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李白选集

古風(其三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羽檄如流星[1],虎符合專城[2]。喧呼救邊急,群鳥皆夜鳴。白日曜紫微,三公運權衡[3]。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4]。借問此何為?答言楚徵兵[5]。渡瀘及五月,將赴雲南征[6]。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7]。長號别嚴親,日月慘光晶。泣盡繼以血,心摧兩無聲[8]。困獸當猛虎,窮魚餌奔鯨[9]。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10]?

【注釋】

[1]羽檄:徵兵的文書,以鳥羽插檄書,表示緊急。《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上曰:‘非若所知!陳豨反,邯鄲以北皆豨有,吾以羽檄徵天下兵,未有至者,今唯獨邯鄲中兵耳。’”裴駰《集解》:“魏武帝《奏事》曰:‘今邊有小警,輒露檄插羽,飛羽檄之意也。’駰案:推其言,則以鳥羽插檄書,謂之羽檄,取其急速若飛鳥也。”

[2]“虎符”句:虎符,兵符,古代徵調軍隊的憑證。以銅刻作虎形,中剖為兩半,半留京都,半付將帥或州郡長官。《史記·孝文本紀》:“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裴駰《集解》引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按:唐代已無合符調兵之制,此處只是用典。專城,指州郡地方長官。《文選》卷五七潘岳《馬汧督誄》:“剖符專城。”張銑注:“專,擅也,擅一城也,謂守宰之屬。”

[3]“白日”二句:形容朝廷政治清明。紫微,星座名,即紫微垣。位於北斗東北,有星十五顆。古以紫微垣喻皇帝居處。《晉書·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一曰紫微,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三公,周代三公有二説:一説指司空、司徒、司馬;一説指太師、太傅、太保。西漢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稱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稱三公;為共同負責軍政的最高長官。唐代雖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無實際職權,只是最高榮譽銜。此處指朝廷的軍政長官。權衡,古星座名。《史記·天官書》:“南宫,朱鳥權衡。”裴駰《集解》引孟康曰:“軒轅為權,太微為衡。”此處指權力。

[4]“天地”二句:《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河上公章句:“一,無為道之子也。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地得一,故能安静不動摇。”澹然,安定貌。意謂君主賢明,無為而治;臣輔得力,天地和合。

[5]“借問”二句:沈德潛《唐詩别裁集》注:“言天下清平,不應有用兵之事,故因問之。”楚徵兵,宋本校:“一作征楚兵。”指天寶年間征南詔而徵兵事。《資治通鑑》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於瀘南。……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制,百姓有勳者免征役,時調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勳。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6]“渡瀘”二句:瀘,古水名,指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的一段江流。相傳江邊多瘴氣,三、四月間最甚,人遇之易亡。五月後稍好,故古代常擇五月發兵。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人不毛。”即此意。及,趁。

[7]“炎方”句:炎方,南方炎熱之地。

[8]“長號”四句:形容徵兵時的悲慘情景,大哭着告别父母,日月黯然,淚盡繼血,心肝欲裂,相對無言。長號,大哭。嚴親,指父母。摧,悲傷。慘光晶,日月為之感動而慘澹無光。晶,光。

[9]“困獸”二句:謂怯卒前去與凶敵作戰,必死無疑。困獸、窮魚,喻怯卒。猛虎、奔鯨,喻強敵。當,通“擋”,抵擋。餌,餵食。

[10]“如何”二句:干,盾牌。戚,大斧。古代武舞時執之。有苗,古代民族名。《帝王世紀》:“有苗氏負固不服,禹請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而舞之,有苗請服。”

【評箋】

舊題嚴羽評點《李太白詩集》卷一:曰“長號别嚴親……投軀豈全生”:寫得慘動。

蕭士贇《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此詩蓋討雲南時作也。首即徵兵時景象而言。當此君明臣良、天清地寧、海内澹然、四郊無警之時,而忽有此事。問之於人,始知徵兵者,討雲南也。乃所調之兵,不堪受甲,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如以困獸當虎,窮魚餌鯨,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師之入矣。末則深歎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致有覆軍殺將之耻也。

胡震亨《李詩通》:此篇詠討南詔事,責三公非人,黷武喪師,有慕益、禹之佐舜。

查慎行《初白詩評》卷上:當天寶之世,忽開邊釁,驅無罪之人,置諸必死之地,誰為當國運權衡者?“白日”以下四句,國忠之蒙蔽殃民,二罪可併案矣。

沈德潛《唐詩别裁》卷二:炎月出師,而又當炎方,能無敗乎?

《唐宋詩醇》卷一:“群鳥夜鳴”,寫出騷然之狀;“白日”四句,形容黷武之非。至於征夫之悽慘,軍勢之怯弱,色色顯豁,字字沉痛。結歸德化,自是至論。此等詩殊有關繫,體近《風》《雅》;與杜甫《兵車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敵,不可軒輊。宋人羅大經作《鶴林玉露》,乃謂:“白作為歌詩,不過狂醉於花月之間,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膂,視杜甫之憂國憂民,不可同年語。”此種識見,真“蚍蜉撼大樹”,多見其不知量也。

按:此詩叙“楚徵兵”、“雲南征”,與史籍所記天寶十載(七五一)四月征南詔事合,當為是年作。南詔在今雲南大理一帶,是唐代西南民族建立的一個政權,附屬唐朝。後因與唐戰争,改附吐蕃。據史載,天寶九載(七五〇),宰相楊國忠薦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仲通殘暴欺壓西南民族,引起南詔反抗。次年夏,仲通發兵八萬征討,戰于瀘南,遭到慘敗。而楊國忠却為他隱瞞敗績,仍大肆徵兵以圖報復。此詩即叙寫此次戰争給人民造成的災難,抨擊當權者窮兵黷武之罪。此詩在謀篇布局上頗具匠心,迂回盤旋,跌宕起伏,錯落有致,使人有迴腸蕩氣之感。詩中表達了憂國憂民、反對統治者不恤民力而窮兵黷武,這與同時代詩人高適等人為南詔戰争大唱贊歌形成鮮明對比,可以看出李白高尚的政治品格。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