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246重归一统(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第222节

【246】重归一统(中)

中原西边,为汉中。汉中地区,是秦岭和巴山之间夹出来的一个长条地带。秦岭隔开了汉中与关中,巴山则把汉中与巴蜀分在两侧。

汉中这个地方,在九大战略要地里面差不多是最小的。单独占据汉中,很难成事,必须要向关中或者巴蜀挺一进,才能把根据地建得更加厚实。所以汉中的意义,主要在于与关中和巴蜀的联系。

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其间只开了四条谷道曲折相通。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陈仓道自不必说,韩信暗度陈仓之策已是中国战史的经典,它的北口正是关中四塞之一的散关。褒斜道并不出名,但却开发最早,当年司马错正是从此道进入汉中,进而拿下蜀地的。傥骆道最为险峻,极少用兵,更加少为人知。而子午道却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而极其有名。它实际上是公元5年才开发出来的,而且相比其它的谷道也有些绕远,当时不太受重视,所以魏延才觉得能起到奇袭的效果。

至于汉中与巴蜀间的巴山之中,谷道更少,只有两条。其中直通成都的叫金牛道,由于路途最短,最直接,所以为兵家必争。道上的剑门关也是古代名关之一,李白《蜀道难》中创造的名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说这儿的。金牛道东边,还有条米仓道,就需要从巴中、阆中,绕到成都了。

下面我们就顺着这两条谷道穿过大巴山脉,来说说巴蜀之地。

就防御的角度而言,巴蜀比关中更加稳固。其南面是云贵高原,西面是青藏高原,敌人根本不可能攻上。仅有的两条通路,在北边和东边。

北边我们说过了,掐住剑门关,守住米仓道,便可保巴蜀腹心成都的安全。而巴蜀的东面门户,在重庆。重庆是全国有名的山城,因此从东面陆路进攻巴蜀,几乎不可能,只能走长江水路。而巴蜀又位居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易,逆流而上难,加之有三峡阻隔,可谓万无一失。

所以说,巴蜀之险,几不可破。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崇山峻岭太多,外面不容易进去,里面也不容易出来。因此巴蜀最容易出现局部割据的势力。然而,一旦巴蜀脱出局域,则变得极其重要。与东面的荆楚相连,则占尽长江天险,足以与北方抗衡;与北面的关中、汉中相连,则可顺流而下,直取荆楚、中原。加之成都平原也是一个巨大粮仓,使得巴蜀虽不是兵家必争(因为很难打下来),却是得之可安天下的重地。

从巴蜀向东,跨过长江三峡,便是荆楚之地。这是整个南方的枢纽地带。与巴蜀相连,则顺江而下,江东岌岌可危;与江东相连,则据守三峡,足可困死巴蜀;又凭借长江、汉水之险,堪与北方对峙。任何一个立足于南方的政权,如果不拿到荆楚,就不会任何前途。因此,有人统计说《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里有七十二回提到荆州,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历史越往后发展,长江流域越发重要,日后提到荆楚的地方,还有许多。个中细节,容我们日后详谈。

我们再从荆楚顺江而下,便来到了我们九宫地域的最后一站——江东。

由于长江在安徽境内拐向东北,所以长江中下游的皖东南、江浙一带,历史上又称江东。此地是中国地图上水网最密集的一个地方。因而北方铁骑要想从此地跨江南渡,几乎不可能,必须取道荆楚。因而江东政权只要在西线防住荆楚,便足可割据一方。若能拿下荆楚,便有望争雄天下。春秋时期吴国可以置其余大国于不顾,盯着楚国打,就是这个道理。只不过没想到侧背出了个越国,才骤然灭亡。若吴越连成一体,则大事可图。

又由于发生在江东内部的战事极少,北方由于战乱所致的流民大量涌一入江东,使得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越来越发达。江南鱼米之乡,三江五湖之利,此地便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重心所在。

江东政权的另一个优势,就在于与它隔江相望的江淮之间地区,常常是各方势力的真空地带。它便很有机会跨过长江,在江北淮南之地建立根据地,为北进中原做好准备。

说到这里,九大战略要地我们就算简要介绍完了。之后千余年中国土地上的历次大战,都与这些要地密切相关,我们还将无数次地提到它们。现在,先让我们把眼光转回到公元1世纪初,看看刘秀是怎样一步一步战略一性一地完成统一大业的。

话说起义军摧毁新朝之后,他们便不再是起义军了,你起谁的义呀?天下各路诸侯就从联合推翻暴政,变成了军阀割据,为最高利益而奋斗。

刘玄在这场奋斗中本来是占据先手的。是他最先打出了兴复汉室的旗帜,虽然此举招来了王莽大军,但刘秀的昆一陽一大捷,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天下诸侯纷纷投靠。

然而,刘玄却是一个极度不称职的领袖。他太害怕别人抢走他的地位,对每一路归附的起义军,都严加防范,甚至暗地加以打击。像实力最强的赤眉军,本来都归附了,结果又被他给一逼一走了。

一逼一走赤眉,是刘玄给自己挖好的坟墓。但刘玄本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配角人物,他的死活无关紧要。他对于中国历史施加更大影响的事情,是诛杀刘縯。

刘縯本是绿林军中最有才干之人。由荆楚攻打宛城,然后由宛城北进洛一陽一,而后再从洛一陽一西取关中,这条战略路线就是刘縯设计的。但刘玄岂容这等大才在自己的卧榻边酣睡,刚刚拿下宛城,他便罗织罪名,将刘縯杀了。

一个潜在的平天下者死去了,却将他的弟弟刘秀推向了历史前台。

此时刘秀正统兵在外,忽闻长兄的死讯,立刻飞奔回宛城,代兄向刘玄认罪。且此间与朋友无一句私语,于昆一陽一之功更是只字不提,饮食言笑一如平常。刘玄实在找不到任何处治他的理由,只得对他拜将封侯,搁置一边。

遥想刘秀这一趟宛城之行,当真险到极致。刘玄杀了他的哥哥,他没有反应是不正常的,反应过激又是危险的,唯一适合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恐惧之下的平静。表示自己为更始皇帝的威严所摄,愿意老老实实做人,保住一性一命。

但这表演的分寸,实在是难到极致。一个不小心,就是一性一命之忧。而且刘秀由于不是绿林军骨干人物,所以常年被下放在外,实际上对更始帝刘玄并不熟悉。如何根据此人的一性一格,拿捏言行,实在考验刘秀的本领。

对刘秀来说,兄长被刘玄所杀,最安全的一条路,肯定是逃跑。刘玄天下未安,根本无力去漫天追捕他。但刘秀选择回宛城冒险,说明此时的刘秀,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梦想着当城防司令的小人物了。一个愿意冒天大风险的人,自然有着天大的目标。

史家常拿刘秀与刘邦相比,但我觉得此二人完全不同。刘邦具有天生的领导气质,使得众多贤人愿意相投;而刘秀得以服众,更多是凭借他高人一等的胆略和智慧。也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在这场大一浪一淘沙的角逐中,笑到最后。

把刘秀放在身边,刘玄是不放心的。但刘秀表现太好,他又舍不下脸来杀他。于是刘玄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刘秀派往死地。

他给刘秀挑的死地,就是我们刚刚讲的九大要地的东北角,河北。

河北民风彪悍,起义的时候总是毫不含糊。新朝被推翻之后,刘玄又不能服众,于是河北错综复杂地盘踞着各路豪强。刘玄给刘秀安了个大司马的头衔,派他安一抚河北,然而给出的兵马却少得可怜。

在刘玄看来,群狼环饲之中,靠着这点儿人,刘秀是根本无法生存的。可他万万不会想到,刘秀的帝业,正从这个空头大司马开始。请看下集——重归一统(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