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我是一个爱美成嗜的人

第七章 苏州园林甲天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观莲拙政园

也许是因为我家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堂名是爱莲堂的缘故,因此对于我家老祖宗《爱莲说》作者周濂溪先生所歌颂的莲花,自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倒并不是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实在是爱它的高花大叶,香远益清,在众香国里,真可说是独擅胜场的。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旧时相传为莲花生日,又称观莲节,我那小园子里的池莲、缸莲都开好了,可我看了还觉得不过瘾,总要赶到拙政园去观赏莲花,也算是欢度观莲节了。

可不是吗?拙政园的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池水沦涟,正可作为莲花之家;何况中部的堂啊,亭啊,轩啊,都是配合着莲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园实在是一个观莲的好去处。例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倚玉轩,还有那船舫形的小轩“香洲”,以至西部的留听阁,都是与莲花有连带关系而可以给你坐在那里观赏的。

我们虽为观莲而来,但是好景当前,不会熟视无睹,也总要欣赏一下;况且这个园子已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真该刮目相看。怎么叫作“拙政”呢?原来明代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因不满于权贵弄权,弃官归隐,把这里大宏寺的一部分基地造了一个别墅,取名拙政园。王死后,他的儿子爱好赌博,就在一夜之间把这园子输掉了。到了公元一八六〇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苏州时,就园子的一部分建立忠王府,作为发号施令的所在。

从东部新辟的大门进去,迎面就看到新叠的湖石,分列三面,傍石植树,点缀得楚楚可观,略有倪云林画意。进园又见奇峰几座,好像是案头大石供。这里原是明代侍郎王心一归田园遗址,有些峰石还是当年遗物。这东部是近年来所布置的,有土山密植苍松,浓翠欲滴;此外有亭有榭,有溪有桥,有广厅作品茗就餐之所。从曲径通到曲廊,在拱桥附近的水面上,先就望见一小片莲叶莲花,给我们尝鼎一脔。这是最近新种的;料知一二年后,就可蔓延开去了。从曲廊向西行进,就是中部的起点,这一带有海棠春坞、玲珑馆、枇杷院诸胜,仲春有海棠可看,初夏有枇杷可赏,一步步渐入佳境。走过了那盖着绣绮亭的小丘,就到达远香堂,顾名思义,不由得想起那《爱莲说》中的名句“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八个字来,知道堂名就由此而得,而也就是给我们观莲的好地方了。

远香堂面对着一座挺大的黄石假山,山下一泓池水,有锦鳞往来游泳,堂外三面通廊,堂后有宽广的平台,台下就是一大片莲塘,种着天竺种千叶莲花,这是两年以前好容易从昆山正仪镇引种过来的。原来正仪镇上有个顾园,是元代名士顾阿瑛“玉山佳处”的遗址。在东亭子旁,有一个莲池,池中全是千叶莲花,据说还是顾阿瑛手植的,到现在已有六百多年,珍种犹存,年年开花不绝。拙政园莲塘中自从把原种藕秧种下以后,当年就开了花,真是色香双绝,不同凡卉。第二年花花叶叶,更为繁盛,翠盖红裳,几乎把整个莲塘都遮满了。并蒂莲到处都是,并且一花中有四五芯、七八芯,以至十三个芯的,花瓣多至一千四百余瓣。只为负担太重了,花头往往低垂着,使人不易窥见花蕊,因此苏州培养碗莲的专家卢彬士老先生所作长歌中,曾有“看花不易窥全面,三千莲媛总低头”之句,表示遗憾。其实我们只要走到水边,凑近去细看时,还是可以看到那捧心西子态的。今夏花和叶虽觉少了一些,而水面却暴露了出来,让我们欣赏那水中花影,仿佛姹娅欲笑呢。

远香堂西邻的倚玉轩,与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北面的斜坡上还有一个荷风四面亭,三者位在三个角度上,恰恰形成鼎足之势,而三处都可观莲,因为都是面临莲塘的。香洲贴近水边,可以近观;倚玉轩隔一条花街,可以远观;而荷风四面亭翼然高处,可以俯观;好在莲花解意,婉娈可人,不论你走到哪一面,都可以让你尽情观赏的。穿过了曲桥,从假山上拾级而登,就见一座楼,叫作见山楼,凭北窗可以看山,凭南窗可以观莲,并且也可以远观远香堂后的千叶莲花了。

走进别有洞天,就到了园的西部,沿着起伏的曲廊向西行进,就看到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厅,分作两半。一半是十八曼陀罗花馆,庭中旧时种有山茶十八株,而曼陀罗就是山茶的别号,因以为名。另一半是三十六鸳鸯馆,前临池沼,养着文羽鲜艳的鸳鸯,成双作对地在那里戏水,悠然自得。池中种着白莲,让鸳鸯拍浮其间,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画面;正如宋代欧阳修咏莲词所谓“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真是相得益彰,而大可供人观赏、供人吟味的。

向西出了三十六鸳鸯馆,向北走过一座小桥,就到了留听阁,窗户挂落,都是精雕细刻,剔透玲珑。我们细细体味阁名,原来是从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古诗句上得来的。这个阁坐落在西部尽头处,去莲塘不远,到了秋雨秋风的时节,坐在这里小憩一会,自可听到残荷上淅淅沥沥的雨声的。

赏菊狮子林

节气已过小雪,而江南一带不但毫无雪意,天气还是并不太冷,连浓霜也不曾有过,菊花正开得挺好,正是举行菊展的好时光。大型的菊展,是在狮子林举行的。凡是苏州市各园林的菊花,几乎都集中于此,大大小小数千百盆,云蒸霞蔚地蔚为大观。

一进狮子林大门,就瞧见前庭陈列着不少盆菊,五色斑斓,似乎盛装迎客。沿着走廊北进,到了燕誉堂。堂前假山上、花坛里,都错错落落地点缀着菊花。堂上每一几,每一案,都陈列着大小方圆的陶盆、瓷盆,盆中都整整齐齐地种着细种、名种的菊花,真是形形色色、林林总总,任是丹青妙手,怕也没法儿一一描画出来。当初陶渊明所爱赏的,大概只有黄菊一种,怎能比得上我们今天的幸运,可以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各种名菊而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呢!

这一带原是园中的建筑群。燕誉堂的后面,是一个小小结构的小方厅。从后院中,走出一扇海棠式的门,就到了揖峰指柏轩。再向西进,便是旧时建筑物中仅存的所谓古五松园。每一座厅、一座轩、一座堂,都陈列着多种多样的名菊,而这些厅堂前后都有院落,都有假山,也一样用多种多样的名菊随意点缀着。这触处都是不可胜数的名菊,都是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花工们一年劳动的结晶。

揖峰指柏轩的前面,有一条狭长的小溪,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小菊花,好像是两道锦绣的花边,形成了一条绚烂的花桥。站在轩前抬眼望去,可见一座座的奇峰,一株株的古柏,就可明了轩名揖峰指柏的含义。此外还有头角峥嵘的石笋和木化石,都是五六百年来身历兴废的古物,还是元代造园时就兀立在这里的。这一带的假山迂回曲折,路复山重,要是漫不经心地随意溜达,就好像误入了诸葛孔明的八卦阵,迷迷糊糊地找不到出路。

荷花厅在揖峰指柏轩之西,厅前有大天棚很为爽垲,这是供游客们啜茗休憩的所在。棚临大池塘,种着各色名种荷花,入夏大叶高花,足供欣赏。现在荷花没有了,却可在这里赏菊。原来花工们别出心裁,在前面连绵不断的假山上,像散兵线般散放着一盆盆黄白的菊花,远远望去,倒像是秋夜散布天际的星斗一样。出厅更向西进,有一个金碧辉煌的水榭,上有蓝地金字匾额,大书“真趣”二字,并没款识,据说是清帝乾隆所写的。西去不多远,有一只石造的画舫,窗嵌五色玻璃,十分富丽;现在船舷头、船尾上,都密集地安放着各色小型的盆菊,形成了一只美丽的花船。沿着长廊再向西去,由假山上拾级而登,就是赏梅所在的暗香疏影楼。出楼向南,得一亭,叫作“听涛亭”,与荷池边的观瀑亭遥遥相对。原来这里是西部假山最高的所在,下有人造瀑布,开了机关,水从隐蔽着的水塔管中荡荡下泻,泻过湖石叠成的几叠水坝,活像山中真瀑,挂下一大匹白练来,气势磅礴,水声滔滔,边看边听,使人心腑一清。这是狮子林的又一特点,为其他园林所没有的。出亭,过短廊,入问梅阁。古诗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昨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因阁下多梅树,就借用“问梅花开未”的意思,作为阁名。阁中桌凳,都作梅花形,窗上全是冰梅纹的格子,而又挂着“绮窗春讯”四字的横额,都是和梅花互相配合的。从这里一路沿廊下去,还有双香仙馆、扇子亭、立雪亭、修竹阁等建筑物,为了这一带已没有菊花,也就不用流连了。

访古虎丘山

对于苏州虎丘最有力的赞词,莫如《吴地记》中的几句话:“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吴兴太守褚渊过吴境,淹留数日,登览不足,乃叹曰:‘昔之所称,多过其实,今睹虎丘,逾于所闻。’斯言得之矣。”不错,耳闻不如目睹,到了虎丘,才会一样地赞叹起来的。何况解放以后这几年间,年年不断地加以整修,二山门外开了河,造了桥;修好了云岩寺塔、拥翠山庄;最近又整理了后山,跟前山打成一片,顿使这破败不堪的旧虎丘,一变而为朝气蓬勃的新虎丘。

开宗明义第一章,先得说一说虎丘的历史和传说。虎丘山又名海涌山,在城市西北八里许,高约十三丈,周约二百十丈。吴王阖闾葬在山中,当时以十万人造坟,临湖取土,用水银灌体,金银为坑。葬了三天,有白虎蹲踞坟上,因此取名虎丘。秦始皇东巡时,到了这里,要找寻给阖闾殉葬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柄宝剑,正待发掘,却见一头虎当坟蹲踞着;始皇拔佩剑击虎,没有击中,却误中石上。那头虎向西逃跑二十五里,直到虎疁(即今之浒墅关)才失踪了。始皇没有找到宝剑,而他所误击的石竟陷裂而开始成池,因此叫作剑池。到了晋代,司徒王珣和他的弟弟司空王珉把这山作为别墅,据说云岩寺塔所在,还有王珣的琴台遗址哩。唐代因避太祖名讳,改虎丘为武丘,可是唐以后,仍又沿称虎丘了。古今来歌颂虎丘的诗词文章很多,美不胜收,而我却偏爱宋代方仲苟的一首诗:

海涌起平田,禅扉古木间。出城先见塔,入寺始登山。堂静参徒散,巢喧乳鹤还。祖龙求宝剑,曾此凿孱颜。

我以为他这样闲闲着笔写虎丘,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风和日丽、柳绿桃红的大好春天,我怀着十分愉快而又带一些骄傲的心情,偕同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同人,走过了那条前年用柏油铺建的虎丘路,悠闲地踱上了虎丘山,先就来到了那座饱阅沧桑的云岩寺塔下。云岩寺塔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一个单位。过去在黑暗统治的时期里,它受尽了折磨,老是歪着头,破破烂烂地站在那里。解放以后,经过了几年的调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在一九五六年给它整修起来。在整修过程中,人们在这七层的塔身里,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对于建筑、雕刻、丝织、刺绣、陶瓷、工艺各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历史艺术资料;并且从文字记载上,确定了这塔起建于公元九五九年,即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完成于公元九六一年,即宋建隆二年辛酉;屈指算来,它已足足达到了一千岁的高龄了。

出了塔,就到左旁的致爽阁去啜茗座谈。这是山上最高的一个建筑物,前后左右都有长窗短窗,敞开时月到风来,真可致爽,使人胸襟为之一畅。凭着后窗望去,远近群山罗列,耸翠堆蓝,仿佛是一幅山水大画屏,大可欣赏。阁中有老友蒋吟秋写作的一副对联:“高丘来爽气,大地展东风。”书法遒劲,语句写实而含新意。可不是吗?高丘来爽气,在这里就可以充分体验得到,而遥望山下许多的新工厂和新烟囱;虎丘公社到处绿油油的香花(茉莉、玳玳、玫瑰、珠兰)和农作物,工农业并驾齐驱,也就是“大地展东风”啊!

从致爽阁拾级而下,向左转,到了云岩寺大殿前,走下那名为“五十三参”的五十三步石级,再向左去,过了那个传说当年清远道士养鹤的养鹤涧,沿着山路行进,就可达到那新经整修、大片绿化的后山。这一带石壁的上面,有平远堂、小吴轩、玉兰房等建筑物,高低起伏,错落参差,有如古画中的仙山楼阁一般,都是可以远眺下望,流连休憩的所在。

虎丘的中心是千人石,是一块挺大的大磐石,坎坷高下,好像是用大刀阔斧劈削而成,面积足有一二亩大,寸草不生,这是别的山上所没有的。北面有一座生公讲台,据说当时人们都坐在石上听生公说法,因此石壁上刻有篆书“千人坐”三字,就是说这里是可容千人列坐的。旧时另有一个传说:阖闾当年雇工千人造坟,坟里有许多秘密的机关,造成之后,怕被泄露出去,因下毒手,将这一千工人杀死,借此灭口,后人就把这块大磐石叫作“千人石”。

这座生公讲台,又名说法台,是神僧竺道生讲经的所在。传说他讲经时因为没有人相信,就聚石作为徒众,对他们大谈玄理,石都领会而点起头来。白莲池的一旁,有一块刻有篆体“觉石”二字的石,就是当时的点头石。这种神话,可发一笑,而“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后来却被引用作成语了。白莲池周围一百三十多步,巉石旁出,中有石矶,名为“钓月”,池壁上刻有“白莲开”三字,古朴可喜。旧时又有一个神话:当生公说法时,正在严冬,而池中忽然开出千叶白莲花来,妙香四溢。现在池中也种有白莲花,洁白如玉,入夏可供观赏。

穿过千人石向北行进,见有两崖似被划开,中涵石泉一道,这就是剑池。池广六十多步,水深一丈有半,终年不干,可惜并不太清。崖壁上刻有唐代颜真卿所写的“虎丘剑池”四个大字和宋代米元章所写的“风壑云泉”四个大字,都是有骨有肉的好书法。旧时传说秦始皇和孙权都曾在这里凿石找寻阖闾殉葬的宝剑和珍物,两人各无所得,而凿处就形成了这个深池。当年池水大概是很清的,可以汲饮,所以唐人李秀卿曾品为“天下第五泉”。宋代张拭曾有《剑池赞》云:

湛乎渊渟,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穷,其川不胶也。其有似乎君子之德乎?吾是以徘徊而不能去也。

以池水一泓,而比作君子之德,确是极尽其赞之能事了。

我们这一次是专为访古而来,而探访云岩寺塔,更是最大的任务。此外,逢到了古迹,也少不得要停一停,瞧一瞧。一路从剑池直到二山门,又探访了那个刻着陈抟像和吕纯阳像的二仙亭,那个曾由陆羽品为第三泉的石井,那个采取苏东坡“铁花绣岩壁”诗句而命名的铁花岩,那个利用就地山石雕成观世音像的石观音殿,那个百代艳名齐小小的真娘墓,那个一泓清味问憨憨的憨憨泉,那个相传吴王试过剑的试剑石,那个相传生公枕过头的枕头石。一路走,一路瞧,瞧它们还是别来无恙,我们也就得到了安慰。冷香阁下的梅花早已谢了,要看红苞绿萼,还须期之来年,因此过门不入。最后就到了拥翠山庄,这是一座山林中的小小园林,而又是当年赛金花的丈夫苏州状元洪文卿所发起兴建的。中有灵澜精舍、不波小艇、石驾轩、问泉亭等,气魄不大,而结构精巧。我们在这里流连半晌,便商量作归计;回头遥望云岩寺塔,兀立斜阳影里,仿佛正在那里对我们依依惜别呢。友人尤质君题诗云:

胜迹端凭妙笔传,溪山如画客情牵。十年阊阖新栽柳,七里山塘旧放船。致爽阁风吹不断,云岩寺塔故依然。支筇未信衰腰脚,还欲追登海涌巅。

瘦鹃作和云:

虎阜名高亘古传,一丘一壑总心牵。冷香阁下停华毂,绿水桥边系画船。百尺清泉仍湛若,千年古塔尚巍然。却因放眼还嫌窄,愿欲从君泰岱巅。

观光玄妙观

同志,您到过苏州吗?如果到过苏州,那么您一定逛过玄妙观了。因为它坐落在城市的中心,仿佛一头巨兽,张口雄踞在那里,一天到晚不知要吐纳多少人。它的东西南北,都有通道,而前面的那条大街,就因这座玄妙观而称为观前街,可说是苏州市商业的心脏,一个最繁盛的地区。

远在公元二七七年前后,距今大约已有一千六百八十多年了,时在晋代咸宁中叶,苏州就有一个真庆道院,是道教的圣地。相传当初吴王阖闾曾在这个地点兴建他的宫殿,壮丽非凡,到公元七二八年前后,在唐代开元中叶,就改名为开元宫了。末了有将军孙孺勾结朱全忠兴兵叛变,攻入苏州,烧开元宫,只剩下了正殿和山门,巍然独存,乱平,才重行修建。到公元一〇〇九年,即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又改名为天庆观。淳熙六年,那正中供奉圣祖天尊的圣祖殿突然失火,随即重建,改名为三清殿,直到如今。公元一二六四年,即元代至元元年,把天庆观改名为玄妙观。至正末年,张士诚起义失败,在兵乱中又毁于火。公元一三七一年,即明代洪武四年,玄妙观早已修复,又改名为正一丛林。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因康熙帝名玄烨,为了避讳之故,改作圆妙观。以后由清代中叶以至民国,却又恢复了玄妙观的旧称。看了玄妙观的历史沿革,真是变化多端,建了又毁,毁了又建,连名称也一改再改,莫名其妙。足见保存一个古迹,真是颇不容易的。

玄妙观中原有二十五殿,是个建筑群,现在却只剩下祖师殿、真人殿、天后殿、雷尊殿、星宿殿、火神殿、机房殿、药王殿、文昌殿、太阳宫,再加上一个最近失火被毁的东岳殿,已不到半数了。正中的三清殿,是最大的一个,俨然是各殿的老大哥。殿中供奉着三尊像,就是三清像,每尊各高五丈许,金光灿烂,宝相庄严。据旧时志书载称,殿高十二丈,用七十四根大柱子支撑着。这大概是原始的记录,足见建筑的雄伟。可是因为历代迭经改建,早就打了个很大的折扣。殿上盖着两重大屋顶,四角有高高翘起的飞甍,屋脊两端的大龙头,还是宋代的砖刻,十分工致。正中有铁铸的平升三戟,也是古意盎然。殿内的承尘上,原有鹤、鹿、云彩和暗八仙等彩绘的藻井,所谓暗八仙,就是传说中的八仙吕洞宾、铁拐李等所佩带的宝剑、芦葫等八种东西,本是丰富多彩的,却因历年来点烛烧香,乌烟瘴气,以致熏灼得模糊不清了。西壁上有挺大的一块石刻“老君”画像,原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手笔,而由宋代名手照刻的,上面还有唐玄宗的像赞和颜真卿的题字,自是一件宝贵的文物。殿前横额,是朱地金字的“妙一统元”四字,笔致遒劲,并不署名,相传这还是元代金兀术的真迹,像他这么一个喑呜叱咤的武将,怎么写得出这一手好字,这毕竟是民间传说罢了。那么是谁写这四个字的呢?其实是清初吴江的书家金之俊,曾有人说他是金圣叹的叔父,却不可靠。殿门有一座青石的平台,三面石栏,原是五代遗制,由巨匠加工雕刻而成,在艺术上自有一定的价值,不过现在只残存一部分了。

老一辈的苏州人,总津津乐道三清殿后面原有的一座弥罗宝阁,是当时整个玄妙观中最精美的建筑物,上下共三层,像三清殿一般高大,据说是明代正统年间,由巡抚周忱和苏州知府况钟监造的。人们要是看过昆剧《十五贯》,总很熟悉这两个人物。况钟在那个时代,是苏州不可多得的好官。这座阁共有六十根用青石凿成的大柱子,每柱各有六面,一共就有三百六十面,面面雕着天尊像,并且全有名号,作为一年三百六十天的象征,倒也很有意思。阁上第一层供奉着“万天帝主”,左右供奉着三十六天将;第二层上供奉着“万星帝主”,左右供奉着“花甲星宿如尊”;第三层上有刘海蟾像的石刻,原来是松江大画家杨芝所画的。清初词人陈其年曾宠之以词《沁园春·秋日登姑苏元妙观弥罗阁》云:

肃肃多阴,萧萧以风,危乎高哉。见飞甍复榭,虹霓轇轕;梅梁藻井,龙鬼毰毸。灯烛晶荧,铎铃戛触,虎篆雷音百幅裁。锵剑佩,是南陵朱鸟,北极黄能。玲珑月殿云阶,况珠斗斓斒绝点埃。正井公夜戏,犀枰象博;麻姑昼降,绣帔瑶钗。叱日呼烟,囚蛟锁魅,五利文成未易才。银鸾背,笑蟾蜍窟里,金粟争开。

读了这首词,可以想象当年的盛况。可惜四十年前,阁中不知为何起了一场大火,竟化为灰烬了。后由地方士绅在这里造了一座中山堂,用以纪念孙中山先生。解放以后,一度改作第一工人俱乐部,给工人兄弟们作为文娱活动的场所。近三年来,南门已造好了工人文化宫,这里就改为观前电影院。要是还有谁发思古之幽情,提起这危乎高哉的弥罗宝阁来,大家都会茫然啦。

可不要小觑了这一座城市中的小小道观,据说旧时内外竟有三十六景之多,内景外景,各有十八个。其实无所谓景,只是历代留下的许多古迹。可是由于一年年饱阅沧桑,有的虽还存在,大半却已找不到遗迹了。现在可以供我们流连欣赏的,不过是三清殿前那座青石平台上的一部分石阑和殿内那块吴道子所画老君像的石刻;此外引人注目的,那就是殿外东面地上的一大块无字碑,巍巍然耸立在那里,已经几百度春秋了。原来明代洪武年间,大文学家方孝孺写了一篇大文章,就有人给刻在这块碑上,铁划银钩,不同凡品。后来朱棣硬从他侄子的手里篡夺了皇位,自称永乐帝,定要方孝孺给他写一道诏书,诏告天下。方孝孺天生一副硬骨头,誓死不从,因此牺牲了生命;并且十族都被株连,同遭残杀,连这大石碑上的碑文也不能幸免,全被铲除,就变成了一块无字碑。然而这碑上虽不着一字,却永远默默地在控诉着暴君的罪恶。

其他列入三十六景之内的,有水火亭、四角亭、六角亭、五十三参、一人弄、五鹤街、一步三条桥、和合照墙、麒麟照墙、望月桶、三星池、七泉眼、半月石水盂、运木古井、鱼篮观音碑、靠天吃饭碑、永禁机匠叫歇碑、八骏图石刻、赵子昂手书三门记石刻、坐周仓立关公像等等,真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可惜的是现在十之七八都已找不到了。祖师殿前庭,有一座长方形的古铜器,名“武当山”,似是殿宇的模型,高四尺许,横五尺许,下有石座,高四五尺,这铜器铜色乌黑,上有裂纹。据说是宋代的作品,虽不像夏鼎商彝那么名贵,却也是玄妙观的一件“传家之宝”。

玄妙观中并没有什么宝塔,而三十六景内却有所谓“双宝塔”,其实并不是真的宝塔,而是东岳殿前庭的两株大银杏树。相传是宋代的遗物,分立两边,亭亭直上,好像是两座宝塔一样。每一株的树干粗可二三人合抱,枝叶四张,绿沉沉地荫满一庭;虽非宝塔,却是玄妙观的宝树。不料前年东岳殿失火,祸延银杏,直烧得焦头烂额,面目全非,虽然生机未绝,却已不像宝塔了。

过去的玄妙观,全是些杂货和饮食的店和摊,以及所谓“九流三教”的营生,全都集中在这里,杂乱无章,简直把那些富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文物,全都淹没了。一九五六年春,苏州市人民委员会就鸠工庀材,把它整理起来,顿时焕然一新,给观前街生色不少。正山门的两翼,有两座新式的三层大楼,一般人以为跟古式的正山门不大调和,何必画蛇添足。其实这是早就有了的,拆去未免可惜,所以刷新了一下,利用它们辟作商场。现在东面的大楼,是工艺美术品的陈列馆和服务部,苏州著名的刺绣、缂丝、雕刻、檀香扇等,应有尽有,满目琳琅,充满着艺术的气氛,使人目迷五色,恋恋不忍舍去。

玄妙观整修以后,古为今用,曾不止一次地在三清殿举行文物展览会和书画展览会;而最为别致的,是举行过一个饮食品展览会,给“吃在苏州”做了一个有力的说明。会中陈列佳肴美点一千余种,都是全市制菜制点名手的劳动结晶品。每一种佳肴和每一种佳点,都有一个五彩的结顶,用各种色彩的面和粉做成人物、花果、龙凤、“暗八仙”和十二生肖等等,制作非常精巧,不知要费多少工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天源冯秉钧老师傅手制的一座三清殿全景,全用糯米粉制成,黑白分明,色调朴素;每一扇门,每一根柱子,都很精细地给塑造了出来,连殿前平台的三面石阑和一只古铜鼎,也一应俱全,真是一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只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互相结合起来,才有这样美好的成果。

这一座享寿一千六百多岁的玄妙观,终于换上了崭新的面貌,返老还童了。加上这几年来从事绿化,辟了花圃,种了许多柏、榆、桂和桃树等,更见得勃勃有生气。一年到头,不但苏州市民趋之若鹜,就是从各地来的游客以及国际友人们的游览日程表上,“观光玄妙观”也是一个必要的节目。

苏州园林甲江南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这是前人对于苏州园林的评价。的确,苏州的园林,是一种艺术的结晶品,是由劳动人民费了不少心力创造出来的。

为什么苏州有很多园林呢?原因是在封建时代,有许多官僚地主和士大夫之流,看到苏州地方山明水秀,大可终老,于是请画师和专家们构图设计,鸠工庀材,造起一座一座园林来。当然,这些造园的钱,都是从人民头上剥削来的。

苏州园林的建造,是中国民族遗产的绘画、诗文、书法的综合体现,一般都富有诗情画意。城外一些园林的特点,在于尽可能利用自然;城内的园林,不能利用自然,那就模仿自然,例如掘池沼,堆山石,种树木,以构成自然的景色,然后就适当的环境,布置适当的建筑物。

构造园林时,首先是就园地的面积和形势,做出一个大致轮廓,定出主景部位,包括主山、主水、主要场地和主要建筑等;其次是察看地势的适宜处,逐步考虑叠石种树,安置附从建筑物,连接走廊、桥梁、道路和其他较小的部分。这个创造过程是一气呵成的,也是逐步发展的。苏州园林的景物,不论主景和次景,都是这样布置起来的。它们都有疏处、密处,并且高下曲折,互相掩映,处处有变化,处处却有呼应,务使在多种多样变化中求得统一,使整个园林,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拙政园以幽雅胜,留园以精致胜。

苏州园林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和日本军阀入寇时候,都被任意摧残,以致日就荒废。解放以后,经人民政府组织园林整修委员会逐一加以整修,每个园林不过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并尽量利用旧料和旧的装修,力求保持原来风格。今将已经整修而开放的六园,依创始先后,一一介绍如下:

沧浪亭

沧浪亭在南门内人民路三元坊学宫南,五代吴越时,是广陵王元璙的池馆。宋代庆历年间,大诗人苏舜钦子美出四万钱买了下来,他在北碕傍水处造了一座亭子,命名为“沧浪亭”,还作了一篇传诵一时的《沧浪亭记》。子美逝世后,屡次易主,后为章申公家所有,把原来的地面扩大,建造了阁和堂,并且买进了亭北跨水的洞山,造成了两山相对的雄关。南宋建炎年间,又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由元代至明代,废作僧居。明代嘉靖年间,又改建为纪念韩世忠的韩蕲王祠。

清康熙年间,先建造了苏公祠,后在山巅造了个亭子,找到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隶书的“沧浪亭”三字,揭在额上,还造了“自胜轩”、“观鱼处”和一个题为“步碕”的长廊。道光七年,巡抚梁章巨重修时,因他自己姓梁,添造了一间楼,以祠梁鸿。太平天国大军攻入苏州时,亭又被毁,直到同治十二年才把它修复,还造了一座明道堂。堂后是东菑和西爽;西面是五百名贤祠,壁上石刻,全是苏州自周初到明末的五百多个所谓名贤的画像。当然,这些人的历史评价,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重新加以考虑,但在考古方面,无疑是有历史价值的。祠南为翠玲珑,以北为面水轩,藕花水榭,都是临水而筑的。沧浪亭的妙处也就在大门外临水一带,水中旧有莲花极多,入夏花繁叶茂,一水皆香。可惜在抗日战争时给敌伪搞得荡然无存,现在已经补种了一些,并在对岸种了许多碧桃和垂柳。

沧浪亭的特点,在于内景与外景互相结合,亭榭水石,参差错落,掩映有致;而复廊蜿蜒而东,廊壁花窗(又名漏窗)一百余种,形式各个不同,更是绝妙的图案画。南部的看山楼,在石屋上起建,石屋名“印心”,结构精妙,登楼一望,远山隐稳,都在眼前,而墙外南园一带的农田景色,也一览无余。

狮子林

狮子林在城东北部,位于新辟的园林路。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本来是菩提正宗寺的一部分,清乾隆年间,改称“画禅寺”。园子在寺的东部,最初系僧人天如禅师和他的高徒维则特地邀请了当代倪云林、朱德润、徐幼文等大画家和十余位艺术家共同设计,而绘图的就是倪云林,所以更觉难得。只因佛书中有“狮子座”,就定名为“狮子林”。

园中假山独多,全用太湖石堆叠而成,嵌空玲珑,盘旋曲折,游人穿行这些繁复非常的假山时,往往峰回路转,尽在那迷离的山径中摸索,几乎找不到出路。可惜因为历年已久,经过后人一再整修,未免有些儿走样,但那本来面目,还是依稀可辨。

园中旧有许多名胜,现在大半存在,并有许多松柏等乔木点缀其间,更觉美具难并。元末,张士诚的女婿潘元绍曾经居住园中。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南巡,都曾到过此园。相传乾隆曾在一座亭子里眺望园景,写了“真有趣”三字,作为园中匾额。当时有一个随从的大臣以为不雅,请求把中间的“有”字赐予他,于是剩下了“真趣”二字。此亭此额至今尚存,并且整修得富丽堂皇。

此园后来为上海巨商贝润生所得。贝原为苏人,以颜料起家,他把狮子林大大修葺了一下,并且加上了一只金碧辉煌的旱船。贝死后,年久失修,解放后由苏州市园林整修委员会做局部整理,后又修了“指柏轩”和“古五松园”,都尽力保持旧时朴素的风格。在“问梅阁”附近,也修好了人造瀑布,一开机关,水就倾泻而下,好像一匹白练,水声淙淙,如鸣瑟筑,这倒是其他园林所没有的。

拙政园

拙政园在娄门内东北街。明代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将原来大宏寺的废址改为别墅;他因晋代潘岳做官不得意,退归田园,种树种菜,曾有“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话,所以他就以潘岳自比,名其园为拙政园。后来他的儿子因赌博输了钱,把它卖给徐姓。清初为大学士陈之遴所得。那时园中有一株宝珠山茶,初春着花烂漫,红艳可爱,诗人吴梅村曾作长歌赞美过它。后来陈之遴因事获罪,被放逐到关外去,园地也被没收。以后一度归吴三桂的女婿王永宁,吴败,又被没收入官。再后几经变迁,到咸丰庚申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攻下了苏州,就把它作为王府,成为人民革命史上一个很宝贵的遗迹。同治十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入民国后,虽未开放,但游人只需出些钱给守门的,便可进去游览,但是堂宇亭榭,都已破旧了。抗战期间,曾为伪江苏省政府盘踞。胜利后,又一变而为社教学院。解放后,初由苏南文物保管委员会接收,略加修葺,即行开放。后来改归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力求改善,大加整修,中断的走廊,坍毁的亭榭和湮没的花街,都一一修复,使全园景色,顿觉楚楚可观。

一进园门,就可瞧见一株枯干虬枝的紫藤,前有“文衡山先生手植藤”一碑,原来是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所手植,历时四百余年,却老而弥健,暮春繁花齐放,美艳夺目,真如遮上了一个紫绿大天幕。走进二门,迎面就是一座假山,上多老树,浓翠欲滴。沿着山边走廊过桥,就是四面开窗的“远香堂”。向东行进,有“枇杷院”“海棠春坞”“玲珑馆”诸胜。更东是一片新辟的园地,占地约二十余亩。

远香堂西面有“南轩”,更西为“香洲”,是一座船舫式的建筑物;这一带更有“小沧浪”“小飞虹”“玉兰堂”诸胜,水石花木,互相映带,饶有清幽之趣。西边假山上有“见山楼”,楼下有轩,三面临水,向有莲花很多,炎夏在此赏莲,心目俱爽。

拙政园西部,旧时划归西邻张氏,别称“补园”。这里的结构,于花木水石之外,厅堂亭榭密集,和中部的疏朗各有佳处。南有一厅,隔而为二,面北的名“卅六鸳鸯馆”,窗外池塘中蓄有鸳鸯对对;面南的名“十八曼陀罗馆”,庭前种山茶十余株。此外还有象形的“笠亭”“扇亭”,雕刻特精的“留听阁”,为尊重文徵明、沈石田二位大师而建的“拜文揖沈之斋”等建筑。极西有一道水廊,系用黄石、湖石堆砌,设计别具匠心。

拙政园的特点在于多水,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所以用桥梁或走廊彼此联系。水中都种莲花,到了夏季,万柄摇风,香远益清,简直是一片莲花世界了。

留园

留园在阊门外虎丘路,原为明代太仆徐同卿旧居。清代嘉庆初年,为观察刘蓉峰所得。刘性爱石,所以园中搜罗了奇峰怪石很多,为其他园林所不及。光绪初年,归武进盛旭人,改称“留园”。

全园面积五十余亩,结构布局,富丽工巧。建筑物特多,到处有亭台楼阁,轩榭厅堂,它们全用走廊曲曲折折地联系起来。解放以前,屡遭摧残,破坏不堪。现已整修得美轮美奂,恢复旧观。

园的中部,以“涵碧山房”为主体,它前面有荷花池,另三面都有重叠的假山。东有“观鱼处”,西有“闻木樨香轩”,北有“自在处”“明瑟楼”,假山高处还有“半亭”。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树龄数百年的古树,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五峰仙馆”俗称“楠木厅”,是全园最大的一个厅,前庭叠石,全是当时刘蓉峰搜罗来的。他曾替它们题上了“青芝”“印月”“一云”“仙掌”等名称,总称“十二峰”,只因其中有的像猴,有的像鸡,有的像……所以后人就管它叫“十二生肖石”。从西边“鹤厅”前进,是玲珑曲折的“揖峰轩”和“还我读书处”,这里每一小庭都有石峰石笋。由“五峰仙馆”沿着走廊向北,经“冠云台”就到了俗称“鸳鸯厅”的“林泉耆硕之馆”。这座建筑的窗、门、挂落、挂灯等,雕刻得都很精细,它是全园最精美的处所。对面有一座狭长形的楼,名“冠云楼”,登楼可以看山。楼下有三座奇峰,恰与“林泉耆硕之馆”相对。

从“冠云楼”下来,经竹楼西行到“又一村”,在一片桃、杏中有瓜架构成的竹廊。更向南进,便见土山一座,名“小蓬莱”,系用大小黄石与土壤相间叠成,很自然。山上有亭二座,顶有大枫树十余株,绿荫如盖,深秋变作猩红,灿如霞彩,真所谓“霜叶红于二月花”了。山下有小溪蜿蜒向南,到“绿溪行”,和长廊相接,廊尽处有水榭,名“活泼泼地”,小小结构,装修得特别精致,倘以文章作比,那么这是六朝骈俪的小品文了。由此过窄廊出门,就接连中部的“涵碧山房”。

怡园

怡园在南门内人民路乐桥以西,本为明代尚书吴宽故宅的一部分;太平天国失败后,为顾姓所得,就在住宅西部造园,命名“怡园”。怡园占地不多,而结构精巧,厅堂亭榭,位置得当,并能吸收其他园林的长处,加以融会贯通。

进了园门,经竹林小径前进,过“玉虹亭”,就到“石听琴室”,室外一角,有双峰并立,似在听琴。沿着曲廊进去,就到了全园的精华所在,假山绵延,亭榭相望,莲塘澄澈,古木参天,好像是《红楼梦》里的一幅大观园图,展开在面前,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这里的假山,当初全是搜罗了其他废园中上好的太湖石,由名手设计堆叠而成,所以不论是竖峰、横峰、花台、驳岸所用的,都玲珑剔透;就是三块平凡的大石,因为安排得法,而且刻上了“屏风三叠”四个大字,也觉得突出而动目。山并不高,而布置得十分自然,“小沧浪”一带,尤其不凡,从莲塘北面山洞中进去,侧身从暗处石罅中拾级登山,可达山顶的“螺髻亭”。出“慈云洞”为“抱绿湾”,沿塘绕山而北,入“绛霞洞”,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使人迷迷糊糊,不知所从,这又是设计者在使狡狯捉弄人了。

莲塘上有曲桥通至“藕香榭”,再向西,经“逐窟”“碧梧栖凤精舍”,就到形如画舫的“舫斋”,上有小阁,因窗外有松,可听松涛,所以叫“松籁阁”。再进即俗称“牡丹厅”的大厅,厅前种有牡丹。出厅由走廊转至“藕香榭”后,穿梅林,到“岁寒草庐”,前庭后庭,都用奇峰怪石随意点缀,更有石笋多株,和古柏、老梅、方竹等互相掩映,饶有诗情画意。

网师园

网师园在葑门内阔街头巷,前身是南宋时代侍郎史正志“万卷堂”故园的一部分,园名“渔隐”,占地极大。他死后被后裔出卖,一分为四。清代乾隆年间,归于退休的官僚宋宗元,大修了一下,取名“网师园”。宋去世之后,荒废了三十年,没人过问。直到嘉庆年间,才由一个名叫瞿远村的买了去,重行布置,格局一新,人称“瞿园”。到了光绪年间,归于合肥李鸿裔,作为晚年颐养之所,一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常在这里置酒高会,赋诗唱和,就成了一座名园。近四十年间,先后为张氏、何氏所得,一修再修,又起了变化。在抗战至胜利期间,大遭破坏,日渐荒芜。直到近几年间,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收下来,经之营之,费了不少人力物力,才恢复了它的青春。

园以大池塘为中心,建筑物以面南的“看松读画轩”为中心,轩前乔松古柏,苍翠欲滴,遥对黄石假山,峰峦突兀。旁有“濯缨水阁”,栏楣临水,自有“沧浪水清,可以濯缨”的意味。池塘南面都有曲廊,逶迤起伏,以“樵风径”“射鸭廊”为名;而所有亭台轩榭,也给连接了起来。其中如“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潭西渔隐”“小山丛桂轩”“琴室”“蹈和馆”等,都是游人流连游眺的好去处。

从“看松读画轩”出来,沿着曲廊向右转,就到了另一境界,以“殿春簃”为中心建筑。旧时,前庭满种芍药,为了芍药开在春末,此屋因以“殿春”为名。现在虽已改种了蔷薇和月季,而花期正和芍药相同,所以“殿春”两字还是适用的。这一带叠石为山,洞壑幽深,中有清泉一泓,名“涵碧泉”,其上一亭翼然,名“冷泉亭”,在这里小坐看泉,自有一种静趣。

网师园虽面积不大,而布局却十分紧凑。除了庭园部分外,另有一部分是建筑群,厅堂楼阁,一应俱全,而仍有庭院树石作为陪衬,并不觉其单调。在苏州的园林中,网师园是较小的一个,如果以文章作比,可以比作一篇班香宋艳的绝妙小品文。

苏州的园林太多了,现在只将以上业经整修而开放的六处介绍出来,一则因为它们是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民族遗产;二则因为它们的结构布局,也足以代表苏州一切园林的风格。我们在整修工作上虽已作了最大的努力,当然还有许多缺点,有待以后逐年的改善。我们一定要把苏州所有的园林,整修得尽善尽美,才不负“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