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仁山居士遗著

等不等观杂录卷七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等不等观杂录卷七目录

与日本(笠原研寿南条文雄)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一(附来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附来书 覆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三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四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五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六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七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八(附来书)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九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二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三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四

等不等观杂录卷七

清石埭杨文会仁山着

与日本(笠原研寿南条文雄)书

弟。在沪上与松本上人谈次。得悉真宗高士。有西游者。秉拂於英。顷至伦敦。晤末松氏。询知二公退居学地。精习梵文。惜离都稍远。不获访造。瞻仰高风。钦佩靡已。弟潜心净域。十余年矣。愿持迦文遗教。阐扬於泰西诸国。苦於言语不通。无从启发。上人在英日久。与此邦人士。定多讲论。其中有信心不疑者乎。现在所诵梵文。是否三藏教典。今文与古文同异若何。大乘经论。流传印度者。尚存几部。上人当能洞悉底蕴。敬恳详细见示为幸。上人功课之暇。若能将印度字母谱写出一纸。以英文配其音。以汉文注其法。俾弟亦得稍知崖略。则感荷无涯矣。弟在伦敦再住十余日。即赴巴黎。行云流水。本无定踪。有时蓦地相逢。亦未可知也。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一(附来书)

去月辱惠书。得悉君曾逢松本白华於上海。顷到伦敦。遭末松谦澄。谈次。每及弟等之事。遂有此赐何幸加焉。方今泰西诸国。学术进步。熟读梵文三藏教典。从事於译出者。固不为尠矣。其人之信否。则非弟等之所得知也。现在所诵三藏教典。与彼罗什玄奘等之原本无异。其中佛经梵文。别存一体。往往有以方言代古语者。是以虽印度学士。甚难读之。大乘经论。尚流传印度东北尼波罗者。其数颇多。晚近印度及泰西学士。得其写本。刊行布世者。已有数部。弟等曾得唐日照所译方广大庄严经之梵文。此其一也。小乘三藏教典。今尚存於锡兰岛。其文则所谓巴(引)理语者。而非大乘教典之梵文之类也。印度子母字音表二样写以应高谕。若夫详解。则请读文法书。唐僧智广着悉昙记。其梵字即尼波罗文字也。而注发音之法。如稍详者。今别钞录以供参考。不知其配音之文字。果当乎否。请赐教示。弟等今汲汲於学事。不得趋拜。遗憾何限。唯愿他日得相逢罄情绪。不宣。

前接覆书。备承指示。并得印度字母。新旧二种。庆幸无涯。谐声之法。滥觞於此。虽未涉其支流。却已探其本源矣。非二公之赐。何由见之。旧译陀罗尼有二合以至四合者。如b28p0682_01.gif音答罗。b28p0682_02.gif音勃笼。皆二合也。b28p0682_03.gif音体哩呬窨。b28p0682_04.gif音纥利伊斯。皆四合也。研其字体。实有二三字相合而成。未知近年仍用此法否。乾隆间所定同文韵统。首列天竺字母十六字。翻切三十四字。与尊示二种。大致略同。至下文排谱。均以唐古忒字代之。系西藏喇嘛常用文字也。君所得刊本大庄严经之梵文。外面当有英文注出经名。及发售之处。请示悉以便觅购。弟纵未谙。亦愿备此一体格耳。奉赠小照二幅。以当面谒。尊相如蒙见赐。幸甚。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二(附来书 覆书)

前此连夜遭遇快聚。颇医久渴。且见赠以玢编奇书。读阅之余。大有所得。感谢靡已。弟归牛津。已过一旬。未作一书。对君前夜之高问。太旷友谊。伏乞宽贷。贵问曰。梵呗者。音声转变之妙也。梁高僧传有唱诵一科。想见古时声学之精。今印度梵僧声学。尚有古法否。弟闻文法之精密。梵语为最。昔有波儞尼仙。以诗句作声明论。即梵语文典也。其教语言之用法。与发音之定则。最详。婆罗门教徒。到今背诵全部。讲习不已。有一年少梵僧。今在牛津。即婆罗门教师也。能谙诵此文典。辨音声之事。并能以上古梵语谈论。弟尝访其居。闻诸其人。婆罗门教徒之敏於明记不忘也。不啻文典。如所谓四吠陀书。亦自古谙诵以传之。不别要用简册。此事欧人之所信而不疑者也。後世梵僧。亦往往笔诸於书。晚近到欧人。遂有吠陀。及文典。并诗篇等刊行之举。虽然。梵僧之古风。尚行其间。与二千年前。殆不见其异云。夫声音以代文字。以传其教书。则声学之不可不讲也必矣。婆罗门教徒之於吠陀也。以为章章句句。皆生於婆罗门神之意。是以人类唯得闻而传之而已。如笔诸於书。则侮神之甚者。故因声音以保存教旨。一误声音。则教旨不明。教徒当迷歧路。此所以印度婆罗门教徒之到今讲声学之古法。孜孜不倦也。我佛陀教之起也。佛灭度後。摩诃迦叶波。集五百大阿罗汉於王舍城。编集佛说。阿难陀唱诵修多罗藏。所谓经也。优波离唱诵毘奈耶藏。所谓律也。於是乎印度始有文书。然其遗书不存於今。後二百余年。有阿输迦王。殆领印度全国。乃命臣民所在建多数窣堵波。并石柱。且有岩石处。直刻文其上。皆用其方言。唐僧玄奘之时。存者不下十数。见西域记。晚近欧人发见其遗存者数个。译以欧文。刻以传世。其文中述佛教精义。简而明矣。印度古文书之存於今者。以此阿输迦王告示文为最古矣。案梵呗以极音声转变之妙者。亦印度之古风。而其滥觞。盖在婆罗门教徒之问。而佛陀教徒因袭用之。高僧传中遂有唱诵一科欤。记君前夜问弟以大乘起信论梵文之存否。而弟不作其对而止。明之北藏中。有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其中以梵文之当时存於贵国者。与译文考较。附以梵文书目。书中举大乘广五蕴论。宝行王正论。与大乘起信论之二译云右四论蕃本阙。蕃本。谓梵本也。由此观之。则起信论之梵文唐代以後如不复传於世者。弟读贵赠之净土三经论。其无量寿经起信论中。作者之评赵宋王日休也当矣。然於其自用曹魏康僧铠译文。或得无傚尤者乎。何脱僧铠之译文如此其多。虽作者已云。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参定。但去繁复。不敢更有增易。乃至庶几尽善尽美。不使後人少留余憾。读者详之。弟详读之余。聊不得无余憾也。抑译文正否之判。固非得原本而比较考定之後。则决非可为之业也。弟尝评王日休之大阿弥陀经云尔。今於此论。亦不得不云尔也。此弟等之所以汲汲欲得原本也。弟今幸得无量寿经之梵本。英国有三写本。佛国有二写本。皆得而校之。其大旨与康本同。弟之梵本。终始颇简短。较与赵宋法贤译本同。如其详悉。则请俟梵本刊行之日报之。今有一事。依梵本得判正否。无量寿经起信论古佛出兴第五之下。作者云。宝积本从锭光上溯往世过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数。於此全异。然他译本多从顺数。未知宝积别有据否。弟案赵宋法贤亦用逆数。弟恐菩提流志法贤共过矣。或其所用梵本。有异同而然也。然依弟之梵本判之。则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与无量寿庄严经之不得其正可知也。况於後汉吴魏之三译。既已用顺数能与弟之梵本合乎。观无量寿佛经之梵文。弟未闻其存否。唐僧善导曾作四帖疏。细释此经。日本有刻本数种。未知贵国亦有此刻本否。阿弥陀经之梵文。弟曾呈其一本。君前夜要弟以其梵文之译音。君能解英人所用之罗马文字之译音。则弟当作其译音一本以应命也。君云君曾读真宗教旨。其大旨同是引导众生於无量寿佛大愿海中者也。然弟曾闻庐山之说。间与终南异。终南者。谓善导也。弟已读莲宗宝监。若有他之好书。以可容易解知庐山宗旨者。请幸教示。抑君果属庐山乎。将别成一家乎。弟未知之也。弟今呈君以大云请雨经梵文钞本一册。幸纳焉。此经有宇文周闍那耶舍之二译。隋那连提耶舍之一译。不知今尚为贵国人所用乎否。时方炎暑。伏祈自重。

昨接赐函备承指示。临风三复欣慰无涯。承答印度声学一则。至为精详。数百年来东土无人知此矣。大乘起信论既不能得梵本。将来即据梁译翻成英文。或亦欧人入道之胜缘也。尊论彭氏无量寿经论。非深研梵本者不能道。彭氏当日见五译之不同。故有此作。今幸足下求得原本。他日校订妥协。华梵并书。弟愿刊布东土。善导尊宿作观经四帖疏。中华未见。当求之贵国。支那所传者。妙宗钞也。阿弥陀经之梵本。请君以罗马字译其音。以华文译其义。仍梵文原式。作三排横书。并留空地一排。如蒙作成。弟归时当登诸棃枣。弟闻法以来。世业多而学力浅。大乘之机。启自马鸣。净土之缘因於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他如明之憨山亦素所钦佩者也。用力不专而岁月虚度。如来说谓可怜悯者。庐山之书。未曾多见。尝闻贵宗说法。专提他力信心普被羣机摄受无遗。与今时传天主耶苏之教者。外同而内异也。夫生天受乐。未脱轮回。念佛横超。永无退堕。此理一明。导欧美而归诸净土。易於反掌耳。抑更有请者。提倡宗旨。似不必全遮圣道。盖一类世智辩聪之流不向圣道门中体究一番。则不能死心蹋地归依净土也。弟近日以念佛往生为正宗。以弘法度生为助缘。既无专师。但求不背经旨而已。承赐大云请雨经梵文实深感谢。此经除藏内旧译外乾隆年间。又有钦定之本。系喇嘛所译。今时北京喇嘛常用者也。弟返巴黎。未有定期。君到龙动。请至敝馆会陈左二君则知弟行踪。大驾到巴黎时弟定在巴黎。可作数日谈。盼甚盼甚。尊处如有元奘法师西域记之华文。望带至巴黎。以便查考印度古蹟也。

(谨案 先生於华严启自方山後乃专宗贤首清凉此书尚系在英伦时作故有遵循方山一语编者识)

附南条文雄覆书

分手以後。倏忽五旬。宿诺不似仲由之勇。惭愧惭愧。贵嘱阿弥陀经梵汉罗马文字合璧。昨来才得闲暇。草草卒业。兹将稿本寄上。梵字上所附汉字直译。与彼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一般。唯译一二梵语而已。如其义译。译家两巨擘鸠摩罗什。玄奘。已擅其美。今复何言。童寿所译阿弥陀经。最与今之梵文合。要之。梵语文法。固与拉丁希腊独逸语等文法一样。名词。动词。代名词。形容词。皆依语尾变化。转其义意其。中梵语名词。代名词。形容词。各有男女中三性之别。每性各有单两复三数之别而每数各有八格。曰。体主。目的。器械。附与。夺去。物主。居处。称呼。是为体业。具。为。从。属。於。呼。之八转声。玄奘门下慈恩大师窥基唯识枢要中。三性各举一例。略示其梗概(基师所谓苏漫多声。底彦多声者谓梵语名词动词也。)名词中又有六种混合法是为六离合释。所谓依主持业。有财。相违。带数。邻近。是也。窥基义林章第一总料简章。有其略解。梵语之动词。大分为三体。曰他动。自动。受动。每体有现在第一第二第三。过去第一第二。未来之时别。及愿望命令等之诸法。此时式法。各有单两复之三数。而每数各有第一第二第三之三人称。其差别一依语尾变化。时有加一字於语首者而已。此梵语文典中之大观也。慈恩传中举他动自动二体现在法之一例。惜哉。其解未甚详悉。梵语变化。既已如此。然而今泛然以无变化汉字充之。则失其原语之真者。固不足怪也。况於文章中。文字言语位置排列。大异其体乎。宜矣哉。蕅益大师智旭阅藏知津中。评达摩笈多所译金刚经。以为文拙甚。然此非其文实拙。唯由其原文文法之异。旭师不知其为直译。是以有此评也。今试举一例以述之汉译佛经卷首。初明众成就中。往往有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之十二字。达摩笈多译其梵曰。大比丘众共半三十比丘百。此与梵文语合。而第二之比丘。汉译常转为人。此直译中。其尤奇者。为半三十百之四字。如准此四字次第。以半三十为十五。则有或解为千五。百之数者。亦未可知也然童寿。觉希。真谛。玄奘。义净。皆同於其金刚经译文。举千二百五十之数。然则笈多独为有梵文异本乎。曰否。不然。今案梵文所谓众成就之一段其语皆依第三转具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十二字之原文。中有四个之第三转语。与一个之不转语。曰b28p0686_01.gif嘛哈答(阿。)拔哈(伊)螭(乌)萨迎噶哈(厄)纳。是为二个之单数具声。第一语乃形容词。译为与大。第二语乃依主得名名词。译为与比丘众。汉译中常除第二之与字。与前形容词合。於是乎与大比丘众之五字成矣。笈多并略两个与字。曰b28p0686_02.gif萨(阿)哷达哈模。此是不转语。而常立第三具转名词前。而与之合者。译为与俱。汉译中亦除此与字。故第十二俱字成矣。笈多译为共。曰b28p0686_03.gif阿哷达哈得喇衣(鄂)达沙拔哈(伊)哷。拔哈(伊)螭(乌)沙得(厄厄斯。)是为二个之复数具声。第一语乃带数得名名词。而形容第二语中所示比丘之数。译为与半十三。汉译略与字如前。而笈多之译十三为半三十者。固非无其理也。抑梵语数目。十一以上。到九十九。各目各一语。则固与汉语之二字或三字列次者不同。但其同一语中。含有二数目之语基而已。而其语中小数语基。常在满数语基之前。故十一为b28p0686_04.gif厄嘠【一】达沙【十】。十二为b28p0686_05.gif德斡(阿)【二】达沙【十】。十三为b28p0686_06.gif得喇衣(鄂)【三】达沙【十】。十三以上。到十九之数目。英语亦同其轨。而梵语二十为b28p0686_07.gif无(伊昂)b28p0686_08.gif沙得(伊)b28p0686_09.gif。三十为b28p0686_10.gif得哷(伊昂)b28p0686_11.gif沙得b28p0686_12.gif英语亦同其次第。梵文十三之数目成语次第如此。是以笈多虽随其语基之位置。敢与汉译次第反译为三十。而固非指满语之三十也明矣。今之梵文十三数目前。冠小语b28p0686_13.gif阿哷达哈译为半者。然则半十三之数。非是六半乎。曰。此亦不然。此半十三之语。非独立语。固属次语者。於是乎读者不可不详解第二语也。第二语b28p0686_14.gif亦带数得名名词也。译为与百比丘。汉译略与如前。笈多亦逐语基位置。译为比丘百。此比丘汉译常为人如前所述。於是乎第十一人字成矣。今所余有半十三百之四字。以不可不得第六以下千二百五十之五字也。如何而就半十三百可得北数乎。无他。十三百是千三百也。今有半字以标半百之减数。千三百中减杀五十。於是乎千二百五十之数成矣。右唯举一语以证梵汉二语之所以大异其撰也。记本年夏月在伦敦。与君及陈左二君快聚联吟之夕。偶话及此半三十百之梵语。弟时作略解。博得三君之一粲。其景况历然在目。今也离居三处。不知何日寻快聚之盟。重证此事。回顾怆然。今举旧题作之细释。再渎电览。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三

七月初五日。由贵邦岸田君转致尊函。展阅之余。如亲雅范。并悉前赐一书。由松江君转递仍未达到。沧溟远隔。未能觌面倾谈。良可慨也。大驾东归时。曾游历印度否。窃愿闻之。承寄梵文般若心经。及尊胜陀罗尼合本。不啻百朋之锡。出以示同志诸友。无不欢喜踊跃。叹为希有也。从前承寄书册。误於邮者之手。未得寓目。深以为歉。敝友沈君仲礼阅英文新报。见足下在牛津阐扬梵学一段。并及弟名。惟愧募刻藏经。至今尚未完成。无以仰副同学之望耳。印度僧来游之说。未有所闻。弟前言遣幼童学习梵文者。在第三第四二子也。不意回国时。二子已逝。此时颇难其人。当以俟诸异日。所需五百罗汉尊号一卷。惟金山龙藏内有之。迟日托人钞出。再行奉寄。大清新译般若心经。弟未闻有此本。若至北京。再当询之。顷在旧书店内。觅得同文韵统一部。计二本。特以奉赠。祈鉴收。兹有恳者。尊着华梵字典及梵文无量寿经。乞各惠一本。不胜翘盼之至。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四

旧岁十一月十八日。接到九月初一日手书。以信面所写英文。上海无处可投。展转於长江各口。然後递至金陵机器局。适敝友沈君仲礼见之。始得达到。展读之余。备悉查考法华梵文。欣慰之至。承问北京天台五台三处梵文。非弟亲至其境。莫能详悉。十二月初间。陈君松生起程。弟送之上海。请其晤君时。将致信上海之英文。写存尊处。或晤时适忘之耶。今年九月十三日。接到七月初五日手书。系由义夫白君处转来。始知今年二月承寄圣教目录一部。六月承寄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梵文合本一部。均未达到。未知沈浮何所矣。详君尚留牛津。写金光明入楞伽等经。马博士将译无量寿英文。净土一宗。定能传之欧洲。皆上人之力也。笠原君养病於东京。不胜系念。河田竹村末松诸君均无恙。稍慰鄙怀。知君归期在来年。把晤非遥。曷胜盼望。但弟行踪无定。一年之中。必游历一二次。或数月而後返。君到上海。请先赐一信。弟在金陵。便当遣一使奉迎。与君盘桓於蒋山淮水间。作数日畅谈。亦胜会也。若弟他往。则敝寓无人接待。恐复函亦致疏略矣。敝友沈君名善登。字谷成。浙省太史公也。居上海。问中国电报局便知。此君尊崇净土。近闻大驾将归开梵学於东瀛。亦愿遣少年俊士从学。君到上海可一访之。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五

华历七月间。岸田君寄到手函。如亲雅范。承赐梵文般若心经。及尊胜陀罗尼一册。欢喜无量。曾泐芜函。并奉赠同文韵统一部。交岸田君转致尊处。想已达到。後接松江君寄到尊函二件。备承详示。不啻觌面倾谈。并梵文无量寿经及小弥陀经一册。令知会杂志一本。展阅之余。欣慰弥深。方知大驾回国。系越美洲而来。印度之游。尚未如愿。弟现承刘星使之召。又当从事英伦。他日傥有机会。得随杖履游历五天。瞻礼如来应化遗迹。是所深愿也。出洋之期。约在两月以後。俟到伦敦。再当泐函奉报。所需五百罗汉尊号一卷。已请宝华山主藏僧钞出。寄呈台端。祈查收。如蒙赐缄。仍请寄由松江岸田二君转达敝处。不致有误。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六

两月前接岸田君寄到手函。并惠赠梵文无量寿阿弥陀经合本。英译明藏目录。翻刻造像量度经阿弥陀经音义两译。牛津图书馆目录。共七本。拜领之余。良深感谢。顷到沪上。接松江君交来手书。并梵文法集名数经一本。欢喜无量。上人教授梵文。孜孜训诲。造就人才。未可限量。东方佛经。华梵并行。实自上人始也。英伦既翻佛经四本。又刊明藏目录。大教西行。上人与笠原君。可同摩腾竺法兰并称矣。弟五日後即当随使节出洋。到英之日。再行奉报。尊函所述诸君。见时代致盛意。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七

五年前接到赐函。并书籍数种。自是以来。未通音问。伏维上人少病少恼。起居轻利。不胜遥颂。弟於前时随同刘星使前赴欧洲。住伦敦三年。去岁夏间回国。仍经理刻经事。十余年後。当可完成。近日在北京觅得梵文字母谱一卷。身心语一部。均系番经式样。兹因舍亲苏少坡赴贵国之便。特以奉赠。身心语卷中未知是经是呪。便中略示教言为荷。贵处梵学生徒。想见造诣精深。奘师而後。於兹为盛。唐以前佚书。贵国问有存者。弟欲觅晋时支道林竺道生着述。另开於後。如可觅得。祈代购数种。傥寺内尊藏之本。不能购买。可属苏君钞稿寄回。不胜盼祷。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八(附来书)

日前贵亲苏君来过敝处。因接到赐函。并梵文身心语卷一册。欣喜靡已。伏维道履无恙。再赴欧洲。居伦敦三年。而今已归来。仍经理刻经事务。期其完成。不堪欣贺。弟去岁以後。在东京教授梵英二文学。又演说佛教。颇得同人。今案贵赠梵文身字一卷。佛说佛母宝德藏般若波罗密经之原本也。此经赵宋法贤所译。在明藏临字函。语字一卷。题曰圣文殊师利说。未见其汉译。心字一卷普贤行愿赞之原本也。此赞唐不空所译。在明藏唱字函。弟往年在英国。借览金刚经。及行愿赞之梵文。於露西亚国圣彼得堡府大学。其式样实与贵赠同。故望蜀之念勃起。不可抑也。贵处复得金刚经。及他经梵文。则请使弟阅之。贵嘱支道林竺道生着述。弟未见闻其现存。故无由钞出之。别单所记陀罗尼等诸书。亦未保其尽存日本与否。弟今日邮致书目於西京经书局。命转送书籍。到之日。当交苏君转寄贵处。另开於後之外。恐未易觅得也。

顷由苏君寄到尊函。展读之余。如亲道范。欣悉贵体无恙。传授梵英二学。弘扬佛教。为後进津梁。殊深钦佩。承示身语心三卷大意。如暗遇灯欢喜无量。他年若到北方。当再求觅。如有所得。即当寄呈台端。喇嘛所诵之经。均系西藏唐古忒文字。非梵文也。笺末所开经书十八种。渴望之至。惟净土论大意系日本文。弟不能读。其余十七种。均求代购。其价由苏君奉上。此外如有古时支那人撰述各种。为明藏所无者。无论敝单已开未开。均祈代为寻觅。支道林竺道生论着。甚为难得。贵国存储古书之所。若有陆澄所集法论。则其中当得几种也。沧溟远隔。聚晤何时。每望朝暾。伊人宛在。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九

未通音问者。将及两年矣。风恬浪静。一苇可航。法事有缘。仍欲相访也。顷拟筹措游资。亲赴贵国参谒高贤。行期约在一月之後。未知彼时阁下仍住东京否。傥在巡教之期。台驾他往。则弟到时无东道主人可托。一切求觅内典之事。茫无头绪。未免望洋而叹也。弟并拟赴西京。及各处名蓝。收藏古本章疏之处。次第寻觅。未识贵国常例。准支那人随意游历否。均祈详细示知。以定行止。弟拟携次儿同行。因其略知英语。虽不敷用。聊胜於无也。或到横滨雇一通事偕行。但恐价昂。无此巨款耳。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

未通音问者两年余矣。秋水伊人。时深葭溯。伏维道履增绥。至以为颂。弟比年来每思度海而东。与诸上人畅谈衷曲。兼可求觅未得之典。第以身体衰弱。艰於步履。又无传语之人。得以偕行。因而中止。贵国寄来之书。现已刊出几种。寄呈台览。兼赠知交。用伸法供。再求代购释典。另单开列。随得几种请由上海本愿寺松林上人处。转寄南京花牌楼池州杨公馆。定能达到。所有购书价值。及寄费等款。均乞暂为垫付。赐信示悉。即当汇寄归还。纸短情长。不尽欲言。

求代购章疏开列於後

法华五百问论三卷(湛然) 略止观六卷(梁肃世称删定止观) 禅门要略一卷(智者) 随自意三昧一卷(台山) 金刚般若疏二卷(基) 般若心经疏一卷(靖迈) 对法论钞七卷(基) 华严杂章门一卷(法藏) 三圣圆融观一卷(澄观) 心要一卷(澄观) 五蕴观一卷(澄观) 金刚般若略疏一卷(智俨) 注金刚般若一卷(僧肇) 龙女成佛义一卷(源清) 以上十四种。照诸宗章疏录内有朱圈者录出。

金七十论校注三卷 起信论校注一卷 八宗纲要考证二卷 以上三种东华和上着述。

大乘起信论义记(唐法藏) 观无量寿佛经疏(宋元照) 以上二种。已得会本。欲求未经会合之本。看其文势断续。另行排定。以备刊板。

大乘密严经疏三卷(唐法藏) 弘教书院及东大寺。均载此书。求而未得。想他处收藏古书之所。或有存者。祈登载新闻报中求之。如得写本完全者。酬银五圆。刻本完全者。酬银十圆。缘此书期望甚殷。故不惜重价以购之也。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一

旧岁接奉覆函。展诵之余。欣慰无既。後由苏君寄到阁下代购书籍。欢喜踊跃。非可言喻古时着述。流传邻境者。一旦复归本土。因缘时节。非偶然也。弟求法之心。无有餍足。兹续开单寄呈台端。祈属书肆觅购。不胜盼祷之至。唐法藏所撰楞伽经疏七卷。悬想甚殷。贵国既有玄义。古时当已并传。请向收藏古本之处求之。或购或写均可。上年苏君函述贵处地震成灾。实堪悯恻。迩来支那境内。水旱蝗蝻。时形荒歉。皆系众生业力所感。减劫时分。倍觉难堪。非净土横超一门。何能出此火宅耶。上人自行化他跻众生於极乐之域。所谓如来使者非乎。弟屡兴东游之志。为世缘所阻。不克如愿。何日得与诸上善人同会一处。畅聆雅教也。炎威顿减。秋色宜人。诸维珍摄。不尽欲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二

日前接读手书。并经籍十一种。曾作复函。附赠新刻内典十部。计四十四本。托上海本愿寺转寄东京。想已达到。辰维起居佳胜。至以为颂。今寄上汇票日本金二十圆。以备写经购经之用。祈鉴收。法藏密严疏。查弘教书院目录原载四卷。想贵国当有完全之本可觅也。弟愿出重价求之。以成完璧。再窥基有密严经述赞三卷。亦求代为觅购。或借本誊写。总以得见为幸。前年所得智者大师之禅门章内缺(百三) (百四)(百五)三页。如能写补最妙。渎费清神。心感不尽。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三

半月前晤苏君于沪上。得接尊赐二缄。并惠书二十九本。赤松君惠书十四本。岛田君惠书十四本。均已拜领。感谢无极。晤二君时祈代申谢悃。奉询各款。条列於後。

一锡兰人达摩波罗。欲兴隆佛。教而至上海。云在贵国耽住多日。想已深谈教中旨趣。其意欲请东方人至印度宣传佛教。未知贵国有愿去者否。以鄙意揆之。非阁下不能当此任也。

二英人李提摩太在上海约弟同译大乘起信论。李君写出英文。刊布欧洲。应用华梵英合璧字典。李君有一本。系前时西人在香港印行者。近年若有新出之书。较前加详。祈开示英字名目。以便购用。(谨案李提摩太所译起信论。颇有援佛入耶之嫌。曾有人亲问先生。先生云。当时李君约同译起信论。李君请为讲释甚明。李君亦自言已解。乃至执笔时。仍以私见穿凿。故此後有西人请同译楞严等经。皆坚辞谢绝。此事之因缘如是。谨识於此。以释後人之疑。编者识。)

三英国牛津及欧洲各国所译佛经。共有几种。乞示悉。

四展读航西诗稿。赞赏不置。拙作列於卷首。实为荣幸。四叠亚儿碧行之韵。鄙人亦在怀友列中。此情直与太平海水而无极矣。印度纪行登台诗谱二书。甚愿见之。台山梵筴。是何经文。便中示悉为盼。

五承赐尊照。三复来书。不啻觌面晤谈。小影俟天暖新照一纸。再当寄呈。

六华严搜玄记。来书九本。每卷皆分本末二册。惟第四卷有末而无本。实缺一册。望询问书肆中。有完全者。再购一部。

七照来信。寄上妙玄节要二本。选佛谱二本。西方公据一本。往生论注一本。奉赠赤松君。祈转致之。又起信裂网疏二本。翻译名义集六本。西方公据一本。往生论注一本。奉赠阁下。祈鉴收。

八俱舍论三十卷。贵国书肆如有善本。望代购一部。

九苏君濒行时。曾将书籍信函往来之事。托诸中华使馆刘君子桢。及吴君静轩。已承允许。日後有应付钱款。均由二君经手也。

十尊处寄信函书籍。外面请写明寄南京花牌楼池州杨公馆字样。由上海转寄时。方不至舛误。纸短情长。不尽欲言。

与日本南条文雄书十四

前接二月五日手函。并承赠经籍九册。後又接三月二十六日赐缄。并承赠经籍八十一册。均已拜领。感谢无极。时因奔走他方。久稽未复。中怀歉然。然思慕之忱。无日不神驰左右也。今将各款条复於左。

一承写赠大典六如书目一册。并状文。足见弘法利生。今古同心。百年前未偿之愿。一旦成之。想亦二公愿力加持也。

二承赠华严行愿品疏钞一部。本朝龙藏。虽已收入。外间流行之本。竟未遇见。今得此部。正合他日写刻之用。梵语千字文。支那未闻其名。实足新人耳目也。瑜伽论纂要。承代写补。可成完璧。其余各种均属难得之本。庆幸无极。

三赤松岛田二君。见赠各种内典。祈代为致谢。赤松君许赠华严搜玄记及胜鬘经述记写本。金刚经述赞写本。不禁引领望之。

四赤松君欲得法海观澜。二十年前。曾於亡友处见之。今寄信各处访问。皆无所得。傥他时遇见。当写一本奉赠。论语点晴阙页。照写一纸寄呈。

五蕅益大师着书。另开一单。分别有无。寄呈台览。

六岛田赤松二君。欲刻敝处书目。遵将作者姓名注於题下。惟大藏经内所有者。概不赘名。至於新刻之书。随时增添。未能预定。

七赤松君欲得之书。并图像。及岛田君所需二部。如数奉赠。祈转交为荷。阁下欲得敝处刻本。谨择贵国所罕有者。奉赠四十二部。列於另单。祈鉴收。此外如有尊意所需者。请开示名目。以便续寄。

八岛田君所赠大唐内典录一部。具见德川氏弘法之盛。弟等倡募刻经。亦後先一辙也。但迟速悬殊。实深惭愧耳。天时炎暑。伏维珍摄。纸短情长。不尽万一。

等不等观杂录卷七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