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284八王之乱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260节

【284】八王之乱

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初创时期,都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其原因有很多,简单说来,一方面它的开创者不会是等闲之辈,必然有着超凡脱俗的军政才华或领导才能;另一方面,它往往是一个乱世或衰世的结束,从上到下的人们都会热切拥护这个新的秩序。

可对于晋王朝来说,这两个原因都不成立。

司马代魏,曹氏篡汉,这两件事情挨得很近,前后相差不到半个世纪,所以许多人常把这二者相提并论。甚至还有论调说:曹丕篡权,身后权力为他人所篡,这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无稽之谈!

曹氏篡汉,取代的,其实是一个腐朽透顶、穷途末路的王朝。东汉末年,国家早已散架,是曹一操一凭借自己的实力将北方重新统一。其间重建的意味远胜于篡夺。所以曹一操一、曹丕在位期间,中国北方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是呈复苏势头的。

可司马代魏,取代的,是一个业已成熟、势头良好的王朝。这是一种纯粹的权力欲驱使下的朝代更迭,其间破坏的意味胜过建立。为了达到目的,司马家族在政坛实施白色恐怖,朝政不可为,才有了兴盛的避世哲学。这种哲学发展到后来,连身居官位的人都以清谈玄学、不理政务为荣,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样的朝局,可想而知。

所以说,晋王朝打一开始,就没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刚一建立,就听到了死亡的脚步声。

先说说晋朝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此君最著名的故事,是后宫姬妾以万计,实在无法决定夜宿何处,便乘羊车,任羊四处奔走,随停随住。还引得后宫想要上一位的妃嫔用竹叶插门、以盐汁洒地,引羊驻足,为博一幸。

这样的描述,使一个荒一婬一帝王的形象跃然纸上。但事实上,晋武帝并不算昏庸。他在任期间,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平抑粮价,减轻徭役,史称“太康繁荣”(太康为晋武帝灭吴后的年号)。

但是,尽管晋武帝想治理好这个属于他的国家,也有一定的政务能力,可他根本无力改变全体官僚一尸一位素餐的局面。整天清谈的那些还算好的,那些没有什么一精一神追求的,干脆在物质享受方面一奢到底,斗富事件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官僚系统治下,太康繁荣,颇为虚假。

这一切,晋武帝也并非不知道,他还试图为这一切找出病根。他得到的结论是:门第势力太大,才致使他们为所欲为。

那怎么办?晋武帝左思右想之下,决定扶植一个新的势力上台——宗室。

于是,时隔四百多年后,汉初同姓王分封之局再现江湖。

晋武帝大概是没好好读历史的,他也许忘记了,西汉的同姓王是尾大不掉的。若非汉景帝手腕高超、周亚夫能征善战,七国之乱几乎就要让汉王朝天下大乱。

他在分封同姓王的时候,只想到让他们去拱卫司马家的江山,却根本没有想过,如何去限制他们手中的权力。

不仅如此,他为了用宗室去对抗门第,竟然还采取了相反的措施——罢州郡兵。

东汉末年,刺史手握兵权,是形成群雄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晋朝,州刺史、郡守皆出自门第,势力更强,倘若掌控兵权,隐患更大。于是,晋武帝下令,去掉地方长官的兵权,不在各州郡设置军队。

但与此同时,那些被分封到封国的同姓王们,却是有军队的。那同姓王造反,又靠谁去抵挡呢?

如此愚蠢的政策,无疑大大助长了各封王的野心,七国之乱的重现,只是时间问题了。

290年,晋武帝去世,其子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封王们的机会就此到来。

在历史上,晋武帝以荒一婬一著称,晋惠帝则以呆傻闻名。某年闹灾荒的时候,大臣报告:百姓多有饿死者。惠帝听罢,大惑不解地问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何不食肉糜?(为什么不吃肉呢?)”

其实就晋惠帝一生的综合表现来看,他未必有痴呆的一毛一病。不解民情如此,多半的功劳,要归于他身边之人欺上瞒下功夫的高超。晋王朝随后的大乱,不是因为他的傻,而是因为整个王朝的无可救药。

在他身边这些佞臣中,最著名的一位,当属他的皇后贾南风了。史书明载,这位贾皇后奇丑无比。她能够荣登皇后之位,完全是因为他的父亲贾充。

贾充是司马篡权行动的核心策划者之一,是晋武帝的宠臣。为了保持家族昌盛,贾充将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太子司马衷。

晋武帝死后,荣升皇后的贾南风立刻生出专权之意。但她的头上,还有一个皇太后杨芷。杨太后之父杨骏,则是晋武帝的托孤重臣。贾皇后若想得偿所愿,必须将杨氏外戚的势力扳倒。

贾皇后苦思冥想之下,设计出了那个葬送晋王朝的计划:联结封王,发动政变。

大乱降临。

291年3月,政变爆发。贾皇后使人告杨骏谋反,早有准备的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立刻领兵诛杀杨骏。杨氏三族被灭,只杨太后一人得以幸免。

但贾后专权的目的并未达到。杨骏死后,大权被汝南王司马亮独揽。于是贾后再施一陰一谋,使楚王杀掉汝南王,再以擅杀大臣为名把楚王处死,终于成功掌权。

然而,光凭贾南风的一点一陰一谋诡计,是镇不住各路封王的。此时封王们都已看出,中央政一府羸弱,凭借自己手中的兵力,颇有希望大干一场。于是,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先后起兵,为争夺最高权力,展开了一场历时十余年的大混战。

加上之前的汝南王和楚王,这场大乱共涉及八个同姓王,史称“八王之乱”。

此乱过后,本来就已经千疮百孔的西晋王朝,将会彻底走向衰亡。

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告别这个动荡的3世纪了。我们先回顾一下大事,然后去看看,在下个世纪,亚欧大一陆的三大帝国会在动荡中走向何方。请看下集——大事年表(公元3世纪)。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