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越绝书译注

第九卷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

【题解】

现存《越绝书》的十九篇文章,集中写计倪的就有两篇,可见计倪其人在越国复兴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计倪内经》和本篇所述各有侧重。《计倪内经》是计倪向越王献上如何发展经济、富民强国之策,是经济问题;本篇讲的则是治国用人之策,涉及的是政治问题。计倪从治国安邦的理念出发,提出用人的原则、选人的标准、方法等见解,批评越王“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的错误做法,并劝导越王做出表率,“抑威权势”,谦逊地对待别人。“谨选左右”“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其先,说取一焉”的用人观,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最后的三段文字,似与本篇无关,疑为错简,或另有篇目失题。

11.1昔者,越王句践近侵于强吴,远媿于诸侯1,兵革散空2,国且灭亡3,乃胁诸臣而与之盟4:“吾欲伐吴,奈何有功?”群臣默然而无对。王曰:“夫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何大夫易见而难使也5?”

计倪官卑年少,其居在后,举首而起,曰:“殆哉!非大夫易见难使,是大王不能使臣也。”王曰:“何谓也?”计倪对曰:“夫官位财币,王之所轻;死者,是士之所重也。王爱所轻,责士所重6,岂不艰哉?”

王自揖,进计倪而问焉。

【注释】

1媿:惭愧。

2兵革:兵器衣甲。革,皮制的铠甲。

3且:将要。

4胁:汇集,汇合。盟:盟誓,这里当指合谋、商量。

5见:同“现”。

6责:责求,要求。

【译文】

从前,越王句践被强邻吴国所侵略,使他在诸侯面前丢尽了脸面,武器装备损失殆尽,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于是他召集群臣跟他们一起商量道:“我想讨伐吴国,怎样才能获得成功呢?”群臣静默无语。越王句践说:“君主有了忧患,做臣子的就应该感到耻辱;君主受到了屈辱,做臣子的就应该勇于献身。众大夫为什么平时表现自己这么容易,临到差遣办事时却如此艰难呢?”

计倪当时官位低,年纪小,座位也在最后面,他见大家都不说话便抬起头且站了起来,说:“恐怕不对吧!并非众大夫平时表现自己容易、临到差遣办事时却艰难,而是大王不懂得怎样任用大家啊。”越王句践说:“这怎么说呢?”计倪回答说:“官位和财帛在大王那里是很轻贱的东西,而生命却是人们最为宝贵的东西。大王爱惜那些轻贱的东西,却要求大家把最为宝贵的生命奉献出来,这岂不是太难了吗?”

越王句践连忙作揖道谢,叫计倪坐到前面去向他讨教。

11.2计倪对曰:“夫仁义者,治之门;士民者,君之根本也。闿门固根,莫如正身;正身之道,谨选左右。左右选,则孔主日益上;不选,则孔主日益下1。二者贵质浸之渐也。愿君王公选于众,精炼左右,非君子至诚之士,无与居家,使邪僻之气无渐以生。仁义之行有阶,人知其能,官知其治。爵赏刑罚,一由君出,则臣下不敢毁誉以言,无功者不敢干治2。故明主用人,不由所从,不问其先,说取一焉3。是故周文、齐桓,躬于任贤;太公、管仲,明于知人。今则不然,臣故曰殆哉。”越王勃然曰:“孤闻齐威淫泆4,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盖管仲之力也。寡人虽愚,唯在大夫。”计倪对曰:“齐威除管仲罪,大责任之,至易5。此故南阳苍句6。太公九十而不伐7,磻溪之饿人也8。圣主不计其辱,以为贤者。一乎仲,二乎仲9,斯可致王,但霸何足道10!桓称仲父⑪,文称太公⑫,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功⑬,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⑭。《传》曰:‘直能三公⑮。’今置臣而不尊,使贤而不用,譬如门户像设⑯,倚而相欺⑰,盖智士所耻,贤者所羞。君王察之。”

【注释】

1“左右选”数句:孔,大。主,思想道德境界。上,提高。下,降低。

2干治:干预治国之事。干,事,任事。

3说:同“悦”,喜欢。

4齐威:当为齐桓。乐祖谋校:吴本、汉魏本“威”作“桓”。淫泆:纵欲放荡。

5至易:“以至易治”的简省。

6此故南阳苍句:乐祖谋校:“张宗祥案:‘此句未详。’案,南阳苍句当为人称谓,下必有脱文,以对‘太公九十’句。”按,疑为错简。应放在“圣主不计其辱,以为贤者”句之下。南阳,今河南南阳。姜太公望出南阳。管仲也曾与鲍叔牙一同在南阳经商。苍句,即苍驹,苍龙,青色的大马。此指千里马。此言太公、管仲都是千里马(良才)。

7不伐:没有功劳。

8磻溪:一名璜河。在今陕西宝鸡东南。

9一乎仲,二乎仲:《吕氏春秋·审分览·任数》:“有司请事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父之后,曷为其不易也?’桓公得管子,事犹大易,又况于得道术乎?”

10但:只,仅仅。

⑪桓:齐桓公。

⑫文:周文王。

⑬跬(kui)步:半步。跬,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⑭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事见《吴内传》4.6原文。怨,仇。

⑮直能三公:德比三公。直,古代的道德规范,意谓公正、正直、正派。三公,周初三公,即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向为人臣之楷模。

⑯像:画像,门神之类。

⑰倚:依仗。

【译文】

计倪对越王句践说:“仁义是治国的门路,人民则是君王立国的根本。要使门路畅通,根基牢固,莫过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于谨慎地选择身边的人。身边的人选择得当,自己的思想境界就会日益提高;选择不当,自己的思想境界则日益下降。如同原来本质的东西经过浸染逐渐改变其性状一样,人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也会因身边人的影响而逐渐改变。希望君王在士民大众当中公开选拔,精心挑选身边大臣,不是正人君子和最忠心耿耿的人就不要跟他居住在一起,使得歪风邪气无法产生。仁义的施行是有阶段性的,通过一定阶段的实践就能知道某个人的能力,了解某个官员的政绩。这样一来,对某人是封赏还是处罚,全凭您来做出决定,做臣子的就不敢任意对您诋毁或褒誉,做事不力没有功劳的人更不敢随便干预治国的大事。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用人才,不因为他是谁的亲信,不管他是谁的子孙,喜欢不喜欢、用与不用,标准应该是一样的。过去周文王、齐桓公在任用贤臣方面十分谦恭,姜太公、管仲在了解人方面十分明智。现在却不是这样,所以我说您说得不对。”越王句践非常生气地说:“我听说齐桓公骄奢淫逸,他九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都是管仲的功劳。我虽然愚昧,但是只要有您在,越国就有希望。”计倪对越王说:“齐桓公免去了管仲的罪,把治理国家的重任交给管仲,管仲轻易地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姜太公到九十岁了还没有建功立业,只不过是一个垂钓磻溪受冻挨饿的老头,周文王不计较他对自己的不恭,认为他是个治国能人。姜太公和管仲确实是出自南阳的‘千里马’。齐桓公一而再、再而三地称管仲为仲父,这种敬贤精神完全可以成就王业,仅仅完成霸业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齐桓公称管仲为仲父,周文王称姜尚为太公,这两个人原来也不曾有过半点奔走呼号的功劳,齐桓公还不去计较管仲用箭射中他的怨恨,拜他们为上卿。正如《传》上所说:‘其道德才能比得上三公。’现在您身边放着这么多贤臣和智士却不尊重他们,也不重用他们,好像门窗上贴画像,希望得到庇佑却并不尊重它。这会使智士感到耻辱,贤臣感到羞赧。希望大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11.3越王曰:“诚者不能匿其辞,大夫既在,何须言哉!”计倪对曰:“臣闻智者不妄言,以成其劳;贤者始于难动,终于有成。《传》曰:‘《易》之谦1,逊对过问2,抑威权势3,利器不可示人4。’言赏罚由君,此之谓也。故贤君用臣,略责于绝5,施之职而成其功6:远使,以效其诚7;内告以匿,以知其信;与之讲事,以观其智;饮之以酒,以观其态。选士以备,不肖者无所置。”

【注释】

1谦:《周易·谦》卦。

2逊:谦逊。过问:过分地责问。

3权:平衡。

4利器:权力。《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此指刑赏的权力。

5绝:殊,特殊的事。

6施:施与,赋予。

7效:考验,检验。

【译文】

越王句践说:“诚实的人不会隐瞒他的心里话。你既然在此,还有什么必须说的你就说吧!”计倪回答说:“我听说有智慧的人不说空话,会以实际行动来成就他的事业;有贤德的人开始的时候难以发动,最终却能够成就他的功业。《传》上说:‘《周易》的《谦》卦,说的是要谦虚地对待别人过分的责问,尽量抑制住威严的气势,做到心平气和,刑赏的权力是不可以用来向人们炫耀的。’说的是对群臣的赏赐或处罚由君主决定,但不能滥用权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贤明的君主使用臣子,先可以稍微安排他们做些特殊的工作,给他们职权,使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比如派往远方,来考验他的忠诚;把心中的秘密告诉他,来了解他是否守信用;跟他一起讨论事情,来观察他有否聪明才智;请他喝酒,来观察他酒后的仪态。用全面考察的方法选择人才,就能使无德无才的人在朝堂上没有容身之地。”

11.4越王大媿1,乃坏池填堑,开仓谷,贷贫乏;乃使群臣身问疾病,躬视死丧;不厄穷僻,尊有德2;与民同苦乐,激河泉井,示不独食3。行之六年,士民一心,不谋同辞,不呼自来,皆欲伐吴。遂有大功而霸诸侯。孔子曰:“宽则得众4。”此之谓也。

【注释】

1媿:惭愧。

2不厄穷僻,尊有德:句序应为:尊有德,不厄穷僻。厄,使……困穷。

3激河泉井,示不独食:相传句践在出兵攻吴之前,将酒倾倒在河里,和士兵一起共饮,以激励士气。激,使……激。泉,使……如泉喷涌。

4宽则得众:语出《论语·阳货》。

【译文】

越王听了非常惭愧,于是毁坏城池填平沟壕,打开粮仓,赈济穷苦缺粮的百姓;派出群臣亲自深入民间慰问生病的,吊唁死丧的;尊敬那些年高有德行的人,不使他们在穷乡僻壤遭受困穷;与百姓同甘共苦,使河水湍急、井水泉涌,表示不独自享用。这样的仁政推行了六年,万众一心,他们不经商量就说出相同的话,不用招呼就自动集合起来,一致要求讨伐吴国。越国终于灭掉吴国并称霸于诸侯。孔子说:“为政宽大仁厚就能得到大众的拥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1.5夫有勇见于外,必有仁于内。子胥战于就李,阖庐伤焉,军败而还1。是时死伤者不可称数,所以然者,罢顿不得已2。子胥内忧:“为人臣,上不能令主3,下令百姓被兵刃之咎4。”自责内伤,莫能知者。故身操死持伤及被兵者,莫不悉于子胥之手,垂涕啼哭,欲伐而死。三年自咎,不亲妻子,饥不饱食,寒不重彩5,结心于越,欲复其仇。师事越公6,录其述。印天之兆7,牵牛南斗8。赫赫斯怒,与天俱起。发令告民,归如父母9。当胥之言,唯恐为后。师众同心,得天之中10。

【注释】

1“子胥战”数句:见《吴内传》4.3注1。

2罢:同“疲”,疲惫。顿:困顿,劳顿。

3令主:疑“主”下有脱文“胜”或“安”。令,使。

4被:遭,受。咎:灾祸,灾殃。

5重:多。彩:有色彩的衣服。

6越公:其名不详。《外传记吴王占梦》12.2原文部分有“东掖门亭长、越公弟子公孙圣”语,则知伍员与公孙圣同拜越公为师。

7印:符合,印证。

8牵牛:即二十八宿中的牛宿。牛为吴地分野。南斗: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斗为越地分野。

9归如父母:即归之如归父母。

10得:适合,符合。中:心,意志。

【译文】

一个人在行动上表现出勇敢的气质,那么在思想上就一定会有仁爱之心。当年伍子胥在就李跟越国交战,吴王阖庐中箭,伤重而死,吴国军队大败而还。那时死伤的士兵不可胜数,其中的原因,是吴军疲惫劳累没有办法。伍子胥内心十分痛苦:“为人臣子,上不能使主上保全性命,下使百姓遭受兵刃的灾祸。”伤心自责,没有人能够知道他内心的痛苦。他唯一能做的是亲自安葬战死的士兵,治疗伤残人员,这些死伤战士全部都是经过伍子胥的手安排的。他想起恩主阖庐,面对伤残的战士,常常痛哭流涕,恨不能自己战死疆场。一连三年深深地责备自己,连妻子儿女也不去亲近,肚子饿了顾不上吃饱饭,天气冷了也不多加衣服,把心思全部集中在如何对付越国上,就是想报仇雪恨。他拜越公为师,把越公的教诲全部认真地记录下来。当天上牵牛、南斗之间出现霸兆时,便勃然震怒,顺应天意起兵复仇。他发布命令告示百姓,百姓如同听从父母召唤一样听从他的号令,认为伍子胥的号召来得及时,都争先恐后集合到他的身边。这体现了吴国军队和百姓同心同德,合乎上天的意志。

11.6越乃兴师,与战西江1。二国争强,未知存亡。子胥知时变,为诈兵,为两翼,夜火相应。句践大恐,振旅服降2。进兵围越会稽填山3。子胥微策可谓神,守战数年4,句践行成。子胥争谏,以是不容。宰嚭许之,引兵而还。夫差听嚭,不杀仇人。兴师十万,与不敌同。圣人讥之,是以《春秋》不差其文5。故《传》曰:“子胥贤者,尚有就李之耻。”此之谓也。

哀哉!夫差不信伍子胥,而任太宰嚭,乃此祸晋之骊姬6,亡周之褒姒7,尽妖妍于图画,极凶悖于人理。倾城倾国8,思昭示于后王;丽质冶容,宜求监于前史。古人云:“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念居安思危,日谨一日。《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唯圣人乎9!”由此而言,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10,得有丧之理。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此其可以卜祚遐长⑪,而祸乱不作也。

【注释】

1与战西江:《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夫椒,地名,一说在太湖,一说在今绍兴北。今从后说。西江或即今钱塘江。

2振旅服降:整顿军队顺服投降。联系下文,应理解为收兵退却之意。

3会稽填山:填,疑为“之”字音讹。

4数年:当为“数月”。《左传·哀公元年》:“三月,越及吴平。”

5差:编列。此为“记录”意。《左传·哀公元年》:“吴入越,不书。吴不告庆,越不告败也。”

6骊姬:春秋时骊戎之女。见《吴内传》4.4注2。

7褒姒:周幽王宠妃,褒国(今陕西勉县东)人,姒姓,周幽王三年(前779)褒国将她进献给幽王,得宠,立为后,其子伯服被立为太子。申侯引西戎、缯人、犬戎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虏褒姒。“烽火戏诸侯”即出此。

8倾城倾国:语出《汉书·外戚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用“倾城倾国”形容绝色女子。

9“《易》曰”数句:是《文言传》(传为孔子与弟子的问答记录)对《周易·乾》卦爻辞“上九,亢龙有悔”的解释:“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唯圣人乎!”亢,过分,极点。丧,失。正,正道,指正确处理进退关系的原则。意思是要守正处恒,把握分寸。

10几:隐微。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

⑪卜:赐予。祚:国统,国运。遐:久。

【译文】

越国于是兴兵讨伐吴国,与吴军在西江摆开阵势。当时吴、越两国争胜斗强,还不知道谁存谁亡。伍子胥善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他在越军左右两侧设置疑兵,叫士兵带上火把,在夜间突然举火呐喊,四下呼应。越王句践见此情景十分害怕,赶忙整顿军队向南退却。伍子胥率兵急追,把越军围困在会稽山上。伍子胥的用兵策略可以说是出神入化,围困几个月后,越王句践求和。伍子胥竭力劝谏吴王不要答应越国的求和,因此得不到吴王夫差的好感。太宰伯嚭劝吴王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于是吴退兵回国。吴王夫差听信伯嚭,没有杀掉仇人;动用十万之众伐越报仇,结果跟没有打仗一个样。孔子讥诮这件事,所以《春秋》里没有把这件事写进去。所以《传》上说:“伍子胥虽然是一个贤能之人,尚且还有兵败就李的耻辱。”说的就是这个事。

悲哀啊!吴王夫差不信任伍子胥,而听从太宰伯嚭的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正如祸害晋国的骊姬,灭亡西周的褒姒,从外表看来确实十分妖冶艳丽,而内心却是极其凶残,违背做人的良知,伯嚭就是这样的人。因此,当你看到倾城倾国的美貌女子的时候,就要考虑提醒后来的君王,当心祸国殃民;当你接触到沉鱼落雁的艳丽女子的时候,就应该以史为鉴,吸取惨痛的教训。古人说过:“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我以为作为君主,应该居安思危,时刻都要保持小心谨慎。《周易》上说:“上九爻辞中的‘亢’,意思是说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只知道生存而不知道灭亡,只知道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又说:“知道进退存亡的道理,又能够在行动上把握分寸,大概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吧!”由此说来,前进中存在着后退的因素,生存中包含着灭亡的征兆,得到时有着丧失的危险。作为君主,要做到使人民大众爱戴他像爱戴自己的父母,敬仰他像敬仰天上的日月,恭敬他像恭敬世间的神明,畏惧他像畏惧空中的雷霆,这样才能够国运绵长,而且祸乱也不会发生了。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