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难经校注

三十七難至四十五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三十七難

提要:本難討論兩個問題:一、説明七竅各與五臟相通,七竅功能正常與否,關鍵在於與其相通之臟氣和與不和。二、經脈的氣血運行,根源於臟腑。臟腑受邪,使經脈氣血不和,隂陽之氣太盛而不相榮,則爲難治的關格之證。

三十七難曰:五藏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藏者,當上關於七竅也〔1〕。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白黑〔2〕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穀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

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結爲癰。

〔1〕 當上關於七竅也 “七”原作“九”。《靈樞·脈度》作“常内閲於上七竅也”。《集注》楊注:“七竅者,五藏之門户。”是楊(楊玄操或楊康候)所據本亦作“七”。按,既云“上關”,則當指頭面七竅。下文所舉亦均係上竅,可證。作“七”爲是。據改。下“七竅”同。

〔2〕 白黑 即五色之意。《淮南子·修務訓》:“今夫盲者,目不能别晝夜,分白黑。”

邪在六府,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藏,則隂脈不和;隂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隂脈盛矣。隂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1〕也,故曰關〔2〕;陽氣太盛,則隂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2〕。隂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3〕。

〔1〕 不得相營 《句解》無“相”字,下兩句同此。

〔2〕 故曰關 故曰格 原“關”“格”兩字倒。《素問·六節藏象論》、《靈樞·終始》、《靈樞·禁服》等并以陽盛極爲“格”,隂盛極爲“關”,合於醫理。徐大椿曰:“此篇自首至此,皆《靈·脈度篇》文,而止易數字,既無發明,又將關格二字隂陽倒置,開千古之疑案,不知傳寫之,抑真越人之擅易經文也。”今乙正。

〔3〕 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句解》無。

經言氣獨行於五藏,不營於六府者,何也?

然,氣之所〔1〕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隂脈營於五藏,陽脈營於六府〔2〕,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3〕不覆溢。人氣内温於藏府,外濡於腠理。

〔1〕 所 《集覽》本無。

〔2〕 府 《集覽》本此下有“隂陽相貫”四字。

〔3〕 其 《集覽》本作“而”。

按語:一、孔竅與五臟的對應關係,亦爲藏象學説的内容,反映了中醫學的整體觀點。

二、本難關格之概念,與本書三難之“關格”意義不同。此處所論是指隂陽氣太盛不得相營,三難則言脈。

三十八難

提要:本難討論“藏有五”“府有六”的問題。指出三焦主持諸氣,和有名而無形的功能特點。

三十八難曰:藏唯〔1〕有五,府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府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别〔2〕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府也,故言府有六焉。

〔1〕 唯 獨也。亦作“惟”。《廣雅·釋詁三上》:“唯,獨也。”清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三:“惟,獨也。或作唯。”

〔2〕 别 此下疑脱“使”字。本書六十六難云:“三焦者,原氣之别使也。”參閲六十六難注。

按語:關於三焦問題,可參閲六十六難按語,及八難、二十五難、三十一難、三十九難、六十二難、六十六難等原文。

三十九難

提要:本難承上文臟惟有五,腑獨有六之説,繼續討論腑有五,臟有六的問題。指出腎有兩臟,故五臟亦即六臟。三焦不同於其他五腑,它不屬於五臟,所以六腑實爲五腑。

三十九難曰:經言府有五,藏有六者,何也?

然:六府者,正〔1〕有五府也。然五藏亦有六藏〔2〕者,謂腎有兩藏也。其左爲腎,右爲命門。命門者,謂〔3〕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藏有六也。

府有五者,何也?

然,五藏各一府,三焦亦是一府,然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

〔1〕 正 《評林》、《圖注》、《闡注》本并作“止”。按,“正”猶“止”。《詩·終風》:“見侮慢而不能正也。”毛傳:“正猶止也。”《論語·述而》:“正唯弟子不能勞也。”“正”亦解作“止”,即“僅”“只”之意

〔2〕 藏 《太素·本輸》楊注引《八十一難》無。

〔3〕 謂 《本義》本無。

按語:本難以腎臟分爲左腎、右命門,而使五臟成爲六臟。内容與三十六難重複。以三焦不屬於五臟,可不列於六腑之中,其精神與三十八難基本一致。可參閲。

四十難

提要:本難以五行理論解釋鼻知香臭與耳能聞聲的問題。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1〕,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2〕,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2〕,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1〕 候 《説文·人部》:“候,伺望也。”作名詞解,引申爲監望敵情之哨所。《後漢書·光武帝紀》:“築亭候”。李賢注:“亭候,伺候望敵之所。”此處指人身孔竅,是伺望五臟活動外在表現之所。故亦稱“外候”。

〔2〕 金生於巳 水生於申 《句解》李駉注云:“金長生在巳,水長生在申。”《難經經釋》徐大椿曰:“此以五行長生之法推之也。木長生於亥,火長生於寅,金長生於巳,水長生於申。以其相生,故互相爲用也。”這是五行學説中金生水、水生木……之外的又一種相生規律。金生於巳,水生於申,木生於亥,火生於寅。均爲隔四相生。故或稱“五行長生”。内容見《淮南子·天文訓》。該文云:“金生於巳,壯於酉,死於丑,三辰皆水也。水生於申,壯於子,死於辰,三辰皆金也。故五勝,生一,壯五,終九。”據此,説明如下:將十二地支按東南西北順次排列,每隔四支(辰)即第一、第五、第九位,屬五行中同一行。故巳酉丑屬金,申子辰屬水,亥卯未屬木,寅午戍屬火,按生一、壯五、終九的規律,金的第一位爲已一,故金生於已。第五位爲酉五,酉是西方金的本位,故壯於酉。第九位爲丑九,故終於丑。同理,水的第一位爲申(一),故水生於申。第五位爲子(五),子是水的本位,故壯於子。第九位爲辰(九),故終於辰。餘依此類推。見下圖:

按語:關於五臟與五色、五臭、五味、五聲、五液的特殊聯系,已於三十四難作了詳細論述。本難提出五臟對色、臭、味、聲、液五者又各有專主,兩者可相互補充。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的理論,在四十九難亦有應用。均可參閲。

四十一難

提要:本難以肝與東方春、木的相應關係,對人體肝獨有兩葉的問題,進行解釋。

四十一難曰:肝獨有兩葉,以〔1〕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2〕,去太隂尚近,離太陽不遠〔3〕,猶有兩心〔4〕,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1〕 以 通“與”。《經傳釋詞》卷一:“廣雅曰:以,與也。《詩經·大雅·皇矣》: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馬瑞辰《通釋》:“以、與,古通用,聲以色,猶云聲與色也,夏以革,猶云夏與革也。”

〔2〕 親 《廣雅·釋詁三上》:“親,近也。”

〔3〕 去太隂尚近,離太陽不遠 “太隂”,在此指冬季。“太陽”,在此指夏季。意即肝木應春,春季介於冬、夏兩季之間。

〔4〕 猶有兩心 言春季既有冬季之寒意,又漸見夏季之温暖,未離乎隂,復漸於陽,故猶有兩心。丁德用曰:“猶有兩心者,爲離太陽,戀太隂,有此離戀,故言兩心也。”

按語:對“太隂”“太陽”的解釋,有多種意見。如:一、指冬季、夏季。二、指七月、六月。三、指手太陰經、手太陽經。四、指脾與膀胱。五、指腎與心。六、指脾與腎等。從原文分析,所問是肝獨有兩葉與何者相應的問題。答語以草木甲坼之初,萌生兩葉等自然現象,以與肝有兩葉相比擬。則太隂太陽當指季節爲是。正如滑壽所云:“隆冬爲隂之極,首夏爲陽之盛,謂之太隂太陽,無不可也。”

四十二難

提要:本難論述人體五臟和從口腔至肛門整個消化道的解剖部位、形態、大小、長度、重量、容量、内容物等,指出神、魂、魄、意、志等分藏於五臟,説明五臟與精神意識的密切關係。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1〕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横屈〔2〕受水穀三斗五升,其中常留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3〕,受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4〕。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5〕,長二丈一尺〔6〕,受穀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7〕,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8〕,合受水穀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9〕,此腸胃長短,受水穀之數也。

肝重四斤〔10〕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血,温五藏,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11〕,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12〕,主藏志。

膽在肝之短葉間〔13〕,重三兩三銖〔14〕,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二兩〔15〕,紆〔16〕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穀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3〕,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十六曲〔17〕,盛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大腸重二斤〔18〕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19〕,當齊右迴〔20〕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

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21〕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22〕,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23〕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1〕 大 即周長。

〔2〕 屈 《史記·扁鵲倉公傳》正義引《八十一難》作“尺”。

〔3〕 三丈二尺 《千金》卷十四第一林校引《難經》、《甲乙》云作“镸二丈二尺”。

〔4〕 合(gě葛)之太半 《本義》、《集覽》本“太”作“大”。按“太”“大”古通。《駢雅訓纂·釋名稱》:“大與太通,古太字多不加點,如大極、大初、大空、大廟、大學之類。後人加點,以别小大之大,遂分而爲二矣。”“合”,容量詞。一升的十分之一爲一合。《漢書·律歷志》:“十合爲升。”

〔5〕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半”。《甲乙》卷二第七作“一寸寸之少半”。《千金》卷十八第一林校引《明堂》、《外臺》、《難經》作“一寸之少半”。按,如以直徑與周長的比例計算,當爲一寸寸之少半。今據諸本改。

〔6〕 一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二尺”。

〔7〕 二寸寸之大半 原作“二寸半”。《甲乙》卷二第七作“二寸寸之大半”。本難下文“肛門”作“二寸大半”。據下文對肛門“大八寸”,及“長二尺八寸,受穀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的描述,與本段廣腸相同。則知“肛門”實指廣腸而言。再按直徑與周長比例計算,亦當爲二寸寸之大半。今據改。

〔8〕 五丈八尺四寸 《甲乙》作“六丈四寸四分”。《集注》楊曰:“據《甲乙經》言腸胃凡長六丈四寸四分,所以與此不同者,《甲乙經》從口至直腸而數之,故長。此經從胃至腸而數之,故短。亦所以互相發明,非有謬也。”

〔9〕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原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合計胃腸所受水穀,當爲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今據《靈樞·平人絶穀》、《甲乙》卷二第七等改。

〔10〕 四斤 《本義》本作“二斤”。

〔11〕 耳 在旁突出之物曰耳。《考工記·㮚氏》鄭注:“此鬴之耳,在旁可舉也。”在此當指兩側支氣管。

〔12〕 一兩 《集覽》本作“二兩”。

〔13〕 間 《素問·痿論》王冰注引《八十一難經》“間”下有“下”字。《千金》卷十二第一并同。

〔14〕 銖 我國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單位。説法不一:一、一銖重一百黍。《漢書·律曆志上》:“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二、一銖重九十六黍。《説苑·辨物》:“十六黍爲一豆,六豆爲一銖。”三、一銖重一百四十四粟。《説文·禾部》:“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四、一銖爲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説文·金部》:“銖,權絫黍之重也。”段玉裁注:“二十四銖爲一兩。”

〔15〕 二兩 《句解》、《評林》本作“一兩”。《集覽》本、《圖注》、《俗解》、《闕注》本、《史記·扁鵲倉公列傅》正義引、《千金》卷十六第一并作“十四兩”。

〔16〕 紆 曲也。《淮南子·本經》:“盤紆刻”,儼注:“紆,屈曲。”

〔17〕 左迥疊積十六曲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迥積”。

〔18〕 二斤 《史記》正義引作“三斤”。

〔19〕 一寸寸之少半 原作“一寸”。據《千金》林校引《難經》改。參閲注〔5〕。

〔20〕 右迴 《集覽》本“迴”下有“疊積”二字。

〔21〕 以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作“已”。按,“以”“已”古通。

〔22〕 十兩 《本義》本作“十二兩”。

〔23〕 肛門 此處指廣腸而言。參閲注〔9〕。

按語:本難是古代解剖學的重要文獻。其中五臟的解剖資料未見於《内經》。由於古今度量衡標準不同,文中尺寸斤兩,不能以今制數值計算。但如以咽門至胃之食道長度,與小腸、迴腸、廣腸之總長度的比例言之,則與現代解剖學所載,頗爲接近。可見當時解剖學已有一定成就。但其中對某些内臟形態的述,如肝有七葉,心有七孔,肺有六葉等與實際不符。且人體大小不等,内臟之大小、重量等亦有差異,不能劃一定量。

四十三難

提要:本難討論人不進飲食七日而死的道理。其主要由於胃中所留水穀及人體津液消耗竭盡所致。

四十三難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1〕,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2〕,一行〔3〕二升半,一日中〔4〕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穀〔5〕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穀津液俱盡,即死矣〔6〕。

〔1〕 人胃中常有留穀二斗 《句解》無“人”字。《本義》“常”作“當”。《句解》、《集覽》本“有”并作“存”。

〔2〕 至圊 《太素·腸度》作“後”。《甲乙》、《千金》并作“至後”。“圊”,厠所。《廣雅·釋宫》:“圊,厠也”,《釋名·釋宫室》:“廁,或曰圊,言至穢之處,宜常修治使潔清也。”“後”亦排便之意。

〔3〕 一行 “行”用於量詞,猶言“次”。排便一次爲一行。

〔4〕 一日中 “一”字原缺。“日中五升”費解。《靈樞·平人絶谷》、《甲乙》卷二第七、《太素·腸度》、《千金》卷十六第一“日”上并有“一”字,文理通曉。據以上諸本補。

〔5〕 而水穀 《千金》“而”下有“留”字。“穀”下有“精氣”二字。

〔6〕 即死矣 《集覽》本“即”作“則”。《太平御覽》卷八百四十九、飲食部引《八十一問》作“故也”。連上爲句。

四十四難

提要:本難敍述人身消化道中的七道門户,即飛門、户門、吸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稱爲七衝門。

四十四難曰:七衝門〔1〕何在?

然,唇爲飛門〔2〕,齒爲户門,會厭爲吸門〔3〕,胃爲賁門〔4〕,太倉〔5〕下口爲幽門〔6〕,大腸小腸會爲闌門〔7〕,下極爲魄門〔8〕,故曰七衝門也。

〔1〕 衝門 通道之門户。《説文·行部》:“衝,通道也。”

〔2〕 飛門 即嘴唇。“飛”與“扉”均在古音微部,古音幫母。同聲通假。“扉”門扇。《説文·户部》:“扉,户扇也。”口唇張合,猶門扇之啟閉,故唇爲飛門。

〔3〕 吸門 即會厭。在喉咽上方,形如樹葉。嚥食時覆於喉口,呼吸發音時則會厭開啟。爲呼吸之門户。故稱“吸門”。

〔4〕 賁門 胃之上口,與食道相連處,靠近横膈。《素問·脈要精微論》王冰注:“賁,鬲也。”《集注》楊注:“賁者,膈也。胃氣之所出也。”

〔5〕 太倉 即胃。《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

〔6〕 幽門 爲胃之下口,與十二指腸相接處。《爾雅·釋言》:“幽,深也。”因位在胃的幽深之處,故曰幽門。

〔7〕 闌門 “闌”門遮也,亦稱門闌。《廣雅·釋詁二下》:“闌,遮也。”《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願爲門闌之厮者。”闌門當小腸與大腸連接之處,猶如門闌,故稱闌門。

〔8〕 魄門 即肛門。魄通粕,均古音滂母鐸字部。如“糟粕”亦作“糟魄”。《庄子·天道篇》:“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釋文》引司馬云:“爛食曰魄、一云糟爛爲魄,本又作粕,音同。”肛門爲排泄糟粕之門户,故稱魄門。

按語:本難所述七衝門乃是人體整個消化的重要門户。在解剖及生理、病理上都有特殊意義。它們的名稱如會厭、賁門、幽門、闌門等,至今仍爲現代解剖學所沿用。

四十五難

提要:本難將人體組織及器官分爲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八類。各有精氣會聚之處,該處俞穴,稱爲會穴。並指出此八會穴能主治熱邪在内的一類病證。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府會大倉〔1〕,藏會季脇〔2〕,筋會陽陵泉〔3〕,髓會絶骨〔4〕,血會鬲俞〔5〕,骨會大抒〔6〕,脈會太淵〔7〕,氣會三焦〔8〕外一筋直兩乳内也〔9〕。熱病在内,取其會之氣穴也。

〔1〕 大倉 《本義》、《集覽》本“大”并作“太”“大倉”今名“太倉”,此處指中脘穴。在臍上四寸,屬任脈經。《甲乙》卷二第十九:“中脘,一名太倉。”

〔2〕 季脇 此處指章門穴。章門穴别名“季脇”。《針灸捷法大全》卷六:“章門……一名季脇。”在第十一肋游離端稍下處。屬足厥陰肝經。

〔3〕 陽陵泉 穴名。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屬足少陽膽經。

〔4〕 絶骨 穴名。又名懸鐘。在外踝上三寸。屬足少陽膽經。

〔5〕 鬲俞 穴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屬足太陽膀胱經。

〔6〕 大抒 《句解》、《本義》、《集覽》本、《甲乙》卷二第八“抒”并作“杼”。按“抒”“杼”古通。“大抒”俞穴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處,屬足太陽膀胱經。《古本難經闡注》、白雲閣藏本《難經會通》第四十五難“大抒”并作“大椎”。此説可參考。

〔7〕 太淵 穴名。在腕横紋上,當拇長展肌腱與撓側腕屈肌腱連線中點處。屬手太隂肺經。

〔8〕 三焦 此處指膻中穴。在兩乳中間,胸骨中線上。屬任脈經。原文小字注可證。《靈樞·海論》:“膻中者爲氣之海。”故氣之會穴膻中。

〔9〕 外一筋直兩乳内也 此八字,原作正文,與上文文例不合。《集解》:“按外一八字是衍文。此是氣會三焦之旁注……應據删。”按,此説有理。本經三十一難云:“上焦者……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可證。今將“外一”八字改作小字注。又《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正義引《八十一難》“外一”二十字作“此謂八會也”。

按語:八會之名,首見於本經。八會穴理論對針灸臨床有一定指導意義。如明·楊繼洲《針灸大成》引宋·侯自然《難經注疏》根據本難所述八會穴理論,提出腑病治中脘,臟病治章門,筋病治陽陵泉,髓病治絶骨,血病治膈俞,骨病治大杼,脈病治大淵,氣病治膻中等。目前針灸臨床常用膻中治氣促喘逆之病,陽陵泉治筋攣及偏風半身不遂之疾,中腕治胃腸疼痛吐瀉消化道疾患,絶骨治頸項强直及髓減骨痿等症……可見八會理論,有實踐基礎。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