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节
【241】王莽篡汉(上)
我们的世界离不开政治家。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政体,要想稳定发展,都需要杰出的政治人才。我们的星球人才辈出,历史上有才华的政治家,实在为数不少。但在这众多政治家中,有一个群体,却属于稀有动物了。
当一个国家接连遭遇内忧外患,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甚至积贫积弱,病入膏肓的时候,就急需这种人的出现了。
我们把他们叫做改革家。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种人是不会出现的。他需要对整个国家体制进行颠覆一性一的改变,需要太大的魄力,和太高超的手腕,实在不是一般的人才所能做的。
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国家自然地走向衰落,甚至灭亡。出现改革家,那叫奇迹。
屈指数来,在我们讲述过的历史中,奇迹出现的次数并不多。管仲、梭伦、大流士、商鞅等寥寥几人而已。
1世纪初,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这么一个人。他非常想把自己的大名列入这个短短的名单之中,他为之付出了一切。
他的确出生在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度,他也的确以最大的魄力完成了颠覆一性一的改革。
而且,在他的改革中,我看不到太多的私心杂念。他真的把所有的一精一力都投入到了这场为国为民的改革之中。
可结果呢?他背上了千古骂名。
远远更可怕的是,在他的改革之下,整个社会变得比之前更加动荡,更加不可收拾,终于引发了全国乱局。
他是再也不可能被列到那个名单里了。他究竟错在哪里?他为什么会失败?
196一9年,一本叫做《彼得原理》的书问世,立刻引起了出版界的轰动。其书连续5个月稳居美国非小说类畅销书榜榜首,引发了巨大的影响。书中阐述的彼得原理,被誉为20世纪西方文化界三大最杰出的发现之一。
它的核心内容是这样的:在一个层级组织中,员工会因为表现出色而获得提升。他们升啊升,最终,每一个职位都会被不能胜任的员工所占据。
这个原理一下子揭开了那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机构无效率,是全世界的通病?在理想的情况下尚且如此,何况现实中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的问题混杂呢?
社会学家们开始潜心研究这个问题,一门新的学科“层级组织学”随即诞生。
而在我看来,我们这位主人公的经历,就是彼得原理的极端诠释。
今天,我们该讲讲他的故事了。
王莽闪亮登场。
他出身于西汉末年那个权倾朝野的王家。然而,他与王家的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他是王政君王太后的侄子,但他的父亲早在王家发达之前就死了。所以王家数人封侯,他没沾着光。
但王家的辉煌对王莽肯定有影响。至少,生活在大人物中间,王莽的雄心壮志在滋长。
而且,王莽虽然家里没有财宝如山,但王家也不可能让他太穷,否则太丢脸。这就使得王莽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王莽读书的时候是什么时代?是成帝的时代。成帝一心玩乐,王家大员门只知敛财摆阔,谁也不会想着去修改朝廷的制度。于是元帝时重用儒生的风气就传了下来。
所以,王莽拜师,拜的必然是儒生。而且,他有幸拜到了以研究《礼经》闻名的大儒陈参的门下。
这是王莽人生中真正的标志一性一的事件。
王莽是一个极好的学生,他真的是用全身心去学习儒家的思想,尤其是礼制的思想。可以说,儒者思维浸透了王莽的每一个一毛一孔,他日后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这个思想的产物。
如果一定要给王莽下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会说,他是一个沿着儒者之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走得如此坚定,如此决绝,竟看也不看旁边的路。
在任何时候,他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自己的理想。然而历史残酷地证明,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被摆错了位置,可以给社会造成何等巨大的危害。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这首诗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但我倒是觉得,王莽的一生,不存在什么真伪问题。自始至终,他都只是一个狂一热的理想主义者而已。
王莽年轻之时,史书上列举了他的许多好人好事。事母至孝,对长兄的遗腹子视如己出,慷慨好义,乐善好施,尊师,尊老,尊贤……我这里头用的每一个词儿,《汉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事迹,只是篇幅所限我就不一一讲了。
这其中对他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在他伯父王凤病重期间,他数月衣不解一带地侍奉左右,端茶倒水,尝汤喂药,令王凤大为感动。临终前王凤嘱托太后与成帝,务必要重用王莽。
有人说王莽这是至为明显的拍马屁行为。可我相信,世界上所有的垂垂老者,做梦都希望有这样一个侄子。何况,人家王莽经年累月都在做这样的好事,善待周围的每一个人,你凭什么说人家有心机?
修身,齐家,王莽认真地实践着。
有大司马大将军的托孤,王莽的仕途开始平步青云。省却一级级升迁不提,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公元前8年,王莽被封为大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已是位极人臣。
此时的王莽表现如何?秉公做事,谦和待人,生活俭朴,仗义疏财。
公元前7年,汉哀帝继位。为了跟王氏集一团一较劲,他大力扶植另外两门外戚,以及自己的情一人董贤。王莽被夺去大司马之位,遣回封地新都。
王家失势,官职被夺,赋闲在家,眼见仕途希望渺茫。可王莽的表现怎么样呢?依然故我,宠辱不惊。只不过,换个地方做好人好事而已。
在那个政局黑暗,百姓生活困苦的年代,官一场中不是勾心斗角,就是盘剥平民,突然出现王莽这样一个奇人,有能力,还有道德。
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如果汉王朝还有救,那么救世之人,非王莽莫属。
他们想的有错么?
是彼得原理害了他。
公元前1年,汉哀帝崩,无子嗣。太皇太后王政君急召王莽,扶立哀帝的堂弟,年仅8岁的刘衎(k&agra一ve;n)继位,为汉平帝。
作为王太后最为信任和倚重之人,王莽重掌大权。
在这个期间,王莽的所作所为是有争议的。《汉书》说他“附顺者拔擢,忤恨者诛灭。”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人,屋大维。我们说了,王莽不是书呆子,而是有手腕,有能力的人。他跟屋大维一样,渴望权力,但获取权力的目的,却是为了拯救天下苍生。他们唯一的区别,是治国的水平与智商。(但这个区别太可怕了。)
而且儒家崇拜的商汤、文王,不也杀过许多人么?
何况我仔细翻翻《汉书》和《资治通鉴》,发现班固那句评语也不全然站得住脚。王莽清洗政敌之时,极少杀人。而我倒觉得他是故意抢在汉平帝正式登基之前定下这些人的罪名的。史书中明确记载,因为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所以所有这些人才能全部免除死罪。他晚点定罪不成么?
所以我觉得,此时的王莽,仍然走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
公元5年,汉平帝崩。据《通鉴》等史书记载,平帝被王莽毒杀。但此事却不见于《汉书》。要知道班固与王莽仇怨极深(班固的爷爷差点被王莽杀了),断无为王莽遮掩之理。所以更大可能是,对于一个已经被定义为坏人的人,无论再加什么罪名,都只会大快人心吧。
无论怎样,平帝一死,王莽彻底走向前台。他被冠以“假皇帝”、“摄皇帝”之名,以周公自比,行皇帝之事。
四年之后,公元9年,王莽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宣告灭亡,新王朝成立。
王莽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准备,为他的理想搭好了平台。下面,他将要大展身手,去做一个震古烁今的改革家了。请看下集——王莽篡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