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释名译注

释名卷第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释衣服第十六

【题解】

衣服,指衣裳,服饰。本篇介绍了两汉时期的服饰和履制,其中服饰包括部件、配饰,还有两种主要的衣制:上衣下裳制和上下连属制的深衣。本篇所列词条涵盖了上衣、下裳、鞋袜之类,大体上按从上至下的顺序编排,解释了这些当时日常衣着的得名之由。

16.1 凡服1,上曰“衣”2。衣,依也3,人所依以芘寒暑也4。

【注释】

1服:衣服,服装。

2衣:上衣。

3依:倚仗,仰赖。

4芘(bì):通“庇”。隐避,躲藏。寒暑:冷和热,寒气和暑气。

【译文】

凡是衣服,上身的叫作“衣”。衣,得名于“依”,是人们所赖以躲避严寒酷暑的物品。

16.2 下曰“裳”1。裳,障也2,所以自障蔽也3。

【注释】

1裳(cháng):古代称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2障:遮挡,遮蔽。

3所以:用以,用来。障蔽:遮蔽,遮盖。

【译文】

下身的叫作“裳”。裳,得名于“障”,是用来遮蔽自己身体的。

16.3 领1,颈也2,以壅颈也3。亦言总领衣体4,为端首也5。

【注释】

1领:衣领。

2颈:颈项。头部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又称脖子。

3壅(yong):障蔽,遮盖。

4总领:统领,统管。总,总揽。

5端首:高位,首要。

【译文】

领,得名于“颈”,是用来遮蔽脖子的。也说的是总揽衣服的全体,是上衣最高的部位。

16.4 襟1,禁也2,交于前3,所以禁御风寒也4。

【注释】

1襟(jin):古代指衣的交领。也指衣的前幅。

2禁(jìn):阻止,限制。

3交:交叉,会合。

4禁御:阻止,抵御。风寒:冷风寒气。

【译文】

襟,得名于“禁”,在胸前交叉,用来抵御冷风寒气。

16.5 袂1,掣也2。掣,开也,开张之3,以受臂屈伸也4。

【注释】

1袂(mèi):衣袖。

2掣(chè):牵引,牵动。疑“掣”应是“擘(bò)”。擘,分开。

3开张:张开,舒展。

4屈伸:屈曲与伸舒。

【译文】

袂,得名于“掣”。掣,是“开”的意思,张开衣袖,用来承受手臂的屈曲和伸展。

16.6 袪1,虚也2。

【注释】

1袪(qu):袖口。亦泛指衣袖。

2虚:空无所有,空虚。

【译文】

袪,得名于“虚”。

16.7 袖,由也1,手所由出入也2。亦言“受”也3,以受手也。

【注释】

1由:途经,经过。

2出入:外出与入内。

3受:盛(chéng),容纳。

【译文】

袖,得名于“由”,是手进出经由的地方。也说的是“受”,是用来容纳手臂的地方。

16.8 衿亦禁也1,禁使不得解散也2。

【注释】

1衿(jin):衣上代替纽扣的带子。亦:前文16.4有“襟,禁也”,所以这里说“亦”。禁(jìn):牵制,约束。

2不得:不能,不可。解散:离散,分散。

【译文】

衿也得名于“禁”,约束衣服使它不能解开。

16.9 带1,蒂也2,著于衣3,如物之系蒂也4。

【注释】

1带:腰带。起约束衣服的作用。

2蒂(dì):本指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在此指带钩一类的连结物。

3著(zhuó):放置,安放。

4系(xì):连缀。

【译文】

带,得名于“蒂”,放置在衣服上,就像植物果实连缀着蒂把儿。

16.10 系1,系(繫)也2,相连系(繫)也3。

【注释】

1系(xì):粗丝带子。

2系(jì,繫):拴缚,扣,结。

3连系(繫):连接,联结。

【译文】

系,得名于“系(繫)”,互相连缀着。

16.11 衽1,襜也,在旁襜襜然也2。

【注释】

1衽(rèn):上衣两旁形如燕尾的掩裳际(下裳与上衣接合处)。

2襜襜(chān):张开、宽松的样子。

【译文】

衽,得名于“襜”,在上衣两旁张开宽松的样子。

16.12 裾1,倨也2,倨倨然直3。亦言在后,常见踞也4。

【注释】

1裾(ju):衣服的前后襟。此专指衣服的后襟。

2倨(jù):直。

3倨倨:直貌。

4见:被,受到。踞(jù):坐,蹲。

【译文】

裾,得名于“倨”,直通通的不拐弯。也说的是它在后面,经常被蹲坐。

16.13 玄端1,其幅下正直端方2,与要接也3。

【注释】

1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玄,黑色。端,古代的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

2幅:原作“袖”,据吴志忠本、佚名校改。幅,衣裳的缘饰。正直:不偏斜,不弯曲。端方:端庄方正。

3要(yāo):同“腰”。接:连接。

【译文】

玄端,是黑色的衣服,它整幅下边的缘饰不偏不弯端庄方正,与腰部相接。

16.14 素积1,素裳也2,辟积其要中使踧3,因以名之也。

【注释】

1素积:腰间有褶裥(zhě jiǎn,褶子)的素裳(cháng),是古代的一种礼服。

2素裳:白色的下衣。

3辟积:衣服上的褶子。在此用为动词,指在衣服上做褶裥。辟,通“襞(bì)”。折叠衣物。积,衣裙的褶子。踧(cù):通“蹙”。皱缩。

【译文】

素积,是白色的下身礼服,在它的腰部中间做褶子使之皱缩,因而用它命名。

16.15 王后之上服曰“袆衣”1,画翚雉之文于衣也2。伊洛而南3,雉素质五色备曰“翚”4。

【注释】

1王后:天子的嫡妻。亦称“皇后”。上服:礼服,上等服装。袆(hui)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绘有野鸡图纹的祭服。

2画:作图。此指绣。翚(hui)雉:即翚。五彩山鸡。文:花纹。

3伊洛:伊水与洛水。两水汇流,多连称。也指伊洛流域。而南:以南。

4雉:通称野鸡、山鸡。雄者羽色美丽,尾长,可做装饰品。雌者尾较短,灰褐色。善跑,不能远飞。素质:素,原作“青”,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素,今本与下‘青’字互讹,据《尔雅》及《周礼·内司服》注改。”素质,白色质地。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备:完备,齐备。

【译文】

王后的礼服叫作“袆衣”,是因为绣了翚雉的花纹在衣服上。伊水与洛水一带以南,有着白色质地而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齐备的山鸡叫作“翚”。

16.16 鹞翟1,画鹞雉之文于衣也2。江淮而南3,雉青质五采皆备成章曰“鹞”4。

【注释】

1鹞翟(yáo dí):即“揄狄(yáo dí)”,也作“揄翟”。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彩绘有长尾雉形纹饰的礼服。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邵晋涵校分开另起。

2鹞雉:即鹞。青质五彩的野鸡。

3江淮:长江和淮河。泛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地区。

4青质:青,原作“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篆字疏证本曰:“青,今本讹作‘素’,据《尔雅》改。”青质,青色底子。章:彩色,花纹。

【译文】

鹞翟,得名于在衣服上画了鹞雉的花纹。长江与淮河一带以南,有着青色质地而且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都齐备而形成彩色花纹的山鸡叫作“鹞”。

16.17 阙翟1,翦阙缯为翟雉形2,以缀衣也3。

【注释】

1阙翟(què dí):也作“阙狄”。古代王后六服之一。是一种祭服。

2翦(jiǎn):同“剪”。阙(quē):削减。此指修剪。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总称。翟雉:长尾山鸡。

3缀:装饰,点缀。

【译文】

阙翟,裁剪丝帛成为长尾巴山鸡的形状,用来点缀在衣服上。

16.18 鞠衣1,黄如菊花色也2。

【注释】

1鞠(qu)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黄色。九嫔及卿妻也穿。

2菊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花。

【译文】

鞠衣,黄黄的就像菊花的颜色。

16.19 襢衣1,襢2,坦也3,坦然正白4,无文采也5。

【注释】

1襢(zh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白色。亦为世妇和卿大夫妻的礼服。

2襢:衣名。

3坦:显豁,光亮。

4正白:纯白。

5文采:即“文彩”。艳丽而错杂的色彩。

【译文】

襢衣,襢,得名于“坦”,明亮的纯白色,没有彩色花纹。

16.20 褖衣1,褖然黑色也2。

【注释】

1褖(tuàn)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闲居或进御时穿。

2褖:饰有边沿的衣服。

【译文】

褖衣,是黑黑的颜色。

16.21 韠1,蔽也2,所以蔽膝前也。妇人蔽膝亦如之3,齐人谓之“巨巾”4。田家妇女出自田野5,以覆其头6,故因以为名也7。又曰“跪襜”8,跪时襜襜然张也9。

【注释】

1韠(bì):皮制的蔽膝,古代朝觐或祭祀时用以遮蔽在衣裳前面。

2蔽:遮挡,障蔽。

3妇人:古代士之妻,又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蔽膝:围于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

4齐:古国名。在今山东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巨巾:大巾。用以蔽膝或盖头。

5田家:农家。自:在,于。

6覆:覆盖,遮蔽。

7故:所以,因此。因:依照,根据。为名:用作名称。

8襜(chān):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9张:张开,展开。

【译文】

韠,得名于“蔽”,是用来遮蔽膝盖前面的。妇女衣服前面蔽护膝盖的大巾也像这样,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巨巾”。农家妇女出门到田野里,用来遮蔽她的头部,所以根据这个用途而用“巨巾”作为名称。又叫作“跪襜”,跪的时候张开来。

16.22 佩1,倍也2,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3: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觿之属也4。

【注释】

1佩:古代系于衣带的装饰品,常指珠玉、容刀、帨巾、觿之类。

2倍(péi):同“陪”。伴随。

3倍贰:犹“陪贰”。副手,助手。此指其他的。

4容刀:作装饰品用的佩刀。帨(shuì)巾:佩巾。用以擦拭不洁,古代女子出嫁时母亲所授,在家时挂在门右,外出时系在身左。觿(xi):用兽骨制成的锥子。可解开绳结,也用作佩饰。属:种类。

【译文】

佩,得名于“倍”,说的是它不止一件物品,而是有其他的配件:有珍珠、有玉石、有佩刀、有佩巾、有兽骨锥子之类。

16.23 襦1,耎也2,言温耎也3。

【注释】

1襦(rú):短衣,短袄。襦有单、复,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2耎(ruǎn):同“软”。柔软。

3温耎:温软,温暖柔软。

【译文】

襦,得名于“耎”,说的是温暖柔软。

16.24 裤1,跨也2,两股各跨别也3。

【注释】

1裤:古代指左右各一、分裹两胫而没有裤裆的套裤。

2跨:两腿分开坐或立。

3股:大腿。别:分开。

【译文】

裤,得名于“跨”,穿的时候两条大腿各自跨开。

16.25 褶1,袭也2,覆上之言也3。

【注释】

1褶(xí):裤褶服(上身着褶,下身着裤)中的上衣。

2袭:穿衣加服。亦专指古代盛礼时掩上敞开的外服。

3覆上:遮盖上身。

【译文】

褶,得名于“袭”,说的是遮蔽上身的部分。

16.26 襌衣1,言无里也2。

【注释】

1襌(dān)衣:单层的衣服。

2无里:没有里层。里,衣服的内层。

【译文】

襌衣,说的是衣服没有里层。

16.27 襡1,属也2,衣裳上下相连属也3。荆州谓襌衣曰“布襡”亦是4。

【注释】

1襡(shu):长襦,连腰衣。

2属(zhu):连接。

3衣裳(cháng):古时上衣称衣,下裙称裳,故衣服合称为“衣裳”。连属(zhu):连接,连续。

4荆州: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亦为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二省及河南、广西、云南、广东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亦:也是。是:这个。

【译文】

襡,得名于“属”,上部的衣和下部的裳互相连接。荆州把襌衣叫作“布襡”也是这个。

16.28 襜襦1,言其襜襜弘裕也2。

【注释】

1襜襦(chān rú):内衣,汗衣。按,本条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王先谦校等分开另起。

2弘裕:宽阔,宏大。

【译文】

襜襦,是说它开阔宽大。

16.29 褠1,襌衣之无胡者也2,言袖夹直形如沟也3。

【注释】

1褠(gou):袖子狭窄而直如沟的单衣。

2胡:兽颔下垂肉。引申指器物下垂的部分。此指袖子下边下垂的部分。

3夹(xiá):通“狭”。窄。

【译文】

褠,单层衣服里袖子没有下垂部分的那种,是说它的袖子又窄又直形状像一条水沟。

16.30 中衣1,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2。

【注释】

1中(zhong)衣:古时穿在祭服、朝服内的里衣。

2小衣:内衣。多指裤子、亵衣。大衣:长衣,礼服。

【译文】

中衣,是说它在内衣的外边、长大礼服的里边。

16.31 裲裆1,其一当胸2,其一当背也。

【注释】

1裲裆(liǎng dāng):裲,原作“襧”,据邵晋涵、疏证本等校改。邵晋涵曰:“以意改。”裲裆,也写作“两裆”。古代一种长度仅至腰而不及于下,且只蔽胸背的上衣,形似今之背心,军士穿的称“裲裆甲”,一般人穿的称“裲裆衫”。

2当(dāng):遮蔽,阻挡。

【译文】

裲裆,它的一面对着胸前,一面对着后背。

16.32 帕腹1,横帕其腹也2。

【注释】

1帕(mò)腹:即抹(mò)胸。古代内衣的一种,有前片无后片,仅遮胸腹。俗称肚兜。

2横帕:横向裹扎。帕,裹扎,缠裹。

【译文】

帕腹,横向裹扎人的腹部。

16.33 抱腹1,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2,无裆者也3。

【注释】

1抱腹:即肚兜。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

2抱裹:环绕包裹。

3裆(dāng):此指背裆,裲裆当背的那片。

【译文】

抱腹,上边和下边都有带子,环绕包裹在肚子上,没有背裆。

16.34 心衣1,抱腹而施钩肩2,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3。

【注释】

1心衣:上掩胸下掩腹的贴身小衣。犹今之肚兜。

2施:设置,安放。钩肩:勾连肩部的两条背带。钩,绕,围绕。

3奄(yǎn):覆盖,遮蔽。心:胸。

【译文】

心衣,包裹在肚子上又设置有背带,两条背带中间设置有一片布,用来掩盖胸部。

16.35 衫1,芟也2,芟末无袖端也3。

【注释】

1衫:古代指无袖头的开衩上衣。

2芟(shān):刈除,除去。

3芟:原作“衫”,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末:物的端、稍。此指袖子的末端,即袖头。袖端:袖子的末端。

【译文】

衫,得名于“芟”,除去袖子末梢而没有袖头。

16.36 有里曰“复(複)”1,无里曰“单”2。

【注释】

1里:衣服的内层。复(複):夹衣。

2无里曰“单”:此句原书另起,据卢文弨、吴志忠校与上合并。吴翊寅校议:“毕依原本各为条,亦误。”单,单层无里子的衣服。即襌。

【译文】

有里层的夹衣叫作“复(複)”,没有里层的衣服叫作“单”。

16.37 反闭1,襦之小者也2,却向著之3,领反于背后闭其襟也4。

【注释】

1反闭:在背后合襟的短衣。

2襦(rú):短衣,短袄。

3却向:反向,向后。却,后退,返回。著(zhuó):穿。

4背后:身后,身体的后面。襟:衣的前幅。

【译文】

反闭,是衣服里边短小的,朝后穿着它,领子反向在背后闭合衣襟。

16.38 妇人上服曰“袿”1,其下垂者上广下狭2,如刀圭也3。

【注释】

1上服:上衣。袿(gui):长襦,较长的短衣。

2广:宽。狭:窄。

3刀圭:古时量取药末的用具。

【译文】

妇女的上衣叫作“袿”,它向下垂挂的部分上面宽阔下面狭窄,就像刀圭似的。

16.39 襈1,撰也2,青绛为之缘也3。

【注释】

1襈(zhuàn):衣服的缘饰,衣裳的边饰。

2撰:编定,编纂(zuǎn)。

3青绛:青红色。此指青红色的布帛衣料。为(wèi):给,替。缘(yuàn):给衣履等物镶边或绲(gun)边。

【译文】

襈,得名于“撰”,用青红色的布帛衣料给它镶边。

16.40 裙1,下裳也。裙2,群也3,连接群幅也4。

【注释】

1裙:古谓下裳,男女同用。今专指妇女的裙子。

2裳(cháng)也。裙:原书无此三字,据卢文弨、疏证本校增补。

3群:众,许多。

4群:原作“裾”,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裙,下群也,连接裾幅也。’文有脱误,据《太平御览》及《广韵》参订补正之。”幅:布帛。此指裙子的分幅。

【译文】

裙,是下身穿的衣服。裙,得名于“群”,连接众多分幅而成。

16.41 缉下1,横缝缉其下也2。

【注释】

1缉(qi)下:一种裙的名称,形制未详。缉,缝衣边,一针连一针密密地缝。

2横:此指横着,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缝(féng)缉:缝纫。

【译文】

缉下,横着缝纫衣裳的下边。

16.42 缘裙1,裙施缘也2。

【注释】

1缘(yuàn)裙:镶边的裙子。

2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缘,衣服边上的镶绲(gun),衣服的边。

【译文】

缘裙,裙子镶边加饰。

16.43 缘襡1,襡施缘也。

【注释】

1缘襡(yuàn shu):镶边的连腰衣。

【译文】

缘襡,连腰衣上镶边加饰。

16.44 帔1,披也2,披之肩背3,不及下也4。

【注释】

1帔(pèi):古代妇女披在肩上的衣饰。即披肩。

2披:覆盖或搭衣于肩。

3肩背:肩与背。

4不及:不到。

【译文】

帔,得名于“披”,把它披在肩膀和背部,达不到下边。

16.45 直领1,邪直而交下2,亦如丈夫服袍方也3。

【注释】

1直领:也作“直衿”。古代外衣领式之一,即对襟式。制为长条,下连衣襟,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地直垂下来,有别于圆领,多用于礼服。

2邪直:偏斜而直。邪,偏斜,不正。交下:即“交于下”。在下面交会。交,接触,会合。

3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服:穿着。袍:长衣。

【译文】

直领,又斜又直而在下面交会,也好像成年男子穿长袍的方法。

16.46 交领1,就形名之也2。

【注释】

1交领:交叠于胸前的衣领。左襟掩于右襟之上,其领口两襟相交。

2就:依从,按照。

【译文】

交领,是根据它的形状命名的。

16.47 曲领1,在内以禁中衣领上横壅颈2,其状曲也。

【注释】

1曲领:圆领。施于内衣之上、外衣之下,以防内衣之领上拥颈,因其状阔大而曲得名。

2禁:原书无,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增补。衣:原作“襟”,据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禁中衣,今本作‘中襟’,误也。颜师古注《急就篇》云:‘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壅颈也。’盖本诸此,兹据以改正。”横:交错,纷杂。壅(yong):堆积,堵塞。此指拥挤。

【译文】

曲领,在里边用来禁止中衣的领子往上交错而挤着脖子,它的形状是弯曲的。

16.48 单襦1,如襦而无絮也2。

【注释】

1单襦(rú):单层短衣。单襦近乎衫,复襦近乎袄。

2絮:粗丝绵。

【译文】

单襦,像襦的样子但没有丝绵。

16.49 要襦1,形如襦,其要上翘,下齐要也2。

【注释】

1要(yāo)襦:齐腰的短衣短袄。要,同“腰”。

2齐要:与腰平齐。

【译文】

腰襦,形状像襦,它的腰部向上翘着,下边与人的腰平齐。

16.50 半袖1,其袂半襦而施袖也。

【注释】

1半袖:短袖衣。

【译文】

半袖,它的袖子相当于短衣设置的袖子的一半。

16.51 留幕1,冀州所名“大褶”2,下至膝者也。留,牢也3;幕,络也4,言牢络在衣表也5。

【注释】

1留幕:长夹衣,下可至膝。

2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端和河南北端。大褶(dié):短于袍而长于襦的夹衣。褶,夹衣。

3牢:牢笼,笼络。

4络:包罗,笼罩。

5牢络:笼罩,覆盖。

【译文】

留幕,就是冀州所称名的“大褶”,下面长到膝盖的夹衣。留,来源于“牢”;幕,来源于“络”,说的是笼盖在衣服的外表。

16.52 袍1,丈夫著2,下至跗者也3。袍,苞也4,苞内衣也5。妇人以绛作衣裳6,上下连,四起施缘7,亦曰“袍”,义亦然也8。齐人谓如衫而小袖曰“侯头”9,“侯头”犹言“解渎”10,臂直通之言也。

【注释】

1袍:长衣。

2丈夫:指成年男子。

3跗(fu):脚背。

4苞:通“包”。裹。

5内衣:指衬衣、裤衩、衬衫等贴身穿的衣服。

6妇人:成年女子的通称。绛(jiàng):一种丝织品。

7四起:四方,四围。施缘(yuàn):镶边,在衣物边缘缝上带状物。

8义:道理。亦然:也是如此。卢文弨、邵晋涵于此后画一分隔线,使以下分开另起。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吴志忠本以下另起。

9侯头:一种近身穿的小袖衫。

10犹言:好比说,等于说。解:通彻,通达。渎:沟渠。

【译文】

袍,是成年男子穿的,下垂到脚背的长衣。袍,得名于“苞”,包裹着内衣。妇女用绛做衣裳,上衣和下裳互相连接,四周镶边,也叫作“袍”,也是这个道理。齐国一带的人把像开衩上衣而袖子短小的叫作“侯头”,“侯头”如同说“解渎”,说的是手臂直通的意思。

16.53 被1,被也2,被覆人也3。

【注释】

1被:被子。睡眠时用以覆体。

2被:覆盖。

3被覆:覆盖,掩蔽。

【译文】

被,得名于“被”,是覆盖人体的意思。

16.54 衾1,广也2,其下广(廣)大3,如广受人也4。

【注释】

1衾(qin):被子,特指大被。

2广(yǎn):依山崖建造的房屋。

3广(guǎng,廣)大:宽广(廣),宽阔。

4受:容纳。

【译文】

衾,得名于“广”,它的下面宽广(廣)空阔,就像依山崖建造的房屋那样能容纳人。

16.55 汗衣1,近身受汗垢之衣也2。《诗》谓之“泽”3,受汗泽也4。或曰“鄙袒”5,或曰“羞袒”6,作之用六尺,裁足覆胸背7,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8。

【注释】

1汗衣:汗衫,吸汗的贴身短衣。

2汗垢:混和污垢的汗。

3《诗》谓之“泽”:语见《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泽。”郑玄笺:“泽,亵衣,近污垢。”泽,汗衣,内衣。后作“襗(zé)”。

4汗泽:汗水,汗液。

5鄙袒:指汗衫背心。

6羞袒:贴身背心。

7裁足:仅够。裁,通“才”。仅仅。足,足够。胸背:胸与背。

8羞鄙:以为耻辱,以为羞耻。袒:脱衣露出上身。衣(yì):穿着。

【译文】

汗衣,贴近身体承受汗水和污垢的衣裳。《诗经》把它叫作“泽”,是承受汗水的。有人叫它“鄙袒”,有人叫它“羞袒”,制作它用六尺布,仅够覆盖胸膛和背部,说的是羞于袒露上身才穿它。

16.56 裈1,贯也2,贯两脚,上系要中也3。

【注释】

1裈(kun):满裆裤。以别于无裆裤而言。按,此条原与上条相连,据范惟一玉雪堂刻本、疏证本等分开另起。

2贯:通,贯通。

3要(yāo):同“腰”。

【译文】

裈,得名于“贯”,贯穿到两只脚,上面系在腰中。

16.57 偪1,所以自逼束2。今谓之“行縢”3,言以裹脚4,可以跳腾轻便也5。

【注释】

1偪(bi):绑腿的布帛带。又作“幅(bi)”,斜缠于小腿的布帛,自足至膝,似今之绑腿布,古称行縢(téng)。

2逼束:逼迫约束。

3行縢(téng):绑腿布。

4裹脚:缠裹小腿。脚,小腿。

5跳腾:跳跃升腾。轻便:轻健,轻捷。

【译文】

偪,是用来逼迫约束自己的。现在叫作“行縢”,说的是用来缠裹小腿,可以跳跃升腾得轻快便捷。

16.58 袜,末也,在脚末也1。

【注释】

1脚末:小腿的末端。

【译文】

袜,得名于“末”,在小腿的末端。

16.59 履1,礼也2,饰足所以为礼也3。

【注释】

1履:鞋。

2礼:礼节,礼貌。

3饰:被覆,覆盖。

【译文】

履,得名于“礼”,覆盖脚部用来作为礼节。

16.60 复其下曰“舄”1。舄,腊也2,行礼久立3,地或泥湿4,故复其末下5,使干腊也6。

【注释】

1复:重复,重叠。下:下面。此指鞋底。舄(xì):以木为复底的鞋。

2腊(xi):干燥。

3行礼:按一定的仪式或姿势致敬。

4或:有时。泥(nì):污,沾污。

5末下:下部,下面。此指鞋底。末,下部,下面。

6干腊:干燥。

【译文】

重叠鞋底的叫作“舄”。舄,得名于“腊”,施行礼节时间长久,地面有时泥泞潮湿,所以重叠鞋底,使它干燥。

16.61 屦1,拘也2,所以拘足也。

【注释】

1屦(jù):单底鞋。后亦泛指鞋。

2拘(gou):遮蔽。

【译文】

屦,得名于“拘”,是用来遮挡脚的。

16.62 齐人谓韦屦曰“屝”1。屝,皮也2,以皮作之。

【注释】

1韦(wéi)屦:熟牛皮鞋。韦,去毛熟治的兽皮,柔软的皮革。屝(fèi):用皮革做的鞋。

2皮:兽皮。

【译文】

齐国一带的人把皮鞋叫作“屝”。屝,得名于“皮”,是用皮革做成的。

16.63 不借1,言贱易有2,宜各自蓄之3,不假借人也4。齐人云“搏腊”5,“搏腊”犹“把鲊”6,粗貌也7。荆州人曰“粗”8,麻、韦、草皆同名也9。粗,措也10,言所以安措足也⑪。

【注释】

1不借:麻鞋。按,从“不借”至“不假借人也”原与上条相连,据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2贱:价格低,便宜。易有:容易拥有。

3宜:应当,应该。蓄:收藏,怀有。

4假借:借。此指借给。

5搏腊(xi):麻鞋。按,从“齐人云”至“安措足也”原单独成条,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与上合并。疏证本曰:“今本‘齐人’又提行别起,亦据《太平御览》引并合。”

6把鲊(zhǎ):即“搏腊”“不借”。麻鞋。

7粗:粗糙,粗劣。

8粗:草鞋、麻鞋之类。

9麻:古代专指黄麻。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同名:名称相同。

10措:安放。

⑪安措:安置。

【译文】

不借,说的是价格便宜容易拥有,应该各人自己储备,不借给别人。齐国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搏腊”,“搏腊”犹如“把鲊”,粗糙的样子。荆州一带的人叫“粗”,麻编的、皮编的、草编的都是同一个名称。粗,得名于“措”,说的是用来安放脚的地方。

16.64 屩1,蹻也2,出行著之3,蹻蹻轻便4,因以为名也。

【注释】

1屩(juē):草鞋。

2蹻(jiǎo):举足轻捷。

3出行:出外行远。

4蹻蹻:壮健勇武、举足轻捷貌。

【译文】

屩,得名于“蹻”,出外行远时穿上它,快捷轻便,因此用它作名称。

16.65 屐1,搘也2,为两足搘,以践泥也3。

【注释】

1屐(ji):木制的鞋,底下有前后两齿, 便于在雨天泥地上行走。

2搘(zhi):支撑,支持。

3践:踩,踩踏。

【译文】

屐,得名于“搘”,作为两脚的支撑,用来踩踏泥土地。

16.66 靴1,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2。

【注释】

1靴:靴子,高到踝骨以上的长筒鞋。

2跨骑:跨坐,乘骑。

【译文】

靴,得名于“跨”,两只脚跨着各穿一只。

16.67 1,靴之缺前壅者,胡中所名也2。“”犹“速独”3,足直前之言也。

【注释】

1(suo duó):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鞋头不加护套的靴子。

2胡: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中:指一个地区之内。

3速独:犹“束躅”。频频踏足前进。

【译文】

,是前头缺少护套的靴子,是少数民族地区命名的东西。“”犹如“速独”,说的是两脚径直向前。

16.68 鞋1,解也2,著时缩其上如履然3,解其上则舒解也4。

【注释】

1鞋:脚上的低筒穿着物。

2解:松开,松脱。

3缩:收敛,收缩。履:浅帮的鞋子。

4舒解:舒展,解散。

【译文】

鞋,得名于“解”,穿的时候收缩上面的鞋帮就像浅帮的履那样,解开上面的时候鞋帮就舒展开了。

16.69 帛屐1,以帛作之2,如屩者。不曰“帛屩”者,屩不可践泥也。屐3,践泥者也。此亦可以步泥而浣之4,故谓之“屐”也。

【注释】

1帛屐:以帛为面、木板为底且下有二齿的鞋。

2帛:丝织物的通称。

3屐:原作“也”,疑因上“也”字而误,据疏证本改。

4步:踏。浣(huàn):洗涤。

【译文】

帛屐,用丝帛做成,如同草鞋。不叫它“帛屩”,是因为草鞋不能踩踏在泥水之上。而屐,是踩踏泥水的鞋。这种帛屐也能够踏泥并能洗涤,所以把它叫作“屐”。

16.70 晚下如舄1,其下宛宛而危2,妇人短者著之3,可以拜也4。

【注释】

1晚下:即“(wǎn)下”。鞋名。晚,通“”。

2宛宛:原作“晚晚”,据疏证本校改。吴翊寅校议:“毕校……‘晚晚’作‘宛宛’,似亦可从。”宛宛,屈曲貌。危:高,高耸。

3短:矮小。

4拜: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下跪,低头与腰平,两手至地,后用为行礼的通称。

【译文】

晚下与舄相似,它的底下弯曲而高耸,矮个的妇女穿着它,可以跪拜。

16.71 靸1,韦履深头者之名也2。靸,袭也3,以其深袭覆足也。

【注释】

1靸(sǎ):前帮深而无后帮的鞋子,后也指形制与之类似的拖鞋。

2韦履:皮鞋。

3袭:遮盖,掩藏。

【译文】

靸,头部较深的皮鞋的名称。靸,得名于“袭”,因为它前帮深而掩盖了脚。

16.72 仰角1,屐上施履之名也2。行不得蹶3,当仰履角举足乃行也4。

【注释】

1仰角:指鞋底有齿的木头鞋,字也写作“卬角”“角”。

2施:施加。

3不得:不能,不可。蹶(jué):颠仆(pu),跌倒。

4举足:提脚,跨步。

【译文】

仰角,是木屐上套加鞋子这种穿着的名称。走路不能跌倒,应当仰起鞋子的前角抬起脚来才能行走。

释宫室第十七

【题解】

宫室,是房屋的通称。《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本篇解释建筑词语,内容包括建筑材料类的瓦、泥,建筑构件类的梁、柱、檼、望、栋、桷、椽、榱、梠、櫋、门、障、户、窗、茨,建筑类型有居室类的宫、室、宅、舍、屋、寝、廷、殿、堂、房、蒲、庵、庑、庌,祭祀类的宗庙、寺,储物类的仓、库、廪、囷、庾、囤、圌,厨房类的灶、爨,拘禁类的狱、牢、圜土、囹圄,圈养类的厩,取水类的井、瀱汋,厕所类的厕、溷、圊、轩,驿站休息类的亭、传、庐,建筑布局类的阙、观、楼、台、城、郭,空间方位类的奥、屋漏、穾、宧、中霤,空间隔断类的屏、萧墙、宁、罘罳,粉刷装饰类的涂、垩、塈,涉及人所需居室的方方面面,编排得详细而系统。

17.1 宫1,穹也2,屋见于垣上3,穹隆然也4。

【注释】

1宫:古代通称房屋、居室。

2穹(qióng):物体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3屋:指屋顶。见(xiàn):同“现”。显现,显露。垣(yuán):矮墙。

4穹隆: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译文】

宫,得名于“穹”,屋顶显露在墙垣上,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样子。

17.2 室1,实也2,人物实满其中也3。

【注释】

1室:堂后之正室。

2实:充实,充满。

3人物:人与物。实满:充实。

【译文】

室,得名于“实”,人和物充实占满正室。

17.3 室中西南隅曰“奥”1,不见户明2,所在秘奥也3。

【注释】

1隅:角,角落。奥:室内西南角落。

2见:遇到,接触。户:门。明:光亮。

3秘奥:犹“奥秘”。隐秘,秘密深奥。

【译文】

正室里西南的角落叫作“奥”,接触不到由房门照进来的光亮,所处的地方隐秘深奥。

17.4 西北隅曰“屋漏”1,礼2:每有亲死者3,辄撤屋之西北隅薪4,以爨灶煮沐5,供诸丧用6。时若值雨则漏7,遂以名之也8。必取是隅者9,礼:既祭10,改设馔于西北隅⑪;今撤毁之⑫,示不复用也⑬。

【注释】

1屋漏:古代室内西北隅施设小帐,安藏神主,为人所不见的地方。一说为光所漏入。后即用以泛指屋之深暗处。

2礼:礼文,礼书。《周礼》《仪礼》《礼记》皆古言礼之书,合称“三礼”。

3亲:父母。亦偏指父或母。

4辄:立即,就。撤:拆除。薪:草。

5爨(cuàn):烧火煮饭。沐:米汁,古人常用以洗头。

6诸: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

7时:当时。值:遇到,碰上。

8遂(suì):于是,就。

9必:必然,一定。是:此,这,这里。

10既:完了,结束。又指已经。

⑪设馔(zhuàn):在牌位前供设酒肴,为祭祀习俗。馔,食物,菜肴。

⑫今:原作“令”,据段玉裁、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撤毁:拆毁。

⑬不复:不再。

【译文】

正室里西北的角落叫作“屋漏”,礼书规定:每当有父亲或母亲去世,就抽去屋顶西北角落的草,用来烧火煮米汤,提供给丧事使用。当时如果正赶上下雨就漏了,于是就用“屋漏”命名了。之所以一定要选取西北这个角落,是因为礼书规定:祭祀结束,改为在西北角落供奉菜肴;现在拆毁了,表示不再使用了。

17.5 东南隅曰“穾”1。穾,幽也2,亦取幽冥也3。

【注释】

1穾(yào):原作“”,形讹。穾,同“窔”。正室里的东南隅。按,此条原书不另起,据《格致丛书》本、钟惺评本等分条另起。

2幽:暗,暗淡。

3幽冥:幽暗,黑暗。

【译文】

正室东南的角落叫作“穾”。穾,得名于“幽”,也是选取幽深黑暗的特点命名。

17.6 东北隅曰“宧”1。宧,养也2,东北阳气始出3,布养物也4。

【注释】

1宧(yí):正室里的东北角。

2养:抚育,养育。

3阳气:暖气,生长之气。

4布:布施,施予。

【译文】

正室里东北的角落叫作“宧”。宧,得名于“养”,东北的暖阳之气开始出现,布施养育生物了。

17.7 中央曰“中霤”1。古者穴2,后室之3,霤当今之栋4,下直室之中5,古者霤下之处也6。

【注释】

1中霤(liù):正室的中央。

2穴:,原作“寝”,据段玉裁、疏证本等校改。段玉裁曰:“郑氏《月令》注云:‘中霤犹中室也……古者复习穴。是以名室为霤。’”穴,犹“复穴”。谓穴居,亦指穴居的土窟。平地曰复,高地曰穴。

3后:时间较迟或较晚,后来。室:建房,筑室,易之以宫室。

4霤:屋檐下滴水处。当(dāng):对着,向着。今:原作“令”,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栋:屋的正梁。

5直:当,对着。中:中央。

6霤:屋檐水。

【译文】

正室的中央叫作“中霤”。上古时的人住在洞穴里,后来建成了房屋,屋檐下滴水的地方正对着现在的正梁,下面对着正室的中央,正好是古时屋檐水下滴的地方。

17.8 宅1,择也2,择吉处而营之也3。

【注释】

1宅:住宅,住所。

2择:挑选。

3营:建造,建设。

【译文】

宅,得名于“择”,选择吉利的地方来建造它。

17.9 舍1,于中舍息也2。

【注释】

1舍(shè):房屋,居室。

2舍息:居住,休息。

【译文】

舍,可以在里面居住栖息。

17.10 宇1,羽也2,如鸟羽翼3,自覆蔽也4。

【注释】

1宇:房屋。

2羽:鸟毛。特指鸟的长毛。

3羽翼:禽鸟的翅膀。

4覆蔽:掩蔽,覆盖。

【译文】

宇,得名于“羽”,就像飞鸟的翅膀,覆盖住自己。

17.11 屋1,亦奥也2,其中温奥也3。

【注释】

1屋:房舍,房屋。

2奥(yù):后作“燠”。暖。

3温奥:温暖。

【译文】

屋,也就是“奥”,里面温暖隐奥。

17.12 庙1,貌也2,先祖形貌所在也3。

【注释】

1庙:旧时供祀先祖神位的屋舍。

2貌:面容,容颜。

3先祖:祖先。形貌:外形容貌。

【译文】

庙,得名于“貌”,是祖先外形容貌存在的地方。

17.13 寝1,寝也2,所寝息也3。

【注释】

1寝:寝宫,卧室。名词。

2寝:睡,卧。动词。

3寝息:睡卧休息。

【译文】

寝,得名于睡卧之“寝”,是睡卧休息的地方。

17.14 城1,盛也2,盛受国都也3。

【注释】

1城:都邑四周的墙垣,围绕某一区域以供防守的大围墙。

2盛(chéng):容纳,承受。

3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译文】

城,得名于“盛”,是承受容纳国都的地方。

17.15 郭1,廓也2,廓落在城外也3。

【注释】

1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2廓:广大,空阔。

3廓落:广大辽阔的样子。

【译文】

郭,得名于“廓”,宏阔空旷地矗立在城墙的外边。

17.16 城上垣曰“睥睨”1,言于其孔中睥睨非常也2。亦曰“陴”3。陴,裨也4,言裨助城之高也5。亦曰“女墙”6,言其卑小7,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8。

【注释】

1睥睨(pì nì):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

2睥睨:窥视,侦伺。非常:突如其来的事变。

3陴(pí):城上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4裨(bì):增添,补助。

5裨助:增益,补益。

6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

7卑小:卑小,矮小。

8女子:泛指女性。丈夫:男子。指成年男子。

【译文】

城墙上锯齿形的短墙叫作“睥睨”,说的是在城墙的孔洞里窥视城外的异常情况。又叫作“陴”。陴,得名于“裨”,说的是增加补助城墙的高度。又叫作“女墙”,说的是它较为矮小,跟城墙比较,好像女子比较于大男人似的。

17.17 寺1,嗣也2,治事者嗣续于其内也3。

【注释】

1寺:衙署,官舍。

2嗣(sì):继承,接续。

3治事:管理政事,处理事务。嗣续:继续,接续。

【译文】

寺,得名于“嗣”,管理政事的人在里面互相接续。

17.18 廷1,停也2,人所停集之处也3。

【注释】

1廷:朝廷,官舍,公堂。

2停:停留,停歇。

3停集:原书无“停”字,据疏证本、吴志忠校等补。疏证本曰:“今本脱下‘停’字,据《广韵》引增。下文17.20条“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有“停”字。停集,停留聚集。

【译文】

廷,得名于“停”,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

17.19 狱,确也1,实确人之情伪也2。又谓之“牢”3,言所在坚牢也4。又谓之“圜土”5,筑其表墙6,其形圜也7。又谓之“囹圄”8。囹,领也9;圄,御也10,领录囚徒禁御之也⑪。

【注释】

1确:真实,准确。

2实确:确定,使其确切信实。情伪:真假,真诚与虚伪。情,诚,真实。

3牢:监狱。

4坚牢:牢固,坚固牢靠。

5圜(yuán)土:牢狱。

6表墙:外围墙壁。

7圜(yuán):同“圆”。圆形。

8囹圄(líng yu):监狱。

9领:统率,管领。

10御:通“禦”。制止,阻止。“禦”今简化亦作“御”。

⑪领录:总领,全面掌管。录,统领,管领。囚徒:囚犯。禁御:禁止,制止。

【译文】

狱,得名于“确”,确定人们的真诚与虚伪。又叫作“牢”,说的是它那地方坚固牢靠。又叫作“圜土”,说的是它建筑的围墙,那形状是圆形的。又叫作“囹圄”:囹,得名于“领”;圄,得名于“御”,统领囚犯并制止他们。

17.20 亭1,停也,亦人所停集也。

【注释】

1亭:供旅客宿食的处所,后指驿亭。

【译文】

亭,得名于“停”,也是人们停留聚集的地方。

17.21 传1,传也2,人所止息而去3,后人复来4,转相传5,无常主也6。

【注释】

1传(zhuàn):驿站,客舍。

2传(chuán):传授,继承。

3止息:休息,住宿。去:离开。

4后人:后面的人,后继的人。

5转(zhuǎn):辗转。

6常主:主,原作“王”,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改。常主,固定的主人。

【译文】

传,得名于“传”,人们住宿休息后就走了,后边的人又来,辗转相互继承,没有固定的主人。

17.22 瓦1,踝也2。踝,确坚貌也3。亦言裸也4,在外裸见也5。

【注释】

1瓦:铺屋顶以遮蔽风雨的建筑材料。

2踝(huái):小腿与脚交接处左右两侧突起的部分。也指脚跟。

3确坚:犹“坚确”。坚硬。

4裸(luo):原作“腂(lěi)”,据段玉裁、篆字疏证本校改,下同。篆字疏证本曰:“今本‘裸’作‘腂’,《说文》所无,据‘外见’之谊,字当作‘裸袒’之‘裸’,故改。”裸,露出。

5裸见(xiàn):没有遮蔽,显露于外。

【译文】

瓦,得名于“踝”。踝,坚硬的样子。也说的是“裸”,裸露在外。

17.23 梁1,强梁也2。

【注释】

1梁:木结构屋架中架在柱上支撑屋顶的横木。

2强梁:强劲有力。

【译文】

梁,因为强梁而得名。

17.24 柱1,住也2。

【注释】

1柱:支撑房屋的柱子。

2住:立。

【译文】

柱,得名于“住”。

17.25 檼1,隐也2,所以隐桷也3。或谓之“望”4,言高可望也。或谓之“栋”5。栋,中也,居屋之中也。

【注释】

1檼(yìn):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2隐:安稳,稳定。也作“稳”。

3所以:用以,用来。桷(jué):方形的椽子。

4望:通“杗(máng)”。屋的正梁。

5栋:房屋的正梁。

【译文】

檼,得名于“隐”,是用来稳定椽子的。有人把它叫作“望”,说的是可以抬头望见。也有人把它叫作“栋”。栋,得名于“中”,处在房屋的中间。

17.26 桷,确也1,其形细而疏确也2。或谓之“椽”3。椽,传也4,相传次而布列也5。或谓之“榱”6,在檼旁下列7,衰衰然垂也8。

【注释】

1确:坚固。

2疏确:粗糙而坚硬。

3椽(chuán):椽子,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

4传:延续。

5传次:依次延续。布列:分布陈列,遍布。

6榱(cui):屋椽。

7列:排列。

8衰衰(sui):犹“蓑蓑”。下垂貌。

【译文】

桷,得名于“确”,它的形状细长却粗糙而坚固。有人把它叫作“椽”。椽,得名于“传”,依次延续而分布排列。也有人把它叫作“榱”,在檼的旁边向下排列,一条条地下垂。

17.27 梠1,旅也2,连旅旅也3。或谓之“櫋”4。櫋,绵也5,绵连榱头6,使齐平也7。上入曰“爵头”8,形似爵头也。

【注释】

1梠(lu):安装在屋檐上的横木,用以连接屋椽,使之齐平。

2旅:次序。

3旅旅:次序严整的样子。

4櫋(mián):原作“槾”,据卢文弨、疏证本等校改,下同。疏证本曰:“今本作‘槾’,误也,据《太平御览》引改。”櫋,屋檐的横板。

5绵:延续,连续。

6绵连:犹“连绵”。接连不断。榱头:屋椽的下端。

7齐平:整齐,平正。

8爵头:似指飞檐,向上翘起的屋檐。爵,通“雀”。鸟的一种。

【译文】

梠,得名于“旅”,连接得齐刷刷的。有人把它叫作“櫋”。櫋,得名于“绵”,接续榱头连绵不断,使榱头平正整齐。梠上端接入的地方叫“爵头”,像是鸟雀的头。

17.28 楣1,眉也2,近前各两3,若面之有眉也4。

【注释】

1楣(méi):房屋的次檩,即二檩。

2眉:眉毛。人的前额与上眼睑连接处横形生有细毛的部分。

3各两:原书无,据段玉裁、卢文弨、疏证本校补。段玉裁曰:“一本‘近前’之下有‘各两’二字。”许克勤曰:“《通鉴释文·十八》引作‘楣,近前各两,若面之有眉’,然则古本似有‘各两’二字。”

4面:脸部,头的前部。

【译文】

楣,得名于“眉”,靠近前面各有两个,就像脸上长有眉毛那样。

17.29 棳儒也1,梁上短柱也2。棳儒犹侏儒3,短,故以名之也。

【注释】

1棳儒(zhuo rú):即“棳檽”。在长梁上面支撑短梁或人字架的短柱。

2梁上短柱:中国古代建筑通常采用叠梁式结构,是在石础上立长柱,柱上架长梁(俗称“大梁”),再在长梁上重叠数层矮柱和短梁,构成木排架。在长梁上支撑短梁的矮柱,即梁上柱(梁上楹)。

3侏儒:身材异常短小者,矮子。

【译文】

棳儒,是长梁上面支撑短梁或人字架的短柱。棳儒犹如侏儒,它像侏儒一样短小,所以用“棳儒”命名。

17.30 梧1,在梁上两头2,相触牾也3。

【注释】

1梧(wú):原作“牾”,形讹,据疏证本、吴志忠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梧’‘啎’皆从‘牛’旁,讹也。”梧,屋梁上的斜柱。

2两头:两端。

3触牾(wu):抵触,违逆。

【译文】

梧,在大梁的两头,互相接触抵牾。

17.31 栾1,挛也2,其体上曲,挛拳然也3。

【注释】

1栾(luán):建筑物立柱和横梁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2挛(luán):卷曲不能伸展。

3挛拳:蜷曲貌。

【译文】

栾,得名于“挛”,它的形体向上弯曲,蜷缩屈曲的样子。

17.32 卢1,在柱端,都卢负屋之重也2。

【注释】

1卢:柱上的斗拱。后作“栌”。斗栱,架在柱上以支撑屋梁的木构件。

2都(du)卢: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负:承受,担负。

【译文】

卢,在柱子的上端,像爬竿戏的竿子那样担负房屋的重量。

17.33 斗1,在栾两头如斗也2。斗,负上员檼也3。

【注释】

1斗(dou):垫在拱与拱之间的方形木块。

2斗:量器。容量为一斗。

3员:同“圆”。圆形。檼(yìn):脊檩。

【译文】

斗,在栾的两头像量器斗那样。斗,是用来担负上面圆形脊檩的。

17.34 笮1,迮也2,编竹相连迫迮也3。

【注释】

1笮(zé):铺在瓦下椽上的箔(bó)席。用竹或苇编成。

2迮(zé):迫,逼迫。

3编竹:用细竹竿或竹片编织。迫迮:密聚、紧靠貌。

【译文】

笮,得名于“迮”,编织竹子互相连接密集紧迫。

17.35 屋脊曰“甍”1。甍,蒙也2,在上覆蒙屋也3。

【注释】

1甍(méng):屋脊,屋栋。

2蒙:覆盖,遮蔽。

3覆蒙:覆盖,遮盖。

【译文】

屋顶中间高起的部分叫作“薨”。薨,得名于“蒙”,在上面蒙盖着房屋。

17.36 壁1,辟也2,辟御风寒也3。

【注释】

1壁:墙垣。

2辟(bì):退避,躲避。

3辟御:躲避,抵御。风寒:冷风寒气。

【译文】

壁,得名于“辟”,躲避抵御冷风寒气。

17.37 墙1,障也2,所以自障蔽也3。

【注释】

1墙:作间隔或屏障用的四围建筑。

2障:遮挡。

3障蔽:遮蔽,遮挡。

【译文】

墙,得名于“障”,是用来遮挡自己的障碍物。

17.38 垣1,援也2,人所依阻3,以为援卫也4。

【注释】

1垣(yuán):围墙。

2援:帮助,救助。

3依阻:凭借,仗恃。阻,倚仗,凭借。

4援卫:救援,保卫。

【译文】

垣,得名于“援”,人们倚仗它,用来救援保卫。

17.39 墉1,容也2,所以蔽隐形容也3。

【注释】

1墉(yong):墙垣。

2容:仪容,相貌。

3蔽隐:隐藏,遮掩。形容:形体容貌。

【译文】

墉,得名于“容”,是用来遮蔽隐藏形体容貌的。

17.40 篱1,离也2,以柴竹作之3,疏离离也4。青徐曰“椐”5。椐,居也6,居于中也。

【注释】

1篱:篱笆。

2离:分别,分开。

3柴竹:木柴或竹子。

4离离:空疏貌。

5青徐:青州和徐州的并称。椐(ju):藩篱。

6居:处在,处于。

【译文】

篱,得名于“离”,用木柴或竹子制作,稀稀拉拉的样子。青州和徐州一带的人把它叫作“椐”。椐,得名于“居”,人们居住在里边。

17.41 栅1,赜也2,以木作之,上平赜然也3。又谓之“撤”4。撤,紧也,诜诜然紧也5。

【注释】

1栅(zhà):栅栏。用竹、木、铁条等围成的阻拦物。

2赜(zé):原作“蹟”,为“赜”之形讹。详见15.16条注释。赜,通“嫧”。整齐。

3赜然:整齐貌。

4撤:用同“彻”。紧密貌。

5诜诜(shēn):众多貌,紧密貌。

【译文】

栅,得名于“赜”,用木头制作,上面平均整齐。又叫作“撤”。撤,紧密的意思,密密麻麻地挨得很紧。

17.42 殿1,有殿鄂也2。

【注释】

1殿:高大的房屋。

2有殿鄂:形容高起而边际明显的样子。殿鄂,犹“垠堮”。边际,悬崖。

【译文】

殿,高起而边际明显。

17.43 陛1,卑也2,有高卑也3。天子殿谓之“纳陛”4,言所以纳人言之阶陛也5。

【注释】

1陛:台阶,阶梯。按,本条原与上条相合,据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2卑:低。与高相对。

3高卑:高低。

4纳陛:特凿的登殿陛级,使登升者不露身,犹贵宾专用通道。一说是阶高较矮的木阶梯,使登阶别太陡。

5纳:接受,接纳。阶陛:宫殿的台阶。

【译文】

陛,得名于“卑”,有高有低。帝王宫殿有特别的阶梯叫作“纳陛”,说的是能在那里接纳人臣言论的台阶。

17.44 阶1,梯也2,如梯之有等差也3。

【注释】

1阶:台阶。用砖、石等砌成的梯形建筑物。

2梯:供上、下的用具或设备。

3等差:等级次序,等级差别。

【译文】

阶,得名于“梯”,像梯子那样有等级差别。

17.45 陈1,堂涂也2,言宾主相迎陈列之处也3。

【注释】

1陈:堂下到院门的通道。

2堂涂:堂下至院门的道路。

3宾主:宾客与主人。陈列:排列。

【译文】

陈,是从堂下到院门的道路,说的是主人迎接宾客而排列的地方。

17.46 屏1,自障屏也2。

【注释】

1屏:照壁。对着门的小墙。

2障屏:犹“屏障”。保护,遮蔽。

【译文】

屏,是遮蔽自己的设施。

17.47 萧墙1,在门内。萧,肃也2,将入,于此自肃敬之处也3。

【注释】

1萧墙: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2肃:原作“萧”,据汪道谦、疏证本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肃也’讹作‘萧也’……据《太平御览》引改。”肃,恭敬。

3肃敬:恭敬。

【译文】

萧墙,在大门里边。萧,得名于“肃”,是将要进门的时候,在这里调整恭敬心态的地方。

17.48 宁1,伫也2,将见君,所伫立定气之处也3。

【注释】

1宁(zhù):古代宫室门屏之间的地方。

2伫(zhù):久立。

3伫立:久立。定气:平定心气,稳定情绪。

【译文】

宁,得名于“伫”,是臣子将要见到君王的时候,长久站立以平定心气的地方。

17.49 序1,次序也2。

【注释】

1序:堂的东、西墙。又指堂两旁东西厢房。

2次序:顺序,次第。

【译文】

序,说的是顺序次第。

17.50 夹室1,在堂两头2,故曰“夹”也3。

【注释】

1夹室:堂东西厢的后部。

2堂:建于高台基之上的厅房。古时,整幢房子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的台基上。前面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后面是室,住人。

3夹:从两端相持或相对。

【译文】

夹室,在堂屋的两端,所以叫作“夹”。

17.51 堂犹堂堂1,高显貌也2。

【注释】

1堂堂:形容盛大。

2高显:宏大显敞。

【译文】

堂犹如说“堂堂”,高大敞亮的样子。

17.52 房1,旁也,在室两旁也2。

【注释】

1房:古代指正室两旁的房间。

2室:原作“堂”,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疏证本曰:“今本作‘在堂两旁也’。案:古者宫室之制,前堂后室,堂之两旁曰‘夹室’,室之两旁乃谓之‘房’,房不在堂两旁也。《太平御览》引作‘室之两旁也’,据改。”室,堂后之正室。

【译文】

房,得名于“旁”,在正室的左右两边。

17.53 楹1,亭也2,亭亭然孤立3,旁无所依也4。齐鲁读曰“轻”5。轻,胜也6,孤立独处7,能胜任上重也8。

【注释】

1楹(yíng):厅堂的前柱。

2亭:直,直立貌。

3亭亭:直立貌,独立貌。孤立: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

4无所依: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

5齐鲁:春秋战国时期,以泰山为界分为齐国和鲁国。山北称为齐,山南则称为鲁。在今山东境内。

6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7孤立:独立,无所依傍或联系。独处:不与众人共处。

8胜任:足以承受或担任。

【译文】

楹,得名于“亭”,高高地孤零零地立着,旁边没有什么可以倚靠的。齐国和鲁国一带的人说成“轻”。轻,得名于“胜”,孤孤单单地独自一个,能够承受上面的重量。

17.54 檐1,檐也2,接檐屋前后也3。

【注释】

1檐(yán):屋檐,屋瓦边滴水的部分。

2檐(dān):同“担(擔)”。举,负荷。又疑“檐”是“擔”之形讹。

3接檐:承接并负荷。

【译文】

檐,得名于“檐”,承接并担荷屋顶的前后两面。

17.55 霤1,流也,水从屋上流下也。

【注释】

1霤(liù):屋檐下接水的长槽。

【译文】

霤,得名于“流”,雨水从屋顶上流下来。

17.56 阙1,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2。

【注释】

1阙(què):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台上起楼观(guàn)。

2阙(quē)然:空缺貌。

【译文】

阙,在大门的左右两边,中间空缺作为通道。

17.57 罘罳1,在门外。罘,复也2;罳,思也,臣将入请事3,于此复重思之也4。

【注释】

1罘罳(fú si):设在门外或城角上的网状建筑,用以守望和防御。

2复:又,更,再。

3请事:请示,述职。

4复重(chóng):重复。

【译文】

罘罳,在大门外边。罘,得名于“复”;罳,得名于“思”,臣子将要进门请示,在这里反复思考要说的事情。

17.58 观1,观也2,于上观望也3。

【注释】

1观(guàn):楼台。

2观(guān):观看,观览。

3观望:眺望,观看,张望。

【译文】

观,得名于“观”,在上面观看张望。

17.59 楼1,谓牖户之间有射孔2,楼楼然也3。

【注释】

1楼:城墙或土台上的建筑物。

2牖(you)户:窗与门。射孔:射箭用的孔洞。

3楼楼:稀疏貌。也写作“娄娄”。疏,空。

【译文】

楼,是说窗户和门之间有射箭用的孔洞,空空的样子。

17.60 台1,持也2,筑土坚高3,能自胜持也4。

【注释】

1台:高而上平的方形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

2持:支撑。

3筑:捣土使坚实。坚高:坚固高耸。

4胜持:承受,支撑。

【译文】

台,得名于“持”,堆筑的土堆坚固高耸,能够自行支撑。

17.61 橹1,露也2,露上,无屋覆也3。

【注释】

1橹(lu):城上供防御而没有顶盖的望楼。

2露:显露,暴露。

3覆:覆盖,遮蔽。

【译文】

橹,得名于“露”,裸露着上边,没有屋顶覆盖。

17.62 门,扪也1,在外为人所扪摸也2。

【注释】

1扪(mén):抚摸。

2扪摸:触摸。

【译文】

门,得名于“扪”,在房屋外侧被人们触摸。

17.63 障1,卫也2。

【注释】

1障:屏风,步障。

2卫:防守,护卫。引申为掩盖。

【译文】

障,掩护的意思。

17.64 户,护也,所以谨护闭塞也1。

【注释】

1谨护:严密遮护。闭塞:堵塞。

【译文】

户,得名于“护”,是用来严密遮护堵塞房屋的。

17.65 窗,聪也1,于内窥外2,为聪明也3。

【注释】

1聪:听觉灵敏。

2窥:泛指观看。

3聪明:视听灵敏。

【译文】

窗,得名于“聪”,从里面窥视外面,就视听灵敏了。

17.66 屋以草盖曰“茨”1。茨,次也2,次比草为之也3。

【注释】

1茨(cí):用茅草、芦苇等盖屋。

2次:比并。

3次比:编次排列。

【译文】

房屋用茅草盖顶叫作“茨”。茨,得名于“次”,编次排列茅草而成。

17.67 寄止曰“庐”1。庐,虑也2,取自覆虑也3。

【注释】

1寄止:止,原作“上”,据疏证本、邵晋涵等校改。胡楚生《释名考》说:“慧琳《音义》两引此条,卷九引作‘寄止曰卢’。卷四十六所引,‘上’作‘止’。”邵晋涵曰:“《御览》‘上’作‘此’,当作‘止’。”寄止,寄住,寄居。庐:临时寄居或休憩所用的简易房舍。

2虑:通“露”。庇覆。

3覆虑:犹“覆露”。荫庇,庇覆。

【译文】

临时寄居简易房舍叫作“庐”。庐,得名于“虑”,取名于自我庇覆。

17.68 草圆屋曰“蒲”1。蒲,敷也2,总其上而敷下也3。又谓之“庵”4。庵,奄也5,所以自覆奄也6。

【注释】

1圆屋:圆顶棚屋。蒲(pú):庵,用草盖的圆形屋。章太炎《成均图》:“鱼部转泰者,如《释名》称‘草圆屋曰蒲’,即草舍之‘’字。”(bá),草舍,茅屋。

2敷:铺开。

3总:结,系。

4庵:用草盖的圆形屋。

5奄(yǎn):覆盖。

6覆奄:犹“覆掩”。遮盖掩饰。

【译文】

用草盖的圆形房屋叫作“蒲”。蒲,得名于“敷”,捆扎上端而铺开下边。又叫作“庵”。庵,得名于“奄”,用来遮盖掩护自己。

17.69 大屋曰“庑”1。庑,幠也2。幠,覆也3。并冀人谓之“庌”4。庌,疋也5,屋之疋大者也6。

【注释】

1庑(wu):高大的屋宇。

2幠(hu):覆盖。又指大。

3覆:覆盖,遮蔽。

4并(bing):即并州。汉代为今山西及陕西的旧延安、榆林等府地。冀:即冀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大致为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和河南北部。庌(yǎ):大屋,厅堂,客堂。

5疋:同“雅”。高雅,美好。疋,原作“正”,形讹。吴志忠本在“正也”前增“雅也,雅”三字。按,吴校以“雅”训“庌”甚是,然亦迂曲。“正”即是“疋”之讹,不需另增“雅”。

6疋大:犹“雅大”。高雅宏大。

【译文】

大屋叫作“庑”。庑,得名于“幠”。幠,是“覆”的意思。并州和冀州一带的人叫作“庌”。庌,是“疋”的意思,在房屋类里是高雅宏大的。

17.70 井,清也,泉之清洁者也1。井一有水一无水曰“瀱汋”2。瀱,竭也3;汋,有水声“汋汋”也4。

【注释】

1泉:地下水。清洁:洁净。

2一:一时,一会儿。瀱汋(jì zhuó):“瀱”原作“罽”,据卢文弨校、疏证本、吴志忠本校改,下同。瀱汋,井一时有水一时枯竭。

3竭:干涸。

4汋汋:水自然涌出声。

【译文】

井,得名于“清”,洁净的地下水。井一时有水一时枯竭的叫作“瀱汋”。瀱,是“竭”的意思;汋,有水自然涌出声响“汋汋”。

17.71 灶1,造也2,造创食物也3。

【注释】

1灶:用来生火烹饪的设备。

2造:制作,制造。

3造创:创造。

【译文】

灶,得名于“造”,创造吃的东西。

17.72 爨1,铨也2,铨度甘辛调和之处也3。

【注释】

1爨(cuàn):灶。按,此条原与上条相合,据卢文弨、疏证本、吴志忠本分开另起。

2铨(quán):衡量,鉴别。

3铨度(duó):衡量测度。甘辛:甜辣。调和:烹调,调味。

【译文】

爨,得名于“铨”,是衡量测度甜辣并加以烹饪调味的地方。

17.73 仓1,藏也2,藏谷物也3。

【注释】

1仓:贮藏粮食的场所。后泛指屯聚物品的建筑物。

2藏:收藏,储藏。

3谷物:五谷之类的粮食。

【译文】

仓,得名于“藏”,是用来储藏粮食的。

17.74 库1,舍也2,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曰“舍”也。

【注释】

1库:储藏战车兵甲等物的屋舍。泛指贮物的屋舍。

2舍(shè):房屋。

【译文】

库,得名于“舍”,是物资所在的屋舍,所以齐国和鲁国一带把库房叫作“舍”。

17.75 厩1,勼也2。勼,聚也,牛马之所聚也。

【注释】

1厩(jiù):马房。

2勼(jiu):聚集。

【译文】

厩,得名于“勼”。勼,有“聚”的意思,是牛马聚集的地方。

17.76 廪1,矜也2,宝物可矜惜者投之其中也3。

【注释】

1廪(lin):粮仓。

2矜(jin):谨守,慎重。

3宝物:宝贵物品。矜惜:珍惜。投:置放。

【译文】

廪,得名于“矜”,宝贵物品类里值得珍惜的就放置在那里。

17.77 囷1,绻也2,藏物缱绻束缚之也3。

【注释】

1囷(qun):圆形谷仓。

2绻(quǎn):收缩,屈曲。

3缱(qiǎn)绻:纠缠萦绕,固结不解。束缚:缠绕捆绑。

【译文】

囷,得名于“绻”,储藏物品时纠缠捆绑它。

17.78 庾1,裕也2,言盈裕也3,露积之言也4。盈裕不可称受5,所以露积之也。

【注释】

1庾(yu):露天粮仓。指没有屋顶的粮仓。

2裕:充足,充裕。

3盈裕:充裕。

4露积:露天堆积。

5称(chèn):相当,符合。受:盛,容纳。

【译文】

庾,得名于“裕”,说的是盈余充裕,是露天堆积的说法。盈余充裕得一般仓库不能相称地容纳,就用庾这种没有屋顶的仓库来露天堆积。

17.79 囤1,屯也2,屯聚之也3。

【注释】

1囤(dùn):用竹篾、荆条、稻草等编成的贮粮器具。

2屯(tún):聚集,积聚。

3屯聚:囤积,聚积。

【译文】

囤,得名于“屯”,囤积聚集粮食。

17.80 圌1,以草作之,团团然也2。

【注释】

1圌(chuán):用竹篾或草制成的存放谷物的圆囤。

2团团:圆貌。

【译文】

圌,用草编制而成,圆圆的样子。

17.81 厕1,言人杂在上2,非一也3。或曰“溷”4,言溷浊也5。或曰“圊”6,至秽之处7,宜常修治8,使洁清也9。或曰“轩”10,前有伏⑪,似殿轩也⑫。

【注释】

1厕:便所。又指杂置,参与。

2杂:混杂,掺杂。

3非一:不止一人。

4溷(hùn):厕所。

5溷浊:混乱污浊。

6圊(qing):厕所。

7至秽:极为污秽。

8修治:修理整治。

9洁清:清洁。

10轩:厕所。

⑪伏:本指车前横木。此泛指横木。

⑫殿轩:宫殿的栏槛。

【译文】

厕,说的是人们错杂在厕所上面,不止一个人。有人把它叫作“溷”,说的是厕所混乱污浊。有人把它叫作“圊”,说厕所是极为污秽的地方,应该常常修理整治,使它保持清洁。有人把它叫作“轩”,前面有横着的木棍,就像宫殿的栏槛那样。

17.82 泥1,迩也2。迩,近也,以水沃土3,使相黏近也4。

【注释】

1泥:和着水的土,水和土的混合物。

2迩(ěr):近。

3沃:浇,淹,浸泡。

4黏近:黏合,贴近。

【译文】

泥,得名于“迩”。迩,是“近”的意思,用水浸泡泥土,使它互相黏合贴近。

17.83 涂1,杜也2,杜塞孔穴也3。

【注释】

1涂:泥。又指用泥等涂抹。

2杜:堵塞,封闭。

3杜塞:堵塞。孔穴:孔洞,洞穴。

【译文】

涂,得名于“杜”,堵塞孔隙洞穴的意思。

17.84 垩1,亚也2,次也3,先泥之4,次以白灰饰之也5。

【注释】

1垩(è):白色泥土。又指用白色涂料粉刷。

2亚:次,次于。表示时间或空间的先后。

3次:第二,其次。叙事时后项对前项之称。

4泥(nì):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或封固。

5白灰:白色泥土。

【译文】

亚垩,得名于“亚”,是其次的意思,先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样的东西涂抹或封固,其次用白色泥土涂饰。

17.85 塈犹煟1。煟,细泽貌也2。

【注释】

1塈(jì):以泥涂屋顶。煟(wèi):光泽貌。

2细泽:细腻而有光泽。

【译文】

堲犹如说“煟”。煟,细腻而有光泽的样子。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