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禅林象器笺

第廿一类 经录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藏经

宋景濂护法录。宝积三昧集序云。释氏之书。有三法藏焉。曰经。曰律。曰论。经则佛与菩萨等所说。论则诸贤圣僧所着。唯律必佛口亲宣。而非诸大弟子之得与闻也。然而三藏之间。綂为十二部。分为大小中三乘。广大殊胜。无所不摄。其文久流中国。至秦而绝。汉遣郎中蔡愔及秦景。往使天竺。受其书以归。自是译师叠至。代有所增。以卷计者。梁则五千四百。隋则六千一百九十八。唐承隋乱之後。稍有废逸。开元之目。则五千四十八。至贞元中。则又增二百七十五。宋太平兴国以来。或翻译。或编纂。或收贞元未附藏者。又增七百七十五。逮元有国。又增二百八十六。其中颇不能尽知。今以千文纪之。自天至遵。为号者。五百八十六。通为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噫嘻其广矣哉。

旧说曰。大藏以千字文命函。未知始於何人。智昇开元目录。犹未言天地玄黄等。忠按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略出四卷。自大般若经六百卷已下。以千字文。天等字。命函帙。直到羣字。都四百七十九字。旧说云智昇未命之。葢不核及略出也。

释氏通监唐开元十八年纪云。沙门智昇。撰开元释教录二十卷。铨次大藏。经律论。凡五千四十八卷(自天地玄黄字。号止笙字函後数十函。系传录。及唐宋新译经)。

又护法录赠令仪藏主序云。三藏灵文。琅函玉轴。世所严奉者。凡五千四十八卷。六百亿三万一千八百八十八言。其刊定因果。竆究性相。则谓之经。埀范四仪。严制三业。则谓之律。研真显正。核伪摧邪。则谓之论。三者莫不具焉。

应庵华禅师录。有散藏经小参。

●五部大乘经

法华玄义云。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盘。

忠曰。大乘经。拣出五部。正从智者大师说(隋文帝时)。又曰。相传。此五部。华严。则取六十经(盖智者时。无八十经)。大集六十卷(大集三十卷。日藏月藏地藏十输各十卷)。大品三十卷。法华八卷。涅盘则取四十经(是亦智者时经)。总一百九十八卷(若以法华为七卷则一百九十七卷)。

云栖正讹集云。世人相传诵五大部谓是华严。涅盘。心地观。报恩。金光明五经。此讹也。五大部者。一大藏之总名。所谓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大集部。涅盘部。部统所属诸经如六曹为总。而统所属诸职也。若云五部中。各取其一。则般若部。一经不取。何名五部。

忠曰。五大部。可谓五部大乘也。云栖正世传之讹。则可尚矣。惜乎不原智者之说。私择五名。以为大藏总名焉。又惟云栖不取阿含部。岂可为大藏总名哉。若如此。则更重一讹。何能正讹。

兰溪隆禅师建长录。有檀越写五部大乘经上堂。南浦明禅师录。有大通忌。赞五部大乘经。陞座。相国空谷应禅师录有陞座数篇。皆能言五部纲领。

天境和尚无规矩。小笠原泰山居士拈香云。爰有海东宗师证公。抽出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名为五部大乘经。

忠曰。不辨五部。智者抽出。乃是三尺之暗也。

忠按。法华经二译。一西晋时。竺法护译。为十卷题云正法华经。二东晋时。鸠摩罗什译。为七卷题云妙法莲华经。然世唯用罗什译焉。如法护译。语意艰澁。利益不饶。故世不用之(扪蝨新话亦论二译短长)。

忠又按。智者择出五部。而其华严经智者之时。但有六十经矣。然今时五部。取八十经者何。盖六十经。竺法护之译。而语意不圆。利益惟少。故取八十经而已。

●四大部经

敕修清规祈祷云。或看藏经。或四大部经。或三日五日七日。随时而行。

佛祖统纪云。冯楫问道於杲佛日。顿悟心旨。南渡之後。所在经藏残阙。楫以奉资。造大藏经。四十八所。小藏四大部者。亦如其数。 注云。世以华严。涅盘。宝积。珠林。为四大部。

忠曰。珠林二字讹。当作般若。见物初賸语。及北磵文集。

物初賸语资寿教院经藏记曰。今所匦藏。特杂华。般若。宝积。涅盘四大部。与夫珠林之文而已。如不足何。

北磵文集江东延庆院经藏记云。教有半满。藏无小大。般若。宝积。华严。涅盘。合八百四十一卷。自五千四十八卷出。

忠曰。葢世俗。以五千四十八为大藏。以四部八百四十一卷者。为小藏。北磵欲辨此讹。故云藏无小大也。

●金刚经

忠曰。禅家专诵此经。弘忍慧能二大师。有劝奖语。又依慧能。初闻诵此经。心即开悟。又忍大师。为说此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如坛经说。

法宝坛经六祖自说行由云。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勤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又般若品云。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楞严咒

首楞严经长水疏云。首楞严者。梵语也。涅盘云。首楞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即一切事。究竟坚固也。得此三昧。观法如幻。於法自在。 又咒末疏云。此咒。四百二十七句。前诸句数。但是归命诸佛菩萨。众贤圣等。及叙咒愿加被。离诸恶鬼病等难。至四百十九。云跢侄他。此云即说咒曰。从四百二十唵字去。方是正咒。如前云六时行道诵咒。每一时。诵一百八徧。即正诵此心咒耳。如或通诵。更为尽善。

大明仁孝皇后劝善书云。白伞盖者。二千一百三十字。

首楞严经圆通疏云。临川克立曰。昔天台智者大师闻西域有是经。夙夜西望愿见。而未及见也。唐武后长安末。般剌密帝三藏。始持梵本。自南海至广州。会宰相房融。知南铨在广。请就制止寺译出。而笔受之。中宗神龙元年乙巳。五月念三日。经成。誊写入奏。适朝廷多故。未遑颁行。有神秀禅师。入内道塲。见所奏本。传写归荆州度门寺。时慧振法师。访度门而得之。经始传。天宝十年。西京兴福寺惟悫法师。复於故相房融家。得其笔受之本。始作疏解。而广传之。

旧说曰。禅刹诵楞严咒。始自唐北宗神秀大师。忠曰。克立但言。神秀传写此经。归度门寺。未得神秀。始诵此咒之证。旧说附会。此类不一。然既写得。则理可诵咒。

荣西兴禅护国论云。楞严经云。佛言。阿难。持此四种律仪。皎如氷霜。一心诵我般怛罗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以为其师。着新净衣。燃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结界。建立道塲。求於悉地。速得现前。於道塲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乃至心得正受。一切咒诅。一切恶星。不能起恶。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等。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於散乱心。心念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何况决定菩提心者。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出现世时。能生灾异。有此咒。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障。永不能入。是故如来。宣示此咒。於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文)。禅院恒修。此是白伞盖法也。镇护国家之义明矣。

僧史略曰。灌顶坛法。始於不空。代宗永泰年中。敕灌顶道塲处。选二七人。为国长诵佛顶咒。及免差科地税云。

释氏资监云。唐代宗大历九年甲寅。道士史华以术得幸。因请立刃梯。与沙门觕法。有旨。两街选僧。克日较胜负。沙门崇惠常诵楞严咒。表请挫之。帝率百僚。临观。史华革履。刃梯而上。命惠蹑刃而昇。往复无伤。惠乘胜。命聚薪於庭。举烈焰。惠入火聚呼华入。华惭汗不敢正视。帝大悦。赐崇惠号护国三藏紫衣。

●白伞盖神咒

楞严咒称白伞盖神咒。即八句陀罗尼也。

首楞严经曰。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温陵会解云。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体绝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神咒从此流演。故名心咒。

智广编密咒圆因往生集。载大佛顶白伞盖心咒云。

捺麻厮怛(二合)达(引)须遏怛(引)也啊罗诃(二合)矴萨灭三莫[口*捺]薛怛涅达(引)。唵 啊捺令觅折宁。觅(引)罗末唧罗(二合)[口*捺]呤。末(舌齿)[口*捺]末(舌齿)[口*捺]祢。末唧罗(二合)鉢(引)祢癹(怛)。吽[口*能][口*(隆-一)](二合引)癹(怛)莎(引)诃。

●大悲咒

敕修清规。旦望藏殿祝赞云。维那举大悲咒。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唐西天竺伽梵达摩译。

经咒功德。如彼说。

大慧普说云。如大悲咒云阿游孕。杜撰者。辄敢易游字为逝。且言。是鬼名。因鬼告以名阿逝孕。由是易之。此由可怪。既云秘密伽陀。又是古圣师译。岂可信鬼语。而诬先圣耶。信知学不经师。岂免邪解。丛林公论云。乾道间。伊庵权和尚。董天台平田。有士人陈德夫。访之曰。大悲神咒。旧本作阿游孕。新改为阿逝孕。谓神人现而正之。如何。庵曰。咒乃如来秘密之言。十师未尝译也。字或可改。咒已译矣。

●消灾咒

敕修清规祈祷云。如祈晴祈雨。则讽大悲咒消灾咒大云咒。

佛说大威德金轮佛顶炽盛光如来消除一切灾难陀罗尼经一卷。施护译。

佛说炽盛光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一卷。

经云。我今说过去娑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乃至)受持读诵此陀罗尼者。能成就八万种。吉祥事。能除灭八万种。不吉祥事(详如经说)。

●尊胜陀罗尼

宋高僧传。唐五台山佛陀波利传云。释佛陀波利。华言觉护北印度罽宾国人。忘身徇道。徧观灵迹闻文殊师利在清凉山。远涉流沙。躬来礼谒。以天皇仪凤元年丙子杖锡五台。虔诚礼拜。悲泣雨泪。冀覩圣容。倐焉见一老翁。从山而出。作婆罗门语。谓波利曰。师何所求耶。波利答曰。闻文殊大士。隐迹此山。从印度来。欲求瞻礼翁曰。师从彼国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否。此土众生。多造诸罪。出家之辈。亦多所犯。佛顶神咒除罪秘方。若不齎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亦何能识。师可还西国。取彼经来。流传此土。即是徧奉众圣。广利羣生。拯接幽冥报诸佛恩也。师取经来至。弟子当示文殊居处。波利闻已。不胜喜跃。裁抑悲泪。向山更礼。举头之顷。不见老人。波利惊愕。倍增虔恪。遂返本国。取得经廻。既达帝城便求进见。有司具奏。天皇赏其精诚。崇斯秘典。下诏鸿胪寺典客令杜行顗。与日照三藏。於内共译。译讫。嚫绢三十匹。经留在内。波利埀泣奏曰。委弃身命。志在利人。请帝流行。是所望也。帝愍其专切。遂留所译之经。还其梵本。波利得经。弥复忻喜。乃向西明寺。访得善梵语僧顺贞。奏乞重翻。帝俞其请。波利遂与顺贞。对诸大德翻出。名曰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与前杜令所译者。咒韵经文。少有同异。波利所愿既毕。却持梵本。入于五台。莫知所之。

无住和尚杂谈集云。圣一国师。住东福日。行事稠於余禅院。朝诵楞严咒。日中讽尊胜陀罗尼七遍。有渡宋老僧。启国师曰。若欲行宋样。则何不一随彼事例。国师曰。宋土僧则如法坐禅。四时坐禅外。犹有常坐者。凡彼国。无道无俗。多务坐禅故省於行事耳矣。如日本禅僧。不然。不专於禅定。若复疏畧乎行事诵咒何以消信施。若汝辈修禅。如同宋僧。则废行事。亦可也。其僧无以答焉。尊胜经说消信施功能。复令魔外远潜。一时天狗魔凭人言。我亦欲往东福。但怖他尊胜陀罗尼。

●无量寿咒

敕修清规圣节云。讽无量寿咒。举药师号。

佛祖通载云。弘教集云。元世祖。命僧念无量寿王陀罗尼经。能念者。赐疋帛称赏。

圣节。诵无量寿咒。必是此经陀罗尼也。非谓往生咒。

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一卷。那烂陀寺法天译。

经云。佛言。今此阎浮提世界中。人寿命百岁。於中多有造诸恶业。而复中夭。若有众生。得见此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功德殊胜。及闻名号。若自书写。若教他人。书是经竟。或於自舍宅。或於高楼或安精舍殿堂之中。受持读诵。遵奉礼拜。种种妙华。烧香。粖香。涂香。华鬘等。供养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如是短寿之人。若能志心。书写受持。读诵。供养礼拜。如是之人。复增寿命。满於百岁。

●观音聪明咒

村寺清规云。童行方入寺(乃至)宜教观音聪明咒久而渐渐聪明。

忠曰。陀罗尼集经。有观世音说咒药服得一闻持陀罗尼。又有观音闻持不忘陀罗尼。又续观音感应集有观音智慧咒。所谓聪明咒。是乎。

续观音感应集云。赵师炳。事观音大士甚虔。行徽严道中。壁间有大士所说智慧咒语。且云。若人受持。满二百万遍。智慧不与我等。我誓不成正觉。咒曰。唵婆罗婆罗。三婆罗。三婆罗。印涅唎野。弥输陀尼。唵噜唵噜。折唎曳鏁诃。

●经马

忠曰。日本禅刹祈祷。或盂兰盆会等。印造心经及马图。加之纸钱。先挂殿柱。经罢而焚化。未知何时起。必是宋国禅林之法。此方传习而已。盖人鬼道异。若火化之。则得他受用。详钱财门纸钱处。今绘马。火化之。则鬼得取而乘。亦如此。

丰後州大分郡真萱村。松冈有松冈山长兴寺。东福门派要翁纲禅师。为开基祖。其扁额。宁一山书。寺有马经之印板。是要翁时物。经则心经马图亦如今所绘也。要翁即圆尔之第四世。

已下畧引事证。

空谷尚直编云。浙右有人。印造佛天三界纸马。开张店业。店屋楣间。平铺阁板。作卧室於阁上。一夜触翻尿器。淋漓污马。仍将此马。晒乾卖之。本年从店中。提出此人。雷打死於门前。

王同轨耳谈云。蕲水薛府尹均。永乐时人。往巴河镇。平生清苦。上亦甚称之。橐无一钱。在任积俸。置纸马板数副。以贻子孙。今巴河薛铺纸马。独易售。人犹称薛府尹纸马。可谓厚於贻矣。

博异志云。开元中。琅邪王昌龄。自吴抵京国。舟行。至马当山。属风便。而舟人云。贵贱至此。皆合谒庙以祈风水之安。昌龄不能驻。乃命使。赉酒脯纸马。献于大王。而以一首诗曰。青骢一疋崑仑牵。奉上大王不取钱。直为猛风波里骤。莫怪昌龄不下船。

宋史礼志云。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北朝皇太后。凶讣。遣使来告(云云)。焚纸马。皆举哭再拜。

归元直指临终四关云。不求出世善根。为爱家园长旺。以致临终遭病。怕死贪生。信受童儿呼神唤鬼。烧钱化马。杀戮众生。缘此心邪。无佛摄护。

忠曰。此是责贪生謟鬼。不求出缠。非必言烧钱化马。是邪业。

元亨释书云。释道公。居天王寺。持法华有年矣。尝诣熊野安居。夏终还本寺。暮过一村。无居宅。宿大树下。夜半有骑马者。三十余人。至树下。一人呼曰。翁在乎。答曰在。曰何不前去。答曰。马足损。不任乘。龄又衰老。不能徒步。诸骑过去。明旦公怪。巡见树下。有小神祠。其像朽弊。前有片板。上图马形。前足之处。其板破裂。公便以丝系补。欲试神言。次夜犹宿树下。中夜前骑又来。呼翁。乘马而出。向晓更。翁归来。谢曰。承师赐治马脚。不堪幸也。乃出甘饍饷公。公曰数骑何人。翁曰。行疫神也。神巡管内。我为前驱。若不出。必受笞骂。今蒙师惠。嘉庆深矣。

忠曰。焚马多见本据。焚经难得其证。适得焚尊胜咒施鬼事。是可以证焚心经也。

异闻总录云。李泳子永。平生常印尊胜陀罗尼幡。焚施鬼道。淳熙六年。为坑冶司干官。分局信州。次年十二月。被檄至弋阳。邑宰招饮。归已侵夜。卧驿堂。睡未交睫。见二妇人。一冠一髻。徘徊往来於室中知其为异物。不及问。少焉微寤。则已逼床下。李祝之曰。若有所言。可明告我。不然。托诸梦可也。展转间。复睡。梦两人来拜曰。见公无所求。只欲得常印尊胜幡耳。李曰。吾在役。固未尝携来。柰何。曰候公归信州见赠。未晚。扣其姓氏。曰无用问。当自知之。明旦访诸人其从行虞候能言。云。比年广州卢彝通判之妾。以产终此室。今顶髻者。是矣。其冠者。不知何人。李还舍。为印数十本。焚与之。

●语录

忠曰。禅祖语要。不事华藻。以常谈直说。侍者小师。随而笔录。此名语录。

正字通云。录音鹿。誊写曰录。又书篇名。梁阮孝绪七录(云云)。宋诸儒。有语录。名臣言行录。

文心雕龙云。录者领也。古史世本。编以简策。领其名数。故曰录也。

●话则

丹鈆总录云。佛书以一条。为一则。洪景卢容齐随笔。史绳祖学斋占毕。用之。

品字笺云。则法则。凡制度品式之有法者。皆曰则。

祖庭事苑云。宗门因缘。不言一节一段。而言一则者。葢则以制字。从贝从刀。贝人所宝也。刀人所利也。所发之语。若刀之制物。以有则也。故人皆宝之。以为终身之利焉。是知谓一则者。不无深意也。

忠曰。佛祖说话。可为学者法则。故言话则又言话几则。不必用事苑凿说矣。

●公案

中峯山房夜话云。或问。佛祖机缘。世称公案者。何耶。幻曰。公案乃喻乎公府之案牍也。法之所在。而王道之治乱。实系焉。公者。乃圣贤一其辙。天下同其途之至理也。案者。乃记圣贤为理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尝无公府。有公府者。未尝无案牍。盖欲取以为法。而断天下之不正者也。公案行。则理法用。理法用。则天下正。天下正。则王道治矣。夫佛祖机缘。目之曰公案。亦尔。盖非一人之臆见。乃会灵源。契妙旨。破生死。越情量。与三世十方。百千开士。同禀之至理也。

联灯会要黄檗运禅师章云。次日陞堂云。昨日寻羚羊僧。出来。其僧便出。师云。昨日公案。老僧休去。作麽生。僧无语。师云。将谓是本色衲子。元来是义学沙门。拈拄杖。即时打出。(盖禅帖公案之言。始见于此。 广灯文异。)

碧岩录。三教老人序云。尝谓。祖教之书。谓之公案者。倡於唐而盛於宋。其来尚矣。二字。乃世间法中。吏牍语。其用有三。面壁功成。行脚事了。定盘之星难明。野狐之趣易堕。具眼为之勘辨。一呵一喝。要见实诣。如老吏据狱谳罪。底里悉见。情款不遗。一也。其次。则岭南初来。西江未吸。亡羊之岐。易泣。指海之针。必南。悲心为之接引。一棒一痕。要令证悟。如廷尉执法。平反出人於死二也。又其次。则犯稼忧深。系驴事重。学奕之志。须专。染丝之色。易悲。大善知识。为之付嘱。俾之心死蒲团。一动一参。如官府。颁示条令。令人读律知法。恶念才生。旋即寝灭。三也。具方册。作案底。陈机境。为格令。与世间所谓金科玉条。清明对越诸书。初何以异。祖师所以立为公案。留示丛林者。意或取此。

虎关链和尚曰。公案者。寄世事而立名。唐土有六省。日本有八省。省者。俗云奉行者。武士诉武家刑罚事。则属兵部省刑部省决之。民诉田壤事。则民部省决之。判文事。则治部省决之。凡诸奉行者。以自古公界所定法式。聚置之於案上。仍拟于今之所讼。而理之。日本法家人。以延喜式目弘仁式目沙汰而理之。即是也。宗门公案亦尔。提撕古人相师。所定之法。是非一人之私法。便天下公共之理也。

云栖正讹集云。公案者公府之案牍也。所以剖断是非。而诸祖问答机缘。亦只为剖断生死。故以名之。总其问答中。紧要一句。则为话头。如一归何处。因甚道无。念佛是谁。之类。是也。千七百则。乃至多种。皆悉如是。

居家必用。吏学指南册籍类云。公案。谓公事始末也。

又埀说部。拈古处。东山外集说。

●偈颂

飜译名义集云。伽陀。此云孤起。妙玄云。不重颂者名孤起。亦曰讽颂。西域记云。旧曰偈。梵本略也。或曰偈他。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唐言颂。

又云。只夜此云重颂。妙玄云。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亦曰应颂。颂长行也。

忠曰。禅宗偈颂。寻源。二十八祖。有传法偈。慧能神秀呈偈。见己所解。尔降倡於赵宋。而炽於胡元。汾阳作广智歌。雪窦圆悟。铿訇。埀模范矣。

禅林宝训云。万庵曰。颂始自汾阳。暨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後之作者。驰骋雪窦。而为之。不顾道德之奚若。务以文彩。焕烂相鲜。为美。使後生晚进。不克见古人浑淳大全之旨。乌乎。

山庵杂录云。竺元先师谓。做颂。须事理俱到。譬如打索。两股紧缓不同。则不堪矣。大川和尚。作蜘蛛颂。固好。但其中三字。於理固无害。於事则不然。其颂云。一丝挂得虗空住。百亿丝头杀气生。上下四围罗织了。待无漏网话方行。末後三字。於蜘蛛却无交涉。又题出山相云。龙姿凤质出王宫。垢面灰头下雪峯。誓愿欲竆诸有海。不知诸有几时竆。以雪峯易雪山拘韵耳。而此地有雪峯。其名既显。似觉有妨。所以不纯也。

竺仙疑问云。宗门偈颂。唯是发明佛祖大事。非达佛祖之知见。孰能为之。颂者诵也。称述也。美盛德之形容。歌诵盛德也。谓以偈言。称颂其事。以美其德也。所谓游扬德业。褒赞成功。是矣。而佛菩萨。正当宣扬之时。皆以宝音梵呗。演而为微妙清雅之韵。悠扬讽咏。优游彬蔚。婉而成章。乃涵不尽深长之意。令人乐闻。今兹翻译。莫能写之。唯掇其大意耳。是故经偈。亦无有押韵也。东土诸祖。始稍体之。是皆悟明通达。冲口而成。非假造作。法滋既久。华竺两狎。人心转巧。机变迭出。遂寄调於风雅之音。播扬西来不传而传之意也。且诗者。止乎六义而已。宗门玄唱。则有俨若。含於六义者。有超然於六义之表。而绝去世间翰墨畦迳之外。来不知踪。去不知迹。非意可求。非情能测。若或体其所飜经偈之作。则逼似之。唯其达人。千变万化。所谓青出於蓝。冰寒於水。而成亹亹者欤。自古至今。代不乏贤。然虽近今。而能超於前作者。时亦有之。第不多耳。梦岩旱霖集。跋北磵诗集云。诗也者。人之情性也。因感触而生(云云)。吾释偈颂。据彼之方。有只夜者焉。有伽陀者焉。昔人曰。偈或偈佗。盖梵音之讹略也。按梁僧史。罗什语慧叡曰。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见佛觐王。咏歌功德。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传译大意。以诏後世。有如嚼饭与人。非特失味。乃令呕哕也。什辄制偈。赠沙门法和曰。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满九天。此土之偈。滥觞于此。自尔以降。达磨对扬衒之作偈。以至。汾阳雪窦或古或律。偈颂独盛于吾门。向所谓情性之本。发为玄言奇唱。葢诗律特其寓也耳。卿睦庵曰。诗而非诗。乃此也。然悠悠後学。不本宗猷。肆笔而成。全无羞愧。如峨嵋鵶臭。十倍隐之。何其多耶。至若黄龙之由有没二字。服其妙密。则葢寡矣。其末流甚者。闻云秋云秋水共依依。则曰此诗也。闻云倒骑佛殿上天台。则曰此颂也。欲不笑而得乎。夫内无所得。语言惟贵。则虽咸池三百首。金薤千万篇。竟何补於吾道之万一耶。北磵老子。从涵养酝藉之中。获超然自得之妙。离文字之缚。脱笔墨之畛畦。文章钜公与交。则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谓之诗也亦得。衲子与酬唱。则痛快过乎棒喝之用事。谓之颂也亦得。与夫休己岛可之徒。雕肝镂肾。抽黄对白。以诗着名者不亦邈乎。

旧说曰。妙喜中岩月和尚云。诗与颂别。颂者倒骑佛殿。出山门等。活语。是也。诗者秋云秋水共依依等。细调柔和语也。

忠曰。野哉斯言。此必逐弊风文字禅者之说。非中岩也。纵作倒骑佛殿等语。若不具眼。则非颂。亦非诗。无可名焉。纵作秋云秋水等语。若具禅意。则可为颂也。昔麟一庵。颂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用司空曙诗全篇曰。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绝海特赏之。可知颂与诗之辨。在意旨而不在言语。

●颂古

小补韵会。宋韵云。颂。似用切。说文。颂。貌也。广韵歌也。

子夏毛诗大序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周礼大师。六诗注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

毛诗注疏。周颂正义云。颂之言容。歌成功之容状也。

诗经。周颂朱熹注云。颂者。宗庙之乐歌。大序所谓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盖颂与容。古字通用。故序以此言之。

唐贾岛二南密旨云。颂者。美也。美君臣之德化。

忠曰。颂名。本起于六诗(风赋比兴雅颂)。歌诵盛德。以告于神明者也。如禅家颂古。则举古则。为韵语。而发明之。以为人。亦是歌诵佛祖之盛德。而扬其美。故名颂古。

汾阳无德禅师录有颂古一百篇。禅家颂古。以此为权舆。

禅林宝训云。万庵曰。颂始自汾阳。暨雪窦。宏其音显其旨。汪洋乎不可涯。 又云。心闻贲和尚曰。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矣。

碧岩录云。大凡颂古。只是绕路说禅。拈古。大纲据款结案而已。

云卧纪谈云。大沩佛性禅师。为其嗣者。潭州惠通旦公。尝颂觉铁觜先师无此语话曰。谁道先师无此语。焦尾大虫元是虎。胡蜂不恋旧时窠。猛将不归家里死。急着眼。勿回顾。若会截流那下行。帀地清风随步武。佛性见而谕之曰。颂古拈古。要奢俭得所。如人解使钱。不必多也。及颂黄檗示众。噇酒糟话曰。荆棘林中宣妙义。蒺[卄/梨]园里放毫光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佛性颔之。

竺仙疑问云。颂古之作。譬之儒家。则犹咏史也。复几数百载矣。盖始於宋国初汾阳。是时尊宿。皆悉浑厚蕴藉。不尚浮靡。天禧间。雪窦以辩博之才。恢宏其音。莫不卷舒抑扬。纵横得妙。後之作者。莫出其右。然亦有以其美意变弄求新琢巧。变其宗风。失古淳全之作矣。至於景定咸淳之间。所谓大道衰。变风变雅之作。於是雕虫篆刻竞之。仿効晚唐诗人。小巧声韵。思惟炼磨。而成二十八字。曰道号颂。时辈相尚。迨今莫遏。於中虽有深知其非。而深欲绝去之者。然以久弊。不能顿除。勉随其时。曲就其机。亦复不拒来命。时或秉笔。觌面信手赋。塞所需。聊为方便接引之意也。然以其音律谐和。与夫事理句意俱到。而 脱者。使或哦之。诚亦可人。然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宜乎人其爱之。若夫欲济饥馁。不可得也。

●道号颂

竺仙和尚说。见颂古处。

●赞

丛林盛事云。前辈赞佛祖偈句。并自赞语。各有矜式。今之例多杜撰。如自赞。亦如赞佛祖之语。良可笑耶。唯密庵。最得其体。赞云。在家不读书。行脚不参禅。随流闲打閧。掘地觅青天。如今老大空追悔。捻人痛处力加鞭。涂毒亦云。眼瞎耳恒聋。鼯鼠技已竆。要见岩中主白云千万重。咄。具眼者宜辨之。

●法语

东明日禅师录。示嗣芳侍者语云。法语之作。为进道勉励之助。先辈是皆不得已。而出一言半句。示一机一境。如穿杨之箭。不发而已。发则必中。近习师法不严。以法语为称己长。发越胸中不平。何益於本分事。况复发越己长不平之者。其亦鲜矣。

希叟昙禅师录示日本平将军法语云。昨承建长乡老禅师。赐书为阁下需语。三思。前辈大老。与士大夫。交游未深。不知造蕴。不敢轻易通信。恐悞於人。况小僧耶。

东山空禅师法语云。今时一种风范。直是好笑。如袖纸烧香。求偈颂。觅法语之类。是也。更有一般瞎老师。不辨来机。便向他雪色纸上。屙一堆。学家珍藏。以为护身符子。苦哉苦哉。

痴绝冲禅师录。示巽升维那语云。所谓法语者。盖前辈有道之士。提持佛祖不传之妙。警悟学者。余之不敏。乌足以能之。

寂室光禅师录。示真源禅者语云。法语者。道眼明白底。本色宗匠事业。以其宗说俱通。意句圆活。而衲子。取为参禅之标式而已。是故得之者。如袖隋珠卞璧而归家也。实非单见浅识之流。容易所议。纵使勉强而作。非唯无益於他。恐招谤乎己之必矣。

恕中愠禅师录题无准书浮山远录公语後云。昔玉山痴翁。凡有学者。求警训。往往伸纸。丝墨作斗方。书般若心经。及古德语。以酬之。於纸尾惟记年月。署己名而已。更不别加一字。盖其与佛祖。同一舌头。同一宣说。贵在控人入处。实不在驰骋翰墨。且与古人。述而不作之意合。

大集经云。佛言。法语者。凡所演说。依法而语。观法念法。奉行於法。行至处法。求法欲法。乐法修法。法幢法仗。庄严。法器法灯。法明法念。法意法有。法所庄严璎珞。法床法仪。法护法财。法无竆尽。广大无边。法事法身。法口法意。菩萨。具足成就如是等法。是名法语。法语者。真实之语。守护法语(云云广说)。 又云。法者则不可获。无有文字。而无言说。亦无辞。无色无见。亦无所趣。无言诲。亦无所教。无心意识无有尘垢。无明无暗(云云广说)。

智度论云。菩萨。知能利益者。皆是佛法。若不能利益虽种种好语。非是佛法譬如种种好药。不能破病。不名为药。趣得土泥等。能差病者。是名为药。

●行状

忠曰。状书名德行业曰行状。

正字通云。状形象也。又形容之也。

文选文宣王行状。注云。良曰。述其德行之状。

文心雕龙云。状者。貌也。体貌本原。取其事实。先贤表諡竝有行状。状之大者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