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仁山居士遗著

等不等观杂录卷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等不等观杂录卷八目录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五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六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七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八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九(附覆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二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三(附来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四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五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六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七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八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一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二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三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四 与日本松林孝纯书一 与日本松林孝纯书二 与日本东海书 与日本町田书 与日本後藤葆真书 与日本龙舟书 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书一(附来书) 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书二

以上都为一百五十篇曩者梅撷芸君曾刻其七篇合十宗略说为八篇今以十宗略说别为一种而就刻经处所藏稿本重加编次勒成八卷窃意先生遗文当不止此中日二国人士藏有 先生手稿为兹编所未录者如荷邮寄刻经处俾得刊为续编以饷当世则法门之幸也丁巳夏编者识

等不等观杂录卷八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五

顷接手函。如亲道范。回环展诵。欣慰无涯。弟近年来渐形衰老。眼昏手颤。艰於作书。而代笔者又无其人。以故远方来函。往往不能作答。实出於无可如何耳。谨将奉报之言。条列於後。

一贵国藏经书院。欲购敝处内典。须函托侨寓南京之日本人代办。所有邮寄事件。均由贵国代办人一手经理。方能稳妥。因敝处管事者仅一人。庸碌无能。除本处售书外。无承办他事之才力也。

二藏经书院欲刊续藏。实为极大法缘。半载以前。接到大藏经报第二十四号。系续藏目录一册。鄙意稍有参议。须另得一册。以朱笔标记。寄呈台端。以备采择。支那同志收藏内典者。遇有可入续藏之本。亦能代借。但用过即须寄还耳。

三续藏开刷之先弟拟圈出数十种。商请多刷一部。以散页寄南京。计页数偿价。此事能允与否。恭候赐答。悤悤不尽欲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六

接六月十六日手函。读悉种种。今岁敝邦酷暑异常。衰老之躯。不能作事。惟有挥汗消夏而已。兹将所应复者。条陈於後。

一续藏经目录内朱笔标记之处。逐细查阅。第三四三慧能金刚解。敝处有刻本。邮寄尊处。以备印造。但此本前代高僧疑其为赝作。敝处故未刊板。

二第四二四法华击节一卷。在憨山梦游集中。敝处流通书籍内有之。

三第二一一华严合论简要。已觅得一部呈阅。内缺一页。已补足矣。

四第一二一七禅灯世谱四卷。未见。敝处觅得佛祖宗派世谱八卷。大约与禅灯相同。呈备采择。

五第八九七彻悟禅师语录。是乾隆年间所作。弘扬净土之书。非禅宗也。敝处有刻本呈阅。

六第一二六八法藏司南四十一卷。既系寂晓所作。卷数与义门同。恐即义门之别名。他日当向扬州万寿寺借义门全书寄上。但收藏家甚为珍惜。不易得也。

七第九一一指月录原本三十二卷。其末後两卷。即是大慧语要。非两种书也。

八第五二三释摩诃衍论疏有三种写本。批为伪疑书。若将原本寄至敝处一阅。是否伪作。当能辨之。阅毕。即当寄还。以定去取。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七

前接九月二十六日赐函。久覊未复。又接十一月十七日手书。今并答之於左。

一接得书院寄来金刚直解写本一册。旧刻本二册。支那刻本一册。逐细对阅。写本略而刻本详。疑其略本作於前。後人增补其文而为详本。二者皆贋作。考古人记载。并无六祖作金刚解之说也。今将四册寄还书院。

二藏经书院寄到新刷华严行愿品疏二部。欢喜顶受。祈转告书院。代申谢悃。宋时已有刻本。七百年间无人得见。同志诸君谋会刊之举。他日完成。再当奉赠。

三藏经书院寄还佛祖宗派世谱二本。华严合论简要二本。并新刷二本。均已登收。

四书院来日本金币二十圆。欲购之书。除敝处本有之外。转购诸扬州流通处。彼处现已增价。照新单核算。经籍已作小包五个。图卷一个。径寄藏经书院矣。

五乐邦文类一书。贵邦刊本。弟未得见。无从评定。

六唯识开蒙以下十六部。俟数日後向各处取来。交邮便局寄至尊处。阅後。转达藏经书院。

七大明释教汇目义门全书。已托人向扬州万寿寺商借再寄。

八敝处新刻憨山大师观楞伽记。寄呈三部。一赠台览。一赠真宗大学校。一赠藏经书院。祈分致为荷。

九大藏经报第四十七号二十部。已分送借书各家。皆大欢喜。

十编书者之姓氏。实难查考。一松大师疑是明朝人然不能指定也。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八

接三月二十日手函。领悉种种。兹将应复之事。条列於後。

一书目中未得者。无从觅购。只有戒律二部。照墨圈寄上。

二贵国侨寓南京之人。现无相识者。缘弟有足疾。外交全疏也。

三敝邦藏书之家。求觅数处。得二十余种。先将目录开呈台鉴。拟将经律论注疏先行借来。寄至尊处。以备刷印。俟刷印後。将原书寄还。再将他种续寄。缘收藏之家。甚为宝贵。不轻出借也。

四借书之友。欲有所求。愿得续藏经目录内第一九七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十卷。唐澄观述。又第二一四圆觉经大疏钞二十六卷。唐宗密述。此二种请藏经书院刷印时多刷一部。以酬借书之美意。能否应允。由藏经书院主之。

五续藏目录内第一二六一大明释教汇门标目四卷。东吴寂晓撰。此书除标目之外。另有目录四卷。义门四十一卷。弟在扬州见此全部。他处全无。今见目录内第一二六八法藏司南四十一卷疑即义门之别名也。义门第一卷第一页第八行右清凉叙曰等文。至四十一卷末十五页八行右数集并义如名题止。若书院所得之本。与此相同。即是义门。若不相同。拟向友人处借义门全书。以备书院刷印之用也。

六目录内第三八三无垢子注解心经一卷。系外道所作。宜撤去。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九(附覆书)

顷接惠函。藉悉起居佳胜。承代购经籍十部。图二幅。欣喜之至。前月由苏君寄到经籍七十四部。内有町田君见赠景佑天竺字源三册。乞代为致谢。读大着序文。感佩何极。天竺梵文。有古今之殊。以鄙意揆之。贵国所传之古体。如三代以上蝌蚪之类。明藏及近时喇嘛所传者。如篆隶之类。现在所行之梵文。如行草之类。质诸高明以为何如。比年以来。承代购经籍千有余册。上自梁隋以至唐宋。并贵国着述罗列满架。诚千载一时也。非阁下及东海君大力经营。何能裒集法宝如此之宏广耶。前明刻书本藏经。正藏之外有续藏三千余卷。其板毁於兵燹矣。此次弟等募刻藏经。拟将贵国传来之本。择其精要。刊入续藏。以为永远流传之计。区区鄙怀。未知能否如愿。全仗护法天龙神力默佑也。探玄记已得全本。庆喜无量。其弥陀义记等四部。承代借原本。寄至敝处钞写。尤为感荷。写成後。原璧归赵。不至遗失。敝单内未得之书。且作缓图。偶有所得。随时代购。法缘隐显。非思议所能及也。时序迁流。寒威增剧。伏维珍摄。不尽欲言。

附南条文雄覆书

接惠信。悉道体无恙。前代购经籍。已达贵处。大慰敝怀。弟当致贵意於町田君。抑梵文字体。固有古今之殊。尊说论得颇好。然地方之异。亦如大有所关系者。日本所传之古体。即一千年前唐之日本僧弘法大师慈觉大师等之所将来。而唐智广悉昙字记。实用此体。是为支那梵字也。明藏及近时喇嘛所传者。即西藏梵字也。现在所行之梵字。即印度梵字也。英人维廉斯氏。曾附其梵语文典。以古今梵字沿革表。表中列十余种之异体。而不载所谓支那西藏梵字。盖未及见也。日本所传之古体。稍与现在尼波罗国所行之梵字相似。敢附记鄙说。以备参考。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

阳历五月十六日寄上一函。并旧本经籍五包。想已达到。兹接大藏经报第四十三号内第八页下层载有华严纲要德清提挈之本。计二十四册。华严合论简要李卓吾述之本。计二册。均在敝友处觅得善本。藏经书院若需此本印入续藏经。弟可代借。但敝友所要求者有三种。即在续藏经目录内第五二三释摩诃衍论疏二卷。隋慧远述。第五二四同二卷。唐法敏述第五二七同通赞疏十卷。守臻述。以上三种。如能允许在刷印时多刷一部以酬借书之美意。弟即当向友人处取此纲要简要二书。共二十六册。邮寄尊处转交藏经书院。俟印入续藏经之後。仍将原书寄回。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一

前接阳历五月十九日赐函。得悉大驾将赴暹罗。迎释尊遗骨。後有自扶桑来者。知已东归又有高丽之行。法缘所至裨益良多。曷胜欣羡。所迎佛骨。是何胜相。伏乞示悉。前田君欲得之书。已照单购去。惟三大部敝处仅有其二。玄签一种。在杭州昭庆发售。三部均系合本。欲全得者。须分两处购之。法藏所作华严三昧观。崔致远作别传。已用其直心中十心名目。贵国所刻发菩提心章。录十心之文与崔同。并有三十心。而与法界观。及他种凑合而成。谨知华严三昧观。当有全本流传高丽也。祈请驻韩道友访之。并能得唐宋高人别种着作。是所深盼。鸣道集说。经友人索去。祈代购二本。释净土羣疑论七卷。正拟发刻。原书朱抹太多。写者易误。请再购未经涂抹之本为幸。从前孙君购书之款。余存九圆有零。请并入弟款。作购书之用。用完之後。示悉续寄。中村醒处君住所。问北方君便知。兹有敝处新刊。云栖法汇。奉赠一部。计三十四本。祈鉴收。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二

客冬北方君到金陵。得接赐函并承代假起信义记别行古本。喜出望外。随即参校。属手民誊写刻本。迟之数月即将原本奉还。并呈新刻之本也。又承惠赠华严策林写本。铭感无涯。岛田君所问之事。王宇泰唯识证义。未见其本。顷求得高原所作唯识俗诠一部。计五册。托北方君邮寄尊处。转致岛田君阅後。仍乞寄还为幸。一柳君持尊函造访。聪颖可嘉。足称法门伟器。定能光显师门也。月前北方君续交手函。并华严游意五蕴观二写本。展诵之余。如亲雅范。本愿寺开设之事。弟实衰老。照料未得周详。复蒙称誉。歉仄弥深。前因北方君属敝处将七祖圣教刻全。遂检阅选择本愿念佛集。觉其中违经之语甚多。已略加批评。复将真宗教旨详览一徧逐细批评。送与北方君。将来回国时。当呈台览。弟与阁下交近二十年。於佛教宗趣未尝讲论。今因贵宗将徧传於地球。深愿传法高贤。酌古准今。期与如来教意。毫不相违。则净土真宗。普度羣生。无量无边矣。近代以来。门户之见牢不可破。支那境内。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於名相。亦非古法。且诸方名刹。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日趋於下也。贵宗既有学寮讲肆。又开普通学馆。是世出世法兼而习之。人才辈出。何可限量。惟愿善学者不为成法所拘。则妙契佛心。允为如来真子矣。奉赠憨山解老庄四册。新刻元照弥陀疏四册。安乐集四册。祈鉴收。弟久有东游之志。近因目足均有微疾。惮於远行。傥台驾惠然西来。畅叙於锺山淮水间。讨论佛教门庭古今得失之故。岂非释迦遗教中一大事因缘乎。敝处求而未得之书。尊处已登宗报。傥能得之。或购或写。总祈代办。钱款自当续寄。附呈阐教刍言一篇。深悉阁下智周四海。学贯古今。想能剖破藩篱。虚心采纳。故敢以直言奉献也。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三(附来书)

客月北方君自金陵归日本。得接赐函。及阐教刍言等。深知为法之高志欣喜靡已。一柳君屡受教尊处。何幸加焉。今有小粟栖君所草念佛圆通。并阳駮阴资辩。君实编辑真宗教旨。故自任答辩。若犹不满高意。则请更指摘之。使弟等尽心於此。

旧岁叠接两函。并书籍数种。欣喜靡已。承示小粟栖君所作二文。彻见贵宗之底蕴。仍不能默然。略加辨论。复呈台览。既为释迦遗教弟子。不得不尔也。又接後藤葆真君寄示辩駮之文。弟避繁就简。称性而出。作一篇答之。均请尊处转交为祷。兹将新刻梵网戒疏。起信义记海东疏各二部。寄呈台览。奉还起信义记别行原本。计三册。附赠新刻义记海东疏各一部。祈归之岛田君。并述谢意。唯识述记。现已开雕。本年可成。支那学佛者。得贵邦邮来古本。同深欣庆。咸感大德弘通之益。东向礼谢於不既也。中村醒处君施刻资二圆。今刊入义记之内。并海东疏寄呈。请转交中村君是幸。近闻贵宗同人往高丽布教者颇多。唐法藏所作华严三昧观。华严世界观二种。高丽或有存者。乞寄信求之。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四

前接赐函。并书三种。欢喜无量。辰维道履增绥为颂。法驾迎佛骨於暹罗观军容於燕都。过朝鲜而觐韩皇。闻母讣而返乡国。世出世法。曲尽无遗。实令人景仰不既也。感怀诗出於至情。不堪卒读。华严三昧章。与发菩提心章同。而阙法界观之文。始知二书同出一本。即华严三昧观无疑矣。别有华藏世界观。若能得之高丽。幸甚。蕅益大师所作周易禅解。贵国有刻本。祈代购一部。兹奉赠金刚略疏。三论玄义。各二本。皆从贵国得来之书。又唯识心要一部。计十本。系扬州所刻。用供法喜。传闻贵国新立东亚佛教会。如已印出章程。祈寄示为荷。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五

前接到五月二十七日惠函。得知寄赠书籍均已达到。并承抄补成佛经疏。欣喜之至。上海汇款。已寄信时务报馆。托其催交。傥仍未收到。祈示悉。以便另寄兹因友人孙。君竹如托购经籍数种。由松林君汇寄金三十圆。作购书及寄费之用。敝寓已於三月前移居。信面祈写南京延龄巷马路池州杨公馆。便可达到。华地新设邮政局。已与各国相通。信函可迳寄敝寓。免由上海转折也。惟书籍重大。似须仍由松林君转达为要。顷阅明宋濂所作大般若经通关法序云。雪月大师太隐创为通关法。演忠律师省悟重为编定。画十二图。用十三法二十九界八十四科为之。不过一千言。总摄初分一百三卷。无一字或违云云因忆三年前。尊示云由内部录出此书。果与宋濂序文相符。即请属书手代写一部。是为至祷。扬州僧观如刊成般若纲要。奉赠二部。祈鉴收。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六

接读十二月九日手书。并详单。领悉种种。承寄释典十一部。内有写本四部。益见弘法情殷。嘉惠支那学人无既。再拜顶受。如获至宝。此次书籍。不取价值。实抱不安。俟刻成即当奉赠。嗣後无论刻本写本均求开列价目。以便汇寄。密严疏现蒙誊写。写完乞邮寄。他日若得初卷。则更妙矣。肇注金刚般若已承誊写。欣喜之至。赤松前田二君。祈代伸谢悃。东西二京。有诸公代购释典。实为莫大因缘。若遇支那六朝唐宋人着述。敝单内所未开者。均求代购。以扩见闻。收藏古本之家。其现存者。除弘教院书目外。别有几种请钞目示知。以便求觅。从前赤松君欲得法海观澜。今扬州僧观如已获旧本。刻成即当奉赠。敝处新刻楞严经正脉疏。为注本之最善者。近代已收入大藏。特寄二部。以广其传。贵国寄来之因明大疏。有比丘松岩者。爱而刊之。并寄四部。唯识述记等。续有人刻。法相一宗。晦而复明。非上人购寄之力。曷克臻此。扬州新刻大乘止观蕅益释要。附呈四部。分赠同人。时值严冬。雪意正浓。梅花欲吐。仙山风景。想在高人奚囊中矣。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七

寒暑频更。未通寸柬。非懒也。实精力有所不逮耳。有自扶桑来者。述阁下教育之广。通国信服。闻之实深欣慰。弟所作玄文本论略注。现已完成。寄呈十册。就正有道。并请分赠知交。藏经书院已另寄十册矣。顷从友人处得见明治二十七年本愿寺室内部印度撮影帖一册。於佛教古迹具备。见者恍如亲历其境也。册尾载明非卖品。如能求而得之。以生人敬仰之心。则三万程途。如对目前矣。敝邦僧家学校。才见肇端。欲得贵国佛教各宗大小学校种种章程。以备参考。非仗大力。不能多得。此等章程。虽系和文。敝处亦有能译之者。与学诸僧甚为盼望也。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十八

叠接赐函。久未作答。抱歉之至。鄙人日就衰老。百事废弛。三年前刊一笺以谢俗缘。於佛法相关之处。则不寄呈。以免消息断绝也。然事过辄忘。又无精明人代理。只得听之而已。奉赠新刻楞严纂注。法华通义。各二部。又证道歌竺源注。即是续藏经目录内标记为未发见之书。今已刻成。奉赠十册。以俾公诸同好。前承贵友赤松连城君惠我印度撮影帖一册。无以报之。请以纂注通义证道歌各一部酬答。以伸谢悃。贵国续藏经内大日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敝处欲得大字刻本以俾合纂经疏之用。祈徧觅书肆。如得此书。祈交邮便局用代金引替之法。送至敝处交易。不胜拜祷之至。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一

顷接尊处惠寄贞元华严疏。圆觉大钞。各二部。拜领之余。欢喜无量。同志传观。始知南宋时。与贞元华严疏同刻於江苏。元明以来。竟无人见。今由贵书院刷印流传。实释氏教中之伟烈也。敝邦新开僧学堂。相继而起者已有四处。苦於启蒙无书。因作初学课本。三字韵语。便於读诵。并作注解以伸其义。寄呈十册。聊供浏览。傥收入续藏经杂着部内。亦可备一格也。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二

接读惠函。领悉种种。敬将奉复各件。条列於左。

一贵院雅意。欲汇拙作以为全集。入续藏中。心感无涯。鄙人着述甚少。已刊成者。有阴符。道德。冲虚。南华。四经发隐一册。佛教初学课本一册。正当发刻者。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一册。数月後可成。另有等不等观杂录一册。稍迟当刊。拟作释摩诃衍论集注一部。论语发隐一册。尚须时日也。贵院若欲翻刻拙作。均可听许。不论版权。奉赠肖像一纸。系四十三岁在佛京巴黎映出。尔时精力强健。非近年衰老之相也。

二前番贷送章疏。候续藏印出之日。次第寄还。不求速返。以俾贵院对照之用。免其譌舛耳。

三角虎集缺字已补完。与楞严宗通同交邮便局寄上。祈鉴收。

四东吴寂晓所撰义门四十一卷。系扬州人所藏。甚为秘惜。俟托人求得。即当寄上。

五贵院所需宋祖心集。冥枢会要。均未见过。当留意寻觅。

六释论法敏疏已奉到。检阅一通。全无疏文。惟将原本删去大段本论。以释论中所提本论。分别排成小段。减损释论字句甚多。惟发趣道相内增补解行发心。证发心二科。是法敏所作也。核计释论有十一万余字。法敏本只有六万余字。谨识其大略如此。

七前接贵院印版信函。徵续藏经序文。暇时撰成。再当奉寄。

与日本藏经书院书三

前承惠赠三色套印楞严广解一部。徧示同人。欢喜赞叹。得未曾有。又承寄还楞严宗通一部。加以布套。并赐新刷宗通二部。拜领谢谢。兹有友人家藏批点套印维摩经一部。系明朝吴兴闵氏刻本。与套印楞严同出一处也。寄呈台端。以备维摩疏中增此一格。敝友欲购三色套印楞严广解一部。如有单行之本。祈邮寄南京。照代金引换之法交易。弟所作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现已刷成。寄呈十部。请分赠同志。将来刷印续藏经至五二九释摩诃衍论记之後。可将玄文本论略注编入。以补往时所未有也。南条上人处。已另寄十册矣。

与日本松林孝纯书一

接读手函。并南条君信缄书籍。感谢之至。辰维起居多福。至以为颂。承示贵院有铅木板大藏经数部备请。弟但见过铅板。其木板者。全部若干本。价值几何。乞函示以便布告同志诸友。日後如有愿请者。令其亲到上海面谈。俾得流通便捷。兹有寄南条君信一件。书籍一包。乞代为转寄为幸。附呈英洋一圆。作为寄费。前此垫付寄费。祈示悉。以便奉缴。诸费清神。心感不尽。

与日本松林孝纯书二

两月前接读赐函。并南条君手书。领悉种种。彼时正当移居。忙冘万状。继而老母弃世。丧事近日方毕。二三月来。未理杂务。以致久疏音候。抱歉奚如。辰维秋祺多福。至以为颂。尊示内云。南师迟日有书寄到。未知曾否发来。诚恐移居之时。信局或有舛误。祈示复为幸。兹因敝友孙君竹如欲购经籍数种。恳尊处代汇日本金三十圆。装入敝函。寄交南条君收用。另有书一包。并求代寄。所需寄费。由孙君手奉缴。

与日本东海书

娑婆界中。共为释迦遗教弟子。虽未把晤。而志同道合。如出一辙也。往者闻贵国印造小字藏经。遂购全部阅之。欢喜赞叹。得未曾有。惜年近衰老。寻行数墨。目力不及耳。近由南条君转递贵赠书目三种。拜领之余。感谢无既。藏外经籍百余种。所欲得者甚多。但卷帙繁重。只可求觅刻本耳。其略者。有刻本则购之。否则请人书写。酬以工资。想易为力。写出後。乞细心校对一道。以便刊印流布也。另开甲乙二单。附南条君函内。奉赠新刻内典二十本。用伸法供。祈鉴纳为荷。

与日本町田书

身为显宦。而能抗志出尘。非具大丈夫作略。曷克臻此。盈盈一水。未得趋谈。殊深惆怅。黎公钟铭。已由陈君镜清为之笺释。寄呈台鉴。陈君。系敝处校经友也。南条君函述西京有景裕天竺字源。上人拟写一本见赐。不胜翘盼。其中梵字。请照原本影写。以存其旧。又承代觅道林道生等论。感荷无既。其余藏外经籍。亦请代为寻求。苟有所遇。随时函示。以便酌购。前闻雅意欲得敝处新刊经籍。兹将流通单内。择大藏所无者。奉赠二百五十六本。以朱笔记於单内。装一木箱。由南条君转达。到时鉴收。

与日本後藤葆真书

接读来书。洋洋数千言。得知阁下博览羣籍。融会贯通。而於台贤二家。尤能深入堂奥。惜乎囿於先入之言。未能摆脱自由。亦出於无可如何耳。弟所学处。总以圣言格量。合者遵之。否者置之。虽晋宋以来诸大名家。间有出入。亦必指摘。如弥勒马鸣龙树天亲等诸大菩萨。造论弘经。何等严谨。处处以佛语为宗。故能作万古法式也。鄙人檩遵其意。与人谈论。未敢稍逞己见。偶失片言。立即救正。见人肆口妄谈。坏佛正法。如三百鉾刺心。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前此辩论之言。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实共鉴临。傥违悖佛意。愿令此身碎如微尘。若契佛心。则文字语句当现於极乐世界七宝幢上。菩萨见之。欢喜赞叹。赤心耿耿。不敢默然。略举十端。以伸鄙怀。知我罪我。听之而已。

一报佛深恩故。释迦如来说法度生。流传经教。普应羣机。净土真宗。断章取义。直欲举三藏教典而尽废之。岂不孤负佛恩哉。

二彰佛本愿故。弥陀因地。发四十八愿。摄受无遗。贵宗单取一愿以为真实。则余愿非真实矣。既非真实。弥陀何必发此等愿也。盖佛之本愿。愿愿真实。互摄互融。取一愿为宗可也。判余愿非真实。不可也。

三光显教道故。如来教法。三界独尊。一切异教所不能及。良以出世妙法。极尽精微。无有能过之者。今若将深经妙论。弃而不学。则异教道理。驾於佛门之上。聪明才智之士。将视佛法如弁髦。视异道为拱璧矣。四令法久住故。佛灭度後二千九百余年。现当末法之初。实证者虽觉罕见。而信解观行者不乏其人。若除称佛名号外。一概遮尽。是行末法万年後之道也。岂非将释迦遗教。促短七千余年哉。

五普被三根故。十念往生。大经观经。皆属下品。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方生中上。今废菩提心。及诸行。是专摄下辈而不摄中上矣。根有利钝。不可一概而论也。

六令僧和合故。在家出家。同为释迦弟子。同遵释迦遗教。随根授法。各有专修。互不相违。若是一非余。则於大法中别辟一门。不得谓之和合矣。

七提奖後学故。初学佛者。心志勇锐。教导无方。不进则退。若舍佛法不学。而学世法。虽有他力之信。亦恐为俗习所染。岂能与弥陀清净光明相接耶。必於净土三经内深究其义。知念佛一门。为圆顿教中超胜之法。时有进境。方能增长信心也。

八融摄十方故。净土一门。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十方菩萨所愿往。下自凡夫。上至等觉。皆在其内。盖凡夫心体。与诸佛法身。无二无别。若执凡境与圣境判若天渊者。则不能生净土。以佛眼所见。是假名凡夫。是故生一佛土。即生十方诸佛国土。岂世俗情见所能思议者哉。

九贯通三世故。一念念佛。全念是佛。佛无古今。念亦无古今。说自说他。方便施设。执之成对待法。不执即绝待法。绝待之法。一念融三世。新佛即旧佛。全自成他。全他即自。入平等真法界矣。

十究竟成佛故。世出世法。不出因果二字。无因得果。不应道理。菩提心者。佛果之因也。大经三辈往生。皆以菩提心为本。接钝根人。虽未能令其速发菩提心。亦当示以发心之相。盖发心有二种。凡位以四弘愿为发心。至信满时。发真实菩提心。即是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以初住之心。教凡夫发。似觉甚难。然发四弘愿。即菩提之因也。往生净土仗此因。究竟成佛亦仗此因。是以可劝而不可舍也。

来书所辩者。仅选择集内评论之语。另有阐教刍言一篇。评论真宗教旨一卷。可向南条上人处取而阅之。

与日本龙舟书

前接惠函。备承奖誉。临风盥诵。感愧交并。弟一介俗流未全道力。惟有丹心一点。可对十方诸佛。际此大法衰微。发心护教。虽粉骨碎身在所不惜。故於前岁有阐教刍言。及选择集真宗教旨之辩。逮顶师二书寄到。又不能已於言。既而思之。讲论佛法者。期有益於人也。闻者既不见信。则所言便为无益。若再置辩不休。岂非同於流俗争论是非乎。故於奉到大着二册之後但阅其意趣所在。不赞一词也。深知彼此志愿不同。弟以释迦遗教为归。不敢[糸*系]毫踰越。贵宗另出手眼。独树一帜。虽欲强而同之。其可得乎。前於复後藤葆真君函内。曾发誓言。请君取而阅之。幸甚。

信已寄去。复代彼宗立量云。往生净土是有法。他力信心为宗。因云。弥陀第十八愿所成故。喻如汽机船。此量非真能立。以其废自力。虽有汽船。谁其乘之。则知至心信乐。欲生其国者。皆系自力也。

自宗立量云念佛往生是有法。自力他力为宗。因云。因果相感故。喻如车两轮。

代余同伯答日本末底书一(附来书)

顷有印度婆罗门师。欲至中土传吠檀多哲学。其人名苏蕤奢婆弱。以中土未传吠檀多派。而摩诃衍那之书。彼土亦半被回教摧残。故恳恳以交输智识为念。某等详婆罗门正宗之教。本为大乘先声。中间或相攻伐。近则佛教与婆罗门教。渐已合为一家。得此扶掖。圣教当为一振。又令大乘经论得返梵方。诚万世之幸也。先生有意护持。望以善来之音相接。并为洒扫精庐。作东道主。幸甚幸甚。末底近已请得一梵文师。名密尸逻。印度人非人人皆知梵文。在此者三十余人。独密尸逻一人知之。以其近留日本。且以大义相许。故每月只索四十银圆。若由印度聘请来此者。则岁须二三千金矣。末底初约十人往习。顷竟不果。月支薪水四十圆。非一人所能任。贵处年少沙门甚众。亦必有白衣喜学者。如能告仁山居士设法资遣数人。到此学习。相与支持此局。则幸甚。

来书呈之仁师。师复於公曰。佛法自东汉入支那。历六朝而至唐宋。精微奥妙之义。阐发无遗。深知如来在世。转婆罗门而入佛教。不容[糸*系]毫假借。今当末法之时。而以婆罗门与佛教合为一家。是混乱正法。而渐入於灭亡。吾不忍闻也。桑榆晚景。一刻千金。不於此时而体究无上妙理。遑及异途问津乎。至於派人东渡学习梵文。美则美矣。其如经费何。此时只桓精舍勉强支持。暑假以後。下期学费。未卜从何处飞来。惟冀龙天护佑。檀信施资。方免枯竭之虞耳。在校僧徒。程度太浅。英语不能接谈。学佛亦未见道迟之二三年。或有出洋资格也。仁师之言如此。

代余同伯复日本末底书二

仁师接尊函。朗诵一过。笑而置之。人问其故。答曰。此信所诟厉者。与我毫无干涉。何恚之有。复嘱检初次奉答之信稿阅之。不知见怒於台端者在何语句。信口所答。无非护法深心。师言直起直落。无[糸*系]毫委曲。寻常接人。莫不如是。弟相依三载。甘苦同尝。学焉方知不足。外间交游。渐形疏略。招学梵文启。送去多纸。亦无人愿往。传吠檀多教者。纵来此间。弟亦无力接待也。

等不等观杂录卷八

施刻杨仁山先生遗着功德人名

周暹助银壹百圆

梅光羲助银陆拾圆

庞泽恩助银拾圆

徐甫陈助银贰圆

杨时中助银肆圆

程福庆助银贰圆

姚东彦助银伍圆

张润普助银伍圆

金焕章助银肆圆

朱庆椿助银肆圆

卫渤助银贰圆

董溥铭助银贰圆

朱延昱助银伍圆

锺世铭助银贰圆

姚诒庆助银壹圆

朱祖鋐助银壹圆

梁耀宗助银壹圆

汪振家助银壹圆

徐行恭助银壹圆

李心灵助银拾圆

费保彦助银壹圆

王璟芳助银伍拾圆

洪震助银贰圆

张鸿钧助银壹圆

陈(洪氏)德麟助银壹圆

洪松明助银壹圆

倪洪氏瑜助银壹圆

张炳桢助银贰圆

沈云章助银壹圆

沈丰瑞助银肆圆

熊正琦助银肆圆

张竞仁助银拾圆

雷光宇助银伍圆

罗文庄助银贰圆

黄灼生助银拾圆

(通悟)(徐文璚)助银肆拾捌圆

徐肇宜助银拾贰圆

周明诒助银肆圆

周明保助银贰圆

徐国治助银贰圆

欧阳柱助银肆拾圆

陈之硕助银壹圆

杨时彦助银肆圆

孙度助银肆拾捌圆

陈义助银伍圆

周学渊助银拾圆

徐新六助银伍圆

陈威助银伍拾圆

周学晖助银拾圆

马振宪助银伍圆

陈惟壬助银拾圆

陈汝湜助银叁拾贰圆

陈克立(广之 行之 生之 克治)助银伍圆

计共收现银陆百拾圆敬刻等不等观杂录观经略论无量寿经优婆提愿生偈略释坛经略释金刚五位图十宗略说论孟发隐暨全书卷首总目塔图塔铭事略分家笔据并封面签条共付刻资银二百九十四元三角八分六厘又印送功德书五十部计银八十元(连旧刻汇印全书等不等观杂录各五十部余资添印新刻各种单行本分赠)尚余二百元拨付杨居士塔工讫

中华民国八年己未冬十一月金陵刻经处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