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曾文正公全集

求阙斋读书录卷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子部

管子

《牧民第一》:“不璋两原,则刑乃繁,不明鬼神,则陋民不悟。”

璋者,障之假借字。悟疑误,以与神不韵也。

《形势第二》。

有感斯有应,有往斯有来,有实斯有名,有形斯有势,故为政者当尽其在我者,务其远者大者。“飞蓬之间。”

声闻之无根者也。

“主功有素,宝币奚为,羿之道,非谢也。造父之术,非驭也。奚仲之巧,非斲削也。”宝币非享神之具,羿非谢,造父非御,奚仲非斲削,别有尸之者也。

“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

召之不在于使,亲之不在于言,亦别有尸之者也。

“訾食者不肥体。”

訾食者,计訾而食,犹云数米而炊。

《立政第四》:“右五事。”

此管子经国之大略,即后世保甲之法所自防。

《宙合第十一》:“进伤为人君严之义,退害为人臣者之生。”

按:此即《扬雄传》“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之义。

“以为鸟起于北,意南而至于南。起于南,意北而至于北。

苟大意得,不以小缺为伤。”

庄子谓行小变而不失大常,亦此意。

《法禁第十四》:“故曰绝而定。”

绝而定,犹董子“皆绝勿进”之绝。

《重令第十五》。

此篇言令不违,即商鞅之所本。

“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不赦。”

按:五不赦,商鞅之所本也。

“三器者何也?曰号令也,斧钺也,禄赏也。”

按《法禁篇》首三句曰法制,曰刑杀,曰爵禄,三者并重,亦即此三器也。

《法法第十六》:“倨傲、易令、错仪、画制、作议者,尽诛。”

按:倨傲即私议自贵也,易令即怪严也,错仪即杂俗也,画制即异礼也,作议即私议也。

《兵法第十七》:“始乎无端者,道也。卒乎无穷者,德也。”

按:始乎无端者,阴阳之循环,随所遇皆可为端也,故曰道。

卒乎无穷者,人心之变化既极,而又以苦思得通也,故曰德。

“因便而教,准利而行,教无常。”

按:“因便而教,准利而行”者,兵无常形,因势合变。

《大匡第十八》:“士处靖。”

按:处靖,谓居止有定也。下“出入无常”是反面。

《小匡第二十》:“夫鲍叔之忍,不僇贤人。”

《左传·正义》云:“夫鲍叔之不忍僇贤人,其智知称贤以自成也。”王云:“应从正义为是。不忍上应更增一‘仁’字,与‘智’字相对。”

《霸言第二十三》:“兼正之国之谓王。”

按:兼正之国,疑当作兼正四国。

“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

“伐不谓贪”,王云伐字当为我字之讹。国藩按:伐字当为世字之讹。唐讳世,凡世字皆改作代,代又讹为伐耳。

《问第二十四》:“事先大功,政自小始。”

按:以上总提,以下分条考问。

“徒负勿入。”

谓不收其税入也。

《君臣上第三十》。

此篇言为君者专重求人,不侵臣下之职。

《君臣下第三十一》:“故曰。德侵则君危。”

按:侵,过也,犹淫也,溢也,侈也。故下文云审禁淫侵。

上溢分则下亦越分,上禁淫侵适如其分,故下无冀幸也。

《小称第三十二》。

此篇多精深语,大约畏民以自修,反己以自责。

“操名从人,无不强也。操名去人,无不弱也”。注:“谓君自行善,持名使之延誉,故强也。君既行恶,即是持名去人,无善可称,故弱也。”

按:操名者,民操之也。操名以从我,则我强。操名以去我,则我弱。注失之。

“圣人得利而托焉。”

按:圣人行善,宣之于气,达之于目,是心中之善托于气与目以出也,故目得利而托。圣人有善则托可好,我有过则托可恶。

《四称第三十三》。

此篇言有道君、无道君、有道臣、无道臣四者。

《侈靡第三十五》。

此篇多不可晓。

《心术上第三十六》:“故曰上离其道。”

按:此故曰二字涉下文解中而衍。

庄子

《养生主》。

庄子自以为游方之外,不婴世网。余读《养生主》、《人间世》等篇,其持身涉世,用心亦何苦也!其曰:“虚舟不忤,虽有忮心,不怨飘瓦,与齐偕入,与汩俱出。”反复言之,岂诚忘机哉?使诚忘机,则不复言机矣。《越世家》载其不救陶朱公之子,亦机心之为之也。姚惜抱氏责之,非过也。

《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蠓能苦之。”

按:砀,水中石。水涸而见沙石,不得津润,失所凭依之象。《通鉴》:“客谓靖郭君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制焉。’”以荡为砀,失其义矣。王介甫《和王微之高斋三首》;“萧条中原砀无主,崛强又此凭江淮。”俗本误作“荡”,亦为失之。

淮南子

《俶真训》:“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

数句袭《庄子·大宗师》篇。

《天文训》:“右背德。”

按:背即后也。孙子曰:“右背山陵,前左水泽。”亦以背与前为对。

《览冥训》:“使俗人不得其君形者。”

君形,主宰乎形骸者也。

《本经训》:“勾爪居牙。”

庾信赋作“钩爪锯牙”。

“凡人之性”节。

此段杂袭儒家者言,与本篇大旨不合。

《主术训》:“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六反者:小与大反,方与圆反,多与鲜反。

《缪称训》。

《要略》云:“断短为节,以应小具。”故此篇嘉言雨集,妙义云来,皆短章零节,无长言繁称者也。

《道应训》。

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故题曰道应。每节之末皆引《老子》语证之,凡引五十二处。

“太清问于无穷曰”节。

此段袭《庄子·知北游》篇。

“啮缺问道于披衣”节。

此段本《庄子·知北游》篇。“惷乎若新生之犊”,庄作瞳焉。瞳焉者,目灼灼不瞬之貌。此作惷乎,亦近之。

“四累之上也”。注:“此上凡四事,皆累于世,而男女莫不欢然为上也。”

按:累者,层累也。刺不入、击不中,一层也。弗敢刺,弗敢击,二层也。无其意,三层也。欢然爱利,四层也。故曰四累之上。高注失之。

“太王直父居邠”节。

太王事本《庄子·让王》篇。

“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节。

公子牟事本《庄子·让王篇》。

“桓公读书于堂”节。

轮扁事本《庄子·天道》篇。

“大司马捶钩者年八十矣”节。

捶钩事本《庄子·知北游》篇。

跖之徒问跖曰:“盗亦有道乎?”

本《庄子·胠箧》篇。

“光耀问于无有曰。”

光耀事本《庄子·知北游》篇。

“柴箕子之门。”

按:《后汉书·杨震传》:“柴门谢客。”《三国志》:“以万兵柴道。”与此“柴”字义同,即塞也。

《诠言训》。

此篇大指不以功名自章,不以贤智先人,即《庄子》“无成无亏”之义。

“故通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四句本《庄子·达生》篇。

“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调”。

“莫”字疑误。

“方船济乎江。”

虚舟事本《庄子·山木》篇。

《兵略训》:“而胜亡焉。”

按:“胜亡焉”犹云胜不系乎此也,全不系乎此也。

“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节。

三隧、四义、五行、十守,三隐、八善,皆不足贵,惟独见,独知,审量虚实为足贵。

《说山训》:“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

二句本《荀子·劝学》篇。

“食草之兽,不疾易薮。水居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常。”

数句本《庄子·田子方》篇。

《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节。

本《庄子·达生》篇。

《修务训》:“夫事有易成者名小,难成者功大,君子虽未有利,福将在后至。”

言美成在久,后世当有知者,犹扬雄言后世有子云则知之矣。

《泰族训》。

按:族,聚也,群道众妙之所聚萃也。泰族者,聚而又聚者也。始之又始,曰泰始。一之又一,曰泰一。伯之前有伯,曰泰伯。极之上有极,曰泰极。以及泰山、泰庙、泰坛、泰折,皆尊之之辞。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