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隋唐佛教史稿

第三章 隋唐佛教撰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隋唐佛教撰述之丰富,当不下于南北朝,但其数目亦难估计。按隋开皇时,法经目录载有五千三百一十卷。仁寿时,彦琮目录内有五千又五十九卷。

〔1〕 大业时智果目录则载有六千一百九十八卷,其所以较《法经录》约多一干卷者,盖有经律论疏及记一千一百二十七卷。 〔2〕 今约举其成数,中国佛教撰述在隋大业前者,盖将及一千卷。《法苑珠林》卷一百《杂事部》曰:

翻译方言,卷数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记,三千余卷。……历代隐显,部帙散落,虽有大数,不足者多。寻访长安,减向千卷。

是则唐高宗时,长安所有亦不过千卷。然《珠林》复曰:

唯闻庐山东林之寺,即是晋时慧远法师所造伽蓝。纲维主持,一切诸经,以及杂集,各造别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极牢。更相替代,传授领数,虑后法灭,知教全焉。

东林寺盖藏有译本五千卷及文记三千卷,惟此文记中必有隋至唐初之著作,则隋前中国佛教撰述亦不过二千数百卷。至唐元和中僧人合注疏及开元至贞元中新译立为别藏,计共四千九百余卷。查贞元《续开元录》,载新译经论及念诵法一百九十三卷,若于东林别藏中,减新译及隋唐前撰述之数,则隋代至元和中撰述约不下二千卷。此中当有重出遗漏,不能即据为定数,然隋唐撰述之富,抑亦可知矣。兹分类述本期佛教撰述之概略于下。

第一节 注 疏

隋唐注疏,至为丰富,又极重要。一因翻译既多,研究益繁,注疏家恒糅合百家之言,因而卷巨大,如澄观之《华严疏》六十卷,《演义抄》九十卷,礼宗《涅槃注》八十卷,明隐《华严论》六百卷,如净等释《四分律》六十卷;疏抄重叠,如《成唯识论》有《述记》,有《了义灯》,有《演秘》》,均所常有。因译人口翻梵文,常加以讲解,如玄奘弟子所传,多印度大师口义。奘师曾授普光以沙婆多师口义。此项注疏,更为可贵。一因义理渐彰,见解纷歧,树立宗派者恒以一经论为主干,如三论宗之《中》、《百》、《十二门》,贤首之《华严》,天台之《法华》,法相之《瑜伽》、《唯识》,禅宗原主《楞伽》,慧能以后乃重《金刚般若》。而往往一经同派之疏解,亦各分门户,如《四分律》有法励、怀素之疏;《唯识论》有窥基、圆测之记,则其立说不同之有名者也。注疏遂为研究各宗本末枝流之主要书籍矣。此详第四章“隋唐之宗派”。

注疏名目各殊,而性质亦不同:其专分一经之章段者曰科文;其随文解释字句者曰文句;其随文解释义理者曰义疏;而此中因师口授,笔记所得,则谓之述记;其总论一经之大义,恒不随文出疏,而分门以释全书之内容,则常曰玄义;其集前贤注疏而成一书者曰集注,如唐道世之《金刚般若经集注》,敦煌本之道液《净名经关中疏》亦属此类。按液代宗时人,见《开元续录》。其疏之注 释常曰疏抄;其字音之训释,则称为音义或音训,凡此名目繁多,不能具列。

注疏既多,颇难毕举,即音义一项,已著录者亦有二十余部,其他可知矣。日本醍醐天皇延喜十四年(五代梁乾化四年,914),令僧人进各宗章疏,仅据当时日本所传,且载六朝人章疏及他项论著,然唐人注疏究居其大半,亦可谓盛矣。

第二节 论 著

注疏依经而有,至于个人思想之发挥,问题之讨论,则较能于论著文显之。一为通论,标本宗义,自建法门。隋唐各宗因均有其根本之论文,类为教祖开宗明义之作,而后人叠加疏解,遂为一宗章疏之主体。华严宗有法藏之《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及宗密之《原人论》,天台宗有智 之大、小《止观》、《四教义》,净土宗有道绰之《安乐集》,禅宗顿教之《六祖坛经》,三阶教信行之《三阶集录》,则其中之最著者也。一为专论,就特殊问题而加以研求,兹列其可考之目如下:

(一)论佛性

《佛性论》二卷

法上撰,《房录》入于《隋录》。按据《房录》,法上卒于隋初。而《续僧传》则云,法上卒于周大象二年。《内典录》同《房录》。

《佛性论》二卷

唐恒景撰,见《宋高僧传》卷五。

《法性论》

唐灵一撰,见《宋高僧传》卷十四。

(二)论因果

《通命论》二卷

隋晋府祭酒徐同卿撰,《房录》、《内典录》均著录。《续高僧传》曰:“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在显发儒宗,助宣佛教,导达群品,咸奔一趣。”

《因果论》二卷

隋灵裕撰,《房录》、《内典录》著录。

《六道论》十卷

《法苑珠林》著录,谓唐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阳尚善撰。《唐志》作“杨上善《六趣论》六卷”。

《敬福论》十卷

《略敬福论》二卷

《善恶业报论》

上唐道世撰。前二者《内典录》著录,《珠林》仅载《敬福论》三卷,《宋僧传》有《信福论》,《善恶业报论》仅见于《宋僧传》。

(三)论形神

《形神不灭论》一卷

唐时释海云撰。圆仁《承和五年入唐求法录》,谓为灵溪沙门。又《新求圣教目录》亦著录,惟“灵溪”作“云溪”。唐末密宗有海云,然住净住寺。

(四)论翻译

《辩正论》一卷

隋彦琮撰,以垂翻译之式,文见《续僧传》。

《译经体式》

隋灵裕,见《续僧传》。

《翻经法式论》十卷

隋明则撰,《内典录》、《珠林》著录。

《内外旁通比较数法》一卷

隋翻经学士刘凭撰,《房录》、《珠林》著录,《续僧传》卷二曰:“凭学通玄素,偏工数术。每以前代翻度,至于数法比例颇涉不同,故演斯致。”并载《比较数法》之序。

(五)论僧伽

《僧官论》一卷

隋彦琮撰,《内典录》、《珠林》著录。《僧史略》卷中,谓其“广明僧职”。

《僧尼制》一卷

隋灵裕撰,《房录》著录,《续僧传》作《僧制》。

《寺诰》

隋灵裕撰,见《续僧传》,《释氏要览》曰:“灵裕法师《造寺诘》(当是诰字)十篇,且明造寺方法准正教,谓避讥涉,当离尼寺及市傍府侧,俾后无所坏。”《珠林》卷三十九及《大宋僧史略》卷上均引《寺诰》寺有十名说。

(六)论仪式

《唱导法》

隋彦琮撰,见《续僧传》。

《十种读经仪》

《礼佛仪式》二卷

唐玄琬撰,均见《内典录》。

《受戒仪式》四卷

《礼佛仪式》二卷

唐道世撰,《珠林》著录,并见《宋僧传》。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

唐智升撰,《开元录》著录。

《信法仪》

唐道氤撰,见《宋僧传》。

至若道宣、义净等著作甚多,悉可属律宗典籍,繁多不能详也。 〔3〕

此外隋唐论著之著录者极多,惟仅知论名,未详宗旨,且无由考定,兹故从阙,不具录。论著之又一为争论护教之文,隋唐亦富,列之于下:

《通极论》一卷

《通学论》一卷

《辩教论》一卷

隋彦琮撰,《房录》、《珠林》、《内典录》均著录。《续僧传》谓开皇三年,琮作《辩教论》二十五条,斥老子化胡,明道士之妖妄。又《房录》、《内典录》叙此三论曰:“《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明释教宣真,孔教必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真俗。”《通极论》全文载《广弘明集》卷四。据唐神清《北山录》,谓此论与道安《二教论》均“先设奇难,后始通之”。

《福田论》一卷

隋彦琮撰,《内典录》、《珠林》、《新唐志》著录。《广弘明集》卷二十五载其文,乃因隋文帝令沙门致敬而作。《释氏要览》卷中引其中一段。

《安民论》十卷

《陶神论》十卷

隋灵裕撰,《房录》、《内典录》、《珠林》均著录。《安民论》,《房录》作“十二卷”,并谓二论“意在宣通无上法宝”。

《劝信释宗论》

隋灵裕撰,见《续僧传》。

《伤学论》一卷

《存废论》一卷

《厌修论》一卷

隋长安舍卫寺沙门慧影撰,《房录》、《内典录》、《续僧传》均著录,并叙之曰:“《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厌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析疑论》一卷

唐慧净撰,《内典录》、《珠林》均著录,《广弘明集》载之。《内典录》叙之曰:“每以士俗诸儒沉迷执业,轻侮僧俦,以文自拥,净乃著《释疑论》以晓业缘。”

《破邪论》二卷

唐普应撰,见《法琳别传》,为斥傅奕之作。

《破邪论》二卷

《辩正论》八卷

唐法琳撰,现存。据《破邪论》虞序,琳作有《三教系谱》,释老宗源,当亦护教之文。

《内德论》一卷

唐贞观门下典仪李师政撰,《内典录》、《珠林》、《新唐志》均著录。《广弘明集》载之,凡三篇。《内典录》叙之曰:“初明显正,喻傅氏之谗诽;中明运业,晓古今之迷滥;后述因果,辩感报之非谬。”又自叙曰:“《辩惑》第一,明邪正之通蔽;《通命》第二,辩殃庆之倚伏;《空有》第三,破断常之执见。”此所谓“空”,乃指断见,不信感报之谓也。又敦煌本有《法门名义集》标为“东宫学士李师政奉阳城公教撰”。

《正邪论》

唐李师政撰,见《法琳别传》,与《内德论》同为斥傅奕者。

《辩量三教论》三卷

《十王正业论》十卷

唐西明寺法云撰,《内典录》、《新唐志》著录。《珠林》仅著录《辩量三教论》。《内典录》并叙二论曰:“每见俗流邪论,均三教于一宗;商略皇王,混政道于时俗,遂搜采名理,讨核玄儒,著兹二论开道悟俗。”

《通感决疑录》二卷

唐道宣撰,两《唐志》均著录。

《显常论》二卷

唐李玄冀撰,《珠林》著录。

《辩真论》一卷

唐元万顷撰,《珠林》著录。

《辩伪显真论》一卷

唐道世撰,《珠林》著录。

《三教诠衡》十卷

唐杨上善撰,两《唐志》均著录。当即撰《六道论》者,或旨在弘佛。

《论衡》一卷

唐利涉法师撰,见慧琳《音义》。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有《利涉法师与娄(亦作寿)诞论》一卷;《东域传灯录》亦著录,惟“娄”作“韦”。《宋僧传》卷十七,谓利涉与颖阳韦玎辩论,后作《立法幢论》。此《论衡》者,或即《立法幢论》欤?

《定三教论衡》一卷

唐道氤撰,见慧琳《音义》。《宋僧传》称为《对御论衡》,乃对李宗(道教)而作。

《十门辩惑论》三卷

唐复礼撰,今存。两《唐志》均著录,作二卷。

《甄正论》三卷

唐玄嶷(又号杜义炼师)撰,今存。两《唐志》、《宋僧传》均著录。

《破倒翻迷论》三卷

唐神邕撰,见《宋僧传》。

《破邪论》一卷

唐楚南撰,《新唐志》、《宋僧传》著录。

《显正论》十卷

唐玄畅撰,见《宋僧传》。

《北山录》十卷

唐神清撰,今存。《宋僧传》作《北山参玄语录》。

《会昌皇帝降诞日内道场论衡》一卷

日本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著录,另有一卷无“会昌”二字。又有《京兆府百姓索征上表论释教利害》一卷。

《佛道二宗论》一卷

《三教不齐论》一卷

日本最澄《越州录》著录。以上三部均不悉著者为何人。

《心镜论》十卷

李思慎撰,两《唐志》著录,或亦护教之书。

《崇正论》六卷

释彦琮撰,两《唐志》著录。惟《新唐志》曰:“僧彦琮《崇正论》六卷,又集《沙门不拜俗议》六卷,《福田论》一卷。”按《不拜俗议》,乃唐彦琮集;《福田论》,乃隋彦琮作。而《唐志》又另列“僧彦琮《大唐京寺录传》十卷,又《沙门不敬录》六卷”,且注曰:“龙朔人,并隋有二彦琮。”查《不敬录》即《不拜俗议》之异名。惟据“并隋有二彦琮”之言,则作《崇正论》者,隋彦琮也。而《崇正论》或即《辩正论》耶?又按唐僧或名“彦悰”(此据《开元录》;慧琳《一切经音义》亦作“彦悰”,并谓“前有从玉作琮,未详同异),作“琮”或误。

次曰义章,取材虽由于纂录群经,然依义撰著,成一家言,实非通常之纂集也。且收采宏富,往往可见一代学说之纲领,如读隋慧远《大乘义章》,可知六朝以来义学之大略;读窥基《法苑义林章》,可窥唐初学术之内容,且实罗列法相一宗之言也。兹表其目如下:

《大乘义章》十四卷 隋慧远撰

《大乘义章》四卷 隋灵裕撰

《义章》十三卷 唐慧觉撰

《大乘章抄》八卷 唐道基撰

《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 唐窥基撰

《义门》 唐德感撰

第三节 纂 集

佛典浩如烟海,整理归纳,常有纂集。一曰“合经”:藏中盖尝有同本异译之经论,会列其文以见原委,隋开皇中僧就合《大集经》四家成六十卷,释宝贵合《金光明经》四家为八卷之类是也。二曰“法苑”:或汇集佛典事理,俾便翻寻;或集中华撰述,免至佚遗,前者如《法苑珠林》,后者如《广弘明集》。兹以限于篇幅,未能详叙,仅列其目,简叙如下:

《内典文会集》

隋彦琮与陆彦师、薛道衡等共撰集。

《香城甘露》五百卷

隋智果等撰,见《珠林》。

《众经法式》十卷

隋彦琮等撰,《房录》、《内典录》著录。《续僧传》曰:“开皇十五年,文皇下敕,令翻经诸僧撰《众经法式》,时有沙门彦琮等,准的前录结而成立,一部十卷。”详见《房录》。

《论场》三十一卷

隋僧琨集,《房录》、《内典录》著录,并叙曰:“采摭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

《沙门不敬俗录》六卷

唐彦悰撰,今存,《内典录》、《开元录》、《新唐志》著录。《开元录》作“《集沙门不拜俗议》”,并略谓:“龙朔二年有诏令拜君亲,恐伤国化,令百司遍议。于时沙门道宣等共上书启闻于朝廷。众议异端所司进入,圣躬亲览,下敕罢之。悰恐后代无闻,故纂斯事并前代故事及先贤答对,名《集沙门不拜俗议》。”

《诸经要集》二十卷

唐道世撰,今存。《开元录》曰:“显庆年中,读一切经,钞诸要事,撰成一部,名《诸经要集》。”

《法苑珠林》一百卷

唐道世撰,今存。

《集古今佛道论衡》三卷(或四卷)

唐道宣撰,今存。《开元录》曰:“见《内典录》,前三卷龙朔元年于西明寺撰,第四卷麟德元年撰。”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

唐智升撰,今存。《贞元录》著录。

《广弘明集》三十卷

唐道宣撰,今存。

《心要集》

唐印宗撰,《宋僧传》曰:“著《心要集》,起梁至唐,天下诸达者语言总录焉。”

《三教文》

唐印宗撰,《宋僧传》曰:“纂百家诸儒士三教文,意表明佛法者,重结集之。”

《法义例类》

唐宗密撰,见《宋僧传》。

《禅林妙记》前集十卷、后集十卷

唐玄则撰,麟德二年成,《珠林》著录,《广弘明集》载序二篇。《后集序》曰:“凡建十章,章分上下,成二十卷,经寻一千五百余轴,义列三百六十余条。所建十章,辄成四例:初二立真俗之境,次双明染净之由,中四坦修证之途,后两垂汲引之范。”

《禅林要钞》三十卷

唐麟德二年会隐、玄则等十人奉敕撰,《宋僧传》曰:“于一切经中

略出精义玄文三十卷。”

又武后有《玄览》一百卷,见《新唐志》;隋诸葛颖撰《玄门宝海》一百二十卷,则想均道教之纂集也。

此外,释子之诗文集,隋唐二代见于正史及佛书者甚多,然多诗文唱和,无关教理。最有名者,总集如慧净《续古今诗苑英华》二十卷,别集如皎然、寒山之诗集(《唐志》均著录)。然集僧人导文赞呗,则可谓纯粹佛家文字,如真观《导文》二十余卷,道世《百愿文》一卷,知玄《礼忏文》六卷,都昂《僧宝道呗赞》六十首一卷等。又变文、五更转等佛教通俗文学,敦煌卷甚多,兹不能详。至若武后时,集三教学士纂《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至为有名,然非释教专书也。

一曰字书:有解释名相者,如李师政之《法门名义集》一卷,义楚之《释氏六帖》,玄畅之《科六帖名义图》三卷,则依事分类者也;隋法上之《增一数法》四十卷,则依数分列者也。而通释音训之书则亦颇多,最著名之群经音义如下列:

《大唐众经音义》二十五卷 玄应撰

《一切经音义》百卷 慧琳撰

《大藏经音疏》五百余卷 行瑫撰

第四节 史地编著

隋唐佛子史地撰述亦不减于南北朝,然其存者亦十仅一二,兹分为七类略陈之:一曰,释迦传记;二曰,教史;三曰,僧传;四曰,宗派史;五曰,杂记;六曰,名山寺塔记;七曰,西域地志。

一释迦传记。如道宣之《释迦氏谱》一卷,今存,分为五科,一序所依贤劫;二序氏族根源;三序所托方土;四序法王化相;五序圣凡后胤胤。均钞录经典,未有考订。然旨在弘法,自不可依普通历史论之也。

二教史。魏收《魏书》之《释老志》,叙汉代以后二教历史,至隋王邵作《北齐志》(隋、唐志著录),中遂亦列入“释老志”。 〔4〕 其专叙佛史之书,有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十五卷,叙佛陀行化及东渐以后之历史,并译著目录及作者略传,实中华佛教全史也。而首列年表,则佛史编年之始。晚唐神清作《释氏年志》三十卷(见《宋僧传》),则为编年佛史,与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二十二卷较,或更详尽。他若隋灵裕之《佛法东行记》(《房录》、《内典录》著录,作“《经法东行记》一卷”)、《齐世三宝记》(见《续僧传》),唐玄琬《佛教后代国王赏罚三宝法》(见《续僧传》),玄畅《三宝五运图》 〔5〕 ,均为中华佛教史资料。贞元时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集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诸朝制旨碑表,则善于保存佛教史料者。又有专记僧伽制度者,如灵裕之《僧尼制》一卷(已见前);唐一行奉诏撰《释氏系录》一卷,总有四条,一纲维塔寺,二说法旨归,三坐禅修证,四三法服衣。二书均已佚失,想其内容或似宋赞宁之《僧史略》也。

三僧传。又可分五:

第一别传行状,简列于下,如:

隋行矩《彦琮行记》,见《续僧传》。

隋智猛《慧远法师行状》,见《续僧传》。

隋曹毗《真谛别传》,见《续僧传》,《内典录》作《真谛三藏历传》。

《信行本传》,见《续僧传》十六,不著录撰者姓名。

智 《南岳思禅师传》,见《内典录》。

唐道基《靖嵩行状》、《志念行状》,见《续僧传》。

灌顶《智者大师别传》一卷,今存;《杭州真观法师别传》,见《内典录》。

明则《昙迁行状》,见《续僧传》。

行友《智通本传》,见《续僧传》;《已知沙门传》,《唐志》著录,注曰:“序僧海顺事。”

彦悰《法琳别传》三卷,今存。

慧立撰彦悰笺《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十卷,今存。

冥详《玄奘法师行状》一卷,今存。

圆照《利涉纪传》十卷,见《宋僧传》。

如净《道宣传》,按圆仁《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有《唐故终南山灵感寺大律师道宣行记》一卷,或即如净撰。

法铙《章安大师别传》一卷,日本《传教大师别传》著录。

吕向《金刚智行纪》一卷,《续开元录》著录。

李华《善无畏行状》,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及《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赵迁《不空行状》,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及《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李吉甫《一行传》一卷,《唐志》著录。

志明《天台山七祖智度和尚略传》,日本《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

杜朏《南岳思禅师法门传》,圆仁《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著录。

崔致远《法藏和尚传》,日本《新编诸宗教藏总录》著录,见《大正藏》卷五十,今存。

清沔《澄观行状》,见《宋僧传》。

乾济《长安座主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

辛崇《僧伽行状》一卷,《唐志》著录,《宋僧传》十八谓有《僧伽实录》。

此外尚有失名之:

《惠果和尚行状》一卷,见《续藏经》乙第二十三套,今存,又见《大正藏》卷五十,题作《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今存。

《天台山第五祖左溪和尚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著录。

《南岳思大师别传》一卷,《传教大师将来台州录》著录。

《曹溪大师传》,《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今存,见《续藏经》乙第十九卷。

《杜法顺和尚缘起》,《圆珍入唐求法目录》、《智证大师请求目录》著录。

以上见于僧传及中日各家目录者,共三十三部。

第二碑表,为僧人事迹之原料。信行诸人碑铭,大鉴、大通碑铭,为近人考究三阶教及禅宗之根据。而《国清百录》载智者表文,圆照集《不空和尚制表》,及《玄奘上表记》(失名),亦可用以勘校智者等传记而发明史实。“碑志”多载于金石录,兹不评述。

第三记一类僧人之传,如灵裕之《光师弟子十德记》则偏叙昭玄师保之书(《续僧传》序)。如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则专列唐初游方沙门之书。僧瑗之《武丘名僧苑》,或系记一地名僧事迹。释慧日之《衡岳十八高僧传》 〔6〕 ,及阙名之《天台山十二弟子别传》、《上都云花寺十大弟子赞》,则不但叙属于一地之僧,且似集一宗之名德。

第四为僧人总传,似仅有道宣所作之《续高僧传》,而隋法论撰《名僧传》未成,本遂不行。据道宣自著《内典录》,列有《续高僧传》三十卷,《后集续高僧传》十卷,但所存本,仅有《续传》,而无《后集》,似《后集》已佚。盖《开元录》卷八谓寻《后集》本不可得,亦认为已失。然据《续高僧传序》,传始自梁世,终于贞观十九年,而现存之本,载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中事,又序谓正传三百四十人(一作三百三十一人),而现本有正传四百九十二人,可知《后集》已经后人糅入,现存之书非道宣之旧也。道宣之后,罕有总叙高僧者,故赞宁《宋高僧传序》曰:“爰自贞观命章之后,西明绝笔已还,此作蔑闻,斯文将缺”云云。

第五为感应传,隋唐此类书极多,可见一时之风气。撰述之涉及感应者,如《法苑珠林》,如敦煌本《金光明经》卷首之“感应缘”,如《内典录》末所列之诸经感应因缘,自不能具述,仅列专记感应者于下:

《旌异传》二十卷

隋侯白(君素)撰,见《续僧传》,《唐志》作十五卷,《房录》“旌”作“精”。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一卷

隋彦琮撰,《房录》著录,《华严感应传》引之。

《仁寿舍利瑞记》一卷

隋王邵撰,载《广弘明集》,《辩正论》引之。

《舍利瑞图经》及《国家祥瑞录》

隋彦琮译为梵文,见《续僧传》。

《灵异志》二十卷

隋王邵撰,《内典录》著录。

《寺破报应记》

隋灵裕撰,见《续僧传》。

《感应传》十卷

隋净辩撰,见《续僧传》。

《集神州三宝感通记》三卷

唐道宣撰,《内典录》著录,现存。

《道宣律师感通记》一卷

唐道宣撰,《续开元录》著录,现存。

《冥报记》三卷

唐唐临撰,《珠林》著录,现存。

《冥报拾遗》二卷

唐郎元休撰,《珠林》著录。

《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

唐圆照撰,见《宋高僧传》。

《释门自镜录》二卷

唐怀信撰,《续藏经》乙第二十二套,现存。

《释门自镜录》五卷

唐慧详撰,《承和五年入唐求法目录》著录。

《弘赞法华传》十卷

唐慧详撰,现存。

《法华传记》十卷

唐慧详撰,现存。

《华严经传记》五卷

唐法藏撰,现存。

《华严经感应传》一卷

唐惠英撰,现存。

《法华三昧灵验传》二卷

唐宋谷撰,《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著录。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一卷

现存,不著录撰著人姓氏,考系唐时。

《金刚经鸠异》一卷

唐段成式撰,现存。

《冥志记》

《法华传记》引之,考系唐人作。

《应验传》

《法华传记》引之,似亦为唐人作。

《瑞应传》

见《自镜录》跋尾,或亦唐人作。

《五台山灵迹记》

《广清凉传》引之,乃唐人作。

《三宝感应要略录》

现存,说为宋人非浊撰(一说唐人),中所引书之记感应者,应考订列入本表。

《唐志》等著录鬼怪书均未录。

四教派史。隋唐二代宗派大兴,既各定宗旨,复掇拾史事,往往加以附会,成师资传授史。禅宗有玄赜《楞伽人法志》(已佚),净觉《楞伽师资记》(现存,中引玄赜《楞伽人法志》之《弘忍传》及《神秀传》),阙名之《历代法宝记》(现存)及智炬之《宝林传》。天台宗似无专籍,《佛祖统纪》谓有《宗元录》、《九祖略传》。有《天台山小录》者或名《国清圣灵传》,想亦属此类,但均不知何代人作。然天台宗有如上所言五祖、七祖之传,及所谓《天台大师传法第六师荆溪妙乐寺先师诸州门人弘教录》(日本目录均著录)。密宗有海云《师资相承记》(现存)。华严宗亦有传法定祖之说散见各书。此外天台之《国清百录》、《天台略录》,华严之《清凉山传略》,则兼记史地者也。而禅宗之《达磨血脉》,密宗海云之《阿阇黎血脉》,则述宗义也。又有《重集大乘血脉图》(《圆珍入唐求法目录》著录),想亦述一宗宗义。宗派史记著录虽多,然或内容不明,如日本《惠运录》有《师资相授法传》(按,又《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类总录》亦著录,故此或为密宗之宗派史),或撰者无考,兹以繁乱不能具陈。

五杂记。其性质之可知者,如圆照所撰之《再修释迦牟尼佛法本记》一卷(《宋僧传》著录),及《大圣释迦牟尼佛现八相身利益天人成正觉记》一卷(《宋僧传》著录),失名之《释迦如来贤劫记》(见《慈觉大师在唐送进录》),则记佛陀事迹也。如圆照《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宋僧传》著录),则记法王年代者也。《求法新记》(“新”一作“杂”),则西行求法之记载,如《法华传记》引其僧隆往北天竺求法事。《翻经杂记》,则掇拾译经事实(《三宝感应要略录》引之,似唐人作)。失名之《西国付法传》、《西国仙祖相承传法记》,则记传法事也。 〔7〕 至若义净《南海寄归传》,传印土之仪律;怀海《百丈清规》,记禅宗之戒规,均研究僧人制度史者之要籍也。

六名山寺塔记。唐代佛教名山记载,自首推五台、天台、衡山三者。今所知者,五台有慧祥之《古清凉传》(现存),及《清凉山略传》(见日本《慈觉录》,注谓“大华严寺记”)、《五台灵迹记》(《古清凉传》引之)。天台有神邕之《天台地志》二卷(见《宋僧传》),失名之《天台略录》一卷。 〔8〕 衡山有李邕之《南岳记》(日本《台州录》著录)。而天台、衡山均为天台宗圣地,故有并记二山作《南岳并天台山记》者(日本《台州录》等录,失名)。三山以外,则仅知法琳撰有《青溪山记》。 〔9〕 至总记寺塔则有彦悰《大唐京寺录传》十卷 〔10〕 ,清彻《金陵塔寺记》三十六卷(《唐志》著录),段成式《酉阳杂俎》中之《唐京寺记》。而《三宝感应要略》亦引有所谓《寺记》者(《法华传记》亦引之),叙唐僧含照事不见于段氏之《寺记》,或系别有其书。此外灵湍《摄山栖霞寺记》一卷(《唐志》),慧则《明州育王寺塔记》一卷(《宋僧传》),圆照《大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舍利塔记》三卷(《宋僧传》),灌顶《天台智者大师十二道场记》(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及怀信《自镜录》引之《灵岩寺记》,明则撰之《诸寺碑铭》三卷,则当不属于名山塔寺总记类矣。

七为西域地志。隋唐之记西域地理者,不仅僧人游方纪行之作,而帝王开边,亦使臣下记外国事,如隋帝敕裴矩所撰。今列本期西域传于下,其非僧人所撰者不列入:

《大隋西国传》

隋彦琮撰。《续僧传》曰:“有彦琮沙门,……以(达摩)笈多游履具历名邦,见闻陈述事逾前传,因著《大隋西国传》一部凡十篇,本传一方物,二时候,三居处,四国政,五学教,六礼仪,七饮食,八服章,九宝货,十盛列山河国邑人物。”又据道宣《释迦方志序》曰:“沙门彦琮著《西域传》一部十篇,广布风俗,略于佛事;得在洽闻,失于信本”,即指此书。

《天竺记》

裴矩、彦琮共修。《续僧传》曰:“令裴矩共(彦)琮修缵《天竺记》。”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玄奘奉敕授辩机撰,现存。

《释迦方志》二卷

唐道宣撰,现存。

《西域志》六十卷、图画四十卷

麟德三年令百官撰。《唐志》曰:“高宗遣使分往康国、吐火罗,访其风俗物产,画图以闻,诏史官撰次,许敬宗领之,显庆三年上”云云。《珠林》卷二十九谓此据奘传、王玄策传等,并记灵异,因是虽非僧作,亦列入。

《往五天竺国传》

唐慧超撰,敦煌遗书有残卷。 〔11〕

《悟空入竺记》

唐圆照撰,见《宋僧传》,现存。

《游天竺记》

唐常愍撰,又名《游历记》,《三宝感应要略》引之。《要略》并引有《外国记》一书,而《法华传记》亦引之,并引《西国传》多条。

第五节 目 录

隋唐佛经目录之作,至为丰富,不能详举,兹仅以僧人之所撰者列之于下:

《众经目录》七卷

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分为九类。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綋络。日严寺沙门彦琮𫍣缕缉维,考校同异。

《历代三宝记》十五卷

开皇十七年费长房撰。《续僧传》曰:“《三宝录》十五卷,始于周庄之初,上编甲子,下录年号,并诸代所翻经部卷目。轴别陈列,亟多条例。然而瓦玉杂糅,真伪难分,得在通行,阙于甄异。”

《众经目录》五卷

仁寿二年彦琮奉敕撰,分为五例。

《众经目录》

大业中智果奉敕撰,分为十一类,录一千九百五十部,六千一百九十八卷。详见《隋志》。

《宝台四法藏目录》一百卷

大业中撰,见《隋志》。

《众经目录》五卷

唐贞观初普光寺玄琬撰。《续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引《贞观内典录》,或即此录。

《京师西明寺录》三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上两录均释道宣撰。按《静泰录序》曰:“显庆四年,西明寺奉敕写经,具录入目”,又曰:“显庆年际,西明寺成御造经藏,……律师道宣又为录序”,则道宣实撰有《西明寺录》。又《内典录》卷十于“隋仁寿年内典录”下,言及西明寺所写正录云云。故圆照《续开元录》著录有“《京师西明寺录》三卷”。据《内典录》卷五《玄奘传》,谓“始自弘福今迄北宫一十八载”,及卷九“大唐众经录”条,《内典录》在龙朔二年已开始撰集。又据跋尾,则谓龙朔四年(即麟德元年)讫,故《开元录》谓“《大唐内典录》十卷,麟德元年甲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又据《静泰录》所述《西明录》内容,则《内典录》或由《西明录》改造而成也。

《大唐东京大爱敬寺一切经论目录》五卷

麟德元年静泰等奉敕撰。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

智升撰。

《古今译经图记》四卷

靖迈撰。

《续古今译经图记》一卷

智升撰。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

明佺等奉敕撰。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

智升撰。

《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

智升撰。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

圆照撰。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三十卷

圆照撰。

《般若三藏续古今译经图记》二卷

圆照撰,见《宋僧传》。

此中最精审者,为智升之《开元释教录》。智升,崇福寺僧,于开元十八年岁次庚午撰,开为总别二录。一总括群经录(卷一至卷十),自汉至唐所有翻述,以作者先后朝代次序,检之可见历代译述之变迁。每人先列所翻述,每部下附以年月、地方、异译诸考证,可知每部书之原委。次载作者小传,以见其平生之事迹。次又总列妄传为其所作或重出之书,俾晓然于伪误。总录之末(卷十),并叙古旧诸家目录,部帙多少,及详显同异。二别分乘藏录,曲分为七。一有译有本(卷十一、十二、十三),此分类列当时尚存之本。二有译无本(卷十四、十五),此分类总列名存本阙者。三支派别行(卷十六),此叙别生。四删略繁重(卷十七),谓同本异名,或广中略出(即别生),以为繁剩,今并删除。五拾遗补阙(卷十七),谓旧录阙题、新翻未载之类。六疑惑再详,七伪邪乱正(均卷十八),考订群录中伪经并及经钞。而全书之末(卷十九、二十)则为入藏目录,直列经名,及标纸数,盖开元藏经之总目也。其叙述详审,条例明晰,古今真无出其右者。据自居易《香山寺经藏记》,谓以《开元录》按而校之,则此录之行世可知。智升后有圆照依其规模作《贞元释教录》,然内容不如远甚。

以上均中文佛经目录也。在隋大业中,于新平、林邑所获佛经合五百六十四夹,一千三百五十余部,并昆仑书,多梨树叶。有敕付彦琮披览,使编次目录,乃撰为五卷,分为七例,所谓经、律、赞、论、方、字、杂书七也。此则外国文字佛经之目录。说者谓南海一带现行者为所谓锡兰小乘,则此林邑经录者,或巴利文佛经录也。

以上悉僧人所作佛典专录也。自阮孝绪撰《七录》,载佛仙二家后,中国人士之撰典籍录者,亦往往加入释书。《隋书·经籍志》著录僧人撰述若干卷,然于正藏则仅据智果所作目录载其部数。唐毋煚撰集四部经籍录,称曰《古今书录》四十卷(见《唐志》),其外,有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箓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亦具翻译名氏,序述指归,又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唐志》著录,并详见《全唐文》卷三七三序文)。此则非僧人亦有为佛典目录者。

除以上所载目录外,有嘉尚为奘师作之翻经目录(见《开元录》);唐末日本圆珍《青龙寺求法目录》中,载《贞元舍拾录》一卷,又谓有《贞元拾遗目录》,不悉“舍拾”即“拾遗”二字之误否,并亦不悉即圆照撰之三卷《贞元续开元录》否?

隋唐藏经之所,想遍天下。文集中常见藏经序文,方志中所记寺庙常有藏经之院,其最著名者有四:一为隋时江都之宝台经藏(详见第一章第一节),盖聚江南佛典,所收六朝章疏至为可贵,当已毁于隋末之乱。二为丹阳牛头山佛窟寺经藏,此为刘宋初刘司空所造,访写七藏,分为一佛经,二道书,三佛经史,四俗经史,五医方图符,至唐贞观十九年火灾全毁。三为西明寺经藏,显庆中御造藏经,道宣为之作录(详上文),至贞元中慧琳在此作《大藏音义》一百卷,贮本于其中。四为庐山东林寺经藏,元和年云门僧灵彻流窜而归,栖泊此山,将去,言之江南西道观察使武阳公韦丹,请建经藏。韦之夫人兰陵萧氏卒,尝有服珥之资,买田荆州,收其租入,以奉檀施。至是取之,益以己俸,即洪州抄写而致之。又建堂殿贮经,又请浮槎寺僧义彤主之。据元和七年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铭》文曰:

初彤公受具于庐山浮槎,常讨大藏,恶其部帙繁乱,将理之而不可。遂发弘誓,四十余夏,果得志焉。于是搜远近之遗函坠卷,目在辞亡者得之,互文合部者兼之,断品独行者类之,本同名异者存之,以伪乱真者标之。又病前贤编次,不以注疏入藏,非尊师之意。开元庚午之后洎德宗神武孝文皇帝之季年相继新译,大凡七目,四千九百余卷,立为别藏,著杂录七卷,以条贯之,合开元崇福旧录,总一万卷,举藏以志函,随函以命轴。

此经藏总括中土译经及章疏,可谓大备。故白乐天《东林寺经藏西廊记》曰:“一切经典,尽在于是。”至会昌法难,僧人道深窃藏之石室,后寺复而经复,然亡失者过半矣。后僧正言又稍补之(唐大中时蔡京《李肇东林寺经藏碑阴》记此事)。宋熙宁中,陈圣俞犹见之,经之跋尾有曰“贞元十三年写”者(参看宋陈圣俞《庐山记》卷一)。

此外《全隋文》及《全唐文》中多有经藏记,惟多止于正藏,凡五千余卷。而经藏颇用转轮,其制略见白乐天《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藏后记》,文略云:

堂之费计缗万,藏与经之费计缗三千六百,……藏八面,面二门,丹漆铜锴以为固。环藏敷座六十有四,藏之内转以轮,止以柅。经函二百五十有六,经卷五千五十有八。

梵文经藏有玄奘所造之经塔。永徽三年(亦作二年),法师欲于端门之阳,造石浮图,安置西域所将经像。其意恐人代不常,经本散失,兼防火难,遂以奏闻。敕助施成办,改用砖造。仿西域制,塔基面各一百四十尺,共五级;高一百八十尺,上层以石为室。三藏亲负篑图,担运砖石,首尾二周,功业斯毕。

前述僧义彤于写定藏经甚为辛勤,此外唐初沙门玄琬贞观时奉敕于苑内德业寺写现在藏经,于延兴寺更造藏经,均由其监护。《内典录》曰:

又以法流东渐,三被诛残。虽后鸠拾,不无纰紊。琬欲澄一文义,该贯后贤,乃集达解名德三十余人,亲面综括,披寻词理。经延岁序,方乃究竟。即写净本,以为法宝正则。故方隅道俗,欲写藏经,皆就传本,以为楷准。

玄宗时长安僧玄逸,叹编简倒错,讹譌脱夺,遂据古今所撰目录,勘比诸经,字舛者详义而纶之,品差者颐理而纲之,积年撰《释教广品历章》三十卷(乐陵尹灵琛为序),考其大小乘经律论并东西土贤圣集共一千八十部,以蒲州、共城二邑纸书,校知多少,缚定品次,亦可谓校书之至勤者也。

注 释

〔1〕 上二数据《开元录》。

〔2〕 此据《隋书·经籍志》,其中所谓“记”者,未必全为中华撰述。

〔3〕 见《法苑珠林》卷一百;《开元录》卷九。

〔4〕 《广弘明集》卷二载王邵《述佛志》,又法琳《辩正论》卷五引邵书,当为接《广弘明集》所载者;则该书或释、老分列二志欤。

〔5〕 《僧史略》引有此书。《宋僧传》著录,并载有玄畅上《历代帝王录》于武宗事,《三宝五运图》与《历代帝王录》想实为一书。

〔6〕 有卢藏用序,见《全唐文》238卷,日本《最澄台州录》有卢藏用《南岳高僧传》,当即此,盖误以作序者为著者。卢序中谓慧日传叙思大师以下十八人。

〔7〕 《西国付法传》,日本《传教大师将来越州录》著录,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作《西国付法藏传》。《西国仙祖相承传诸记》,《惠运禅师将来教法目录》著录。

〔8〕 见圆仁《入唐求圣教目录》;又圆珍《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有《天台山小录》一卷,或题《国清灵圣传》,想即《天台略录》。另有道士徐灵府《天台山记》一卷,现存。

〔9〕 山在荆州,见法琳之《破邪论序》。又《续高僧传》卷十七《法喜传》云:“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10〕 《唐志》、《内典录》著录,龙朔元年修。而《唐志》又于《法琳别传》后列《大唐京师寺录》,查《别传》系彦悰撰,此《录》当亦悰作,非另为一书也。

〔11〕 p.3532,散1705。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