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酉阳杂俎译注

前集卷十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诺皋记上

【题解】

本书以“诺皋”为题者共有五篇:本卷诺皋记上、前集卷十五诺皋记下、续集卷一支诺皋上、卷二支诺皋中、卷三支诺皋下。

“诺皋”一词,向称难解,众说不一。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诺皋”引葛洪《抱朴子·内篇》:“……禹步而行,三咒曰:‘诺皋,太阴将军,独开曾孙王甲,勿开外人,使人见甲者以为束薪,不见甲者以为非人。’”并且说:“以是知诺皋乃太阴之名。太阴者,乃隐形之神。”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八:“今案《诺皋》一篇皆记鬼神之事,其命名自是取之《抱朴子》,吴曾之言是也。但以诺皋为太阴神名,则殊未确。近人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卷一尝辨之云:‘……诺皋实为禁咒发端之语辞,犹《仪礼》皋某复之皋。郑氏曰:“皋,长声也。”’……成式此篇,有取于巫祝之术,故以禁咒发端之诺皋名篇。若为太阴神名,则无所取义矣。”此说认为“诺皋”一词为巫师在诵念禁咒召唤鬼神时的发语辞,是为篇名的由来。

本篇共四十一条。首条为小序。第14.2条至14.14条载鬼神名号及异事,博采《金匮》、《河图》、《穆天子传》、《淮南子》、《抱朴子》、《太真科经》以及《山海经》、《博物志》、《真诰》等书而成。其余各条记载历代传闻,以唐代为多,中间有些又为异域传说。第14.29条、14.35条、14.38条均篇幅较长,已非“志怪”所能涵盖,乃是唐代传奇之体。诺皋诸篇,想象奇特,引人入胜,是本书的文学精华部分。

14.1夫度朔司刑[1],可以知其情状;葆登掌祀[2],将以著于感通[3]。有生尽幻,游魂为变[4]。乃圣人定璇玑之式[5],立巫祝之官[6],考乎十之祥[7],正乎九黎之乱[8]。当有道之日,鬼不伤人[9];在观德之时,神无乏主[10]。若列生言灶下之驹掇[11],庄生言户内之雷霆[12],楚庄争随兕而祸移[13],齐桓睹委蛇而病愈[14],征祥变化[15],无日无之,在乎不伤人,不乏主而已。成式因览历代怪书,偶书所记,题曰《诺皋记》。街谈鄙俚,与言风波[16],不足以辩九鼎之象[17],广七车之对[18],然游息之暇,足为鼓吹耳[19]。

【注释】

[1]度朔司刑:传说东海中有山名度朔山,上面住着神荼(shēn shu)、郁垒(lu)二神,善治鬼(故后世以之为门神)。东汉王充《论衡》卷二二“订鬼”:“《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

[2]葆登:应为“登葆”,传说中的山名。又称“巫贤山”,为群巫登天的天梯。《山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3]感通:此有所感而通于彼。

[4]游魂:游散之魂。《周易·系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5]璇玑(xuán ji):指观测天文星象的仪器中能运转的部分。也指整个仪器。

[6]巫祝:古时专职从事歌舞娱神以通鬼神的人。

[7]十(yùn):太阳的十种不同的光气。,同“晕”。《周礼·春官》“眡祲”:“掌十之法,以观妖祥,辨吉凶。一曰祲,二曰象,三曰镌,四曰监,五曰暗,六曰瞢,七曰弥,八曰叙,九曰,十曰想。”

[8]九黎:古代南方部落,种族繁多,故称“九黎”。乱:破坏已有的秩序。《国语·楚语下》:“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9]鬼不伤人:《老子》第六十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0]神无乏主:《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11]列生:即为列御寇,战国郑人。著有《列子》一书。驹掇:《列子·天瑞篇》:“蝴蝶胥也化而为虫,生灶下,其状若脱,其名曰鸲掇。”

[12]庄生:即为庄子。户内之雷霆:《庄子·达生》:“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桓公曰:‘然则有鬼乎?’(皇子告敖)曰:‘有。沈有履,灶有髻。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水有罔象,丘有峷,山有夔,野有彷徨,泽有委蛇。’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冁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13]随兕:恶兽名。《吕氏春秋》卷一一“至忠”:“荆庄哀王猎于云梦,射随兕,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子培之弟)曰:‘臣之兄尝读故记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王令人发平府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行矣。”

[14]齐桓:即为春秋时齐桓公。委蛇(wēi yí):一种鬼怪。见注[12]。

[15]征祥:祸福吉凶的征兆。

[16]与言:舆论。与,通“舆”。

[17]九鼎: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史记·封禅书》:“其夏六月中,汾阴巫锦为民祠魏脽后土营旁,见地如钩状,掊视得鼎。……有司皆曰:‘闻昔泰帝兴神鼎一,一者壹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今鼎至甘泉,光润龙变,承休无疆。……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以合明应。’制曰:‘可。’”

[18]七车之对:指君臣议对朝政。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四八引《益部耆旧传》:“蜀郡张宽,汉武帝时为侍中,从祀甘泉。至渭桥,有女子浴于渭水,乳长七尺。上怪其异,遣问之。女曰:‘帝后第七车,知我所来。’时宽在第七车,对曰:‘天星主祭祀者,斋戒不严,则女人见。’”

[19]鼓吹:宣扬。

【译文】

度朔山神荼、郁垒司掌刑罚,可以想见治鬼的情形;登葆山群巫执掌巫祀,可以明白人和鬼神的感应相通。人生实为幻梦,游魂变化为物。因此圣人制定观测天象的仪器,设立巫祝一类官职,考察太阳十晕的妖祥吉凶,改变人神互相侵渎的混乱状态。在天下有道的时代,鬼神不会伤人;在重视仁德的时代,鬼神以天下百姓为主人。像列子所说灶下的驹掇,庄周所说户内的雷霆,申公子培争抢楚庄王射中的随兕以便灾祸转移到自己身上,齐桓公看见委蛇知道自己可以称霸因而病就痊愈,吉凶妖祥诸般变化,没有一天不存在,只要鬼神不伤害人、不缺少主人就行了。我因阅览历代志怪之书,偶然抄录记下的种种怪事,题名叫作《诺皋记》。街谈巷议的俚俗之事,大众舆论的市井流言,不足以商讨国是,也不会对朝政有所广益,然而在交游休憩的闲暇之时,是完全可以作为谈资的。

14.2昆仑之墟[1],帝之下都[2],百神所在也。

【注释】

[1]昆仑:传说中的神山。《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2]下都:上帝在人间的都城。

【译文】

昆仑山,是上帝在人间的都城,是众神所在的地方。

14.3大荒中有灵山[1],有十巫,曰咸、即、朌、彭、姑、真、礼、抵、谢、罗,从此升降。

【注释】

[1]大荒中有灵山:《山海经·大荒西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丰沮玉门,日月所入。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译文】

大荒之中有灵山,有十位巫,名为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都从这里升降。

14.4天山有神[1],是名浑潡[2]。状如橐而光[3],其光如火,六足,重翼,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4]。形夭与帝争神[5],帝断其首,葬之常羊山,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焉[6]。

【注释】

[1]天山有神:《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袁珂注:“毕说江读如鸿,是也。……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

[2]浑潡(dùn):《山海经》作“浑敦”。见注[1]。

[3]橐(tuó):口袋。

[4]帝江:帝鸿,即黄帝。

[5]形夭与帝争神:《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夭,也写作“刑天”。

[6]干戚:盾和斧。

【译文】

天山有位名叫浑潡的神。样子像个大口袋,散发出犹如火焰般的光芒,有六只脚,双重翅膀,没有面孔,懂得歌舞,实际上是帝鸿氏。刑天和天帝争当天神,天帝砍下刑天的头,葬在常羊山,刑天就把双乳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盾牌和大斧挥舞作战。

14.5汉竹宫用紫泥为坛[1],天神下若流火[2]。玉饰器七千枚,舞女三百人[3]。一曰:汉祭天神用万二千杯,养牛五岁,重三千斤[4]。

【注释】

[1]竹宫:用竹建造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三:“竹宫,甘泉祠宫也,以竹为宫,天子居中。《汉旧仪》云:‘竹宫去坛三里。’”紫泥为坛:用紫泥建造祭坛。紫泥,紫色矿泥。

[2]流:星宿西沉。火:星宿名。这里是流星的意思。

[3]舞女三百人: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桓帝祭天,居玄云宫,斋百日。上甘泉通天台,高三十丈,以候天神之下。见如流火,舞女童三百人,皆年八岁。”

[4]重三千斤:汉卫宏《汉官旧仪》(《汉官六种》本):“祭天,养牛五岁,至三千斤。”

【译文】

汉代竹宫用紫泥做祭坛,皇帝祭天时,天神纷纷下降如同满天流星。用玉饰器具七千件,舞女三百人。又说:汉代祭祀天神用一万二千杯,所用的牛养了五年,重三千斤。

14.6太一君讳腊[1],天秩万二千石[2]。

【注释】

[1]太一:也作“泰一”,北极神。讳:名讳,名字。古人避免直呼名,对于尊长尤其如此,故曰“讳”。

[2]秩:俸禄。因是天神,故名“天秩”。

【译文】

太一君名腊,天秩一万二千石。

14.7天翁姓张名坚[1],字刺渴,渔阳人[2]。少不羁,无所拘忌。常张罗[3],得一白雀,爱而养之。梦天刘翁责怒[4],每欲杀之,白雀辄以报坚。坚设诸方待之,终莫能害,天翁遂下观之,坚盛设宾主,乃窃骑天翁车,乘白龙,振策登天[5],天翁乘余龙追之不及。坚既到玄宫[6],易百官,杜塞北门,封白雀为上卿侯,改白雀之胤[7],不产于下土。刘翁失治[8],徘徊五岳作灾。坚患之,以刘翁为太山太守[9],主生死之籍[10]。

【注释】

[1]天翁:即道教所称的玉皇大帝。

[2]渔阳:今天津蓟县。

[3]罗:网。

[4]天刘翁:姓刘的天翁。

[5]策:鞭子。

[6]玄宫:天宫。

[7]胤(yìn):后嗣。

[8]治:治所。

[9]太山太守:在后来的传说中,泰山太守演变为东岳大帝。

[10]主生死之籍:晋张华《博物志》卷一:“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孙也。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

【译文】

天翁原本姓张,名坚,字刺渴,渔阳人。年轻时放荡不羁,无所顾忌。有一天张设罗网,捕到了一只白雀,很喜欢,就养着玩。张坚梦到刘天翁责备怒斥他,每当刘天翁要杀他时,白雀就提前告诉他。他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刘天翁始终无法加害,就下界来看个究竟,张坚设下丰盛的酒宴款待,却偷偷地坐上刘天翁的车,驾着白龙挥着鞭子登上了天,刘天翁发现了,驾着剩下的龙追赶,没有追上。张坚到了天宫,撤换百官,堵塞北天门,封白雀为上卿侯,让它的后嗣不再出生于下界。刘天翁弄丢了天宫,就往来五岳制造灾祸。张坚很担心,就让刘天翁去做泰山太守,主管人间的生死。

14.8北斗魁[1],第一星神名执阴,第二星曰叶诣,第三星曰视金,第四星曰拒理,第五星曰防仵,第六星曰开宝,第七星曰招摇。

【注释】

[1]北斗魁:北斗七星。

【译文】

北斗七星,第一星神名为执阴,第二星神名为叶诣,第三星神名为视金,第四星神名为拒理,第五星神名为防仵,第六星神名为开宝,第七星神名为招摇。

14.9东王公讳倪[1],字君明。天下未有人民时,秩二万六千石。佩杂色绶,绶长六丈六尺。从女九千。以丁亥日死。

【注释】

[1]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扶桑大帝”,神话传说中的男神。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七引《神异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之。长一丈,头发皓白,鸟面人形而虎尾,恒与一玉女更投壶。”

【译文】

东王公名倪,字君明。天下还没有人的时候,他的俸秩是二万六千石。佩戴着杂色绶带,绶带长六丈六尺。侍女有九千人。在丁亥日这天死去。

14.10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

【译文】

西王母姓杨,名回,统治昆仑山西北部。死在丁丑日。又名婉妗。

14.11灶神名隗[1],状如美女[2]。又姓张名单,字子郭[3]。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晦日上天[4],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筭,筭一百日[5]。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6],禺中下行署[7],此日祭得福。其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官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8]。一曰,灶神名壤子也。

【注释】

[1]灶神:又称“灶君”,后来又称“灶王”,为主管饮食之神。灶神信仰起源很早,由来不一,名号也很多。

[2]状如美女:《庄子·达生》:“沈有履,灶有髻。”《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贞《索隐》:“司马彪注《庄子》云:‘髻,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3]姓张名单,字子郭:《后汉书·阴识传》:“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李贤注引《杂五行书》:“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夜披发从灶中出,知其名呼之,可除凶恶。宜市猪肝泥灶,令妇孝。”

[4]晦:每月最后一天。

[5]“白人罪状”五句: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第六”:“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白,告。

[6]卯时:早晨五时至七时。

[7]禺中:也作“隅中”,将近正午的时候。

[8]硎(xíng):磨刀石。突:烟囱。玉池:口。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十一:“(口为章第三)口中津液为玉液,一名醴泉,亦名玉浆。贮水为池,百节调柔,五藏和适,皆以口为官主也。”

【译文】

灶神名叫隗,样子像美女。又说姓张名单,字子郭。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个女儿,名字都叫察洽。灶神在每月最后一天上天,奏报人们的罪状,罪重的削夺一纪寿命,一纪为三百天,罪轻的削夺一算寿命,一算为一百天。所以灶神是天帝的督使,下到人间做地祇。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将近中午时分下到人间的行署,这一天祭祀灶神就会得福。灶神属下的神祇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官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一说,灶神又名壤子。

14.12河伯[1],人面,乘两龙,一曰冰夷[2],一曰冯夷。又曰人面鱼身。《金匮》言一名冯脩[3],《河图》言姓吕名夷[4],《穆天子传》言无夷[5],《淮南子》言冯迟。《圣贤记》言[6]:“服八石[7],得水仙。”《抱朴子》曰[8]:“八月上庚日,溺河[9]。”

【注释】

[1]河伯:黄河水神。

[2]冰夷:《山海经·海内北经》:“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

[3]《金匮》言一名冯脩:《文选》张衡《思玄赋》:“号冯夷俾清津兮,櫂龙舟以济予。”李善注:“《太公金匮》曰:‘河伯姓冯名脩。’”

[4]《河图》言姓吕名夷:《后汉书·张衡传》:“(《思玄赋》)号冯夷俾清津兮,櫂龙舟以济予。”李贤注:“号,呼也。《圣贤冢墓记》曰:‘冯夷者,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龙鱼河图》曰:‘河伯姓吕,名公子。夫人姓冯,名夷。’”

[5]《穆天子传》:书名。晋武帝太康二年(281),汲人不准盗魏襄王墓,始得此书,诏荀勖、和峤以隶字写定,郭璞有注。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三引《穆天子传》:“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所都,是惟河宗云。”

[6]《圣贤记》:即《圣贤冢墓记》。详注[4]。

[7]八石:道家炼丹用的八种矿物质原料:丹砂、雄黄、雌黄、空青、硫黄、云母、戎盐、硝石。

[8]《抱朴子》:晋葛洪著。葛洪自号抱朴子,因以号名书。该书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内篇论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论时政得失,兼以臧否人事。

[9]八月上庚日,溺河:《文选》谢惠连《雪赋》:“粲兮若冯夷。”李善注引《抱朴子·释鬼篇》:“冯夷,华阴人。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为河伯。”

【译文】

河伯,长着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河伯名字一说叫冰夷,一说叫冯夷。又说样子是人面鱼身。《金匮》说他名叫冯脩,《河图》说他姓吕名夷,《穆天子传》说他名叫无夷,《淮南子》说他名叫冯迟。《圣贤冢墓记》记载:“河伯服食丹药,成了水仙。”《抱朴子》记载:“他原本是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水而死,被天帝任命为河伯。”

14.13甲子神名弓隆[1],欲入水内,呼之,河伯九千导引[2],入水不溺。甲戌神名执明[3],呼之,入火不烧。

【注释】

[1]甲子神:甲子日值日神。按,本条所载,又见于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四引《黄庭遁甲缘身经》:“存念善道,远离恶道,往来出入,当呼今日日神姓名字,云‘某送我去来’,如是呼之,乃行其道。……若欲辟火者,书六壬六癸符,并呼其神,又呼甲子神姓名字,云‘与我同行’,即不被烧爇。若欲避水难者,书六戊六己符,并呼甲戌神,即免水溺。”与本条所记,有所不同。

[2]河伯九千:不详何义。

[3]甲戌神:甲戌日值日神。

【译文】

甲子神名为弓隆,若是要下水,呼唤着甲子神的名字,河伯九千引导,下水不会被淹。甲戌神名为执明,呼唤他的名字,进入火中不会被烧伤。

14.14《太真科经》说有鬼仙[1]:丙戌日鬼名生。丙午日鬼名挻。乙卯日鬼名天隌[2]。戊午日鬼名耳述。壬戌日鬼名。辛丑日鬼名。乙酉日鬼名聂左。丙辰日鬼名天。辛卯日鬼名。酉虫鬼名发廷。厕鬼名顼天竺。语忘、敬遗二鬼名,妇人临产呼之,不害人,长三寸三分,上下乌衣。马鬼名赐。蛇鬼名石圭。井鬼名琼。衣服鬼名甚遼。神荼、郁垒领万鬼。旧傩词曰[3]:“甲作食[4],狒胃食虎,雄伯食魅,腾简食不祥,揽诸食咎,伯奇食梦,强梁、祖名共食磔死、寄生[5],穷奇、腾根共食蛊[6]。”王延寿所梦[7],有游光、毅、诸渠、印尧、夔瞿、伧狞、将剧、摘脉、尧岘等。

【注释】

[1]《太真科经》:道书名。全名为《太真玉帝四极明科经》。按,本条所载鬼名,《女青鬼律》卷一所载多有不同,这里不作改动。

[2]隌:音àn。

[3]傩(nuó):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起初一年举行数次,后来逐渐固定在除夕举行。按,此段傩词,出自《后汉书·礼仪志》,已见于8.42条注[11]引文。

[4]:“凶”的古字。

[5]磔:音zhé。

[6]穷奇:《山海经·海内西经》:“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

[7]王延寿: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辞赋家,撰有《梦赋》。

【译文】

《太真科经》列举鬼仙:丙戌日鬼名叫生。丙午日鬼名叫挻。乙卯日鬼名叫天隌。戊午日鬼名叫耳述。壬戌日鬼名叫。辛丑日鬼名叫。乙酉日鬼名叫聂左。丙辰日鬼名叫天。辛卯日鬼名叫。酉虫鬼名叫发廷。厕鬼名叫顼天竺。语忘、敬遗两种鬼的名字,妇女分娩的时候呼唤它们,不伤害人,长三寸三分,全身黑衣。马鬼名叫赐。蛇鬼名叫石圭。井鬼名叫琼。衣服鬼名叫甚遼。神荼、郁垒统领所有的鬼。以前的傩词说:“甲作吃,狒胃吃虎,雄伯吃魅,腾简吃不祥,揽诸吃咎,伯奇吃梦,强梁、祖名一起吃磔死、寄生,穷奇、腾根一起吃蛊。”王延寿所梦到的鬼,有游光、毅、诸渠、印尧、夔瞿、伧狞、将剧、摘脉、尧岘等。

14.15吐火罗国缚底野城[1],古波斯王乌瑟多习之所筑也。王初筑此城,高二三尺即坏,叹曰:“吾应无道,天令筑此城不成矣。”有小女名那息,见父忧恚,问曰:“王有邻敌乎?”王曰:“吾是波斯国王,领千余国,今至吐火罗国中,欲筑此城,垂功万代。既不遂心,所以忧耳。”女曰:“愿王无忧,明旦令匠视我所履之迹筑之,即立。”王异之。至明,女起步西北,自截右手小指,遗血成踪,匠随血筑之。逐日转踪,匝,女遂化为海神。其海至今犹在堡子下,澄清如镜,周五百余步。

【注释】

[1]吐火罗国:又作“睹货逻国”,西域古国名。其地大致在阿姆河以南及兴都库什山以北。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出铁门至睹货逻国(旧曰吐火罗国,讹也)。其地南北千余里,东西三千余里。”缚底野:今阿富汗北部巴尔赫。

【译文】

吐火罗国的缚底野城,是古波斯王乌瑟多习修筑的。开始筑城的时候,筑到二三尺高就倒塌了,波斯王叹息说:“我大概是没有德行吧,上天让我筑不起这座城啊。”他有个小女儿名叫那息,见父亲忧虑烦恼,就问:“父王是忧虑邻国侵扰吗?”波斯王说:“我是波斯国王,统领一千多个国家,现在到了吐火罗国,想要修筑这座城,使我的功绩万古流芳。现在事情不顺利,所以忧虑。”小女儿说:“希望父王不要忧虑,明天一早让筑城的工匠看着我走过的足迹筑城,就会修好的。”波斯王感到很惊异。到天明,那息走到西北方向,自己截断右手小指,滴血连成线,工匠沿着血迹筑城。那息跟随太阳的方向绕行一周,然后就化为海神。那海子至今还在城堡下面,海水清澈如镜,周长五百多步。

14.16古龟兹国王阿主儿者[1],有神异力,能降伏毒龙。时有贾人买市人金银宝货,至夜中,钱并化为炭。境内数百家,皆失金宝。王有男,先出家,成阿罗汉果[2]。王问之,罗汉曰:“此龙所为,龙居北山,其头若虎,今在某处眠耳。”王乃易衣持剑,默出至龙所。见龙卧,将欲斩之,因曰:“吾斩寐龙,谁知吾有神力。”遂叱龙。龙惊起,化为师子[3],王即乘其上。龙怒,作雷声,腾空。至城北二十里,王谓龙曰:“尔不降,当断尔头!”龙惧王神力,乃作人语曰:“勿杀我,我当与王乘,欲有所向,随心即至。”王许之。后常乘龙而行。

【注释】

[1]按,关于本条所载内容,请另参杨宪益《译余偶拾》(《酉阳杂俎里的英雄降龙故事》):“我认为这一段故事即是西方尼别龙(nibelung)故事的来源。这里降龙的王即是西方传说里的英雄sigurd。王降龙时易衣持剑,暗示着某种神异的衣和剑,在西方日尔曼史诗里也有神衣(tarmkaphe)和神剑(balmungo)的传说。据西方学者考证,西方的尼别龙传说本于匈奴王阿提拉(attila)的故事,加以附会。这个王的名字在古日尔曼传说里作etzil,同这里王名阿主儿正合。匈奴王阿提拉相传有战神所赐的宝剑,这也同史诗里所说相同。”

[2]阿罗汉果:即阿罗汉果位。为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

[3]师子:即狮子。

【译文】

古龟兹国王阿主儿,有神异的力量,能降伏毒龙。当时有商人买了市人的金银宝物,至晚上,钱全都变成了炭。国境之内几百家都丢失了金银宝物。国王有个儿子,早先已经出家,修成了阿罗汉。国王向他问起这件事,罗汉说:“这是龙干的,那条龙住在北山,头长得像老虎,此刻正在某处睡觉呢。”国王就换了神衣和神剑,悄悄地离开王宫来到龙睡觉的地方。他看见龙正静卧睡眠,就准备斩杀,转念一想:“我若杀了睡龙,就没人知道我的神力。”于是对着龙大声呵斥。龙从睡眠中惊醒,变成了一头狮子,国王就骑在它的背上。龙发出雷鸣般的怒吼,腾空而起。一直飞到城北二十里的地方,国王对龙说:“再不投降,就斩下你的头!”龙害怕国王的神力,就口吐人言:“不要杀我,我会给你当坐骑,你想到哪里,心所有想,转眼就到。”国王答应了。他后来经常骑着龙四处飞行。

14.17乾陀国,昔有王神勇多谋,号伽当[1],讨袭诸国,所向悉降。至五天竺国[2],得上细二条,自留一,一与妃。妃因衣其谒王,当妃乳上,有郁金香手印迹[3],王见惊恐,谓妃曰:“尔忽著此手迹之服,何也?”妃言:“向王所赐之。”王怒问藏臣,藏臣曰:“本有是,非臣之咎。”王追商者问之,商言:“南天竺国娑陀婆恨王有宿愿,每年所赋细,并重叠积之,手染郁金,拓于上,千万重手印悉透。丈夫衣之,手印当背。妇人衣之,手印当乳。”王令左右披之,皆如商者言。王因叩剑曰:“吾若不以此剑裁娑陀婆恨王手足,无以寝食!”乃遣使就南天竺,索娑陀婆恨王手足。使至其国,娑陀婆恨王与群臣绐报曰:“我国虽有王名娑陀婆恨,原无王也,但以金为王,设于殿上。凡统领教习,在臣下耳。”王遂起象马兵[4],南讨其国。其国隐其王于地窟中,铸金人来迎。伽色伽王知其伪,且自恃福力[5],因断金人手足。娑陀婆恨王于窟中,手足亦自落也。

【注释】

[1]伽当:和后面的“伽色伽王”为同一人,即唐释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提到的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

[2]五天竺国:古印度之境,分东、西、南、北、中五方天竺。简称“五天”。见3.55条注[1]。

[3]郁金香:古代一种极为稀有和名贵的花。宋王溥《唐会要》卷一〇〇“杂录”:“(贞观)二十一年三月十一日……伽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如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华而不实,欲种取其根。”

[4]象马兵:《魏书·西域传》:“乾陀国,在乌苌西。……其王本是敕勒,临国已二世矣。好征战,与罽宾斗,三年不罢,人怨苦之。有斗象七百头,十人乘一象,皆执兵仗,象鼻缚刀以战。”

[5]福力:神灵福佑之力。

【译文】

乾陀国以前有位国王,神勇多谋,名为伽色伽王,征讨各国,所向披靡。到了五天竺国,得到了两条上好的细,他自己留用一条,另一条给了妃子。妃子披戴着这条细拜见国王,细正当妃子双乳的部位有郁金香染的手印,国王看见非常吃惊,对妃子说:“你为什么穿一件带手印的衣服?”妃子说:“这就是国王您先前所赐的细。”国王大怒,召问负责收藏的大臣,大臣说:“这原来就有这种手印,并非臣的过错。”国王就找来一位商人问个究竟,商人说:“南天竺国娑陀婆恨王发有宿愿,每年征收的细,都重叠放在一起,然后把手染上郁金香染料,印到上,即使有千万重,手印也能印透。男子穿上后,手印在背部,妇女穿上后,手印在双乳上。”国王让左右侍从披上细,都如商人所说的一样。国王于是叩击着宝剑说:“我如果不用这把剑砍下娑陀婆恨王的手脚,寝食难安!”就派遣使者到南天竺,索要娑陀婆恨王的手脚。使者到了南天竺,娑陀婆恨王和他的大臣们欺骗使者说:“我国虽然有娑陀婆恨这个王名,但没有真王,只是用金铸造成国王像,摆放在殿上。所有的统领国家教习文武等事,都是臣子们去做。”伽色伽王就发动象马兵南下征讨南天竺。南天竺把国王藏在地窟里,铸造了一座金像来迎接。伽色伽王知道这是骗局,并且自恃有神佑之力,就砍断了金像的手脚。娑陀婆恨王躲在地窟里,手脚也随之断落了。

14.18齐郡接历山[1],上有古铁锁,大如人臂,绕其峰再浃[2]。相传本海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此矣。

【注释】

[1]齐郡:齐州,这里指济南。历山:今济南千佛山。

[2]浃(jiā):周匝。

【译文】

齐郡城靠着历山,山上有一条古时的铁锁链,有人手臂那么粗,绕着山峰两圈。据说这座山本是海中的山,山神喜欢随时移动,所以海神就把它锁上,山神挣断了锁链,飞到这里来了。

14.19太原郡东有崖山[1],天旱,土人常烧此山以求雨。俗传崖山神娶河伯女,故河伯见火,必降雨救之。今山上多生水草。

【注释】

[1]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译文】

太原郡东边有座崖山,天旱的时候,当地人经常烧山来求雨。传说崖山神娶了河伯的女儿,所以河伯看见山火就一定会降雨相救。至今崖山上还长着很多水草。

14.20华不注泉[1],齐顷公取水处[2],方圆百余步。北齐时,有人以绳千尺沉石试之,不穷,石出,赤如血。其人不久坐事死[3]。

【注释】

[1]华不注:山名。在济南东北。

[2]齐顷公:春秋时齐国君主。据《左传·成公二年》,齐晋鞌之战,齐军大败,在逃跑过程中齐将逢丑父与齐顷公交换座位以欺骗晋军(当时兵服国君与将佐相同),晋军追上后,逢丑父让齐顷公到华泉去取水,齐顷公得以逃脱。

[3]坐事:因事获罪。

【译文】

华不注泉,是春秋时齐顷公取水的地方,方圆有一百多步。北齐时,有人拿一根一千尺长的绳子系着石头沉下去想试试究竟有多深,探不到底,等到把石头拉上来一看,红如鲜血。那人不多久就因事获罪被处死了。

14.21桂州永丰县东乡里[1],有卧石一,长九尺六寸。其形似人,而举体青黄隐起[2],状若雕刻。境若旱,便齐手而举之,小举小雨,大举大雨。相传此石忽见于此,本长九尺,今加六寸矣。

【注释】

[1]桂州永丰县:在今广西荔浦西北。

[2]举体:全体。

【译文】

桂州永丰县东乡里,有一方卧石,长九尺六寸。形状像人形,而通体青黄凸起,看上去就像雕刻的一样。如果县境天旱了,大家就一齐动手把卧石举起来,举得低些就下小雨,举得高些就下大雨。相传这方石头是突然出现在这里的,原来只有九尺长,到如今又增长了六寸。

14.22荆之淯水宛口傍[1],义熙十二年[2],有儿群浴此水。忽然岸侧有钱,出如流沙,因竞取之,手满置地,随复去,乃衣襟结之,然后各有所得。流钱中有铜车,以铜牛牵之,势甚迅速。诸童奔逐,掣得车一脚,径可五寸许,猪鼻毂有六幅[3],通体青色,毂内黄锐,状如常运。于时沈敬守南阳[4],求得车脚。钱行时,贯草辄便停破,竟不知所终往。

【注释】

[1]淯(yù)水:河流名。今河南白河,源出嵩县西南攻离山,东南流经南召、南阳,入湖北襄阳,会唐河入汉水。宛口: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襄阳城东,有东白沙,白沙北有三洲,东北有宛口,即淯水所入也。”

[2]义熙: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405—418)。

[3]猪鼻毂(gu):一种形如猪鼻的车轮。猪鼻又为一种小型车名。幅:通“辐”,辐条。

[4]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

【译文】

义熙十二年,荆州淯水宛口旁有一群儿童戏水。忽然岸边冒出钱,涌如流沙,小孩子们都争着去拿,手里拿不下就放在地上,钱随即又流走了,于是用衣襟兜着,最后大家都有所得。涌动的钱流中有一辆铜牛拉的铜车,奔驰迅疾。小儿们追着撵,拽下一个直径五寸的车轮,车轮是猪鼻轮毂,有六根辐条,全是青色,轮毂内是明黄色,看上去像是经常在运转。当时沈敬出守南阳,想办法弄到了这个车轮。钱流涌动时,穿到草上就会停下,然后破裂,最后也不知这些钱流到哪里去了。

14.23虎窟山,相传燕建平中[1],济南太守胡谘于此山窟得白虎,因名焉。

【注释】

[1]建平:南燕慕容德年号(400—404)。

【译文】

虎窟山,相传南燕建平年间,济南太守胡谘在这里的山洞中捉到一只白虎,以此而命名。

14.24乌山下无水。魏末[1],有人掘井五丈,得一石函,函中得一龟,大如马蹄,积炭五枝于函傍。复掘三丈,遇盘石[2],下有水流汹汹然,遂凿石穿,水北流甚驶[3]。俄有一船,触石而上,匠人窥船上,得一杉木板,板刻字曰“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4],武昌王子义之船[5]”。

【注释】

[1]魏:曹魏。

[2]盘石:巨石。

[3]驶:疾,快。

[4]赤乌:吴大帝孙权年号(238—250)。

[5]武昌: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鄂州。

【译文】

乌山下没有水。曹魏末年,有人在这里挖井,深掘五丈,挖到了一个石函,石函里有一只乌龟,马蹄大小,石函旁边有五根木炭。又下掘三丈,挖到一方巨石,巨石下有汹涌奔腾的激流声,于是就把巨石凿穿,看见下面是一条暗河,河水向北流驶,水流湍急。不一会儿,有一只船顺流而来,碰到石头搁浅下来,匠人瞧那船上,看到一块杉木板,板上刻的字是“吴赤乌二年八月十日,武昌王子义之船”。

14.25平原县西四十里[1],旧有杜林[2]。南燕太上时[3],有邵敬伯者,家于长白山[4]。有人寄敬伯一函书,言:“我吴江使也[5],令我通问于济伯[6],今须过长白,幸君为通之。”仍教敬伯但于杜林中取树叶投之于水,当有人出。敬伯从之,果见人引入。敬伯惧水,其人令敬伯闭目。似入水中,豁然宫殿宏丽。见一翁,年可八九十,坐水精床,发函开书,曰:“裕兴超灭[7]。”侍卫者皆圆眼,具甲胄。敬伯辞出,以一刀子赠敬伯曰:“好去,但持此刀,当无水厄矣。”敬伯出,还至杜林中,而衣裳初无沾湿。果其年宋武帝灭燕。敬伯三年居两河间,夜中忽大水,举村俱没,唯敬伯坐一榻床,至晓著岸。敬伯下看之,乃是一大鼋也。敬伯死,刀子亦失。世传杜林下有河伯家。

【注释】

[1]平原县:在今山东邹平东南。

[2]杜:也称“甘棠”、“棠梨”,落叶乔木。

[3]太上:南燕慕容超年号(405—410)。

[4]长白山:今山东邹平西南会仙山。

[5]吴江:吴地的江河。

[6]通问:互相往来访问。济伯:济水的河神。

[7]裕:即为宋武帝刘裕(363—422),小名寄奴。原为东晋将领,410年出兵灭南燕,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超:南燕末位君主慕容超。

【译文】

平原县西边四十里原有一片甘棠林。南燕太上年间,有个名叫邵敬伯的人,家住长白山。一天,有人带给敬伯一封信,说:“我是吴江的使者,奉命前去济伯那里互通闻问,现在要过长白山,麻烦您帮我把这封信带去。”又告诉敬伯说只要在甘棠林中拾片树叶投入济水,就会有人出来。敬伯照他说的做了,果然出来一个人要接他进去。敬伯怕水,那人让敬伯闭上眼睛。敬伯感觉好像在水中行进,一睁眼,只见一座壮丽的宫殿。宫殿里一位老人,大约八九十岁,坐在水精床上,打开书信,念道:“裕兴超灭。”侍卫都长着圆鼓鼓的眼睛,身着铠甲。敬伯告辞离去,老人送给敬伯一把刀子,说:“慢走,只要有这把刀,就不会有水害了。”敬伯从济水中出来,回到甘棠林中,衣裳一点也没有沾湿。果然就在这一年,刘裕灭掉了南燕慕容超。敬伯在两河之间的地带居住了三年,一天夜里忽然发大水,全村都被淹没了,只有敬伯坐在一张坐榻上漂浮着,到天明靠了岸。敬伯下来一看,原来坐榻是只大鳖。敬伯死后,那把刀子也不见了。据说甘棠林下面是河伯的家。

14.26临济有妒妇津[1],相传言,晋太始中,刘伯玉妻段氏,字明光,性妒忌。伯玉常于妻前诵《洛神赋》[2],语其妻曰:“娶妇得如此,吾无憾矣。”明光曰:“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吾死,何愁不为水神。”其夜乃自沉而死。死后七日,托梦语伯玉曰:“君本愿神,吾今得为神也。”伯玉寤而觉之,遂终身不复渡水。有妇人渡此津者,皆坏衣枉妆[3],然后敢济。不尔,风波暴发。丑妇虽妆饰而渡,其神亦不妒也,妇人渡河无风浪者,以为己丑,不致水神怒。丑妇讳之,无不皆自毁形容,以塞嗤笑也。故齐人语曰:“欲求好妇,立在津口。妇立水旁,好丑自彰。”

【注释】

[1]临济:在今山东高青东南。

[2]《洛神赋》:曹植所撰,为赋体之名篇。洛神,即宓妃,传说中的洛水女神,相传为伏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水,乃为神。曹植在《洛神赋》中,极力描绘洛神美丽多情,谓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云云。

[3]枉妆:乱其妆饰。

【译文】

临济有个妒妇津,相传晋朝泰始年间,刘伯玉的妻子段氏,字明光,生性妒忌。有一次,伯玉当着妻子的面朗诵《洛神赋》,对妻子说:“要是能娶洛神这样的女子为妻,我就心满意足了。”明光说:“郎君怎么能因为水神貌美而要轻视我呢?我死了,不愁成不了水神。”当晚就投水死了。死后第七天,她托梦告诉伯玉说:“郎君希望有个水神做妻子,我现在就是水神了。”伯玉从梦中惊醒,于是终身不再渡河。凡有妇女要从这渡口过河的,都弄乱自己的衣服妆饰,才敢渡河。要是不这样,就会风浪大作。面丑的妇女,即便精心打扮后渡河,水神也不会嫉妒,渡这条河却又没起风浪的,都心想是自己貌丑,引不起水神的嫉妒。丑妇忌讳这个,索性把自己弄得乱头粗服,以免旁人讥笑。所以齐人有俗话说:“想求美貌媳妇,立在这个渡口。妇女水边一站,美丑自然分明。”

14.27虞道施,义熙中乘车山行。忽有一人,乌衣,径上车,言寄载。头上有光,口目皆赤,面被毛。行十里方去。临别,语施曰:“我是驱除大将军,感尔相容。”因留赠银环一双。

【译文】

晋朝义熙年间,虞道施在山间乘车出行。忽然有一个黑衣人,径直坐上了车,说请他捎一段儿。这人头上发光,嘴巴和眼睛都是红色的,满脸是毛。搭了有十里路,才下车离去。分别时,这人对虞道施说:“我是驱除大将军,感谢你让我坐车。”于是留赠一双银环。

14.28晋隆安中[1],吴兴有人年可二十[2],自号圣公,姓谢。死已百年,忽诣陈氏宅,言是己旧宅:“可见还,不尔,烧汝。”一夕火发,荡尽。因有鸟毛插地,绕宅周匝数重。百姓乃起庙。

【注释】

[1]隆安: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397—401)。

[2]吴兴:吴兴郡,治所在今浙江湖州。

【译文】

晋朝隆安年间,吴兴有个人,年龄二十岁左右,自称圣公,姓谢。死去一百年后,忽然有一天到了陈氏的宅院,说是自己的老宅:“最好还给我,要是不还,一把火给你烧了。”后来一天晚上,陈宅着了火,烧得精光。之后有鸟毛插在地上,环绕宅院好几圈。当地百姓就在原地起了一座庙宇。

14.29大足初[1],有士人随新罗使,风吹至一处。人皆长须,语与唐言通,号长须国。人物茂盛,栋宇衣冠,稍异中国[2]。地曰扶桑洲[3],其署官品,有正长、戢波、目伇、岛逻等号[4]。士人历谒数处,其国皆敬之。忽一日,有车马数十,言大王召客。行两日,方至一大城,甲士守门焉。使者导士人入,伏谒,殿宇高敞,仪卫如王者。见士人拜伏,小起。乃拜士人为司风长,兼驸马[5]。其主甚美[6],有须数十根。士人威势烜赫,富有珠玉,然每归见其妻则不悦。其王多月满夜则大会,后遇会,士人见姬嫔悉有须,因赋诗曰:“花无蕊不妍,女无须亦丑。丈人试遣惣无[7],未必不如惣有。”王大笑曰:“驸马竟未能忘情于小女颐颔间乎[8]?”经十余年,士人有一儿二女。忽一日,其君臣忧戚。士人怪,问之。王泣曰:“吾国有难,祸在旦夕,非驸马不能救。”士人惊曰:“苟难可弭[9],性命不敢辞也。”王乃令具舟,命两使随士人,谓曰:“烦驸马一谒海龙王,但言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长须国有难求救[10]。我国绝微,须再三言之。”因涕泣执手而别。士人登舟,瞬息至岸。岸沙悉七宝,人皆衣冠长大。士人乃前,求谒龙王。龙宫状如佛寺所图天宫,光明迭激[11],目不能视。龙王降阶迎士人,齐级升殿。访其来意,士人具说,龙王即令速勘。良久,一人自外白曰:“境内并无此国。”士人复哀祈,言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复叱使者细寻勘,速报。经食顷,使者返曰:“此岛虾合供大王此月食料,前日已追到。”龙王笑曰:“客固为虾所魅耳。吾虽为王,所食皆禀天符[12],不得妄食。今为客减食。”乃令引客视之,见铁镬数十如屋[13],满中是虾。有五六头,色赤,大如臂,见客跳跃,似求救状。引者曰:“此虾王也。”士人不觉悲泣。龙王命放虾王一镬,令二使送客归中国。一夕至登州[14]。回顾二使,乃巨龙也。

【注释】

[1]大足:周武则天年号(701)。

[2]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周绕中国的其他地区为四方。

[3]扶桑:指东洋海域中的古国,相沿为日本的代称。

[4]伇:“役”的古字。

[5]驸马:职官名。汉武帝初设驸马都尉,后来皇帝的女婿例加驸马都尉,简称“驸马”。

[6]主:公主。

[7]惣(zong):同“总”。

[8]颐(yí):面颊。颔(hàn):下巴。

[9]弭(mi):消除。

[10]汊:河与湖海的交汇处。

[11]迭激:闪烁。

[12]天符:上天的旨意。

[13]镬(huò):锅。

[14]登州:今山东牟平。

【译文】

大足初年,有位士人随同新罗使节乘船,被大风吹到一个地方。这里的人都长着长长的胡须,语言和唐朝相通,叫作长须国。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盛,房屋衣饰和大唐略有不同。地名叫作扶桑洲,官府设有正长、戢波、目役、岛逻等职官名号。士人走访了几个地方,该国之人无不敬重。忽然有一天,来了几十辆车马接他,说是国王召见客人。走了两天,才到了一座大城,有身着盔甲的卫士把守城门。使者领着士人进入拜见国王,但见宫殿高大宽敞,有个仪仗护卫看着像是国王的人。见士人拜伏在地,国王略略欠身回礼。就拜士人为司风长,兼驸马。公主很美丽,长着几十根胡须。士人声势显赫,财富充盈,但每次回家一见到他的妻子就不高兴。国王经常在月圆之夜大宴群臣,后来士人遇上一次宴会,看见国王的宫女和嫔妃全都长着胡须,于是赋诗一首:“花无蕊不美,女无须就丑。丈人试让拔完,未必不如有须。”国王听了大笑,说:“驸马竟然还惦记着小女脸上的胡须吗?”过了十多年,士人有了一儿二女。忽然有一天,长须国君臣上下忧惧不安。士人很奇怪,就问他们。国王流泪说:“我国将有大难,祸在旦夕之间,除了驸马,别人不能相救。”士人大吃一惊,说:“只要能够消除灾难,我愿拼死效力。”国王就让人备好船只,命两位使者跟随士人,对他说:“烦请驸马去拜见东海龙王,只说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长须国有难求救。我国实是太小,要再三恳求。”于是泪眼相看,执手而别。士人上了船,很快就到了海岸。海岸沙滩全是七宝,那里的人都峨冠博带,身材高大。士人就上前请求拜见龙王。龙宫的样子就像佛寺里所画的天宫,光芒闪烁,令人眼花缭乱。龙王走下台阶迎接士人,一同拾级上殿。问他因何事造访,士人把前前后后叙说一遍,龙王当即命人速速调查。过了很久,有一人从外进殿报告说:“境内并没有这个国家。”士人又苦苦哀求,说长须国在东海第三汊第七岛。龙王再次喝命使者细细查找,快快禀报。又过了一顿饭工夫,使者回报说:“这岛上的虾正好供给大王本月的食物,前天就已捕来了。”龙王笑着说:“客人的确是被虾精迷惑了。我虽然身为龙王,食用的东西都遵从上天的旨意,不能随便乱吃。今天看在您的份上,就少吃点吧。”就让人带着士人前去察看,只见有几十口屋子那么大的铁锅,里面装满了虾。有五六只虾,全身通红,大如手臂,见到士人就蹦跳起来,像是求救的样子。引导的侍从说:“这就是虾王。”士人不觉悲从中来,流泪哭泣。龙王命人把装有虾王的那一锅全部放走,又派两位使者护送士人返回中土。一夜时间,到达登州。士人上岸后,回头看两位使者,原来是两条巨龙。

14.30天宝初,安思顺进五色玉带[1],又于左藏库中得五色玉杯[2]。上怪近日西赆无五色玉[3],令责安西诸蕃[4]。蕃言:“比常进,皆为小勃律所劫[5],不达。”上怒,欲征之。群臣多谏,独李右座林甫赞成上意[6],且言武臣王天运谋勇可将。乃命王天运将四万人,兼统诸蕃兵伐之。及逼勃律城下,勃律君长恐惧请罪,悉出宝玉,愿岁贡献。天运不许,即屠城,虏三千人及其珠玑而还。勃律中有术者言:“将军无义,不祥,天将大风雪矣。”行数百里,忽风四起,雪花如翼,风激小海水成冰柱[7],起而复摧。经半日,小海涨涌,四万人一时冻死,唯蕃、汉各一人得还。具奏,玄宗大惊异,即令中使随二人验之。至小海侧,冰犹峥嵘如山,隔冰见兵士尸,立者坐者,莹澈可数。中使将返,冰忽消释,众尸亦复不见。

【注释】

[1]安思顺(?—756):天宝年间,曾为河西、朔方节度使,户部尚书。

[2]左藏库:唐代国库分左、右藏库。左藏库存放钱帛、杂彩、天下赋调。

[3]赆(jìn):进贡的财物。

[4]安西诸蕃:安西都护府统辖的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原称碎叶)等蕃属国。安西都护府于贞观十四年(640)置于交河城,显庆三年(658)移治龟兹,贞元六年(790)没于吐蕃。

[5]小勃律:西域古国名。唐时有大勃律、小勃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唐玄宗时灭小勃律,置归仁军。

[6]李右座林甫:即为李林甫(?—752)。唐宗室,开元初迁太子中允,十四年(726)拜御史中丞。二十四年(736)十一月,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学士、修国史。天宝元年(742)为右相,迁尚书左仆射。李林甫在相位十九年,权倾朝野,口蜜腹剑,嫉贤妒能,欺上罔下,终致国政不可收拾。《新唐书》列入《奸臣传》。右座:右相。

[7]海:海子,湖泊。

【译文】

天宝初年,安思顺进献五色玉带,左藏库里又找到了五色玉杯。玄宗想起西域各蕃近来进贡物品中没有五色玉,觉得奇怪,就派使者去责问安西诸蕃国。诸蕃国回奏说:“我们一直在进贡,都被小勃律劫走了,没能送到长安。”玄宗大怒,准备征讨小勃律。群臣多数进言谏阻,只有右相李林甫赞同圣意,并且说武臣王天运有勇有谋,可以为将。于是玄宗命令王天运率兵四万,同时统领诸蕃国兵马进行讨伐。大军逼近勃律城下,勃律国君恐惧请罪,把所藏宝玉全都交出,并且愿意每年进贡。王天运不答应,于是屠杀全城,俘虏三千人,带着珠玉宝物凯旋。勃律国一位术士说:“将军残忍屠城不讲道义,这是不祥之事,将会有暴风雪的。”走了几百里,忽然四面狂风大作,雪花大如鸟翅,暴风卷起海子中的水冻成冰柱,又拦腰吹折。持续半天,海子里的水涨涌上岸,四万名士兵一时全被冻死,只剩蕃、汉各一人活着回来。玄宗得知事情的经过,大为惊异,立刻派遣中使跟随这两个人前去察看。一行人来到海子边,坚冰还堆积如山,峥嵘矗立,隔着冰块看士兵的尸体,站着的、坐着的,晶莹透明,历历可数。中使将要返回的时候,坚冰忽然消融了,那些尸体也全都不见了。

14.31郭代公常山居[1],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徐染翰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2]。”公之警句也。题毕吟之,其物遂灭。数日,公随樵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数斗,所题句在焉。

【注释】

[1]郭代公:即为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年十八举进士。神龙年间镇守疏勒,力保安西四镇与西域交通。开元初封代国公。

[2]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诗题为《塞下曲》,全诗:“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译文】

郭代公曾在山间隐居,半夜时,忽然有一个人脸如圆盘,在灯光下眨着眼睛。代公毫无惧色,慢悠悠地以笔蘸墨,在它面颊上题写:“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这是代公的警句。题写完毕又反复吟诵,那怪物就消失不见了。几天后,代公随着樵夫闲步山间,看见一棵大树上长着白耳,有几斗大,他题写的诗句还在上面。

14.32大历中,有士人庄在渭南[1],遇疾卒于京。妻柳氏因庄居,一子年十一二。夏夜,其子忽恐悸不眠。三更后,忽见一老人,白衣,两牙出吻外,熟视之。良久,渐近床前。床前有婢眠熟,因扼其喉,咬然有声,衣随手碎,攫食之[2]。须臾骨露,乃举起饮其五脏,见老人口大如簸箕。子方叫,一无所见,婢已骨矣。数月后,亦无他。士人祥斋[3],日暮,柳氏露坐逐凉,有胡蜂绕其首面。柳氏以扇击堕地,乃胡桃也。柳氏遽取玩之掌中,遂长。初如拳,如碗,惊顾之际,已如盘矣。嚗然分为两扇[4],空中轮转,声如分蜂。忽合于柳氏首,柳氏碎首,齿著于树。其物因飞去,竟不知何怪也。

【注释】

[1]渭南:今属陕西。

[2]攫(jué):抓取。

[3]祥斋:丧满周年的祭仪。

[4]嚗(bó):拟声词。

【译文】

大历年间,有个士人庄园在渭南,他在京城里生病去世。妻子柳氏于是就住到田庄上去了,有个十一二岁的儿子。一个夏夜,他儿子忽然心里惊恐睡不着觉。三更以后,这孩子忽然看见一位身着白衣的老者,两颗獠牙露出嘴外,瞪眼看着他。过了很久,慢慢靠近床前。床前有一个婢女正在熟睡,白衣老者就扼住她的喉咙,只听得咯咯作响,婢女的衣服都被撕破,老者抓住婢女就吃。很快婢女的骨头都露出来了,于是又举起来吞噬她的五脏,只见这老者的嘴大如簸箕。孩子一声惊叫,白衣人一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婢女的骨头。几个月后,也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士人去世一周年的那天傍晚,柳氏露天乘凉,有只胡蜂绕着她的头脸飞来飞去。柳氏用扇子打落在地,一看原来是枚胡桃。柳氏就拾起来拿在手中玩耍,不料胡桃开始变大。先是像拳头,然后像碗,柳氏惊惶失措,盯着看,转眼的工夫就大如盘子。嚗的一声裂成两扇,在空中转如飞轮,声音就像蜂群分飞。两扇胡桃突然一下合在柳氏的头上,把头夹得四分五裂,血肉横飞,牙齿都崩到树上去了。然后那东西就飞走了,最终也不知是个什么怪物。

14.33贾相公耽在滑州[1],境内大旱,秋稼尽损。贾召大将二人,谓曰:“今岁荒旱,烦君二人救三军百姓也。”皆言:“苟利军州,死不足辞。”贾笑曰:“君可辱为健步[2],乙日[3],当有两骑,衣惨绯[4],所乘马蕃步鬣长[5],经市出城,君等踪之,识其所灭处,则吾事谐矣。”二将乃裹粮,衣皂衣寻之。一如贾言,自市至野,二百余里,映大冢而灭。遂垒石标表志焉。经信而返。贾大喜,令军健数百人,具畚锸[6],与二将偕往其所。因发冢,获陈粟数十万斛,人竟不之测。

【注释】

[1]贾相公耽:即为贾耽(730—805),字敦诗,沧州南皮(今属河北)人。贞元二年(786)官检校右仆射,兼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贾耽熟悉疆域山川风土,著有《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

[2]健步:健卒。

[3]乙日:第二天。

[4]惨绯:浅红色。惨,浅。

[5]蕃步:细碎而散乱的步子。

[6]畚锸(běn chā):撮箕和铁锹之类挖运泥土的工具。

【译文】

贾耽相公在滑州的时候,州境大旱,秋粮无收。贾耽招来两员大将,对他们说:“今年大旱灾荒,烦请两位拯救三军将士和本州百姓。”二将回答说:“只要有利于全州军民,出生入死在所不辞。”贾耽笑着说:“委屈两位化装成健卒,明天,会有两个骑马的人,穿着浅红色衣服,骑的马步子小,颈毛长,穿过街市出城,你们就悄悄跟踪他,在他消失的地方做上记号,我的事情就告成了。”二将就备好干粮,穿上黑衣扮为健卒去寻找说的这两人。正如贾耽所说的情形,那两人从城里走到野外,走了两百多里路,走到一座大墓前就消失了。二将就在这里垒上石头作为记号。又走了两晚返回城里。贾耽获报大喜,命令几百个军士健卒都备好撮箕和铁锹,跟随两位大将前往那里。他们掘开大墓,找到了几十万斛陈粮,人们都猜不透到底是怎么回事。

14.34胡珦为虢州时[1],猎人杀得鹿,重一百八十斤。蹄下贯铜镮[2],镮上有篆字,博物者不能识也。

【注释】

[1]胡珦(xiàng,740—818):清河(今属河北)人。诗人张籍的岳父。

[2]镮:音huán。

【译文】

胡珦在虢州的时候,有个猎人猎杀了一头鹿,重一百八十斤。鹿的蹄子下穿着铜镮,铜镮上刻有篆字,博物多知的人也认不出是什么字。

14.35博士丘濡说[1]:汝州傍县,五十年前村人失其女。数岁,忽自归,言初被物寐中牵去,倏止一处,及明,乃在古塔中。见美丈夫,谓曰:“我天人[2],分合得汝为妻[3],自有年限,勿生疑惧。”且戒其不窥外也。日两返,下取食,有时炙饵犹热。经年,女伺其去,窃窥之。见其腾空如飞,火发蓝肤,磔耳如驴焉[4],至地乃复人矣,女惊怖汗洽[5]。其物返,觉曰:“尔固窥我,我实野叉。与尔有缘,终不害汝。”女素惠,谢曰:“我既为君妻,岂有恶乎?君既灵异,何不居人间,使我时见父母乎?”其物言:“我辈罪业[6],或与人杂处,则疫疠作。今形迹已露,任尔纵观,不久当尔归也。”其塔去人居止甚近,女常下视,其物在空中,不能化形,至地,方与人杂。或有白衣尘中者[7],其物敛手侧避。或见抁其头[8],唾其面者,行人悉若不见。及归,女问之:“向见君街中,有敬之者,有戏狎之者,何也?”物笑曰:“世有吃牛肉者,予得而欺之。或遇忠直孝养、释道守戒律法箓者[9],吾误犯之,当为天戮。”又经年,忽悲泣语女:“缘已尽,候风雨送尔归。”因授一青石,大如鸡卵,言:“至家可磨此服之,能下毒气。”后一夕风雷,其物遽持女曰:“可去矣。”如释氏言屈伸臂顷[10],已至其家,坠之庭中。其母因磨石饮之,下物如青泥斗余。

【注释】

[1]博士:学官名。

[2]天人:神人。

[3]分(fèn):命中注定,缘分。

[4]磔(zhé):裂,张开。

[5]洽:沾湿。

[6]罪业:佛教术语。指身、口、意三者犯罪的活动。

[7]白衣: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

[8]抁(yǎn):动,摇。

[9]戒律:防止佛教徒行非法邪恶的准则。法箓:道教驱邪压鬼的丹书符咒之类。

[10]如释氏言屈伸臂顷:《长阿含经》卷一:“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释氏,佛家。

【译文】

博士丘濡说:五十年前,汝州邻县一个村庄,有个村民的女儿失踪。过了几年忽然自己回家了,说当年在睡梦中被个东西牵走,很快到了一个地方,天亮一看,原来在一座古塔里。女子看见一位美男子,对她说:“我是神人,缘分注定以你为妻,自然有个年限,不要猜疑也不要害怕。”并且告诫她不要向外看。每天往返两次,下塔去取食物,有时饭食还是热的。过了一年,女子趁他外出时,悄悄察看。只见他在空中腾飞,火红的头发,蓝色的皮肤,竖着两只耳朵就像驴耳一样,到了地面,又变回人形,女子又惊又怕,浑身冷汗。那怪物回来有所察觉,对她说:“你到底偷看我了,我实际上是夜叉。和你有缘分,绝不害你。”女子本来贤惠,带着歉意说:“我身为您的妻子,哪会再有恶意呢?您既有神通,为何不居住在人间,让我能时时见到父母呢?”那怪物说:“我们这一类身负罪业,如果和人杂处,就会引发瘟疫。现在形迹既已败露,就任随你看,不多久就会让你回去的。”那座古塔距离世人聚居区很近,女子经常往下看,见那怪物在空中腾飞时不能变化形貌,到了地上才化为人形和人杂处。有时碰到闹市中的普通百姓,那怪物就垂手侧身回避。有时又见他摇摇人的脑袋,往人脸上吐唾沫,行人也都像是没看见。等他回塔里来,女子问他:“先前看见您在街市中,对有的人很敬重,又拿有的人开玩笑捉弄他们,这是为什么?”怪物笑着说:“世上有吃牛肉的人,我见到就欺负捉弄他们。遇到那些忠诚正直孝养亲人的人,以及佛道两家持戒守箓的人,如果我误犯了他们,就会遭天杀,所以得小心回避。”又过了一年,忽然有一天,那怪物悲切流泪,对女子说:“我们的缘分已经到头了,等有风雨的时候就送你回去。”于是给她一枚青石,有鸡蛋大,说:“到家后把这个磨成粉服下,能够驱除毒气。”后来一个风雷之夜,那怪物就牵着女子说:“可以离开了。”就像佛经所说的弯臂伸手的工夫,女子已经回到她的家,降落在庭院里。她母亲把青石磨成粉让她服下,排泄出一斗多青泥样的秽物。

14.36李公佐[1],大历中在庐州[2],有书吏王庚请假归,夜行郭外,忽值引驺呵避[3],书吏遽映大树窥之,且怪此无尊官也。导骑后,一人紫衣,仪卫如节使[4]。后有车一乘,方渡水,御者前白:“车索断[5]。”紫衣者言:“检簿。”遂见数吏检簿,曰:“合取庐州某里张某妻脊筋。”乃书吏之姨也。顷刻吏回,持两条白物,各长数尺,乃渡水而去。至家,姨尚无恙。经宿,忽患背疼,半日而卒。

【注释】

[1]李公佐:生卒年不详,郡望陇西(今甘肃秦安)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贞元十八年(802)时自吴赴洛,撰传奇《南柯太宗传》,此为唐代传奇名篇,明代汤显祖《南柯记》即以此为本。

[2]庐州:治所在今安徽合肥。

[3]引驺(zou):主驾车马负责前导的仆役。

[4]节使:节度使。职官名。景云二年(711)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之号。起初节度使仅边地设置,天宝初年,置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十节度使,以后则遍设于内地。节度使统领一道之军事民政,自置官属自理财赋,父死子继号为藩镇,朝廷往往不能辖制。

[5](qú):车辕两端用来夹住牲口颈的曲木。

【译文】

李公佐,大历年间在庐州的时候,有个名叫王庚的书吏请假回家,夜晚在城外荒野赶路,忽然碰到导驺喝道开路,王庚赶紧躲在大树后偷看,心下纳闷此地并没有什么高官。导驺走过,只见一位身着紫衣的人,看那仪仗侍卫,像是节度使一类。后来有一辆车,正要渡河,驾车的侍从上前报告说:“车绳断了。”紫衣人说:“翻簿子。”只见几名吏员翻检簿册,说:“应该取庐州某里坊张某妻子的脊筋。”说的竟然就是王庚的姨妈。片刻吏员就回来了,拿着两条白色的东西,每条长有几尺,然后系好车马渡河而去。王庚到家后,他姨妈还好好的。过了一晚上,忽然说背疼,半天时间就去世了。

14.37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于床前踏歌[1]。歌曰:“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2]。”其中双鬟者问曰[3]:“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4]。士人惊惧,因叱之。忽然上屏,亦无其他。

【注释】

[1]踏歌:一种集体歌舞形式,手牵着手亦歌亦舞,以脚踏地为节奏。

[2]九秋:深秋。

[3]鬟:环形发髻。

[4]规:圆。

【译文】

元和初年,有位士人,记不清他的姓名,醉卧在厅堂里。酒醒后,发现古屏风上所画的妇女等人,全都在床前踏歌。歌词是:“长安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一位梳着双鬟的美女问:“什么是弓腰?”领唱的人笑着说:“你没看见我正在弓腰吗?”就仰面向后弯曲身体,发髻挨到地面,腰肢柔软环曲就像一个圆。士人又惊又怕,就大声呵斥她们。这些妇女一下子都回到屏风上去了,也没发现其他异常。

14.38郑相余庆在梁州[1],有龙兴寺僧智圆,善总持敕勒之术[2],制邪理痛多著效,日有数十人候门。智圆腊高稍倦[3],郑公颇敬之,因求住城东隙地,郑公为起草屋种植,有沙弥、行者各一人居之[4]。数年,暇日,智圆向阳科脚甲[5],有妇人布衣,甚端丽,至阶作礼。智圆遽整衣,怪问:“弟子何由至此?”妇人因泣曰:“妾不幸夫亡,而子幼小,老母危病。知和尚神咒助力,乞加救护。”智圆曰:“贫道本厌城隍喧啾[6],兼烦于招谢。弟子母病,可就此为加持也[7]。”妇人复再三泣请,且言母病剧,不可举扶,智圆亦哀而许之。乃言:“从此向北二十余里,至一村,村侧近有鲁家庄,但访韦十娘所居也。”智圆诘朝,如言行二十余里,历访悉无而返。来日,妇人复至,僧责曰:“贫道昨日远赴约,何差谬如此?”妇人言:“只去和尚所止处二三里耳。和尚慈悲,必为再往。”僧怒曰:“老僧衰暮,今誓不出。”妇人乃声高曰:“慈悲何在耶?今事须去。”因上阶牵僧臂。僧惊迫,亦疑其非人,恍惚间以刀子刺之,妇人遂倒,乃沙弥误中刀,流血死矣。僧忙然,遽与行者瘗之于饭瓮下。沙弥本村人,家去兰若十七八里。其日,其家悉在田,有人皂衣揭襆[8],乞浆于田中。村人访其所由,乃言居近智圆和尚兰若。沙弥之父欣然访其子耗[9],其人请问,具言其事,盖魅所为也。沙弥父母尽皆号哭,诣僧,僧犹绐焉。其父乃锹索而获,即诉于官。郑公大骇,俾求盗吏细按[10],意其必冤也。僧具陈状:“贫道宿债[11],有死而已。”按者亦以死论,僧求假七日命持念[12],为将来资粮[13],郑公哀而许之。僧沐浴设坛,急印契缚㩧[14],考其魅[15]。凡三夕,妇人见于坛上,言:“我类不少,所求食处,辄为和尚破除。沙弥且在,能为誓不持念,必相还也。”智圆恳为设誓,妇人喜,曰:“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古丘中。”僧言于官,吏用其言寻之,沙弥果在,神已痴矣。发沙弥棺,中乃苕帚也,僧始得雪。自是绝不复道一梵字[16]。

【注释】

[1]郑相余庆:即为郑余庆(746—820),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人。大历十二年(777)登进士第,历官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南尹、兵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尚书左仆射等,封荥阳郡公。梁州:治所在今陕西汉中。

[2]总持敕勒:佛教术语。总持,梵语义译,意为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敕勒,本道教驱鬼制邪之术,这里指佛教密宗一派念咒、请神以及画符等法术。

[3]腊:僧人受戒后每度一年,为一腊。

[4]行者:在寺庙中服杂役而尚未正式落发的出家人。

[5]科:修剪。

[6]城隍:护城河。这里代指城市。

[7]加持:佛教术语。佛的愿力威神加于软弱之众生身上。

[8]揭:别本或“褐”。

[9]耗:消息。

[10]俾(bi):使。

[11]宿债:前世所负恶业,犹如欠债,今世须还。

[12]持念:佛教术语。诵经加持。

[13]资粮:佛教术语。资为资财,粮为粮食。修道亦如远行,须以善根、福德、正法等以助其地,方可证成。

[14]印契:佛教术语。指僧人诵经做法事的一种手势。㩧(bó):小木人。

[15]考:拷打。

[16]梵字:指代佛经。

【译文】

宰相郑余庆在梁州时,龙兴寺有个和尚法号智圆,擅长总持敕勒的法术,驱邪治病大多能见效,每天有几十个人在山门前等着他治病。智圆年高体倦,郑公很敬重他,就请求他搬到城东的空地去住,郑公帮他盖起草屋,种植花木,有一个小沙弥、一个行者陪着他住。几年后,一个闲暇之日,智圆坐在太阳下修脚指甲,有个身着布衣的妇女,容貌端庄秀丽,来到台阶前行礼。智圆慌忙整理好衣衫,惊讶地问:“女弟子为何来到这里?”那位妇女哭着说:“我不幸死了丈夫,儿子幼小,老母病重。听说大和尚持念神咒很灵验,恳请加以救护。”智圆说:“贫僧一向厌恶城里喧嚣,也不喜欢应酬交往。女弟子的母亲既然有病,可以就在这里为她加持。”女子又再三哭泣恳求,并且说母亲病情危重,不能扶着前来,智圆也很同情她,就答应了。女子就说:“从这里向北二十多里,到一个村庄,村庄附近有一个鲁家庄,只要问韦十娘家就行了。”第二天一早,智圆依言向北走了二十多里,到处打听韦十娘家,都说不知道,无奈只好回来了。又过一天女子又来了,智圆责备她说:“贫僧昨天远行赴约,怎么你说的地方差错那么远?”女子说:“我家距离昨天和尚所到的地方,只多二三里路。和尚慈悲,一定要再去一趟。”智圆生气地说:“老僧年高体弱,今天绝不出门。”女子就提高嗓门质问道:“你的慈悲心在哪里?今天这事必须去。”就跑上台阶牵扯智圆的手臂。智圆又惊又急,同时也怀疑她不是人,恍惚之间就用刀子刺她,女子一下倒在地上,老和尚定睛一看,躺在地上的却是小沙弥,误中了刀子,血流满地,已经死了。智圆一下慌了手脚,赶紧和行者一起把小沙弥埋在饭瓮下面。沙弥是本村人,家距寺院十七八里远。那一天,他的家人都在田间劳作,有个黑衣褐巾的人前来讨水喝。村人问他从哪里来,回答说住家就在智圆和尚的寺院附近。沙弥的父亲一听,就高兴地问他儿子的消息,那黑衣人问他儿子姓甚名谁,然后就详细地说了刚发生的事,原来这黑衣人就是那鬼魅变的。沙弥的父母大哭着去找智圆,智圆还想欺骗他们。那父亲拿起铁锹三下两下挖出了尸体,立刻告到官府。郑公大为吃惊,要求办案的吏员细细调查,心想老和尚一定被冤枉了。智圆详细陈述了当时的情形,说:“这是贫僧的宿债,只有一死了之。”办案的也断他死罪,智圆请求给七天时间念经加持,为来生准备一些资粮,郑公很同情他就答应了。智圆沐浴净身,设下斋坛,急忙印契作法,捆缚木人当作鬼魅,严加拷打。到第三晚,先前那个女子就出现在斋坛上,说:“像我这类鬼魅不少,因为求食的地方大多被和尚持念符咒破除,所以我才这样做。那沙弥还没死,如果你能起誓以后不再持念作法,我一定把他还给你。”智圆恳切地设下誓言,女子高兴地说:“沙弥在城南某村几里外的老坟地里。”智圆把这告知官府,吏员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找着了沙弥,只是已经神志不清了。再挖开先前小沙弥的坟,棺材里竟是一把笤帚,智圆的冤狱这才得以昭雪。从此以后,老和尚再也不持念作法为人治病了。

14.39元和初,洛阳村百姓王清,佣力得钱五镮[1],因买田畔一枯栗树,将为薪以求利。经宿,为邻人盗斫。创及腹,忽有黑蛇举首如臂,人语曰:“我王清本也,汝勿斫。”其人惊惧,失斤而走。及明,王清率子孙薪之,复掘其根,根下得大瓮二,散钱实之。王清因是获利而归。十余年巨富,遂甃钱成龙形[2],号王清本。

【注释】

[1]镮(huán):古时计钱的单位。

[2]甃(zhòu):砌,垒。

【译文】

元和初年,洛阳一个村庄有百姓名王清,卖力气得了五镮钱,就买下了田边一棵枯栗树,想劈成柴赚点钱。过了一晚,这棵树被他的邻居盗砍。砍到树中间,忽然有条黑蛇昂着头就像胳臂一样,口吐人言:“我是王清的本钱,你不要砍。”那人又惊又怕,扔下斧子就跑。第二天一早,王清带着子孙前来劈柴,又挖树根,在树根下挖到两口大瓮,里面装满了散钱。王清因此获利回家。十多年后,王清成为巨富,于是就用钱垒成龙形,起名叫作王清本。

14.40元和中,苏湛游蓬鹊山[1],裹粮钻火,境无遗址。忽谓妻曰:“我行山中,睹倒崖有光如镜[2],必灵境也[3]。明日将投之,今与卿诀。”妻子号泣,止之不得。及明遂行,妻子领奴婢潜随之。入山数十里,遥望岩有白光,圆明径丈。苏遂逼之,才及其光,长叫一声。妻儿遽前救之,身如茧矣。有蜘蛛,黑色,大如钴[4],走集岩下。奴以利刃决其网,方断,苏已脑陷而死。妻乃积薪烧其崖,臭满一山中。

【注释】

[1]蓬鹊山:在今河北内丘。相传扁鹊同虢太子曾到此山采药。

[2]倒崖:上面凸出下面凹入的悬崖。

[3]灵境:仙境。

[4]钴(gu mu):熨斗。

【译文】

元和年间,苏湛漫游蓬鹊山,他带着干粮,钻木取火,走遍山间的每一个角落。忽然有一天,他对妻子说:“我在山里走,看见有处倒崖发出光芒,就像镜子,那一定是仙境。明天我要去那里,现在就和你诀别了。”他妻子儿女痛哭流涕,怎么也阻挡不住。天一亮,苏湛就出发了,他妻子儿女带着奴婢暗中跟着他。进山几十里,远远望见山岩,那处白光圆如明镜,直径约有一丈。苏湛就快步赶过去,才靠近那光团,就发出一声长嚎。妻儿急忙跑上前去救他,他全身已被蛛丝裹得像只蚕茧。这时有许多黑蜘蛛,每只都有熨斗那么大,爬过来集聚在山岩下。仆人用快刀去斩蛛丝网,费了好大力气才斩断,走近一看,苏湛已经死了,脑袋被啃得只剩一半。他妻子就在山崖下堆积柴草,放火烧崖,烧得满山满谷臭气熏天。

14.41相传裴旻山行[1],有山蜘蛛垂丝如匹布,将及旻。旻引弓射杀之,大如车轮。因断其丝数尺,收之。部下有金创者[2],剪方寸贴之,血立止也。

【注释】

[1]裴旻:唐玄宗时人,官至左金吾大将军,善剑舞。唐文宗时,诏以李白诗、张旭草书、裴旻剑舞为“三绝”。

[2]金创:刀剑伤。

【译文】

相传裴旻有一次行走在山间,有一只山蜘蛛垂下蛛丝,就像布匹一样,快要触到裴旻了。裴旻拉弓射杀了蜘蛛,那蜘蛛大如车轮。裴旻于是裁断几尺蛛丝,收藏起来。部下有受刀剑创伤的,剪一小块蛛丝贴上去,马上就能止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