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水经注译注

江水(卷三十三至卷三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本篇导读

古代中国典籍所称的“江”,即《水经注》的“江水”,又称“大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长江”。长江是中国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长河,据现代的实地考察测量发现,长江的干流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格拉丹东峰,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最终在上海市崇明岛以东汇入太平洋,全长约六千三百公里。

先秦典籍《尚书》、《尔雅》、《左传》,都提及过这条“江”。自汉代以后,中原人对它认知增加,开始称它为“大江”,三国东吴、东晋、南朝时,在江东(其实是大江的东南方,古人认为是东方)建国,出现了“长江”的名称。但当时的长江是形容大江的源远流长,不是固定专有名词。

长江的不同段落,有不同的名称:自江源至当曲河口称沱沱河,以下至青海玉树巴塘河口为通天河,玉树至四川宜宾称金沙江。宜宾以下统称“长江”,但不同段落也各有名称:宜宾至湖北宜昌又称川江,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城陵矶又称荆江,安徽省境内的江段又称皖江,江苏南京以下至长江口的江段又称扬子江。扬子江这一名称源于隋代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之间的大江著名渡口扬子津,后来扬子一名,成为清末以来西方人对长江的称谓(the yangtze river)。

郦道元是北朝人,他从未涉足南朝,更未到过长江流经的任何地方,但他在《水经注》中,有关大江的山川形势、风光民俗,描述得非常详细,恍似身历其境,事缘他搜集、抄录了大量东晋、南朝人的记述,而这些记述,早已散佚不存,幸赖《水经注》的收录而留下一鳞半爪,供后世赏阅。

经 岷山1,在蜀郡氐道县2,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又东南过犍为武阳县3,青衣水4、沫水5从西南来,合而注之。又东南过僰道县北6,若水7、淹水合从西来注之8。又东,渚水北流注之。又东过江阳县南9,洛水从三危山10,东过广魏洛县南11,东南注之。又东,过符县北邪12,东南鳛部水从符关东北注之13。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14,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15,五水合,南流注之。又东至枳县西16,延江水从牂柯郡北流西屈注之17。又东过鱼复县南18,夷水出焉19。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20。又东过巫县南21,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又东过秭归县之南22,又东过夷陵县南23,又东南过夷道县北24,夷水从佷山县南,东北注之。又东过枝江县南25,沮水从北来注之26。又南过江陵县南27。

又东至华容县西28,夏水出焉。又东南当华容县南,涌水入焉。又东南,油水从东南来注之。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29,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30。湘水从南来注之31。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32,沔水从北来注之33。又东过邾县南34、鄂县北35。又东过蕲春县南36,蕲水从北东注之。又东过下雉县北37,利水从东陵西南注之。

1 岷山:山脉名,是青藏高原往东延伸的部分,从今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岷山峰峦重叠,河谷深切,形势险峻,为野生大熊猫产地之一。

2 蜀郡:今四川省西部成都平原一带,古蜀国地,战国时为秦国所灭,设置蜀郡,治所在今成都境内。氐道县:在蜀郡北部,即今松潘县,因有氐人聚居而命名。秦汉时期,有蛮夷聚居的县称为道。

3 犍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一三五),割广汉郡南部僰道等县,及新征服的南夷地置犍为郡。治所在僰道县,即今四川省宜宾市,范围相当于今四川省宜宾、内江、乐山、泸州等市,及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市、贵州省西部六盘水市一带。近代出土的汉简,犍为多写成楗为。武阳县:今四川彭山境内。

4 青衣水:今名青衣江。

5 沫水:今名大渡河。

6 僰(bó)道县:西汉时为犍为(古代犍为一带西南夷部族名)郡治所在,最初在瞥(piē)县,即今贵州省遵义市西,其后移治僰道,即今四川省宜宾市。

7 若水:今名雅砻江。

8 淹水:又称绳水,即今金沙江。

9 江阳县:今四川省泸州市。

10 洛水:又名雒水,即今沱江。三危山:古代三危山有多处,此处在今四川省成都以北。今甘肃敦煌也有三危山。

11 广魏:即广汉郡,郦道元是北魏官员,改称广汉为广魏。洛县:广汉郡治所。

12 符县北邪:符字下有脱文,应为符节县,今四川省合江县。北邪意思不明,熊会贞认为邪字是多出的衍文,此句应是“又东,过符县北”。可从。

13 鳛(xí)部水:今名习水。

14 巴郡江州县:巴郡,古国名,战国时秦灭巴国,设置巴郡,范围相当于今重庆市及四川省东部,治所在江州县,即今重庆市中心。

15 “强水”句:强水,即今羌水;涪水,即今涪(音浮)江;汉水,又名西汉水,即今嘉陵江;白水,即今白龙江;宕渠水,即今渠江。

16 枳县:今重庆市涪陵区。

17 延江水:今乌江。牂牁(zāng kē)郡:本义是水中木柱,船只停泊时绑系之用。又为古代南方河流名,相当于今西江上游北盘江,在贵州省境内。又为古部族名,居水滨,善水性,先秦典籍《管子》有“南至吴、越、巴、牂柯……”的说法。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开西南夷设置牂牁郡,治所在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福泉市一带),属益州刺史部。

18 鱼复县:今重庆市东端的奉节县。

19 夷水:今名清江河,流经湖北省西南部恩施等县市,往东至宜昌市以南注入长江。夷水源头,不与长江连接,郦道元弄错了。

20 南郡:原为春秋时楚国首都郢(yĭng)所在地,战国时,秦攻楚,取其郢都,设置南郡,治所在江陵县,即楚郢都故址。

21 巫县:今湖北省巫山县。

22 秭归县:今湖北省秭归县,传为屈原故里。

23 夷陵县:今湖北省宜昌市。

24 夷道县:今湖北省宜都市。

25 枝江县:今湖北省枝江市。

26 沮水:今名沮漳河。

27 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区,有楚国故都遗址。

28 华容县:今湖南省华容县。县境有夏水,注入长江。

29 长沙下隽县:长沙郡,战国时楚国南部地,秦灭楚设置长沙郡,因郡治临湘江,中有长形沙洲而命名,临湘县即今湖南省长沙市,沙洲今名橘子洲。下隽县,在汉长沙郡东北部,今湖北省通城县。

30 澧水、沅水、资水:此三水与下文湘水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俱注入洞庭湖。

31 湘水:今名湘江,为今湖南省四大河流之首。

32 沙羡县:江夏郡沙羡县,古县名,在武昌以南江岸,现已废。

33 沔(miǎn)水:又名汉水,今名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今武汉市注入长江。江、汉会合处三城隔江鼎立,即江以南的武昌,江以北、汉以东的汉口,及江以北、汉以西的汉阳,合称武汉三镇,现合并为武汉市,为湖北省会。

34 邾县:今湖北省黄冈市。

35 鄂县:今湖北省鄂州市境内。

36 蕲(qí)春县:今湖北省蕲春县。

37 下雉县:今湖北省阳新县境内。

译文

岷山位于蜀郡氐道县,是大江源头所出,往东南流,经过县城的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犍为郡武阳县,青衣水、沫水从西南方流过来,汇合而注入大江。又东南流,经过僰道县的北面,若水、淹水合流后,从西面而来注入大江。又往东流,渚水往北流,注入大江。大江又往东流,经过江阳县南面,洛水从三危山发源,往东流经过广魏郡洛县南面,往东南流注入大江。又往东流,经过符节县北面,东南方的鳛部水从符关而来,往东北流注入大江。又往东北流,到巴郡江州县东面,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条河流汇合之后,向南流,注入大江。又往东流,到枳县西面,延江水从牂柯郡向北流,折向西,注入大江。又往东流,经过鱼复县南面,夷水流出。

江水又往东流,出江关,进入南郡境界。又往东流,经过巫县南面,盐水从县的东南面流注大江。又往东流,经过秭归县的南面;又往东流,经过夷陵县南面;又往东南流,经过夷道县北面,夷水从佷山县南面而来,往东北流注入大江。又往东流,经过枝江县南面,沮水从北面而来,注入大江。又往南流,经过江陵县南面。

又往东流,到华容县西面,夏水流出来。又往东南流,正对华容县南面,涌水注入。又往东南流,油水从东南方而来,注入大江。又往东流,到长沙郡下隽县北面,澧水、沅水、资水会合,往东流,注入大江。湘水从南面而来,注入大江。又往东北流,到江夏郡沙羡县西北面,沔水从北方而来,注入大江。又往东流,经过邾县南面、鄂县北面。又往东流,经过蕲春县南面,蕲水从北方而来,向东流,注入大江。又往东流,经过下雉县北面,利水从东陵西南面而来,注入大江。

岷山、大江源头

经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东南过其县北。

注 岷山,即渎山也,水曰渎水矣,又谓之汶阜山,在徼外1,江水所导也。《益州记》曰2:『大江泉源,即今所闻,始发羊膊岭下3,缘崖散漫,小水百数,殆未滥觞矣4。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而历天彭阙5,亦谓之为天彭谷也。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见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山相对,其形如阙,谓之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汉元延中,岷山崩,壅江水,三日不流。扬雄《反离骚》云6:

『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名曰《反骚》也。』

1 徼(jiào)外:边塞外,边境外。

2 《益州记》:任豫(南朝宋)撰,记述益州史地。益州为汉十三州部之一,管辖蜀、巴、广汉、犍为等郡,其范围包括今四川省、重庆市,及相邻的贵州、云南部分地区。

3 羊膊岭:今地不明,明朝《读史方舆纪要》引述当时人说法:“江源出松潘卫北二百三十里之大分水岭”,并判断说“或以为即羊膊岭,似误”。

4 觞:即酒杯。滥觞指江河发源处水量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5 天彭阙:古代蜀人认为上天有天门,为人间通往天上的进出口,天门在高山之间的深谷中,称之为阙。西汉文学家扬雄所撰《蜀王本纪》说,“谓汶山(岷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把岷称为天彭阙,号称天彭门,据说死去的人都从这里通过,因此经常有鬼神精灵出现)。

6 扬雄《反离骚》: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为凭吊屈原而作的赋。扬雄,蜀郡成都人。

译文

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源头就从这里出来,往东南流,经过县城的北面。

岷山就是渎山,水称为渎水,又称之为汶阜山,位于边境之外,是江水所流出的地方。《益州记》说:“大江源头的泉水,据现在所知,从羊膊岭下开始发源,数以百计的涓涓细流,随着山崖散开,水浅得几乎连酒杯也浮不起来。水往东南倾泻而下一百多里,到了白马岭,经过天彭阙,又称为天彭谷。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见到氐道县有天彭山,两座山岭互相对峙,形状就像门阙,因此称之为天彭门,又名天彭阙。”江水从这里往上游,水十分微弱,就是经文所谓源头的水仅能浮起酒杯。汉朝元延年间(汉成帝·前一二至前九),岷山发生山崩,堵塞了江水,断流了三日,扬雄《反离骚》说:“从岷山投入江流之中,以吊祭屈原,名为《反骚》。”

赏析与点评

由于关山阻隔,古人难以实地探测大江的源头,从《尚书·禹贡》以来,以为岷江就是长江的正源,而岷江发源于岷山,于是长期以来各种文献典籍,认为长江的源头在今四川北部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将岷江直接称之为“江”或“大江”。

明朝末年,徐弘祖(霞客)在他的《游记》中,首先提出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的意见,但很少有人接受,及至近代,经地理学家实地考察,才把长江的正源确定为金沙江。

李冰大堰、石人、观阪、临邛县

【】注 江水又历都安县1,县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2。江入郫江3、捡江以行舟4。《益州记》曰:『江至都安,堰其右,捡其左,其正流遂东,郫江之右也。』因山颓水,坐致竹木,以溉诸郡。又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5,作三石人,立水中,刻要江神6。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是以蜀人旱则借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故《记》曰7:『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8,谓之天府也9。』邮在堰上,俗谓之都安大堰,亦曰湔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蜀都赋》云『西逾金堤』者也。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至都安,屯观坂,从事何旅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上观下反,其征不祥。』不从,果为牙门张和所杀10。

江水又径临邛县11,王莽之监邛也。县有火井12、盐水13,昏夜之时,光兴上照。

1 都安县:汉县,后世改为灌县,由于都江堰位于其境,一九八八年五月更名为都江堰市。

2 湔(jiān):意思是洗刷。堋:氐羌人把堰称为“堋”,都江堰因此称为“湔堋”,即分水堤的意思。

3 郫(pí)江:岷江其中一条分支,从都江堰分出,到成都南与锦江合流,途经郫县,因郫江得名。今四川省成都市有郫县。

4 捡江:岷江分支。

5 玉女:即女神,玉女房,地名,大概指女居所。晋朝人常璩《华阳国志》记述古代巴蜀史地,有“李冰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约: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大概是郦道元此条注文所本,但文字稍有差异。白沙邮:地名。

6 刻要:在石人腰部刻上标尺。

7 《记》:指《益州记》。

8 陆海:指物产丰饶如海洋。

9 天府:上天府库的意思。后世称四川为“天府之国”。

10 牙门:即侍卫。

11 临邛县:汉蜀郡下辖有临邛县,相当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

12 火井:即喷火的井,地底蕴藏丰富天然气或石油。

13 盐水:可以煮盐的地下咸水。

译文

江水又经过都安县,县境有桃关、汉武帝祠。李冰在这里建造了大堰,拦截了江流,堰坝的左右两边都有出水口,(水在堰上流过)称为湔堋。大江流入郫江、捡江以便舟楫通行。《益州记》说:“大江到了都安,右方筑了堰坝、左方建了堤堰控制流水,大江的正流于是移往东面,在郫江的右方。”水流顺山势而下,把山中竹木投入江中,不费气力便可送到目的地,江水又可以灌溉附近各郡。李冰又凿穿羊摩江、灌江,在西边的玉女房下白沙邮,造了三尊石人,竖立在水中,在石人身上刻了标尺,用作镇江之神。水量枯竭时,露不出石人足;水盛时,浸不过石人肩。于是蜀人天旱时放水灌溉,多雨时便不堵塞水流。因此《益州记》说:“水旱都可以由人安排,没有饥荒,沃野千里,世人把蜀地称为陆海,又称天府。”邮亭就建在堰坝上,民间称之为都安大堰,又名为湔堰,又称为金堤。左思《蜀都赋》说“往西越过金堤”就是这里。诸葛亮北征,把这堰坝视为农业的命脉、国家财政的来源,他征调了一千二百兵丁守护堰坝,设立堰官。益州刺史皇甫晏到了都安,屯兵于观坂,从事(官名)何旅对他说:“现在扎营的地方,地名观坂,上是观,下是反,这是不祥之兆。”皇甫晏不听他的话,果然被牙门(侍卫)张和所杀。

江水又经过临邛县,王莽时改名监邛。县境内有火井、盐水,黑夜时分,就会出现一片火光。

赏析与点评

都江堰是古代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战国时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设计修建,经过历代整修,两千多年来依然在成都平原发挥巨大的作用:引水灌溉、防洪及城市供水。现今是重要古迹和世界文化遗产。

成都、蜀郡、益州、万顷池、石犀渊、郡学

【】注 江水又东径成都县,县以汉武帝元鼎二年立。县有二江,双流郡下。故扬子云《蜀都赋》曰『两江珥其前』者也1。《风俗通》曰2:『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3,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亟4,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5也。」主簿刺杀北面者6,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晋太康中,蜀郡为王国,更为成都内史。益州刺史治。

《地理风俗记》曰:『华阳黑水惟梁州7。』汉武帝元朔二年改梁曰益州,以新启犍为、牂柯、越巂,州之疆壤益广,故称益云。初治广汉之雒县,后乃徙此。故李固《与弟圄书》曰8:『固今年五十七,鬓发已白,所谓容身而游,满腹而去。周观天下,独未见益州耳。昔严夫子常言:「经有五,涉其四;州有九,游其八。」欲类此子矣。』

初张仪筑城取土处,去城十里,因以养鱼,今万顷池是也。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津流径通,冬夏不竭。西南两江有七桥:直西门郫江上,曰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吴汉入蜀9,自广都令轻骑先往焚之,桥下谓之石犀渊,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10,穿石犀,渠于南江,命之曰犀牛里,后转犀牛二头,一头在府市市桥门,一头沉之于渊也;大城南门曰江桥;桥南曰万里桥;西上曰夷星桥;下曰笮桥,南岸道东有文学,始文翁为蜀守11,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

1 扬子: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县人,为人口吃,但潜心思考,早年倾慕同乡先辈司马相如,他模仿司马相如撰写辞赋,声名远播,其中《蜀都赋》铺陈蜀郡成都的史事和繁荣景象,后世文人争相模仿,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以及晋朝左思《三都赋》等。扬雄又仿《论语》作《法言》,模仿《易经》作《太玄》,都保留至今。西汉末王莽执政,扬雄赞扬王莽的托古改制政治理想,撰写歌颂王莽的《剧秦美新》,为后世所诟病。珥(ěr):垂珠耳环。此处指两条水道在成都城两侧流过。

2 《风俗通》:又名《风俗通义》,汉献帝时学者应劭撰,原书三十卷,今仅存十篇,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是中国早期的百科全书式知识汇编。

3 澹澹(dàn):此处是水波泛起的意思。

4 亟(jí):急的意思。

5 绶:官印上的绶带,官员常系在腰间以示身份。

6 主簿:郡吏或县吏的首领为主簿,从当地人中选任。

7 “华阳”句:此句源于《尚书·禹贡》,华阳,指华山(秦岭)以南;黑水,历来争议颇多,有学者认为是指金沙江。意思是秦岭以南地区就是《禹贡》九州之中的梁州。

8 李固:东汉中期大臣兼学者,官拜太尉,不满外戚梁冀专横,被诬陷而死。

9 吴汉:汉光武帝大将,奉命领兵平定割据益州的公孙述。

10 厌:镇伏。水精:水中妖怪。

11 文翁:西汉蜀郡太守,治蜀首重教育,在成都兴办儒学,选派学生及小吏至长安,学习儒家经典,或学习律令,结业回归乡里,提升蜀郡文化。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成都县,县在汉武帝元鼎二年(前一一五)设立。县境有两条江,双双流过郡城下面。所以扬雄《蜀都赋》说:“两江从前面穿过。”《风俗通》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在成都开凿了两条河渠,这水利可以灌溉万顷农田。江神每年要娶两个女孩为妻,李冰把自己的女儿送去与江神成婚,直入神祠里面,向江神劝酒,酒杯泛起了水纹,李冰厉声斥责,江神和李冰都忽然消失了。过了很久,有两头牛在江岸旁相斗,再过一会,李冰回来,浑身流汗,他对下属说:我斗得筋疲力尽了,你们过来帮我一下。南面那头牛,腰间纯白色的东西,是我的绶带。于是主簿前去刺杀北面那头牛,江神就死了。蜀人敬佩李冰的勇气和果断,因此把强壮勇猛的人都称为冰儿。”秦惠王二十七年(前三一一),派遣张仪和司马错等人领兵灭蜀国,于是设置蜀郡。王莽时改名为导江。张仪模仿咸阳的格局,建筑了成都城。晋朝太康年间(二八〇至二八九),蜀郡立为王国,长官改称成都内史。成都是益州刺史的治所。

《地理风俗记》说:“华阳、黑水一带就是梁州。”汉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把梁州改称为益州,这是因为新开发了犍为、牂柯、越巂三郡,州的范围益加辽阔,所以称为益。州治起初在广汉郡的雒县,后来迁徙到这里。因此李固《与弟圄书》说:“我李固今年五十七岁,鬓发已白了,俗语说生活安乐便要出游,心满意足便离去。我已经游遍天下,只是未到过益州。从前严夫子经常说:‘经书有五部,学习了四部;天下有九州,游历过八州。’我真想能像这位先生一样呀!”

当初张仪筑城时,取土的地方,离城十里,蓄了水用来养鱼,就是现在的万顷池。城北又有龙堤池,城东有千秋池,西有柳池,西北有天井池,水道互相流通,无论冬夏都不枯竭。西南两条江上架了七条桥:正对西门在郫江上的,名为冲治桥;西南石牛门的,名为市桥,吴汉领兵入蜀时,从广都派遣一支轻骑兵先到,把桥烧掉,桥下的水池称为石犀渊,从前李冰造了五头犀牛,用来镇压水妖,又引渠道穿过石犀,通到南江,把当地命名为犀牛里,其后移走两头犀牛,一头移到府城市场的市桥门,一头沉在池底;大城南门的,名为江桥;江桥南面的桥,名为万里桥;在西面上游的,名为夷星桥;下游的,名为笮桥,南岸的大道东面,有一所学堂,当初文翁任蜀郡太守,设立了讲堂,又在南城建造了石室,永初(一〇七至一一三)以后,学堂遇上火灾,后任的郡守加建了两间石室,后来州官府把郡学堂侵占了,学堂迁移到夷星桥南岸的大道东边。

赏析与点评

成都是蜀郡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原文明传播到巴蜀的重要据点,秦汉时期,大批中原士商迁居蜀郡,同时派遣不少才识超卓的官员出任蜀郡太守,蜀郡的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才辈出,张仪、李冰、司马相如、扬雄、文翁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历史人物,为蜀郡的发展,留下不少故事和史迹。

锦官、广都县、长升桥、升仙桥(司马相如题字处)

【】注 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蜀有回复水,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劝酒不尽,拔剑击之,遂不为害。

江水东径广都县1,汉武帝元朔二年置,王莽之就都亭也。李冰识察水脉,穿县盐井。江西有望川原,凿山崖度水,结诸陂池,故盛养生之饶,即南江也。又从冲治桥北折曰长升桥。城北十里曰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将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驷马2,不过汝下也。』后入邛蜀,果如志焉。李冰沿水造桥,上应七宿3,故世祖谓吴汉曰4:『安军宜在七桥连星间。』汉自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其副刘尚南北相望,夹江为营,浮桥相对。公孙述使谢丰扬军市桥5,出汉后袭破,汉坠马落水,缘马尾得出。入壁,命将夜潜渡江,就尚击丰,斩之于是水之阴。

1 广都县:在成都南,后县废。

2 高车驷马:指四匹马拉的高大马车。意思是得不到荣华富贵,不会过桥还乡。

3 七宿: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二十八个星区,称为二十八星宿,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术数中。此处七宿指西方白虎七宿。

4 世祖:此处指汉光武帝的庙号。

5 公孙述:王莽时任导江卒正(即蜀郡太守),王莽托古改制失败,天下大乱,述自称辅汉将军兼任益州牧,自称为蜀王,割据益州。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二五),与刘秀同年自立为皇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建武十二年(三六),汉光武帝大司马吴汉攻破成都,纵兵大掠,汉军尽诛公孙氏,成家灭亡。

译文

大道西面的城,是从前的锦官城。据说锦工把锦缎织成之后,放在这里的江水中漂洗,锦会越发鲜艳明丽,在其他江水中漂洗,锦就会褪色,于是称这地方为锦里。蜀郡有回复水,江神曾经在这里把人浸死,文翁任太守时,在祠中祭祀江神,向他敬酒,江神没有饮完,文翁拔剑刺他,江神从此不再害人。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广都县,广都县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一二七)设立,王莽时改称就都亭。李冰懂得观察水脉流向,他开凿了县境内的盐井。大江的西面有望川原,凿开山崖引水流过,汇集成为几个陂池,因此百姓生活所需的物资非常丰盛,这就是南江。江水又从冲治桥往北转弯,有桥名为长升桥。城北十里有桥名为升仙桥,桥边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准备前往长安时,在门上题字说:“我不乘高车驷马,不会从你的下面走过。”后来他返回邛蜀,果然如他所愿。李冰沿着江水造了七座桥,与天上的北斗七星相应,因此世祖光武帝对吴汉说:“(进攻成都时)军队应该部署在连成七星的七座桥之间。”吴汉从广都乘胜进逼成都,与他的副将刘尚南北相呼应,隔江在两岸建立军营,以浮桥相连。公孙述派遣谢丰在市桥发兵,绕到吴汉的背后展开袭击,攻破吴汉的阵地,吴汉坠马落水,抓住马尾才得以脱险。他进入军营后,命令部将连夜偷偷渡江,向刘尚军靠拢,合兵进击,终于在大江南岸斩杀了谢丰。

赏析与点评

在汉朝,蜀郡最著名的物产是蜀锦,汉朝皇室在蜀郡设官监督生产,因此蜀郡治所成都又称“锦官城”。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就是据此而说。汉代蜀郡的名人,首推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和蜀锦,成为蜀郡的名片。

僰道县、僰人、僰僮

经 又东南过僰道县北,若水、淹水合从西来注之。又东,渚水北流注之。

注 县,本僰人居之。《地理风俗记》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秦纪》所谓『僰僮之富』者也1。其邑,高后六年城之。汉武帝感相如之言,使县令南通僰道,费功无成。唐蒙南入,斩之,乃凿石开阁2,以通南中3,迄于建宁4,二千余里。山道广丈余,深三四丈,其錾凿之迹犹存。王莽更曰僰治也。

山多犹猢5,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县有蜀王兵兰6。其神作大难7,江中崖峻阻险,不可穿凿,李冰乃积薪烧之,故其处悬岩,犹有五色焉8,赤白照水。玄黄鱼从僰来,至此而止,言畏崖屿,不更上也。《益部耆旧传》曰:『张真妻,黄氏女也,名帛。真乘船覆没,求尸不得。帛至没处滩头,仰天而叹,遂自沉渊。积十四日,帛持真手于滩下出。时人为说曰「符有先络9,僰道有张帛」者也。』

1 僰僮之富:指蜀郡人以蓄养僰僮多少显示财富。

2 阁:指峡谷中的栈道。

3 南中:汉朝益州以南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中,相当于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之地。

4 建宁:汉武帝通西南夷,在南中之地设置益州郡、永昌郡。益州郡相当于今云南省昆明市、大理市一带,蜀汉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七年(二七一),以建宁、兴古、云南及交州之永昌四郡设置宁州。

5 猢:猕猴的一种。

6 兰:即栏,栅栏。

7 大难:指江神施法,阻止李冰开山。

8 “李冰乃”句:李冰用火烧裂岩石,使较容易开凿,古人认为李冰与江神斗法。

9 符有先络:据《华阳国志》,符县史先尼和在江中浸死,寻不到尸首,女儿先络自沉江中,数日后,携父尸一起浮出。

译文

又往东南流,经过僰道县的北面,若水、淹水会合之后,从西面而来注入江水。江水又往东流,渚水往北流,注入江水。

僰道县原本是僰人的居住地。《地理风俗记》说:“夷人之中,僰人最善良,有仁爱之风,所以僰字的偏旁带人。”《秦纪》也说:“拥有很多僰人僮仆。”僰道县城修筑于高后六年(前一八二)。汉武帝听从司马相如的话,派遣县令开辟通往南方的僰道,耗费了人力,但不成功。唐蒙向南深入,斩杀了僰人首领,于是穿石崖开辟栈道,通往南中,到达建宁为止,全长二千余里。山路一丈多宽,下面的悬崖深三四丈,凿壁开路的痕迹还存在。王莽时改名为僰治。

深山里有很多犹猢,形状像猴子但脚短,喜欢在岩树之间嬉戏,一跃百步,甚至远达三百丈,往来自由矫捷,凌空跳跃如飞。县境内有蜀王的兵营栏栅。相传山神大发神威,江水被高耸的山崖所阻截,非常险峻,无法开凿,于是李冰堆积大量柴薪引火焚烧(希望烧裂岩石,方便开凿),所以那里悬崖下的岩石,仍留下斑斓五彩,或红或白,映照在水中。有一种黑黄相间的鱼,从僰人地方游来,到这里便停下,据说是害怕悬崖和礁石,不敢再往上游了。《益部耆旧传》说:“张真妻子,是黄氏的女儿,名叫帛。张真乘船沉没,找不到尸首。黄帛来到沉船地点的滩头,仰天而叹,之后投身入沉渊之中。过了十四日,黄帛抓住张真的手,从滩下浮出来。当时人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符县有孝女先络,僰道有贤妻张帛。’”

赏析与点评

蜀郡及周边原本是边疆民族的居所,其后秦兼并其地,移民实边,设置郡县,汉朝更推行教化,原来的蜀人及其他民族逐渐与汉人同化,然而边境山中,仍有汉化较浅甚至未经汉化的部族,僰人是其中之一。

三蜀、广汉郡(三星堆)、沈乡、犍为郡、牛鞞县、绵水口

经 又东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东过广魏洛县南,东南注之。

注 益州旧以蜀郡、广汉1、犍为为三蜀。土地沃美,人士隽乂2,一州称望。县有沈乡,去江七里,姜士游之所居3。诗至孝,母好饮江水,嗜鱼脍,常以鸡鸣溯流汲江。子坐4,取水溺死,妇恐姑知,称托游学,冬夏衣服,实投江流。于是至孝上通,涌泉出其舍侧,而有江之甘焉。诗有田,滨江泽卤,泉流所溉,尽为沃野。又涌泉之中,旦旦常出鲤鱼一双以膳焉,可谓孝悌发于方寸,徽美著于无穷者也。

洛水又南径新都县5,蜀有三都,谓成都、广都,此其一焉。与绵水合6,水西出绵竹县7。又与湔水合,亦谓之郫江也,又言是涪水。吕忱曰:『一曰湔。』然此二水俱与洛会矣。又径犍为牛鞞县为牛鞞水8。昔罗尚乘牛鞞水9,东征李雄10,谓此水也。县以汉武帝元封二年置。又东径资中县11,又径汉安县12,谓之绵水也。自上诸县,咸以溉灌,故语曰『绵、洛为没沃』也。绵水至江阳县方山下入江13,谓之绵水口。亦曰中水。

1 广汉:汉高祖六年(前二〇一),分蜀郡东部与巴郡数县置广汉郡,郡名取义于广大汉朝。治所在梓潼县,即今四川省梓潼,范围相当于今四川省成都市以北绵阳、广元等市,至甘肃文县一带。广汉曾经是古代蜀国的重要据点,近年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与中原风格有异的青铜器和玉器。

2 隽乂(yì):乂,治理的意思,如“保国乂民”;称有才德的人为隽乂。

3 姜士游:姜诗,字士游,益州广汉郡雒县人,东汉时官至郎中。姜诗及其妻庞行,为二十四孝故事中“涌泉跃鲤”的主角,其事见于《后汉书》。

4 子坐:儿子姜坐。

5 新都县:今成都市郊仍有新都县。西汉末,外戚王莽封为新都侯。

6 绵水:今名沱江。

7 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在成都北。

8 牛鞞县:今四川省简阳市。

9 罗尚:西晋益州刺史,氐人首领李特叛晋,率军攻打成都,刺史罗尚拒守,李特败死。

10 李雄:成汉开国皇帝。成汉为西晋末至东晋割据巴蜀的政权,为“五胡十六国”之一。西晋末,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首领李特招集流民在蜀郡起兵反晋,攻克成都,公元三〇四年其子李雄称成都王,两年后称帝,建国号为“大成”。传至李寿,国号为“大汉”,因此史称“成汉”。公元三四七年,东晋权臣桓温率兵入蜀,成汉皇帝李势投降,立国共四十六年。

11 资中县:今四川省资阳市。

12 汉安县:今四川省内江市。

13 江阳县:今四川省泸州市。

译文

又往东经过江阳县南,洛水从三危山来,向东经过广魏郡洛县南,由东南方注入江水。

从前益州的蜀郡、广汉、犍为三郡合称为三蜀。这里土地肥美,人士才智出众,在一州之中有崇高声望。县内有沈乡,离江边七里的地方是姜士游(名诗)的住处。姜诗的母亲喜欢饮江水,吃薄切鱼片,他非常孝顺,时常在鸡啼的时候到上游地方汲江水。他的儿子姜坐打水时失足淹死,妻子恐怕婆婆知道伤心,瞒着她说出外求学去了,每年为他缝制冬夏衣服,其实都投放到江流之中。他们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屋旁地下涌出泉水,味道像江水一样甘美。姜诗有一块田在江边,地势低洼,土壤贫瘠,因为有泉水流出灌溉,变成了肥沃的耕地。而且涌泉之中,每天都有一对鲤鱼出现,供他们食用,可以说孝敬的真情发于内心,美德的典范流芳百世了。

洛水又往南流,经过新都县。蜀郡有三都,即成都、广都、新都。洛水与绵水会合,绵水发源于西面的绵竹县。洛水又与湔水会合,湔水也称为郫江,又名涪水。吕忱说“又名为湔水。”这两条水道都与洛水会合。洛水又经过犍为郡牛鞞县,称为牛鞞水。从前罗尚沿着牛鞞水而下,往东征伐李雄,指的就是这条水道。牛鞞县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一〇九)设立。牛鞞水又往东流,经过资中县,又经过汉安县,称为绵水。以上几个县都利用这水溉灌,所以俗语说:“绵、洛可以淹灌”。绵水流到江阳县方山之下,注入大江,汇流处称为绵水口。绵水又名中水。

赏析与点评

战国时,秦兼并巴、蜀,在其地设置巴、蜀二郡以资治理,并移民实边。汉高祖刘邦最初受项羽封为汉王,其封国辖有巴、蜀、汉中三郡,因此汉朝视巴、蜀为兴王之地。随着户口增多,而巴、蜀地方广袤,汉朝分巴、蜀二郡增设新郡,蜀郡分为蜀、广汉、犍为三郡,称为三蜀,武帝时广开疆土,增设南中诸郡,设置益州刺史部监察地方行政。巴、蜀郡县的分置、益州的设立,反映出秦汉开发西南边疆的趋势。

巴郡江州县、官橘园、官荔枝园、御米田

经 又东北至巴郡江州县东1。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合,南流注之。

注 强水,即羌水也。宕渠水即潜水2、渝水矣。巴水出晋昌郡宣汉县巴岭山3,郡隶梁州,晋太康中立,治汉中。县南去郡八百余里,故属巴渠。西南流历巴中,径巴郡故城南、李严所筑大城北4,西南入江。庾仲雍所谓江州县对二水口5,右则涪内水,左则蜀外水,即是水也。

江州县,故巴子之都也。《春秋》桓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楚,请与邓好是也6。及七国称王,巴亦王焉。秦惠王遣张仪等救苴侯于巴7,仪贪巴、苴之富,因执其王以归,而置巴郡焉,治江州。汉献帝初平元年,分巴为三郡于江州,则永宁郡治也。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胤之讼8,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9。颜见先主入蜀,叹曰:『独坐穷山,放虎自卫。』此即拊心处也。

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北府城是也,后乃徙南城。刘备初以江夏费观为太守,领江州都督。后都护李严更城,周十六里,造苍龙、白虎门,求以五郡为巴州治10,丞相诸葛亮不许,竟不果11。地势侧险,皆重屋累居,数有火害,又不相容。结舫水居者五百余家,承二江之会,夏水增盛,坏散颠没,死者无数。县有官橘、官荔枝园,夏至则熟,二千石常设厨膳,命士大夫共会树下食之。县北有稻田,出御米也。

1 巴郡江州县:今重庆市中心。《华阳国志》记述:张仪灭巴国之后,在江州筑城,为巴郡治所。江州(重庆)为川东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延至今日。

2 宕(dàng)渠水:又名潜水,今名渠江。

3 晋昌郡宣汉县:今四川省达州市。东汉和帝时分宕渠县设置宣汉县。巴岭山:今名大巴山,为四川、陕西交界处山脉。

4 李严:是一位被忽略的蜀汉重臣,据史书陈寿《三国志》记述,刘备临终,诸葛亮及李严二人同为托孤大臣,其后李严在与诸葛亮派系政治较量中失败,获罪被贬,忧愤病死。李严在历史记述中被淡化,在民间记忆中消失。

5 庾仲雍:东晋南朝有多人撰写过《荆州记》,例如范汪《荆州记》、庾仲雍《荆州记》、郭仲产《荆州记》、刘澄之《荆州记》、陈运溶《荆湘地记》等,俱已散佚,因《水经注》引述而保存部分内容。

6 与邓好:与邓国修好。邓国在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的邓州市。

7 苴(chá)侯:苴人为巴人其中一支,分布于汉中以南、苍溪以北之地,即今巴中、阆中、广元一带,蜀王开明攻夺其地,封其弟为苴侯,建都于葭萌(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

8 刘璋纳蹇胤:蹇胤,益州牧刘璋部属,只知为固陵人,其他不详。建安六年(二〇一),刘璋分巴郡为三:以垫江以上为巴郡,以江州至临江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固陵人蹇胤认为失去巴郡名称将会忘记历史,上书争取恢复巴郡名称得刘璋接纳,改固陵为巴东,垫江以北的巴郡改称为巴西郡,江州的永宁郡恢复巴郡名称,是为三巴。

9 严颜:刘璋部将。建安十六年(二一一)刘备入蜀,当时严颜为巴郡太守,刘备大将张飞攻江州,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把他释放,以严颜为宾客,之后的事迹没有记载。

10 “求以”句:李严建议分益州东部设置巴州,以巴郡江州县为州治。

11 “丞相”两句:诸葛亮疑心李严欲据三巴,拥地自重。

译文

江水又往东北流,到巴郡江州县的东面。强水、涪水、汉水、白水、宕渠水五水会合之后,往南流,注入江水。

强水,也就是羌水。宕渠水就是潜水、渝水。巴水发源于晋昌郡宣汉县的巴岭山,晋昌郡隶属梁州,晋太康年间(二八〇至二八九)设立,治所在汉中。宣汉县南面距离郡治八百多里,原本隶属巴渠郡。巴水往西南流,经过巴中,经过巴郡旧城的南面、李严所筑的大城北面,往西南流,注入大江。庾仲雍所说的“江州县与两处水口相对,右面的涪水是内水,左面的蜀水是外水”,就是这条水道。

江州县是从前巴子国的都城。这就是《春秋》所记载:“桓公九年(前七〇三年),巴子派遣韩服出使楚国,规劝楚国与邓国修好。”到了七国称王时,巴国也称王了。秦惠王派遣张仪途经巴国救援苴侯,张仪贪图巴、苴的财富,把两国国王拘拿,带回秦国,并在那里设立了巴郡,治所在江州。汉献帝初平元年(一九〇),分巴郡为三个郡,江州便成为永宁郡治所了。到了建安六年,刘璋接受了蹇胤的建议,恢复了原来的巴郡,派严颜为郡太守。严颜见(刘璋邀请)先主刘备进入蜀地,叹息地说:“独坐深山之中,却把猛虎放出来,为自己作保卫(太危险了)。”这里就是严颜为刘璋的愚蠢而搥胸顿足的地方。

汉朝的时候,巴郡的治所江州,就是巴水北岸的北府城,后来才迁徙到南城。刘备最初任命江夏人费观为郡太守,兼任江州都督。后来都护李严改建城墙,方圆十六里,建造了苍龙、白虎等城门,要求设立巴州,把附近五个郡划归巴州管辖,但丞相诸葛亮不批准,成立巴州的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巴郡多山坡,形势险峻,房屋建在山坡上,层层重叠,经常发生火灾,而且居民互不相容。在水边搭建船屋的居民,有五百多家,因地处两条大江的会合处,夏季江水猛涨,淹没冲坏不少船屋,淹死的人不计其数。县境有官府的橘园和荔枝园,夏天来临,果实成熟,郡太守(二千石俸禄的职级)时常准备了饭菜,邀请士大夫们聚集在果树下品尝。县城的北面有稻田,出产专供皇室御用的稻米。

赏析与点评

战国时,秦国开辟南方,灭巴国,设置巴郡。巴人以长蛇为保护神,巴是长蛇的象形,巴人在夏商时期已见史载。巴人分布于湖北西部山区,后来扩展到四川盆地东部、湘西、陕东南,这一带山岭连绵,称为“大巴山”。周武王伐纣时有功,封为巴子国,但长期以来仍处部落联盟状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记述,巴人称首领为廪君,在廪君带领下,一部分巴人沿夷水(清江)进入今湖北恩施州境内,战胜盐水女神部落之后,在夷城(今湖北恩施)建立都城。其后裔一部分继续西迁,至今重庆、川东一带,建立巴国。一部分巴人部落仍然留居在清江流域,并陆续向西部和南部流动,部分巴人进入湘西。

西晋蜀郡学者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述了秦灭巴国的经过:“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巴蜀世战争,周慎靓王五年(前三一六),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求救于秦。秦惠文王遣张仪、司马错救苴、巴。遂伐蜀,灭之。仪贪巴、苴之富,执王以归。置巴、蜀及汉中郡。分其地为四十一县。”这是另一个“假虞灭虢”的故事。

巴国灭亡之后,其遗民尚在,近代学者普遍认为,散居于今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交界山区的土家族,就是巴人的后裔。

朐忍县、瞿巫滩、伞子盐、檀井溪

经 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

注 江水又东,右径朐忍县故城南1。常璩曰2:『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故城,跨其山阪,南临大江。江之南岸有方山,山形方峭,枕侧江濆3。』江水又东径瞿巫滩,即下瞿滩也,又谓之博望滩。左则汤溪水注之,水源出县北六百余里上庸界4,南流历县,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伞,故因名之曰伞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于常盐矣。王隐《晋书·地道记》曰5:『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盐成。』盖蜀火井之伦6,水火相得乃佳矣。汤水下与檀溪水合,水上承巴渠水,南历檀井溪,谓之檀井水,下入汤水。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1 朐(qú)忍县:在今重庆万州区、云阳县之间。

2 常璩:字道将,东晋蜀郡江原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崇州)人,成汉时官至散骑常侍。东晋桓温进攻成汉,常璩与中书监王嘏等劝李势降晋。撰《华阳国志》十二卷,记述益、宁等州史地,今存。清朝学者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3 (fén):水边,岸边。宋王安石诗句:“茂松修竹翠纷纷,正得山阿与水。”

4 上庸:东汉建安二十年(二一五)分汉中郡东部设置上庸郡,治上庸县(今湖北竹山县西南)。

5 王隐:字处叔,晋元帝年间(三一八至三二三)人,留心晋代史事,撰有《晋书》九十三卷,已佚,《地道记》是其中一篇。

6 伦:相类的意思。

译文

又往东流过鱼复县南边,夷水流出来。

江水又往东流,右边流经朐忍县旧城的南面。常璩说:“朐忍县在巴东郡西二百九十里,县治就在旧县城,坐落在山坡上,南面濒临大江。大江南岸有方山,山呈方形,山坡陡峭,一侧紧靠江水而立。”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瞿巫滩,也就是下瞿滩,又称为博望滩。左面有汤溪水注入,汤溪水发源于县北六百余里的上庸郡界,往南流经过县城,沿途流经盐井一百多所,巴川一带就靠这些盐井自给。盐粒大的一寸见方,中央隆起,形状像一把张开的伞,因此称为伞子盐。有些结不成伞状,但也一定是方形,与一般盐粒不同。王隐《晋书·地道记》说:“进入汤口四十三里,有一种石头可以煮出盐来。石头大块的像量米的升,小的像拳头,放进水里煮,水煮干了就结成盐。”这大概是与蜀地喷火井类似的现象,是水与火互相配合,产生出好质量的盐来。汤水的下游与檀溪水会合,檀溪水上游承接巴渠水,往南流经过檀井溪,称为檀井水,下游注入汤水。汤水又往南流注入大江,汇合处名为汤口。

赏析与点评

四川盆地南部出产井盐,今自贡市仍有盐都之称。盐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水经注》对此有详细记述。据正史《晋书》记载,晋朝的巴东郡“以盐立国”,繁盛一时,人口户数约为同时期巴郡的两倍。

巴乡清、灵寿木

【】注 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1,郡出名酒。村侧有溪,溪中多灵寿木,中有鱼,其头似羊,丰肉少骨,美于余鱼。溪水伏流径平头山,内通南浦故县陂湖2。其地平旷,有湖泽,中有菱芡鲫雁,不异外江。凡此等物,皆入峡所无。地密恶蛮3,不可轻至。

1 巴乡清:酒名,大抵是蒸馏酒,所以名为“清”。

2 南浦故县:晋朝巴东郡管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四县;南朝刘宋时,巴东郡改称巴东国,辖鱼复、朐忍、汉丰、南浦、新浦、巴渠、黾阳七县。其后南浦县废撤,因此称南浦故县。

3 地密:指地方偏僻。

译文

江水的左岸有个巴乡村,村民善于酿酒,所以民间称这里的酒为巴乡清,是郡中出产的名酒。巴乡村旁边有溪,溪中长了很多灵寿树,水中有鱼,鱼头像羊,肉厚骨少,味道比一般鱼更鲜美。溪水潜流经过平头山下面,与旧南浦县内的陂湖相通。这一带土地广阔平坦,有不少湖泊沼泽,水中有菱、芡等植物,又有鲫鱼、大雁等鱼鸟,与外江没有差别。进入峡谷之后,这些动植物全都看不到了。这里地方偏僻,民风凶蛮,不可以随便进去。

赏析与点评

自古以来,巴蜀出名酒,巴蜀美食也享誉全国,川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水经注》介绍了一千多年前的巴郡美酒佳肴。

永安宫、诸葛亮受遗命处

【】注 江水又东,右径夜清而东历朝阳道口,有县治,治下有市,十日一会。

江水又东,左径新市里南,常璩曰:『巴旧立市于江上,今新市里是也。』

江水又东,右合阳元水。水出阳口县西南1、高阳山东,东北流径其县南,东北流,丙水注之。水发县东南柏枝山,山下有丙穴,穴方数丈,中有嘉鱼,常以春末游渚,冬初入穴,抑亦褒汉丙穴之类也。其水北流入高阳溪。溪水又东北流,注于江,谓之阳元口。

江水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刘备终于此,诸葛亮受遗处也。其间平地可二十许里,江山迥阔,入峡所无。城周十余里,背山面江,颓墉四毁,荆棘成林,左右民居,多垦其中。

1 阳口县:在长江南岸,今重庆市奉节县永乐镇、安坪乡一带。本节地名多不见于其他史籍。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右方经过夜清,又往东流经过朝阳道口,这里有一个县治,县治下有市场,十日一次集市。

江水又往东流,左方经过新市里的南面,常璩说:“从前巴郡在江水上设立市场,就是现在的新市里。”

江水又往东流,右方会合阳元水。阳元水发源于阳口县的西南方、高阳山的东面,向东北流,经过县城南面,往东北流,丙水注入。丙水发源于县东南方的柏枝山,山下有丙穴,洞口数丈见方,洞中有嘉鱼,常在暮春时节游到沙洲旁边,冬天来临藏入洞内,或许情况就像褒汉丙穴那样吧。丙水往北流,注入高阳溪。溪水又往东北流,注入大江,汇合处称为阳元口。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南乡峡。又往东流,经过永安宫的南面,刘备在这里逝世,这也是诸葛亮接受遗诏的地方。其间平地二十余里,大江两侧的山势较开阔,进入峡谷之后就没有这形势了。永安城方圆十余里,背靠高山,前临大江,四面城墙都已塌毁,长满了荆棘,附近的百姓,很多就在破城里面开垦种植。

赏析与点评

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千古以来脍炙人口,但托孤的细节,并非一般讲史者能详述;而白帝城永安宫的所在地,更少有人注意。

诸葛亮图垒(八阵图)、赤岬山、赤岬城

【】注 江水又东径诸葛亮图垒南,石碛平旷1,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累细石为之。自垒西去,聚石八行,行间相去二丈,因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皆图兵势行藏之权2,自后深识者所不能了。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江水又东径赤岬城西3,是公孙述所造,因山据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高二百丈,西北高千丈,南连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树木,其石悉赤。土人云,如人袒胛,故谓之赤岬山。《淮南子》曰:『彷徨于山岬之旁。』《注》曰:『岬,山胁也。』郭仲产曰:『斯名将因此而兴矣。』

1 石碛:石滩。

2 行藏之权:指虚实布局,随机应变。

3 岬(jiǎ):肩胛。此处胛与岬通用。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诸葛亮八阵图石堆的南面,这里石滩平坦开阔,河川及平野都可以一览无遗。诸葛亮所造的八阵图,往东跨越旧营垒,以细石垒砌而成。从营垒往西,堆砌了八行石头,每行之间相距两丈,砌成之后他说:“八阵排列成了,今后用兵打仗,大概不会战败了。”八阵图所表示的,是用兵的虚实布置,随机应变的战术,但后人即使对兵法有深刻认识,也不能了解。现今夏季水流冲激,长年累月地侵蚀磨损,高处只剩下二三尺,低处已差不多完全磨灭了。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赤岬城的西面,这是公孙述所建造。赤岬城依据山势而筑,城方圆七里一百四十步,东面高二百丈,西北面高一千丈,南面的城基与白帝山连接,显得非常高大,山上不生树木,岩石都是赭赤色。当地的人说,这座山好像袒露肩膊的人,所以称之为赤岬山。《淮南子》说:“彷徨在山岬的旁边。”《注》说:“岬,就是山胁下的意思。”郭仲产说:“这个名称将会因此而流行了。”

赏析与点评

诸葛亮不但是蜀汉丞相,他更是中国人传说中的智谋代表,文能安邦,武能退敌,长江沿岸不少古迹,只要与诸葛亮扯上关系,便能受后人崇敬。长江岸上有一片排列奇特的石滩,被好事者称为诸葛亮八阵图,以至唐朝诗圣杜甫,也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名句,以赞扬诸葛亮。三峡水库落成之后,八阵图已没入水中。

鱼复县故城、白帝城、巴东郡、淫预石

【】注 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1,故鱼国也。《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庸与群蛮叛2,楚庄王伐之3,七遇皆北,『惟裨、鯈、鱼人逐之』是也4。《地理志》江关都尉治。公孙述名之为白帝,取其王色5。蜀章武二年,刘备为吴所破,改白帝为永安,巴东郡治也。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巴为二郡,以鱼复为故陵郡6。蹇胤诉刘璋,改为巴东郡,治白帝山城,周回二百八十步,北缘马岭,接赤岬山,其间平处,南北相去八十五丈,东西七十丈;又东傍东瀼溪,即以为隍7;西南临大江,窥之眩目。惟马岭小差委迤8,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9,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10,直下至江中,有似猿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水门之西,江中有孤石,为淫预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

1 鱼复县故城:今重庆市奉节县城。

2 庸:古部族名,曾协助周武王伐纣。《尚书·牧誓》云:“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庸为诸部族之首。庸人分布于长江三峡东西两侧山区,其下有麇(jun)、鯈(tiáo)、鱼、夔(kuí)等附属小国。

3 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君主,为五霸之一。

4 惟裨、鯈、鱼人逐之:此句出自《左传·文公十六年》,原文为:“惟裨、鯈、鱼人实逐之。”意思是楚庄王借裨人、人、鱼人的帮助,打败庸国。

5 “公孙述”两句:汉朝人深信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汉朝以火德统治天下,应该被土德取代,所以王莽自称土德,篡汉,王莽灭亡,应该被金德取代,因此公孙述割据益州,自称以金德建立政权。火德尚赤(红色),土德尚黄,金德尚白,所以公孙述筑白帝城。《后汉书·五行志》说:“时人窃言王莽称黄,述欲继之,故称白。”

6 故陵郡:前文益州牧刘璋曾分巴郡东部设置“固陵郡”,此处写成“故陵”。今重庆市云阳县有故陵镇,不知哪一个写法正确。

7 隍:本义是没有水的护城壕。

8 小差:稍为。委迤:此处指地势平缓。

9 “益州”两句:东晋义熙元年(四〇五)益州兵变,谯纵攻陷成都,杀害晋益州刺史毛璩而建立政权。晋相国刘裕派刘敬宣、鲍陋等领兵伐蜀,谯纵大将谯道福阻险拒守,晋军受阻。

10 木天公:木造的臂架。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鱼复县旧城的南面,这是从前的鱼国。《春秋左传》记载:文公十六年(前六一一),庸国与群蛮反叛,楚庄王出兵讨伐,七次交战都被打败,其实是裨、鯈、鱼等族人把楚兵赶走的。据《地理志》记载,这是江关都尉的治所。公孙述称之为白帝,因当地曾经有白龙王(白帝)现形而取名。蜀国章武二年(二二二),刘备被吴国打败,改白帝为永安,这是巴东郡的治所。在汉献帝兴平元年(一九四),巴郡分设为两个郡,原拟以鱼复县为故陵郡治所。蹇胤向(益州牧)刘璋提议,改称为巴东郡,治所在白帝山城。白帝山城方圆二百八十步,北面依靠马岭,与赤岬山连接,两山之间平坦的地方,南北相距八十五丈,东西相距七十丈;又东面濒东瀼溪,就作为护城河;西南面俯临大江,往下望令人头晕目眩。只有马岭一带山势稍为连绵平缓,但也需要开山辟路,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才可以盘山而上。益州刺史鲍陋在这里镇守,被谯道福所围攻,城内没有泉水,于是在南面开了水门,在岩壁上凿开函道,上面架设了木天公,一直放到江中,好像猿猴手牵着手把水汲上城内,然后有水可用。水门的西面,江中有一块孤石,就是淫预石,冬天露出水面二十余丈,夏天则沉没水中,也有少许露出水面的地方。

赏析与点评

据正史陈寿《三国志》记述,蜀汉章武元年(二二一)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七月,以为关羽报仇为名,移驻巴东郡(今重庆市奉节县)兴兵伐吴。章武二年正月,攻克秭归;二月,兵临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六月,大败于东吴军,刘备“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并在白帝城置永安宫。章武三年(二二三)二月,丞相诸葛亮自成都移白帝城,辅助刘备军务;三月,刘备突然病笃,向丞相诸葛亮及尚书令李严托孤;四月癸巳,刘备在永安宫驾崩,时年六十三。刘备自正式登基到驾崩,只在成都停留了三个月,其余时间几乎一直留在白帝城。白帝城永安宫是这位出身草莽、一生浪迹的皇帝的最后归宿。

三峡、白盐崖、瞿塘滩

【】注 江水又东径广溪峡,斯乃三峡之首也1。其间三十里,颓岩倚木2,厥势殆交。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岸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常璩曰:『县有山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3,夏水回复,沿溯所忌4。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刺史二千石径过5,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下,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6。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7。此峡多猿,猿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著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貉兽渡汶而不生矣8。其峡,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

1 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一百九十三公里。

2 颓岩:倾侧的岩石。

3 龛(kān):小窟或小屋,后世指放置神像的小阁或洞穴。黄龛是地名。

4 溯(sù):逆流而上。

5 二千石:唐以前官阶,中央九卿、地方郡太守、国相,每年俸禄二千石粮食,因此称为“二千石”。

6 篙:撑船的竹竿。

7 飨荐:以酒食祭祀神灵。

8 貉(hé):犬科动物,昼伏夜出,皮毛珍贵。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广溪峡,这就是三峡的开端了。峡谷长三十里,悬空欲坠的危岩,枝干斜生的大树,看起来两岸要互相交接。北岸的山上有一个神秘的深渊,深渊的北面有白盐崖,崖高一千多丈,可以居高临下俯望神渊。当地人因为山崖又高又白,所以取名。天旱时,在岸上燃烧树木,把灰烬往下推,污染了深渊,不久便会下雨。常璩说:“县境有山泽水神,天旱时击鼓求雨,必定应验,喜降甘霖。”这就是《蜀都赋》所说的:“应鸣鼓而兴雨(敲响鼓声就会下雨)。”峡谷中有瞿塘、黄龛两处险滩,夏季洪水猛涨激起漩涡,上滩下滩都得提心吊胆。瞿塘滩上有一座神庙,特别灵验。刺史、二千石级别的高官经过,都不可以吹号打鼓惊扰神灵。商人旅客逆流而上或者顺流而下,担心撑竿碰触到岩石发出声响,都用布包起撑竿的下端。现在虽然不会这样做,但祭祀水神仍然没有间断。这峡谷中猿猴很多,但北岸却没有猿猴,不仅仅某一地点。偶然有人捕捉一些猿猴,放到北山之中,其后却听不到猿猴的叫声,也许就像貉子一样,一渡过汶水便不能生存了。据说从前大禹为了疏导江水,凿开了这峡谷,郭景纯说过:“巴东峡谷,是夏禹王为了疏导大江而开凿。”

赏析与点评

长江三峡,自古以来以险峻雄奇闻名天下,郦道元虽然从未涉足三峡,但阅读了不少东晋南朝人对三峡的记述,抄录在《水经注》中,在文字之外神游三峡的壮美。

巫山、新崩滩

经 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

注 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1。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2、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径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3,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4,偕岭衡、疑5。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1 杜宇:传说中古蜀国的国王。据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杜宇从天降至朱提(今云南省昭通市),娶江原(今四川省崇州市)井中冒出的女子利为妻,其后取代鱼凫(fú;野鸭),在蜀地称王。杜宇积极开疆拓土,东达嘉陵江,与巴国接壤;北至汉中,与秦为邻。杜宇后来让位给大臣鳖灵,其后秦国借巴人之助,出兵灭蜀,再灭巴国。据称杜宇实际上是被鳖灵推翻后逃亡,因复位不成,怨魂化为杜鹃鸟,每逢农历三月,飞回家乡悲鸣,直至吐出鲜血,滴在花瓣上,成为杜鹃花。而蜀人听到杜鹃悲啼,便知已到播种时节。

2 将:魏晋以后,经常任命大臣为将军,镇守要地。

3 箪(dān):盛饭的圆竹器。《孟子·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 岷、峨:岷山、峨嵋。

5 衡、疑:衡山、九疑(嶷)山。

译文

又往东经过巫县南边,盐水从县东南注入江水。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巫峡,这峡谷是杜宇为了疏通江水而开凿。郭仲产说:“查阅《地理志》,巫山在县境的西南部。”但现在县的东部有巫山,这是由于将军、郡、县的治所不固定的缘故。江水又经过巫峡的东面,经过新崩滩,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一〇〇)发生崩塌,晋太元二年(三七七)又崩塌。山崩的当日,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涌起了高数十丈的巨浪。现在滩上有许多巨石,有的圆如箩,有的方似屋,都是从崖上崩裂堕下,使得水流急湍怒吼,因此称为新崩滩。崩塌之后留下的山峰,比起其他山岭,还是相当高峻。下游十余里,有大巫山,山势之高不但是三峡群山之冠,而且可以与岷山、峨嵋一争高下,以及与衡岳、九疑互比高低。大巫山周围相连的群山,都是直插青云,需要登上九霄之外,才可以分辨它们的高低了。

赏析与点评

长江穿越巫山山脉,形成壮伟的峡谷。古人不知道峡谷,是由于地壳不断折曲上升、而江河不断侵蚀下陷所致,还以为是大禹的鬼斧神功,因此留下不少神话传说。

巫峡、石门滩

【】注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1。至于夏水襄陵2,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4,回清倒影,绝周多生怪柏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6,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东径石门滩。滩北岸有山,山上合下开,洞达东西,缘江步路所由。刘备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备乃烧铠断道7。孙桓为逊前驱,奋不顾命,斩上夔道,截其要径。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忿恚而叹曰8:『吾昔至京,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遂发愤而薨矣9。

1 曦:指太阳。

2 襄陵:指水涨。

3 “有时”两句:唐诗仙李白,借此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句。

4 素:白色。湍:激流。

5 (yǎn):大山上的小山。

6 霜旦:清晨的寒露冻结成霜。

7 铠:铠甲。

8 忿恚(fèn huì):愤怒、怨恨。

9 发愤:怒气爆发。

译文

从峡谷的开端到结束,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这是因山而命名。在三峡七百里水路中,两岸群山相连,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峭壁险峰,挡住了蓝天,遮蔽了阳光,如果不在正午和中夜,看不见太阳、月亮。到了夏季水涨,江水淹盖了小丘,上下航行阻绝,假如朝廷有紧急公文传送,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可以到达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快马、驾疾风,也不一定更快。春冬时节,则两岸白色的冰雪伴着急流;碧绿的潭水,清澈的水波荡漾,水中倒影绰绰;渺无人迹的山峰之上,生长了许多姿态千奇百怪的柏树,悬泉瀑布,从高处飞溅而下,水清山高树茂,景物多姿多彩,情趣良多。每到雨后初晴,或霜冻清晨,林木清冷,山涧寂静,时常有猿猴在高处引吭啼叫,啼声连绵不断,凄厉哀鸣,在空谷中回荡,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流传着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石门滩。滩的北岸有一座山,山的顶上连接,但下部分开,东西两面贯通,沿着大江的步行道路在这里穿过。昔日刘备被陆逊打败,逃走时经过这山门,后面的追兵来势急猛,于是刘备焚烧铠甲,以阻断道路。孙桓是陆逊的先锋,奋不顾命,斩山开路,经夔门而上,抄截刘备的前路。刘备翻过山岭,越过险地,仅能脱身,他又怒又恨地叹息说:“我当日到京城时,孙桓还是小孩,今日却把我逼成这样!”于是因愤恨气死了。

赏析与点评

巫峡因长江穿越巫山而得名,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全长约四十五公里,以幽深秀丽著称。巫山十二峰夹峙大江,终年云雾萦绕,古人认为是神仙境界,因此有巫山神女的神话流传千载。

秭归县、归子国、屈原故里、丹阳城

经 又东过秭归县之南。

注 县故归乡,《地理志》曰1:『归子国也2。』《乐纬》曰:『昔归典叶声律3。』宋忠曰:『归即夔。归乡盖夔乡矣。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春秋》僖公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者也。袁山松曰:『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4。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古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备征吴所筑也。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旧田宅。虽畦堰縻漫5,犹保屈田之称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犹存。故《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6,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指谓此也。

1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

2 归子国:商朝时已有归国,西周时为归子国,又称夔子国,后被楚国兼并。战国时楚大夫屈原,就生于此地。

3 归典:人名。叶(xié):同协,调和声律的意思。

4 《离骚》:屈原所撰的诗歌集,带有浓厚的楚人风格,为汉代辞赋体裁的先驱。女媭(xu):楚国传说中的人物,一般被认为是屈原之姐,见《离骚》:“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婵媛(chán yuàn):情思牵萦。詈(lì):责备、责骂。

5 畦(qí):长方形的田,《说文解字》云:“田五十亩曰畦。”此处泛指田的意思。

6 熊绎:楚国始封君主,周成王时,熊绎受封为楚君,春秋战国时的楚国王族,都是熊绎的后裔。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秭归县的南面。

秭归县是从前的归乡,《地理志》说:“归子的封国。”《乐纬》说:“从前归国世代掌管音乐。”宋忠说:“归就是夔。归乡也就是夔乡。古代楚国有一位名叫熊挚的嫡子,因为残疾不能继承王位,安置在夔地,成为楚国的附庸。被以后的楚王封为夔子。”《春秋》记载:僖公二十六年(前六三四),楚王因为夔子不祭祀楚国祖先,把夔国灭了。袁山松说:“屈原有个贤惠的姐姐,她听闻屈原被放逐,也回到归乡,安慰他宽心保重。家乡的人希望屈原听姐姐的劝告,因此把这地方称为秭归。”这就是《离骚》所说“女媭深情地牵着我的手,对我轻轻责备”。县城的东北面依山坡而建,城方圆二里,城墙高一丈五尺,南面对着大江。据当地的老人相传,称之为刘备城,大概是刘备征伐吴国时所修筑。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昔日的田地和住宅。虽然田埂和堤堰已毁坏模糊了,但仍然保存着屈田的名称。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的故居,屋基是垒石所砌成,这地方名为乐平里。故居的东北方六十里,有女媭庙,捣衣石仍然存在,所以《宜都记》说:“秭归是楚子熊绎最初的封国,又是屈原的家乡,屈原的田地和住宅至今还在。”就是指这地方。

赏析与点评

长江东出巫峡,便离开巴、蜀地界,到达今湖北省境。湖北为古代楚国发源地,留有大量楚文化遗迹和与楚国有关的故事,其中战国时伟大诗人屈原的家乡就在巫峡出口的地方。

夷陵县、东界峡、插灶、流头滩

经 又东过夷陵县南。

注 江水自建平至东界峡1,盛弘之谓之空泠峡。峡甚高峻,即宜都2、建平二郡界也。其间远望,势交岭表,有五六峰,参差互出。上有奇石,如二人像,攘袂相对3。俗传两郡督邮争界于此4,宜都督邮,厥势小东倾5,议者以为不如也。

江水历峡东,径宜昌县之插灶下,江之左岸,绝岸壁立数百丈,飞鸟所不能栖。有一火烬,插在崖间,望见可长数尺。父老传言,昔洪水之时,人薄舟崖侧6,以余烬插之岩侧,至今犹存,故先后相承谓之插灶也。江水又东径流头滩,其水并峻激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常苦之,其歌曰:『滩头白,勃坚相持;倏忽沦没7,别无期。』袁山松曰『自蜀至此,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也。

1 建平:三国吴景帝孙休分宜都郡置建平郡,郡治在巫县,位置在今重庆、湖北交界处。隋朝初郡废。

2 宜都:汉末,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有荆州,在三峡以东设置临江郡,后改称宜都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都市。隋初郡废。

3 袂(mèi):衣袖。攘袂,即扬起衣袖。

4 督邮:汉朝郡吏职位,奉太守之命到郡辖各县巡视,检核官吏是否称职,掌管郡内驿站,案验刑狱,权力甚大。魏晋以后地位逐渐下降,隋以后督邮职位废除。

5 “宜都”两句:宜都在东面,督邮向东倾,表示退缩。

6 薄舟:泊舟。

7 倏(shu)忽:极快。倏又可写成儵,《楚辞·招魂》:“往来儵忽。”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夷陵县的南面。

江水从建平流到东界峡,盛弘之称之为空泠峡。峡谷十分高峻,这就是宜都、建平两郡的交界。在峡谷中远望,山岭高接天际,有五、六座山峰,参差交错地挺立。山上有奇石,形态像两人对立,振臂争执。民间传说,两郡的督邮正在这里争论边界,宜都的督邮姿势稍为向东倾侧,旁观谈论者认为气势不及对手。

江水从东界峡穿过,流经宜昌县的插灶下面,大江的左岸是直立的悬崖,高数百丈,连飞鸟也上不去栖息。崖壁间插着一块燃烧未尽的木头,望上去有数尺长。当地老人相传,从前洪水暴发的时候,有人停船靠在崖边,把烧过未尽的木柴插在岩边,这根木柴至今还在,所以世代相传,称这地方为插灶。江水又往东流,经过流头滩,这里的水流奔腾汹涌,连鱼鳖也不能游过。旅行的人视这激流为畏途,有歌谣这样说:“在滩头的汹涌白浪中,大家奋力坚持;刹那间或许沉下水底,告别已来不及啊。”袁山松说:“从蜀郡到这里,路程五千多里,顺流而下行五日,逆流而上却要行百日。”

赏析与点评

长江出峡之后,两岸山势逐渐开阔,江岸两旁虽然仍然可见山丘,但已不及峡中雄伟壮观,但民间对当地的奇岩怪石,仍有种种传说。

宜昌县、黄牛滩

【】注 江水又东径宜昌县北。分夷道佷山所立也1,县治江之南岸,北枕大江,与夷陵对界2。《宜都记》曰:『渡流头滩十里,便得宜昌县。』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嵚崟3,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1 佷(hěn)山:在湖北省长阳县西北,三国吴曾设置佷山县,隶属宜都郡。蜀汉章武二年二月,先主刘备亲征东吴,从秭归进军猇亭,在佷山开路通向武陵郡,派遣侍中马良招抚五溪蛮。

2 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古人云:“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丘陵,水到了这里化激湍为缓流了。

3 嵚崟(qin yín):山势高险。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宜昌县的北面。宜昌县是从夷道、佷山二县各分出一部分设立的,县治在大江的南岸,北面靠着大江,与夷陵相对,隔江为界。《宜都记》说:“过了流头滩十里,便到达宜昌县。”江水又往东流,经过狼尾滩,又流过人滩。袁山松说:“两滩相距二里。人滩水流非常湍急,南岸有块青石,夏天没在水中,冬天露出水面,这块石既巨大又怪异,在数十步内观看,满布人面的形状,有些大有些小,形态分明的,须发都齐全,因此名为人滩。江水又往东流,经过黄牛山,山下有滩,名为黄牛滩。大江南岸山岭重叠,最外层的高崖之上,有一块颜色斑斓的岩石,形状像一个人背着刀,牵着牛,人黑色,牛黄色,是天然生成,神态非常清晰。岩石的所在人迹不到,无法去详细探究了。这块岩石位置特别高,而且湍急的江流迂回弯曲,虽然经过两天的航程,也能够看见这块岩石,故此旅人们编了一首歌谣说:“早上从黄牛启程,晚上在黄牛栖息,三早三晚,黄牛仍然在那里。”意思是水路迂回弯曲,环视观望景象相同,似乎是同一地方。

赏析与点评

大江过宜昌县,江中多险滩,郦道元引述前人所记,讲述船在险滩航行的艰难。

西陵峡、大禹断江

【】注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1。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2。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江水历禹断江南。峡北有七谷村,两山间有水清深,潭而不流。又耆旧传言,昔是大江,及禹治水,此江小不足泻水,禹更开今峡口,水势并冲,此江遂绝,于今谓之断江也。

1 像类:指各种各样的物类。

2 泠泠(líng):此处是凄厉、清亮的意思。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西陵峡。《宜都记》说:“从黄牛滩往东,进入西陵县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水迂回弯曲,两岸的高山重重叠叠,不到正午或中夜,看不见太阳和月亮。悬崖绝壁有千丈多高,壁上的岩石彩色斑斓,形状姿态似各种物类。这里的树林高大茂密,冬季依然苍翠如春。猿猴叫声清亮,回声响遍山谷,久久不绝。所谓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经常听别人说,峡中的水流湍急,书中记载及口头传说,都说到经历过的险恶情景,向别人提出告诫,从来没有称赞过这里山水之美。当我亲自踏上这地方,第一眼便满怀欣喜,到这里才相信耳闻不如亲见。那层叠的崖壁,挺秀的峰峦,奇形怪状,姿态万千,实在难以用笔墨描述。那森林茂密,郁郁葱葱,树木与云霞相接。仰观山色,俯视倒影,愈看愈觉佳妙。我在这里流连游赏了两天,乐而忘返。我平生亲眼见过的风景之中,没有比这里更美的了。我很高兴能观赏得到这处奇景,假如山水有灵,也应该在千秋万年岁月之中,因得到我这个知己而感到惊喜了。”江水又经过大禹的断江以南,峡谷的北岸有七谷村,两山之间有一泓清泉,积水成潭,既清且深,静而不流。当地老人传说,这是从前的大江,在大禹治水的时候,由于水道太狭小,不足以宣泄大水,于是大禹另开水道,即现在的峡口,水势从那里直冲而下,这段水道便废弃了,现在称之为断江。

赏析与点评

西陵峡是三峡之中最长的一段峡谷。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峡区高山耸峙,峡中有峡,险滩相继,滩中有滩,自古三峡船夫有民谣说:“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然而,葛洲坝工程建成蓄水,使峡谷水位上升,险滩礁石永睡于江底。

江水出峡、故城洲、陆抗城、夷陵县、马穿穴

【】注 江水出峡,东南流,径故城洲1。洲附北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2,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五里,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孙皓凤凰元年,骘息阐复为西陵督3,据此城降晋4,晋遣太傅羊祜接援5,未至,为陆抗所陷也。

江水又东径故城北,所谓陆抗城也6。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袁山松为郡,尝登之瞩望焉,故其《记》云:『今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如凫雁矣。』

北对夷陵县之故城。城南临大江,秦令白起伐楚7,三战而烧夷陵者也。应劭曰:『夷山在西北,盖因山以名县也。』王莽改曰居利,吴黄武元年更名西陵也,后复曰夷陵。县北三十里,有石穴,名曰马穿。尝有白马出穴,人逐之入穴,潜行出汉中8;汉中人失马,亦尝出此穴,相去数千里。袁山松言:『江北多连山,登之望江南诸山,数十百重,莫识其名,高者千仞,多奇形异势,自非烟褰雨霁,不辨见此远山矣。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

1 洲:水中沙地为洲,《诗经·国风·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2 步阐:吴国名将步骘(zhì)之子,替父亲镇守西陵,继任西陵督。

3 息:儿子。

4 “孙皓”至“降晋”三句:吴后主猜疑步阐,步阐计划举城降晋。

5 羊祜:出身名门望族,世代显宦,其姊为司马师夫人,外祖父是汉末名儒蔡邕。西晋初,出任荆州都督,负责策划灭吴。

6 陆抗:吴国名臣陆逊之子,陆逊死后,孙权拜抗为建武校尉,领父亲部曲五千人。其后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今湖北宜昌西北),后主孙皓继位,加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荆州牧。平定步阐叛变后不久病卒。

7 白起:战国时秦大将,战功显赫,封武安侯。

8 汉中: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省南部汉中市。

译文

江水流出峡谷,往东南流,经过故城洲。洲连接大江北岸,洲头称为郭洲,长二里,宽一里,上面有步阐的旧城,范围大致与郭洲相等,只是四周的边缘有些余地。故城洲上有一座方圆五里的城,是吴国西陵督步骘所修筑。孙皓凤凰元年(二七二),步骘的儿子步阐又出任西陵督,据守这座城,步阐向晋朝投降,晋派遣太傅羊祜前往接应他,羊祜未到,已被陆抗所攻陷。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一座旧城的北面,这就是所谓的陆抗城。这城依山修筑城墙,四面都是天险。大江南岸有一座山,孤峰独秀,从江中仰望,崖壁直立,非常险峻。袁山松任职郡守时,曾经登上山峰,举目眺望,所以他在《宜都记》说:“现今从山南攀登,到达峰顶,顶上可以容纳十来个人,从峰顶环望,四周群山形势尽收眼底;俯瞰大江,好像迂回的衣带,江中舟船,小得像浮在水面的鹅雁。”

北面与夷陵县旧城相对。旧城南临大江,秦国派遣白起率兵攻伐楚国,打了三仗,把夷陵城烧了。应劭说:“夷山在西北方,夷陵县就是因山取名。”王莽时改名居利,吴国黄武元年(二二二)改名为西陵,后来又恢复夷陵旧名。县北三十里,有一个石洞,名为马穿。曾经有白马从洞内出来,人们追逐它,又逃入洞中,它在地底洞穴中走动,走到汉中才出来;汉中有人走失了马,也曾经在这洞穴出现,然而两地相距数千里。袁山松说:“大江以北山岭多互相连接,登山遥望江南群山,山峦层层叠叠,多达数十甚至上百层,都不知道山名,山峰高的上千丈,形状千奇百怪,山势各有特色,假如不是云雾消散、雨后放晴的日子,远方的山几乎看不清楚。我曾经往来经过这里十多次,仅有两次可以望见远山而已。”

赏析与点评

大江离开峡谷,进入平原,水流变得平缓,江岸及江心开始有沙洲堆积,蜀、吴对抗时,有些沙洲成为吴国屯兵守边的要地。

江陵县故城

经 又南过江陵县南。

注 江水又东径江陵县故城南。《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1。』盖即荆山之称而制州名矣,故楚也。子革曰2:『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使白起拔鄢郢3,以汉南地而置南郡焉。《周书》曰:『南,国名也。南氏有二臣,力钧势敌,竞进争权,君弗能制,南氏用分为二南国也。』按韩婴叙《诗》云4:『其地在南郡、南阳之间5。』《吕氏春秋》所谓『禹自涂山,巡省南土』者也,是郡取名焉。后汉景帝以为临江王荣国6。王坐侵庙壖地为宫7,被征8,升车。出北门而轴折,父老窃流涕曰:『吾王不还矣!』自后北门不开,盖由荣非理终也9。汉景帝二年,改为江陵县。王莽更名郡曰南顺,县曰江陆。

1 荆:指荆山。衡:指衡山,先秦衡山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天柱山,汉初衡山王吴芮改封为长沙王,把衡山地名迁移到长沙,自此之后,今湖南省南部的寿岳改称为衡山,被列为五岳中的南岳。原本的衡山改名天柱山。古人称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因为山南水北受阳光较多。

2 子革:人名,春秋时楚国贵族。

3 鄢(yān)郢:春秋时,楚文王定都于郢,其后惠王曾迁都于鄢,仍称为郢,因此楚人以“鄢郢”代表首都。

4 韩婴:西汉儒生,以传授《诗经》著名,其学派称为“韩诗”。

5 南阳:秦汉南阳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南阳市。

6 荣:汉景帝长子,生母为栗姬,景帝初立为皇太子,其后栗姬与王夫人争宠,栗姬失势,太子被废为临江王,获罪赐死。

7 坐:汉朝法律用语,称因犯某罪为“坐某事”。侵庙壖地:即侵夺高祖庙范围内的空地。

8 征:指征召回京接受审问。

9 非理终:死于非命。

译文

又往南流过江陵县南边。

江水又往东流,经过江陵县旧城的南面。《禹贡》说:“荆山和衡山以南就是荆州。”大概荆州就是因荆山而得名,荆州是古时楚国的地方。楚国大臣子革说:“我们君王的祖先居住在偏僻的荆山,为了替周天子效力,于是迁往纪郢。”现在的江陵城,是楚国设置船官的地方,船官也就是《春秋》所称的渚宫。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二七八),派遣白起攻破鄢郢,设置汉水之南的地方为南郡。《周书》说:“南是国名。南氏有两个大臣,势均力敌,不断争权争位,连君主也无法制止,南氏因此分为两个南国。”参照韩婴的《诗》序说:“那地方在南郡、南阳之间。”也就是《吕氏春秋》所说“大禹从涂山起程,巡视南土”的所在,这个郡因南国而取名。后来,汉景帝把这个郡分封给临江王刘荣,改为临江国。临江王犯了侵占高祖庙前的空地建筑宫殿的罪,被征召回京,他上马车而去。马车刚出北门,车轴突然折断,父老们偷偷流泪说:“我们大王不会再回来了!”从此以后北门不再打开,这是由于刘荣结局不幸的缘故。汉景帝二年(前一五五),改为江陵县。王莽时改郡名为南顺,改县名为江陆。

赏析与点评

江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期曾经是楚国的首都,称为郢,延至战国中期,秦国逐渐强大,屡次侵楚,楚国被迫放弃郢都,迁都往陈。屈原有《哀郢》一篇,就是怀念这个已失去的故都。

关羽所筑旧城、金堤、栖霞楼、江津戍

【】注 旧城,关羽所筑。羽北围曹仁1,吕蒙袭而据之2。羽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杜元凯之攻江陵也3,城上人以瓠系狗颈示之,元凯病瘿故也4。及城陷,杀城中老小,血流沾足。论者以此薄之。江陵城地东南倾,故缘以金堤,自灵溪始。桓温令陈遵造5。遵善于方功6,使人打鼓,远听之,知地势高下,依傍创筑,略无差矣7。城西有栖霞楼,俯临通隍,吐纳江流。城南有马牧城,西侧马径,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余里,洲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治。旧主度州郡贡于洛阳,因谓之奉城,亦曰江津戍也。戍南对马头岸。昔陆抗屯此,与羊祜相对8,大宏信义,谈者以为华元、子反复见于今矣9。北对大岸,谓之江津口,故洲亦取名焉。江大自此始也10。《家语》曰:『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也。』故郭景纯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也。』

1 曹仁:曹操大将,以善守能攻著称。赤壁之战后,曹操派曹仁南下守襄阳、樊城,被关羽以水围城,关羽有威震华夏之势,曹仁激励将士死守樊城。吴将吕蒙乘虚偷袭关羽的根据地荆州。

2 吕蒙:吴国大将,任虎威将军,因此有吕虎威称号,周瑜、鲁肃死后,继任为南郡太守,与刘备大将关羽隔江对峙,趁关羽北伐,出兵袭击关羽根据地,关羽回师战败被擒,吕蒙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不久吕蒙病死。吕蒙出身寒微,但发愤读书,终于学问有成,被时人称誉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非复吴下阿蒙”。

3 杜元凯:杜预,字元凯,西晋初名臣,支持晋武帝出兵灭吴,陈兵江陵,以破竹之势攻入吴都建业(今南京),即成语“势如破竹”出处。杜预亦以注释《左传》为后世所重,《水经注》引用大量杜氏注文。

4 瘿(ying):肉瘤。

5 桓温:东晋末权臣,长期镇守荆州,平定割据益州的成汉国,又三次北伐,取回不少河南失地,但对朝廷构成威胁。桓温遥控朝政,操纵废立皇帝,更领兵入京,图谋篡夺帝位,却受阻于朝中王氏和谢氏门阀势力,郁郁得病,死前欲得九锡(九种皇帝级别的礼仪),亦因谢安等人借故拖延,直至去世时也未能如愿。

6 方功:方术,法术。古人不知科技原理,以为陈遵懂得法术。

7 “使人打鼓”五句:陈遵凭声波震动,得出地面的倾斜度。

8 “昔陆”两句:西晋初,命大臣羊祜为荆州都督,与吴将陆抗隔江对峙。晋、吴虽然敌对,但羊、陆二人互相敬重,经常派人问候。羊祜对吴地军民施以信义,吴人尊称他为“羊公”,为日后晋朝灭吴打下基础。

9 华元、子反:春秋时代宋、楚两国虽然敌对,但宋执政华元、楚令尹子反互相敬重,私交甚笃。

10 江大:指江面变得宽广。

译文

江陵旧城是关羽所修筑。关羽北上围攻曹仁,吕蒙从背后偷袭,占领了江陵城。关羽说:“这座城是我修筑的,不可以(任由敌人)进攻。”于是引兵后退。杜元凯进攻江陵城的时候,城上的人用葫芦绑在狗颈上揶揄他,这是因为杜元凯颈上生了个大肉瘤。城陷之后,杜元凯屠城,无论老人小孩都杀,血流遍地,走过的人脚上都沾满了血。谈论的人都因此鄙视他。江陵城的地势向东南倾斜,因此从灵溪开始,沿江修筑了金堤。这是桓温委派陈遵建造的。陈遵懂得方术,他命人在不同地方打鼓,他在远处听鼓声,便可以知道地势的高低,依据地势高下修筑江堤,就不会有差错了。江陵城的西面有栖霞楼,下面就是护城河,大江从此处流过。城南有马牧城,西边靠近马径,这个沙洲从枚回开始,延伸到了这里,全长七十多里,沙洲上有奉城,是从前江津长的治所。江津长从前是主管附近州郡贡品集中送往首都洛阳的官职,所以治所称为奉城,又名江津戍。戍防兵营南面与马头岸相对。从前吴国陆抗在这里屯驻,与晋朝羊祜相对,双方都很重视信义,谈论者都称赞,说春秋时代宋国华元、楚国子反以信义交往的历史重见于今日。江津戍北面与大岸相对,称为江津口,沙洲亦因此得名。江水从这里开始,变得宽阔了。《家语》说:“江水到了江津,如果不是把小船连在一起抵挡风浪,不可以渡过大江。”所以郭景纯说:“在江津渡江,水势高涨,这是说大江既深且阔了。”

赏析与点评

关羽失荆州的故事,不少人耳熟能详,而关羽在荆州的据点所在,未必能说得清楚。郦道元指明准确地点,还补述了后来发生的一些史事。

城陵山、彭城矶、夏浦、下乌林(黄盖败曹操处)

经 又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沅水、资水合东流注之。

注 凡此诸水,皆注于洞庭之陂1,是乃湘水,非江川2。

经 湘水从南来注之。

注 江水右会湘水,所谓江水会者也。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俗谓之西江口。又东径忌置山南,山东即隐口浦矣。江之右岸有城陵山3,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江之南畔名黄金濑,濑东有黄金浦、良父口,夏浦也4。又东径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故水受其名,即玉涧。水出巴丘县东玉山玉溪,北流注于江。江水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北对隐矶,二矶之间,有独石孤立大江中。山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江水又左径白螺山南,右历鸭兰矶北,江中山也。东得鸭兰、治浦二口,夏浦也。江水左径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径乌黎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径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5,即是处也。

1 陂:水池,此处指湖泊。

2 “是乃”两句:郦道元指出《水经》经文的错误,注入洞庭湖的是湘水,而非大江。

3 城陵山:即今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为长江沿岸三矶之一(其余二矶为南京燕子矶和安徽芜湖采石矶),附近有岳阳楼,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在巴陵城上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朝巴陵县为岳州治所,因此改称为岳阳楼。此后屡毁屡修,久历沧桑,现存为一九八三年修复。

4 夏浦:夏季有水的牛轭湖(即原本是弯曲的河道,改道之后残余的弧形湖泊)。

5 黄盖:三国孙吴大将,即小说《三国演义》中,以“苦肉计”欺骗曹操的老将。乌林:在长江北岸,又名乌林矶,今湖北省洪湖市,与长江南岸的赤壁市隔江相望。

译文

(江水)又往东流,到了长沙郡下隽县的北面,澧水、沅水、资水会合之后往东流,注入大江。

以上几条水道,都汇注入洞庭湖,这应该是湘水,并非大江。

湘水从南面而来注入大江。

江水右方与湘水合流,就是所谓江水会合处。江水又往东流,左面有两个夏浦,民间称为西江口。又往东流经过忌置山的南面,山的东面就是隐口浦了。大江的右岸有一座城陵山,山上有旧城,东面连接微落山,亦称为晖落矶。江的南岸名为黄金濑,濑的东面有黄金浦、良父口,是一个夏浦。又往东流,经过彭城口,水的东面有彭城矶,水因此得名,也就是玉涧。玉涧水发源于巴丘县东面的玉山玉溪,玉溪往北流,注入大江。江水从彭城矶往东流,经过如山北,山的北面与隐矶相对,二矶之间,有一块大石孤独地屹立在大江之中。如山东面的江浦,民间称为白马口。江水又往左转弯,经过白螺山的南面,右方经过鸭兰矶的北面,这是大江中的山岗。东面是鸭兰、治浦二口,也是个夏浦。江水左方经过上乌林的南面,这是村落的地名。又往东流,经过乌黎口,这是一处江浦,也就是中乌林。又往东流,经过下乌林的南面,吴国黄盖在乌林击败魏武帝曹操,就是这地方了。

赏析与点评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但赤壁的地点历来颇有争议,北宋文豪苏轼流放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时,撰写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后人据此认为赤壁就在黄州。但当日曹操率水师从荆州江陵东下,目的是攻夺刘琦、刘备所据守的夏口(今武汉市武昌区),周瑜领东吴水师西上,与二刘合兵抗曹,联军与曹军在赤壁相遇,必定在江陵、夏口之间,但黄州远在夏口之东,不可能是两军相遇地点。《水经注》对赤壁、乌林位置有明确的记录。

沙羡县、鹦鹉洲、叹父山、叹州、陆涣城、江夏、沔水口

经 又东北至江夏沙羡县西北,沔水从北来注之。

注 沌水上承沌阳县之太白湖1,东南流为沌水,径沌阳县南,注于江,谓之沌口,有沌阳都尉治2。晋永嘉六年,王敦以陶侃为荆州镇此3,明年徙林鄣。江水又东径叹父山,南对叹州,亦曰叹步矣。江之右岸当鹦鹉洲南4,有江水右迤,谓之驿渚。三月之末,水下通樊口水。江水又东径鲁山南,古翼际山也。《地说》曰:『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山上有吴江夏太守陆涣所治城,盖取二水之名。』《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也。旧治安陆,汉高帝六年置,吴乃徙此。』

城中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刻石记征杜曾事。有刘琦墓及庙也5。山左即沔水口矣。沔左有郄月城,亦曰偃月垒,戴监军筑,故曲陵县也,后乃沙羡县治。昔魏将黄祖所守6,遣董袭、凌统攻而擒之。祢衡亦遇害于此7。衡恃才倜傥,肆狂狷于无妄之世,保身不足,遇非其死,可谓咎悔之深矣。

1 沌(zhuàn)水:从汉水流出的分支,经今潜江、江陵、监利、沔阳、汉阳等县市流入长江。

2 都尉:汉代郡境过大时,在郡治以外另设都尉,管治局部地方行政,例如某郡东部都尉、南部都尉之类。

3 王敦:东晋初权臣,出自世家大族琅邪(又可写成琅琊,在今山东省东南部青岛市一带)王氏。王氏族人率众随东晋元帝南渡,立国江左,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王敦拥兵镇守荆州江陵,名为保护首都上游,实为割据,其堂弟王导为朝廷重臣。永昌元年(三二二)正月,王敦以讨伐奸臣为名,从武昌起兵,进攻首都建康,迫元帝让位于太子(明帝司马绍),自任丞相、江州牧。太宁二年(三二四),王敦病重,无力驾驭大局,王导支持明帝。王敦部属作乱,被明帝击败,王敦死,乱平。陶侃:东晋初名臣,鄱阳人,出身寒门,为稳定东晋政局立下战功,王敦举兵,为拉拢陶侃,推荐他加领江州刺史,不久又转都督、湘州刺史,但陶侃不依附王敦,王敦败死,陶侃迁为都督荆、雍、湘、梁州诸军事,本职加领护南蛮校尉、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陶侃其中一位曾孙是著名诗人陶渊明。

4 鹦鹉洲:武汉市长江边上的一处沙洲。相传东汉末,狂士祢衡在洲上吟咏《鹦鹉赋》而出名。但古鹦鹉洲在明朝末年已被江水淹没,不知位置所在,现在的鹦鹉洲是乾隆年间形成的新沙洲,最初称为补课洲,后来为填补古鹦鹉洲消失的遗憾,改名为鹦鹉洲,又于光绪年间在洲上修筑了祢衡墓。

5 刘琦:汉末荆州牧刘表长子,与诸葛亮友好。

6 黄祖:任职江夏太守,被孙权部将所败。

7 祢衡:字正平,汉末狂士,以才气自负,性情狷狭、不能容物。得好友孔融推荐投效曹操,却因羞辱曹操被派往出使荆州牧刘表,又因对刘表口出恶言,被遣送给江夏太守黄祖,最后因得罪黄祖被处斩。

译文

江水又往东北流,到了江夏郡沙羡县的西北面,沔水从北面来注入。

沌水的上游承接沌阳县的太白湖,往东南流就是沌水,沌水经过沌阳县的南面,注入大江,汇流处称为沌口,这里就是沌阳都尉的治所。晋朝永嘉六年(三一二),王敦因为荆州刺史陶侃镇守这里,次年便徙往林鄣。江水又往东流,经过叹父山,叹父山南与叹州相对,又称为叹步。江水的右岸正对鹦鹉洲的南端,有江水的分支通往右方,形成小港湾,称为驿渚。到了三月底,江水上涨,与下游的樊口水相通。江水又往东流,经过鲁山的南面,就是古代的翼际山。《地说》说:“汉水与大江在衡北翼际山旁会合。山上有吴国江夏太守陆涣所建筑的城,因为这两条水道而得名。”《地理志》说:“夏水经过郡境汇入大江,所以称为江夏。从前的郡治在安陆县,汉高帝六年(前二〇一)设置,吴国时迁徙到这里。”

城内有《晋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胡奋碑》,又有平南将军王世将所刻的石碑,记载了征讨杜曾的史事。有刘琦的墓冢和祠庙。山的左方就是沔水口了。沔水左岸有郄月城,也称为偃月垒,是戴监军所修筑,是从前的曲陵县城,后来才成为沙羡县的治所。从前魏将黄祖在这里驻守,吴国派遣董袭、凌统攻城,把黄祖俘虏了。祢衡也在这里被杀。祢衡自恃才华出众,放任不羁,在容易惹祸的时代,言行毫不检点收敛,偏激快意,不能保住性命,惨遭杀身之祸,可以说实在太不幸了。

赏析与点评

东晋南朝时期,大江上游的荆州,经常被强藩控制,曾经发生多次举兵反叛或据地抗命的事件,对偏安建康(今南京)的朝廷构成威胁。朝廷与荆州势力交接的江夏一带,往往成为双方角力的前沿。

船官浦、黄鹄矶、夏口

【】注 江之右岸有船官浦,历黄鹄矶西而南矣1,直鹦鹉洲之下尾。江水溠曰洑浦2,是曰黄军浦,昔吴将黄盖军师所屯,故浦得其名,亦商舟之所会矣。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谯郡戴仲若野服居之3。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目之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4,魏黄初二年孙权所筑也。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借阻,高观枕流,上则游目流川,下则激浪崎岖,实舟人之所艰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亦沙羡县治也。

1 黄鹄矶:矶,水边岩石;黄鹄,即黄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后人鹤与鹄相乱。”黄鹤楼建筑于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俯瞰江、汉,极目千里。《南齐书·州郡志》说:“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

2 溠(zhà):水湾。洑(fú):漩涡、游水,洑浦是地名。

3 戴仲若:戴颙,字仲若,南朝宋人,以孝行著称,事迹载于《宋书·隐逸传》。

4 夏口城:汉水下游又称夏水,汉水与大江会合处称为夏口,吴主孙权在大江南岸的蛇山黄鹄矶上筑城,监临江汉,在今武汉市武昌区境内。清末在大江北岸的汉口开辟通商口岸,即今汉口区。

译文

江水的右岸有船官浦,在黄鹄矶的西面、大江的南面,正对鹦鹉洲的尾端。江水有一条分支形成港湾,称为黄军浦,从前吴将黄盖曾经在这里屯驻军队,港湾因此得名,这里也是商船停泊的地方。船官浦的东面就是黄鹄山。林木溪涧非常秀美,谯郡人戴仲若曾经穿着山野村夫的衣服在这里隐居。山下称为黄鹄岸,岸下有港湾,称为黄鹄湾。黄鹄山的东北方与夏口城相对,夏口城是孙权在魏黄初二年(二二一)所修筑。夏口城背靠山岗,前临大江,视野广阔,城墙形势险固,城楼倚傍江流,高耸挺立,城楼上可以眺望大江,城楼下是汹涌的波涛,船夫在这里行船实在非常艰苦。对岸可以通往沔水,所以城以夏口为名,这里也是沙羡县的治所。

赏析与点评

唐朝诗人崔颢《黄鹤楼》诗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使黄鹤楼和鹦鹉洲名传千载。李白也有一首《鹦鹉洲》诗:“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可知诗人对鹦鹉洲的美丽景色充满仙境的想象。黄鹤楼和鹦鹉洲也是古代的战略要地,形势险要。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