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史通削繁

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内篇

六家

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外篇》言之备矣。古往今来,质文递变,诸史之作,不恒厥体。榷而为论 ,其流有六 :一曰 《尚书 》家 ,二曰 《春秋 》家 ,三曰 《左传 》家 ,四曰 《国语 》家 ,五曰 《史记 》家 ,六曰 《汉书 》家 。今略陈其义,列之于后。

《尚书》家者,其先出于太古。至孔子观书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删其善者,定为《尚书》百篇。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钤》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眉批:王肃之说先见王充《论衡》,但“上所言”作“上所为”。) 推此三说,其义不同。盖《书》之所主,本于号令,所以宣王道之正义,发话言于臣下,故其所载,皆典、谟、训、诰、誓、命之文。

又有《周书》者,与《尚书》相类,即孔氏刊约百篇之外,凡为七十一章。上自文、武,下终灵、景。甚有明允笃诚 ,典雅高义 ;时亦有浅末恒说 ,滓秽相参 ,殆似后之好事者所增益也 。

自宗周既殒,《书》体遂废,迄乎汉、魏,无能继者。至晋广陵相鲁国孔衍,以为国史所以表言行 ,昭法式 ,至于人理常事 ,不足备列 。(眉批:此即《春秋》常事不书之义。) 乃删汉、魏诸史,取其美词典言,足为龟镜者,定以篇第,纂成一家。由是有《汉尚书》《后汉尚书》《魏尚书》,凡为二十六卷。至隋秘书监太原王劭,又录开皇、仁寿时事,编而次之,以类相从,各为其目,勒成《隋书》八十卷。寻其义例,皆准《尚书》。

原夫《尚书》之所记也,若君臣相对,词旨可称,则一时之言,累篇咸载。如言无足纪,语无可述,若此故事,虽脱略,而观者不以为非。(眉批:此处有脱句脱字 。寻其文义 ,当于 “语无可述 ”下脱一句 ,言删而不载之意 ;“若此 ”上脱半句 ,言其体例 若此,故事虽云云。) 爰逮中叶,文籍大备,必翦截今文,摸拟古法,事非改辙,理涉守株。故舒元所撰《汉》《魏》等书,不行于代也。若乃帝王无纪,公卿缺传,则年月失序,爵里难详,斯并昔之所忽,而今之所要。如君懋《隋书》,虽欲祖述商、周,宪章虞、夏,观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语》、临川《世说》,可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也。其书受嗤当代,良有以焉。

《春秋 》家者 ,其先出于三代。案:《汲冢琐语》记太丁时事,目为《夏殷春秋》。《国语》云:“晋羊舌肸习于《春秋》,悼公使傅其太子。”《左传》昭二年,晋韩献子来聘,见《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斯则《春秋》之目,事匪一家。至于隐没无闻者,不可胜载。故《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眉批:今本《墨子》无此句,盖逸篇之文。《墨子》又有《周春秋》《燕春秋》《齐春秋》,皆见 《明鬼下》篇,子玄未引。)

逮仲尼之修《春秋》也,乃观周礼之旧法,遵鲁史之遗文;据行事,仍人道;就败以明罚,因兴以立功;假日月而定历数,借朝聘而正礼乐;微婉其说,志晦其文;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故能弥历千载,而其书独行。

又案:儒者之说春秋也,以事系日,以日系月;言春以包夏,举秋以兼冬,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记之名也。苟如是,则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盖有异于此者也。(眉批:春秋本以错举四时而名,其 不编年而称春秋者,则以褒贬之义附乎春秋耳。)

至太史公著《史记》,始以天子为本纪,考其宗旨,如法《春秋》。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然时移世异,体式不同。其所书之事也,皆言罕褒讳,事无黜陟,故马迁所谓整齐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

《左传 》家者 ,其先出于左丘明。孔子既著《春秋》,而丘明受经作传。盖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或曰传者,传也,所以传示来世。案: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观《左传》之释经也,言见经文而事详传内,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信圣人之羽翮,而述者之冠冕也。

逮孔子云没,经传不作。于时文籍,唯有《战国策》及《太史公书》而已。至晋著作郎鲁国乐资,乃追采二史,撰为《春秋后传》。其书始以周贞王,续前传鲁哀公后,至王赧入秦;又以秦文王之继周,终于二世之灭,合成三十卷。当汉代史书,以迁、固为主,而纪传互出,表志相重,于文为烦,颇难周览。至孝献帝,始命荀悦撮其书为编年体,依《左传》著《汉纪》三十篇。自是每代国史,皆有斯作,起自后汉,至于高齐。如张璠、孙盛、干宝、徐贾、裴子野、吴均、何之元、王劭等,其所著书,或谓之春秋,或谓之纪,或谓之略,或谓之典,或谓之志。虽名各异,大抵皆依《左传》以为的准焉。

《国语 》家者 ,其先亦出于左丘明。既为《春秋内传》,又稽其逸文,纂其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别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为二十一篇。其文以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王肃、虞翻、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传之亚也。

暨纵横互起,力战争雄,秦兼天下,而著《战国策》。其篇有东西二周、秦、齐、燕、楚、三晋、宋、卫、中山,合十二国,分为三十三卷。夫谓之策者,盖录而不序,故即简以为名。或云,汉代刘向以战国游士为之策谋,因谓之《战国策》。

至孔衍,又以《战国策》所书,未为尽善,乃引太史公所记,参其异同,删彼二家,聚为一录,号为《春秋后语》。除二周及宋、卫、中山,其所留者,七国而已。始自秦孝公,终于楚、汉之际,比于《春秋》,亦尽二百三十余年行事。始衍撰《春秋时国语》,复撰《春秋后语》,勒成二书,各为十卷。今行于世者,唯《后语》存焉。

当汉氏失驭,英雄角力。司马彪又录其行事,因为《九州春秋》,州为一篇,合为九卷。寻其体统,亦近代之《国语》也。

自魏都许、洛,三方鼎峙;晋宅江、淮,四海幅裂。其君虽号同王者,而地实诸侯。所在史官,记其国事,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于是《史》《汉》之体大行,而《国语》之风替矣。

《史记 》家者 ,其先出于司马迁。自《五经》间行,百家竞列,事迹错糅,前后乖舛。至迁乃鸠集国史,采访家人,上起黄帝,下穷汉武,纪、传以统君臣,书、表以谱年爵,合百三十卷。因鲁史旧名,目之曰《史记》。自是汉世史官所续,皆以《史记》为名。迄乎东京著书,犹称《汉记》。

至梁武帝,又敕其群臣,上自太初,下终齐室,撰成《通史》六百二十卷。其书自秦以上,皆以《史记》为本,而别采他说,以广异闻。至两汉已还,则全录当时纪传,而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又吴、蜀二主皆入世家,五胡及拓拔氏列于《夷狄传》。大抵其体皆如《史记》,其所为异者,唯无表而已。其后元魏济阴王晖业,又著《科录》二百七十卷,其断限亦起自上古,而终于宋年。其编次多依放《通史》,而取其行事尤相似者,共为一科,故以《科录》为号。(眉批:此殆近乎类书,尤为猥杂矣,宜子玄以芜累为讥。) 皇家显庆中,符玺郎陇西李延寿抄撮近代诸史,南起自宋,终于陈;北始自魏,卒于隋,合一百八十篇,号曰《南北史》。(眉批:《南北史》体例较清,故《科录》《通史》皆不传,而此书今在。) 其君臣流例,纪传群分,皆以类相从,各附于本国。凡此诸作,皆《史记》之流也。

寻《史记》疆宇辽阔,年月遐长,而分以纪传,故以书表。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而参、商是隔。此其为体之失者也。(眉批:《史记》卷帙无多,其病尚不至此,子玄惩羹吹齑耳。) 兼其所载,多聚旧记,时采杂言,故使览之者事罕异闻,而语饶重出。此撰录之烦者也。况《通史》以降,芜累尤深,遂使学者宁习本书,而怠窥新录。且撰次无几,而残缺遽多,可谓劳而无功,述者所深诫也。

《汉书 》家者 ,其先出于班固。马迁撰《史记》,终于今上;(眉批:马迁可称汉武为“今上”,子玄安得称之?陈涉、严遵之传尝以责人矣。) 自太初已下,阙而不录。班彪因之,演成《后记》,以续前篇。至子固,乃断自高祖,尽于王莽,为十二纪、十志、八表、七十列传,勒成一史,目为《汉书》。昔虞、夏之典,商、周之诰,孔氏所撰,皆谓之“书”。夫以“书”为名,亦稽古之伟称。寻其创造,皆准子长,但不为“世家”,改“书”曰“志”而已。自东汉以后,作者相仍,皆袭其名号,无所变革,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历观自古,史之所载也,《尚书》记周,事终秦穆;《春秋》述鲁,文止哀公。《纪年》不逮于魏亡,《史记》唯论于汉始。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于是考兹六家,商榷千载,盖史之流品,亦穷之于此矣。而朴散淳销,时移势异,《尚书 》等四家 ,其体久废 ,所可祖述者 ,唯 《左氏 》及 《汉书 》二家而已 。

《尚书 》百篇  《汉书 ·艺文志 》:《易 》曰 :河出图 ,洛出书 ,圣人则之 。故 《书 》之所起远矣 。至孔子纂焉 ,上断于尧 ,下讫于秦 ,凡百篇 。

孔安国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而下 ,历伯鱼 、子思 、子上 、子家 、子京 、子高 、子慎及鲋 ,凡八世 。鲋弟子襄生忠 ,忠生延年及安国 。安国为今皇帝博士 。《汉书 ·艺文志 》:武帝末 ,鲁共王坏孔子宅 ,得 《古文尚书 》,孔安国悉得其书 ,献之 。《尚书 》孔 《序 》:以其上古之书 ,谓之 《尚书 》。百篇之义 ,世莫得闻 。

璇玑钤  《后汉书 ·方术传 》:樊英善 《河 》《洛 》《七纬 》。章怀 《注 》:《七纬 》者 ,《易纬 》:《稽览图 》《乾凿度 》《坤灵图 》《通卦验 》《是类谋 》《辨终备 》也 ;《书纬 》:《璇玑钤 》《考灵耀 》《刑德放 》《帝命验 》《运期授 》也 ;《诗纬 》:《推度灾 》《泛历枢 》《含神务 》也 ;《礼纬 》:《含文嘉 》《稽命征 》《斗威仪 》也 ;《乐纬 》:《动声仪 》《稽耀嘉 》《叶图征 》也 ;《孝经纬 》:《援神契 》《钩命决 》也 ;《春秋纬 》:《演孔图 》《元命苞 》《文耀钩 》《运斗枢 》《感精符 》《合诚图 》《考异邮 》《保乾图 》《汉含孳 》《佑助期 》《握诚图 》《潜潭巴 》《说题辞 》也 。

王肃  《魏志 ·王朗传 》:朗子肃 ,字子雍 ,中领军 、散骑常侍 。善贾 、马之学 ,而不好郑氏 。采会同异 ,为 《尚书 》《诗 》《论语 》《三礼 》《左氏 》解 ,及撰定父朗所作 《易传 》,皆列于学官 。按 :郭本引南齐奔魏之王肃 ,误 。又按 :王应麟 《困学纪闻 》云 :《乐书 》引 《乐记 》,《通典 》引 《大传 》,并存王肃 《注 》,而 《集说 》以为元魏人 ,误也 。在元魏者 ,字恭懿 ,不以经学名 。然则误已在宋时矣 。而王谓 “不以经学名 ”,亦非 。恭懿长于 《三礼 》,《北史 》与刘石经同传 ,常相辩论往来也 。

又有 《周书 》 《汉书 ·艺文志 》:《周书 》七十一篇 。刘向云 :周时诰 、誓 、号令 ,盖孔子所论百篇之余也 。《困学纪闻 》:《隋 》《唐志 》系之汲冢 ,然汲冢得竹书在晋咸宁五年 ,而太史公 、郑康成 、许叔重 、马融皆引其文 ,皆在汉世 。杜元凯解 《左传 》时 ,书亦未出也 ,亦以 《周书 》为据 。《束晳传 》及 《左传正义 》引王隐 《晋书 》所载竹书之目 ,亦无 《周书 》,然则系于汲冢误矣 。今按 :《史通 》亦多引其书 ,皆不冠以汲冢 ,《隋 》《唐志 》之误信矣 。

孔衍汉魏 《尚书 》 《晋书 ·儒林传 》:孔衍 ,字舒元 ,孔子二十二世孙 。中兴初 ,补中书郎 ,出为广陵郡 。凡所撰述 ,百余万言 。《唐书 ·艺文志 》:孔衍 《汉尚书 》十卷 ,《后汉尚书 》六卷 ,《后魏尚书 》十四卷 。按 :后魏 “后 ”字衍文 。

王劭 《隋书 》 《隋书 ·王劭传 》:劭 ,字君懋 。授著作郎 ,迁秘书少监 ,专典国史 。撰 《隋书 》八十卷 ,多录口敕 ,又采迂怪委巷之言 ,以类相从 ,为其题目 。

《家语 》 王肃 《注 ·后序 》:《孔子家语 》者 ,与 《论语 》《孝经 》并时 。弟子取其正实而切事者 ,别出为 《论语 》,其余则都集录之 。晁公武 《读书志 》:凡四十四篇 ,刘向校录止二十七篇 。王肃得此于孔猛家 。

临川 《世说 》 《宋书 ·宗室传 》:临川王道规无子 ,以长沙景王子义庆为嗣 。高似孙 《纬略 》:义庆采撷汉 、晋以来佳事佳语 ,为 《世说新语 》。

《汲冢琐语 》 《隋书 ·经籍志 》:《古文琐语 》四卷 ,汲冢书 。

羊舌肸  《外传 ·晋语 》:悼公问德义 ,司马侯曰 :诸侯之为 ,日在君侧 ,以其善行 ,以其恶戒 ,可谓德义矣 。公曰 :孰能 ?曰 :羊舌肸习于 《春秋 》。乃召叔向 ,使傅太子彪 。

百国春秋  北平黄氏 《补注 》:《公羊传疏 》云 :昔孔子受端门之命 ,制 《春秋 》之义 ,使子夏等求周史记 ,得百二十国宝书 。则墨子言百国春秋 ,当即是书也 。

周礼旧法  杜预 《左传集解序 》:周德既衰 ,官失其守 ,上之人不能使 《春秋 》昭明 。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 ,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上以遵周公之制 ,下以明将来之法 。

晏 、虞 、吕 、陆 ,亦谓春秋  《史记 ·管晏列传赞 》:吾读 《晏子春秋 》,欲观其行事 ,故次其传 。《孔丛 ·执节 》篇 :《春秋 》,经名 。晏子书亦曰 《春秋 》,贵贱不嫌同名也 。《史记 》:虞卿说赵孝成王 ,为赵上卿 ,卒去赵 。不得意 ,乃著书 ,曰 《节义 》《称号 》《揣摩 》《政谋 》,凡八篇 ,曰 《虞氏春秋 》。《汉书 ·艺文志 》:《虞氏春秋 》十五篇 。高诱 《吕览序 》:吕不韦者 ,阳翟富贾 ,为秦相国 。集儒书 ,著其所闻 ,为十二纪 、八览 、六论 ,名 《吕氏春秋 》。暴之咸阳市门 ,悬千金其上 ,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后汉书 ·班彪传 》:汉兴 ,定天下 ,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 ,作 《楚汉春秋 》九篇 。《史记 ·陆贾传索隐 》:贾撰记项氏与汉高初起及惠 、文间事 。

受经作传  杜预 《集解序 》:左丘明受经于仲尼 ,以为经者不刊之书也 ,故传或先经以始事 ,或后经以终义 ,或依经以辩理 ,或错经以合异 ,随义而发其例之所重 。

乐资  《晋书 》无传 。《隋书 ·经籍志 》:《春秋后传 》三十一卷 ,晋著作郎乐资撰 。按 :资 ,晋时人 ,在荀悦后 。而章内先举乐资者 ,资书接 《左 》迄秦 ,事在 《汉纪 》前 ,不以人次也 。又 :接 《左传 》之周贞王 ,《史记 》作定王 ,《左疏 》杂引存疑 。

荀悦  《后汉书 ·荀淑传 》:淑 ,孙悦 ,字仲豫 ,献帝时 ,官秘书监 。帝以班固 《汉书 》文繁难省 ,乃令悦依 《左氏传 》体 ,为 《汉纪 》三十卷 ,辞约事详 。其 《序 》曰 :中兴以前 ,明主贤臣得失之轨 ,亦足以观矣 。《正史 》篇又有注 。

张璠  国史无传 。《隋书 ·经籍志 》:《后汉纪 》三十卷 ,张璠撰 。袁宏 《后汉纪 ·自序 》:暇日掇会 《汉纪 》、谢承 《书 》、司马彪 《书 》、华峤 《书 》、谢忱 《书 》《汉山阳公记 》、《汉灵献起居注 》、《汉名臣奏 》,旁及诸郡 《耆旧先贤传 》,凡数百卷 ,多不次叙 。始见张璠所撰书 ,其言汉末之事差详 ,故复探而益之 。

孙盛  《隋书 ·经籍志 》:《魏氏春秋 》三十卷 ,《晋阳秋 》三十卷 ,并孙盛撰 。盛 ,字安国 ,又见 《论赞 》《直书 》二篇 。

干宝  《晋书 ·干宝传 》:宝 ,字令升 ,祖统 ,吴奋武将军 。宝以才器 ,召为著作郎 ,领国史 。著 《晋纪 》,自宣迄愍 ,凡二十卷 。直而能婉 。

徐贾  其人其书俱无考 。按 :《隋 》《唐 》二 《志 》于干宝 《晋纪 》之后 ,裴子野 《宋略 》之前 ,有徐广 《晋纪 》四十五卷 ,与此处列名之次正同 ,而所列编年门类亦合 。然则 “贾 ”字即 “广 ”字之讹也 。《宋书 ·徐广传 》:广 ,字野民 ,员外散骑 ,领著作 。

裴子野  《梁书 ·裴子野传 》:子野 ,字幾原 。曾祖松之 ,续修何承天 《宋史 》未成 ,子野更撰为 《宋略 》二十卷 ,叙事评论多善 。

吴均  《梁书 ·文学传 》:吴均 ,字叔祥 。文体清拔 ,好事者或敩之 ,谓为吴均体 。除奉朝请 。著 《齐春秋 》三十卷 。按 :《正史 》篇谓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 ,帝恶其实 ,诏燔之 。然其私本竟行 。

何之元  《陈书 ·文学传 》:之元锐精著述 ,以为梁氏肇自武皇 ,终于敬帝 。其兴亡盛衰之迹 ,足以垂鉴戒 ,定褒贬 。究七十五年行事 ,草创为三十卷 ,号曰 《梁典 》。

王劭  《唐书 ·艺文 》编年类 :王劭 《北齐志 》十七卷 。

《内传 》《外传 》 韦昭 《国语序 》:昔孔子修旧史以垂法 ,左丘明因圣言以摅意 ,可谓博物善作者也 。其雅思未尽 ,复采录前世穆王以来 ,下迄鲁悼 、智伯之诛 ,以为 《国语 》。其文不止于经 ,故号曰 《外传 》。又云 :切不自料 ,复为之解 ,参之以 《五经 》,检之以 《内传 》。

贾逵注  《后汉书 ·贾逵传 》:逵 ,字景伯 ,九世祖谊 。逵身长八尺二寸 ,诸儒为之语曰 :问事不休贾长头 。尤明 《左氏传 》《国语 》,为之 《解诂 》五十一篇 。《注 》:《左氏传 》三十篇 ,《国语 》二十一篇也 。

王肃注  三国时人 ,见前 。按 :《魏志 》本传 ,于诸经解后 ,又有 《三传 》《国语 》《尔雅 》诸注 。《隋书 ·经籍志 》:《春秋外传章句 》一卷 ,王肃撰 。

虞翻注  《三国 ·吴志 ·虞翻传 》:翻 ,字仲翔 ,孙权以为骑都尉 。徙交州 ,虽处罪放 ,而讲学不倦 。为 《老子 》《论语 》《国语 》训注 ,皆传于世 。

韦曜注  《吴志 ·韦曜传 》:曜 ,字弘嗣 ,为尚书郎 ,迁太子中庶子 。孙皓即位 ,封高陵亭侯 。《注 》:曜本名昭 ,史为晋讳改之 。《崇文总目 》:昭参引郑众 、贾逵 、虞翻 、唐固 ,合五家为注 ,自发正者三百七事 。按 :唐固注 《国语 》,见 《吴志 ·阚泽传 》。或作 “唐因 ”,非 。

《战国策 》 刘向 《原叙 》:所校中 《战国策 》书 ,臣向因国别者 ,略以时次之 ,得三十三篇 。中书本号 ,或曰 《国策 》,或曰 《国事 》,或曰 《短长 》,或曰 《事语 》,或曰 《修书 》,或曰 《长书 》。臣向以为 :战国时游士策谋 ,宜为 《战国策 》。继春秋以后 ,讫楚 、汉之起 ,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 ,皆定以杀青书 。《隋书 ·经籍志 》:刘向录者三十二卷 ,高诱撰注者二十二卷 。

孔衍 《后语 》 《唐书 ·艺文志 》:孔衍 《春秋时国语 》十卷 ,又 《春秋后国语 》十卷 。按 :《史通 》云 :今行世者 ,唯 《后语 》存 。是知 《新唐志 》特因旧史原文 ,非皆有其书也 。

《九州春秋 》 《隋书 ·经籍志 》:《九州春秋 》十卷 ,司马彪撰 。《直斋书录解题 》:彪记汉末州部之乱 ,司 、冀 、徐 、兖 、青 、荆 、扬 、凉 、益 、幽 ,凡盗贼僭叛皆纪之 。《晋书 》:彪 ,字绍统 ,高阳王睦之子 ,官秘书郎 。

采访家人  按 :句又见 《采撰 》及 《正史 》篇 ,言巴西谯周以 《太史迁书 》周 、秦以上 ,或采家人诸子 ,不专据正经 ,于是作 《古史考 》云云 。或改 “人 ”为 “乘 ”者 ,非 。

《通史 》 《梁书 ·吴均传 》:均免职 ,寻召撰 《通史 》,起三皇 ,迄齐代 。均草本纪 、世家功毕 ,列传未就 ,卒 。《武帝纪 》:太清三年 ,《通史 》成 ,躬制赞序 ,凡六百卷 。天情睿敏 ,下笔成章 。

《科录 》 《北史 ·魏宗室传 》:常山王遵曾孙晖 ,雅好文学 ,招集儒士崔鸿等 ,撰录百家要事 ,以类相从 ,名为 《科录 》,凡二百七十卷 。上起伏羲 ,下迄于晋 ,凡十四代 。表上之 。按 :本文误以撰人为济阴王元晖业 ,郭延年辩之 ,谓晖业所撰乃 《辨宗录 》,非 《科录 》也 。《史通 》既误 ,王伯厚 《玉海 》再误云 。

《南北史 》 《旧唐书 ·李延寿传 》:延寿 ,贞观中补崇贤馆学士 。尝删补宋 、齐 、梁 、陈及魏 、齐 、周 、隋八代史 ,谓之 《南北史 》,凡一百八十卷 。《读书志 》:延寿父大师 ,尝谓宋 、齐逮周 、隋 ,分隔南 、北 ,南谓北为 “索虏 ”,北谓南为 “岛夷 ”,欲改正为编年 ,未就而卒 。延寿究悉旧事 ,更依马迁体 ,总序八代 ,北二百四十年 ,南百七十年 ,为二史 。

班彪 、班固  《后汉书 ·班彪传 》:彪断采前史遗事 ,傍贯异闻 ,作 《后传 》数十篇 。《汉书 ·叙传 》:彪 ,字叔皮 ,年二十 ,遭王莽败 。世祖即位于冀州 ,天下云扰 ,著 《王命论 》。有子曰固 。固以为汉绍尧运 ,以建帝业 ,至于六世 ,史官乃追述功德 ,私作本纪 ,编于百王之末 ,厕于秦 、项之列 。太初已后 ,阙而不录 。故探纂前记 ,缀缉所闻 ,以述 《汉书 》。起元高祖 ,终于孝平王莽之诛 ,十有二世 ,二百三十年 。综其行事 ,旁贯 《五经 》,上下洽通 ,为纪 、表 、志 、传 ,凡百篇 。按 :《叙传 》不及父彪续史事 。

《东观 》曰记  陈振孙 《书录解题 》:《东观汉记 》,汉谒者仆射刘珍 、校书郎刘 等撰 。初 ,班固在显宗朝 ,尝撰 《世祖本纪 》、功臣列传 、载纪二十八篇 。至永初中 ,珍 、 駼等著作东观 ,撰集 《汉记 》。其后卢植 、蔡邕 、马日 等皆尝补续 。

《三国 》曰志  《晋书 ·陈寿传 》:寿 ,字承祚 ,仕蜀 ,为馆阁令史 。及蜀平 ,司空张华爱其才 ,举为孝廉 ,除著作 ,撰魏 、吴 、蜀 《三国志 》,凡六十五篇 。

《纪年 》不逮魏亡  杜预 《左传后序 》:余成 《春秋释例 》及 《经传集解 》。始讫 ,会汲郡汲县有发其界内旧冢者 ,大得古书 ,皆简编科斗文字 ,多杂碎怪妄 ,不可训知 。《纪年 》最为分了 ,起自夏 、殷 、周 ,皆三代王事 ,无诸国别也 。唯特记晋事 ,起自殇叔 ,次文侯 、昭侯 ,以至曲沃庄伯 。庄伯之十一年十一月 ,鲁隐公之元年正月也 。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 ,编年相次 。晋国灭 ,独记魏事 ,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 ,盖魏国之 《史记 》也 。推校哀王二十年 ,太岁在壬戌 ,是周赧王之十六年 ,秦昭王之八年 ,韩襄王之十三年 ,赵武灵王之二十七年 ,楚怀王之三十年 ,燕昭王之十三年 ,齐湣王之二十五年也 。哀王二十三年乃卒 ,故特不称谥 ,谓之今王 。其著书文意 ,大似 《春秋 》经 。推此 ,足见古者国史 、策书之常也 。

二体

三、五之代,书有典、坟,悠哉邈矣,不可得而详。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是为《古文尚书》。然世犹淳质,文从简略,求诸备体,固以阙如。既而丘明传《春秋》,子长著《史记》,载笔之体,于斯备矣。后来继作,相与因循,假有改张,变其名目,区域有限,孰能逾此!盖荀悦、张璠,丘明之党也;班固、华峤,子长之流也。惟此二家,各相矜尚。必辨其利害,可得而言之。

夫《春秋》者,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此其所以为长也。至于贤士贞女,高才俊德,事当冲要者,必盱衡而备言;迹在沉冥者,不枉道而详说。如绛县之老,杞梁之妻,或以酬晋卿而获记,或以对齐君而见录。其有贤如柳惠,仁若颜回,终不得彰其名氏,显其言行。故论其细也,则纤芥无遗;语其粗也,则丘山是弃。此其所以为短也。

《史记》者,纪以包举大端,传以委曲细事,表以谱列年爵,志以总括遗漏,逮于天文、地理、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若乃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于《高纪》则云语在《项传》,于《项传》则云事具《高纪》。又编次相类,不求年月,后生而擢居首帙,先辈而抑归末章,遂使汉之贾谊将楚屈原同列,鲁之曹沫与燕荆轲并编。此其所以为短也。

考兹胜负,互有得失。而晋世干宝著书,乃盛誉丘明而深抑子长,其义云:能以三十卷之约,括囊二百四十年之事,靡有遗也。案:春秋时事,入于左氏所书者,盖三分得其一耳。安得言其括囊靡遗者哉?向使丘明世为史官,皆仿《左传》也,至于前汉之严君平、郑子真,后汉之郭林宗、黄叔度,晁错、董生之对策,刘向、谷永之上书,斯并德冠人伦,名驰海内,识洞幽显,言穷军国。或以身隐位卑,不预朝政;或以文烦事博,难为次序。皆略而不书,斯则可也。必情有所吝,不加刊削,则汉氏之志传百卷,并列于十二纪中,将恐碎琐多芜,阑单失力者矣。故班固知其若此,设纪传以区分,使其历然可观,纲纪有别。荀悦厌其迂阔,又依左氏成书,翦截班史,篇才三十,历代褒之,有逾本传。

然则班 、荀二体 ,角力争先 ,欲废其一 ,固亦难矣 。后来作者,不出二途。故晋史有王、虞,而副以干《纪》;《宋书》有徐、沈,而分为裴《略》。各有其美,并行于世。异夫令升之言,唯守一家而已。

荀悦 、张璠  见 《六家 》,皆编年体 。

华峤  《晋书 ·华表传 》:表子峤 ,字叔骏 。元康初 ,为内台中书 、散骑 、著作 ,门下撰集皆典统之 。初 ,峤以 《汉纪 》烦秽 ,慨然有改作之意 。会为台郎 ,典官制事 ,得遍观秘籍 ,遂就其绪 ,为纪 、典 、传 、谱 ,凡九十七卷 ,改名 《汉后书 》。文质事实 ,有迁 、固之规 。

绛县老  《左传 》襄公三十年 :晋悼夫人食舆人之城杞者 ,绛县人或年长矣 ,无子 ,而往与于食 。有与疑年 ,使之年 。曰 :臣生之岁 ,正月甲子朔 ,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 。吏走问之朝 。师旷曰 :七十三年矣 。赵孟召之而谢过焉 ,曰 :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武之罪也 。与之田 ,使为君复陶 。

杞梁妻  《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 :齐侯袭莒 ,杞殖载甲宿于莒郊 。莒子亲鼓之 ,获杞梁 。齐侯归 ,遇杞梁之妻于郊 ,使吊之 。辞曰 :殖之有罪 ,何辱命焉 ?若免于罪 ,犹有先人之敝庐在 ,下妾不得与郊吊 。齐侯吊诸其室 。杜 《注 》:杞梁即杞殖 。

柳惠  《左传 》僖公二十六年 :齐孝公伐我北鄙 。公使展喜犒师 ,使受命于展禽 。杜 《注 》:柳下惠也 。按 :惠见 《左传 》,有此明文 。今云不彰不显 ,与颜子并说 ,是 《史通 》疏处 。

贾谊 、屈原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原 ,楚怀王时人 。谊 ,汉文帝时人 。

曹沫 、荆轲  《史记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沫 ,鲁庄公时人 。轲 ,卫人 ,游燕 ,在燕王喜时 。按 :曹沫 ,《左氏 》《穀梁 》并作 “曹刿 ”。

前汉严 、郑  《汉书 ·王贡龚鲍传 》叙 :谷口有郑子真 ,蜀有严君平 ,皆修身自保 。成帝时 ,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 ,子真不诎 。君平卜筮于成都市 ,人有邪恶非正之问 ,各因势导之以善 。日阅数人 ,得百钱足自养 ,则闭肆下帘而授 《老子 》。扬雄著书 ,称此二人 。

后汉郭 、黄  《后汉书 ·郭太传 》:太 ,字林宗 ,家世贫贱 。游于洛阳 ,见河南尹李膺 。后归乡里 ,与膺同舟而济 ,众宾以为神仙焉 。举有道 ,不应 。《黄宪传 》:宪 ,字叔度 ,父为牛医 。颍川荀淑遇宪于逆旅 ,与语移日 。既而至袁闳所 ,曰 :子国有颜子 ,宁识之乎 ?闳曰 :见吾叔度耶 !太守王龚不能屈 。郭林宗少过袁闳不宿 ,从宪累日方还 。或问之 ,林宗曰 :奉高之器 ,譬之泛滥 ,清而易挹 。叔度汪汪 ,若千顷陂 ,澄之不清 ,淆之不浊 ,不可量也 。按 :林宗此语 ,本传亦载 ,故 《史通 》二人合举 。

晁 、董对策  《汉书 ·晁错传 》:错为人峭直刻深 。孝文时 ,拜太子家令 ,号为智囊 。后诏举贤良文学士 ,错在选中 。上亲策之 ,以明国体 、通人事 、能直言三道之要对策 ,惟错为高第 。《董仲舒传 》:仲舒 ,广川人 。少治 《春秋 》,孝景时 ,为博士 。下帷讲诵 ,三年不窥园 。武帝即位 ,举贤良文学 ,凡三问 ,仲舒三对 。天子以为江都相 。

向 、永上书  《汉书 ·楚元王传 》:向 ,字子政 ,本名更生 。元帝初 ,为宗正 ,外戚许 、史放纵 ,宦官弘恭 、石显弄权 ,乃上封事谏 。成帝即位 ,显等服辜 ,更生更名向 。召拜中郎 ,数奏封事 ,迁光禄大夫 。时上无继嗣 ,政由王氏 ,上封事极谏 。天子召见 ,叹息 ,以为中垒校尉 。《谷永传 》:永 ,字子云 ,博学经书 。为太常丞 ,数上疏言得失 。后为刺史 ,奏事京师 。时有黑龙见 ,天子问所欲言 ,永对切谏 。永自知有内应 ,展意无所依违 。

王 、虞  《晋书 ·王隐传 》:隐 ,字处叔 。父铨有著述之志 ,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 ,未就而卒 。元帝召隐为著作郎 ,令撰晋史 。时著作郎虞预私撰 《晋书 》,数访于隐 ,所闻渐广 。《虞预传 》:预 ,字叔宁 。《唐书 ·艺文志 》:王隐 《晋书 》八十九卷 。虞预 《晋书 》五十八卷 。

干 《纪 》 即干宝 《晋纪 》,见 《六家 》。

徐 、沈  《徐爰传 》,见 《正史 》篇注 。《书录解题 》:《宋书 》,本何承天 、山谦之 、苏宝生所撰 ,至徐爰勒为一史 ,起义熙 ,迄大明 。自永光以来 ,阙而不补 。《梁书 ·沈约传 》:约 ,字休文 ,吴兴人 。高祖勋业既就 ,约尝扣其端 ,曰 :今不可以淳风期万物 。攀龙附凤者莫不云明公其人也 。高祖受禅 ,为尚书仆射 ,卒 ,谥曰隐 。著 《宋书 》百卷 ,其目详 《正史 》篇 。

裴 《略 》 即裴子野 《宋略 》,见 《六家 》。

本纪

昔汲冢竹书是曰《纪年》。及司马迁之著《史记》也,又列天子行事,以本纪名篇。后世因之,守而勿失。

然迁之以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斯诚谠矣。但区域既定,而疆理不分,遂令后之学者罕详其义。(眉批:此为《魏书》《晋书》作俑,子玄驳之甚伟,然有追叙源流者又不以此论。) 案:姬自后稷至于西伯 ,嬴自伯翳至于庄襄 ,爵乃诸侯 ,而名隶 本纪 。若以西伯 、庄襄以上 ,别作周 、秦世家 ,持殷纣以对武王 ,拔秦始以承周 赧 ,使帝王传授 ,昭然有别 ,岂不善乎 ?必以西伯以前,其事简约,别加一目,不足成篇。则伯翳之至庄襄,其书先成一卷,而不共世家等列,辄与本纪同编,此尤可怪也。项羽僭盗而死,未得成君,求之于古,则齐无知、卫州吁之类也。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春秋吴、楚僭拟,书如列国。假使羽窃帝名,正可抑同群盗,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者乎?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

盖纪之为体 ,犹 《春秋 》之经 ,系日月以成岁时 ,书君上以显国统 。而陆机《晋书》,列纪三祖,直序其事,竟不编年。年既不编 ,何纪之有 ?夫位终北面,一概人臣,傥追加大号,止入传限,是以弘嗣吴史,不纪孙和,(眉批:士衡《晋》之臣子又当别论。懿、师、昭实开晋业,又微与孙和不同。) 缅求故实,非无往例。逮伯起之次《魏书》,乃编景穆于本纪,以戾园虚谥,间厕武、昭,欲使百世之中,若为鱼贯。

又纪者 ,既以编年为主 ,唯叙天子一人 。有大事可书者 ,则见之于年月 ;其 书事委曲 ,付之列传 。此其义也。如近代述者魏著作、李安平之徒,其撰《魏》《齐》二史,于诸帝篇,或杂载臣下,或兼言他事,巨细毕书,洪纤备录。全为传体,有异纪文,迷而不悟,无乃太甚。世之读者,幸为详焉。

后稷至西伯  按 :《史记 ·周本纪 》,后稷以下 ,曰不窟 ,曰鞠 ,曰公刘 ,曰庆节 ,曰皇仆 ,曰羌弗 ,曰毁隃 ,曰公非 ,曰高圉 ,曰亚圉 ,曰公叔祖类 ,曰古公亶父 ,曰公季 ,曰西伯 。凡十五世 ,文幅甚简 。附按 :罗氏 《路史 》云 :夏十七世 ,商三十世 ,盖四十七世而后有周文王 。此叙止十五世 ,疏脱甚矣 。

伯翳至庄襄  按 :《史记 ·秦本纪 》,伯翳本名大费 ,与禹平水土 。传至非子 ,当周孝王时 ,始封为附庸 ,邑之秦 。至襄公 ,平王封为诸侯 ,赐之岐以西之地 ,于是始国 。至缪公 ,开地千里 ,遂霸西戎 。至孝公 ,天子致伯 。子惠文 ,始称王 ,以至庄襄 。通为纪一卷 ,编 《始皇纪 》之前 。

陆机 《晋纪 》 《晋书 ·陆机传 》:机 ,字士衡 ,吴郡人 。祖逊 ,父抗 。太康末 ,与弟云俱入洛 。成都王颖劳谦下士 ,机委身焉 。宦人孟玖谮机于颖 ,遂遇害 。所著文章二百余篇 。按 :传不言作 《晋纪 》,而 《隋 》《唐 》二志 ,郑 、马二通 ,并有陆机 《晋纪 》四卷 ,并入编年门 。今 《史通 》云 “历纪三祖 ,直叙其事 ”,以为不合本纪之体 。得毋机书之以纪名 ,原是荀 、袁 《汉纪 》之 “纪 ”,而非本纪之 “纪 ”欤 ?识以存疑 。三祖 ,谓所追尊宣帝懿 、景帝师 、文帝昭也 。

弘嗣吴史  弘嗣 ,韦曜字 ,即韦昭也 。见 《六家 》。《吴志 ·韦曜传 》:孙皓即位 ,欲为父和作纪 ,曜执以和不登帝位 ,宜名为传 ,如是者非一 。皓积嫌愤 ,遂诛曜 。按 :今 《吴志 ·孙和传 》在五子之列 ,殆因曜之旧欤 ?

伯起 《魏书 》 《北史 ·魏收传 》:收 ,字伯起 ,小字佛助 。与温子昇 、邢子才齐誉 ,世号三才 。齐天保元年 ,除中书令 ,兼著作郎 。二年 ,诏撰魏史 。《魏书 》本纪 :恭宗景穆皇帝 ,讳晃 ,太武皇帝长子也 ,薨于东宫 ,即柩谥曰景穆 。高宗即位 ,追尊皇帝庙号 。史臣曰 :恭宗明德令闻 ,夙世殂夭 ,其戾园之悼欤 ?按 :此纪继 《太武纪 》下 ,是僭纪也 。当附 《太武纪 》末 ,不合分篇 。

戾园  《汉书 ·宣帝纪 》:武帝戾太子纳史良娣 ,产子史皇孙 。皇孙生帝 。巫蛊事起 ,太子亡至湖 ,遇害 。《武帝五子传 》:宣帝初即位 ,昭曰 :故皇太子在湖 ,未有号谥 、岁时祠 ,其议谥 ,置园邑 。有司奏请 ,谥曰戾 ,置奉邑二百家 ,湖閺乡邪里聚为戾园 。后又益戾园满三百家 。

魏著作  《北史 ·魏季景传 》:季景子澹 ,字彦深 ,仕齐殿中郎 、中书舍人 。入周 ,迁著作郎 。帝以魏收所撰 《后魏书 》褒贬失实 ,诏澹别成魏史 。义例与魏收多所不同 。按 :澹本字彦渊 ,唐讳为 “深 ”。

李安平  《唐书 ·李百药传 》:百药 ,字重规 ,定州安平人 ,隋内史令德林子也 。幼多病 ,祖母赵以 “百药 ”名之 。七岁能属文 ,号奇童 。贞观元年 ,拜中书舍人 ,封安平县男 。所撰 《齐史 》行于世 。

巨细毕书  旧注 :如彦渊帝纪载沙苑之捷 ,百药帝纪述淮南之败是也 。

世家

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案:世家之为义也 ,岂不以开国承家 ,世代相续 ?至如陈胜起自群盗 ,称王 六月而死 ,子孙不嗣 ,社稷靡闻 ,无世可传 ,无家可宅 ,而以世家为称 ,岂当 然乎 ?

自兹以降,年将四百。及魏有中夏,而扬、益不宾,终亦受屈中朝,见称伪主。为史者必题之以纪,则上通帝王;榜之以传,则下同臣妾。梁主敕撰《通史》,定为吴、蜀世家。持彼僭君,比诸列国,去太去甚,其得折中之规乎!次有子显《齐书》,北编《魏虏》;牛弘《周史》,南记萧詧。考其传体,宜曰世家。(眉批:黄昆圃曰载记之名当矣。) 但近古著书,通无此称。用使马迁之目,湮没不行;班固之名,相传靡易者矣。

子显编 《魏虏 》 《梁书 ·萧子恪传 》:子恪弟子显 ,字景阳 ,启撰齐史 。书成 ,表奏之 。《齐书 》列传第三十八 ,题为 《魏虏 》。

牛弘 《周史 》 《隋书 ·牛弘传 》:弘 ,字里仁 。开皇初 ,授秘书监 。拜礼部尚书 ,敕修撰 《五礼 》,勒成百卷 。有文集十三卷 。按 :弘撰 《周史 》,本传缺书 。《隋书 ·经籍志 》:《周史 》十八卷 ,未成 ,牛弘撰 。亦见 《正史 》篇 。

萧詧  《周书 ·萧詧传 》:詧 ,字理孙 ,梁武帝之孙 ,昭明太子之第三子 。昭明卒 ,武帝舍詧兄弟而立简文 。大同元年 ,除持节 ,都督雍 、梁 、随诸军事 。詧以襄阳梁武创基之所 ,志存绥养 。侯景作乱 ,梁元帝时镇江陵 ,詧与构隙 ,恐 ,乃称藩于魏 。江陵平 ,太祖立詧为梁主 ,资以江陵一州之地 。詧遂称帝于其国 ,在位八载 ,薨 。又命其太子岿嗣位 。岿 ,字仁远 ,有文学 ,善抚御 ,在位二十三载 ,薨 。又命其太子琮嗣位 。琮 ,字温文 ,倜傥善弓马 。二年 ,隋征入朝 ,废梁国 。自詧初即位 ,至是岁三十有三年矣 。

列传

夫纪传之兴,肇于《史》《汉》。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寻兹例草创,始自子长,而朴略犹存,区分未尽。如项王宜传,而以本纪为名,非唯羽之僭盗,不可同于天子;且推其序事 ,皆作传言 ,求谓之纪 ,不可得也 。夫五帝之与夏、殷也,正朔相承,子孙递及,虽无年可著,纪亦何伤!如项羽者,事起秦余,身终汉始,殊夏氏之后羿 ,似黄帝之蚩尤 。譬诸闰位,容可列纪;(眉批:二语允当。) 方之骈拇,难以成编。且夏 、殷之纪 ,不引他事 。《项纪 》则上下同载 ,君 臣交杂 ,纪名传体 ,所以成嗤 。

夫纪传之不同 ,犹诗赋之有别 ,而后来继作,亦多所未详。案:范晔《汉书》记后妃六宫,其实传也,而谓之为纪;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考数家之所作,其未达纪传之情乎?苟上智犹且若斯,则中庸故可知矣。(眉批:有此二例,方无复漏之弊。)

又传之为体 ,大抵相同 ,而述者多方 ,有时而异 。如二人行事 ,首尾相随 ,则有一传兼书 ,包括令尽 。若陈餘 、张耳合体成篇 ,陈胜 、吴广相参并录是也 。亦有事迹虽寡 ,名行可崇 ,寄在他篇 ,为其标冠 。若商山四皓 ,事列王阳之首 ;庐江毛义 ,名在刘平之上是也 。

自兹已后,史氏相承,述作虽多,斯道都废。其同于古者,唯有附出而已。寻附出之为义,攀列传以垂名,若纪季之入齐,颛臾之事鲁,皆附庸自托,得厕朋流。然世之求名者,咸以附出为小。盖以其因人成事,不足称多故也。窃以 书名竹素 ,岂限详略 ,但问其事竟如何耳 。(眉批 :精论不刊 。) 借如召平 、纪信 、沮 授 、陈容 ,或运一异谋 ,树一奇节 ,并能传之不朽 ,人到于今称之 。岂假编名作 传 ,然后播其遗烈也 。嗟乎 !自班 、马以来 ,获书于国史者多矣 。其间则有生无 令闻 ,死无异迹 ,用使游谈者靡征其事 ,讲习者罕记其名 ,而虚班史传 ,妄占篇目 。若斯人者 ,可胜纪哉 !古人以没而不朽为难 ,盖为此也 。

后羿  见 《书 ·五子之歌 》,又见 《左传 》襄四年 、哀元年 。

蚩尤  《史记 ·五帝纪 》:轩辕之时 ,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 。于是轩辕乃集用干戈 ,以征不享 ,而蚩尤最为暴 。《索隐 》:蚩尤 ,盖诸侯号也 。

范后妃纪  范晔 《后汉书 》以皇后纪列帝纪之后 ,其叙曰 :考列行迹 ,以为 《皇后本纪 》。虽成败事异 ,而同居正号者 ,并列于篇 。亲属别事 ,各依列传 。

陈 《志 》孙 、刘  陈寿 《吴志 》:权曰 《吴主传 》,改元五 ,曰黄武 、黄龙 、嘉禾 、赤乌 、太元 。亮 、休 、皓曰 《三嗣主传 》。亮改元三 ,曰建兴 、五凤 、太平 。休改元曰永安 。皓改元八 ,元兴 、甘露 、宝鼎 、建衡 、凤皇 、天册 、天玺 、天纪 。《蜀志 》:先主曰 《先主传 》。传略曰 :魏武帝称尊号 ,改元黄初 。传闻汉帝见害 ,先主乃发丧制服 。议郎阳泉侯刘豹等上言 ,宜即帝位 ,以纂二祖 ,谨上尊号 。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山之南 。为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 ,皇帝备敢用玄牡 ,昭告皇天后土 。汉有天下 ,历数无疆 。曩者王莽篡盗 ,光武皇帝震怒致诛 ,社稷复存 。今曹操阻兵安忍 ,戮杀主后 。操子丕载其凶逆 ,窃居神器 。群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 ,备宜修之 ,嗣武二祖 ,龚行天罚 。率土式望 ,在备一人 。谨择元日 ,与百寮登坛 ,受皇帝玺绶 。建元章武 。《后主传 》:改元四 ,建兴 、延熙 、景耀 、炎兴 。按 :二国主传皆不用魏年 ,实纪体也 。

餘 、耳 ,胜 、广  《史记 》《汉书 》并两人合一传 。

四皓列王阳之首  《汉书 》王吉等传 ,传首叙云 :汉兴有东园公 、绮里季 、夏黄公 、甪里先生 。此四人者 ,当秦之世 ,避而入商山 。自高祖闻而召之 ,不至 。吕氏用留侯计 ,使皇太子卑辞安车 ,迎而致之 。四人从太子见 ,高祖客而敬待之 。太子得以为重 ,遂用自安 。《王吉传 》:吉 ,字子阳 ,与贡禹为友 。世称 “王阳在位 ,贡公弹冠 ”。

毛义在刘平之上  《后汉书 》刘平等传 ,传首叙云 :中兴 ,庐江毛义少节家贫 ,以孝行称 。南阳张奉慕其名 ,往候之 ,而府檄适至 ,以义守令 。义奉檄而入 ,喜动颜色 ,奉心贱之 。及义母死 ,去官行服 。后举贤良 ,公车征 ,遂不至 。张奉叹曰 :贤者固不可测 。往日之喜 ,乃为亲屈也 。《刘平传 》:平 ,字公子 ,本名旷 ,显宗后改为平 。

纪季入齐  《左传 》昭公三年 《经 》:纪季以酅入于齐 。杜 《注 》:酅 ,纪邑 。季以邑入齐为附庸 ,先祀不废 。按 :《史通 》与鲁附庸颛臾并举 ,皆以喻传之附出者 。

召平 、纪信  《汉书 》:召平附见 《萧何传 》,纪信附见 《项籍传 》。

沮授  《后汉书 ·袁绍传 》:绍领冀州牧 ,引沮授为别驾 。授进曰 :将军忠义奋发 ,威陵河朔 ,迎大驾于长安 ,复宗庙于洛邑 ,号令天下 ,其功不难 。兴平二年 ,车驾为李傕等所追 ,沮授曰 :西迎大驾 ,即宫邺都 ,挟天子而临诸侯 ,蓄士马以讨不庭 ,谁能御之 ?若不早定 ,必有先之者 。绍不从 。绍攻许 ,沮授为操军所执 ,大呼曰 :授不降也 ,为所执耳 !操曰 :国家未定 ,方当与君图之 。授曰 :速死为福 。乃诛之 。章怀 《注 》:《献帝传 》曰 :沮授 ,广平人 。

陈容  《魏志 ·臧洪传 》:洪领东郡 ,袁绍兴兵杀之 。洪邑人陈容 ,少为书生 ,亲慕洪 ,随洪为东郡丞 。见洪当死 ,谓绍曰 :将军欲为天下除暴 ,而专先诛忠义 ,岂合天意 ?绍使人牵出 ,谓曰 :汝非臧洪俦 ,空尔为 !容顾曰 :仁义岂有常 ,蹈之则君子 ,背之则小人 。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 ,不与将军同日而生 。复见杀 。在绍坐者无不叹息 ,窃相谓曰 :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

书志

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及班、马著史,别裁书志。考其所记,多效《礼经》。且纪传之外,有所不尽,只字片文,于斯备录。语其通博,信作者之渊海也。

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名目虽异,体统不殊。亦犹楚谓之梼杌,晋谓之乘,鲁谓之春秋,其义一也。

于其编目,则有前曰《平准》,后云《食货》;古号《河渠》,今称《沟洫》;析《郊祀》为《宗庙》,分《礼乐》为《威仪》;《悬象》出于《天文》,《郡国》生于《地理》。如斯变革,不可胜计,或名非而物是,或小异而大同。但作者爱奇,耻于仍旧,必寻原讨本,其归一揆也。

若乃《五行》《艺文》,班补子长之阙;《百官》《舆服》,谢拾孟坚之遗。王隐后来,加以《瑞异》;魏收晚进,宏以《释老》。斯则自我作故,出乎胸臆,求诸历代,不过一二者焉。

大抵志之为篇,其流十五六家而已。其间则有妄入编次,虚张部帙,而积习已久,不悟其非。今略陈其义,列于下云。

夫两曜百星,丽于玄象,非如九州万国,废置无恒。故海田可变,而景纬无易。古之天犹今之天也 ,今之天即古之天也 ,必欲刊之国史 ,施于何代不可也 ?(眉批:古今测验亦有不同,然宜以不同者归之历志。)

但《史记》包括所及,区域绵长,故书有《天官》,班固因循,复以天文作志,志无汉事而隶入 《汉书 》。寻篇考限 ,睹其乖越者矣 。降及有晋,迄于隋氏,或地止一隅,或年才二世,而彼苍列志,其篇倍多,流宕忘归,不知纪极。方于《汉史》,又孟坚之罪人也。

窃以国史所书 ,宜述当时之事 。必为志而论天象也 ,但载其时彗孛氛祲 ,薄食晦明 ,裨灶 、梓慎之所占 ,京房 、李郃之所候 。至如荧惑退舍 ,宋公延龄 ,中 台告坼 ,晋相速祸 ,星集颍川而贤人聚 ,月犯少微而处士亡 ,如斯之类 ,志之可 也 。若乃体分蒙 ,色著青苍 ,丹曦 、素魄之躔次 ,黄道 、紫宫之分野 ,既不预于 人事 ,辄编之于策书 ,故曰刊之国史 ,施于何代不可也 。其间唯有袁山松、沈约、萧子显、魏收等数家,颇觉其非,不遵旧例。凡所记录,多合事宜。寸有所长,贤于班、马远矣。

伏羲已降,文籍始备。逮于战国,其书五车,传之无穷,是曰不朽。夫古之所制,我有何力,而班《汉》定其流别,编为《艺文志》。《续汉》已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烦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愚谓凡撰志者,宜除此篇。必不能去,当变其体。近者宋孝王 《关东风俗 传 》亦有 《坟籍志 》,其所录皆邺下文儒之士 ,雠校之司 。所列书名 ,唯取当时 撰者 。(眉批:此言有理,故《明史》竟用此例。) 习兹楷则庶免讥嫌 。语曰 :“虽有丝 麻 ,无弃菅蒯 。”于宋生得之矣 。

夫灾祥之作,以表吉凶。此理昭昭,不易诬也。然而古之国史,闻异则书,未必皆审其休咎。故诸侯相赴,有异不为灾,见于《春秋》,其事非一。

洎汉兴,儒者乃考《洪范》以释阴阳。其事也,如江璧传于郑客,远应始皇;卧柳植于上林,近符宣帝。门枢白发,元后之祥;桂树黄雀,新都之谶。举夫一二,良有可称。至于蜚蜮蝝螽,震食崩坼,陨霜雨雹,大水无冰,其所证明 ,实皆迂阔 。故当春秋之世,其在于鲁也,如有旱雩舛候,螟螣伤苗之属,是时或秦人归襚,或毛伯赐命,或滕、邾入朝,或晋、楚来聘。皆持此恒事,应彼咎征,昊穹垂谪,厥罚安在?

况彼 《春秋 》之所记也 ,二百四十年行事 ,夷夏之国尽书 ,而 《经传集解 》卷 才三十 。则知其所略 ,盖亦多矣 。(眉批:此尤破的之论。) 而汉代儒者 ,罗灾眚于 二百年外 ,讨符会于三十卷中 ,安知事有不应于人 ,应而人失其事 ?何得苟有 变而必知其兆者哉 !

若乃采前文而改易其说,谓王札子之作乱,在彼成年;夏征舒之构逆,当夫昭代;楚严作霸,荆国始僭称王;高宗谅阴,亳都实生桑谷。晋悼临国,六卿专政,以君事臣;鲁僖末年,三桓世官,杀嫡立庶。斯皆不凭章句 ,直取胸怀 ,或以 前为后 ,以虚为实 。移的就箭 ,曲取相谐 ;掩耳盗钟 ,自云无觉 。讵知后生可 畏 ,来者难诬者邪 !

又品藻群流,题目庶类,谓莒为大国,菽为强草,鹙着青色,负蠜非中国之虫, 鹆为夷狄之鸟。如斯诡妄,不可殚论。而班固就加纂次,曾靡铨择,因以五行编而为志,不亦惑乎?(眉批:此尤病之。)

且每有叙一灾 ,推一怪 ,董 、京之说 ,前后相反 ;向 、歆之解 ,父子不同 。遂 乃双载其文 ,两存厥理 。言无准的 ,事益烦费 ,岂所谓撮其机要 ,收彼菁华 者哉 !

然则天道辽远,裨灶焉知?日蚀不常,文伯所对。至如梓慎之占星象,赵达之明风角,单飏识魏祚于黄龙,董养征晋乱于苍鸟,斯皆肇彰先觉,取验将来,言必有中,语无虚发。苟志之竹帛,其谁曰不然?若乃前事已往 ,后来追 证 ,课彼虚说 ,成此游词 ,多见其老生常谈 ,徒烦翰墨者矣 。

呜呼!世之作者,其鉴之哉!谈何容易,驷不及舌,无为强著一书,受嗤千载也。

《平准 》 《史记 》。

《食货 》 《汉书 》改 。

《河渠 》 《史记 》。

《沟洫 》 《汉书 》改 。

《郊祀 》 《汉书 》。

《宗庙 》 《后汉书 》篇名 ,非总类 。

《礼乐 》 《汉书 》。

《威仪 》 《隋志 》作 《礼仪 》。

《悬象 》 《魏书 》作 《天象 》。

《天文 》 《汉书 》。

《郡国 》 《后汉书 》。

《地理 》 《汉书 》。

《五行 》《艺文 》 《史记 》八书无此 。

《百官 》《舆服 》 班有 《百官 》,无 《舆服 》。

王隐 《瑞异 》 隐书无考 ,《新晋书 》删去 。

魏收 《释老 》 《魏书 》。

裨灶  《左传 》昭公十七年 :有星孛于大辰 。郑裨灶曰 :宋 、卫 、陈 、郑将同日火 。若我用瓘斝玉瓒 ,郑必不火 。子产弗与 。十八年夏 ,宋 、卫 、陈 、郑皆火 。裨灶曰 :不用吾言 ,郑又将火 。子产曰 :天道远 ,人道迩 ,灶焉知天道 !遂不与 ,亦不复火 。

梓慎  《左传 》昭公十七年 :冬 ,有星孛于大辰 ,西及汉 。申须曰 :诸侯其有火灾乎 ?梓慎曰 :火出而见 。今兹火出而章 ,必火入而伏 。其居火也久矣 。火出于夏为三月 ,于商为四月 ,于周为五月 。夏数得天 。若火作 ,其四国当之 ,在宋 、卫 、陈 、郑乎 ?

京房  《汉书 ·京房传 》:房 ,字君明 。治 《易 》,事焦延寿赣 。其说长于灾变 ,分六十四卦 ,更直日用事 ,以风雨寒温为候 ,各有占验 ,房用之尤精 。以孝廉为郎 。

李郃  《后汉书 ·方术传 》:李郃 ,字孟节 ,南郑人 。县召署幕门候吏 。和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 ,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 ,投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 ,郃因仰观 ,问曰 :二君发京师时 ,宁知朝廷遣二使邪 ?二人惊相视 ,曰 :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 :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 ,故知之耳 。

荧惑退舍  《吕氏春秋 ·季夏纪 》:宋景公时 ,荧惑在心 ,公召子韦问焉 。子韦曰 :祸当君 。虽然 ,可移于相 。公曰 :相所与治国家也 。曰 :可移于民 。公曰 :民死 ,寡人将谁为君 ?曰 :可移于岁 。公曰 :岁害则民必死 ,谁以我为君乎 ?子韦曰 :君有至德之言三 ,天必三赏君 。荧惑其徙三舍 ,舍行七星 ,星当一年 ,君延年二十一矣 。荧惑果徙三舍 。

中台告坼  《晋书 ·张华传 》:华 ,字茂先 。惠帝即位 ,为太子少傅 。初 ,赵王伦谄事贾后 ,求录尚书事 ,华执不可 ,由是致怨 。华少子韪以中台星坼 ,劝华逊位 。华曰 :天道玄远 ,惟修德以应之耳 。及伦将废贾后 ,华遂被收 。

星集颍川  《世说 ·德行 》篇 :陈太丘诣荀朗陵 ,使元方将车 ,季方持杖 ,长文尚小 ,载著车中 。既至 ,荀亦使叔慈应门 ,慈明行酒 ,余六龙下食 。文若亦小 ,坐著膝前 。《注 》:于时德星聚 ,太史奏 :五百里贤人聚 。

月犯少微  《世说 ·栖逸 》注 :《续晋阳秋 》曰 :会稽谢敷入太平山中 ,征博士 ,不就 。初 ,月犯少微星 。时戴逵先敷著名 ,时人忧之 。俄而敷死 ,会稽人士嘲之曰 :吴中高士 ,求死不得 。《晋书 ·天文志 》:少微四星在太微东 ,一名处士星 。

五车  《庄子 ·天下 》篇 :惠施多方 ,其书五车 。

宋孝王  《北史 ·宋隐传 》:族裔世景从孙孝王 ,为北平王文学 。非毁朝士 ,撰 《朝士别录 》二十卷 。会周武灭齐 ,改为 《关东风俗传 》,更广见闻 ,成三十卷 。

江璧  《汉书 ·五行志 》中上 :秦始皇三十六年 ,郑客从关东来 ,至华阴 ,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 ,持璧与客曰 :为我遗滈池君 ,今年祖龙死 。忽不见 。郑客奉璧 ,即始皇二十八年过江所湛璧也 。

柳植  荀悦 《汉纪 》:昭帝元凤三年 ,上林苑中枯柳断而自起 ,复生 。有虫食其叶 ,成文 ,曰 :公孙病已当立 。符节令眭弘上书 ,言 “当有匹庶兴 ”。坐妖言诛 。及宣帝起民间立 ,以弘子为郎 。按 :宣帝初名病已 。

门枢白发  《汉书 ·五行志 》下上 :哀帝建平四年 ,京师 、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 ,博具 ,歌舞祠西王母 。又传书曰 :母告百姓 ,佩此书者不死 。不信 ,视门枢下 ,当有白发 。杜邺曰 :外家丁 、傅并侍帷幄 ,指象以觉圣朝 。一曰此异乃王太后 、莽之应 。

桂树黄雀  成帝时谣 :邪径败良田 ,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 ,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 ,今为人所怜 。郭茂倩 《注 》:桂 ,赤色 ,汉家象 ;王莽自谓黄也 。见 《五行志 》。

王札子  原注 :《春秋 》成公元年二月 ,无冰 。董仲舒以为其时王札子杀召伯 、毛伯 。案 :今 《春秋经 》,札子杀毛伯事在宣十五年 ,非成公时 。

在 《志 》中下 ,又见 《五行杂驳 》。

夏征舒  原注 :《春秋 》昭公九年 ,陈灾 。董仲舒以为楚严王为陈讨夏征舒 ,因灭陈 ,陈之臣子毒恨 ,故致火灾 。案 :楚严王之灭陈 ,在宣十一年 ,如昭九年所灭者 ,乃楚灵王时 。且庄王卒 ,恭王立 。恭王卒 ,康王立 。康王卒 ,夹敖立 。夹敖卒 ,灵王立 。相去凡五世 。

在 《志 》之上 ,亦见 《五行杂驳 》。

楚严作霸  原注 :《春秋 》桓公三年 ,日有食之 ,既 。京房 《易传 》以为后楚严称王 ,兼地千里 。案 :自武王始僭号 ,历文 、武 、穆三王 ,始至于严 。然则楚之称王已四世矣 ,何得言严始称哉 !又鲁桓薨后 ,世历严 、闵 、釐 、文 、宣 ,凡五君而楚严作霸 ,安有桓三年日食而应之邪 ?

在 《志 》下下 ,亦见 《五行杂驳 》。

高宗谅阴  原注 :《书序 》曰 :伊陟相太戊 ,亳有桑谷共生 。刘向以为殷道衰 ,高宗承弊而起 ,尽谅阴之哀 ,天下应之 。既获显荣 ,怠于政事 ,而国将危亡 ,故桑谷之异见 。案 :太戊崩 ,其后嗣有仲丁 、河亶甲 、祖乙 、盘庚 ,凡历五世 ,始至武丁 ,即高宗是也 。桑谷自太戊时生 ,非高宗事 。高宗又本不都于亳 。

在 《志 》中下 ,“书序曰 ”旧作 “尚书 ”,脱 “序 ”字 ,今照 《志 》改 。

晋悼临国  原注 :董仲舒以为成公十七年六月甲戌朔 ,日有食之 ,时宿在毕 ,晋国象也 。晋厉公诛四大夫 ,四大夫欲杀厉公 。后莫敢责大夫 ,六卿遂相与比周专晋 ,国君还事之 。案 :《春秋 》成公十二月丁巳朔 ,日食 ,非是六月 。

在 《志 》下下 ,亦见 《五行杂驳 》。但此一占 ,《志 》作 “昭公 ”,注作 “成公 ”,误在注 。而晋厉事本在成世 ,不在昭世 ,误实在班 。至案中所纠 ,只纠月舛 ,不纠占舛 ,则更因误入误矣 。在 《杂驳 》篇并详之 。

鲁僖末年  原注 :《春秋 》釐公三十三年十二月 ,陨霜 ,不杀草 。刘向以为是时公子遂专权 ,三桓始世官 。向又曰 :嗣君微 ,失秉事之象也 。又釐公二十九年秋 ,大雨雹 。刘向以为釐公末年信用公子遂 ,专权自恣 ,至于杀君 ,故阴胁阳之象见 。釐公不悟 ,遂终专权 。后二年 ,杀子赤 ,立宣公 。案 :此事乃文公末世 ,不是釐公时也 。遂 ,即东门襄仲 。赤 ,文公太子 ,即恶也 。

在 《志 》中下 。

负蠜  原注 :《春秋 》严公二十九年 ,有蜰 。刘歆以为蜰 ,负蠜也 。刘向以为非中国所有 。南越盛暑 ,男女同川浴 ,淫风所生 。是时严公取齐淫女为夫人 ,既入 ,淫于两叔 ,胡蜰至 。案 :负蠜 ,中国所生 ,不独出南越 。

在 《志 》中下 。

鹆  原注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 , 鹆来巢 。刘向以为夷狄之禽 。案 : 鹆 ,中国皆有 ,唯不逾济水耳 。事见 《周官 》。

在 《志 》中下 。

董 、京  原注 :桓公三年 ,日有食之 。董仲舒 、刘向以为鲁 、宋杀君 ,易许田 。刘歆以为晋曲沃庄伯杀晋侯 。京房以为后楚严称王 ,兼地千里也 。

向 、歆  原注 :严公七年 ,夜中星陨如雨 。刘向以为夜中者 ,即中国也 。刘歆以为昼象中国 ,夜象夷狄 。刘向又以为蜮生南越 。刘歆以为盛暑蜮所生 ,非自越来也 。

按 :“刘向又以 ”之上 ,当有 “严公十七年秋有蜮 ”八字 。

文伯  《左传 》昭公七年 :夏四月 ,日有食之 。士文伯曰 :鲁 、卫恶之 ,卫大鲁小 。其大咎其卫君乎 ?鲁将上卿 。八月 ,卫襄公卒 。十一月 ,季武子卒 。晋侯曰 :日食从矣 ,可常乎 ?对曰 :同始异终 ,何可常也 。

赵达  《吴志 ·赵达传 》:达 ,河南人 ,渡江 ,治九宫一算之术 。此术微妙 ,头乘尾除 。常笑诸星气风术者曰 :当回算帷幕 ,不出户牖以知天道 ,而反昼夜暴露以望气祥 ,不亦难乎 !

单飏  《后汉书 ·方术传 》:单飏 ,字武宣 。善明天官 、算术 。熹平末 ,黄龙见谯 。桥玄问 :何祥 ?飏曰 :其国当有王者兴 。不及五十年 ,龙当复见 。魏郡人殷登密记之 。至建安二十五年春 ,黄龙复见谯 。其冬 ,魏受禅 。

董养  《晋书 ·隐逸传 》:董养 ,字仲道 。到洛下 ,杨后废 ,因游太学 ,升堂叹曰 :建斯堂也何为乎 ?人理灭 ,大乱作矣 。永嘉中 ,洛城东北步广里地陷 ,有二鹅出 。其苍者飞去 ,白者不能飞 。养闻叹曰 :昔周时盟狄泉地也 。苍者 ,胡象 ;白者 ,国家之象 。其可尽言乎 !乃与妻荷担入蜀 ,莫知其终 。

论赞

(眉批:此篇持论极精核。)

《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穀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昞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

夫论者,所以辩疑惑,释凝滞。若愚智共了 ,固无俟商榷 。丘明“君子曰”者,其义实在于斯。司马迁始限以篇终 ,各书一论 。必理有非要 ,则强生其文 ,史论之烦 ,实萌于此 。夫拟《春秋》成史,持论尤宜阔略。其有本无疑事 ,辄设 论以裁之 ,此皆私徇笔端 ,苟炫文彩 ,嘉辞美句 ,寄诸简册 。岂知史书之大体 ,载削之指归者哉 ?

大唐修《晋书》,作者皆当代词人,远弃史、班,近宗徐、庾。夫以饰彼轻薄之句,而编为史籍之文,无异加粉黛于壮夫 ,服绮纨于高士者矣 。

史之有论也,盖欲事无重出 ,文省可知 。如太史公曰:观张良貌如美妇人;项羽重瞳,岂舜苗裔。此则别加他语,以补书中,所谓事无重出者也。又如班固赞曰:石建之浣衣,君子非之;杨王孙裸葬,贤于秦始皇远矣。此则片言如约,而诸义甚备,所谓文省可知者也。及后来赞语之作 ,多录纪传之言 ,其有所 异 ,唯加文饰而已 。至于甚者 ,则天子操行 ,具诸纪末 ,继以 “论曰 ”,接武前 修 ,纪论不殊 ,徒为再列 。

马迁《自序传》后,历写诸篇,各叙其意。既而班固变为诗体,号之曰“述”。范晔改彼述名,呼之以“赞”。寻述、赞为例,篇有一章,事多者则约之使少,理寡者则张之令大,名实多爽,详略不同。且欲观人之善恶,史之褒贬,盖无假于此也。

然固之总述,合在一篇,使其条贯有序,历然可阅。蔚宗《后书》,实同班氏,乃各附本事,书于卷末,篇目相离,断绝失次。而后生作者,不悟其非,如萧、李南、北《齐史》,大唐新修《晋史》,皆依范《书》误本,篇终有赞。夫每卷立 论 ,其烦已多 ,而嗣论以赞 ,为黩弥甚 。亦犹文士制碑 ,序终而续以 “铭曰 ”;释 氏演法 ,义尽而宣以偈言 。苟撰史若斯 ,难以议夫简要者矣 。

谢承  《吴志 ·妃嫔传 》:吴主权谢夫人弟也 。《隋书 ·经籍志 》:《后汉书 》一百三十卷 ,无帝纪 ,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

扬雄  扬雄 《法言 》:其目云撰 《学行 》,撰 《吾子 》,撰 《修身 》,撰 《问道 》,撰 《问神 》,撰 《问明 》,撰 《寡见 》,撰 《五百 》,撰 《先知 》,撰 《重黎 》,撰 《渊骞 》,撰 《君子 》,撰 《孝至 》。按 :撰自第一至第十三 ,其上皆有四言序 ,然非论赞体也 。《华阳国志 》则以 “撰曰 ”为论赞 。“扬雄 ”,当作 “常璩 ”。

刘昞  《北史 ·刘延明传 》:延明 ,敦煌人 。凉武昭王征为儒林祭酒 ,著 《三史略记 》八十四卷 ,《敦煌实录 》二十卷 。按 :延明 ,昞字也 。《北史 》讳唐嫌名 ,以字行 。

袁宏  撰 《后汉纪 》,详见 《正史 》篇 。

列其所号  《晋书 ·皇甫谧传 》:谧 ,字士安 ,安定人 。沉静寡欲 ,自号玄晏先生 。撰 《帝王世纪 》《年历 》《高士 》《逸士 》《列女 》等传 ,《玄晏春秋 》,并重于世 。挚虞 ,其门人也 。《葛洪传 》:洪 ,字稚川 ,句容人 。从祖玄得仙 ,号葛仙公 ,洪悉得其法 。干宝荐洪领著作 ,洪固辞 。求为句漏令 ,曰 :非欲为荣 ,以有丹耳 。自号抱朴子 ,因以名书 。所著 《神仙 》《良吏 》《集异 》等传 ,《金匮 》《肘后方 》,篇章富于班 、马 。

唐修 《晋书 》皆词人  《旧唐书 ·房玄龄传 》:史官多文咏之士 ,好采碎事 ,竞为绮艳 。

浣衣  《汉书 ·万石传 》:建老白首 ,谒亲 ,入子舍 ,窃问侍者 ,取亲中裙厕牏 ,身自浣洒 。赞曰 :至石建之浣衣 ,周仁为垢污 ,君子讥之 。

裸葬  《汉书 ·杨王孙传 》:病且终 ,先令其子曰 :吾欲裸葬 ,以反吾真 ,必无易吾意 。赞曰 :昔仲尼称不得中行 ,则思狂狷 。观杨王孙之志 ,贤于秦始皇远矣 。

序例

孔安国有云: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窃以《书》列典谟,《诗》含比兴,若不先叙其意,难以曲得其情。故每篇有序,敷畅厥义。降逮《史》《汉》,以记事为宗,至于表志杂传,亦时复立序。文兼史体,状若子书。

迨华峤《后汉》,多同班氏。如刘平、江革等传,其序先言孝道,次述毛义养亲。此则《前汉·王贡传》体,其篇以四皓为始也。峤言辞简质,叙致温雅,味其宗旨,亦孟坚之亚欤?

爰洎范晔,始革其流,遗弃史才,矜炫文彩。后来所作,他皆若斯。于是迁、固之道忽诸,微婉之风替矣。若乃《后妃》《列女》《文苑》《儒林》,凡此之流,范氏莫不列序。夫前史所有 ,而我书独无 ,世之作者以为耻愧 。故上自 《晋 》《宋 》,下及 《陈 》《隋 》,每书必序 ,课成其数 。盖为史之道 ,以古传今 ,古 既有之 ,今何为者 ?滥觞肇迹 ,容或可观 ;累屋重架 ,无乃太甚 。譬夫方朔始为 《客难 》,续以 《宾戏 》《解嘲 》;枚乘首唱 《七发 》,加以 《七章 》《七辩 》。音辞虽 异 ,旨趣皆同 。此乃读者所厌闻 ,老生之恒说也 。(眉批:洞见症结之言。)

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昔夫子修经,始发凡例;左氏立传,显其区域。科条一辨,彪炳可观。降及战国,迄乎有晋,年逾五百,史不乏才,虽其体屡变,而斯文终绝。唯令升先觉,远述丘明,重立凡例,勒成《晋纪》。邓、孙已下,遂蹑其踪。史例中兴,于斯为盛。若沈《宋》之志序,萧《齐》之序录,虽皆以序为名,其实例也。

凡例既立,当与纪传相符。案:皇朝《晋书》例云:“凡天子庙号,唯书于卷末。”依检孝武崩后,竟不言庙曰烈宗。又案:百药《齐书》例云:“人有本字行者,今并书其名。”依检如高慎、斛律光之徒,多所仍旧,谓之仲密、明月。此并非言之难,行之难也。至于题目失据,褒贬多违,斯并散在诸篇,此可得而略矣。

刘平  见 《列传 》篇 。

江革  《后汉书 ·江革传 》:革 ,字次翁 ,临淄人 。客下邳 ,裸跣行佣以供母 ,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建初中 ,拜谏议大夫 。

贡禹  《后汉书 ·贡禹传 》:禹 ,字少翁 ,琅琊人 。以明经洁行著闻 ,征为博士 ,后为御史大夫 ,数言得失 。按 :刘 、江传篇叙注云 :以上并华峤之词 。

夫子修经凡例  《左传 》成公十四年 :《春秋 》之称微而显 ,志而晦 ,婉而成章 ,尽而不污 ,惩恶而劝善 ,非圣人谁能修之 !杜预 《序 》:为例之情有五 ,是也 。

不言烈宗  《晋书 ·孝武纪 》:太元二十年 ,时张贵人有宠 ,年几三十 ,帝戏之曰 :汝以年当废矣 。贵人潜怒 。向夕 ,帝醉 ,遂暴崩 。按 :纪末缺书庙号 。《通鉴 》题烈宗孝武皇帝 。

仲密 、明月  仲密 ,高慎字 。明月 ,斛律光字 。按 :百药 《齐书 》,高慎附见兄 《高乾传 》中 。斛律光在其父 《斛律金传 》后 。二人皆无 “以字行 ”之文 ,传内亦不书字 。其书字处 ,间于他传有之 ,无甚不准例之病 ,《史通 》似误 。

题目

上古之书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其次有春秋、尚书、梼杌、志乘。自汉已下,其流渐繁,大抵史名多以书、记、纪、略为主。后生祖述,各从所好,沿革相因,循环递习。盖区域有限,莫逾于此焉。

至孙盛有《魏氏春秋》,孔衍有《汉魏尚书》,陈寿、王劭曰志,何之元、刘璠曰典。此又好奇厌俗,习旧捐新,虽得稽古之宜,未达从时之义。

榷而论之,其编年月者谓之纪,列纪传者谓之书,取顺于时,斯为最也。夫名以定体,为实之宾,苟失其途,有乖至理。鱼豢、姚察著魏、梁二史,巨细毕载,芜累甚多,而俱榜之以略,考名责实,奚其爽欤!

若乃史传杂篇,区分类聚,随事立号,谅无恒规。如马迁撰皇后传,而以外戚命章。案:外戚凭皇后以得名 ,犹宗室得天子而显称 ,若编皇后而曰 “外戚 传 ”,则书天子而曰 “宗室纪 ”,可乎 ?(眉批:批驳明快。) 班固撰《人表》,以古今为目。寻其所载也,皆自秦而往,非汉之事。古诚有之 ,今则安在 ?子长《史记》别创八书,孟坚既以汉为书 ,不可更标书号 ,改书为志 ,义在互文 。(眉批:推释允惬。) 而何氏《中兴》易志为记,此则贵于革旧,未见其能取新。

夫战争方殷,雄雌未决,则有不奉正朔,自相君长。必国史为传,宜别立科条。至如陈、项诸雄,寄编汉籍;董、袁群贼,附列《魏志》。既同臣子之例,孰辨彼此之殊?唯《东观》以平林、下江诸人,列为载记;顾后来作者,莫之遵效。逮《新晋》始以十六国主,持载记表名,可谓择善而行,巧于师古者矣。

观夫旧史列传,题卷靡恒。文少者则具出姓名,若司马相如、东方朔是也。字烦者唯书姓氏,若毋将、盖、陈、卫、诸葛传是也。必人多而姓同者,则结定其数,若二袁、四张、二公孙传是也。(眉批:此尚无大关系,但冗杂可厌耳,《后汉志》细目尤烦,皆可删削。) 如此标格,足为详审。

至范晔举例,始全录姓名。历短行于卷中,丛细字于标外。其子孙附出者,注于祖先之下,乃类俗之文案孔目、药草经方,烦碎之至,孰过于此!(眉批:古书大抵如是,坊刻村书则多取便检阅,标题繁杂而俗乃尚之。) 窃以 《周易 》六爻 ,义存 象内 ;《春秋 》万国 ,事具传中 。读者研寻 ,篇终自晓 ,何必开帙解带 ,便令昭然 满目也 。

自兹以降,多师蔚宗。魏收因之,则又甚矣。其有魏世邻国编于魏史者,于其人姓名之上,又列之以邦域,申之以职官;至如江东帝主,则云僭晋司马睿、岛夷刘裕;河西酋长,则云私署凉州牧张实、私署凉王李暠。此皆篇中所具,又于卷首具列。

盖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谓滋章之甚者乎?苟忘彼大体,好兹小数,难与议夫“婉而成章”,“一字以为褒贬”者矣。

鱼豢  《外篇 ·正史 》篇 :魏时 ,京兆鱼豢私撰 《魏略 》,事止明帝 。《唐书 ·艺文志 》:鱼豢 《魏略 》五十卷 。按 :《三国 ·魏志 》无传 。

姚察  《陈书 ·姚察传 》:察 ,字伯审 ,有至性 ,领著作 ,撰梁 、陈史未毕功 。隋开皇时 ,遣内史舍人虞世基索本 ,且进上 。有所阙者 ,临亡之时 ,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续撰 。按 :史无 《梁略 》之名 ,而刘氏云尔 ,定是察稿初名 。

外戚命章  按 :《史记 》之立 《外戚世家 》,其中所载 ,实皆后妃氏讳及其事迹 。至如魏其 、武安之属 ,反别立传 ,不以外戚名篇 ,最为非体 。班史因之 ,易名 《外戚列传 》,置在臣传之后 ,尤为失之 。文亦应加并纠班失之语 。

平林 、下江  《后汉书 ·刘玄传 》:王莽末 ,新市人王匡 、王凤为渠帅 ,诸亡命马武 、王常 、成丹等从之 ,藏于绿林中 。地皇三年 ,大疫 ,分散 。常 、丹西入南郡 ,号 “下江兵 ”。匡 、凤 、武及其支党朱鲔 、张卬北入南阳 ,号 “新市兵 ”。平林人陈牧 、廖湛复聚众 ,号 “平林兵 ”,以应之 。

断限

(眉批:此篇议论特精切,故王闻俢《四六法海》取之。)

夫书之立约,其来尚矣。如尼父之定《虞书》也,以舜为始,而云“粤若稽古帝尧”;丘明之传鲁史也,以隐为先,而云“惠公元妃孟子”。此皆正其疆理 ,开其首端 。因有沿革 ,遂相交互 ,事势当然 ,非为滥轶也 。过此已往,可谓狂简不知所裁者焉。

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汉书》之立表志,其殆侵官离局者乎?考其滥觞所出,起于司马氏。案:马 《记 》以史制名 ,班 《书 》持汉标目 。《史记 》者 ,载数千年之事 ,无所不容 。《汉书 》者 ,纪十二帝之时 ,有限斯极 。固既分 迁之记 ,判其去取 ,纪传所存 ,唯留汉日 ;表志所录 ,乃尽牺年 ,举一反三 ,岂宜 若是 ?胶柱调瑟 ,不亦谬欤 !但固之踳驳,既往不谏,而后之作者,咸习其迷。《宋史》则上括魏朝,《隋书》则仰苞梁代。求其所书之事,得十一于千百。一成其例,莫之敢移;永言其理,可为叹息!

当魏武乘时拨乱,电扫群雄,锋镝之所交,网罗之所及者,盖唯二袁、刘、吕而已。若进鸩行弑 ,燃脐就戮 ,总关王室 ,不涉霸图 ,而陈寿《国志》引居传首。夫汉之董卓,犹秦之赵高,昔车令之诛 ,既不列于 《汉史 》,何太师之毙 ,遂独刊 于 《魏书 》乎 ?兼复臧洪、陶谦、刘虞、孙瓒生于季末,自相吞噬。其于曹氏也,非唯理异犬牙 ,固亦事同风马 。汉典所具,而魏册仍编,岂非流宕忘归 ,迷而不 悟者也 ?

亦有一代之史,上下相交,若已见它记,则无宜重述。故子婴降沛,其详取验于《秦纪》;伯符死汉,其事断入于《吴书》。沈录金行,上羁刘主;魏刊水运,下列高王。唯蜀与齐各有国史,越次而载,孰曰攸宜?

自五胡称制,四海殊宅。江左既承正朔,斥彼魏胡,故氐、羌有录,索虏成传。魏本出于杂种,窃亦自号真君。其史党附本朝,思欲凌驾前作,遂乃南笼典午,北吞诸伪,比于群盗,尽入传中。但当有晋元、明之时,中原秦、赵之代,元氏膜拜稽首,自同臣妾,而反列之于传,何厚颜之甚邪!又张、李诸姓,据有凉、蜀,其于魏也,校年则前后不接 ,论地则参商有殊 ,何预魏氏而横加编载 ?

夫《尚书》者,七经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学者必先精此书,次览群籍。譬夫行不由径,非所闻焉。修国史者,若旁采异闻,用成博物,斯则可矣。如班《书·地理志》,首全写《禹贡》一篇。降为后书,持续前史。盖以水济水,床上施床,徒有其烦,竟无其用,岂非惑乎?昔春秋诸国,赋诗见意,《左氏》所载,唯录章名。如地理为书 ,论自古风俗 ,至于夏世 ,宜云 《禹贡 》已详 ,何必重述 古文 ,益其辞费也 ?

若夷狄本系,种落所兴,北貊起自淳维,南蛮出于槃瓠,高句丽以鳖桥获济,吐谷浑因马斗徙居。诸如此说 ,求之历代 ,何书不有 ?而作之者曾不知前 撰已著 ,后修宜辍 ,遂乃百世相传 ,一字无改 。盖骈指在手 ,不加力于千钧 ;附 赘居身 ,非广形于七尺 。为史之体 ,有若于斯 ,苟滥引它事 ,丰其部帙 ,以此称 博 ,异乎吾党所闻 。

陆士衡有云:“虽有爱而必捐。”善哉斯言,可谓达作者之致矣。夫能明彼断限,定其折中,历选自古,唯萧子显近诸。然必谓都无其累,则吾未之许也。

传首董卓  按 :《魏志 》本传居臣传之首 ,所叙事实 ,无一语与魏武相及 。直至傕 、汜 、暹 、承附传之末 ,始有 “太祖乃迎天子都许 ”之文 。是 《卓传 》于 《魏 》未有处也 ,宜 《史通 》訾之 。

臧 、陶 、刘 、孙  《魏志 ·臧洪传 》:洪 ,字子源 ,广陵人 。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董卓图危社稷 ,洪说超纠合义兵 ,辞义慷慨 。洪为东郡太守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 。洪徒跣 ,从袁绍请兵救超 ,绍不听 。超灭 ,洪怨绍 ,绍兴兵围之 ,生执洪杀之 。《陶谦传 》:谦 ,字恭祖 ,丹阳人 。为徐州刺史 ,刑政失和 。太祖征谦 ,以粮少引军还 。谦病死 。《公孙瓒传 》:瓒 ,字伯珪 ,辽西人 。除辽东属国长史 ,迁涿令 。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 ,瓒不能御 。朝议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丘力居等遣译自归 。瓒害虞有功 ,稍相恨望 。天子遣段训增虞邑 ,督六州 ,瓒诬虞欲称尊号 ,胁训斩虞 。虞从事鲜于辅等欲报瓒 ,袁绍又遣兵 ,与辅合击瓒 。瓒军数败 ,乃为堑十重 ,筑京 ,为楼其上 。绍悉军围之 ,瓒自杀 。

沈录金行  《梁书 ·沈约传 》:著 《晋书 》百一十卷 。《隋书 ·经籍志 》注 :梁有郑忠 《晋书 》七卷 ,沈约 《晋书 》一百一十一卷 ,庾铣 《东晋新书 》七卷 ,并亡 。《晋书 ·五行志 》:白者金行 ,马者国族 。《文选 》陆士衡 《宣猷堂诗 》云 :黄晖既渝 ,素灵承祜 。善 《注 》:魏土德曰黄 ,晋金行曰素 。程猗 《说石图 》曰 :金者 ,晋之行也 。

魏刊水运  魏 ,谓魏收 。《魏书 ·律历志 》:以皇魏运水德 ,所上九家 ,共成一历 ,元起壬子 ,律起黄钟 。壬子北方 ,水之正位 ,实符魏德 。

典午  《蜀志 ·谯周传 》:典午忽兮 ,月酉没兮 。典午 ,谓司马也 。

校年论地  《甲子会纪 》:晋惠帝之十一年 ,流人李特据广汉 ,进攻成都 。十三年 ,罗尚破李特 ,斩之 ,子雄僭号称成 。是后兄子班 ,班弟期 ,雄弟寿 ,寿子势 。桓温入蜀 ,势降 ,李氏亡 ,实穆帝之三年 。又 :愍帝之二年 ,张轨为凉州牧 ,卒时在州已十三年矣 。子实嗣 ,是为前凉 。嗣是实弟茂 ,实子骏 ,骏子重华 ,华子耀灵 ,灵伯父祚 ,灵弟玄靓 ,至靓叔天锡降于秦 ,前凉亡 ,实孝武之四年 。按 :张 、李兴灭并在魏道武未称帝之前 ,而魏都平城又极东北 ,所谓 “校年不接 ,论地有殊 ”也 。

淳维  《史记 ·匈奴传 》:匈奴 ,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 ,曰淳维 。《汉书 ·匈奴传 》全录其文 。

槃瓠  《后汉 ·南蛮传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 ,募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 ,妻以少女 。时有畜狗 ,名曰槃瓠 。下令之后 ,槃瓠遂衔人头造阙下 ,乃吴将军首也 。帝不得已 ,以女配槃瓠 。槃瓠负而走入南山 ,止石室中 ,生子六男六女 ,因自相夫妻 。其后滋蔓 ,号曰蛮夷 ,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南史 ·蛮传 》亦云槃瓠种落 。《路史 ·发挥 》:《伯益经 》云 :黄帝曾孙卞明生白犬 ,是为蛮祖 。白犬乃其子之名 ,而应劭 、干宝 、范晔枝叶其说 。

鳖桥  《魏书 ·高句丽传 》:先祖朱蒙 ,母河伯女 ,夫余王闭于室中 ,为日所照 ,孕生一卵 。母置暖处 ,一男破壳而出 。及长 ,字之曰朱蒙 。东南走 ,道遇大水 ,鱼鳖并浮成桥 ,得渡 。至纥升骨城居焉 ,号曰高句丽 ,因以为氏 。《隋书 ·高丽传 》文略同 。

马斗  《魏书 ·吐谷浑传 》:辽东鲜卑涉归 ,一名奕洛韩 ,有二子 ,庶长曰吐谷浑 ,少曰若洛廆 。若洛廆别为慕容氏 。浑与廆二部 ,马斗相伤 ,廆怒 ,浑曰 :马 ,畜也 。斗在马而怒及人邪 ?乖别甚易 ,今当去汝万里之外 。按 :其文亦见 《宋书 》,至唐编 《晋书 》,复采用之 。

编次

昔《尚书》记言,《春秋》记事,以日月为远近,年世为前后,用使阅之者雁行鱼贯,皎然可寻。至马迁始错综成篇,区分类聚。班固踵武,仍加祖述。于其间则有统体不一,名目相违,朱紫以之混淆,冠履于焉颠倒,盖可得而言者矣。

寻子长之列传也,其所编者唯人而已矣。至于龟策异物 ,不类肖形 ,而辄 与黔首同科 ,俱谓之传 ,不其怪乎 ?(眉批:此驳最允。) 且龟策所记 ,全为志体 ,向 若与八书齐列 ,而定以书名 ,庶几物得其朋 ,同声相应者矣 。

孟坚每一姓有传,多附出余亲。其事迹尤异者,则分入它部。故博陆、去病,昆弟非复一篇;外戚、元后,妇姑分为二录。至如元王受封于楚,至孙戊而亡。案其行事,所载甚寡,而能独载一卷者,实由向、歆之助耳。但交封汉始 ,地启列藩 ;向居刘末 ,职才卿士 。昭穆既疏 ,家国又别 。适使分楚王子孙于高 、惠之世 ,与荆 、代并编 ;析刘向父子于元 、成之间 ,与王 、京共列 。方于诸传 ,不 亦类乎 ?(眉批:此论亦允。)

又自古王室虽微 ,天命未改 ,故台名逃责 ,尚曰周王 ;君未系颈 ,且云秦国 。(眉批:此即《春秋》之义,其词甚正。) 况神玺在握 ,火德犹存 ,而居摄建年 ,不编 《平 纪 》之末 ;孺子主祭 ,咸书 《莽传 》之中 。遂令汉余数岁 ,湮没无睹 ,求之正朔 ,不亦厚诬 ?

盖逐兔争捷,瞻乌靡定,群雄僭盗,为我驱除。是以史传所分,真伪有别,陈胜、项籍见编于高祖之后,隗嚣、孙述不列于光武之前。而陈寿《蜀书》首标二牧,次列先主,以继焉、璋。(眉批:二牧宜入汉史,此失又在断限,不止先后失伦。) 岂以蜀是伪朝,遂乃不遵恒例。但鹏、 一也,何大小之异哉?

观梁、唐二朝,撰《齐》《隋》两史,东昏犹在,而遽列和年;炀帝未终,而已编恭纪。原其意旨,岂不以和为梁主所立,恭乃唐氏所承,所以黜永元而尊中兴,显义宁而隐大业。苟欲取悦当代,遂乃轻侮前朝。行之一时,庶叶权道;播之千载,宁为格言!

若乃先黄老而后六经,后外戚而先夷狄;老子与韩非并列,贾诩将荀彧同编;《孙弘传赞》,宜居武、宣纪末;宗庙迭毁,枉入《玄成传》终。如斯舛谬,不可胜纪。今略其尤甚者耳,故不复一一而详之。

逃责  《帝王世纪 》:赧王虽天子 ,为诸侯所役逼 ,负责于民 ,无以得归 ,乃上台避之 ,故周人名曰逃责台 。

永元  东昏元 。

中兴  和帝元 。

义宁  恭帝元 。

大业  炀帝元 。

先黄老后六经  《史记 》。

后外戚先夷狄  《汉书 》。

老子 、韩非同传  《史记 》。

贾诩 、荀彧同编  《魏志 》。

《孙弘传赞 》 按 :《汉书 ·公孙弘传赞 》:是时 ,汉兴六十余载 ,海内艾安 ,群士向慕 ,汉之得人 ,于兹为盛 。因历举公孙 、董 、兒等二十七人 。又云 :孝宣承统 ,纂修洪业 ,亦讲论六艺 ,招选茂异 。下复历举萧 、梁丘 、夏侯等二十四人 。一赞之中 ,盛称二世人才 ,故曰 “宜居武 、宣纪末 ”。

《玄成传 》终  《汉书 ·韦贤传 》:本始三年 ,代蔡义为丞相 。子玄成 ,字少翁 ,永光中 ,代于定国为丞相 。封侯故国 ,荣当世焉 。按 :本传既毕 ,历述诸郡国所立太祖 、太宗 、世宗等庙罢毁诏议 ,其文皆列侯 、中二千石 、博士等共议 。例当收载 《礼志 》中 ,故曰 “枉入 《玄成传 》终 ”。又按 :《新唐书 ·韦绦传 》罗列一时朝士祭器 、丧服等议 ,正仿 《玄成传 》法也 。

称谓

孔子曰:“唯名不可以假人。”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是知名之折中,君子所急。况复列之篇籍,传之不朽者耶!

古者二国争盟,晋、楚并称侯伯;七雄力战,齐、秦俱曰帝王。其间虽胜负有殊,大小不类,未闻势穷者即为匹庶,力屈者乃成寇贼也。当汉氏云亡,天下鼎峙,论王道则曹逆而刘顺 ,语国祚则魏促而吴长 。但以地处函夏,人传正朔,度长絜短,魏实居多。二方之于上国,亦犹秦缪 、楚庄 ,与文 、襄而并霸 。逮作者之书事也,乃没吴、蜀号谥,呼权、备姓名,方于魏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眉批:此亦公论,于帝魏帝蜀之外,又自为一义。)

续以金行版荡,戎、羯称制,各有国家,实同王者。晋世臣子,党附君亲,嫉彼乱华,比诸群盗。此皆苟徇私忿 ,忘夫至公 。自非坦怀爱憎 ,无以定其得失 。(眉批:此论尤公,深中世人党同伐异之病。) 至萧方等始存诸国名谥,僭帝者皆称之以王。此则赵犹人君,加以主号;杞用夷礼,贬同子爵。变通其理,事在合宜,小道可观,见于萧氏者矣。

又位乃人臣,迹参王者,如周之亶父、季历,晋之仲达、师、昭,追尊建名,比诸天子可也。必若当涂所出,宦官携养,帝号徒加,人望不惬。故《国志》所录,无异匹夫,应书其人,直云皇之祖考而已。至如元氏,起于边朔,其君乃一部之酋长耳。道武追崇所及,凡二十八君。自开辟已来,未之有也。而《魏书·序纪》,袭其虚号,生则谓之帝,死则谓之崩,何异沐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

夫历观自古,称谓不同,缘情而作,本无定准。至若诸侯无谥者,战国已上,谓之今王;天子见黜者,汉、魏已后,谓之少帝。周衰有共和之相,楚弑有郏敖之主;赵佗而曰尉佗,英布而曰黥布;豪杰则平林、新市,寇贼则黄巾、赤眉;园、绮友朋,共云四皓;奋、建父子,都称万石。凡此诸名,皆出当代,史臣编录,无复张弛。盖取叶随时,不借稽古。及后来作者,颇慕斯流,亦时采新名,列成篇题。若王《晋》之《十士》《寒俊》,沈《宋》之《二凶》《索虏》,即其事也。唯魏收远不师古,近非因俗,自我作故,无所宪章。其撰《魏书》也,乃以平阳王为出帝,司马氏为僭晋,桓、刘已下,通曰岛夷。夫以谄齐则轻抑关右,党魏则深诬江外,爱憎出于方寸,与夺由其笔端,语必不经,名惟骇物。虽复刊诸竹帛,终罕传于讽诵也。

抑又闻之,帝王受命 ,历数相承 ,虽旧君已没 ,而致敬无改 ,岂可等之凡庶 ,便书之以名者乎 ?(眉批:正论。) 近代文章,实同儿戏。有天子而称讳者,若姬满、刘庄之类是也。有匹夫而不名者,若步兵、彭泽之类是也。史论立言,理当雅正。(眉批:杂文原所不拘,史氏则不可苟。) 如班述之叙圣卿也,而曰董公惟亮;范赞之言季孟也,至曰隗王得士。习谈汉主,则谓昭烈为玄德。裴引魏室,则目文帝为曹丕。夫以淫乱之臣,忽隐其讳;正朔之后,反呼其名。意好奇而辄为,文逐韵而便作,用舍之道,其例无恒。但近代为史,通多此失。上才犹且若是,而况中庸者乎?今略举一隅,以存标格云尔。

秦缪 、楚庄  原注 :蜀昭烈主可比秦缪公 ,吴大帝可比楚庄王 。

呼权 、备姓名  原注 :谓鱼豢 、孙盛等 。

萧方等  《隋书 ·经籍志 》《唐书 ·艺文志 》:萧方 《三十国春秋 》三十卷 。按 :二志误削 “等 ”字 ,辩详 《杂说 》中篇 。

赵君主号  《甲子会记 》:周显王之季 ,韩 、燕皆称王 ,赵武灵独不肯 ,令人谓己曰君 。赧王时 ,赵武灵胡服招骑射 ,寻废其太子章而传位少子 ,自号主父 。

杞夷子爵  事在 《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注见 《惑经 》篇 。

当涂  《史记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当涂魏不害以捕淮阳反者侯 。《后汉书 ·袁术传 》:谶书言 :“代汉者当涂高 。”又 :献帝时 ,李云言许昌气见于当涂高 ,象魏者两阙也 。当涂而高者魏 ,魏当代汉 。

宦官携养  袁绍讨曹操檄 :司空曹操 ,祖父腾 ,故中常侍 ,与左悺 、徐璜并作妖孽 。父嵩 ,乞丐携养 ,输货权门 ,盗窃鼎司 ,倾覆重器 。操奸阉遗丑 ,本无令德 ,僄狡锋侠 ,好乱乐祸 。

共和  《史记 ·周本纪 》:厉王出奔于彘 ,周公 、召公二相行政 ,号曰共和 。《正义 》:共 ,音巨用反 。《汉书 ·人物表 》:共伯和 。师古 《注 》:共 ,国名也 。伯 ,爵也 。和 ,共伯之名也 。共 ,音恭 。按 :是说本之 《竹书纪年 》。

郏敖  《左传 》昭公元年 :楚公子围将聘于郑 ,未出竟 ,闻王有疾而还 。入问王疾 ,缢而弑之 。葬王于郏 ,谓之郏敖 。杜预 《注 》:郏敖 ,楚子麋 。

王 《晋 》 王隐 《晋书 》。

《十士 》《寒俊 》 按 :文与 《二凶 》《索虏 》对举 ,亦列传中之篇名也 。王隐 《晋书 》已亡 ,无可考证 。

沈 《宋 》 沈约 《宋书 》。

平阳王  《魏书 ·出帝纪 》:出帝讳修 ,封平阳王 ,齐献武奉王即帝位 。三年 ,帝为斛斯椿等谄佞间阻 ,贰于齐 ,托讨萧衍 ,盛暑征发 ,天下怪恶之 。七月 ,遂出于长安 。十二月 ,为宇文黑獭所害 。《周书 ·文帝纪 》:魏孝武帝将图齐神武 ,诏太祖为大都督 ,深仗太祖 。七月丁未 ,遂从洛阳率轻骑入关 ,太祖奉迎 ,谒见东阳驿 。按 :以孝武为出帝 ,魏收目之云尔 。

班述  班史名 “赞 ”为 “述 ”。

圣卿  董贤 。

季孟  隗嚣 。

玄德  原注 :习氏 《汉晋春秋 》以蜀为正统 ,其编目叙事皆谓蜀先主为昭烈皇帝 ,至于论中语则呼为玄德 。

逐韵便作  原注 :班固 《哀纪述 》曰 :宛娈董公 ,惟亮天功 。《隗嚣 、公孙述传赞 》曰 :公孙习吏 ,隗王得士 。按 :公 、功 ,吏 、士 ,皆逐韵也 。

采撰

(眉批:此篇持论最严正,颇中文士爱奇之病。)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是知史文有阙,其来尚矣。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观夫丘明受经立传,广包诸国,盖当时有《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篇,遂乃聚而编之,混成一录。向使专凭鲁策,独询孔氏,何以能殚见洽闻,若斯之博也?马迁《史记》,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至班固《汉书》,则全同太史。自太初已后,又杂引刘氏《新序》《说苑》《七略》之辞。此并当代雅言,事无邪僻,故能取信一时,擅名千载。

但中世作者,其流日烦,虽国有册书,杀青不暇,而百家诸子,私存撰录,寸 有所长 ,实广闻见 。其失之者 ,则有苟出异端 ,虚益新事 ,至如禹生启石 ,伊产 空桑 ,海客乘槎以登汉 ,姮娥窃药以奔月 。如斯踳驳 ,不可殚论 ,固难以污南 、董之片简 ,沾班 、华之寸札 。(眉批:《史记》亦多采异说,如《秦本纪》伯翳石椁之类,殆如戏剧矣,但大段雅训耳。) 而嵇康《高士传》,好聚七国寓言;玄晏《帝王纪》,多采《六经》图谶。引书之误,其萌于此矣。

至范晔增损东汉一代,自谓无惭良直。而王乔凫履 ,出于 《风俗通 》;左慈 羊鸣 ,传于 《抱朴子 》。朱紫不别 ,秽莫大焉 。沈氏著书,好诬先代,于晋则故造奇说,在宋则多出谤言,前史所载,已讥其谬矣。而魏收党附北朝,尤苦(眉 批:“苦”字出《史记 ·高祖纪》“欲苦之”。又晋营道王曰:“生平不识士衡,不知何忽见苦。”即是此意。以污蔑训之,意是而语未明。) 南国,承其诡妄,重以加诸。遂云马叡出于牛金,刘骏上淫路氏,可谓助桀为虐,幸人之灾。寻其生绝胤嗣,死遭剖斫,盖亦阴过之所致也。

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恢谐小辩,或神鬼怪物。其事非圣 ,扬雄所不观 ;其言乱神 ,宣尼所不语 。皇 朝新撰 《晋史 》,多采以为书 。夫以干 、邓之所粪除 ,王 、虞之所糠粃 ,持为逸 史 ,用补前传 ,此何异魏朝之撰 《皇览 》,梁世之修 《遍略 》,务多为美 ,聚博为 功 ,虽取说于小人 ,终见嗤于君子矣 。(眉批:切中《晋书》之病。)

夫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至如江东五俊,始自《会稽典录》;颍川八龙,出于《荀氏家传》。而修晋、汉史者,皆征彼虚誉,定为实录。苟不别加研核,何以详其是非?

又讹言难信,传闻多失,至如曾参杀人,不疑盗嫂,翟义不死,诸葛犹存,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傥无明白,其谁曰然?故蜀相薨于渭滨,《晋书》称呕血而死;魏君崩于马圈,《齐史》云中矢而亡;沈炯骂书,河北以为王伟;魏收草檄,关西谓之邢邵。夫同说一事,而分为两家,盖言之者彼此有殊,故书之者是非无定。

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泾渭一乱,莫之能辨。而后来穿凿,喜出异同,不凭国史,别讯流俗。及其记事也,则有师旷将轩辕并世,公明与方朔同时;尧有八眉,夔唯一足;乌白马角,救燕丹而免祸;犬吠鸡鸣,逐刘安以高蹈。此之乖滥,往往有旃。

故作者恶道听涂说之违理,街谈巷议之损实。观夫子长之撰《史记》也,殷、周已往,采彼家人;安国之述《阳秋》也,梁、益旧事,访诸故老。夫以刍荛鄙说,刊为竹帛正言,而辄欲与《五经》方驾,《三志》竞爽,斯亦难矣。呜呼!逝者不作,冥漠九泉;毁誉所加,远诬千载。异辞疑事,学者宜善思之。

杀青  《后汉书 ·吴祐传 》:父恢 ,为南海太守 ,欲杀青简以写经书 。《注 》:以火炙简 ,令汗 ,去其青 ,易书 ,复不蠹 ,谓之 “杀青 ”,亦曰 “汗简 ”。

禹生启石  《路史 ·余论 》:夏后氏生 ,而母化为石 ,说见 《世纪 》。盖原禹母获月精石 ,吞之而生禹也 。《淮南 ·修务 》云 :禹生于石 。而今登封庙有一石 ,号 “启母石 ”。汉元封元年 ,武帝幸缑氏 ,制曰 :朕至中岳 ,见启母石 。云化石启生 ,地在嵩北 。

伊产空桑  《列子 ·天瑞 》:后稷生乎巨迹 ,伊尹生乎空桑 。《吕览 ·本味 》:有侁氏女得婴儿于空桑 ,察其所以 ,曰 :其母居伊水之上 ,孕 ,梦神告曰 :臼若水出 ,而东走 。明日 ,视臼出水 ,东走十里 ,顾其邑尽为水 ,身因化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

海客  《博物志 》:天河与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 ,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 ,不失期 。此人乘槎而去 ,至一处 ,屋舍甚严 ,遥望宫中多织妇 ,见一丈夫 ,牵牛渚次饮之 。后至蜀 ,问严君平 。曰 :某年月日 ,有客星犯牵牛宿也 。

姮娥  《后汉书 ·天文志 》注 :张衡 《灵宪 》曰 :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之以奔月 。将往 ,枚筮之 ,曰 :翩翩归妹 ,独将西行 。毋惊毋恐 ,后其大昌 。遂托身于月 ,是为蟾蠩 。

王乔  《后汉书 ·方术传 》:王乔 ,显宗时为叶令 ,每月朔望 ,自县诣台朝 。帝怪其来数 ,密令太史伺望 。言其临至 ,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 。于是举罗张之 ,但得一双舄 。召尚方诊视 ,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

左慈  《后汉书 ·方术传 》:左慈 ,字元放 ,少有神道 。曹操欲收杀之 ,慈却入壁中 ,霍然不知所在 。后又逢慈于阳城山头 ,因复逐之 ,入走羊群 。操乃令就羊中告之曰 :不复相杀 ,欲试君术耳 。忽有一老羝 ,屈前两膝 ,人立而言 ,曰 :遽如许 。即竞往赴之 ,而群羊数百 ,皆变为羝 ,并屈前膝人立 ,云 :遽如许 。

马叡  原注 :王劭曰 :沈约 《晋书 》造奇说云 ,琅琊国姓牛者 ,与夏侯妃私通 ,生中宗 ,因远叙宣帝 ,以毒酒杀牛金 ,符证其状 。收承此言 ,乃云 :司马叡 ,晋将牛金子也 。宋孝王曰 :收以睿为金子 ,计其年 ,全不相干 。案 :前史尚如此误 ,况后史编录者耶 ?

刘骏  原注 :沈约 《宋书 》曰 :孝武于路太后处寝息 ,时人多有异议 。《魏书 》因云骏烝其母路氏 ,丑声播于瓯 、越也 。

非圣不观  《汉书 ·扬雄传 》:雄自有大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 。按 :语本 《法言 》。

干 、邓  干宝 、邓粲 。

王 、虞  王隐 、虞预 。

《皇览 》 《魏志 ·刘劭传 》:劭 ,字孔才 。黄初中 ,为散骑侍郎 ,受诏集 《五经 》群书 ,以类相从 ,作 《皇览 》。旧注 :《魏略 》云 :常侍王象 ,受诏撰 《皇览 》,藏于秘府 ,合四十余部 ,部有数十卷 。

《遍略 》 《梁书 ·文学传 》:何思澄 ,字元静 。天监十五年举学士 ,入华林 ,撰 《遍略 》,徐勉举思澄等五人应选 。又 《顾杳传 》:徐勉举杳及顾协等五人撰 《遍略 》。又 《钟嵘传 》:弟屿亦预 。按 :诸传错举 ,止及四人 ,其一人无考 。《南史 ·刘峻传 》:梁安成王给其书籍 ,使撰 《类苑 》一百二十卷 。帝命诸学士撰 《华林遍略 》以高之 。旧注 :《遍略 》七百卷 。

五俊  《晋书 ·薛兼传 》:兼 ,字令长 ,丹阳人 。清素有器宇 ,少与同郡纪瞻 、广陵闵鸿 、吴郡顾荣 、会稽贺循齐名 ,号为 “五俊 ”。初入洛 ,司空张华见而奇之 ,曰 :皆南金也 。

八龙  《后汉书 ·荀淑传 》:淑 ,字贵和 ,颍川人 。有子八人 :俭 、绲 、靖 、焘 、汪 、爽 、肃 、旉 ,并有名称 ,时人谓之 “八龙 ”,颍阴令苑康改其里 ,曰 :高阳里 。

曾参杀人  《战国策 》:秦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人告曾子母 ,母织自若 。有顷又告 ,尚织自若 。顷之又告 ,母惧 ,投杼而走 。

不疑盗嫂  《汉书 ·直不疑传 》:人或毁不疑 ,曰 :不疑状貌甚美 ,然毋奈其善盗嫂何也 ?不疑闻 ,曰 :我乃无兄 。然终不自明也 。

翟义不死  《汉书 ·翟方进传 》:少子义 ,字文仲 ,为东郡守 。王莽居摄 ,义移檄讨莽 ,军破而亡 。《后汉书 ·王昌传 》:昌 ,一名郎 。莽篡位 ,郎诈称成帝子 ,檄州郡曰 :天命佑汉 ,使东郡太守翟义 ,拥兵征讨 。郎以百姓思汉 ,多言翟义不死 ,故诈称之 。

诸葛犹存  《蜀志 ·魏延传 》:亮出北谷口 ,病 。延密与杨仪 、姜维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 。亮适卒 ,秘不发丧 。《亮传 》注 :杨仪等整军而出 ,宣王追焉 。姜维令反旗鸣鼓 。宣王退 ,不敢逼 。百姓为之谚曰 :死诸葛走生仲达 。宣王曰 :吾能料生 ,不便料死也 。

呕血  《蜀志 ·诸葛传 》注 :《魏书 》曰 :亮粮尽势穷 ,忧恚呕血 。一夕烧营遁走 ,入谷道 ,发病卒 。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 ,魏人蹑迹 ,胜负之形 ,未可测量 。而云呕血 ,盖用亮亡而自夸大也 。夫以孔明之略 ,岂为仲达呕血乎 ?

马圈  《魏书 ·高祖纪 》:萧宝卷遣太尉陈显达寇荆州 ,攻陷马圈戍 。车驾南伐 ,至马圈 ,破之 。帝疾甚 ,北次谷塘 ,崩于行宫 。按 :今萧子显 《齐书 》无中矢之文 。宝卷 ,齐废帝东昏讳也 。

沈炯骂书  按 :《陈书 ·沈炯传 》:炯 ,武康人 。梁侯景之难 ,王僧辩购得炯 。羽檄军书 ,皆出于炯 。《梁书 ·侯景传 》:景围守宫阙 ,抗表言陛下贪臣汝 、颖 ,绝好河北 ,檄詈高澄 。《南史 ·贼臣传 》:王伟 ,魏行台郎 。高澄以书招景 ,伟为景报书 。澄问谁作 ,左右称是伟文 。据此 ,则炯为僧辩檄 ,乃檄侯景 ,非檄河北也 。梁武詈澄 ,是受愚于景 ,决不假手于伟也 。至北人之称伟文 ,本是伟作 ,非炯作也 。《史通 》似误 。

魏收草檄  按 :《北史 ·魏收传 》:侯景叛入梁 ,文襄令收为檄 ,五十余纸 ,不日而就 。《周书 ·独孤信传 》:东魏侯景之南奔也 ,魏收为檄梁文 ,矫称无关西之忧 ,欲以威梁也 。《北史 ·邢邵传 》:邵 ,字子才 ,人称北间第一才子 。巨鹿魏收 ,年事在后 ,称邢 、魏焉 。历考魏 、齐 、周诸史 ,其言草檄及收 、邵并称处 ,大略如此 ,皆无收檄邵作 ,出自关西人语之文 。《史通 》或别有据耶 ?

师旷 、轩辕并世  《列子 ·汤问 》:焦螟集于蚊睫 ,师旷俯耳 ,弗闻其声 。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 ,砰然闻之若雷霆 。《齐民要术 》:师旷占曰 :黄帝问曰 :吾欲占药善一心可知否 ?对曰 :岁欲雨 ,雨草先生 ,藕 ;欲旱 ,旱草先生 ,蒺藜 ;欲荒 ,荒草先生 ,蓬 ;欲病 ,病草先生 ,艾 。《史记 》:黄帝 ,少典之子 ,名轩辕 。

公明 、方朔同时  公明 ,魏管辂字 。其语未详 。

尧八眉  《淮南 ·修务训 》:尧眉八采 。高诱 《注 》:尧母庆都出观于河 ,有赤龙负图而至 ,奄然阴云 ,尧生 ,眉有八采之色 。《尚书大传 》:尧八眉 ,舜四瞳子 。

夔一足  王 《训故 》:《韩子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 ,信乎 ?曰 :夔无他异 ,独通于声 。尧曰 :夔而一足矣 。使为乐正 ,非一足也 。按 :此事所见非一 ,《吕氏春秋 》《风俗通 》皆有之 。

乌白马角  语见 《史记 ·刺客传赞 》。《博物志 》:燕丹质于秦 ,欲归 。秦王谬言曰 :乌头白 ,马生角 ,乃可 。丹仰而叹 ,乌即头白 ;俯而嗟 ,马亦生角 。秦王不得已而遣之 。

犬吠鸡鸣  葛洪 《神仙传 》:汉淮南王刘安者 ,高帝之孙也 。好儒学方术 ,有八公诣门 ,皆须眉皓白 ,门吏白王 ,八公皆变为童子 。王迎 ,烧百和香 ,八童子复为老人 ,授王丹经 。药成 ,雷被 、伍被共诬安谋反 。八公谓安曰 :可以去矣 。安登山 ,白日升天 。人传去时余药器 ,鸡犬舐啄之 ,尽得升天 。故鸡鸣天上 ,犬吠云中也 。

载文

(眉批:其言明切,深中文弊。)

夫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乎国风,以察兴亡。是知文之为用,远矣大矣。若乃宣、僖善政,其美载于周诗;怀、襄不道,其恶存乎楚赋。读者不以吉甫、奚斯为谄,屈平、宋玉为谤者,何也?盖不虚美、不隐恶故也。是则文之将 史 ,其流一焉 ,固可以方驾南 、董 ,俱称良直者矣 。(眉批:古人之文,原不苟作。)

爰洎中叶,文体大变。树理者多以诡妄为本,饰辞者务以淫丽为宗。譬如女工之有绮縠,音乐之有郑、卫。盖语曰:不作无益害有益。至如史氏所书 ,固 当以正为主 。是以虞帝思理 ,夏后失御 ,《尚书 》载其元首 、禽荒之歌 ;郑庄至 孝 ,晋献不明 ,《春秋 》录其大隧 、狐裘之什 。其理谠而切 ,其文简而要 ,足以惩 恶劝善 ,观风察俗者矣 。若马卿之 《子虚 》《上林 》,扬雄之 《甘泉 》《羽猎 》,班 固 《两都 》,马融 《广成 》,喻过其体 ,词没其义 ,繁华而失实 ,流宕而忘返 ,无裨 劝奖 ,有长奸诈 。而前后 《史 》《汉 》皆书诸列传 ,不其谬乎 !(眉批:持论甚正, 《史》《汉》所录诸赋,实非史体,不得以马、班之故,曲为之词。)

且汉代词赋,虽云虚矫,自余它文,大抵犹实。至于魏、晋已下,则讹谬雷同。榷而论之,其失有五:一曰虚设,二曰厚颜,三曰假手,四曰自戾,五曰一概。

何者?昔大道为公,以能而授,故尧咨尔舜,舜以命禹。自曹、马已降,其取之也则不然。若乃上出禅书,下陈让表,其间劝进殷勤,敦谕重沓,迹实同于莽、卓,言乃类于虞、夏。且始自纳陛,迄于登坛。彤弓卢矢,新君膺九命之锡;白马侯服,旧主蒙三恪之礼。徒有其文,竟无其事。此所谓虚设也。

古者两军为敌,二国争雄,自相称述,言无所隐。何者?国之得丧,如日月之蚀焉,非由饰辞矫说所能掩蔽也。逮于近古则不然。曹公叹蜀主之英略,曰“刘备吾俦”;周帝美齐宣之强盛,云“高欢不死”。或移都以避其锋,或斫冰以防其渡。及其申诰誓,降移檄,便称其智昏菽麦,识昧玄黄,列宅建都若鹪鹩之巢苇,临戎贾勇犹螳螂之拒辙。此所谓厚颜也。

古者国有诏命,皆人主所为。故汉光武时,第五伦为督铸钱掾,见诏书而叹曰“此圣主也,一见决矣”。至于近古则不然。凡有诏敕,皆责成群下,但使朝多文士,国富辞人,肆其笔端,何事不录。是以每发玺诰,下纶言,申恻隐之渥恩,叙忧勤之至意。其君虽有反道败德,唯顽与暴。观其政令,则辛、癸不如;读其诏诰,则勋、华再出。此所谓假手也。

盖天子无戏言,苟言之有失,则取尤天下。故汉光武谓庞萌“可以托六尺之孤”,及闻其叛也,乃谢百官曰:“诸君得无笑朕乎?”是知褒贬之言,哲王所慎。(眉批:此又不一概而论,亦有不妨并存者。) 至于近古则不然。凡百具寮,王公卿士,始有褒崇,则谓其珪璋特达,善无可加;旋有贬黜,则比诸斗筲下才,罪不容责。夫同为一士之行,同取一君之言,愚智生于倏忽,是非变于俄顷,帝心不一,皇鉴无恒。此所谓自戾也。

夫国有否泰,世有污隆,作者形言,本无定准。故观“猗与”之颂,而验有殷方兴;睹《鱼藻》之刺,而知宗周将殒。至于近代则不然。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国止方隅,而言并吞六合;福不盈眦,而称感致百灵。虽人事屡改,而文理无易,故善之与恶,其说不殊,欲令观者,畴为准的?此所谓一概也。

于是考兹五失,以寻文义,虽事皆形似,而言必凭虚。夫镂冰为璧,不可得而用也;画地为饼,不可得而食也。是以行之于世,则上下相蒙;传之于后,则示人不信。而世之作者,恒不之察,聚彼虚说,编而次之,创自起居,成于国史;连章疏录,一字无废,非复史书 ,更成文集 。(眉批:八字确当。)

若乃历选众作,求其秽累,王沈、鱼豢,是其甚焉;裴子野、何之元,抑其次也。陈寿、干宝,颇从简约,犹时载浮讹,罔尽机要。唯王邵撰《齐》《隋》二史,其所取也,文皆诣实,理多可信,至于悠悠饰词,皆不之取。此实得去邪从正之理,捐华摭实之义也。

盖山有木,工则度之。况举世文章,岂无其选,但苦作者书之不读耳。至如诗有韦孟《讽谏》,赋有赵壹《嫉邪》,篇则贾谊《过秦》,论则班彪《王命》,张华述箴于女史,张载题铭于剑阁,(眉批:《剑阁铭》《嫉邪赋》俱可以不载全文。) 诸葛表主以出师,王昶书字以教子,刘向、谷永之上疏,晁错、李固之对策,荀伯子之弹文,山巨源之启事,此皆言成轨则,为世龟镜。求诸历代,往往而有。苟书之竹帛,持以不刊,则其文可与三代同风,其事可与《五经》齐列。古犹今也,何远近之有哉?

昔夫子修《春秋》,别是非,申黜陟,而贼臣逆子惧。凡今之为史而载文也,苟能拨浮华,采贞实,亦可使夫雕虫小技者,闻义而知徙矣。此乃禁淫之堤防,持雅之管辖,凡为载削者,可不务乎?

绮縠 、郑卫  王 《训故 》:汉宣帝曰 :辞赋 ,大者与古诗同义 ,小者辨丽可喜 。辟如女工有绮縠 ,音乐有郑 、卫 。

《两都 》 《后汉书 ·班固传 》:建初中 ,京师修宫室 ,而关中耆老犹望西顾 。固感前世文辞讽劝 ,乃上 《两都赋 》,盛称洛邑制度 ,以折西宾之论 。

《广成 》 《后汉书 ·马融传 》:融 ,字季长 。邓太后临朝 ,世士以为文德可兴 ,武功宜废 。马融以为文 、武之道 ,圣贤不坠 ,五材之用 ,无或可废 ,上 《广成颂 》以讽谏 。《注 》:广成 ,苑名 。

刘备吾俦  《魏志 ·武纪 》注 :《山阳公载记 》曰 :曹公船舰为备所烧 ,引军从华容道步归 ,死者甚众 。既而出 ,谓诸将曰 :刘备吾俦也 。但得计少晚 ,向使早放火 ,吾徒无类矣 。

高欢不死  《北齐书 ·文宣纪 》:周文帝率众出陕城 ,分骑北渡至建州 。帝亲戎出 。周文帝闻帝军容严盛 ,叹曰 :高欢不死矣 。遂退师 。

移都  《蜀志 ·关羽传 》:羽攻曹仁于樊 ,威震华夏 ,曹公议徙都许 ,以避其锐 。

斫冰  《北史 ·齐文宣纪 》:周人常惧齐兵西渡 ,恒以冬月中河椎冰 。

智昏菽麦  曹魏檄吴文 :孙权小子 ,未辨菽麦 。按 :语本 《左氏 》,谓晋悼公兄 。刘则借曹之诮吴以例诮蜀也 。再按 :“识昧玄黄 ”,定是宇文诮高语 ,未睹其文 ,俟补 。

第五伦  《后汉书 ·第五伦传 》:伦 ,字伯鱼 ,为督铸钱掾 ,领长安市 ,每读诏书 ,常叹息曰 :此圣主也 ,一见决矣 。

庞萌  《后汉书 ·刘永传 》:庞萌为人逊顺 ,甚见信爱 。帝尝称曰 :可以托六尺之孤 ,寄百里之命者 ,庞萌是也 。拜平狄将军 。击董宪而萌反 ,帝大怒 ,与诸众书曰 :吾尝以庞萌社稷之臣 ,将军得无笑其言乎 ?

猗与  《商颂 》首篇 。《诗小序 》:《那 》,祀成汤也 。

《鱼藻 》 《诗小序 》:《鱼藻 》,刺幽王也 。言万物失其性 ,王居镐京 ,将不能以自乐 ,故君子思古之武王焉 。

起居  荀悦 《申鉴 》:先帝故事 ,有起居注 ,动静之节必书焉 。《书录解题 》:起居注 ,自汉明德皇后始 ,汉 、魏以来因之 。

《讽谏 》 《汉书 ·韦贤传 》:贤 ,邹人也 。其先韦孟 ,家本彭城 ,为楚元王傅 。及孙王戊 ,荒淫不遵法 ,孟作诗讽谏 。

《嫉邪 》 《后汉书 ·文苑传 》:赵壹 ,字元叔 ,作 《刺世疾邪赋 》,上计到京师 ,司徒袁逢受计 ,执其手 ,延至上坐 ,谓坐中曰 :此人汉阳赵元叔也 ,吾请为诸君分坐 。

《过秦 》 按 :《汉书 ·贾谊传 》不载 《过秦论 》,于 《陈胜 、项籍传赞 》取 《史记 》褚少孙所述之文录之 ,止三篇之一 。

《王命 》 《汉书 ·叙传 》:彪遭王莽败 ,光武即位于冀州 。时隗嚣据陇 ,辑英俊 。嚣曰 :往者周亡 ,战国并争 ,天下分裂 ,抑者纵横之事复起于今乎 ?彪愍狂狡之不息 ,乃著 《王命论 》,以救时难 。

张华箴  《晋书 ·张华传 》:华惧后族之盛 ,作 《女史箴 》以讽 。按 :今 《晋书 》本传不载 。《文选 》注引曹嘉之 《晋纪 》为征 ,盖曹 《纪 》载之也 。

张载铭  《文选 》注 :臧荣绪 《晋书 》曰 :张载父收 ,为蜀郡太守 ,载随父入蜀 ,作 《剑阁铭 》。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 ,乃表上其文 。世祖遣使镌石记焉 。按 :载 ,字孟阳 ,铭见 《晋书 》本传 。

诸葛表  按 :《蜀志 》:建兴五年 ,亮率诸军北驻汉中 ,临发上疏 ,即此表也 。又六年裴 《注 》:《汉晋春秋 》曰 :亮闻魏兵东下 ,关中虚弱 ,十一月上言云云 ,于是有散关之役 。此表 《亮集 》所无 ,出张俨 《默记 》。

王昶诫  《魏志 ·王昶传 》:昶 ,字文舒 ,为兄子及子作名字 ,皆依谦实 。兄子默 ,字处静 ;沈 ,字处道 。其子浑 ,字玄冲 ;深 ,字道冲 。遂书戒之曰 :欲使汝曹遵儒者之教 ,履道家之言 ,顾名思义 ,不敢违越也 。谚曰 :救寒莫如重裘 ,止谤莫如自修 。斯言信矣 。

刘 、谷 、晁 、李  刘向 、谷永 、晁错 ,并见 《二体 》篇 。《后汉书 ·李固传 》:固 ,字子坚 。阳嘉二年 ,有地动 、山崩 、火灾之异 ,公卿举固对策 。晁又特问当世之敝 ,为政所宜 。固对云云 。

荀伯子  《宋书 ·荀伯子传 》:伯子官御史中丞 ,莅职勤恪 ,有匪躬之称 。立朝正色 ,外内惮之 。凡所奏劾 ,莫不深相诃毁 ,或延及祖祢 ,示其切直 。

山巨源  《晋书 ·山涛传 》:涛 ,字巨源 。武帝受禅 ,为吏部尚书 ,前后选举 ,并得其才 。所奏甄拔人物 ,各为题目 ,时称 《山公启事 》。

补注

(眉批:此篇乃史家之细务,宜退在诸篇之后,在此处叙次,不伦。)

昔《诗》《书》既成,而毛、孔立传。传之时义,以训诂为主,亦犹《春秋》之传,配经而行也。降及中古,始名传曰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进此二名,其归一揆。如韩、戴、服、郑,钻仰六经;裴、李、应、晋,训解三史,开导后学,发明先义,古今传授,是曰儒宗。

既而史传小书,人物杂记,(眉批:班志已有自注。) 若挚虞之《三辅决录》,陈寿之《季汉辅臣》,周处之《阳羡风土》,常璩之《华阳士女》,文言美辞列于章句,委曲叙事存于细书。此之注释,异夫儒士者矣。

次有好事之子,思广异闻,而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庶凭骥尾,千里绝群,遂乃掇众史之异辞,补前书之所阙。若裴松之《三国志》,陆澄、刘昭《两汉书》,刘彤《晋纪》,刘孝标《世说》之类是也。

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吝,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劭《齐志》之类是也。(眉批:此条亦是 自注,宜在裴、陆等一条之前。)

榷其得失,求其利害,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眉批:裴注未可深抑,其中有两说并存无他证可以刊定者,亦有不得不细为驳诘者。) 陆澄所注班史,多引司马迁之书,若此缺一言,彼增半句,皆采摘成注,标为异说,有昏耳目,难为披览。窃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而刘昭采其所捐,以为补注,言尽非要,事皆不急。譬夫人有吐果之核,弃药之滓,而愚者乃重加捃拾,洁以登荐,持此为工,多见其无识也。孝标善于攻缪,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嗟乎 !以峻之才识 ,足堪远大 ,而不能探赜彪 、峤 ,网罗班 、马 ,方复留情于委巷小说 ,锐思于流俗短 书 。可谓劳而无功 ,费而无当者矣 。自兹已降,其失逾甚。若萧、羊之琐杂,王、宋之鄙碎,言殊拣金,事比鸡肋,异体同病,焉可胜言。大抵撰史加注者,或因人成事,或自我作故,记录无限,规检不存,难以成一家之格言,千载之楷则。凡诸作者,可不详之。

至若郑玄、王肃,述五经而各异;何休、马融,论三传而竞爽。欲加商榷,其流实繁。斯则义涉儒家,言非史氏,今并不书于此焉。

韩 、戴 、服 、郑  《汉书 ·儒林传 》:韩婴 ,燕人 ,推诗人之意 ,作内 、外 《传 》数万言 。又 :《后苍曲台记 》,授梁戴德延君 、戴圣次君 ,德号大戴 ,圣号小戴 ,以博士论石渠 。《后汉书 ·儒林传 》:服虔 ,字子慎 ,荥阳人 。著 《春秋左传解 》,又以 《左传 》驳何休之所驳 。《郑玄传 》:玄 ,字康成 ,高密人 。所注 《易 》《书 》《诗 》《仪礼 》《礼记 》《论语 》《孝经 》《尚书大传 》,又著 《礼禘祫义 》《六艺论 》《毛诗谱 》,凡百余万言 。郑兴父子传 :兴 ,字少赣 ,开封人 。少学 《公羊 》,尤明 《左氏 》《周官 》,自杜林 、桓谭 、卫宏之属 ,莫不斟酌焉 。子众 ,字仲师 ,从父受 《左氏春秋 》,作 《难记条例 》,兼通 《易 》《传 》,为大司农 ,作 《春秋删 》十九篇 。

裴 、李 、应 、晋  裴骃 《史记集解叙注 》:《索隐 》曰 :骃 ,字龙驹 ,宋兵曹参军 。《正义 》曰 :骃采经史及众书之目而注 《史记 》。颜师古 《汉书注 ·叙例 》:李斐 ,不详所出 。李奇 ,南阳人 。应劭 ,后汉太山太守 。晋灼 ,河南人 ,晋尚书郎 。

挚虞 《三辅 》 《后汉书 ·赵岐传 》:岐 ,字邠卿 ,拜太常 ,著 《三辅决录 》。《晋书 ·挚虞传 》:虞 ,字仲洽 ,官太子舍人 。撰 《族姓昭穆 》十卷 。按 :《三辅决录注 》未闻 。

陈寿 《季汉 》 《蜀志 ·杨戏传 》:戏著 《季汉辅臣赞 》,其所颂述 ,今多载于 《蜀书 》。其赞而不作传者 ,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 。

周处 《风土 》 《晋书 ·周处传 》:处 ,字子隐 ,阳羡人 。以身殉国 ,赠平西将军 。著 《默语 》及 《风土记 》,并撰集 《吴书 》。《隋书 ·经籍志 》:《风土记 》三卷 。

常璩 《华阳 》 吕大防 《华阳国志引 》:晋常璩作 《华阳国志 》,自先汉至晋初 ,逾四百岁 ,士女可书者四百人 。《晋书 ·常璩传 》:璩 ,字道将 ,散骑常侍 。按 :周 、常二书注 ,皆无考 。

松之 《三国 》 《宋书 ·裴松之传 》:松之 ,字世期 ,中书侍郎 。上使注陈寿 《三国志 》。松之 《表 》:窃惟缋事以众色成文 ,蜜蜂以兼采为味 ,臣实顽乏 ,顾惭二物 。按 :世期 ,《史通 》作 “少期 ”。北平本云 :避唐讳也 。

陆澄  《南齐书 ·陆澄传 》:澄 ,字彦深 。《隋书 ·经籍志 》:《汉书注 》一卷 ,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

刘昭 、刘彤  《南史 ·文学传 》:刘昭 ,字宣卿 ,临川王记室 。初 ,昭伯父彤集众家 《晋书 》,注干宝 《晋纪 》为四十卷 。至昭 ,集 《后汉 》同异 ,以注范晔 《后汉书 》,世称博悉 ,一百八十卷 。

孝标 《世说 》 《世说 》见 《六家 》。《梁书 ·文学传 》:刘峻 ,字孝标 。荆州户曹参军 。高祖招文学之士 ,峻不能随众沉浮 ,故不任用 。《纬略 》:孝标注此书 ,引援汉 、魏诸史 ,如晋氏一代 ,凡一百六十六家 ,皆出于正史之外 。

萧大圜  《周书 ·萧大圜传 》:大圜 ,字仁显 ,梁简文帝子 。客长安 ,太祖开麟趾殿 ,招集学士 ,大圜预焉 。《隋书 ·经籍志 》:《淮海乱离志 》四卷 ,萧世怡撰 ,叙侯景之乱 。按 :新旧 《唐志 》并作萧大圜撰 ,世怡岂即其人欤 ?本传缺录其书 ,而志亦不言有注 。

羊衒之  《郡斋读书志 》:《洛阳伽蓝记 》三卷 ,元魏羊衒之撰 。其自序云 :余才非著述 ,多有遗漏 ,后之君子 ,详其阙焉 。并不言记内有注 。

何休  《后汉书 ·儒林传 》:何休 ,字邵公 ,任城人 。精研 《六经 》,作 《春秋公羊解诂 》。

马融  《后汉书 ·马融传 》:拜议郎 ,著 《三传异同说 》,注 《孝经 》《论语 》《易 》《诗 》《三礼 》《尚书 》。融为梁冀草奏李固 ,颇为正直所羞 。

因习

盖闻三王各异礼,五帝不同乐,故传称因俗,《易》贵随时。况史书者,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此所谓胶柱而调瑟,刻船以求剑也。

古者诸侯曰薨,卿大夫曰卒。故《左氏传》称楚邓曼曰:“王薨于行,国之福也。”又郑子产曰:文、襄之伯,君薨,大夫吊。即其证也。(眉批:此是小节,然指出亦是不合古礼处。) 案:夫子修《春秋》,实用斯义。而诸国皆卒,鲁独称薨者,此略外别内之旨也 。马迁《史记》西伯已下,与诸列国王侯,凡有薨者,同加卒称,此岂略外别内邪?何贬薨而书卒也?

盖著鲁史者 ,不谓其邦为鲁国 ;撰周书者 ,不呼其上曰周王 。如《史记》者,事总古今,势无主客,故言及汉祖,多为汉王,斯亦未为累也。班氏既分裂 《史记 》,定名 《汉书 》,至于述高祖为公 、王之时 ,皆不除沛 、汉之字 。凡有异方 降款者 ,以归汉为文 。肇自班 《书 》,首为此失 ;迄于仲豫 ,仍踵厥非 。积习相 传 ,曾无先觉者矣 。

又《史记·陈涉世家》,称其子孙至今血食。《汉书》复有《涉传》,乃具载 迁文 。案 :迁之言今 ,实孝武之世也 ;固之言今 ,当孝明之世也 。事出百年 ,语 同一理 。即如是 ,岂陈氏苗裔祚流东京者乎 ?斯必不然。《汉书》又云:“严君平既卒,蜀人至今称之。”皇甫谧全录斯语,载于《高士传》。夫孟坚 、士安 ,年 代悬隔 ,“至今 ”之说 ,岂可同云 ?夫班之习马,其非既如彼;谧之承固,其失又如此。迷而不悟,奚其甚乎?

何法盛《中兴书·刘隗录》,称其议狱事具《刑法志》,依检志内,了无其说。既而臧氏《晋书》、梁朝《通史》,于大连之传,并有斯言,志亦无文,传仍虚述。此又不精之咎,同于玄晏也。

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疾彼群雄,称为“僭盗”。故阮氏《七录》,以田、范、裴、段诸记,刘、石、苻、姚等书,别创一名,题为“伪史”。及隋氏受命,海内为家,国靡爱憎,人无彼我,而世有撰《隋书·经籍志》者,其流别群书,还依阮《录》。案:国之有伪,其来尚矣。孙权建鼎峙之业,萧詧为附庸之主,虞裁《江表传》,蔡述《后梁史》。自可类聚相从,合成一部,何止取东晋一世十有六家而已乎?

夫王室将崩,霸图云构,必有忠臣义士,捐生殉节。若乃韦、耿谋诛曹武,钦、诞问罪马文,而魏、晋史臣,书之曰贼。此乃迫于当世 ,难以直言 。至如荀 济 、元瑾兰摧于孝靖之末 ,王谦 、尉迥玉折于宇文之季 ,而李刊齐史 ,颜述隋篇 ,时无逼畏 ,事须矫枉 ,而皆仍旧不改 ,谓数君为叛逆 。书事如此 ,褒贬何施 ?

凡为史者,苟能识事详审,措辞精密,举一隅以三隅反,斯庶几可以无大过矣。

刘隗  《晋书 》:隗 ,字大连 。避乱渡江 ,元帝以为从事中郎 。迁丞相司直 ,委以刑宪 。按 :今 《晋书 》议狱事 ,收入本传 ,窜去 “具刑法志 ”一语 ,不袭臧 《书 》《通史 》之误矣 。

田 、范 、裴 、段  《隋书 ·经籍志 》:《赵书 》十卷 ,一曰 《二石集 》,伪燕太傅田融撰 。《燕书 》二十卷 ,伪燕尚书范亨撰 。《秦记 》十卷 ,宋殿中将军裴景仁撰 。《凉记 》十卷 ,伪凉著作郎段龟龙撰 。

刘 、石 、苻 、姚  前赵起刘渊 ,后赵起石勒 ;前秦起苻坚 ,后秦起姚弋仲 。按 :田 、范句错举十六国书 ,刘 、石句错举十六国姓 ,总统之词也 。并详 《外篇 ·正史 》篇 。

江表  《晋书 ·虞溥传 》:溥 ,字允源 ,鄱阳内史 ,撰 《江表传 》。

后梁  《唐书 ·蔡允恭传 》:允恭仕隋 ,为起居舍人 ,著 《后梁春秋 》十卷 。按 :后梁 ,萧詧也 。见 《世家 》篇 。

韦 、耿  《后汉书 ·献帝纪 》:建安二十三年 ,少府耿纪 、丞相司直韦晃 ,起兵诛曹操 ,不克 ,夷三族 。《魏志 ·武帝纪 》:汉太医令吉 ,本与少府耿纪 、司直韦晃等反 ,攻许 ,烧丞相长史王必营 ,必与严匡讨斩之 。

钦 、诞  《魏志 ·毌丘俭传 》:扬州刺史前将军文钦与俭矫太后诏 ,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 ,举兵反 。大将军统兵讨破之 。钦亡入吴 ,吴以钦为镇北将军 。又 《诸葛诞传 》:诞 ,字公休 ,景王东征 ,使诞督军向寿春 。钦之破也 ,诞累见夷灭 ,惧不自安 ,遂反 。吴人与文钦来应 。大将军司马文王讨之 。钦与诞有隙 ,诞杀钦 。大将军乃自临围 ,击斩诞 。诞麾下不降 ,皆曰 :为诸葛公死 ,不恨 。

荀济 、元瑾  《齐书 ·文襄纪 》:尚书祠部郎中元瑾 ,与梁降人荀济及淮南王宣洪等谋害文襄 ,事发 ,伏诛 。又 《荀济传 》:济 ,字子通 ,及见执 ,杨愔谓曰 :迟暮何为然 ?济曰 :叱叱气耳 。

王谦 、尉迥  《隋书 ·高祖纪 》:相州总管尉迟迥 ,自以重臣宿将 ,志不能平 ,遂举兵东夏 。高祖命韦孝宽讨 。破迥 ,传首阙下 。初 ,迥之乱也 ,上柱国王谦为益州总管 ,见幼主在位 ,政由高祖 ,遂起巴蜀之众 ,以匡复为辞 ,进屯剑阁 ,陷始州 。命梁睿讨平之 。按 :《周书 》:王谦 ,字敕万 。尉迟迥 ,字薄居罗 。又按 :师古叙谦 、迥事 ,在本传殊得体 。但于他臣 ,如 《高颎 》《王述 》《李德林 》《梁士彦 》等传 ,每及此二人 ,皆书 “贼 ”书 “逆 ”,曰 “王谦作乱 ”,曰 “尉迟迥反 ”,不一而足 ,宜 《史通 》摘之 。

邑里

(眉批:子玄此论甚伟,而《唐书》犹称族望,何也?岂旧史已混其籍,无可遍考,故姑从 旧耶?)

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虽氏族可验,而邑里难详。逮太史公始革兹体,凡有列传,先述本居。至于国有弛张,乡有并省,随时而载,用明审实。案:夏 侯孝若撰 《东方朔赞 》云 :“朔 ,字曼倩 ,平原厌次人 。魏建安中 ,分厌次为乐陵 郡 ,故又为郡人焉 。”夫以身没之后 ,地名改易 ,犹复追书其事 ,以示后来 。则知 身生之前 ,故宜详录者矣 。

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由是斗牛之野,郡有青、徐;吴、越之乡,州编冀、豫。欲使南北不乱,淄、渑可分,得乎?系虚名于本土者,虽百代无易。(眉批:“系虚”二句当在“欲使”二句之上。) 既而天长地久,文轨大同。州郡则废置无恒,名目则古今各异。而作者为人立传,每云某所人也,其地皆取旧号,施之于今。欲求实录,不亦难乎!

且人无定质,因地而化。故生于荆者,言皆成楚;居于晋者,齿便从黄。涉魏而东,已经七叶;历江而北,非唯一世。而犹以本国为是,此乡为非。是则孔 父里于昌平 ,阴氏家于新野 ,而系纂微子 ,源承管仲 ,乃为齐 、宋之人 ,非关鲁 、邓之士 。求诸自古 ,其义无闻 。

且自世重高门,人轻寒族,竟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远之寻郑玄,先云汝南应劭;文举之对曹操,自谓鲁国孔融是也。爰及近古,其言多伪。至于碑颂所勒,茅土定名,虚引他邦,冒为己邑。若乃称袁则饰之陈郡,言杜则系之京邑,姓卯金者咸曰彭城,氏禾女者皆云巨鹿。在诸史传,多与同风。此乃寻流俗之常谈,忘著书之旧体矣。

又近世有班秩不著者,始以州壤自标,若楚国龚遂、渔阳赵壹是也。至于名位既隆,则不从此列,若萧何、邓禹、贾谊、董仲舒是也。观《周》《隋》二史,每述王、庾诸事,高、杨数公,必云琅琊王褒,新野庾信,弘农杨素,渤海高颎,以此成言,岂曰省文?从而可知也。

凡此诸失,皆由积习相传,浸以成俗,迷而不返。盖语曰:“难与虑始,可与乐成。”夫以千载遵行,持为故事,而一朝纠正,必惊愚俗。此庄生所谓“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斯言已得之矣。庶知音君子,详其得失者焉。

江左侨立  《晋书 ·地理志 》:晋都河南 ,仍魏名为司州 。元帝渡江 ,侨置于徐 ,非本所也 。后于寻阳侨立弘农郡 ,于武陵侨立河东郡 。兖州则侨置于京口 ,后改广陵为南兖州 ,又侨置青州 ,又分立陈留郡 、山阳郡 。豫州则侨立于襄阳 ,又于襄阳分立京兆 、扶风 、河南 、广平等郡 。至志徐 、荆 、扬三州 ,则凡幽 、冀 、青 、并 、雍 、凉 、兖 、豫诸州邑名 ,错寄其中 ,多不胜录 。

地取旧号  原注 :近代史为王氏传 ,云 “琅琊临沂人 ”;为李氏传 ,曰 “陇西成纪人 ”之类是也 。非惟王 、李二族久离本居 ,亦自当时无此郡县 ,皆是晋 、魏已前旧名号 。又注 :时修国史 ,予被配纂 《李义琰传 》。琰家于魏州昌乐 ,已经三代 ,因云 :义琰 ,魏州昌乐人也 。监修者大笑 ,以为深乖史体 ,遂依李氏旧望 ,改为陇西成纪人 。既言不见从 ,故有此说 。

居晋齿黄  嵇康 《养生论 》:虱处头而黑 ,麝食柏而香 ,颈处崄而瘿 ,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 ,凡所食之气 ,蒸性染身 ,莫不相应 。按 :《文选 》善 《注 》,虱 、麝 、颈 ,并有义证 ,而齿黄独无 ,盖当时已莫详矣 。《史通 》直用康语也 。

昌平  《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陬邑 ,其先宋人也 ,曰孔防叔 。《索隐 》:《家语 》曰 :宋微子之后 。宋襄公至孔父嘉 ,五世亲尽 ,别为公族 ,姓孔氏 。至防叔 ,畏华氏之逼而奔鲁 ,故孔氏为鲁人 。

阴氏  《通鉴 ·光武纪 》:帝在宛 ,纳新野阴氏之女丽华 。胡三省 《注 》:《风俗通 》云 :管修自齐适楚 ,为阴大夫 ,其后氏焉 。《氏族大全 》:修 ,管仲七世孙也 。《后汉书 ·阴识传 》:秦 、汉之际 ,始家新野 。《汉书 ·地理志 》:新野邓 ,属南阳郡 。

应劭  《后汉书 ·郑玄传 》:袁绍要玄 ,大会 。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 ,因自赞曰 :故太山太守应仲远 ,北面称弟子 ,何如 ?

孔融  《后汉书 ·杨彪传 》:曹操奏收彪 ,孔融往见操 ,曰 :杨公四世清德 ,公今横杀 ,孔融鲁国男子 ,便当拂衣而去 。《孔融传 》:融 ,字文举 。

虚引他邦 ,冒为己邑  原注 :今有姓邴者 、姓弘者 ,以犯国讳 ,皆改为李氏 ,如书其邑里 ,必曰陇西 、赵郡 。夫以假姓犹且如斯 ,则真姓者断可知矣 。又今西域胡人 ,多有姓明及卑者 ,如加五等爵 ,或称平原公 ,或号东平子 ,为明氏出于平原 ,卑氏出于东平故也 。夫边夷杂种 ,尚窃美名 ,则诸夏士流 ,固无惭德也 。

在诸史传 ,多与同风  原注 :如 《隋史 ·牛弘传 》云 :安定鹑觚人也 ,本姓尞氏 。至它篇所引 ,皆谓之陇西牛弘 。《唐史 ·谢偃传 》云 :本姓库汗氏 ,续谓陈郡谢偃 ,并其类也 。

龚遂  《汉书 ·龚遂传 》:遂 ,字少卿 ,山阳南平阳人也 。

赵壹  《后汉书 ·赵壹传 》:壹 ,字元叔 ,汉阳西县人也 。按 :遂非楚国而曰楚国 ,壹非渔阳而曰渔阳 ,标所望也 。

王 、庾 、高 、杨  《后周书 》:王褒 ,字子渊 ,琅琊临沂人 。庾信 ,字子山 ,南阳新野人 。《隋书 》:高颎 ,字昭玄 ,渤海蓨人 。杨素 ,字处道 ,弘农华阴人 。按 :《史通 》本节引萧 、邓 、贾 、董 ,汉世称其人 ,皆不举地望 。而近时王 、庾 、高 、杨 ,必以郡称 ,文滋烦重矣 ,故曰 “岂曰省文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