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杨仁山居士遗著

冲虚经发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冲虚经发隐叙a.jpg

冲虚经发隐叙

列子书八篇。唐时尊为冲虚经。与道德南华并重。注道德者多於南华。而注冲虚者特少。在晋则有张湛。在唐则有卢重元。此二种现行於世。考书目所载。有唐殷敬顺宋江遹二解。求而未得也。甲辰夏。索居避暑。取列子读之。妙义显发。多出於张卢二家之外。如开宝藏。如涌醴泉。实与佛经相表里。信笔直书。得四十二章。约计全书三分之一。因名之为冲虚经发隐云。

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秋七月石埭杨文会识

目录

天瑞第一 列子居郑圃 列子适卫 我尚何存 杞人忧天地 东郭论盗 黄帝第二 梦游华胥 列子乘风 商丘开信伪 襄子狩中山 巫咸相壶子 太古神圣 周穆王第三 西极化人 老成子学幻 尹氏治产 梦分人鹿 华子病忘 逄子病迷 仲尼第四 仲尼闲居 陈大夫聘鲁 西方圣人 见南郭子 列子好游 文挚视疾 生死道常 尧治天下 关尹论道 汤问第五 汤问夏革 焦螟 愚公移山 夸父追日 两儿辩日 扁鹊换心 师文鼓琴 薛谭学讴 来丹报雠 力命第六 力不胜命 北宫子安命 杨朱第七(不录) 说符第八 持後处先 九方臯相马 不死之道 简子放生 鲍子进言

冲虚经发隐

周列御寇撰

石埭杨文会仁山注

○天瑞第一

子列子居郑圃

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眎之。犹众庶也。(有道之士。和光混俗。不衒其能。不高其节。)国不足。将嫁於卫。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叹壶子神化气象。)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吾侧闻之。试以告女。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生与不生。化与不化。分而言之。以为弄引。)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不生而能生。不化而能化。进而言之。本末一致。)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极而言之。生化无穷。决非断灭。)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生化无尽。同一真常。)阴阳尔。四时尔。(阴阳四时之迁流。皆不出一真法界也。)不生者疑独。(一尚不立。何有对待。)不化者往复。(往无所往。复无可复。无往无复。强名往复。)往复。其际不可终。疑独。其道不可穷。(往复如循环。故无终始。疑独则非一非多。谁能究尽。)黄帝书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此段语极精微。已於道德经发隐详释之。兹不赘。)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此二句。补足上文。)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非也(虽从本源发生。而无作者。故以八个自字演之。结句最为超妙。能令阅者悠然神往。)

天瑞篇之首章。述列子学道渊源。即以壶子语告於门人。并引黄帝书以证之。可见列子之道。确有师承。非同臆说。文中体用圆彰。本末互显。诚为全书之纲领也。

列子适卫

子列子适卫。食於道。从者见百岁髑髅。攓蓬而指。顾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世俗之见。以己为生。以髑髅为死。列子知己未尝生。故知髑髅未尝死也。)此过养乎。此过欢乎。(此二句双关两意。以二此字属己。则过养过欢为前尘影事。以二此字属髑髅。则过养过欢为往事无踪。生死既非真实。受用皆如梦幻也。)种有几。(种子在赖耶识中。或多或少。随时发现。则成生类。下文备说情与无情。互相转变。令世人无可执着。)若蛙为鹑。得水为继。得水土之际则为蛙蠙之衣。生於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竈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鸟*句]掇。[鸟*句]掇千日化而为鸟。其名曰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九猷生乎瞀芮。瞀芮生乎腐蠸。(以上十六种。动物植物。辗转相生。)羊肝化为地臯。马血之为转磷也。人血之为野火也。(以上六种。血肉变化。)鹞之为鸇。鸇之为布谷。布谷久复为鹞也。燕之为蛤也。田鼠之为鹑也。(以上七种。禽兽介虫。各各转变。鹑见上文。)朽瓜之为鱼也。老韭之为苋也。老羭之为猨也。鱼卵之为虫。(以上八种。动植各变。)亶爰之兽自孕而生曰类。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纯雌其名大腰。纯雄其名稺蜂。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以上六种。不交而生。情识所感也。)后稷生乎巨迹。伊尹生乎空桑。(以上二圣。随机应现。即是菩萨意生身。)厥昭生乎湿。醯鸡生乎酒。(以上二种。属於湿生。)羊奚比乎不荀。(此二种相依而生。)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以上五种。久竹旧释为草。青宁陆释为虫。程者豹之别名。程马人异类相生。显业道变化不可思议。俗解以程虫马齿苋人参释之。殊觉肤浅。)人久入於机。万物皆出於机。皆入於机。(机者玄牝之门也。即是阿赖耶识。具生灭不生灭二义。万物皆从此出。名之曰生。复从此入。名之曰死。出入不离此机。生死皆假名耳。)

同类相生。人所共见。异类相生。人所难知。自道眼观之。同一生也。虽变化万端。莫不出於机而入於机也。知异生之不异同生也。始可与言生矣。知生者即知死。既知生死。即知无生死。文中变化离奇。拉杂繁会。而以出机入机二句收之。应上文之未尝生未尝死。列子之义微矣哉。○文中叙述共五十三种。类而计之。人五。禽七。兽六。鳞二。介一。虫十五。草十一。血肉之属六。以上皆言其变。不言其常。常变本无二致。欲人知生死皆如幻化。不至囿於见闻。执为实法。长时汩没於三有之海也。

我尚何存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生响。无动不生无而生有。形必终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无不生无。犹之形不生形。声不生声也。无既妄动。则不得不生有矣。既生有而为形。则必有终而归於无者也。天地与我并生我既有终。天地岂得无终乎。久暂虽异。共终一也。此上皆黄帝书。以下则列子所演。○既名为无。如何能动。此义问取黄帝。)终进乎不知也。道终乎本无始进乎不久。(由终而进论之。归於不知而已。道之终极。复於本无。始进者自无而有也。言虽有形。亦不能久。不过才生即灭耳。)有生则复於不生。有形则复於无形。(此二句。释出上意。摄末归本也。)不生者非本不生者也。无形者非本无形者也。(因生尽。方显不生。因形销。方显无形。)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而欲恒其生。画其终。惑於数也。(研穷生死之理。以祛贪生之惑也。)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天地有终。不得谓之真宅。真宅者。平等法界也。天地从此发生。故神形归天地。即归法界矣。)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究竟显无我也。门者玄牝之门也。根者天地之根也。沤灭归海。欲求我相。了不可得。)

此章归宿在我尚何存一语。世人与道相违者。我执害之也。今就生灭内反复研究。以显无我。先後两引黄帝书以为证据可谓探原之论矣。黄帝之教有两派。一者度世。二者经世。经世之道学之者众。度世之道。传之者寡。至秦时而尽失矣。其存於简篇者。经世则有六经四子之书。度世唯有阴符及老列庄三家而已。三家之书。度世经世错杂而出。非具择法眼者不能拣别。二千年来往往作文章读过。埋没古人多矣。

杞人忧天地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不忧自身变坏。而忧天地崩坠。妄心但缘外境。未尝返观假我也。)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两人说梦话。舍然大喜。醒人闻之。不觉失笑。)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识。此固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於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长庐子之言。似觉近理。然亦只论天地。未论自身。故不足解其惑也。)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列子立论简捷。先将坏与不坏一笔抹过。再将人之生死去来置诸度外。遂得心境俱空。超然於万象之表。何有坏与不坏之见。存於其心哉。)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杞人忧其坏非过虑也。但未知天地虽坏。而有不坏者存。长庐子未明其理。故为列子所笑。列子既知有不坏者。又能证得无心妙谛。在火宅内。游戏神通。了无罣碍。所以出言吐气。不落常人蹊径也。

东郭论盗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踰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植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鼈。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鼈。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向氏为盗而获罪。国氏为盗而致富。虽然。国氏之罪。犹甚於向氏也。陆盗禽兽。水盗鱼鼈。残害无数生命。而益己之财产。他生後世。以自身血肉而次第偿之。其苦可胜言哉。)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过东郭先生问焉。东郭先生曰。若一身庸非盗乎。(欲免此盗。更有何术。曰。破我执而已矣。无始我执。相续不断。世世受生。皆由我见揽四大而成身。若无我见。谁为能盗。)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况外物而非盗哉。诚然。天地万物。不相离也。认而有之。皆惑也。(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一体。本无可盗。昧其理者。於同体中。妄见异体。岂非大惑乎。)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暂恕目前。顺凡情也。)若之盗。私心也。故得罪。(以公私二字分属国向。非尽理之论。幸下文申明正义。方将盗字抉破。)有公私者亦盗也。亡公私者亦盗也。(有私便有公。公私对待。而盗生焉。既有公私。便有亡公私。亡公私与有公私对待。亦不免於盗也。)公公私私。天地之德。(天地本亡公私。公私出於人心。人心无覆藏处。即是天地之心。是以公公私私。万有不齐。无非天地之德也。)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为不盗耶。(天地之德者。法界缘起也。凡夫迷一真法界。妄分能所。故有盗机。岂知能所本空。实无可盗。盗既非盗。何有不盗之可说耶。)

东郭答辞。先用一口吸尽之法。使世人无所逃於天地之间。然後一纵一夺。以启下文之双夺。夺至无可夺处。遂一概消融。泯然无迹。此为天瑞篇之结局也。○此章当与阴符经中篇合看。盗与非盗。其义甚微。阴符发隐已详言之。

○黄帝第二

梦游华胥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养正命。娱耳目。供鼻口。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竭聪明。进智力。营百姓。焦然肌色皯黣。昏然五情爽惑。黄帝乃喟然叹曰。朕之过淫矣。养一己其患如此。治万物其患如此。(养身治国。出於有心。皆足为患。)於是放万机。舍宫寝。去直侍。彻钟悬。减厨膳。退而闲居大庭之馆。斋心服形。三月不亲政事。(大庭之馆。空旷无物之境也。放下万缘。始与道会。)昼寝而梦游於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既云梦游。复云神游。可见黄帝非如世人之梦。直是清明在躬。随往无碍耳。)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牀。云雾不硋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华胥氏之国。略似极乐世界。)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心领神会。)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若以情求。去道转远。)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百姓号之。二百余年不辍。

法身大士。应现世间。岂待梦游胜境。方知无为而治之理。不过示同前迷後悟。以启迪後人耳。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与此同意。

列子乘风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所进之道。不在乘风。然非乘风。则无人知。)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蕲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数月。意不已。又往从之。(尹生躁进。非道器也。)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尹生曰。曩章戴有请於子。子不我告。固有憾於子。今复脱然。是以又来。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今汝之鄙至此乎。姬。将告汝所学於夫子者矣。(先痛斥之。然後告以为道之方。)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同初段意。)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经云。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同二段意)。七年之後。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经云。住妄想境不加了知。同三段意。)九年之後。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经云。於无了知不辨真实。同四段意。)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六根销复。异性入同。)心凝(返流全一。)形释。(六用不行。)骨肉都融。(体合真空。)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能所两亡。依正不二。)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而怼憾者再三。女之片体。将气所不受。女之一节。将地所不载。履虚乘风。其可几乎。(急躁之病。至於此极。无怪学道者多。成道者少也。)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复言。(翻然改悔。犹可教也。)

列子真实学道。循序而进。由浅至深。九年之功。方臻妙境。彼躐等者。但求速效。虽至百年。亦终於无成而已。孔子曰下学而上达。又曰欲速则不达。千古圣贤。如出一辙也。○进道阶级。分为四段。恰与圆觉四句义同。若依起信论中。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二语。总合前之三段。至第四段。正合论中若离於念名为得入之语。列子生於东土。与西竺之道。如此冥符。谓非法身大士。随机影现乎。

商丘开信伪

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举国服之。有宠於晋君。不仕而居三卿之右。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晋国黜之。游其庭者侔於朝。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强弱相凌。虽伤破於前。不用介意。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成俗。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经垧外。宿於田更商丘开之舍。中夜。禾生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商丘开先窘於饥寒。潜於牖北听之。因假粮荷畚之子华之门。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乘轩。缓步阔视。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衣冠不检。莫不眲之。既而狎侮欺诒。攩[打-丁+必]挨抌。亡所不为。商丘开常无愠容。而诸客之技单惫於戏笑。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於众中漫言曰。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众皆竞应。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於地。[骨*几]骨无毁。范氏之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因复指河曲之淫隈曰。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既出。果得珠焉。众昉同疑。子华昉令豫肉食衣帛之次。俄而范氏之藏大火。子华曰。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入火往还。埃不漫身不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也。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亡道。虽吾之心亦不知所以。虽然。有一於此。试与子言之。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者富。吾诚之无二心。故不远而来。及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行之之不及。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矣。水火岂复可近哉。自此之後。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哉。小子识之。

此章能作念佛往生之实证。故录之。信仲尼之言。以为往生正因。世人所罕闻也。其言谓何。即彼我皆诚一语。弥陀大愿。接引众生。是彼诚。众生念佛。求生净土。是我诚。彼我皆诚。安有不生净土者乎。商丘开信伪。诚阙一边。物犹不逆。以证念佛求生。决无不成也。文中先叙子华之权势。次述商丘开之愚诚。投地不伤。泳水不溺。入火不焦。皆诚之所至。不以高下水火动其心也。心不动。则高下水火。直心外之幻影耳。何害之有。一旦说破。追忆往事。直怛惕之不遑。奚能复近哉。惟愿世之学者。苟能专心向道。求脱轮回。惟在自诚其心而已。

赵襄子狩中山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无所经涉者。(妙妙)襄子怪而留之。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妙妙)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所涉者火也。其人曰。不知也。(妙妙○若知之。早已为石所伤为火所焚矣。)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於物。物无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四大本无障碍。障碍生於自心。心若不生。四大俱融。是之谓和者大同於物。物与自身。性合真空。不闻此空阂於彼空。以空无彼此也。)文侯曰。吾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商未之能。虽然。试语之有暇矣。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之而能不为者也。(夫子现身人道。不以神异骇俗。此为忍力最大者。方能终身不露也。)文侯大说。

寒山拾得之俦。隐於山中。偶然一现。为化流俗耳。襄子不能知。而文侯问於子夏。文侯其有动於心乎。不然。何辗转相问而不已耶。及闻夫子能之而能不为遂大悦。文侯亦人杰也哉。

巫咸相壶子

有神巫自齐来。处於郑。命曰季咸。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如神。郑人见之。皆避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而归以告壶丘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抗必信矣。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文从实生。但见其文而不见其实。焉得谓之道。犹之禽也。雌喻生灭心。文也。雄喻真常心。实也真常与生灭和合。方能发生天地万物。汝未证此道。奈何以道自居。而为人所料耶。

尝试与来。以予示之。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譆。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涕泣沾衾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振不止。是殆见吾杜德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瘳矣。灰然有生矣。吾见杜权矣。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於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将且复相之。列子入。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眹。是殆见吾衡气几也。鲵旋之潘为渊。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滥水之潘为渊。沃水之潘为渊。氿水之潘为渊。雍水之潘为渊。汧水之潘为渊。肥水之潘为渊。是为九渊焉。尝又与来。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猗移。不知其谁何。因以为茅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壶子以四种三昧示巫咸。巫咸皆不能知。而壶子自释之。初示以地文三昧。此三昧者。既有所萌。则如地之生物而成文也。不振。不动也。不止。不静也。动静俱无。故名杜德几。巫咸以为湿灰。实未尝见也。次则示以天壤三昧。此三昧者。名实不入。空无所有也。而机发於踵。微有动相也。善者几。众善之元也。巫咸以为杜权。略见一斑耳。三则示以太冲莫眹三昧。夫太冲。至虚也。莫眹。无迹可见也。衡气几。如水之平也。历举九渊。以喻平等中之差别法。深密难测。变动无方。巫咸谓其不齐。实无可揣摩也。四则示以未始出吾宗三昧。此三昧者。泯绝无寄也。禅宗谓之祖父从来不出门者也。即是自受用境界。故不名几。下文现他受用。虚而猗移。不知其谁何。巫咸焉得而不逃。

然後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狶如食人。於事无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怡-台+分]然而封戎。壹以是终。

列子言下知归。不但人我顿空。而且万物一体。归真返朴。废心用形。凡圣情亡。超然於万象之表矣。

太古神圣

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於人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言血气之类。心智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法身大士。随机应现。世道兴隆。则为皇为帝。统治六道众生。舜禹以前。代代出兴。世道衰微之际。众同分中。不能得大圣主持。行菩萨道者。或现宰官居士身。如老孔列庄书中。所载隐君子。不一而足也。自俗眼观之。六道心智各别。何能相通。闻佛经所说异类受化之事。骇而不信。岂知太古神圣。圆音布教。早已行於东夏矣。

○周穆王第三

西极化人

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穆王善根发现。菩萨应时而至。)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以神通力化之。)既已变物之形。又且易人之虑。(变物之形已可异矣。易人之虑。更为希有。)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推路寝以居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女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王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化人原无憎爱二见。为破穆王世间贪着。故现厌恶之情。)穆王乃为之改筑。土木之功。赭垩之色。无遗巧焉。五府为虚。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号曰中天之台。简郑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施芳泽。正蛾眉。设笄珥。衣阿锡。曳齐纨。粉白黛黑。佩玉环。杂芷若。以满之。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月月献玉衣。旦旦荐玉食。化人犹不舍然。不得已而临之。(穆王竭国之财力以奉之。犹不适化人之意。竟不知其为何等人也。)居亡几何。谒王同游。王执化人之袪。腾而上者。中天乃止。暨及化人之宫。化人之宫。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望之若屯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引王上游。见忉利天境界。化人居无定方。随所至处。即谓自宫。王俯视能见下界。仗化人天眼之力也。化人延短时为长时。令王居数十年。不思返国。)化人复谒王同游。所及之处。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王目眩不能得视。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六藏。悸而不凝。意迷精丧。请化人求还。(复引王上昇光音天。日月河海。皆无所见。离下界甚远矣。穆王报境未脱。下界六根。不能受上界光音。所以悸而求还也。)化人移之。王若磒虚焉。(全体脱落。丧身失命。)既寤。(绝後再苏。初关透矣。)所坐犹向者之处。侍御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人物宛然。恍如隔世。)王问所从来。(相续心断。前不到後。)左右曰。王默存耳。(本未尝动。何有去来。)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七识已破。即透重关。)而复更问化人。(穆王心犹未已。更求进步。)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哉。且曩之所居。奚异王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化人晓以动静不二净秽一如之理。盖曩者以天界胜境示王。为破人界之贪。恐王又着天界之贪。复以同一幻境破之。令王离分别心。)王闲恒疑蹔亡。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化人责王疑情不断。亡失本明。变化徐疾。何庸措心。)王大悦。(言下大彻。庆快平生。八识顿开。三关直透。不负化人一番提撕也。)

下文述穆王驾八骏马。登崑仑山。谒西王母等事。无关道要。故节去。○穆王悟道。无文可证。何以判为三关直透。答曰。化人之来。多方接引。即其证也。盖化人他心道眼。非见穆王根熟。决不作此无益之事。

老成子学幻

老成子学幻於尹文先生。三年不告。(有此师。有此弟子。方堪传道。今时人。不但弟子不能待。即师亦不能待。无坚忍耐久之心。何能学出世之道。)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於室。屏左右而与之言曰。(如此慎重秘密。其道方隆。五祖传六祖。云岩传洞山。亦犹是也。)昔老聃之徂西也。顾而告子曰。(学有渊源。非同臆说。)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学幻真诀。罄尽无余。)老成子归。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尹文之言。由深而浅。只有两层。一曰生死。二曰幻化。老成用其言而深思之。须作三层。由浅而深。先明幻化之理。次达生死之元。後超生死之外。若不能超生死。必不能即生死而起幻化。所以三月深思。即是透彻。三重关也。)遂能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终身不着其术。故世莫传焉。(虽云不着其术。而术已具於尹文之言矣。世无传之者。因其未能深思也。)

菩萨幻智法门。即是自性本具之神境通。断惑证真。遂得现前受用。非如外道幻术。有法可传也。

尹氏治产

周之尹氏大治产。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有老役夫。筋力竭矣。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夜则昏惫而熟寐。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居人民之上。总一国之事。游燕宫观。恣意所欲。其乐无比。觉则复役。人有慰喻其勤者。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分。吾。昼为仆虏。苦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世事。虑锺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中啽呓呻呼。彻旦息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耶。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疾并少间。

此以梦觉二境。喻今世後世苦乐循环也。佛法未入中夏。列子不能倡轮回报应之说。以启世人疑谤。故假梦觉影而言之。欲人自会其意而减损贪求之劳也。先述役夫昼苦而夜乐。客也。後述尹氏昼勤而夜苦。主也。二者相形。尹氏不如役夫远甚。盖尹氏治产之勤。未尝受乐。而夜梦之苦。过於役夫。世之以财产自豪者。亦可以悟矣。

梦分人鹿

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以蕉覆鹿。为第一重梦。)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闻言取鹿。为第二重梦。)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归告室人。为第三重梦。)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得鹿耶。讵有薪者耶。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耶。(疑夫梦鹿。为第四重梦。)夫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耶。(彼梦我梦。同归一鹿。为第五重梦。)薪者之归。不厌失鹿。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据梦争讼。为第六重梦。)归之士师。士师曰。若初真得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与若争鹿。室人又谓梦认人鹿。无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士师分鹿。为第七重梦。)以闻郑君。郑君曰。嘻。士师将复梦分人鹿乎。(郑君腾疑。为第八重梦。)访之国相。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国相莫辨。为第九重梦。)欲辨觉梦。唯黄帝孔丘。(追思古圣。为第十重梦。)今亡黄帝孔丘。孰辨之哉。且恂士师之言可也。(古圣既没。无觉梦者。举世同梦。为之奈何。)

此章梦有十重。人有六位。颠倒昏迷。莫可究诘。梦乎梦乎。何日始觉。列子悯世之心切矣。

华子病忘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後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於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记之。

人有三性。曰善。曰恶。曰无记。凡夫日用中。非善即恶。非善恶即无记。唯无想外道。恒住无记。自以为乐。华子病忘。亦是无记性也。室人延儒生治之而瘳。儒生之术。无非引起善恶二性。以抵制无记。而後华子思虑并起。不若向之安乐无事矣。操戈逐儒生。固其宜也。子贡告於孔子。孔子令颜回记之。记华子之忘未尝合道。若与道合。虽十儒生亦不能转其心志令起世俗之念。入於尘网也

逄子病迷

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闻歌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尝甘以为苦。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遇老耼。因告其子之证。老耼曰。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於是非。昏於利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哀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且吾之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焉能解人之迷哉。荣汝之粮。不若遄归也。

此章以一人之迷。例举世之迷。其言出於老耼。并将己之言。与鲁之君子。统以一迷字概之。其故何也。良以三界六道众生。无一而非迷也。福业胜者迷稍浅。罪业重者迷愈深。欲醒此迷。除非黄面瞿昙。○卢注以上章之忘此章之迷。皆谓合道。因文中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之言。卢氏执为证据。殊不知老耼此言。是反比例耳。意显二者俱迷。不得言此醒而彼迷也。

○仲尼第四

仲尼闲居

仲尼闲居。子贡入侍。而有忧色。(将以启子贡之疑也。)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闲。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於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於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先将忧乐二途。详叙一番。以启下文)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谓所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回亦得之矣。(圣人超世之诣。除颜回以外。无人领会。)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子贡疑情顿发。穷参力究。以求了悟。幸得颜回一点。则受用不尽矣。)

列子书凡八篇。仲尼篇居第四。述仲尼之事有四章。此第一章也。乐之与忧。两相对待。不入神化之域。仲尼故为此言。以启无乐无知之妙境。而後圣人之心和盘托出矣。颜子言下大彻。不觉五体投地。子贡虽费苦功。亦非他人所能及也。观列庄二书推尊孔子处。岂可以异端目之。

陈大夫聘鲁

陈大夫聘鲁。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耶。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尝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耼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耼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於心。心合於气。气合於神。神合於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孔子能废心而用形。既废心矣。用形者谁。当知自性神用。不涉思惟也。陈大夫称亢仓子。能以耳视而目听。即是六根互用。及亢仓子见鲁侯。一语抹过。直云视听不用耳目。复申之曰。我体合於心者。融四大入识大也。心合於气者。融识大入风大也。风之为用。扫除云雾。显现真空者也。又风者动性也。由动中见不动。则证常住真心矣。气合於神者。风力无依。即如来藏妙真如性也。神合於无者。妙觉圆明。入寂灭海也。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既在八荒之外。又云来干我者。非从极远来至极近也。乃物之小者。音之微者。动於远方。我已知之。即名干我。可见法身大我。无处不徧。清净六根。随机显现也。近在眉睫之内。凡体只觉其碍。不能明了。唯证道者。方能知之。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者。返观幻身。若存若亡。何尝为形体所拘耶。其自知而已矣一语。义味无穷。圭峯称荷泽得六祖之正传。因其见此真知也。鲁侯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盖亢仓子彻底吐露。不必雪上加霜。仲尼以无言印之。上圣高真。同一心法也。此章专就用处显道。令人即用知体。体用无二也。

西方圣人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默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此指释迦如来而言也。先举盛德之君。自三王溯而上之。以至五帝三皇皆不得称为至圣。独西方之人可以称之。岂非佛之德智。超过三皇五帝乎。既欲称为至圣。而复作疑似之言。以孔子未曾亲见故也。且释迦之德。非言语所能形容。圣与非圣。举不足以称之。商太宰何人。而能信解此言乎。

列子见南郭子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虽然。子列子亦微焉。朝朝相与辨。无不闻。(子列子慈心济世。显道之大。)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不相谒请。(南郭子抗志绝俗。显道之尊。)相遇於道。目若不相见者。(两人俱到亡言绝虑境界。所以相遇之时。心迹落落。无可交接也。)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历举南郭七德。而以心虚为本。虚至极处。与空如来藏相应。所谓无法可现。非觉照义也。)往将奚为。虽然。试与汝偕往阅。弟子四十人同行。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欺魄。无知之貌。)而不可与接。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羣。(形神俱丧。与道合真。)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不论师资。不简首末。言机一发。锐不可当。唐时禅宗尊宿。每有此风。)子列子之徒骇之。反舍咸有疑色。子列子曰。(以下分为七层。)得意者无言。(此第一层。心领神会。非言可喻。)进知者亦无言。(此第二层。真智显现。言语道断。)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此第三层。由体起用。无而为有。)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此第四层。摄用归体。无无亦无。)亦言亦知。(此第五层。全泯不碍全彰。)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此第六层。应机无滞。)亦无所言。亦无所知。(此第七层。全彰不碍全泯。)如斯而已。(道体之妙。尽於是矣。)汝奚妄骇哉。

此章显有道之士。非凡情所测也。二子连墙而居。不相交接。外人焉得而不疑。及列子率门徒以往。又见南郭子言貌异常。自非列子七番详陈。阐明言知之理。世人那得释其疑耶。

列子好游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於物。内观者取足於身。取足於身。游之至也。求备於物。游之不至也。於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眂。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列子未明唯识道理。向外驰求。观其答壶子语自以为高出常人矣。而不知物之变化虽多。总不外乎唯心所现也。壶子斥其不异於人。而复示以物我同一无常。令其返观自心。体备万法。以为游观之境。列子心领神会。而终身行之。壶子叹为至游。盖与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一章同意。

文挚视疾

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後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龙叔修道於前生。宿习力强。心不偕俗。自以为病。文挚虽望而见之而不知治之之法。其一孔不达者。隔世之迷思惟心生。障蔽正智也。欲治此病。在修习止观。以澄其识浪。自然正智现前。超凡入圣矣。文挚术浅。何足以治之。

生死道常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不假修习。本觉常存。道之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有始觉。幻躯虽坏自性不迷。湛然常住。)由生而亡。不幸也。(既能觉悟。忽而亡失。实大不幸。)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除灭无明。而妄心永寂。自然契道。)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寂而又寂。身虽住世。而我执已亡。即证真常。)由死而生幸也。(由妄心死。而真心生。实大幸也。)故无用而生。谓之道。(虽无作为。而示现受生。是菩萨道。)用道得终谓之常。(安详顺世。千圣通规。)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舍身布施。是菩萨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为道而死。亦利生之常事也。)

此章分为两段。前段生死属心。专为自利。就真谛说。内分二门。一显性门。二断惑门。後段生死属身。专为利他。就俗谛说。亦分二门。一乐游门。二苦行门。列子书中唯此一章最为难解。今依佛教义释之。若与旧注参看。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尧治天下

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顾问左右。左右不知。问外朝。外朝不知。问在野。在野不知。尧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夫。大夫曰。古诗也。尧还宫。召舜。因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

此章描写治道之极致。後世贤圣之君所不能及也。君不自知。则君亡情矣。左右不知。则左右亡情矣。外朝在野皆不知。则均亡情矣。尧无可问。只得游於康衢。忽闻童谣之辞。恰似以空印空。举国臣民。同入於太和之境矣。尧欲不禅。其可得乎。舜欲不受。其可得乎。阅此章。而不坦然忘我。游心於尧舜之世者。则其人可知矣。

关尹论道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觅心了不可得。即是如实空。)形物其着。(头头显露。法法全彰。即是如实不空。○古人云。见物即见心。无物心不现。与此同意。)其动若水。(性本无动。而流动随缘。)其静若镜。(空明之体。虽现万象。而无所动。)其应若响。(响随声应。而不自发。)故其道。若物者也。(若字。犹佛经之如字。如事如理。一切皆如。谓之如如不动。)物自违道。(抉其根源。咎由自取。)道不违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弗当矣。(凡夫耳目心力为物所囿。故违於道。若能超越视听形智之灭。则勿求而自得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道无方所。)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其所。(道非有无。)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心有心无。道未尝变。)唯默而得之。(不关语言文字。)而性成之者得之。(本性现成。岂假外求。)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发无知。何能情。发不能。何能为。(无知者真知也。真知现前。自然亡情。不能者真能也。真能现前自然不为。二发字。由本源性地发现。如花之开也。何能情。无妄情矣。何能为。无妄为矣。言其妄情妄为自然永断。)聚块也。积尘也虽无为而非理也。(申明情与无情之异。有情断惑证真而成道果。无情转为依报庄严。眼前尘块。皆是众生妄业所感。虽无为。而不同性地之无为。以性地之无为。能起神用。所以异也。)

列子引关尹语甚多。以此章为最精。世所传关尹子九篇者伪作也。得此章而读之。关尹子之面目见矣。

○汤问第五

汤问夏革

殷汤问於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後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後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汤疑万物有始。革以无始答之。汤会其意而知物无先後。革即申明终始循环之妙。复恐汤问物外事先。预以不知杜其推求之心。盖思虑所不及处即是物之外事之先也。汤又疑虚空有尽。革答不知。是截断情识之利刃也。汤不能领而固问之。革以有无二门详答。所言无者。十方虚空也。有者。天地万物也。虚空无极。天地有尽。人所共知。而说不知者何也。盖有从无生。无从有显。有无互摄。总非意言分别所能楷定也。故下文层层披剥。以明无极无尽之义。与内典所云。虚空无边。世界无边。众生无边。同意。

焦螟

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羣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角*虒]俞师旷方夜擿耳俛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

佛制罗汉饮水。只用肉眼观。不得用天眼观。若以天眼观之。欲求无虫之水。不可得矣。黄帝容成得天眼天耳通。能见焦螟之形。闻焦螟之声。所谓同斋三月心死形废者。修通之方法也。经云。一一微尘皆有广大法界。佛与菩萨集会说法。世人多不能信。若以焦螟之说证之。复何疑哉。

愚公移山

大形(人相。)王屋(我相。)二山。(巍然对峙。)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适当其中。)北山愚公者。(不度德。不量力。称之为愚。)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阅厯既深。方知二山为碍。)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二山亘於怀中。不能直道而行。)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於汉阴。可乎。(忽起移山之计。其愚不可及也。)杂然相许。(去塞就通。人所乐从。)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之心阳而直。其妻之心阴而曲。道心人心。两相违背。是以献疑而阻之。)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消散於不可见之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今有三人。即万夫之渐也。愚公之气壮矣。)叩石垦壤。箕畚运於渤海之尾。(不以己所恶者。贻害他人。)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京城氏有大家风范。助道缘也。以孀妻弱子而能助力。益坚愚公之志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叟之心思。如河流之屈曲盘旋。障道缘也。以世智辩聪。巧言乱德。幸愚公不为所动。不然。殆矣。)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以生灭心为主。凡夫意识也。虽相续无穷。而其力甚微。)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传送识也。)惧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者真识也。真识为主。能起大用。)帝感其诚。命夸蛾氏(夸。大也。蛾。能飞者也。即是大乘。亦名摩诃衍。)二子(一名奢摩陀。止也。二名毘婆舍那。观也。)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以大乘止观之力。除人我二山。顷刻都尽。)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履道坦坦。一望无垠。愚公从此安亯太平矣。)

此章策励世人精勤修道不存退志也。人我二见。为害甚巨。令修行者不得自由。故须除之。然以思惟心除之甚难。必由真智为主。以止观力而移去之。中间许多周折。形容初步艰难。至止观双行。而一道齐平矣。○愚公智叟。判然两途。学愚公者。能获大益。学智叟者。终身无成。世俗之人。鲜不以此言为迂也。

夸父追日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此章人皆不识其意之所指。合上章而观之。则晓然矣。愚公身老力衰。以子孙无尽之传。不限时代。而建业移山。竟得成功。夸父恃其身强力大。欲以崇朝之功。追及日影。遂致渴死。世之学道者。当以是为监。起恒常心。经久不懈。绵密用功。必能遂意。若以急躁心。求其速成。虽有大乘根器。亦不免於中途而废也。何则。克期太促。用力太猛。或遭邪魔。或觏疾病。以至退失初心。与渴死何以异哉。○愚公所移之山。人我障也。移其可移者也。夸父所追日影。虚幻相也。追其不可追者也。发趣异途。成坏立判矣。

两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鬬。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葢。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此章与二僧论风旛相似。所谓大小远近炎凉。皆是六识妄缘。都无实义。若离徧计性。此等情见纤毫不起。孔子见两儿迷执太坚。不能晓以大道。故且置之。而任其讪笑也。○今依天文格致家之理。亦甚易解。地为圆体。半径一万二千里。日初出时。远半径。日中时。近半径。晨光横射而来。故凉。午景直射而下。故热。又依视学。凡见远物。平视大於仰视。如将纸鸢之綫撒尽。执於远处则见其大。放至空中则见其小。此实证也。日初出时。蒙气厚。故显大。日渐高。蒙气渐薄。故渐小。此皆俗谛。无关大道。略述梗概。以破两儿之愚迷而已。

扁鹊换心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於谋而寡於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於虑而伤於专。若换汝之心。则均於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於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於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菩萨入俗利生。须学五明。文挚扁鹊。皆医方明者也。)

此章述扁鹊之神技也。以後世同类之事证之则不必剖胸换心。专易二人之神识。足矣。尝有道家者流。自嫌衰老。欲换少壮之身。与人同寝。即交易而去。又晋时有梵僧昙无谶者。人求其讲涅盘经。谶以不善华言。祈祷观音。夜梦观音易其头。遂通华言。而头之形容如故。乃观音之神力也。悟真篇内有投胎夺舍并移居之句。投胎者。住胎十月方生也。夺舍者。胎中婴孩。本有识神。於出胎时。被有力者撞而夺之也。世人临产。见有僧道或显者来。即此类也。移居者。必炼气功深。乘人之熟睡而换之。文中剖换之术。不必判其真假。但以扁鹊之神技。必有法互易神识。而令二人均其志气也。

师文鼓琴

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钧弦。三年不成章。师襄曰。子可以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之不能钧。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声。内不得於心。外不应於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後。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於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锺。温风徐回。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锺。霜雪交下。川池暴沍。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醴泉涌。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亡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後耳。

师文鼓琴三年而不成章。固有异於常人矣。文所存者数语。非但常人不知。恐师襄亦不能知。及其有得而试之。则变换四时。何其妙也。而疑之者则曰。文中有当春及秋当夏及冬八字。则知变换四时。必依当时原有之气候为本方能变为异时气候。是则欲试其技。必分四时鼓之。不能一时全试也。解之者曰。按此文意。应在一时。设鼓琴正当春时。以商弦叩之。则变而为秋。既变而为秋矣。即以所变之秋为本。而叩之以角弦。遂变而为春。作者但取文便。以春秋作一对。夏冬作一对。不暇计及夏之无本也。应以秋变而为夏。夏变而为冬。皆以所变之景物为本而转换之。遂得一日之间。备历四时。而毫无遗憾。乃命宫而总四弦。则祥瑞齐现。妙用全彰。宜乎师襄叹赏不置也。或疑鼓琴何关乎道。当知道体无所不在。琴之妙。即道之妙也。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於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於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拚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效娥之遗声。(上章鼓琴。此章讴歌。皆五明中之声明也。)

随举一技。至造极时。皆非思议所能及。此何故耶。因其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六根六尘。莫不皆然。故发为讴歌。能振林木。遏行云。徧虚空界显妙用也。以才生即灭之音声。而能绕梁三日。其经於众生耳根者。何其深也。至於哀哭长歌。而令人悲喜转变。不能自主。韩娥之声学。可谓至矣。然比於佛之音声。犹其小焉者。内典所载。法界无边。佛音声亦无边。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岂凡情所能测耶。列子此章述音声之妙。出过常情。以见本性德用。随处显露令人起欣慕之心耳。

来丹报雠

魏黑卵(麤恶之名。)以昵嫌杀丘邴章。丘邴章之子来丹。(诚笃之称。)谋报父之雠。丹气甚猛。形甚露。计粒而食。顺风而趋。虽怒。不能称兵以报之。耻假力於人。誓手劒以屠黑卵。(体弱志强。宜得宝劒)。黑卵悍志绝众。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类也。延颈承刃。披胷受矢。鋩锷摧屈。而体无痕挞。负其材力。视来丹犹雏鷇也。来円之友申他曰。子怨黑卵至矣。黑卵之易子过矣。将奚谋焉。来丹垂涕曰。愿子为我谋。申他曰。吾闻卫孔周。其祖得殷帝之宝劒。(有其人。方有其器。非殷帝不能用。非孔周不能藏。若入他人之手。早已化龙飞去矣。)一童子服之。却三军之众。(以威神制之。非在杀也。)奚不请焉。来丹遂适卫。见孔周。执仆御之礼。请先纳妻子。後言所欲。孔周曰。吾有三劒。唯子所择。皆不能杀人。(内典云。般若大火。烧尽一切世间尽无有余。而不损一草。即此义也。)且先言其状。一曰。含光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有。其所触也。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二曰。承影。将旦昧爽之交。日夕昏明之际。北面而察之。淡淡然若有物存。莫识其状。其所触也。窃窃然有声。经物而物不疾也。三曰。宵练。方昼。则见影而不见光。方夜。见光而不见形。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此三宝者。传之十三世矣。而无施於事。(劒之为用。非凡情所测。)匣而藏之。未尝启封。来丹曰。虽然。吾必请其下者。孔周乃归其妻子。与斋七日。晏阴之间。跪而授其下劒。(与斋七日。而於晏阴之间授之。此何物也。岂世间钢铁所铸者耶。其质在有无之间。来丹若不慎密。则失之矣。)来丹再拜受之以归。来丹遂执劒从黑卵。时黑卵之醉。偃於牖下。自颈至腰三斩之。黑卵不觉。(忒煞昏迷。)来円以黑卵之死。趣而退。遇黑卵之子於门。击之三下。如投虚。(人之形体本虚。世人妄以为实。今以宵练击之。方知其虚。来丹可以悟矣。何雠之足云。)黑卵之子方笑曰。汝何蚩而三招予。(来丹雠人也。忽而三招子。不悟何待。)来丹知劒之不能杀人也。叹而归。(来円既悟人劒俱空。报雠之念消矣。)黑卵既醒。(亦有悟时。)怒其妻曰。醉而露我。使我嗌疾而腰急。其子曰。畴昔来丹之来。遇我於门。三招我。亦使我体疾而支强。彼其厌我哉。(章末余波。不关道意。)

情与无情。皆以真空法性为体。证道之人。物不能伤。如别章所说。至精之物。亦不伤人。如此章所明。人皆以报雠不成。为来丹惜。我则以报雠事毕。为来円庆。何也。冤仇相报。无已时也。今知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则当处解脱。转热恼为清凉。岂非大快事哉。○或疑三劒。必无此物。今为释之。丙典所载忉利天王与修罗战用种种兵。四天王及护法诸天亦有执劒者。证知此劒乃天人所授也。殷帝御世。用此劒以降服鬼神。驱除恶魔。去其害民者。又若临敌交战。仗此劒以往。则敌兵威服。自然退却。殷帝既没。入於孔氏之家。惜乎来丹请下劒。志在杀雠。非其用也。倘来丹请上劒以往。数黑卵之罪。而以劒临之。自然[仁-二+氏]首下心。悔过请宥。从此黑卵改为良善。则劒之为用大矣。

○力命第六

力不胜命

力谓命曰。若之功奚若我哉。命曰。汝奚功於物。而欲比朕。力曰。寿夭穷达贵贱贫富。我力之所能也。命曰。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於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季札无爵於吴。田恒专有齐国。夷齐饿於首阳。季氏富於展禽。若是汝力之所能。奈何寿彼而夭此。穷圣而达逆。贱贤而贵愚。贫善而富恶耶。力曰。若如若言。我固无功於物。而物若此耶。此则若之所制耶。命曰。既谓之命。奈何有制之者耶。朕直而推之。曲而任之。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朕岂能识之哉。朕岂能识之哉。

力者。现世所用之才智也。命者。过去所作之业因也。业因为种。存於八识田中。强弱不齐。生熟不等。先後发现。即为果报。世人不知。称之谓命。自古以来。莫不皆然。列子此篇劝人安命。损却许多烦恼也。文中历叙寿夭穷达之差池。不与其人贤愚善恶相称。令人欲问彼苍而莫得其解。徒以一命字了之。章末自寿自夭等八个自字。隐含自种发现。自身酬业之意。非命所能制。不过直推曲任而已。不然。彼造物者何能受廓然大公之名哉。

北宫子安命

北宫子谓西门子曰。朕与子并世也。而人子达。并族也。而人子敬。并貌也。而人子爱。并言也。而人子庸。并行也。而人子诚。并仕也。而人子贵。并农也。而人子富。并商也。而人子利。朕衣则裋褐。食则粢粝。居则蓬室。出则徒行。子衣则文锦。食则粱肉。居则连欐。出则结驷。在家熙然有弃朕之心。在朝谔然有傲朕之色。请谒不相及。遨游不同行。固有年矣。子自以德过朕耶。西门子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北宫子无以应。自失而归。中涂遇东郭先生。先生曰。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耶。北宫子言其状。东郭先生曰。吾将舍汝之愧。与汝更之西门氏而问之曰。汝奚辱北宫子之深乎。固且言之。西门子曰。北宫子言世族年貌言行与予并。而贱贵贫富与予异。予语之曰。予无以知其实。汝造事而穷。予造事而达。此将厚薄之验欤。而皆谓与予并。汝之颜厚矣。东郭先生曰。汝之言厚薄。不过言才德之差。吾之言厚薄。异於是矣。夫北宫子厚於德。薄於命。汝厚於命。薄於德。汝之达非智得也。北宫子之穷。非愚失也。皆天也。非人也。而汝以命厚自矜。北宫子以德厚自愧。皆不识夫固然之理矣。西门子曰。先生止矣。予不敢复言。北宫子既归。衣其裋褐。有狐貉之温。进其茙菽。有稻粱之味。庇其蓬室。若广厦之荫。乘其荜辂。若文轩之饰。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东郭先生闻之曰。北宫子之寐久矣。一言而能寤。易怛也哉。

北宫子以世俗之见。与西门子较量穷达。宜乎为西门子所讪笑也。幸东郭先生以天命晓之。西门子既服。北宫子亦释然心安。何其感化之速耶。虽然。此三子者皆未闻道也。夫闻道者。不为命之所囿。而能造乎命者也。且能断己之命根。以出没於命所不及之处。人天三界随意寄托。十方国土应愿往生。博施济众而不受福德。永劫修行。而不辞劳瘁。菩萨有十力。佛有十力。皆以力胜。谓之力波罗密。何命之足云。若规规然以听天任命为宗亦终於随业流转而已。

○杨朱第七(此章恣情放逸非列子之书不足取也)

○说符第八

持後处先

子列子学於壶丘子林。壶丘子林曰。子知持後则可言持身矣。列子曰。愿闻持後。曰。顾若影则知之。列子顾而观影。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然则枉直随形而不在影。屈伸任物而不在我。此之谓持後而处先。

此以形影喻心法也。形枉则影曲。形直则影正。以喻心邪则万法皆恶。心正则万法皆善。法从心生。犹之影随形现也。学道之人。心有主宰则万法唯心所转。心则处先而能持其後矣。非若世人心随物转。不能自由。以致後先倒置也。屈伸任物而不在我一语是转机。恐後人执成死句。不能超脱耳。任物云者即是一切无心而已。

九方臯相马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跳-兆+(辙-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缠薪菜者有九方臯。此其於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於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臯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臯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此章可作三种喻。一者求经世之才。须具九方臯眼目。方能得伊尹太公其人者。二者接超世之机须具九方臯眼目。方能得六祖临济其人者。三者读载道之书。须具九方臯眼目。不在语言文字上计较短长。心与古会。而离言妙旨。豁然显露。求文字相。了不可得。观其言天下之马若灭若没。若亡若失。岂专论马也哉。其寄意远矣。唯九方臯观之以天机始能见其神。既得其神。则牝牡骊黄。何庸介意。故伯乐以得精忘麤等四句称之。此四句义。实为三喻之秘密心法也。

不死之道

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燕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燕君甚怒其使者将加诛焉。幸臣谏曰。人所忧者莫急乎死。己所重者莫过乎生。彼自丧其生。安能令君不死也乃不诛。有齐子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富子闻而笑之。曰。夫所欲学不死。其人已死。而犹恨之。是不知所以为学。胡子曰。富子之言非也。凡人有术不能行者有矣。能行而无其术者亦有矣。卫人有善数者。临死以诀喻其子。其子志其言而不能行也。他人问之。以其父所言告之。问者用其言而行其术。与其父无差焉。若然。死者奚为不能言生术哉。

此章示学道之要门也。知而未行者可以教人。而得其传者可以成道。此理之当然者。而世人每不信之。以致当面错过。终身无学。为治此病。分作三层。一者燕君不得其术而怒使者。纳幸臣之谏而释然无悔。可谓毫无灼见矣。二者齐子恨言者之死。而富子笑之。胡子申其正义。以解富子之诮。三者胡子引卫人之事以实其说。卫子得父之传而不能行。告之於人而人行之。与其父同。学道之人。苟知此意。则寻师访友。随处获益。然亦须辨其邪正。方不被外道所惑也。○不死之道。出自黄帝。战国末时。已失其传。秦皇汉武求之而不可得。後来金円之术行於世间。真伪杂出。梁隐士陶宏景得其真传。授之沙门昙鸾鸾遇菩提留支。详论不死之道。遂焚仙经而修净土。以观经为宗。即得上品上生。瑞应弥空。人所共见。六朝以来。行此法者。皆能往生净土。得不死之道。无有终极。此法以无量寿经。观经。阿弥陀经。往生论。四种为本。卷册具在。不烦他求。若不依此法。而别求师传。误入邪途。深为可惜。岂知不死之道。即在目前。人人可学。只须发起真实信心。便能超出三界。永脱轮回也。

简子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简子之误。在厚赏献鸠者。即以启网捕之害也。客以正义晓之。实探源之论。为人上者所当学。然不可以此言而遂废放生之善举也。盖力之所能禁者。禁之。力所不能禁者。买而放之。远追流水长者之遗风。而与业道众生结未来出世因缘。岂非菩萨道中之大方便乎。

鲍子进言

齐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中坐。有献鱼鴈者。田氏视之。乃叹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如响。鲍氏之子。年十二。预於次。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噆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哉。

田氏以世俗之见。叹天之厚於人。与西洋教意相同。鲍氏之子。突然而出。如霜钟破晓。警醒昏迷。非菩萨应化而何。此等语言。中夏未之前闻。唯西竺婆罗门制断肉戒。释迦降生。演说六道轮回之苦。一切有情。无非过去世中父母六亲。尚忍食其肉。以资一时之口腹哉。故楞伽经终之以不食肉。列子八篇将终。亦有二章述救护生灵之道。何其与佛经遥遥相应如出一辙耶。

冲虚经发隐

板存金陵刻经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