美则人不会多要,不多则不会带来灾祸。我有一室,题名为“远美轩”,其中有一匾题“冷淡”二字。我不是不爱美,而是害怕灾祸临头。鱼只看见鱼饵而看不见鱼钩,虎只看见羊而看不见陷阱,猩猩只看见酒而看不见人,不是真看不见,而是因为迷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无暇顾及其余。人心只要一冷,那么热闹之景就不能进入;只要一淡,那么艳冶之物就不能使我动心。如果能认识到困穷、抑郁、贫贱、坎坷是吉祥,那么就可以和他谈道了。

3.以肥甘爱儿女而不思其伤身,以姑息爱儿女而不恤其败德,甚至病以死,患大辟而不知悔者,皆妇人之仁也。噫!举世之自爱而陷于自杀者,又十人而九矣。

【译文】拿美味的食品让儿女吃而想不到会伤害他们的身体,姑息溺爱儿女而不怕他们败坏品德,甚至生病而死,犯下杀头的大罪而不知悔恨,这都是妇人之仁。唉!举世之人因过分自爱而陷于自杀的,十人中有九人啊!

4.今之养生者,饵药、服气、避险、辞难、慎时、寡欲,诚要法也。嵇康[1]善养生,而其死也却在所虑之外。乃知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德在我,而蹈白刃以死,何害其为养生哉?

【注释】[1]嵇康:人名,三国时代的人。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译文】现在养生的人,服药、练气、逃避危险、躲开危难、慎时、寡欲,确实是重要的方法。不过,嵇康是善于养生的人,但他的死却出乎意料之外。由此可知,养德是养生中第一重要的。如果我有很高的品德,即使被刀枪杀死,怎能说没有养生呢?

5.盗为男戎,色为女戎。人皆知盗之劫杀为可畏。而忘女戎之劫杀。悲夫!

【译文】盗贼就像拿着凶器的男人,美色就像带着暗器的女人。每个人都知道盗贼杀人劫物是多么可怕,却并不知道美色也照样可以劫财杀人。实在是可悲呀!

6.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

【译文】饥寒痛痒,这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到,即使父母也不能察觉;衰老病死,只有自己担当,即使妻子儿女也不能代替。自爱自全的方法,如果自己不留心,还将依赖什么人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