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酉阳杂俎译注

前集卷十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广动植之三

木篇

【题解】

本篇共六十条,记载竹木藤类五十多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来自域外的物种。段成式生活在中外交流非常活跃的唐代,知晓大量来自西域诸国的物种,本篇自18.39条起至本篇末,就是关于此类植物的记载,共有二十二种,尤以出自波斯和拂林两国者为多。林英《唐代拂菻丛说》:“(这些域外奇木)都是按照同样的格式叙述的,首先是产地,在波斯、拂菻、印度语言中的称呼,然后是对植物形态的描述,这些描述都是按照以下的叙述顺序进行:植物整体的大小,用较精确的数字说明;叶、花、果实及果实的味道;最后是对该植物用途特别是药物学用途的描述。这样一种规整严密的行文格式同本卷中的对其他植物的记载方式完全不同……(这些西域植物)是按照脱胎于希腊古典药物学的阿拉伯药物学和音义总汇的原则撰写的,因此其格式才会明显不同于唐代的其他药物学著述。”

18.1松 凡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1]。成式修行里私第大堂前,有五鬣松两株,大财如碗[2],甲子年结实[3],味与新罗、南诏者不别[4]。五鬣松,皮不鳞。中使仇士良水硙亭子在城东[5],有两鬣皮不鳞者,又有七鬣者,不知自何而得,俗谓孔雀松,三鬣松也。松命根,下遇石则偃盖[6],不必千年也。

【注释】

[1]鬣(liè):马、狮子等动物颈上的长毛。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下:“松有两鬣、三鬣、七鬣者,言如马鬃形也,言粒者非矣。”

[2]财:通“才”,仅仅。

[3]甲子年:为唐武宗会昌四年(844)。

[4]新罗:又称“斯罗”、“鸡林”,与百济、高句丽二国均在今朝鲜半岛。南诏: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作南诏。唐玄宗时期,南诏皮罗阁统一六诏,占有今云南大部地区,治羊苴城(今云南大理)。五代后晋时期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5]中使:宫中使者,多指宦官。仇士良(?—843):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西北)人。顺宗时侍东宫,宪宗即位迁内给事,出监平卢、凤翔诸军,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以后,凌挟皇帝,下视宰相,把持朝政,前后贪酷二十余年,共杀二王、一妃、四宰相。水硙(wèi):水磨。

[6]偃盖:喻古松枝条横垂如伞盖。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对俗第三”:“云千岁松树,四边披越,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青羊,或如青犬,或如青人,皆寿万岁。”

【译文】

松 凡是说松树的针叶两粒、五粒的,“粒”字本应是“鬣”字。在我修行里的私宅大堂前,有两棵五鬣松,树干才有碗口粗,甲子年结松子,松子的味道和新罗、南诏的没什么不同。五鬣松的树皮不会龟裂成鳞状。宦官仇士良的水磨亭子在城东,有两鬣松树皮不开裂的,又有七鬣松,不知从何处得到,民间称作孔雀松的,是三鬣松。松树的主根在地下遇到石头,树冠就会形如偃盖,不一定非得是千年古松。

18.2竹[1] 竹花曰蕧[2],死曰[3]。六十年一易根,则结实枯死。

【注释】

[1]按,关于本条可参看《太平御览》卷九六二引《山海经》:“竹生花,其年便枯,六十年一易根,易根必经结实而枯死。实落土,复生,六年还成町。”

[2]蕧:音fù。

[3]:音zhòu。

【译文】

竹 竹开花叫蕧,竹子枯死叫。竹子六十年换一次根,此时就会结子而枯死。

18.3䈄堕竹[1] 大如脚指,腹中白幕拦隔,状如湿面[2]。将成竹而筒皮未落,辄有细虫啮之,陨箨后[3],虫啮处呈赤迹,似绣画可爱。

【注释】

[1]䈄:音hán。

[2]湿面: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九四引《饼饵闲谈》:“饼,面糍也。搜麦面合并为之,然起状不一,入炉熬者,名熬饼,亦曰烧饼;入笼蒸者,名蒸饼,亦曰馒头;入汤烹者,名汤饼,亦曰湿面,曰不托,亦曰馎饦。”

[3]箨(tuò):竹笋壳。

【译文】

䈄堕竹 有脚趾粗细,竹肚里有白膜拦隔,那白膜就像湿面。快要长成竹子而笋壳未脱时,就有小虫啃咬竹子,笋壳脱落以后,虫咬过的地方呈现出红色痕迹,就像绣画一样好看。

18.4棘竹 一名笆竹。节皆有刺,数十茎为丛。南夷种以为城,卒不可攻。或自崩根出,大如酒瓮,纵横相承,状如缲车[1]。食之,落人发[2]。

【注释】

[1]缲(sāo)车:缲丝用具。缲,抽理蚕丝。

[2]食之,落人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引《竹谱》:“棘竹笋,味淡,落人鬓发。”

【译文】

棘竹 又名笆竹。竹节都有刺,几十竿长成一丛。南方人种植棘竹当作城墙,外敌无从攻破。有时自己从土里冒出竹根,有酒瓮大,纵横交错,样子像缲车。人吃了棘竹笋,会掉头发。

18.5筋竹 南方以为矛。笋未成竹时,堪为弩弦。

【译文】

筋竹 南方用筋竹制长矛。筋竹笋没有长成竹子时,可以用作弓弩的弦。

18.6百叶竹 一枝百叶,有毒。

《竹谱》[1],竹类有三十九。

【注释】

[1]《竹谱》:旧本题为晋朝戴凯之撰。

【译文】

百叶竹 一根枝条上有上百片叶子,这种竹子有毒。

《竹谱》记载,竹类共有三十九种。

18.7慈竹[1] 夏月经雨,滴汁下地生蓐[2],似鹿角,色白,食之已痢也。

【注释】

[1]慈竹: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南中生子母竹,今之慈竹也。”

[2]蓐(rù):陈草复生。

【译文】

慈竹 夏天雨后,竹梢滴下汁液,贴地长出竹丛,形如鹿角,白色,可以用来止痢疾。

18.8异木 大历中,成都百姓郭远,因樵,获瑞木一茎,理成字曰“天下太平”,诏藏于秘阁[1]。

【注释】

[1]秘阁:宫廷藏书之所。

【译文】

异木 大历年间,成都百姓郭远,打柴的时候得到一根瑞木,木头的纹理有“天下太平”四个字,皇帝诏令收藏在秘阁。

18.9京西持国寺[1],寺前有槐树数株。金监买一株,令所使巧工解之。及入内回[2],工言木无他异。金大嗟惋,令胶之,曰:“此不堪矣,但使尔知予工也。”乃别理解之,每片一天王[3],塔戟成就焉[4]。

【注释】

[1]持国寺:《大唐传载》:“昭应庆山,长安中,亦不知从何飞来,夜过,闻有声如雷,疾若奔黄,土石乱下,直坠新丰西南。一村百余家,因山为坟。今于其上起持国寺。”

[2]内:内廷。

[3]天王:佛教四大天王。

[4]塔戟:四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梵名毗沙门),佛令其掌擎古佛的舍利塔,因名托塔天王,佛寺中塑像通常是一手持戟,一手擎塔。

【译文】

长安西边持国寺,寺前有几株槐树。有位姓金的太监买了一株,让平常使唤的巧匠锯解。待到从宫廷回家,那匠人说这根木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金某大为叹惜,让木匠用胶把木头重新粘合好,说:“这已不值什么,只是让你知道我的手艺罢了。”就另外依据木头的纹理锯解开来,每一片木片上都有一尊天王像,手持的塔和戟也都是纹理自然形成的。

18.10都官陈修古员外言[1]:“西川一县[2],不记名,吏因换狱卒木薪之,有天尊形像存焉[3]。”

【注释】

[1]都官:都官员外郎,职官名。属刑部。

[2]西川:唐代剑南西川节度使,治所在今四川成都。

[3]天尊:佛。

【译文】

都官员外郎陈修古说:“西川有个县,记不清县名了,县吏因为更换监狱栅栏去伐木,发现木材纹理天然形成佛像。”

18.11异树 娄约居常山[1],据禅座,有一野妪,手持一树,植之于庭,言此是蜻蜓树。岁久芬芳郁茂,有一鸟,身赤尾长,常止息其上。

【注释】

[1]娄约:即为释慧约(450—535),俗姓娄,东阳乌伤(今浙江义乌)人。齐梁间高僧。常山:今属浙江。

【译文】

异树 娄约在常山的时候,有一天端坐禅座,有一位乡间老妇人,手里拿着一棵树,栽植在庭院里,说这是株蜻蜓树。日积月累,这棵树枝叶繁茂,气味芬芳,有一只红色长尾的异鸟,经常栖息在树上。

18.12异果 瞻披国有人牧牛千百余头[1],有一牛离群,忽失所在,至暮方归,形色鸣吼异常,群牛异之。明日,遂独行,主因随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间所有。牛于一处食草,草不可识。有果作黄金色,牧牛人窃一将还,为鬼所夺。又一日,复往取此果。至穴,鬼复欲夺,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长,头才出,身塞于穴,数日化为石矣。

【注释】

[1]瞻披国:或作“瞻波国”,本为城名,是盎伽国(孟加拉的古国,印度古代十六大国之一)的首都,因其地多瞻波树而得名。

【译文】

异果 瞻波国有位牧人,放牧成百上千头牛,有一头牛离开牛群,不知所在,到傍晚才回到群里来,样貌叫声都变了,其他的牛都表现出受惊的样子。第二天,这头牛又独自走了,牧人就跟随着它。进入一个洞穴,走了五六里,豁然开朗,奇花异树和人世间的大不相同。这头牛在一处吃草,也不知是什么草。有一种黄金色的果实,牧人偷偷摘了一个想带回去,被鬼夺走了。过了一天,牧人又去摘这种果实。返回洞口时,鬼又要夺走,牧人急忙一口吞下去,身子立刻开始膨胀,头才出洞口,身子塞在洞穴里无法出来,几天后,牧人就变成了石头。

18.13甘子[1] 天宝十年,上谓宰臣曰:“近日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2],为禁中之华实。”相传玄宗幸蜀年[3],罗浮甘子不实[4]。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窠于甘树,实时,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其窠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

【注释】

[1]甘子:柑子。本条中指柑树。

[2]资:别本或“兹”。

[3]玄宗幸蜀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避乱奔蜀,时间在天宝十五载(756)。

[4]罗浮:罗浮山,在今广东博罗。

【译文】

柑子 天宝十载,玄宗对宰相说:“先前在宫里种了几棵柑子树,今年秋天结了一百五十枚果子,和江南、蜀地进贡的味道没什么差别。”宰相进呈贺表说:“雨露所均,混一天下而泽被万物;草木有灵,凭依地气而暗通四方。故能得彼江外之异果,为此宫禁之花果。”相传玄宗幸蜀那年,罗浮柑子不结果。岭南有种蚁,比关中地区的蚂蚁大,在柑树上做巢,柑树结果时,这种蚂蚁经常在果子上爬动,所以这种柑子的皮又薄又滑,而且柑果经常被包在蚁巢里。到了深冬季节再摘下来,那味道比普通的柑子要美得多。

18.14樟木 江东人多取为船,船有与蛟龙斗者。

【译文】

樟木 江南人经常用樟木造船,这种船有的能对抗蛟龙。

18.15石榴 一名丹若。梁大同中[1],东州后堂石榴皆生双子[2]。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3],味绝于洛中。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4]。

【注释】

[1]大同:梁武帝萧衍年号(535—546)。

[2]东州:不详。

[3]藤纸: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

[4]乳石:乳指石钟乳,石指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之类,古人用这些制成药物,统称“乳石”。

【译文】

石榴 又名丹若。萧梁大同年间,东州后堂的石榴树结果成双成对。南诏的石榴,子大,皮薄就像藤纸,味道远胜过洛阳的。石榴的甜汁称作天浆,能解乳石毒。

18.16柿 俗谓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

【译文】

柿 民间常说柿树有七绝:一、树龄长,二、树荫浓密,三、没有鸟窝,四、没有虫害,五、经霜的叶片可供赏玩,六、果实嘉美,七、落叶肥大。

18.17汉帝杏 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橘,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

【译文】

汉帝杏 济南郡的东南部,有座分流山,山上盛产杏,大小像梨,颜色橘黄,当地人称作汉帝杏,也叫金杏。

18.18脂衣柰[1] 汉时,紫柰大如升[2],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也。

【注释】

[1]柰(nài):果名。

[2]紫柰: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制为美名,以标奇丽。……柰三:白柰、紫柰、绿柰。”

【译文】

脂衣柰 汉代,有种紫柰大如升斗,紫核青花,研磨能出汁液,可以当漆使用,倘或弄在衣服上,是洗不掉的。

18.19仙人枣 晋时,太仓南有翟泉[1],泉西有华林园[2]。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

【注释】

[1]太仓:官府积藏粮食的地方,如今之国家粮库。翟泉:地名。在今河南洛阳东。

[2]华林园:《文选》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题下李善注:“华林园在城内东北隅,魏明帝起名芳林园,齐王芳改为华林。”

【译文】

仙人枣 晋朝时,洛阳太仓南面有翟泉,翟泉西边有华林园。园内有仙人枣树,枣长五寸,枣核细得像根针。

18.20楷[1] 孔子墓上特多楷木[2]。

【注释】

[1]楷(jiē):又称“黄连木”,落叶乔木。

[2]孔子墓上特多楷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十引《皇览》:“孔子冢茔中树数百,皆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人传言,孔子弟子异国人,持其国树来种之。”

【译文】

楷 孔子墓茔有很多楷树。

18.21栀子 诸花少六出,唯栀子花六出。陶贞白言:“栀子翦花六出[1],刻房七道,其花香甚。”相传即西域薝葡花也[2]。

【注释】

[1]翦花:雪花。

[2]薝(zhān)葡:梵语音译,又作“瞻波”、“瞻博迦”等。即郁金香。

【译文】

栀子 其他的花很少有六个花瓣的,只有栀子花是六瓣。陶弘景说:“栀子花像雪花一样裂为六瓣,有七条棱,花气特别香。”据说就是西域的薝葡花。

18.22仙桃 出郴州苏耽仙坛[1]。有人至心祈之,辄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似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

【注释】

[1]郴(chēn)州:今属湖南。苏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九:“《桂阳列仙传》云:耽,郴县人。少孤,养母至孝。言语虚无,时人谓之痴。……面辞母云:‘受性应仙,当违供养。’涕泗又说:‘年将大疫,死者略半。穿一井饮水,可得无恙。’如是有哭声甚哀。后见耽乘白马还此山中,百姓为立坛祠。”

【译文】

仙桃 出自郴州苏耽仙坛。有人诚心祈祷,仙桃就落在仙坛上,有时多至五六枚。形状像石块,红黄色,掰开仙桃,里面好像有三重桃核。把桃核研磨服下,可以治好各种疾病,治邪气特别有效。

18.23娑罗[1] 巴陵有寺[2],僧房床下,忽生一木,随伐随长。外国僧见曰:“此娑罗也。”元嘉初[3],出一花如莲。天宝初,安西道进娑罗枝,状言[4]:“臣所管四镇[5],有拔汗那[6],最为密近。木有娑罗树,特为奇绝。不庇凡草,不止恶禽。耸干无惭于松栝[7],成阴不愧于桃李。近差官拔汗那,使令采得前件树枝二百茎。如得托根长乐[8],擢颖建章[9],布叶垂阴,邻月中之丹桂[10],连枝接影,对天上之白榆[11]。”

【注释】

[1]娑罗:又作“沙罗”、“莎罗”,是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佛教四大圣树之一。据《涅槃经》,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树下涅槃。

[2]巴陵:今湖南岳阳。

[3]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424—453)。

[4]状:文体名。用于陈述事件的文辞。下文所引,即《文苑英华》所载张谓《进娑罗树枝状》。

[5]四镇:即安西四镇。

[6]拔汗那:西域古国名。汉代称大宛,隋代称汗。

[7]栝(guā):古名桧树,今名圆柏,常绿乔木。

[8]长乐:即长乐宫。

[9]建章:即建章宫。与长乐宫均为汉代宫苑。这里代指皇家宫苑。

[10]月中之丹桂:见本书1.34条注[3]。

[11]天上之白榆: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八:“古诗曰: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

【译文】

娑罗 巴陵有处寺庙,僧舍床下忽然长出一棵树,随砍随长。外国僧人见到这棵树,说:“这是娑罗树。”元嘉初年,这棵树开出一朵花,有如莲花。天宝初年,安西道进献娑罗枝,奏状说:“臣所管四镇,和拔汗那国最为邻近。该国有种娑罗树,尤为奇绝。不荫庇凡草,不栖留恶禽。树干高耸堪比松桧,树荫浓密不愧桃李。最近派遣官员前往拔汗那,命其采得娑罗树枝两百根。冀能托根于禁苑,萌芽于皇宫,展叶垂阴,毗邻月中丹桂,连枝接影,遥对天上白榆。”

18.24赤白柽[1] 出凉州。大者为炭,入以灰汁,可以煮铜为银。

【注释】

[1]柽(chēng):树名。即柳。

【译文】

赤白柽 出自凉州。大的烧成炭,浸入灰汁,得到的液体可以把铜煮成银。

18.25仙树 祁连山上有仙树实[1],行旅得之,止饥渴。一名四味木。其实如枣,以竹刀剖则甘,铁刀剖则苦,木刀剖则酸,芦刀剖则辛。

【注释】

[1]祁连山:古祁连山有南北之分,南祁连在新疆南部,自葱岭而东,包括古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及今之祁连山。北祁连即今新疆之天山。祁连,匈奴语,“天”的意思。

【译文】

仙树 祁连山上有仙树果实,旅行者吃了不再饥渴。又名四味木。果实的形状像枣,用竹刀剖是甜的,用铁刀剖是苦的,用木刀剖是酸的,用芦刀剖是辛辣味的。

18.26一木五香[1] 根旃檀[2],节沉香,花鸡舌[3],叶藿[4],胶薰陆[5]。

【注释】

[1]一木五香:梁元帝萧绎《金楼子》卷五:“有树名独根,分为二枝:其东向一枝,是木威树;南向一枝,是橄榄树。扶南国今众香皆共一木,根是旃檀,节是沉香,花是鸡舌,叶是藿香,胶是薰陆。”

[2]旃檀:檀香。

[3]鸡舌:鸡舌香。见2.20条注[9]。

[4]藿:藿香。

[5]薰陆:薰陆香,又称“乳香”,一种树脂。见2.20条注[4]。

【译文】

一木五香 根是檀香,树干是沉香,花是鸡舌香,叶是藿香,树胶是薰陆香。

18.27椒[1] 可以来水银。茱萸气好上[2],椒气好下。

【注释】

[1]椒:花椒。按,关于本条所载,可另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二“果部”:“段成式言椒气下达,饵之益下,不上冲也。椒气好下,茱萸好上。言其冲膈,不可为服食之药,故多食冲眼又脱发也。”

[2]茱萸:一种落叶小乔木,果实可入药。上:药性上行。中医理论认为中药作用于人体,有升、降、沉、浮四种趋向。

【译文】

花椒 可以吸附水银。茱萸药性上行,花椒药性下行。

18.28构[1] 谷田久废,必生构。叶有瓣曰楮[2],无曰构。

【注释】

[1]构:构树。一种落叶乔木。

[2]楮:音chu。

【译文】

构 谷田长期抛荒,一定会长构树。叶子有瓣的叫楮,没有瓣的叫构。

18.29黄杨木 性难长。世重黄杨,以无火。或曰,以水试之,沉则无火。取此木,必以阴晦,夜无一星,则伐之,为枕不裂。

【译文】

黄杨木 木性难以长大。世人看重黄杨,因为它不易燃烧。有人说用水做试验,下沉的木头就不会燃烧。伐取这种木材,必须在阴天漆黑无星的夜晚,这样做枕头就不会开裂。

18.30蒲萄[1] 俗言蒲萄蔓好引于西南。庾信谓魏使尉谨曰[2]:“我在邺[3],遂大得蒲萄,奇有滋味。”陈昭曰[4]:“作何形状?”徐君房曰[5]:“有类软枣。”信曰:“君殊不体物,何得不言似生荔枝?”魏肇师曰[6]:“魏文有言[7]:‘朱夏涉秋[8],尚有余暑。酒醉宿酲[9],掩露而食。甘而不饴[10],酸而不酢[11]。’道之固以流沫称奇[12],况亲食之者。”谨曰:“此物实出于大宛[13],张骞所致[14],有黄、白、黑三种。成熟之时,子实逼侧,星编珠聚。西域多酿以为酒,每来岁贡。在汉西京[15],似亦不少。杜陵田五十亩[16],中有蒲萄百树。今在京兆,非直止禁林也。”信曰:“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昭曰:“其味何如橘柚?”信曰:“津液奇胜,芬芳减之。”谨曰:“金衣素裹,见苞作贡。向齿自消,良应不及。”

【注释】

[1]蒲萄:即葡萄。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土。

[2]魏使尉谨:和本书前集11.27条之尉瑾应为同一人。

[3]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东魏都城。庾信曾以梁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

[4]陈昭:梁朝名将陈庆之(482—539)长子。

[5]徐君房:梁朝人,曾和庾信同聘魏朝。

[6]肇师:即为崔肇师。东魏武定(543-550)末年中书舍人。

[7]魏文:即为魏文帝曹丕(187—226)。见10.16条注[2]。

[8]朱夏:夏天。

[9]酲(chéng):醉酒。

[10]饴:甜腻。

[11]酢:同“醋”。

[12]流沫:流口水。

[13]大宛:西域古国名。见4.23条注[1]。

[14]张骞(?—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二年(前139)出使大月氏,约其夹击匈奴。元狩四年(前119)再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通西域,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均得以传入中土。

[15]西京:长安。

[16]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本名杜原,汉宣帝在此筑陵,改名杜陵。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为许后葬处,称少陵。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居住在这里,故自称“杜陵布衣”或“少陵野老”。

【译文】

葡萄 民间说葡萄藤喜欢向西南方向蔓延。庾信对魏使尉谨说:“我在邺城的时候,饱餐过葡萄,味道非常奇妙。”陈昭问:“葡萄是什么形状?”徐君房说:“类似软枣。”庾信说:“您太不会体察事物了,为什么不说像生荔枝呢?”魏崔肇师说:“魏文帝说过:‘夏秋之交,暑热未尽。酒醉一宿醒来,和着露水吃葡萄。甜而不腻,略带酸味。’一提起就让人垂涎三尺,何况亲自品尝过。”尉谨说:“葡萄实际出自大宛国,张骞出使时从西域传回,有黄、白、黑三种。成熟的时候,一颗紧挨着一颗,有如星星珠宝攒在一起。西域多用它来酿酒,每年都有进贡。汉代的长安似乎也不少。杜陵有田五十亩,里面有上百株葡萄。现在京城里就更多,不只是禁苑里才有。”庾信说:“如今家家户户,都广泛地种植了。”陈昭问:“味道和橘柚相比如何?”庾信说:“葡萄汁液又多又美,香气略逊于橘柚。”尉谨说:“橘柚以金色的皮包裹着晶莹的瓤,外面又被包装好当作贡品。但以入口化渣而言,还是不如葡萄。”

18.31贝丘之南[1],有蒲萄谷,谷中蒲萄,可就其所食之,或有取归者,即失道,世言王母蒲萄也。天宝中,沙门昙霄[2],因游诸岳,至此谷,得蒲萄食之。又见枯蔓堪为杖,大如指,五尺余,持还本寺植之,遂活。长高数仞,荫地幅员十丈,仰观若帷盖焉。其房实磊落,紫莹如坠,时人号为草龙珠帐焉。

【注释】

[1]贝丘:在今山东临清西南。

[2]沙门:或作“桑门”。佛教对出家修行者的称呼。

【译文】

贝丘县南面,有处葡萄谷,谷中的葡萄,可以前去就地食用,有人想带些回家,结果就迷路了,世称王母葡萄。天宝年间,沙门昙霄,云游天下名山,来到这里,吃了这里的葡萄。又看见葡萄的枯藤可以当作手杖用,有手指粗细,长五尺多,就拿回本寺种植,竟然栽活了。这株葡萄藤高达数仞,浓荫遮地方圆十丈,抬头仰望,有如帷盖。结的果实粒粒饱满,晶莹欲滴,当时人称作草龙珠帐。

18.32凌霄[1] 花中露水,损人目。

【注释】

[1]凌霄:又名“紫葳”,落叶蔓生木本植物,可供观赏。

【译文】

凌霄 花里的露水,会损害人的眼睛。

18.33松桢 即钟藤也[1]。叶大者,晋安人以为盘[2]。

【注释】

[1]钟藤: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临海异物志》:“钟藤,附树作根,软弱,须缘树而作上下条,此藤缠裹树,树死,且有恶汁,尤令速朽也。藤咸成树,若木自然,大者或至十五围。”

[2]晋安:今福建南安。

【译文】

松桢 即钟藤。有的叶片很大,晋安人当盘子用。

18.34侯骚[1] 蔓生,子如鸡卵,既甘且冷,轻身消酒。《广志》言[2],因王太仆所献[3]。

【注释】

[1]侯骚: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七六引《广志》:“侯骚,蔓生,子如鸡卵,既甘且冷,轻身消酒。又名子藤。”又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南方草木状》:“子藤,生缘树木。正月、二月华色,四月、五月熟。实如梨,赤如雄鸡冠,核如鱼鳞。取生食之,淡泊无甘苦。出交趾、合浦。”

[2]《广志》:晋郭义恭撰。

[3]太仆:职官名。掌舆马及牲畜之事。

【译文】

侯骚 蔓生植物,果实像鸡蛋,口感既甜又凉,吃了以后身体轻健,又可解酒。据《广志》记载,这是王太仆进献的。

18.35蠡荠 子如弹丸,魏武帝常啖之[1]。

【注释】

[1]魏武帝:即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至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灭袁术、袁绍、刘表,统一黄河流域,位至丞相、大将军,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曹操为太祖武帝。曹操是一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文学家。

【译文】

蠡荠 果实像弹丸,魏武帝经常吃。

18.36酒杯藤[1] 大如臂,花坚可酌酒。实大如指,食之消酒。

【注释】

[1]酒杯藤:晋崔豹《古今注》卷下:“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叶似葛花,实如梧桐,实花坚,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映彻可爱。实大如指,味如豆蔻,香美消酒。土人提酒来至藤下,摘花酌酒,仍以实销酲。国人宝之,不传中土。张骞出大宛,得之。”

【译文】

酒杯藤 藤粗如手臂,花瓣坚实可以酌酒。果实大如手指头,吃了可以解酒。

18.37白柰 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

【译文】

白柰 产自凉州野猪泽,有兔头那么大。

18.38比闾[1] 出白州[2]。其华若羽,伐其木为车,终日行不败。

【注释】

[1]比闾: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一引《周书·王会》:“成王时,白州献比闾者,其叶若羽,伐其木以为车,终日行。”

[2]白州:今广西博白。

【译文】

比闾 出自白州。开的花像羽毛,砍下这种木材造车,整日行驶也不会损坏。

18.39菩提树[1] 出摩伽陀国[2],在摩诃菩提寺[3]。盖释迦如来成道时树[4],一名思惟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灭日[5],变色凋落,过已还生。至此日,国王、人民大作佛事,收叶而归,以为瑞也。树高四百尺,下有银塔,周回绕之。彼国人四时常焚香散花,绕树作礼。贞观中,频遣使往,于寺设供,并施袈裟。至高宗显庆五年,于寺立碑[6],以纪圣德。此树梵名有二,一曰宾梨婆力叉,二曰阿湿曷咃婆力叉[7]。《西域记》谓之卑钵罗[8],以佛于其下成道,即以道为称,故号菩提婆力叉,汉翻为道树。昔中天无忧王剪伐之[9],令事火婆罗门积薪焚焉[10]。炽焰中忽生两树,无忧王因忏悔,号灰菩提树,遂周以石垣。至设赏迦王[11],复掘之,至泉,其根不绝,坑火焚之,溉以甘蔗汁,欲其焦烂。后摩揭陀国满胄王[12],无忧之曾孙也,乃以千牛乳浇之,信宿,树生如旧。更增石垣,高二丈四尺。玄奘至西域,见树出垣上二丈余。

【注释】

[1]菩提树:又作“毕钵罗树”,榕属大乔木。佛教以释迦牟尼曾在此树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故以名树。

[2]摩伽陀国:即摩揭陀国。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其地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和加雅两地。该国主要经历了童龙王朝、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其频毗娑罗王、阿育王(无忧王)都对保护与弘扬佛教做出过重大贡献,释迦牟尼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也都在该国度过,故为佛教之圣地。

[3]摩诃菩提寺:义译为大觉寺。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观阁三层,周堵垣墙高三四丈,极人工之妙,穷丹青之饰。至于佛像,铸以金银,凡厥庄严,厕以珍宝。”

[4]释迦:“释迦牟尼”的省称。如来:释迦牟尼十种称号之一。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如,如实。

[5]入灭:佛教术语。指僧侣死亡。

[6]于寺立碑:《法苑珠林》卷三八:“此汉使奉敕往摩伽陀国摩诃菩提寺立碑,至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一日,于菩提树下塔西建立。”

[7]咃:音tuo。

[8]《西域记》:即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

[9]中天:中天竺。无忧王:即阿育王。见10.55条注[2]。

[10]婆罗门:梵语音译,为古印度四大种姓之最高等级。

[11]设赏迦:梵语音译,意为月,公元六世纪末至七世纪前期高达国国王,信奉湿婆,仇视佛教。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八:“近设赏迦王者,信受外道,毁嫉佛法,坏僧伽蓝,伐菩提树。掘至泉水,不尽根柢,乃纵火焚烧,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焦烂,绝灭遗萌。数月后,摩揭陀国补剌拏伐摩王(唐言满胄),无忧王之末孙也,闻而叹曰:‘慧日已隐,唯余佛树,今复摧残,生灵何睹?’举身投地,哀感动物,以数千牛构乳而溉,经夜树生,其高丈余。恐后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树隐,于石壁上出二丈余。”

[12]满胄王:见注[11]引文。

【译文】

菩提树 出自摩伽陀国,在摩诃菩提寺。释迦如来在此树下成道,又叫思惟树,树干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天也不凋零。佛入灭的那天,这株菩提树的叶子变色凋落,过后又重新生长出来。此后每到这天,国王和民众都大做佛事,收集菩提叶带回家,当作祥瑞之物。这株菩提树高四百尺,下面有银塔环绕一周。该国人一年四季常在这里焚香散花,绕树行礼。贞观年间,朝廷多次派遣使者前往,在寺里设供并施舍袈裟。到高宗显庆五年,又令使者在寺内立碑,以纪念佛的圣德。这株菩提树梵语名称有两个,一是宾梨婆力叉,二是阿湿曷咃婆力叉。《大唐西域记》称作卑钵罗,因佛在树下成道,就以道为称呼,所以号为菩提婆力叉,汉语翻译为道树。当年中天竺无忧王砍伐这棵树,让管理火的婆罗门堆积柴薪焚烧。熊熊烈焰之中,忽然长出两棵树,无忧王因此忏悔,把这两棵树称作灰菩提树,又用石墙围起来。到了设赏迦王时,又来挖掘,掘到泉水树根还未断绝,就在坑里点火焚烧,又用甘蔗汁沃灌,想使树焦烂。后来摩揭陀国的满胄王,无忧王的曾孙,用千头牛的乳汁浇灌这棵树,过了两夜,树又重新长成原来的样子。满胄王把原来的石墙加高到二丈四尺。玄奘到了西域,看见树高出石墙两丈多。

18.40贝多[1] 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经冬不凋。此树有三种:一者多罗婆力叉贝多,二者多梨婆力叉贝多,三者部阇婆力叉贝多。多罗、多梨并书其叶,部阇一色取其皮书之。贝多是梵语[2],汉翻为叶。贝多婆力叉者,汉言树叶也。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若能保护,亦得五六百年。

《嵩山记》称嵩高寺中有思惟树[3],即贝多也。释氏有《贝多树下思惟经》[4],顾微《广州记》称贝多叶似枇杷[5],并谬。

交趾近出贝多枝[6],弹材中第一。

【注释】

[1]贝多:梵语音译,也称“贝多罗”、“毕钵罗树”、“菩提树”、“道树”等,树名。叶可裁为梵夹,用以写经。

[2]梵语:古印度书面语。

[3]《嵩山记》称嵩高寺中有思惟树: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一〇引《嵩山记》:“嵩寺中忽有思惟树,即贝多也。有人坐贝多树下思惟,因以名焉。汉道士从外国来,将子于山西脚下种,极高大。今有四树,一年三花。”

[4]《贝多树下思惟经》:也称《思惟要略法经》,后秦鸠摩罗什译,述说大乘禅观之大要。

[5]顾微《广州记》称贝多叶似枇杷:《太平御览》卷九六〇引顾微《广州记》:“贝多似枇杷,而有光泽耀日。”

[6]交趾:在今越南河内西北。

【译文】

贝多 出自摩伽陀国。树高六七丈,冬天不落叶。贝多树有三种:其一多罗婆力叉贝多,其二多梨婆力叉贝多,其三部阇婆力叉贝多。多罗、多梨都是用叶片写经,部阇一类是用树皮来写。贝多是梵语,汉语翻译为叶。贝多婆力叉,就是汉语中的树叶。西域佛经用这三种树皮或树叶写,如果保护得好,也能传承五六百年。

《嵩山记》记载说嵩高寺里有思惟树,这就是贝多树。佛家有《贝多树下思惟经》,顾微《广州记》称贝多叶像枇杷叶,都说错了。

交趾一带出产贝多枝,是制作弹弓的绝佳材料。

18.41龙脑香树[1] 出婆利国[2],婆利呼为固不婆律,亦出波斯国。树高八九丈,大可六七围,叶圆而背白,无花实。其树有肥有瘦,瘦者有婆律膏香。一曰瘦者出龙脑香,肥者出婆律膏也。在木心,中断其树劈取之,膏于树端流出,斫树作坎而承之。入药用,别有法。

【注释】

[1]龙脑香:龙脑树树干所含油脂的结晶。见1.17条注[2]。

[2]婆利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岸之巴鲁斯。

【译文】

龙脑香树 出自婆利国,婆利国称作固不婆律,波斯国也有。树高八九丈,树干粗至六七人合抱,叶片圆形背面白色,不开花也不结果。龙脑香树有肥有瘦,瘦树有婆律膏香。也有人说瘦树出龙脑香,肥树出婆律膏香。香脂在树心,从中截断树干劈开就可得到,脂膏从一端流出来,砍树做个凹坑去承接。如果入药,另有制作方法。

18.42安息香树[1] 出波斯国,波斯呼为辟邪树。树长三丈,皮色黄黑,叶有四角,经寒不凋。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碧,不结实。刻其树皮,其胶如饴,名安息香。六七月坚凝,乃取之。烧之通神明,辟众恶。

【注释】

[1]安息香:香名。梵语音译为“掘具罗”。

【译文】

安息香树 出自波斯国,波斯称作辟邪树。树高三丈,树皮黄黑色,树叶有四只角,经冬不凋落。二月开花,黄色,花心微绿,不结果。划开树皮,流出的树胶就像饴糖,这就是安息香。过六七个月凝结坚固,就能取用。焚这种香,可以通达神明,避一切恶。

18.43无石子[1] 出波斯国,波斯呼为摩贼。树长六七丈,围八九尺,叶似桃叶而长。三月开花,白色,花心微红。子圆如弹丸,初青,熟乃黄白。虫食成孔者正熟,皮无孔者入药用。其树一年生无石子,一年生跋屡子,大如指,长三寸,上有壳,中仁如栗黄[2],可啖。

【注释】

[1]无石子:也作“无食子”、“没石子”。宋唐慎微《政和证类本草》卷一四:“无食子,味苦温,无毒,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

[2]栗黄:栗子。因去壳后肉色黄,故名。

【译文】

无石子 出自波斯国,波斯称作摩贼。树高六七丈,树围八九尺,树叶像桃叶,稍长些。三月开白色花,花心微红色。子实圆圆的如同弹丸,起初是青色的,成熟之后变成黄白色。有虫啃食成孔的正当成熟,表皮没有虫孔的入药。这种树一年生无石子,一年生跋屡子,大如指头,三寸长,外面有壳,里面的果仁像栗黄,可吃。

18.44紫矿树 出真腊国[1],真腊国呼为勒佉。亦出波斯国[2]。树长一丈,枝条郁茂,叶似橘,经冬而凋,三月开花,白色,不结子。天大雾露及雨沾濡,其树枝条即出紫。波斯国使乌海及沙利深所说并同,真腊国使折冲都尉沙门陀沙尼拔陀言[3]:“蚁运土于树端作窠,蚁壤得雨露,凝结而成紫。”昆仑国者善[4],波斯国者次之。

【注释】

[1]真腊国:今柬埔寨。

[2]波斯:这里当指马来亚波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部。

[3]折冲都尉:职官名。掌宿卫、教习之职,唐代全国各州置折冲府。

[4]昆仑国:在今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

【译文】

紫矿树 出自真腊国,真腊国称作勒佉。波斯国也有。树高一丈,枝条茂密,树叶像橘叶,过冬凋落,三月开白色的花,不结果。遇大雾天或雨露沾湿,这树的枝条就出紫矿。波斯国使者乌海和沙利深所说的相同,真腊国使者折冲都尉沙门陀沙尼拔陀说:“蚂蚁把土运到树顶做窝,蚁土受雨露滋润,凝结成紫矿。”昆仑国的紫矿好,波斯国的略差些。

18.45阿魏[1] 出伽阇那国[2],即北天竺也[3]。伽阇那呼为形虞。亦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阿虞截。树长八九丈,皮色青黄。三月生叶,叶似鼠耳,无花实。断其枝,汁出如饴,久乃坚凝,名阿魏。拂林国僧鸾所说同[4]。摩伽陀僧提婆言:取其汁,和米豆屑,合成阿魏。

【注释】

[1]阿魏:药名。(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阿魏作为一种药物和调料,在唐朝很有名气。唐朝人普遍接受了这种药物的西域的名称,将它称为‘阿魏’。……唐朝人还知道它的梵文名称‘hingu’(形虞)。……阿魏可以刺激神经,帮助消化,但是唐朝人利用最多的是它‘体性极臭而能止臭’的奇异性能。阿魏还是一种高效的杀虫剂;而且‘阿魏枣许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可以‘辟鬼除邪’。”

[2]伽阇(shé)那国: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往南至坎大哈途中要地。

[3]北天竺:五天竺之一。见3.55条注[1]。

[4]拂林国:“罗马”之讹音,古国名。汉代称大秦(即古罗马帝国),隋唐时称作拂林,在今西亚及地中海沿岸一带。

【译文】

阿魏 出自伽阇那国,即北天竺国。伽阇那国称作形虞。波斯国也有,称作阿虞截。这种树高八九丈,树皮青黄色。三月长出叶子,像老鼠耳朵,不开花也不结果。截断它的枝条,汁液流出,有如饴糖,时间一长就凝结坚固了,这就是阿魏。拂林国僧鸾所说的与此相同。摩伽陀国和尚提婆说:取这种树汁,再拿米豆屑搅和在一起,就合成了阿魏。

18.46婆那娑树[1] 出波斯国[2],亦出拂林,呼为阿萨亸[3]。树长五六丈,皮色青绿。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无花结实,其实从树茎出,大如冬瓜,有壳裹之,壳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枣,一实有数百枚。核中仁如栗黄,炒食之,甚美。

【注释】

[1]婆那娑树:即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长椭圆形,味甜,可食。

[2]波斯:此指南海马来亚波斯。

[3]亸:音duo。

【译文】

婆那娑树 出自波斯国,拂林也有,称作阿萨亸。树高五六丈,树皮青绿色。树叶极光净,一年四季不凋落。不开花就结果,果实从树茎上长出,有冬瓜大,外面有层壳包裹着,壳上有刺,内瓤特别甘甜,可吃。核有枣那么大,一个果实有几百枚核。核里面的仁就像栗子,炒着吃,味道很不错。

18.47波斯枣[1] 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窟莽。树长三四丈,围五六尺。叶似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状如蕉。花有两甲,渐渐开[2],中有十余房。子长二寸,黄白色,有核,熟则紫黑,状类干枣,味甘如饧[3],可食。

【注释】

[1]波斯枣:即椰枣。

[2](xià):“罅”的讹字,裂缝。

[3]饧(xíng):用麦芽之类熬成的糖稀。

【译文】

波斯枣 出自波斯国,波斯国称作窟莽。这种树高三四丈,树围五六尺。树叶像土藤,不凋落。二月开花,像蕉。花有两萼,逐渐开裂,里面有十多个子房。子实长二寸,黄白色,有核,成熟之后则变成紫黑色,形状像干枣,味道甘甜如同糖稀,可以食用。

18.48偏桃[1] 出波斯国,波斯国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故谓之偏桃。其肉苦涩,不可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

【注释】

[1]偏桃:即扁桃。中型乔木或灌木。核仁可入药,也可食用。

【译文】

偏桃 出自波斯国,波斯国称作婆淡。这种树高五六丈,树围四五尺,叶似桃叶而相对宽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谢结果,形状像桃子而略扁,所以称作偏桃。果肉苦涩不能吃。果核里有仁,味道甘甜,西域各国都视为珍果。

18.49槃砮穑树[1] 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群汉。树长三丈,围四五尺,叶似细榕,经寒不凋。花似橘,白色。子绿,大如酸枣,其味甜腻,可食。西域人压为油,以涂身,可去风痒。

【注释】

[1]槃砮(nu)穑(sè)树:树名。具体不详。

【译文】

槃砮穑树 出自波斯国,拂林国也有,拂林称作群汉。树高三丈,树围四五尺,树叶像细榕,经冬不凋落。花像橘,白色。果实绿色,有酸枣大,味道甜腻,可吃。西域人用它榨出油,用来涂抹身上,可以去除风痒。

18.50齐暾树[1] 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齐(音阳兮反)[2]。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也[3]。

【注释】

[1]齐暾(tun)树:即波斯橄榄。

[2]:同“椃”。反:反切,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

[3]巨胜:胡麻。即芝麻。古人认为胡麻在八谷(黍、稷、稻、粱、禾、麻、菽、麦)之中最胜,故名“巨胜”。

【译文】

齐暾树 出自波斯国,拂林国也有,拂林称作齐(读音阳兮反)。树高二三丈,树皮青白色,花像柚,特别芳香。子实似杨桃,五月成熟。西域人用来榨油,煎煮饼果,就像中国使用巨胜榨油一样。

18.51胡椒 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其苗蔓生,茎极柔弱。叶长寸半,有细条,与叶齐,条上结子,两两相对。其叶晨开暮合,合则裹其子于叶中。子形似汉椒[1],至辛辣,六月采。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

【注释】

[1]汉椒:我国土产的花椒。

【译文】

胡椒 出自摩伽陀国,称作昧履支。胡椒苗蔓生,枝茎极柔弱。叶长一寸半,有细枝和叶齐长,枝上结子,两两相对。叶子早晨展开傍晚闭合,闭合时就把子实裹在叶片里。子实的形状像花椒,特别辛辣,六月采收。现在的人做胡盘肉食,都用它。

18.52白豆蔻[1] 出伽古罗国[2],呼为多骨。形似芭焦,叶似杜若[3],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4],如蒲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

【注释】

[1]白豆蔻:(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爪哇的‘圆豆蔻’或‘串豆蔻’是从一个叫做伽古罗的地方运到唐朝的,这个地方显然在马来半岛西海岸。这个国家的名字仍然保留在阿拉伯文里,它的意思就是‘豆蔻’。……唐朝人将这种豆蔻称做‘白豆蔻’。”

[2]伽古罗国:南海古国名。见注[1]。

[3]杜若:又名“杜蘅”、“杜莲”、“山姜”,香草名。叶广披作针形,味辛香。

[4]朵:丛聚堆积之状。

【译文】

白豆蔻 出自伽古罗国,称作多骨。形如芭蕉,叶像杜若,高八九尺,四季不凋。花是浅黄色的,子实结成丛聚状,就像葡萄那样。子实刚长出来的时候,微青色,成熟之后就变成白色。七月采收。

18.53荜拨[1] 出摩伽陀国,呼为荜拨梨,拂林国呼为阿梨诃咃。苗长三四尺,茎细如箸。叶似蕺叶[2],子似桑椹。八月采。

【注释】

[1]荜(bì)拨:胡椒的一种。

[2]蕺(jí):鱼腥草。

【译文】

荜拨 出自摩伽陀国,称作荜拨梨,拂林国称作阿梨诃咃。苗高三四尺,茎细如筷子。叶子像鱼腥草,子实像桑椹。八月采收。

18.54齐[1] 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顸勃梨咃[2]。长一丈余,围一尺许,皮色青,薄而极光净。叶似阿魏,每三叶生于条端,无花实。西域人常八月伐之,至腊月,更抽新条,极滋茂。若不剪除,反枯死。七月断其枝,有黄汁,其状如蜜,微有香气,入药疗病。

【注释】

[1](bié)齐:白松香。

[2]顸:音hān。

【译文】

齐 出自波斯国,拂林称作顸勃梨咃。树高一丈多,树围一尺许,树皮青色,皮薄而极光净。树叶似阿魏,每三叶一簇生长在枝条末端,不开花也不结果。西域人经常在八月砍伐,到腊月,树根又抽出新条,非常茂盛。如果不剪除老枝,反而会枯死。七月截断它的枝条,有黄汁流出,就像蜜,微微有些香气,入药可以治病。

18.55波斯皂荚[1] 出波斯国,呼为忽野檐默,拂林呼为阿梨去伐。树长三四丈,围四五尺,叶似枸缘而短小[2],经寒不凋。不花而实,其荚长二尺,中有隔,隔内各有一子,大如指头,赤色,至坚硬,中黑如墨,甜如饴,可啖,亦入药用。

【注释】

[1]波斯皂荚:山扁豆荚。(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在唐代,清泻山扁豆被称为‘婆罗门皂荚’或‘波斯皂荚’,这是因为这种树与中国的‘皂荚’或被叫做‘墨皂荚’的‘皂豆树’很相似的缘故。清泻山扁豆的印度名称叫阿勒勃,阿勒勃对于唐朝医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一种药物,他们用阿勒勃的子实来治疗多种内科疾病。”

[2]枸(ju)缘:即枸橼。常绿小乔木。叶为长椭圆形,叶缘有波状钝齿或锯齿,淡绿色。

【译文】

波斯皂荚 出自波斯国,称作忽野檐默,拂林称作阿梨去伐。树高三四丈,树围四五尺,树叶像枸橼叶而相对短小,经冬不凋。不开花就结果,皂荚长二尺,里面有隔膜,隔膜里各有一颗子实,有指头大,红色,特别坚硬,子实的中心黑得像墨,甜得像饴糖,可吃,也可入药。

18.56没树[1] 出波斯国,拂林呼为阿。长一丈许,皮青白色,叶似槐叶而长,花似橘花而大。子黑色,大如山茱萸,其味酸甜,可食。

【注释】

[1]没树:没香树。树脂即没药。(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有考证。

【译文】

没树 出自波斯国,拂林称作阿。高一丈多,树皮青白色,树叶像槐叶而相对长些,花像橘花而相对大些。子实黑色,有山茱萸大,味道酸甜,可吃。

18.57阿勃参[1] 出拂林国。长一丈余,皮青白色。叶细,两两相对。花似蔓青,正黄。子似胡椒,赤色。斫其枝,汁如油,以涂疥癣,无不瘥者。其油极贵,价重于金。

【注释】

[1]阿勃参:(美)爱德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本):“吉莱阿德香膏又称‘麦加香膏’,是一种阿拉伯植物的汁液,据说是示巴女王将它引进了巴勒斯坦。九世纪时,这种绿色的树脂引起了段成式的注意……段成式所记录的汉文名‘阿勃参’,是这种树的名称的叙利亚语形式‘aqursāmā’。”

【译文】

阿勃参 出自拂林国。树高一丈多,树皮青白色。叶片很细,两两相对。花像蔓青,纯黄色。子实像胡椒,红色。砍其枝条,渗出如油一般的汁液,用来涂抹疥癣,无不应效。这种油特别贵重,价钱比金子还贵。

18.58捺祗[1] 出拂林国。苗长三四尺,根大如鸭卵。叶似蒜,叶中心抽条甚长,茎端有花六出,红白色,花心黄赤,不结子。其草冬生夏死,与荞麦相类。取其花,压以为油,涂身,除风气,拂林国王及国内贵人皆用之。

【注释】

[1]捺祗(zhi):水仙。程杰《中国水仙起源考》(《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认为,我国唐以前未见有水仙的迹象,中国水仙自外国传入的时间在五代,首传地点在今湖北荆州一带,水仙在我国得到广泛记载是宋朝以来的事,而“段成式的记载有可能是得之耳闻或根据外国传教士提供的药典之类书面材料写成的,不能据此就认定当时水仙已经传入我国”。

【译文】

捺祗 出自拂林国。苗高三四尺,根大如鸭蛋。叶片像蒜苗,叶子的中心抽条很长,茎端有花,六瓣,红白色,花心黄红色,不结子。苗株冬生夏死,和荞麦相似。采其花压取油脂,涂抹身上,可以去除风气,拂林国王以及国内的贵人都用它。

18.59野悉蜜[1] 出拂林国,亦出波斯国。苗长七八尺,叶似梅叶,四时敷荣。其花五出,白色,不结子。花若开时,遍野皆香,与岭南詹糖相类[2]。西域人常采其花,压以为油,甚香滑。

【注释】

[1]野悉蜜:也作“耶悉茗”,即素馨,外形像茉莉。是巴基斯坦的国花。

[2]詹糖:也作“詹唐”,香料名。

【译文】

野悉蜜 出自拂林国,波斯国也有。苗高七八尺,叶片像梅叶,四季繁茂。花有五瓣,白色,不结子。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散发着香气,和岭南的詹糖相似。西域人经常采摘这种花压出油脂,很是香滑。

18.60底实[1] 阿驿,波斯国呼为阿驿,拂林呼为底珍。树长丈四五,枝叶繁茂。叶有五出,似椑麻[2],无花而实。实赤色,类椑子,味似干柿,而一月一熟。

【注释】

[1]底(ni)实:无花果。

[2]椑麻:即蓖麻。

【译文】

底实 阿驿,波斯国称作阿驿,拂林称作底珍。树高一丈四五,枝叶繁茂。复叶有五片小叶,像蓖麻,不开花,结果。果实红色,类似椑子,味道像干柿子,一月一成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