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唤醒心中的诗意(代序 )(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然而,在诗思澎湃,心灵像春水一样丰盈、润泽的时候,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说出来、写出来?我们还是缺少一种表达方式。这时,中国的诗人们像林语堂前面所说的,向自然去“借”:“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一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春花,夏蝉,秋叶,冬雪,分别只是一种风景吗?不,在诗人笔下,它们转变成为一个个意象,成为诗人感情的寄托。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人心诗情。

有了风景,有了诗情,有了意象,这种美好就足够了吗?在中国诗歌里,还有意境。什么是意境呢?就是林语堂说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景物与人心,一静一动,互相映衬、互相呼应乃至融合,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构成一个流动的空间,这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让人品味,让人沉湎。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能写一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先生特别推崇这个“真”字。这里的“真”,是一种一性一情,用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我们的眼睛看见风景,我们的心灵产生波动,我们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勇敢、坦率、真诚、天真,诗歌使我们触一摸一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

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培育我们的“诗心”,需要从意象开始,意象是传递诗情、诗意、诗境的载体。所以这一次,我想说一说中国诗词的意象。

前面讲过的那些美丽、伴随我们成长的诗句,从“举头望明月”到“恰似一一江一 春水向东流”,里面都有着一个核心元素,就是意象。不管是明月、啼鸟、菊花、春蚕,还是一江一 水、樱桃、芭蕉,千百年来,它们在自然中美丽着,也在中国的诗歌中绽放着。一代代的诗人传承着这些美丽的意象,传承着中国人的心事。他们是含蓄的、深沉的,或有所得,或有所失,从来不会大声地直接说--我喜、我悲、我愁,而是一定会把自己的情感托付给一个意象。这种意象的载体,通过心灵的息息相通,一直流传到今天。

说起千秋不厌的乡愁,很多朋友都会记得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他在台湾对大一陆 的那一段思绪牵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一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一陆 在那头。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