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碧岩录译注

卷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一一

原典

举黄檗[1]示众云打水碍盆,一口吞尽。天下衲僧跳不出。:“汝等诸人,尽是噇酒糟汉,恁么行脚,道着,踏破草鞋,掀天摇地。何处有今日?用今日作什么?不妨惊群动众。还知大唐国里无禅师么?老僧不会,一口吞尽,也是云居罗汉。”时有僧出云:“只如诸方匡徒领众,又作么生?”也好与一拶,临机不得不恁么。檗云:“不道无禅,只是无师。”直得分疏不下,瓦解冰消,龙头蛇尾汉。

评唱

黄檗身长七尺,额有圆珠,天性会禅。师昔游天台,路逢一僧,与之谈笑,如故相识。熟视之,目光射人,颇有异相,乃偕行。属溪水暴涨,乃植杖捐笠而止。其僧率师同渡,师曰:“请渡。”彼即褰衣[2],蹑波如履平地,回顾云:“渡来!渡来!”师咄云:“这自了汉[3]!吾早知捏怪,当斫汝胫。”其僧叹曰:“真大乘法器。”言讫不见。

初到百丈[4],丈问云:“巍巍堂堂,从什么处来?”檗云:“巍巍堂堂,从岭中来。”丈云:“来为何事?”檗云:“不为别事。”百丈深器之。次日,辞百丈,丈云:“什么处去?”檗云:“江西礼拜马大师[5]去。”丈云:“马大师已迁化去也。”儞道黄檗恁么问,是知来问,是不知来问?却云:“某甲特地去礼拜,福缘浅薄,不及一见。未审平日有何言句,愿闻举示。”丈遂举再参马祖因缘:“祖见我来,便竖起拂子,我问云:‘即此用,离此用?’祖遂挂拂子于禅床角。良久,祖却问我:‘汝已后鼓两片皮[6],如何为人?’我取拂子竖起。祖云:‘即此用,离此用?’我将拂子挂禅床角,祖振威一喝,我当时直得三日耳聋。”黄檗不觉悚然吐舌。

黄檗一日又问百丈:“从上宗乘,如何指示?”百丈良久,檗云:“不可教后人断绝去。”百丈云:“将谓汝是个人。”遂乃起入方丈。

檗与裴相国[7]为方外友。裴镇宛陵,请师至郡,以所解一编示师。师接置于座,略不披阅,良久乃云:“会么?”裴云:“不会。”檗云:“若便恁么会得,犹较些子[8];若也形于纸墨,何处更有吾宗!”

檗住后,机锋峭峻。临济在会下,睦州为首座[9],问云:“上座在此多时,何不去问话?”济云:“教某甲问什么话即得?”座云:“何不去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济便去问,三度被打出。济辞座曰:“蒙首座令三番去问,被打出。恐因缘不在这里,暂且下山。”座云:“子若去,须辞和尚去方可。”首座预去白檗云:“问话上座,甚不可得。和尚何不穿凿教成一株树去,与后人为阴凉?”檗云:“吾已知。”济来辞,檗云:“汝不得向别处去,直向高安滩头见大愚去。”济到大愚,遂举前话:“不知某甲过在什么处?”愚云:“檗与么老婆心切[10],为儞彻困,更说什么有过无过?”济忽然大悟云:“黄檗佛法无多子。”大愚住云:“儞适来又道有过,而今却道佛法无多子?”济于大愚胁下三拳,愚拓开云:“汝师黄檗,非干我事。”

大中天子者,《续咸通传》中载:唐宪宗有二子,一曰穆宗,一曰宣宗,宣宗乃大中也。年十三,少而敏黠,常爱跏趺坐。穆宗在位时,因早朝罢,大中乃戏登龙床,作揖群臣势。大臣见而谓之心风,乃奏穆宗。穆宗见而抚叹曰:“我弟乃吾宗英胄也。”穆宗于长庆四年晏驾[11]。有三子,曰敬宗、文宗、武宗。敬宗继父位,二年内臣谋易之。文宗继位一十四年,武宗即位,常唤大中作“痴奴”。一日,武宗恨大中昔日戏登父位,遂打杀致后苑中,以不洁[12]灌而复苏,遂潜遁在香严闲和尚会下。后剃度为沙弥[13],未受具戒。后与志闲游方到庐山。因志闲题瀑布诗云:“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闲吟此两句,伫思久之,欲钓他语脉看如何。大中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闲方知不是寻常人,乃默而识之。后到盐官会中,请大中作书记[14]。黄檗在彼作首座。檗一日礼佛次,大中见而问曰:“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礼拜当何所求?”檗云:“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常礼如是。”大中云:“用礼何为?”檗便掌。大中云:“太粗生。”檗云:“这里什么所在,说粗说细?”檗又掌。大中后继国位,赐黄檗为“粗行沙门”。裴相国在朝,后奏赐“断际禅师”。

注释

[1]黄檗:唐闽(今福建)人,法名希运。幼年出家高安(今属江西)黄檗山。后师事百丈山怀海禅师,得其法。曾住洪州(今属江西南昌)大安寺,聚众数千。裴休镇宛陵时建寺,迎其说法。以其酷爱黄檗山之名,取寺名为黄檗寺。生卒年不详,卒谥“断际禅师”。著有《语录》《黄檗心要》等。

[2]褰衣:提起袈裟衣。褰,揭起、撩起。

[3]自了汉:是信奉大乘教的僧人斥骂信奉只顾自救的小乘修行者的一种叫法。

[4]百丈:公元七二〇—八一四年。福州长乐人,法名怀海。出家后师事马祖道一,后居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使马祖一派大振,形成“洪洞宗”。他鉴于六祖惠能推倒一切戒规的提法,创建禅院,使禅宗、律宗僧徒在生活规则上有所区别。立《禅门规式》,世称《百丈清规》。

[5]马大师:公元七〇九—七八八年。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人。据《宋高僧传》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六载,本姓马,名道一,曾于江西弘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师从南岳怀让禅师。后在江西传法,住钟陵(江西南昌附近)开元寺,僧徒众多。其派被称为“洪州宗”。卒后唐宪宗敕谥“大寂禅师”。

[6]两片皮:指嘴巴。《五灯会元》卷五,马颊本空禅师:“师曰:‘你识得口也未?’曰:‘如何是口?’师曰:‘两片皮也不识?’”

[7]裴相国:即裴休,唐代居士。字公美,济源人。为淮泗州牧时,迎黄檗于宛陵,共商禅道,笔记其言,成《宛陵集》,大行于世。武宣之际,佛教新遭大难,休以重臣,出而翼护。佛法不数年间得复旧观,裴休功不可没。

[8]较些子:好一些,马马虎虎,讲得过去。《王梵志诗校辑》卷六《他人骑大马》:“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即言心中好一些。

[9]首座:佛教称谓,为僧职的一种,是禅寺西序六头首领之一,有“前堂首座”和“后堂首座”,分统全寺僧众。唐时政府僧官亦有“首座”之称。僧人说法时,居上座者亦称“首座”。

[10]老婆心切:禅宗用语,意即像老婆婆溺爱孙子那样,用心极诚极切,有一颗慈悲心肠。

[11]晏驾:古人讳言帝王死亡。

[12]不洁:粪便,义同“不净”。

[13]沙弥:佛教称谓,指已出家而未受具足戒的僧男,亦称“小和尚”,一般年龄在七至二十岁之间。

[14]书记:佛教僧职,禅宗寺院西序六头首之一,执掌文书。《百丈清规》卷四:“职掌文翰,凡山门榜疏、书问祈祷词语悉属之。”

译文

黄檗禅师训斥众僧徒说:“你们这些人,尽是酒囊饭袋,只顾跟着别人的话头乱转,而不能发明本心。就这样去行脚,走到哪里能开悟呢?以老衲看来,大唐国内还没有一位真正的禅师。”这时有一位僧人出来问道:“老师既这么说,那么,那些领徒率众的诸方师家,究竟算什么呢?”黄檗婉转地说:“我说的不是无禅,只是无师罢了!”

评唱

黄檗禅师身长七尺,面额上有一圆痣,是一位天生就会禅的禅匠。有一次,他去云游天台山,路上遇见一位僧人,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像是一见如故。这僧长得相貌奇异,目光夺人。黄檗与他结伴同行,走到一条河边,正遇洪水暴涨,不能涉渡。黄檗拄杖摘笠,呆立在岸边。这僧却要拉着他一起过河。黄檗对他说:“你先过去吧!”这位僧人便提起僧衣,如履平地的涉水而过,并回头叫道:“过来呀!过来呀!”黄檗气愤地骂道:“这个自了汉!要是我早知你是个怪异之物的话,一定折断你的腿!”那僧听罢,哈哈大笑道:“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法器、佛门传人啊!”说完话便销声匿迹,看不到了。

黄檗初到百丈怀海的禅院,百丈问他:“你这个气宇轩昂的高个子,刚从哪里来?”“我从岭中来。”百丈又问:“来有什么事吗?”黄檗回答道:“不为别事。”百丈对他十分赏识。不料第二天,黄檗去向百丈辞行,百丈问他:“你要去什么地方?”“我要去江西参拜马祖道一禅师。”百丈告诉他:“马大师已坐化,你不必去了。”黄檗这么问,也不知他是明知故问,还是不知来问。听了百丈的话,他缓缓说道:“我想特地去礼拜马祖禅师,可惜福缘浅薄,没来得及亲自一见。不知平日马大师有何言教,想听老师您说说。”百丈于是把第二次参学马祖时的一段因缘告诉黄檗,说:“马祖师看见我来,便把拂子拿到手中竖起,我问:‘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呢?’马祖于是把拂子挂回到禅床角。过了一会儿,他却反问我:‘你今后将如何与人为善、方便众生?’我没回答,而是取下拂子竖起。马祖便又问:‘这是教化众生,还是不教化众生?’我把拂子放回原处,猛听马大师声音宏亮地大喝一声。我当时挨了马祖一喝,弄得三天时间耳朵听不见声音。”黄檗听了百丈的话,不觉悚然吐舌。

又有一日,黄檗问百丈和尚道:“学习上乘佛法,应受什么教诲?”见百丈没有马上回答,黄檗又说:“也不应该让佛法断绝、后人无传啊!”百丈缓缓说道:“我还以为你是个人才。”说完便起身走进方丈室。

黄檗与相国裴休为方外之友。裴相国镇守宛陵时,曾请他到治所,拿出自己写的一册经论给他看。黄檗接过来却放在座边,一页也没看,过了一会儿才问:“相国理解其中的真义吗?”“不理解。”黄檗于是又说:“若能懂得其中的真义,还讲得过去;若不理解,却形于纸墨,佛法还能流传多远呢!”

黄檗出任寺院住持后,机锋更加峻峭、锐利。当时临济在门下参学,睦州为禅院首座,有一天他问临济:“上座来这里已很久了,为什么不去法堂参问?”“你教我问什么话才是呢?”睦州于是对临济说:“你去问什么是佛法的真义。”临济去参问,却被黄檗三次打出门外。他便向睦州辞行,说:“按你的提示,我三次去参问,却都被檗禅师打出。我在这里可能没什么缘分,想下山去。”“你若想离去,也应向檗禅师辞行。”睦州预先去告知黄檗,说:“那位三次去问你却被禅师打出的僧人,甚是难得的人才,老师何不接引他开悟,让他为善后人、普度众生呢?”“你下去吧!我知道了。”不一会儿,临济来辞行,黄檗便对他说:“你要离去的话,不得去别处,直接去高安滩头去见大愚禅师。”临济见到大愚禅师后,便把自己去问黄檗却被三次打出的事讲给他听,并问:“请禅师明示,我错在哪里呢?”大愚笑着说:“檗禅师一片慈悲心,为你彻困解惑,你却说什么有过无过的话,真是个呆头呆脑的家伙!”临济闻言,忽然大悟,并大声说道:“檗禅师的禅机也如此而已!”大愚和尚起身一把抓住他的胸口,问道:“你刚才还说自己有过,现在为什么却说檗禅师的禅机一般?”临济没有回答,而是举手打了大愚三拳,大愚和尚推开临济的手,哈哈大笑道:“你的老师是黄檗,与我有何相干!你要打去打黄檗,打我干什么!”

大中天子即唐代宣宗李忱(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据《续咸通传》载:唐宪宗有两个儿子,一个是穆宗李恒,另一个便是宣宗李忱。大中年幼时即聪敏过人,常爱跏趺坐。穆宗在位时,有一天早朝刚罢,大中便登上龙床玩耍,并学着群臣的样子作揖。大臣们看见了,颇感奇异,认为是佛法盛传的征兆,并告诉了穆宗。穆宗摸着大中的头说道:“我弟弟以后一定是佛门英才。”穆宗在长庆四年驾崩,生有三子,即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敬宗继位不到二年被谋臣易位,文宗在位十四年后武宗即位,武宗对大中幼时戏登父位怀恨在心,常叫大中“痴奴”。有一天把大中拖到后花园,让下人大打出手,并给他灌粪便。大中苏醒后,便逃到香严和尚的禅院里。后来剃发为沙弥,但未受戒。之后便与志闲和尚结伴云游到庐山。志闲题诗赞庐山瀑布:“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吟完这两句,志闲便站在那里沉思起来,想要试探大中对此句领悟的深浅。大中于是便接着续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志闲听罢,暗自赞许,方知大中非等闲之辈。大中后又到盐官和尚的禅院,做笔录僧。当时黄檗为寺院首座,有一天,黄檗正向佛礼拜,大中看见了便问:“如果不为佛法而祈祷,也不为普度众生而祈祷,做礼拜还有何求呢?”“我们天天礼拜,本来不是为祈求这些!”大中于是又问:“那还要礼拜干什么?”黄檗举手便打了他个嘴巴子。大中忍痛骂道:“好一个粗鲁的家伙!”黄檗厉声喝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容你说粗道细!”说着举手又打了大中一巴掌。大中后继国位,赐黄檗为“粗行沙门”。裴相国在朝时,又奏请赐他为“断际禅师”。

一二

原典

举僧问洞山:“如何是佛?”铁蒺藜,天下衲僧跳不出。山云:“麻三斤。”灼然。破草鞋,指槐树骂柳树。为秤锤!

评唱

洞山初参云门,门问:“近离甚处?”山云:“渣渡。”门云:“夏在什么处?”山云:“湖南报慈。”门云:“几时离彼中?”山云:“八月二十五。”门云:“放尔三顿棒,参堂去。”师晚间入室,亲近问云:“某甲过在什么处?”门云:“饭袋子,江西、湖南便恁么去?”洞山于言下,豁然大悟。

“花簇簇锦簇簇”,此是僧问智门和尚:“洞山道‘麻三斤’意旨如何?”智门云:“花簇簇锦簇簇,会么?”僧云:“不会。”智门云:“南地竹兮北地木。”僧回,举似洞山。山云:“我不为汝说,我为大众说。”遂上堂云:“言无展事[1],语不投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

陆亘大夫作宣州观察使,参南泉。泉迁化,亘闻丧入寺下祭,却呵呵大笑。院主云:“先师与大夫有师资之义,何不哭?”大夫云:“道得即哭。”院主无语。亘大哭云:“苍天!苍天!先师去世远矣。”后来长庆闻云:“大夫合笑不合哭。”

注释

[1]展事:义即实有之事。展,诚实、确实。

译文

一僧曾问洞山守初和尚:“佛是什么?”洞山置若罔闻,而是不相关地说了一句:“麻三斤。”

评唱

洞山和尚初参云门时,云门问他:“你是从何处来我这里的?”“从江西渣渡。”云门又问:“夏安居是在哪里过的?”洞山答:“在湖南报慈寺过的。”云门又问:“你什么时候离开那里的?”“八月二十五日。”“我本该打你三棒,今天就免了算了,去参堂去吧!”到了晚上,洞山又入室去问云门:“老师今天说本该打我三棒,不知我错在哪里?”云门喝道:“真是个酒囊饭袋,你就是这样去江西、湖南行脚的吗?”洞山闻言,豁然大悟。

“花簇簇锦簇簇”,是雪窦和尚咏颂“麻三斤”的公案时作的歌偈中的一句。有一僧曾问智门和尚:“洞山禅师说的‘麻三斤’究竟是什么意思?”智门反问道:“花簇簇锦簇簇,你懂得其中的意思吗?”“不懂。”智门又说:“南方的竹,北方的木。”这僧茫然而退,返回去问洞山,洞山说:“我不独为你说,也为众僧徒说说。”于是便走上法堂,对众僧说:“言而无实,便话不投机。当面听话的人不在了,寻章逐句的人便迷而妄解。”

雪窦颂“麻三斤”公案时,还有这样一句歌偈:“因思长庆陆大夫,解道合笑不合哭。”其中包含如下一段趣话:陆亘大夫出任宣州观察使时,曾在南泉和尚门下学过禅。南泉圆寂后,陆亘入寺奔丧祭师,却在南泉的灵前哈哈大笑。院主很生气,责问道:“你与禅师有师徒之分,别人哭,你为何不哭?”大夫反诘道:“院主如说得出一句,我就哭。”院主无言以对。陆亘于是大声哭道:“苍天啊!先师过世已经很久了。”后来,长庆听说了这件事,他评论道:“老师去了,大夫自然当笑,而不该哭。”

一三

原典

举僧问巴陵[1]:“如何是提婆宗?”白马入芦花,道什么点?巴陵云:“银碗里盛雪。”塞断尔咽喉,七花八裂。

评唱

这个公案人多错会道:此是外道宗,有什么交涉?第十五祖提婆尊者,亦是外道中一数。因见第十四祖龙树尊者,以针投钵,龙树深器之。传佛心宗,继为第十五祖。

昔有僧辞大隋,隋云:“什么处去?”僧云:“礼拜普贤去。”大隋竖起拂子云:“文殊、普贤尽在这里。”僧画一圆相以手托呈师,又抛向背后。隋云:“侍者!将一贴茶来与这僧去。”

巴陵众中谓之“鉴多口”,常缝坐具行脚。深得他云门脚跟下大事,所以奇特。后出世,法嗣云门。先住岳州巴陵,更不作法嗣书,只将三转语上云门。“如何是道?”“明眼人落井。”“如何是吹毛剑?”“珊瑚枝枝撑着月。”“如何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云门云:“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报恩足矣。”自后果不作忌辰斋,依云门之嘱,只举此三转语。

注释

[1]巴陵:法名颢鉴,因住岳州巴陵而又名。是云门大师的法嗣。生卒年不详。

译文

有一位僧人曾问巴陵和尚:“什么是提婆宗?”巴陵答道:“银碗里盛雪。”

评唱

这个公案,人们多错误地理解道:提婆宗是邪门宗派,与我佛门禅学有何相干?其实,十五祖提婆尊者也曾是外道中的一员。有一次,他见到十四祖龙树尊者,把一根针投到龙树手里的饭钵中,深得龙树赞许。龙树把佛心宗大法传给他,提婆便继为十五祖。

曾有一僧向大隋和尚辞行,大隋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去礼拜普贤菩萨。”大隋于是从禅床角取下拂子举起,说道:“文殊、普贤都在这里了,你还去吗?”那僧也不慌着回答,而是在纸上画了个圆圈,用手托着递给大隋和尚。但没等大隋接过来,那僧却又把它抛向背后。大隋于是说道:“侍者,给这僧拿一杯茶来。”

巴陵和尚,僧众们多叫他“鉴多口”。他常在僧衣下缝一坐具,四处云游。对云门宗风颇为透悉,故颖悟过人。后来他继云门衣钵,出世传法。先住岳州巴陵寺,也不写法嗣书,只是将自己的“三转语”呈与云门。“‘什么是道?’‘明眼悟人落老井。’‘什么是吹毛即断的利剑?’‘珊瑚枝枝撑着月。’‘什么是提婆宗?’‘银碗里盛雪。’”云门看后,高兴地说:“老衲圆寂后,逢忌日不必斋戒,只颂这‘三转语’就够了。”以后,巴陵和尚在云门的忌日,果然不作斋戒祭祀,而是按照云门的嘱咐,只颂他的“三转语”。

一四

原典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直至如今不了,座主不会,葛藤窠里。云门云:“对一说。”无孔铁锤,七花八裂,老鼠咬生姜。

评唱

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义解卜度他底不得。一大藏教,只消三个字,四方八面,无尔穿凿处。

译文

有一僧曾问云门禅师:“释迦牟尼佛一生中宣讲的五时八教的法是什么?”云门对此回答道:“对一说一。”也就是说,释尊的教义,是对机说法、应病与药,有针对性地进行阐说的。

评唱

云门禅师平常说的一句话,应作三句看,即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他与人的问答中,颇有超凡脱俗的颖悟处,又似斩钉截铁般锋利,让人义解、猜测不得。浩浩佛法,他只说三个字即义盖八方,让人再无画蛇添足的地方。

一五

原典

举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跳作什么?倒退三千里。门云:“倒一说。”平出。款出囚人口,也不得放过,荒草里横身。

译文

有一位僧人曾问云门禅师:“既不是当下就有机用,也不是马上就要办的事,这种无对方、对象的时候应该干什么呢?”云门答道:“倒一说。”即磨炼自己,自己对自己说法。

一六

原典

举僧问镜清:“学人啐,请师啄。”无风起浪,作什么?尔用许多见解,作什么?清云:“还得活也无?”札,买帽相头,将错就错,不可总恁么。僧云:“若不活,遭人怪笑。”相带累,撑天拄地,担板汉。清云:“也是草里汉。”果然,自领出去,放过即不可。

评唱

镜清承嗣雪峰,与本仁、玄沙、疏山、太原孚辈同时。初见雪峰,得旨后,常以啐啄之机开示后学,善能应机说法。示众云:“大凡行脚人,须具啐啄同时眼,有啐啄同时用,方称衲僧。如母欲啄,而子不得不啐;子欲啐,而母不得不啄。”有僧便出问:“母啄子啐,于和尚分上成得个什么边事?”清云:“好个消息。”僧云:“子啐母啄,于学人分上成得个什么边事?”清云:“露个面目。”所以镜清门下有啐啄之机。这僧亦是他门下客,会他家里事,所以如此问。“学人啐,请师啄”此问,洞下谓之“借事明机”。

南院[1]示众云:“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有僧出问:“如何是啐啄同时用?”南院云:“作家[2]不啐啄,啐啄同时失。”僧云:“犹是学人疑处?”南院云:“作么生是尔疑处?”僧云:“失。”南院便打,其僧不肯,院便赶出。僧后到云门会里举前话。有一僧云:“南院棒折那?”其僧豁然有省。且道意在什么处?其僧却回见南院,院适已迁化。却见风穴[3]。才礼拜,穴云:“莫是当时问先师啐啄同时底僧么?”僧云:“是。”穴云:“尔当时作么生会?”僧云:“某甲当初时,如灯影里行相似。”穴云:“尔会也。”

注释

[1]南院:法名慧颙。生卒年不详,师从存奖和尚。

[2]作家:禅宗把有大机用者称为“作家”。如同书二则评唱曰:“赵州是作家。”

[3]风穴:公元八九六—九七三年。五代、宋初僧人,余杭人。初习儒,后师从南院和尚得法,赴汝州(河南汝南)弘扬,建广慧寺,著《语录》传世。

译文

有一位修行僧自以为即得开悟,想请镜清和尚提携一下,他于是对镜清说:“我在里面啐,请老师从外面啄。”镜清反问道:“我就是点悟你,你真的能脱颖而出吗?不会闷死在壳里吗?”僧人回答说:“你要是不能提示我开悟,你作为老师会遭人嘲笑的。”镜清骂道:“你还不过是个草莽汉呢!”

评唱

镜清和尚是雪峰禅师的传人,他与本仁、玄沙、疏山等禅师同一时代。镜清参学雪峰,得其传法后,常用“啐啄之机”点悟众僧徒。他尤善于应机说法。有一天,他上堂说法道:“任何一个云游四方、寻求禅悟的学僧,必须要既有啐啄同时的眼,更能切实运用啐啄同时的道理。只有这样,才不愧为禅门僧人。正如雏鸡将要出壳时,母鸡在外面啄,雏鸡便得在里面啐;雏鸡在里面啐,母鸡便也得在外面啄。只有啐啄同时进行,才能从蛋壳破处产生新的生命。”镜清刚讲完,便有一僧出列问道:“‘母啄子啐’,运用到我们僧人的参学中,能干什么呢?”镜清赞道:“好一个话头!”那僧见得许可,便又重复问道:“‘子啐母啄’,运用到我们僧人的参学中,究竟能干得了什么呢?”镜清回答说:“露个面目。”那僧是镜清门下的修行僧,自然熟悉他的机锋,所以他能如此提问。“学人啐,请师啄”这一公案,洞山称之为“借事明机”。

南院禅师对众僧徒说:“现在的师家都不能称为真正悟道的高僧。他们只徒知啐啄同时的道理,而没有切实运用到实际中。”这时有一僧出列问道:“什么是‘啐啄同时用’呢?”南院却说:“与悟道禅师在一起,而没有啐啄同时,就失去了开悟的机会。”那僧反问道:“这难道是在回答我的问题吗?”南院厉声喝问:“你的问题是什么?”那僧说:“我记不得了!”南院举手便打,那僧却很不服气,便被南院赶出寺门。后来,这僧到了云门和尚的禅院,把在南院处的这一番经历讲了一遍。这时,云门门下的一位僧人说道:“南院的棒子在哪里断了?”这僧听后,豁然有悟,赶回去去见南院,不巧南院已圆寂了。于是便去见寺院的法嗣风穴和尚。这僧刚施礼拜,风穴便问:“你就是以前问过先师‘啐啄同时用’的那位僧人吧?”“是。”风穴于是又问:“你当时有什么感受?”这僧回答说:“当时我如同在灯影里行走,不能清楚地照顾好自己,失去了一次妙机。”“你现在才真正明白了!”风穴当下认可了这位僧人。

一七

原典

举僧问香林:“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大有人疑着,犹有这个消息在。林云:“坐久成劳。”鱼行水浊,鸟飞落毛,合取狗口好。作家眼目,锯解称锤。

评唱

古人行脚,结交择友,为同行道伴,拨草瞻风。是时云门旺化广南,香林得得出蜀。与鹅湖、镜清同时。先参湖南报慈,后方至云门会下,作侍者十八年。在云门处,亲得亲闻。他悟时虽晚,不妨是大根器[1]。居云门左右十八年,云门常只唤:“远侍者!”才应:“喏。”门云:“是什么?”香林当时也下语呈见解,弄精魂,终不相契。一日忽云:“我会也。”门云:“何不向上道将来?”

又住三年,云门室中垂大机辩,多半为他远侍者随处入作。云门凡有一言一句,都收在远侍者处。香林后归蜀,初住导江水晶宫,后住青城香林。智门祚和尚本浙人,盛闻香林道化[2],特来入蜀参礼。祚乃雪窦师也。云门虽接人无数,当代道行者,只香林一派最盛。归川住院四十年,八十岁方迁化。尝云:“我四十年方打成一片。”

注释

[1]根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释曰:“人之性譬诸木而曰根,根能堪物曰器。”意指人悟道的天分。《大日经疏》卷九曰:“略说法有四种,谓三乘及秘密乘。虽不应吝惜,然应观众生,量其根器而后与之。”

[2]道化:依道法而行教化。《无量寿经》卷下曰:“听受经法,宣布道化。”

译文

有一位僧人问香林和尚:“祖师达磨从印度西来传播的圣禅真理是什么?”香林回答道:“坐久了,就感到劳累。”

评唱

过去僧人云游四方,交朋择友,为志同道合者传道解惑,无非为共证禅的真理。那时,云门在广南盛传佛法。香林闻风后,马不停蹄地从蜀道走出。与鹅湖、镜清和尚同时。先在湖南报慈寺参学,后来到了云门门下,做了十八年侍僧。在云门那里,香林得以亲闻教诲。他开悟虽晚,但也不妨是一位颇具慧根的高僧。在云门左右十八年中,云门常叫香林:“远侍者!”等香林刚应声,云门便随即问:“是什么?”香林当时也曾下语呈帖,摆弄机锋,但终不得要领。有一天,他突然说:“我明白了!”云门问他:“你明白什么了?对我说说看。”

香林在云门禅师那里又住了三年。云门的禅机妙理多为他受用,云门的一言一句,也都被香林收集在一起。后来香林返回四川,先住在导江水晶宫,后移至青城香林寺。智门祚禅师本是浙江人,盛闻香林大名,特地来四川参礼。祚禅师便是雪窦之师。云门一生虽引接人无数,但后来行道传法,只香林一派最盛。他在四川住院传法四十年,八十岁时才圆寂。香林曾说:“我四十年来苦苦参学,方至打成一片的境界,真正回到了本来的面目。”

一八

原典

举肃宗皇帝本是代宗,此误。问忠国师[1]:“百年后所须何物?”预搔待痒,果然起模画样。老老大大作这去就,不可指东作西。国师云:“与老僧作个无缝塔。”把不住。帝曰:“请师塔样。”好与一札。国师良久[2]云:“会么?”停囚长智,直得指东划西,将南作北,直得口似匾檐。帝云:“不会。”赖值不会,当时更与一拶,教伊满口含霜,却较些子。国师云:“吾有付法弟子耽源,却谙此事。请诏问之。”赖值不掀倒禅床,何不与他本分草料。莫搽胡人好,放过一着。国师迁化后,可惜,果然错认定盘星。帝诏耽源,问此意如何?子承父业去也,落在第二头、第三头。源云:“湘之南,潭之北。”也是把不住,两两三三作什么?半开半合。雪窦着语云:“独掌不浪鸣。”一盲引众盲,果然随语生解。随邪逐恶作什么?中有黄金充一国。上是天,下是地,无这个消息。是谁分上事?雪窦着语云:“山形拄杖子。”拗折了也,也是起模画样。无影树下合同船,祖师丧了也,阇黎道什么?雪窦着语云:“海晏河清。”洪波浩渺,白浪滔天,犹较些子。“琉璃殿上无知识。”咄!雪窦着语云:“拈了也。”贼过后张弓,言犹在耳。

评唱

耽源名应真,在国师处作侍者,后住吉州耽源寺。时仰山[3]来参耽源,源言重性恶,不可犯。住不得,仰山先去参性空禅师。有僧问性空:“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空云:“如人在千尺井中,不假寸绳出得此人,即答汝西来意。”僧云:“近日湖南畅和尚亦为人东语西话。”空乃唤沙弥:“拽出这死尸着。”沙弥,仰山。山后举问耽源:“如何出得井中人?”耽源曰:“咄!痴汉!谁在井中?”仰山不契。后问沩山,山乃呼:“慧寂!”山应:“诺!”沩云:“出了也。”仰山因此大悟,云:“我在耽源处得体,沩山处得用。”

注释

[1]忠国师:唐诸暨人,名慧忠。生年不详。少小出家,闻六祖大名,逾岭叩谒,护其心印。后北行至南阳白草谷传法。开元中,玄宗迎其至京住龙兴寺。安史之乱后,再诏入千福寺西禅院。代宗继位后迁光宅寺,人称南阳国师。大历十年(公元七七五年)圆寂。

[2]良久:沉默不语。《普灯》卷二十九,净因枯木成禅师《示小师思悟》诗:“维摩不默不良久,打破玄关没窠臼。堪嗟几个杜波斯,问着痴痴不开口。”“不默”“不良久”即同义复说。

[3]仰山:公元八〇七—八八三年。唐韶州浈昌(今属广东南雄)人,一说韶州怀化(今属广东番禺)人,法名慧寂。十五岁出家,初参耽源和尚,后从沩山灵祐,得其真传。居江西大仰山传法,与其师齐名,世称“沩仰宗”,圆寂于韶州东平山。

译文

慧忠国师临终时,代宗皇帝前来探视,问国师:“老师百年后,有什么要求吗?”国师说:“请为我造一座石塔吧!”“什么形状的石塔?”国师沉思良久后,反问道:“你懂我的意思吗?”“不懂。”“耽源是我的衣钵传人,他懂得此事,日后你叫他来问吧!”国师圆寂后,代宗召来耽源,问起国师临终前留下的话。耽源回答说:“湘州之南、潭州之北,当中有一个黄金国,无荫树下可乘上同一条船,琉璃殿上哪里有善知识。”

评唱

耽源和尚名叫应真,在慧忠国师门下做侍僧,得为法嗣后,在吉州耽源寺做住持。当时仰山和尚曾来耽源处参学,耽源言语严厉、性情暴躁,颇难接近。仰山住不得,便去性空禅师处参学。有一天,一位僧人问性空:“达磨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是要传扬什么精神呢?”性空没忙着回答,而是说:“如果有人掉进井中,你能不用一丝一绳把他救出井来,我就回答你的问题。”那僧也答非所问地说了一句:“近日湖南畅禅师也为人讲禅说法。”性空于是便唤沙弥把这位痴迷不悟的僧人推出法堂。后来,仰山又去参学耽源,举此因缘问道:“怎么才能把井里的人救出来呢?”耽源反问他:“真是个痴呆!谁在井中?”仰山似懂非懂,不能领会其中的真义。之后,仰山又拿这个话头去问沩山和尚。沩山叫他:“慧寂!”仰山立即应道:“禅师,我在!”沩山泰然自若地告诉仰山:“那人已经出井了!”仰山闻言大悟,说道:“我从耽源禅师那里得到了本体,在沩山禅师那里得到了证用。”

一九

原典

评唱

俱胝[1]和尚,乃婺州金华人。初住庵时,有一尼名实际,到庵直入,更不下笠,持锡绕禅床三匝云:“道得即下笠。”如是三问,俱胝无对,尼便去,俱胝曰:“天势稍晚,且留一宿。”尼曰:“道得即宿。”胝又无对,尼便行。胝叹曰:“我虽处丈夫之形,而无丈夫之气。”遂发愤要明此事,拟弃庵往诸方参请,打叠行脚。其夜山神告曰:“不须离此,来日有肉身菩萨,来为和尚说法,不须去!”果是次日,天龙和尚到庵。胝乃迎礼,具陈前事,天龙只竖一指而示之,俱胝忽然大悟。是他当时郑重专注,所以桶底易脱。后来凡有所问,只竖一指。

俱胝庵中有一童子,于外被人诘曰:“和尚寻常以何法示人?”童子竖起指头。归而举似师,俱胝以刀断其指。童子叫唤走出,俱胝召一声,童子回首,俱胝却竖起指头,童子豁然领解。且道:“见个什么道理?”及至迁化,谓众曰:“吾得天龙一指头禅,平生用不尽。”

注释

[1]俱胝:唐婺州金华人,因住金华山寺时常诵《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故人称俱胝和尚。

译文

评唱

俱胝和尚是婺州金华人,他刚出家时,住在一间草庵里修行。有一天,有一位名叫实际的女尼来拜访他。女尼走进草庵,也不取下头顶上的斗笠,而是手持禅杖,绕禅床走了三圈,才对俱胝说道:“你若说得出一句,我就摘下头上的斗笠。”女尼这样说了三遍,可俱胝还是无法对答,实际便告辞,俱胝忙说:“天快黑了,暂且在庵里留一宿吧!”女尼又说:“如果你能说出一句,我就住下。”俱胝无言以对,实际便转身离去了。俱胝感叹不已:“我空有大丈夫的身形,却没有大丈夫的气概,连个女人都比不上。”于是他发誓要究明禅机妙理,云游四方参学。可就在俱胝要离开草庵的前一夜,山神托梦对他说:“不要离开这里,明日便有一位肉身菩萨来为你传法。”第二天,果然天龙禅师来到草庵前。俱胝赶忙出迎,并把前因后果诉说一番,天龙没说什么,只是竖起一根指头让他看。俱胝见之忽然醒悟。俱胝当时郑重庄严、神情专注,故能像水桶脱底一样,洞见其中的奥妙。这之后,凡是有人来问法,俱胝只竖起一指。

俱胝门下有一位小沙弥,他在外面被人问道:“你的老师平常向人传授什么法?”小沙弥便竖起指头。回庵后,他得意洋洋地把这件事对老师说了,却被俱胝用刀削断了那根指头。小沙弥疼痛难忍,大呼大叫地跑出去,俱胝在后面猛唤一声,小沙弥回过头,看见俱胝手竖一指,他当下豁然开悟。俱胝又说:“你悟了什么道理呢?”临终前,他对众僧徒说:“我从天龙禅师那里学到一指头禅,一生受用不尽。”

二〇

原典

举龙牙[1]问翠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诸方旧话,也要勘过。微云:“与我过禅板来。”用禅板作什么?洎合放过,噞!牙过禅板[2]与翠微,也是把不住,驾与青龙不解骑。可惜许,当面不承当。微接得便打。着,打得个死汉济甚事?也落在第二头了也。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这汉话在第二头,贼过后张弓。牙又问临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诸方旧公案,再问将来,不直半文钱。济云:“与我过蒲团[3]来。”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一状领过,一坑埋却。牙取蒲团过与临济,依前把不住,依前不伶俐,依俙越国,仿佛扬州。济接得便打。着,可惜打这般死汉,一模脱出。牙云:“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西来意。”灼然在鬼窟里作活计,将谓得便宜。贼过后张弓。

评唱

古人参禅多少辛苦,立大丈夫志气,经历山川,参见尊宿[4]。龙牙先参翠微、临济,后参德山。遂问:“学人仗镆铘剑[5],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引颈云:“!”牙云:“师头落也。”山微笑便休去。次到洞山,洞山问:“近离甚处?”牙云:“德山来。”洞山云:“德山有何言句?”牙遂举前话。洞山云:“他道什么?”牙云:“他无语。”洞山云:“莫道无语,且试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看。”牙于此有省,遂焚香遥望德山礼拜、忏悔。德山闻云:“洞山老汉不识好恶。这汉死来多少时,救得有什么用处?从他担老僧头绕天下走。”

五泄[6]参石头[7],先自约曰:“若一言相契,即住,不然即去。”石头据座,泄拂袖而出。石头知是法器,即垂开示,泄不领其旨,告辞而出。至门,石头呼之云:“阇黎!”[8]泄回顾,石头云:“从生至死,只是这个,回头转脑,更莫别求。”泄于言下大悟。

注释

[1]龙牙:五代、宋初僧人。祖籍豫章,法名宗密。嗣泐潭乾和尚为南岳十四世。住潭州龙牙,人称龙牙和尚。博学工诗,其偈颂为世人所喜。有曰:“休把庭华类此身,庭华落后更逢春。此身一往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

[2]禅板:佛教用具,指禅僧坐禅时用的木板。上端有一圆孔,用绳子将板缚于绳床背面的横绳上,略作斜势,在靠身时可倚之;或将其安放在两膝上,用作安手时所倚。

[3]蒲团:佛教用具,为蒲草编成的圆形坐垫,作为参禅时打坐或跪拜之用。有的用布做成。

[4]尊宿:佛教称谓,为年高德重之僧人的尊称。

[5]镆铘剑:传说中古代的一种宝剑。

[6]五泄:唐毗陵人,法名灵默,初习儒典,偶遇马祖大师,言下契心,遂出家。后从石头禅师二十年。元和间出居婺州五泄山,学众四集。元和十三年(公元八一八年)圆寂,寿七十二。

[7]石头:公元七〇〇—七九〇年。端州高要(今属广东)人,法名希迁。初习儒学,后闻惠能开法岭南,乃往曹溪参学。后又去江西青原山,师事行思禅师,为青原法嗣第一。后奉行思遗命,到南岳衡山弘法,于南岳寺东侧石上结庵,时人称为“石头和尚”。著有《参同契》《草庵歌》。

[8]阇黎: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译文

龙牙和尚问翠微禅师:“达磨祖师从印度西来,传播的是什么精神?”翠微说:“帮我把禅板拿来。”龙牙马上去把禅板拿来送给翠微,翠微一接过禅板,举起便打。龙牙说:“要打便打,反正你没有祖师的精神。”龙牙又到临济禅师处,又提出同样的问题。临济便说:“去给我拿来蒲团。”龙牙把坐垫递过去,临济也是接住便打。龙牙又说:“要打便打,反正你没有祖师的精神。”

评唱

古人立志向佛,历经艰难万苦,跋山涉水,云游四方,访名刹,拜高僧,只为参得禅的真义。龙牙和尚先去翠微、临济处参学,后来到德山处。问道:“当我手执镆铘剑,想把老师的头颅取下时怎么样?”德山把脖颈伸向龙牙,龙牙说:“老师的头落下来了。”德山却无言,只微微一笑。龙牙茫然而去,来到洞山禅师处。洞山问:“僧人刚从哪里来?”“德山禅师处。”洞山又问:“德山对你说了些什么?”龙牙便把他在德山禅师处的情景讲了一遍。洞山问:“他说什么啦?”“他没说什么。”洞山于是说:“不能说他没说,你且把德山落下的头呈上来,给老衲看一看。”龙牙言下有悟,便焚香遥望德山的寺院礼拜、忏悔。德山听说这件事后,说:“洞山这老家伙真不识好恶。这僧久痴不悟,救他有什么用?让他担着老衲的头云游天下去!”

五泄和尚去石头希迁禅师处参学。去前他自定一约:“若出语相投,就留下来,不然就离开。”不料还没等他说一句话,却见石头靠着坐在禅座上,五泄拂袖转身便走。石头看出他颇有慧根,叫住他为他说法,五泄不懂其义,告辞而出。刚走至门口,石头便在后面叫他:“师尊!”五泄回头看,石头便说:“从生到死,只是这一个!你回头转脑的,难道还想找什么?”五泄言下大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