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觉者之言

修习八圣道支的进展过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信心与正思维

(第二道支)

假如有位居士、或其子、或任何出生于良好家庭背景的人,听到如来的说法后,对如来充满信心,继而内省:“在家人的生活就像到处堆满了废物般充满障碍,而出家的生活犹如露天的野外。一位在家人不容易遵守梵行生活中所有的条规。那我现在何不削发,披上袈裟,离开家庭做个出家人?”

然后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放弃他的财产,舍弃所交往的社交圈子,他削发,披上袈裟,离开家庭出家。

(第三、四、五道支)

出家后,他守持所有的出家戒条。

他抑制杀生,并且断除杀生,放下刀杖,关心怜悯一切生物,为他们的利益而在生活中遍发悲意。

他抑制偷盗,并且断除偷盗,他只等待和接受布施品。他诚实地过着清净的生活。

他抑制及远离在家众享受的性生活,并且断除非梵行而成就梵行。

他抑制妄语,并且断除妄语,只说实话,他忠于真理。不欺骗任何人,是位值得信赖的人。

他抑制说人坏话,并且断除说人坏话。这边听了的话,不为离间而到那边去报告;那边听了的话,也不为离间而到这边来报告。不破坏融洽,也不挑拨离间的他喜欢和睦,高兴融洽,庆幸和睦。他说那些造成和睦的话。

他抑制出口伤人,并且断除出口伤人,所说的话决不伤人,而是悦耳的,充满感情的,动听的,文雅的,众人喜欢的,众人中意的话。

他抑制讲闲话,并且断除讲闲话。所说的话皆是适宜的,有根据的,有意义的,就是佛法的、或是戒律的;所说的都是有理由不含糊又有利益,适时值得记下的话。

他抑制破坏植物与种子的生命。他日食一次,禁止非时与夜间食。

他抑制跳舞、唱歌、奏乐及看戏。

他抑制戴花、涂香及化妆。

他抑制使用高和宽大的床座。

他抑制接受金银。

他抑制接受米,生豆与生肉。

他抑制接受妇女或女孩。

他抑制接受仆人。

他抑制接受山羊或绵羊。

他抑制接受鸡或猪。

他抑制接受象、牛、马和驴。

他抑制接受田地。

他抑制为人跑腿,走使传讯。

他抑制作买卖、贸易。

他抑制使用诈人的量度用器。

他抑制贿赂、贪污、欺骗、奸诈。

他抑制虐待、杀害、关押、打劫、掠夺、暴力。

他以袈裟护身,以托食充饥。不管要去那里,他持了衣钵就走。犹如鸟儿,无论去那里都与翼同飞,翼是它的唯一包袱。

同样的,比丘以袈裟护身,以托食充饥而知足。不管去那里,他持了衣钵就走。他赋有此圣‘戒蕴’(sila-kkhandha),内心感受到无咎的喜悦。

防护诸根

(第六道支)

由眼看到了色体,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如果他不自制眼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蚀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眼根,而成就眼根自制。

由耳听到了声音,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耳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耳根,而成就耳根自制。

由鼻嗅到了香气,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鼻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鼻根,而成就鼻根自制。

由舌尝到了味道,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舌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舌根,而成就舌根自制。

由身触到了触觉,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身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身根,而成就身根自制。

由意想到了诸法,他不执其相,亦不执其细节。若他不自制意根而住,那么,贪欲与忧闷的恶、不善法将会侵犯他。所以,他养成了自制,防护着意根,而成就意根自制。

他赋有此圣‘根自制’(indriya-sa?vara),内心感受到无咎的喜悦。

清楚地觉照

(第七道支)

他念念分明地走着去、走着来,念念分明地看着前、望着后,念念分明地伸着、屈着,念念分明地穿着衣、持着钵,念念分明地吃着、喝着、嚼着、尝着,念念分明地拉着屎、撒着尿,念念分明地走着、站着、坐着、睡着、醒着、语着、默然着。

他赋有这些神圣的‘戒蕴’,神圣的‘根自制’,神圣的‘清楚觉照’(sati-sampaja??ā),神圣的知足。他找个偏僻住所,例如:

树林、树下、山地、幽谷、山洞、坟地、森林、空地或草堆。他托钵回来,用完膳食后,坐下盘腿,直身端坐,置正念在脸前。

五盖的断除(nivara?a)

他净化心中的‘情欲’(kāmacchanda),并且断除了对世间的情欲,心离情欲而住。通过怜惜一切众生,他净化心中的‘恶意与瞋恚’(vyāpāda)。并且断除了恶意与瞋恚,心离恶意与瞋恚而住。

他清楚地觉照着想象光明来净化心中的‘昏沉与睡眠’(thinamiddha),并且断除了昏沉与睡眠,心离昏沉与睡眠而住。

他以镇定心来净化心中的‘散乱心与内疚’(uddhacca-kukkucca),并且断除了散乱心与内疚,心离散乱心与内疚而住。

他以不怀疑善法来净化心中的‘疑惑’(vicikicchā),并且断除了疑惑,超越疑惑而住。

四禅定

(第八道支)

他断除了这些玷污诸心封锁智能的‘五盖’(nivara?a)。他的心已离开了一切的情欲,也离开了一切不善法。住在所入的初禅定中,有思绪,有思路,由于离(开五盖而)生起欢喜和快乐。

由于止息了思绪与思路,在内的净心处于一境。他住在所入的第二禅定中,没有思绪,也没有思路,由于定而生起的欢喜和快乐。

由于对欢喜不再感到兴趣;他住在所入的第三禅定中的舍、念与正知及乐以身受——诸圣者说:‘成就舍念乐住’。

由于先灭去意中的好感与恶感,并断除了好受与难受,他住在所入的第四禅定,没有难受,也没有好受,觉照下的平等心最清净。

《中部》38

(第一道支)

无论任何的色、受、想、行、识,他把它等都观成‘无常’(anicca)、‘苦’(dukkha)、虚弱、溃疡、刺、灾难、负担、敌人、骚扰、空、‘无我’(anattā);令心从这五蕴中转开,并且令心倾向无死界。他知道:“这是安宁,也是最胜。即所谓:诸行的止息,舍弃诸界的再生,爱的消耗尽、离嗜欲、灭、涅槃。”于是,在此界,他已把‘诸漏消耗尽’(āsavakkhaya)。

《增支部》ix,36

涅槃

他这样观到心摆脱‘欲漏’(kāmāsava)、‘有漏’(bhavāsava)、‘无明漏’(avijjāsava)。在摆脱当时,他即有此见识:“解脱了。”并且知道:“生已消耗尽,梵行已充实了,该作的已作了,再没有来生了。”

《中部》39

我已获得永恒的解脱,

这是我的最后一生,

在此之后没有再生了。

《中部》26

这所谓的:诸苦消耗尽之智,乃是诸圣慧之最。

这所谓的:贪、瞋、痴之熄灭,乃是诸圣安宁之最。

安宁的牟尼

“我存在。”、“这是我的存在。”、“我将会存在。”、“我将不会存在。”……。这些都是观念。观念就是病、溃疡、刺。如果超越了一切的观念,那时才可称为:“安宁的牟尼。”一位安宁的牟尼是不再生、不再灭、不再动摇、不再有欲求,再也没有什么将会生起。

既然,已不再生了,那么,他怎么会再老呢?

既然,已不再老了,那么,他怎么会再死呢?

既然,已不再死了,那么,他怎么会再害怕地发抖呢?

既然,已不再害怕地发抖了,那么,他怎么会再有欲求呢?

《中部》140

正确的目的

在此,梵行的目的不在于利、尊、誉、戒、定、智和见,心获得无可动摇的解脱,才是梵行的精髓和目的。

《中部》29

所有过去的世尊、阿罗汉和真正完全觉悟者为弟子众揭示的,都是同样这一个正确的目的。现在我所为弟子众揭示的,也同样是这一个正确的目的。未来的一切世尊、阿罗汉和真正完全觉悟者为弟子众揭示的,也同样是这一个正确的目的。

《中部》51

阿难,往后(我离开人间后),如果你们这样想:“我们再也没有导师了。导师的教授已成过去了。”阿难,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在我离开之后,你们应该以我所说过的‘法’(dhamma)和我所定下的‘律’(vinaya)为导师。

以法为岛屿,

以法为归依,

莫归依别的。

诸位比丘,我亲自贯通了法,才为你们说的。为怜悯世间,为众多人天的利与乐,乃至为令此梵行能久住长存,你们都应该博取我所说过的法,并且多作修习,甚至把它等熟练。

《长部》16

1在重复朗诵巴利文的第二及第三次时,要依次序在以上的套语之前加诵dutiyampi(第二次)及tatiyampi(第三次)。

2 注:“不扰乱的业行”之正确巴利文名词不详,倘望有这方面专长之人士不吝赐教。谢谢!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