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纵论中西全史

41管仲牧民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41】管仲牧民

国家,已经乱了。怎样结束一片纷乱的局面,给国家带来秩序呢?

这是摆在管仲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给每一个身处危局之中的统治者的一道难题。

管仲完美地解答了这道题,因为他找到了这道题目绝妙的突破口,那就是人一性一。

治国必先治民。民怎么治?管仲说,只有一个字——牧。

放过牛的人都知道,你想把那些牛一个一个拽着跑是根本不可能的,你只能赶着它们让它们自己跑。对于优秀的牧者来说,牛总是很听话,因为他了解牛想些什么。如果你一味蛮干的话,注定会淹没在四处乱撞的牛群之中。

人民就是牛群,管仲就是一个深通其道的牧者。可惜的是,大多数的统治者却不是。所以治世难见,人才难得。

美国芝加哥的中国城有一个标志一性一的大门,上面大大地写了四个字:礼义廉耻。

这四个字,就是管仲提出的第一套牧民纲领:四维论。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管子·牧民》

管仲是把这四维拔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的,他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那么,管仲为什么要推行这四维?它们有什么作用?人们又为什么会乖乖地遵从呢?

这些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礼,并不新鲜,四百年前就有了。但我们已经知道,春秋初年,诸侯大乱,礼制已经败坏得不成样子。

但礼的败坏,并不能说明礼制没有用。我们形容过,礼制是周公为全中国人一精一心编制的一个笼子,在这个笼子里,周王朝平稳发展了三百多年,成绩斐然。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似乎这个笼子开始关不住大家了。

第34节

管仲并不打算打破这个笼子,恰恰相反,他决定将这个笼子做得更漂亮些,重新把人们赶进去。于是,他在礼的基础上补充了义、廉、耻三个方面。

义,这个字,在英语里几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汇。义的一精一神,尤为中国文化所特有,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不了解“义”,简直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管仲初创义的概念时,给出的定义是“不自进”。

为什么管仲会提出这么一个“义”字呢?因为他清楚人的一条劣根一性一,那就是攀比。这本是植根于人对缺乏安全感的恐惧,简直无法克服。因此,从古至今,攀比在人类社会中无处不在,攀比的结果往往决定了人们的心态。

可如果有人从攀比中脱颖而出的话,多半不是什么好事,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说俗一点,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所以,如果大家都不自进的话,是非常有利于加强一团一结,制造一个稳定局面的。

实质上,就是管仲放纵了人的劣根一性一,以牺牲个一性一为代价,换取了社会的稳定。

但日后以墨家为代表的学派对义的概念有了新的阐释,使得义的一精一神得到了发展,与管仲之时的义已经不大相同,这又是后话了。

下面再说说廉和耻。廉耻二字,后世常连起来用。如果有人说你没有廉耻,你高兴么?你不高兴。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人人都不希望做一个让别人瞧不起的人,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任何时代,只要你能成功树立起一套道德标准,愿意违背它的人并不多。就本一性一而言,人是希望做一个好人的。就好像你照镜子,总希望看到一个英俊潇洒的少年或是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不是一个又脏又丑的人吧。

廉耻,就是管仲为齐人树立起的道德标准。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坏人坏事呢?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是被社会一逼一的。现在一闹经济危机,美利坚就一槍一声不断,杀人、自一杀案件一起接一起,正是绝好的例子。

因此,若想把人们都成功地装进笼子里去,必须给人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管仲显然懂得这个道理,于是就有了那两句千古名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基于这个思想,管仲就提出了他的第二套牧民纲领:四顺论。

管仲说:“民众不喜欢忧劳,我们就让他们享乐;民众不喜欢贫贱,我们就帮他们赚钱;民众不喜欢危险,我们就给他们安定;民众不喜欢灭绝,我们就鼓励他们生育。”

人们不管是尊礼也好,重义也好,讲究廉耻也好,都是次要的,首要问题是过好日子。

这就是管子与后世孔子、墨子这些哲学家最大的不同,他压根没打算拔高人一性一、完善人格,他只想从最贪婪最自私的人一性一出发,给民众以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使国家富强起来。

我们惊奇的发现,这种自利从而利他的理论,倒是与两千四百年后西方经济学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颇为相似。但与后世那位苏格兰人的自一由主义不同的是,管仲更重视国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角色,他推行了一系列天才的经济政策,使得齐国转瞬间国富民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奇迹,我们一定要看看管仲是怎么实现的。请看下集——轻重富国。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