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王国维文存

敦煌汉简跋十二☆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宜禾郡蠭第:广汉第一,美稷第二,昆仑第三,鱼泽第四,宜禾第五。(第一简)

上缺。望步广煑(第二简)

大威关蓬(第三简)

右三简所记凡七賽,而或作“蠭”,或作“養”、或作“蓬”,皆“棄”之别字也。《说文》赉,隧,候表也。边有警,则举火。从火,逢声。”又“_,塞上亭守喪火者。从_,遂声”。则隧以其地言,而賽以其物言,其实一也。然析言之,则“棄”与“隧”又自不同。《史记·司马相如传》闻烽举燧燔。”《集解》引《汉书音义》曰:“烽,如覆米篦,县著桔槔头,有寇则举之。燧,积薪,有寇则燔然之。”《汉书·贾谊传》斥候望烽燧不得卧。”注引文颖曰:“边方备胡寇,作高土橹,橹上作桔槔,桔槔头悬兜零,以薪草置其中,常低之。有寇则火然,举之相告,曰烽。又积薪,寇至即然之,以望其烟,曰燧。”二说略同。则烽用火,燧用烟;夜宜用火,昼宜用烟,他简云“昼不见烟,夜不见火”是也。乃张揖(《文选·谕巴蜀檄》李善注引)、张宴(《汉书·贾谊传注》)、司马贞(《史记·周本纪》索隐)、张守节(《史记·司马相如传》正义)皆以为烽主昼,燧主夜。颜师古独于《贾谊传》注破张宴之说,曰“昼则燔燧,夜乃举烽”,其识卓矣。据木简所记,则举烽燧之地,或曰賽,或曰燧,而燧之名多至数十,賽则仅上三简所记而已。以理度之,则夜中之火视昼中之烟所及者远。

盖古者设凳必据高地,又烽台之高至五丈余(《太白阴经》、《通典》及木简皆云),烽干之高亦至三丈(沙畹书第六百九十简),二者合计,得八丈有奇,夜中火光自可及数十里。若昼中之烟,较不易辨,故置燧之数宜密于置烽,此自然之理。简中诸燧,以燧数及里数差之,大率相去十里许。而養之相距,自右简观之,则昆仑在广至县境,鱼泽在效谷县境,宜禾在效谷西界,与敦煌中部都尉之步广候官相接,则诸烽间相去颇远矣。以后世事证之,则庾阐《扬都赋》注云烽火以置于高山头,缘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里,或三十里。(《太平御览》卷三百三十五引)

《唐六典·兵部》“职方郎中职云,“凡烽候所置,大率相去三十里。”而唐《沙州图经》纪白亭烽与长亭烽相去四十里,长亭烽与阶亭烽相去五十里。盖塞外广衍,无林麓之蔽,幕中干燥,无掌雾之虞,则置烽自不必如内地三十里之密。后世如此,汉亦宜然。然则简中所记棄少而燧多,虽棄、燧本可互言,而多少殆为事实矣。“宜禾郡”者,汉无此郡名,殆指宜禾都尉辖境。以太守、都尉官秩略同,故其所治亦谓之郡。《汉志》“敦煌郡广至县”下,“宜禾都尉治昆仑障”。此出乎帝元始时版籍,其先当治鱼泽,故孝武时有鱼泽者都尉。《汉志》“效谷县”下,注引桑钦说“孝武元封六年,济南崔不意为鱼泽尉”,唐《沙州图经》引作“鱼泽都尉”。

其后盖徙治宜禾,故又称宜禾都尉。后徙治昆仑障,仍用宜禾之号。此简中五棄,其次自东而西。广汉、美稷、昆仑三烽皆在广至县境,鱼泽、宜禾皆在效谷县境。《汉志》云“效谷县,本鱼泽障也”,宜禾一喪又在效谷之西,西与敦煌之步广候官接界(详见《流沙坠简后序》),然则此五喪绵亘广至、效谷二县北界。其地不下二三百里,而仅有此五棄,可见棄爐疏数之比矣。步广一,赛,则属中部都尉,又在宜禾之西。至“大威关棄”一简,疑尚有阙字,当为玉门关之棄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